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位置: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更新于 18:44:00
适用省份:
来源:不详
资源简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数学应用于现实世界,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自己也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提供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素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化,将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
资料预览图:
内含6份资料
内含9份资料
内含35份资料
内含27份资料
内含28份资料
内含31份资料
内含29份资料
内含16份资料
内含16份资料
内含30份资料
内含7份资料
内含10份资料
内含6份资料
内含12份资料
内含9份资料
0位老师已下载
0位老师已下载
1位老师已下载
0位老师已下载
0位老师已下载
探索发现更多资料和专题: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Copyright (C)2004-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 京ICP证080135号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北京总公司 | 客服部:010-/7 传真:010- | 编辑部:010- | 商务合作:010-
中关村分部 | 电话:010- 传真:010-
江苏分公司 | 电话:9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汤海涛律师 北京北环律师事务所
本网大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沟通畅聊客户端
资源下载 轻松上传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新课标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洪杰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新课程标准中的“解决问题”目标不同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教学。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中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解决问题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对要不要强调某种方法而感到困惑,新课程注重让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解决的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最易懂的。一、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只是任务的开始,提出问题的目的便是让问题得到解决。与此同时,教师在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最终结论并不完全是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更宝贵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并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今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的方式。在面对各种题目时,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对问题不同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惯用策略,并应用在今后所面对的问题上。如何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生动呢?教师应加大解题过程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尽可能使每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发挥到极限,并让他们享受到自己解决问题及得到答案的喜悦,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致力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要过分依赖教师。二、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奏。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比多少”的内容时,在上课前我准备了四个皮球带进了教室。“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话音刚落,教师里响起悦耳的童声“好”,我就制定规则,每组推举一人上来拍皮球,四个宝贝带着每组的期盼开始了拍皮球比赛,5分钟的时间很快接束了,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小明20个,小华31个,小东31个,小亮25个。用不着我们再刻意去提醒,学生自己就很清楚的知道“谁多谁少”、“谁和谁一样多”、“谁比谁多了多少”这样让学生从自己非常熟悉的情境中去搜集信息,从而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下一步提出问题作好铺垫。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和已有认知结构中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类比方法和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联接点构建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这样的导入水到渠成,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分析、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明确算理。例如, 我在教学《求近似数》时,我是这样做的:我出的题目是:同学们去春游,总共有148人,而每辆车只能坐40人。需要多少辆车才能一次去呢?有的学生是这样算的148÷40=3.7(辆)或=3(辆)……28(人)。我随即提出3.7是准确数,但实际上汽车的辆数必须是整数。那这28人该怎么办呢?总不能让他们走着去呀!这时有学生就站起来说:“当然让这28人也坐一辆车去”。所以,经过讨论实际要4辆车(其中一辆坐28人)。这样算式就应该是:148÷40≈4(辆)。像这种求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就是不管尾数的最高位是几,都要先舍去,并向前一位进一。这样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活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挖掘现代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色彩鲜艳的图画,动感十足的画面最感兴趣,将多媒体手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无疑可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小学数学课堂插上高效的翅膀。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更好地呈现了教学内容。总之,用运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灵活选择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6年20期
青年时代的其它新闻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 一诺的blog - 连云港教育博客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
【摘要】:数学伴着我们成长,数学伴着我们进步,数学伴着我们成功。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需求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1.实际教学的需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没有很好的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信息更准确的理解,从而导致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很难实现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目标。
2.新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标在“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提出:“(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特点
1.让儿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得到发展
长期来我们在教育中提倡一个“不管黑猫白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思想。评价一个人,只要他是什么“人物”就认为他就好;评价一件事,只要这件事结果好就一切都好;评价一节课,只要这节课学生解决了问题就行。我们很少去反思:解决问题的效率,解决问题所花的成本,这个问题解决对今后将产生的影响。其实,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一个终极目标是应该,也是可以落实在我们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的,但是每当我们在进行具体的教学中的时候,我们就忘记了。比如,我们在处理小学数学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时,就一改传统的以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目的,我们将教与学的目标确定在“通过感知周长的意义,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我们将整个课堂设计成了这样几个环节,“通过事物感知周长的意义”——“探讨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和一些多边形,让学生感知物体周长是指什么;然后,我们出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物体,提出:怎样能够知道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师生的互动中,得出“用绳围”、“用尺子量”、“将长方形或正方形物体在桌面上滚动”等很多方法;再后,教师只是提示了各种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的地方,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解决问题;学生从实物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解决,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周长的解决,直至课堂结束时,教师才提出解决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的周长问题用什么方法好?整个一节课,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用了近三十分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进行了“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等学习活动。
&2.让儿童时刻处于积极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中
&学校的学科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本质就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儿童的认知素质。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两个有背于这一主旨的地方。第一就是将小学数学严格的划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和“应用教学”,同时将这些分类泛化,弄出一些教学模式来,什么“概念教学”的归纳和演绎,“计算教学”的算理和算法,“应用教学”的类型和步骤等等。第二就是教学实践中,将活生生数学进行“类型化”分割和“技能化”训练,比如将应用问题划分出什么“平均问题”、“相遇问题”和“归一问题”等等等等,将计算问题弄成“操作技能训练”,大量的人为分类题目进行练习。这些问题严重违背了教学是为了发展人这一个宗旨。我们在教学中,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与“问题解决”这一层面上靠,不仅是“应用教学”,还有“计算教学”,还有“概念教学”等等。比如,我们的“小数乘法”的第一节课——小数乘整数的教学是这样设计的,开始就“复习整数乘法的计算道理和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一个小数乘整数题目,提出“怎样解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师生分析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和归纳,最后教师仅仅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我们今天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从而归纳出“将新问题还原成学过的问题”,这种“化归”学习的方法。整个一节课师生都处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
3.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刻都凸现出问题解决策略能力培养&
教学的真谛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会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当今学习的一个根本问题,“学会学习”的达成应该是衡量一个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正由于此,我们长期来制力于小学数学学习策略的研究。我们将此研究的突破口定在了“解决问题学习策略”上,经过实践我们提出了大量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学习策略,通过结合教材上的问题解决的学习,从“解决问题学习策略知识”、“解决问题学习策略技能”、“解决问题学习策略意识”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发展人的目的。比如,我们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候,采取了“提出解决问题策略”——“设计解决步骤”——“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反思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紧紧抓住“以旧(长方形面积)引新(平行四边形面积)”,突出学习策略的理解和掌握。可喜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学生都能自觉地运用这个策略进行学习。
三、“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现状分析。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灌输——接受”的模式来完成。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意解决问题。严谨的教学结构、高密度的练习设计、一环紧扣一环的教学环节,教师追求的这种高密度、快节奏,势必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改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课堂上虽然也有一些火热的场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是通过问答的形式,老师在牵着学生走。火热的场面实质上反映的是教师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学生听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所在。在整齐划一的答案面前,学习没有了悬念,学生没有了疑问。教师的过度“指导”,实际上变成了对学生的主宰,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就发现不了有价值的问题了。
另外,有的教师追求所谓的课堂“高效率”,对学生发现的问题不以为然或敷衍了事。比如,我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估算》。练习中首先让学生估算14+25、36—18两题,然后让学生比较估算值与精确值,意图是让学生归纳出估算值接近精确值的特点。学生A回答:因为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5邻近的整十数是30,所以14加25大约等于40,而14+25=39,估算的结果40非常接近计算的结果39。学生B接着马上提问并反驳:不对!如果是14+24呢?14邻近的整十数是10,24邻近的整十数是20,14加24大约等于30,而14+24=38,那么估算的结果30和计算的结果38相差的很多。当我听到学生发现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时,精神为之一振,而老师生怕讲不清楚或影响上课进度,只是敷衍了事:“同学们,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研究,下面我们继续练习……”唉,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四、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措施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标中指出,“解决问题”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注意力高度集中,使感知清晰,想象活跃,记忆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1.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等教学手段,从生活实际中引入一些实物、场景,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依托这些情境进行分析比较;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能具体化,以更便捷的方式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初步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认识”问题时,通过简短的引入语言,呈现七个小矮人的情境图,学生很快就会被这生活场景所吸引,头脑中马上闪现出小矮人、筷子,杯子等都有7,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接触过哪些有关6和7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如此亲近,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体会到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
2.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都是很喜欢听故事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把故事带进课堂,用故事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学《十几减几》时我们就可以用《小猫钓鱼》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帮小花猫和小黑猫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氛围就会更加愉悦。
3.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内容充实形象,有“声”有“色”,给师生们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让原有的模式化教材变为“开放的”、“参与式的”、“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活教材。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更能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1.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就是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尽力运用导入法,领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解新课内容,传授各种知识,但不能只是把自己备课的材料以自己为主体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应运用启发、领引、指导的方式进行拓展式、启发式的教学。做到“目中有人”,以便因材施教;在讲授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是为了,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面对包罗万象的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方略,积极主导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11年.
[2]王建林.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师》,2006年第5期.
[3]屈建平.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04年第10期.
[4]李平军.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小学数学教师》,2003年第11期.
[5]宁连华.数学探究学习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2011年.
[7]林崇德主编.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
[8]钟启全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杜晓新.元认知与学习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杜一凡.儿童探究式学习策略培养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2005年.
yinuo | 阅读全文(1933) |
标签: 上一篇:下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一诺的blog /42506/index.aspx
Copyright @
连云港教育博客技术支持:浅谈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小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2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_百度文库
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四班
《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学段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给学生一个结实的阶梯。下面谈谈我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对于学习者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教材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采用图片、对话、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数学知识融于学生喜爱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起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欲望。
如:在教学“小小商店”时,事先我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爱的玩具、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并且给它们制作出价格标签。在课堂上让一个学生扮演售票员,一个学生扮演顾客,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对话,说一说他们在议论些什么,再让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基本上学生会提一步简单的数学问题。在备课时我已设想他们能提到的基本问题,课堂上我再给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由于学生都能容易地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一步问题,对于我提的问题,学生知道不能一步完成,需要先解决“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这样,学生能在自己提的问题上发现一步问题和两步问题的区别。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就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贡献者:踮起脚尖606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