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林哈夫 technika V 之后版本及区别,以及母婴用品的选购建议的建议

linhof 神圣的林哈夫linhof与他的传奇_牛bb阅读网
1887年华联丁。林哈夫在慕尼黑创立了自己的精密机械厂,开始致力发展性能可靠的镜间快门,并开始筹备研制新式相机。但实际上经过了将近四十年之后,才真正的制造出Technika系列相机。后来,这种折合式观景相机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机型。第一部林哈夫折合式相机于1899年制成,它的支撑架设计的有趣及节省地方,只是有点儿欠缺灵活性,当时这部相机的外壳是以木板制成的。即使如此,当年人所共知的林哈夫叶片式快门却已大批量生产并装配在林哈夫相机上,及供应德国与其它国家。大约到上世纪初林哈夫才开始发展全金属制造的精密相机,一直到三十年代初当有关摇摆的技术困难解决后,这种金属制造的相机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29年当华联丁。林哈夫这位创始人在慕尼黑逝世时,他所留下的是一家仅有七个技工的小工厂和他所建立的名誉。1934年尼古劳斯。卡帕夫在加入了这家公司后收购了它。他发明的相机架框摇摆功能在同年取得了德国的专利权(No.639520)。这架在1934年生产的相机是接下来60000台林哈夫相机的始祖。“技术相机(Technika)”这个相机型号也变成了这类相机的代名词。LinhofTechnika一个叱掣风云60年的机器,一个纵横超过半个世纪的经典设计。在大画幅领域没有一个机型能与其匹敌。看到它我想起了LeicaM, 想起了Hassblade 5系,想起了RolleiflexTLR。这些经久不衰的设计及造型。成为了相机业的经典。它们已不再是一台相机,而是一个神话。林哈夫机器小集合欧洲林哈夫机器训练营林哈夫45套机林哈夫arca林哈夫特艺23林哈夫70林哈夫220林哈夫617林哈夫810(左)与国产沙姆尼(又)林哈夫6794x5林哈夫 技术III型\林哈夫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因此我们可就其金属构造及测距仪大致分辨出之前的I型与II型。110x170x180毫米\2.4公斤林哈夫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因此我们可就其金属构造及测距仪大致分辨出之前的I型与II型。可能是因为长得与柯达新闻相机相似,今日的林哈夫技术相机有时被人误称为“新闻相机”,准确来说“新闻相机”是没有后背调整功能的相机。“技术相机”是一个更为贴切的名字。技术III型于1946年开始投产,比较混乱的是此型号又可细分为五个不同的期别,但又全部称为III型。1946年开始投产的第一架全金属III型相机与其后的III型有着以下同样的功能:非常结实的金属结构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它令人觉的它结实的像一堵墙。我可能过度的夸张了它的结实程度但后期的型号比它更坚固。开关容易及方便。这在野外使用时绝对重要。这一点是单轨相机不可比拟的。全部的III型使用同一类型的四方镜头板(不适用于IV型之后的相机)前组底座“后仰”,不可“前俯”。自IV型后改为光轴前后俯仰。前组15度左右摇摆。前组70 mm 上升(第5期)。前组20 mm 左右横移。后组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三重延长拉轨式皮腔。旋转后背。III型多包覆黑色皮革,但也有原厂深绿色皮。III型路轨没有无限远制停筏。用家可在路轨上钻上小眼使用。W型把式前组拉出设计。自IV型后至今全部改为捏式卡轨设计。林哈夫由III型起推出了旁轴测距插刀。每次换镜头就要换插刀,以此联动旁轴测距对焦,但是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这就是说这只镜头只能用于原配的机身上,不可交换。有时您可以找到相近的测距插刀但不保证是百分百准确的。现在的林哈夫厂已不再生产III型的插刀了,我也没有听说过任何人能生产此种插刀,所以如果您需要旁轴对焦的话III型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当然使用磨沙玻璃对焦仍然使得此型号显得十分可爱。一个减轻重量的办法是拆下机身上的测焦仪而且也可以减小它的体积。只要您有一些基本的机械常识就可办到。尤其是当您的机子配了非原装镜头时,附带的测距仪显得多余了。III型有五个期类但全称为III型。林哈夫的相机说明书上称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Super Technika),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Technika).相机编号在出厂时并没有详细的纪录。根据手头上的资料。第一期1946投产。相机呈正方设计, 没有闪光灯热靴。编号 #2021至#2555,与#22556至#23880.第二期1950投产。配备闪光灯热靴,相机外观呈正方园角设计。 编号由#30001 开始.第三期1951投产。机身全改为弧形设计。最后编号# 37104.第四期1953年投产。后组锁钮改到机身上方并加入了前板下滑功能。编号自# 50001开始.第五期1955年投产更加坚固的机身设计。前板不再是平板设计而改变为四边带倾斜度的。由此类开始前板两边带对焦钮与后期的机型相似但为III型的功能。最后编号#62235. 机身后背改良为国际通用后背。选购型时应注意的是:最年轻的相机已年过48岁了原装的皮腔多数磨损的很厉害及有穿孔。换一个新皮腔的代价可能与买一部新的III型差不多,窟窿小的话还能修补严重的话还是放弃为妙。外表覆盖的皮革经常磨损与丢失。如果只是轻微的磨损只要用皮革清洁剂加一点鞋油就可恢复旧观。生锈是此型号常见的问题。尽量把锈渍清除。III形相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被用家所放弃,它的光华被它的小妹妹们所掩盖。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一部值得使用的而且是最便宜的一款林哈夫相机。4x5林哈夫 技术IV型\更大及坚固的机身,光轴前后俯仰。可调无限远停止筏新型设计的镜头板成为其后型号的标准。改良的后背为国际通用型,重合式测距仪可令此型号使用75毫米至360毫米的镜头110x185x218毫米\2.75公斤改进了的技术IV型由1956年生产至1964年。相机编号由#62501至#70500蚀刻在机身顶部。IV型多数为棕灰皮色。功能包括:更大及坚固的机身。放在其它同类相机旁你就知道它坚固的感觉。光轴前后俯仰。可调无限远停止筏令到不同焦距的镜头使用起来更方便。新型设计的镜头板成为其后型号的标准。改良的后背为国际通用型,这使得在用120与宝利来后背时更加方便。重合式测距仪可令此型号使用75毫米至360毫米的镜头。75毫米或以下的镜头需要使用昂贵的附加广角对焦器。非标准旁轴测距插刀.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IV型有带联动测距仪与不带测距仪型。与III型一样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后期的IV型闪灯热靴可除下。只要拧松热靴下的螺丝就可以发现它之下有一个角架螺丝孔,这使得相机可反转拧在三脚架上从而使用广角镜头。技术IV型的前组是林哈夫众多相机中最坚固及设计最简单的。选购型时应注意的是:90 与75毫米镜头在IV型上使用起来有点儿不方便。小于75毫米的广角镜头必须使用一个昂贵的广角附加器(我的习惯是干脆用后组对焦),使用90毫米镜头时必须把前板调低来避免照到它。由于IV型的前组升降是靠一个设在前组上的小钮来操控的所以用广角镜头上升前板就有点儿麻烦了。对我来说除非是用来做建筑摄影,否则很少用到上升前板功能。沾皮的胶水沾的不好。我常把它们从新粘一遍以防丢失。银色的电镀层常有老化的现象。不用相机时用一块油布包着它能使您的相机历久常新。使用窍门:减少震动。为了减少相机在三脚架上的震动。我干脆把底座上的沾皮揭下来让相机与快速结板直接敏和轨道润滑。为了保持轨道的润滑与清洁,我曾经用过机械油但它只会使轨道上沾满了越来越多脏东西。后来我常带备一小瓶炒菜用的橄榄油。轨道脏了使用它稍微擦一下效果特别好。4x5林哈夫 技术V型\自打V型后测距插刀已经标准化,镜头已可互换于相机之间。当相机打开面对您时可看到升起前板的装置由左下方的小钮改为右下方的小横把。这使得在用90毫米或以下镜头时上升前板容易多了。110x185x218毫米\2.75公斤改良的IV型-V型。V型由1963年开始投产至1976年。在外观上与IV型几乎是一样,V型只是在IV型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标准的测距插刀。自打V型后测距插刀已经标准化,镜头已可互换于相机之间。那就是说您只要在购买镜头时有一把联动对号的插刀就可用在V型或后来的型号的相机上.V型很容易辨认。当相机打开面对您时可看到升起前板的装置由左下方的小钮改为右下方的小横把。这使得在用90毫米或以下镜头时上升前板容易多了。V型共有三期第一期。棕灰皮色,塑料升前组把。第二期。棕灰皮色,金属升前组把。第三期。黑皮色,金属升前组把。V型有带联动测距仪与不带测距仪型。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前组15度左右摇摆。前组70 mm 上升。前组20 mm 左右横移。前组45度俯15度仰。后组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三重延长拉轨式皮腔。旋转后背。带90度自动锁。路轨有无限远制停筏。捏式卡轨设计伸出前组。可联动测距使用75-360(远摄型)毫米镜头后组锁钮由IV型的银色改为黑色前组内部由IV型的棕色改为黑色提起林哈夫不得不提起它的6x9型号.它具备了技术相机的摇摆俯仰功能又不失小巧。我经常带着它上山下海而它的重量比起一套120单反相机还要轻。尤其是当我照彩色反转片时电分出来的结果与4x5或以上的大片毫无区别。此外,他又使用120底片价格比起大片便宜和方便了很多。另外国外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使用此类相机与数码背结合拍摄商业作品效果令人惊叹。6x9林哈夫 技术原型\1934-第一台四方型技术相机配置旋转后背功能。约1.5公斤6x9林哈夫 技术III型\测距与对焦在同一个视窗里。盒型折合设计。三段延长滑轨。前组可俯仰15度。机身覆盖黑/绿皮。90x135x182毫米\1.75公斤6x9林哈夫 技术IV型\观景器可配置挡板与对焦尺距。皮腔可延长至300毫米。可使用47至360毫米镜头。前组可俯仰15度及上升50毫米90x135x182毫米\1.8公斤6x9林哈夫 技术V型\1963-不详极为稀有的林哈夫6x9机种。后背锁钮经过改良。不多见的林哈夫机身镀漆加工。前组增加了横移功能。145x165x90毫米\2.206x9林哈夫 技术70型\观景器与对焦在同一视窗内。观景器内线框取景并有自动视差补偿功能。内置测光表。96x160x210毫米\2.58公斤6x9林哈夫 超级技术型\1972-最新款的林哈夫69相机,功能与V型相同,也是最好用的林哈夫技术相机。145x165x90毫米\2.20公斤6x9林哈夫 研究IV型\最好用的林哈夫69技术相机。相机整体结构最为合理与坚固。150x145x80毫米\1.25公斤6x9林哈夫 研究V型\最小巧的林哈夫69技术相机。产量奇少并不多见。145x140x90毫米\1.35公斤林哈夫 (新闻型)林哈夫除了出产了不同型号的120技术机型外也生产了两款新闻相机。在今日的新闻拍摄角度来看此两款相机即笨重又不具备自动对焦及测光系统,但在1956年它出厂时震惊世界并赢得了设计金奖。更为稀有的是它不但配置了闻名的德国蔡司Biogon(彪纲),Planar(普兰纳) 及Sonnar(索纳)镜头更具备了后背摇摆及俯仰功能。在影棚使用与装在三脚架上的单反不承多让,并且蔡司镜头的6x9成像也莫须质疑。6x7林哈夫 新闻IV型\可换镜头设计可拍6x9片幅蔡司。53Biogon,100Planar,180Sonnar史耐德:53S-Augulon,105Xenotar,150x185x200毫米\2.8公斤(连标头)6x7林哈夫 新闻70型\可换镜头设计可拍6x7片幅蔡司:53Biogon,80Planar,180Sonnar施耐德:53S-Augulon,80Xenotar,180T-Arton快门与上胶片钮连动。140x180x210毫米\3.2公斤(连标头)林哈夫(卡丹型)林哈夫的单轨相机比起近日大名鼎鼎的仙那失色了不少。但是有两款机型设计的却极为出色。那就是它的单轨折合卡丹4x5与卡丹6x9.此两款机型体积轻巧折合起来与林哈夫的技术型差不多但它具备了一切座机应有的功能。此设计令到它即可用于影棚拍摄商业及广告又可携带出外拍摄风光,整个装卸折合只需十几秒钟就可完成并不需把机身拆散。“林选”蔡司镜头也分不同时期的版本,二战前,蔡司公司并不太热衷与林哈夫合作,因次产量很小。直至二战后的1955开始,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期生产的蔡司镜头镜筒为银色,快门也电镀得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商标归属权问题,再联邦德国(也称西德)生产的镜头,最初只能标注Opton,而没有Carl Zeiss的标记;镜头名称也一律简化,甚至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才在生产的镜头黑色快门上刻印了CarlZeiss的标记。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所谓的“林选”镜头尤其是蔡司镜头,基本上都是林哈夫所独有的。不论是镜头还是快门,都是欧洲著名的合作厂商为其精心量身订造的,甚至有些“林选”镜头的焦距都是特殊的。因此这些经过层层挑选的镜头售价也就可想而知啦。从瑞士寄来的这支镜头根据资料记载是林哈夫后期产品,镜头表面只有一层淡淡的不易察觉的镀膜,这与早期镜头表面的深蓝色镀膜有很大区别。有传闻,在二战期间,由于蔡司工厂印在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加之西德新厂的设立,使得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光学玻璃库存便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于是,蔡司在收购了百年老厂福伦达后,利用自己的光学设计配合福伦达库存的光学玻璃生产出了这些后期的“林选”经典镜头。由于使用了福伦达库存的顶级玻璃,之前设计的镜头镀膜反而显得多余了,这就是后期镜头表面镀膜变淡的原因。这些镜头吸收了两家顶级光学工厂的技术精华,再经过林哈夫之手为后人演绎了一个难以再现的“光学神话”。我曾将这支镜头拍摄的彩色负片手工放大到一米,所有的影调都显得那么从容自然,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凝聚了百年的目光,仿佛早已洞穿了世间万物,胶片上的每一颗银盐都已被它感动。。。。我的一个朋友为了验证手里的75mmf/4.5Biogon镜头的分辨率,专门做了一个测试。首先用4&5拍了一个全景,之后又用135毫米的尼康微距镜头拍了一个局部。之后把4&5上的局部裁成135胶片的原大与之对比。结果是75mm f/4.5Biogon的分辨率还在其之上。这对于一只大片幅镜头来讲应该是非常难得的。被称为光学之父的保罗.鲁道夫再1896年就设计出一只注册为Planar的三组五片镜头。对于这只镜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它生产历史悠久,但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广泛的应用在不同品牌的相机上。今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是配备在禄来(Rolleiflex)双反及哈苏单反相机上的标准镜头,蔡司公司反而对这支极受追捧的镜头不那么感兴趣。的确,早期的Planar镜头在全开光圈时,有严重的“重影”,“鬼影”等弊端。我也曾经尝试用一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生产的铜制Planar镜头,改装后安装在单反相机上使用,在大光圈拍摄状态下,经常有所谓的“鬼影”出现,这种现象一直到光圈缩小至f/11以后才消失。1950年代后,蔡司公司对Planar镜头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改良。因此林哈夫选用的Planar镜头应该是改良后的产品。历史上蔡司曾经有无数支以Planar命名的镜头。到底有多少支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可是供应给林哈夫的只有三支:⊙80mm(Technika 69 ,Press70)&#mm(echnika 69 ,PressV)&#MM F/3.5(Technika 45)在林哈夫4&5上的这支135mmf/3.5Planar是一支超大光圈的镜头。所以在相机的磨砂玻璃上看到的影像远比那些小光圈的镜头要来的明亮,清晰。在蔡司供应林哈夫镜头的同时,另一家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奈德也在为林哈夫生产镜头。可是事实上,施奈德的镜头一直被蔡司打压着,这种现象一直令施奈德公司愤愤不平,总想有朝一日能够与蔡司在镜头方面一争高下。于是,在为林哈夫生产135mmf/3.5 Xenotar之后有生产了一只150mmF2.8Xenotar超大光圈镜头。面对施奈德的挑战,蔡司没有丝毫反应,也许是出于不屑,但可能更多的还是觉得这样的竞争没有意义吧。最终,这个挑战以无人应答的结局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也不知道,施奈德当时的感受是庆幸还是失落。三支镜头中,结构最为简洁,也是最重量级的就是250mmf/4.5Sonnar.每一个见到这支镜头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发出赞叹声。的确,哪怕是在今天,也没有哪一支镜头能做得如此地漂亮,完美。考究地黑漆镜筒加上带有拉丝网纹地银色电镀层,还有镜头前圈配上了一体化设计的康班快门。都显得那么的浑然一体。镜头前后压铸着蔡司的印记。金属镜头盖在蓝色丝绒的配合下感觉是那么的和谐。令你不由得感觉到它们的配合简直就是天成。幽深的镜片,令你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渊深不见底的潭水。不由使人产生了溶化进去的感觉。林哈夫一共推出过两个焦距段的Sonnar镜头,它们分别是180毫米(Technika69.PressⅤ,Press70)和250mm(Technika45)。这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厘米与4&5英寸得林哈夫使用。根据我使用Sonnar的感觉。早期金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调子稍微柔和,后期的琥珀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成像晶莹剔透,锐利。我曾经将用于林哈夫6&9相机的180毫米镜头与现在专用于哈苏的180mmSonnar做过实拍测试比较。为了公平起见,我将那支用于林哈夫6&9幅面的镜头改为哈苏接口,用同一台哈苏相机拍摄6&6片幅的胶片,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支为林哈夫6&9设计的180毫米镜头胜出。我想,林哈夫应该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同时考虑了无数种镜头焦距组合的可能性。最终才选择了这三个镜头焦距作为配备给双轨座机的镜头。蔡司镜头,再加上林哈夫的经验及镜头甄选标准还有康班快门,把德国在光学和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严谨和精细发挥得淋漓尽致。75mmf/4.5Biogon135mmf/4.5Plannar 250mm f/4.5Sonnar这三支镜头从广角支标准再到中焦,配合Technika机身的全部功能将制造照相机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肯定的是,林哈夫在Ⅳ型相机后的重大改变完全是为了顺应这三支镜头的整体设计。从前导轨后缩到前组俯仰,从镜头前的开孔直径尺寸(以75毫米Biogon后组为依据)到135毫米Planar的凹版设计(带标头时可折合机器)。无不显现出三个工厂间的巧妙工艺配合,现在,这三支镜头连同林哈夫Technika相机已经成为现代光学工业设计,制作的典范。林哈夫在选择蔡司镜头的同时还选用了大量其他厂家的镜头选配在他的各种机型上,被选中的的镜头无一不是镜头中的极品。他们有;1. Voigtlander Skoper2. Voigtlander Heliar3. Voigtlander APO-Lanthar4. Voigtlander Telomar5. Rodenstock Imagon6. Rodenstock Rotelar7. Rodenstock APO-Ronar8. Rodenstock Technikon9. Schneider Xenotar10. Schneider Xenar11. Schneider Auglon12. Schneider Super Auglon13. Schneider Tele-Arton14. Schneider Tele-Xenar15. Schneider Symmar作为“林选”的人像镜头当然非比一般,计有;1.Zeiss Sonnar2.Rodenstock Imagon3.Voigtlander Heliar先说sonnar.180与250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与45使用。“林选”蔡司镜头也分早期晚期。二战前蔡司并不太热衷于与林哈夫的合作因此生产与销量并不大。直至二战后1955年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期的蔡司镜头镜桶为银色,快门也电镀的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归属问题,在西德产的镜头开始标写Opton没有carlzeiss标印。镜头名称也一律简称,甚至于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镜头黑色快门印carl zeiss标记。我使用sonnar的感觉中早期金膜非常柔顺,照出来的影像如涂了油一般。后期的琥珀膜成像晶莹剔透。sonnar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开胶,因此在选购时要小心。linhof中画幅主要有23(6x9)上的一套,以及70(6x7)上的一套,还包括220型上的那枚。都可以通用。再次强调,可以通用,但可能没法找到合适焦段的cam(对焦凸轮)linhof 23型的特选镜头包括65mm,90mm,105mm,180mm,240mm焦段,具体有(注意,未标注最高速度的,均为1/500)Schneider Angulon 65/6.8Schneider Angulon 90/6.8Schneider Xenotar 105/2.8(最高速度1/400)Schneider Xenar 105/3.5Rodenstock Heligon 90/2.8(最高速度1/400)Rodenstock Heligon 90/3.2Zeiss-Opton-Tessar 105/3.5Voigtlander Color-skopar 105/3.5Voigtlander APO-Lanthar 105/4.5Schneider Tele-Xenar 180/5.5Schneider Tele-Xenar 240/5.5 (最高速度1/400,不能黄斑联动测距)VoigtlanderTelomar 180/5.5VoigtlanderTelomar 240/5.5(最高速度1/400,不能黄斑联动测距)Linhof 70型的特选镜头包括45mm,53mm,58mm,65mm,75mm,80mm,90mm,100mm,127mm,135mm,150mm,180mm,240mm,360mm,具体有:(注意,除了Rodenstock的镜头直接标称Technikon之外,其他Schneider或者Zeiss甚至Voigtlander的镜头,官方型号里都是带一个Technika的)Zeiss Biogon 45/4.5Zeiss Biogon 53/4.5Schneider Super-Angulon 53/4Rodenstock Wide Angle Technikon 58/5.6Schneider Super-Angulon 65/8Schneider Super-Angulon 75/8Schneider Super-Angulon 90/8Zeiss Planar 80/2.8(只够覆盖6x7相场)Schneider Xenotar 80/2.8(只够覆盖6x7相场)Rodenstock Normal Technikon 100/2.8Zeiss Planar 100/2.8Schneider Xenotar 100/2.8Schneider Xenar 100/3.5Voigtlander APO-Lanthar 100/4.5Schneider symmar 100/5.6Schneider Press Xenar 127/4.7Zeiss Planar 135/3.5(这一款是否和4x5上的那个相同?)Schneider Xenotar 135/3.5Schneider Symmar 135/5.6Voigtlander APO-Lanthar 150/4.5Voigtlander Heliar 150/4.5Schneider Xenar 150/4.5Schneider symmar 150/5.6Schneider Symmar 180/5.6Zeiss Sonnar 180/4.5Rodenstock Tele-Technikon 180/4.8Schcneider Tele-Arton 180/4Schcneider Tele-Arton 180/5.5Schcneider Tele-Arton 240/5.5Voigtlander Telomar 180/5.5Voigtlander Telomar 240/5.5Schcneider Tele-Xenar 360/5.5Linhof 220上还有一枚特选镜头。Rodenstock 95/3.5(天赛结构)来源:新浪博客欢迎您转载分享: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Technika一
个叱掣风云60年的机器,一个纵横超过半个世纪的经典设计。在大画幅领域没有一个机型能与其匹敌。看到它我想起了Leica M,
想起了Hassblade 5系,想起了Rolleiflex TLR。
这些经久不衰的设计及造型。成为了相机业的经典。它们已不再是一台相机,而是一个神话。
<img STYLE="cursor: width:"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_.jpg" ALT="" NAME="img_0."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相机与镜头,这两个分不开的组合造就了无数的影像。在欧洲大画幅生产领域里能有自家挑选镜头的厂家不多。Linhof
是大画幅领域对镜头作有系统的挑选倡导者,也是这个领域的鼻祖。它是有史以来有系统的,有目地,有规模的在挑选市面上可供选择的优质镜头。欧洲的著名光学公司都曾与Linhof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林选镜头代表了什么?
林哈夫特选蔡司镜头
多年前,在欧洲的一个跳蚤市场闲逛时,看到一个摊子上孤零零的摆着一台林哈夫69&#8547;型相机,粗略看了看,感觉成色有九成新以上,要价只有450马克(当时
约折合人民币两千多元)。听到如此便宜的价格,不由得令人怀疑这台相机是不是有问题。拿在手里上下左右仔细地察看后,发现相机后组地磨砂调焦屏装反了,这
台相机可能就是因此拍不清晰地影像而出让的。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以400马克成交。其时,心中不禁暗自窃喜,生怕卖家后悔,正欲抱着相机马上离开摊位时,只
听得后面传来一阵轻声呼唤,寻声望去见是一位老妇人正在向我打招呼,问我是否喜欢收藏这种类型的林哈夫相机,当时我已收藏了不少型号的林哈夫相机,但还有
个别型号无法找到,因此,连忙问她有什么相机可以让给我,随后的交谈中得知,她先生也是一位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不久前去世了,留下了一套林哈夫45相机,
然而,她也不知道是什么型号并且相机还是留在她瑞士的家中。分手时,我们互相留下了各自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回家后很快就收到了她寄来的照片,照片显示那是一套Technika45
&#8547;型相机和三支原厂特选的蔡司镜头。款汇出后的两个礼拜就收到了邮局让领取包裹的通知,那个包裹相当重,还要拆了外包装才能提起里面的箱子。往日感觉没多
远的路,歇了好几次才回到家。真不敢想象远在地球那边的老人是如何把这箱东西抬到邮局的。回到家,打开箱子看到
75mmf/4.5Biogon,135mm f/4.5Planar 及250mmf/4.5Sonnar
三支崭新的镜头展现在面前,心情真是无比激动。要知道,我以前一直都在收藏各种型号的林哈夫相机,可是除了普通原厂镜头和福伦达的镜头外,我一直都在有意
无意地回避着蔡司这几支镜头,最主要地原因是它们太有名了,不敢对它们抱有任何的奢望。时间久了,反而生出一种陌生感来,而且要一次将三支镜头配齐也是件
很不容易的事情。记得曾经有一位熟识的摄影师在香港二手器材商手中花了17万元才凑齐了这三支镜头,现在看来,这样的价钱虽说是天价,但的确也说明了它们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一直以来,我都在使用哈苏的,SWC(38毫米Biogon)作为抓拍用途。因此对于刚刚到手的这只75mm f/4.5
Biogon镜头非常感兴趣。这是一只5组8片结构设计,各种光学误差,色散,畸变校正良好的镜头,边缘的畸变校正尤为出色,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边缘光学畸
变最小的广角镜头。
蔡司厂曾经生产的Biogon镜头有:
&#8857;21mm(ContaxRF,Contrex SLR,ContaxG卡口)135用;
&#8857;28mm(Contax G卡口)135用
&#8857;35mm(Contax RF卡口)135用
&#8857;38mm(SWA/905,Alpa卡口)6&6,6&4.5cm
&#8857;45mm(Linhof
69卡口)6&7厘米
&#8857;53mm(Linhof
&#8857;75mm f/4.5(Linhof,USA aerial)4&5英寸
手里的这只林哈夫特选75mm镜头堪称是Biogon镜头中的“老大”了。想想如果拿着4&5英寸的SWC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啊!
“林选”蔡司镜头也分不同时期的版本,二战前,蔡司公司并不太热衷与林哈夫合作,因次产量很小。直至二战后的1955开始,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
期生产的蔡司镜头镜筒为银色,快门也电镀得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商标归属权问题,再联邦德国(也称西德)生产的镜头,最初只能标注Opton,而没有
Carl Zeiss的标记;镜头名称也一律简化,甚至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才在生产的镜头黑色快门上刻印了Carl
Zeiss的标记。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所谓的“林选”镜头尤其是蔡司镜头,基本上都是林哈夫所独有的。不论是镜头还是快门,都是欧洲著名的合作厂商为其精
心量身订造的,甚至有些“林选”镜头的焦距都是特殊的。因此这些经过层层挑选的镜头售价也就可想而知啦。从瑞士寄来的这支镜头根据资料记载是林哈夫后期产
品,镜头表面只有一层淡淡的不易察觉的镀膜,这与早期镜头表面的深蓝色镀膜有很大区别。有传闻,在二战期间,由于蔡司工厂印在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破坏,加之
西德新厂的设立,使得原本就供不应求的光学玻璃库存便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于是,蔡司在收购了百年老厂福伦达后,利用自己的光学设计配合福伦达库存的光学
玻璃生产出了这些后期的“林选”经典镜头。由于使用了福伦达库存的顶级玻璃,之前设计的镜头镀膜反而显得多余了,这就是后期镜头表面镀膜变淡的原因。这些
镜头吸收了两家顶级光学工厂的技术精华,再经过林哈夫之手为后人演绎了一个难以再现的“光学神话”。我曾将这支镜头拍摄的彩色负片手工放大到一米,所有的
影调都显得那么从容自然,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凝聚了百年的目光,仿佛早已洞穿了世间万物,胶片上的每一颗银盐都已被它感动。。。。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验证手里的75mmf/4.5
Biogon镜头的分辨率,专门做了一个测试。首先用4&5拍了一个全景,之后又用135毫米的尼康微距镜头拍了一个局部。之后把4&5上的局部裁成
135胶片的原大与之对比。结果是75mm f/4.5
Biogon的分辨率还在其之上。这对于一只大片幅镜头来讲应该是非常难得的。
被称为光学之父的保罗.鲁道夫再1896年就设计出一只注册为Planar的三组五片镜头。对于这只镜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它生产历史悠久,但直至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广泛的应用在不同品牌的相机上。今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是配备在禄来(Rolleiflex)双反及哈苏单反相机上的标准镜头,蔡司
公司反而对这支极受追捧的镜头不那么感兴趣。的确,早期的Planar镜头在全开光圈时,有严重的“重影”,“鬼影”等弊端。我也曾经尝试用一支上个世纪
二十年代生产的铜制Planar镜头,改装后安装在单反相机上使用,在大光圈拍摄状态下,经常有所谓的“鬼影”出现,这种现象一直到光圈缩小至f/11以
后才消失。1950年代后,蔡司公司对Planar镜头进行了大幅度的技术改良。因此林哈夫选用的Planar镜头应该是改良后的产品。历史上蔡司曾经有
无数支以Planar命名的镜头。到底有多少支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可是供应给林哈夫的只有三支:
&#8857;80mm(Technika 69
&#mm(echnika 69 ,PressV)
&#MM F/3.5(Technika
在林哈夫4&5上的这支135mm
f/3.5Planar是一支超大光圈的镜头。所以在相机的磨砂玻璃上看到的影像远比那些小光圈的镜头要来的明亮,清晰。在蔡司供应林哈夫镜头的同时,另
一家德国著名的镜头厂商施奈德也在为林哈夫生产镜头。可是事实上,施奈德的镜头一直被蔡司打压着,这种现象一直令施奈德公司愤愤不平,总想有朝一日能够与
蔡司在镜头方面一争高下。于是,在为林哈夫生产135mm f/3.5 Xenotar之后有生产了一只150mmF2.8
Xenotar超大光圈镜头。面对施奈德的挑战,蔡司没有丝毫反应,也许是出于不屑,但可能更多的还是觉得这样的竞争没有意义吧。最终,这个挑战以无人应
答的结局画上了一个令人惋惜的句号。也不知道,施奈德当时的感受是庆幸还是失落。
三支镜头中,结构最为简洁,也是最重量级的就是250mm
f/4.5Sonnar.每一个见到这支镜头的人都会无一例外地发出赞叹声。的确,哪怕是在今天,也没有哪一支镜头能做得如此地漂亮,完美。考究地黑漆镜
筒加上带有拉丝网纹地银色电镀层,还有镜头前圈配上了一体化设计的康班快门。都显得那么的浑然一体。镜头前后压铸着蔡司的印记。金属镜头盖在蓝色丝绒的配
合下感觉是那么的和谐。令你不由得感觉到它们的配合简直就是天成。幽深的镜片,令你一眼望去就像是一渊深不见底的潭水。不由使人产生了溶化进去的感觉。
林哈夫一共推出过两个焦距段的Sonnar镜头,它们分别是180毫米(Technika69.Press&#8548;,Press70)和250mm(Technika
这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厘米与4&5英寸得林哈夫使用。根据我使用Sonnar的感觉。早期金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调子稍微
柔和,后期的琥珀色镀膜镜头拍出的图片成像晶莹剔透,锐利。我曾经将用于林哈夫6&9相机的180毫米镜头与现在专用于哈苏的180mmSonnar做过
实拍测试比较。为了公平起见,我将那支用于林哈夫6&9幅面的镜头改为哈苏接口,用同一台哈苏相机拍摄6&6片幅的胶片,结果是不言而喻的。那支为林哈夫
6&9设计的180毫米镜头胜出。
我想,林哈夫应该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论证,同时考虑了无数种镜头焦距组合的可能性。最终才选择了这三个镜头焦距作为配备给双轨座机的镜头。蔡司镜头,再加上
林哈夫的经验及镜头甄选标准还有康班快门,把德国在光学和机械制造工艺中的严谨和精细发挥得淋漓尽致。75mmf/4.5Biogon
135mmf/4.5Plannar 250mm f/4.5 Sonnar这三支镜头从广角支标准再到中焦,配合Technika机
身的全部功能将制造照相机的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肯定的是,林哈夫在&#8547;型相机后的重大改变完全是为了顺应这三支镜头的整体设计。从前导轨后缩到前组俯
仰,从镜头前的开孔直径尺寸(以75毫米Biogon后组为依据)到135毫米Planar的凹版设计(带标头时可折合机器)。无不显现出三个工厂间的巧
妙工艺配合,现在,这三支镜头连同林哈夫Technika相机已经成为现代光学工业设计,制作的典范。
林哈夫在选择蔡司镜头的同时还选用了大量其他厂家的镜头选配在他的各种机型上,被选中的的镜头无一不是镜头中的极品。他们有;
1. Voigtlander Skoper
2. Voigtlander Heliar
3. Voigtlander APO-Lanthar
4. Voigtlander Telomar
5. Rodenstock Imagon
6. Rodenstock Rotelar
7. Rodenstock APO-Ronar
8. Rodenstock Technikon
9. Schneider Xenotar
10. Schneider Xenar
11. Schneider Auglon
12. Schneider Super
13. Schneider Tele-Arton
14. Schneider Tele-Xenar
15. Schneider Symmar
作为“林选”的人像镜头当然非比一般,计有;
1.Zeiss Sonnar
2.Rodenstock Imagon
3.Voigtlander Heliar
先说sonnar.180与250两个焦距段分别配备给69与45使用。“林选”蔡司镜头也分早期晚期。二战前蔡司并不太热衷于与林哈夫的合作因此生产与
销量并不大。直至二战后1955年两家的合作关系才日渐成熟。早期的蔡司镜头镜桶为银色,快门也电镀的银光闪闪。二战后因为归属问题,在西德产的镜头开始
标写Opton没有carl zeiss标印。镜头名称也一律简称,甚至于镜头编号也蚀刻为零。后期镜头黑色快门印carl
zeiss标记。我使用sonnar
的感觉中早期金膜非常柔顺,照出来的影像如涂了油一般。后期的琥珀膜成像晶莹剔透。sonnar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开胶,因此在选购时要小心。
一直对三片的镜头设计并不看好。但是imagon(还有TTH
Cooke)会令你大吃一惊。柔焦镜头大多采用像差产生柔焦效果,imagon则利用开有不同小孔的“圈”来达到柔焦效果。选购时要检查柔光片有无丢失。
拍人像的没有不知道Voigtlander的Heliar。三年前经过中国照相馆还到里瞅了一眼。门口大厅里戳着当年的看家武器,上面就装了一只
“林选”的海利亚质量更加稳定。早年抽风时攒齐了一套,计有;105,150,180,210,240,300现在留了一只240看家用。早期的镜头带有
蓝色的单层镀膜,后期为琥珀膜。两者结相没有明显差异。海利亚照出来的片子特别“经放”,越大越漂亮。第一次领教时看到一张2米的海利亚片子,到现在还念
念不忘。选林哈夫的德海利亚肯定没错。但是照大场景海利亚反而不太合适。
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1887年华联丁。林哈夫在慕尼黑创立了自己的精密机械厂,开始致力发展性能可靠的镜间快门,并开始筹备研制新式相机。但实际上经过了将近四十年之后,才真正的制造出Technika系列相机。后来,这种折合式观景相机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机型。
第一部林哈夫折合式相机于1899年制成,它的支撑架设计的有趣及节省地方,只是有点儿欠缺灵活性,当时这部相机的外壳是以木板制成的。即使如此,当年人
所共知的林哈夫叶片式快门却已大批量生产并装配在林哈夫相机上,及供应德国与其它国家。大约到上世纪初林哈夫才开始发展全金属制造的精密相机,一直到三十
年代初当有关摇摆的技术困难解决后,这种金属制造的相机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29年当华联丁。林哈夫这位创始人在慕尼黑逝世时,他所留下的是一家仅有七个技工的小工厂和他所建立的名誉。1934年尼古劳斯。卡帕夫在加入了这家
公司后收购了它。他发明的相机架框摇摆功能在同年取得了德国的专利权(No.639520)。这架在1934年生产的相机是接下来60000台林哈夫相机
的始祖。“技术相机(Technika)”
这个相机型号也变成了这类相机的代名词。
4x5林哈夫(技术型)
4x5林哈夫 技术III型\
<img STYLE="cursor: width:"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林哈夫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
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因此我们可就其金属构造及测距仪大致分辨出之前的I型与II型。
110x170x180毫米\2.4公斤
林哈夫第一架内置旁轴测距金属相机。此测距装置是在III型之后才开始广泛应用的,因此我们可就其金属构造及测距仪大致分辨出之前的I型与II型。
可能是因为长得与柯达新闻相机相似,今日的林哈夫技术相机有时被人误称为“新闻相机”,准确来说“新闻相机”是没有后背调整功能的相机。“技术相机”是一
个更为贴切的名字。技术III型于1946年开始投产,比较混乱的是此型号又可细分为五个不同的期别,但又全部称为III型。1946年开始投产的第一架
全金属III型相机与其后的III型有着以下同样的功能:
非常结实的金属结构给人一种坚硬的感觉,它令人觉的它结实的像一堵墙。我可能过度的夸张了它的结实程度但后期的型号比它更坚固。开关容易及方便。这在野外使用时绝对重要。这一点是单轨相机不可比拟的。全部的III型使用同一类型的四方镜头板
(不适用于IV型之后的相机)
前组底座“后仰”,不可“前俯”。自IV型后改为光轴前后俯仰。
前组15度左右摇摆。
前组70 mm 上升(第5期)。
前组20 mm 左右横移。
后组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
三重延长拉轨式皮腔。
旋转后背。
III型多包覆黑色皮革,但也有原厂深绿色皮。
III型路轨没有无限远制停筏。用家可在路轨上钻上小眼使用。
W型把式前组拉出设计。自IV型后至今全部改为捏式卡轨设计。
林哈夫由III型起推出了旁轴测距插刀。每次换镜头就要换插刀,以此联动旁轴测距对焦,但是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这就是说这只镜头只能用
于原配的机身上,不可交换。有时您可以找到相近的测距插刀但不保证是百分百准确的。现在的林哈夫厂已不再生产III型的插刀了,我也没有听说过任何人能生
产此种插刀,所以如果您需要旁轴对焦的话III型并不是一个好选择,当然使用磨沙玻璃对焦仍然使得此型号显得十分可爱。
一个减轻重量的办法是拆下机身上的测焦仪而且也可以减小它的体积。只要您有一些基本的机械常识就可办到。尤其是当您的机子配了非原装镜头时,附带的测距仪显得多余了。
III型有五个期类但全称为III型。林哈夫的相机说明书上称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Super Technika ),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Technika).相机编号在出厂时并没有详细的纪录。根据手头上的资料。
第一期1946投产。相机呈正方设计, 没有闪光灯热靴。编号 #2021至#2555, 与#22556至#23880.
第二期1950投产。配备闪光灯热靴,相机外观呈正方园角设计。 编号由#30001 开始.
第三期1951投产。机身全改为弧形设计。最后编号# 37104.
第四期1953年投产。后组锁钮改到机身上方并加入了前板下滑功能。编号自# 50001开始.
第五期1955年投产
更加坚固的机身设计。前板不再是平板设计而改变为四边带倾斜度的。由此类开始前板两边带对焦钮与后期的机型相似但为III型的功能。最后编号#
62235. 机身后背改良为国际通用后背。
选购型时应注意的是:最年轻的相机已年过48岁了
原装的皮腔多数磨损的很厉害及有穿孔。换一个新皮腔的代价可能与买一部新的III型差不多,窟窿小的话还能修补严重的话还是放弃为妙。外表覆盖的皮革经常
磨损与丢失。如果只是轻微的磨损只要用皮革清洁剂加一点鞋油就可恢复旧观。生锈是此型号常见的问题。尽量把锈渍清除。III形相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被用家
所放弃,它的光华被它的小妹妹们所掩盖。但无论如何它还是一部值得使用的而且是最便宜的一款林哈夫相机。
4x5林哈夫 技术IV型\
更大及坚固的机身,光轴前后俯仰。可调无限远停止筏新型设计的镜头板成为其后型号的标准。改良的后背为国际通用型,重合式测距仪可令此型号使用75毫米至360毫米的镜头
110x185x218毫米\2.75公斤
改进了的技术IV型由1956年生产至1964年。相机编号由#62501至#70500蚀刻在机身顶部。IV型多数为棕灰皮色。功能包括:
更大及坚固的机身。放在其它同类相机旁你就知道它坚固的感觉。光轴前后俯仰。可调无限远停止筏令到不同焦距的镜头使用起来更方便。新型设计的镜头板成为其
后型号的标准。改良的后背为国际通用型,这使得在用120与宝利来后背时更加方便。重合式测距仪可令此型号使用75毫米至360毫米的镜头。75毫米或以
下的镜头需要使用昂贵的附加广角对焦器。非标 准旁轴测距插刀. 每一把测距插刀必须与相机及镜头匹配。
IV型有带联动测距仪与不带测距仪型。与III型一样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
,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后期的IV型闪灯热靴可除下。只要拧松热靴下的螺丝就可以发现它之下有一个角架螺丝孔,这使得相机可反转拧在三脚架上从而使用广角镜头。技术IV型的前组是林哈夫众多相机中最坚固及设计最简单的。选购型时应注意的是:
90 与 75毫米镜头在IV型上使用起来有点儿不方便。小于75毫米的广角镜头
必须使用一个昂贵的广角附加器(我的习惯是干脆用后组对焦),使用90毫米镜头时必须把前板调低来避免照到它。由于IV型
的前组升降是靠一个设在前组上的小钮来操控的所以用广角镜头上升前板就有点儿麻烦了。对我来说除非是用来做建筑摄影,否则很少用到上升前板功能。沾皮的胶
水沾的不好。我常把它们从新粘一遍以防丢失。银色的电镀层常有老化的现象。不用相机时用一块油布包着它能使您的相机历久常新。
使用窍门:
减少震动。为了减少相机在三脚架上的震动。我干脆把底座上的沾皮揭下来让相机与快速结板直接敏和。
轨道润滑。为了保持轨道的润滑与清洁,我曾经用过机械油但它只会使轨道上沾满了越来越多脏东西。后来我常带备一小瓶炒菜用的橄榄油。轨道脏了使用它稍微擦一下效果特别好。
保护皮腔。我每年在生日前后都把相机皮腔用化妆刷子蘸上鞋油刷一遍,静待一宿后用干布轻轻擦干净就能保一年的使用。
4x5林哈夫 技术V型\
自打V型后测距插刀已经标准化,镜头已可互换于相机之间。当相机打开面对您时可看到升起前板的装置由左下方的小钮改为右下方的小横把。这使得在用90毫米或以下镜头时上升前板容易多了。
110x185x218毫米\2.75公斤
改良的IV型-V型。V型由1963年开始投产至1976年。在外观上与IV型几乎是一样,V型只是在IV型
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标准的测距插刀。自打V型后测距插刀已经标准化,镜头已可互换于相机之间。那就是说您只要在购买镜头时有一把联动对号的插刀就可用
在V型或后来的型号的相机上.V型很容易辨认。当相机打开面对您时可看到升起前板的装置由左下方的小钮改为右下方的小横把。这使得在用90毫米或以下镜头
时上升前板容易多了。
V型共有三期
第一期。棕灰皮色,塑料升前组把。
第二期。棕灰皮色,金属升前组把。
第三期。黑皮色,金属升前组把。
V型有带联动测距仪与不带测距仪型。带测距仪的叫“超级技术型”,不带测距仪的叫“技术型”。
前组15度左右摇摆。
前组70 mm 上升。
前组20 mm 左右横移。
前组45度俯15度仰。
后组俯仰与摇摆,但不可升降横移。
三重延长拉轨式皮腔。
旋转后背。带90度自动锁。
路轨有无限远制停筏。
捏式卡轨设计伸出前组。
可联动测距使用75-360(远摄型)毫米镜头
后组锁钮由IV型的银色改为黑色
前组内部由IV型的棕色改为黑色
使用窍门:
因为我并不使用带刀的原装镜头(4x5相机也没办法手持对焦)我为了减轻机身的重量把机身上的测焦仪与其联动系统拆下。办法是拧掉机身内侧的四颗小螺丝。
这样我的相机重量又减了一斤多,
体积也变成了110x185x185毫米。拆掉手柄。林哈夫为它的相机配置了一条皮带,虽然价钱贵了点儿,但我认为既减轻了重量和体积而且保障了相机不会
失手受掉下来。当然您也可以买一条相机带挂在它的两只耳朵上。林哈夫原装的变焦取景器可摘下来挂在脖子上。我拿它用来取景,先挑好要用的镜头再从摄影包儿
里挑出来省得来回来去的拆。还有这取景器在照运动物时就显得格外有用了。前组俯仰要按下前板右边的小钮。很多的用家以为右边的小钮与左边的锁钮一样,其实
您得按下它才能松了做前组的俯仰。
4x5林哈夫 特艺型 \1972-
<img STYLE="cursor: width:"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1/193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片腔可最长延伸为435毫米。机壳顶上的小翻盖使用广角镜头时可加大上升功能。连动对焦器可使用75至360毫米镜头
110x185x218毫米\ 2.6公斤
4x5林哈夫 技术2000型\?
有史以来最小巧的也是最好用的林哈夫技术相机,其后置对焦拨杆使用广角镜头时非常方便。另外可配置电子对焦器使镜头连动对焦。但也是有史以来最不抗造的机
器。由于成本问题机身很多地方使用了塑料件使的“经久耐用”远离了林哈夫。它的皮腔,后组120后背锁紧装置....成为室外用家的遗憾。
180x180x110毫米\2.55公斤
6x9林哈夫 (技术型)
提起林哈夫不得不提起它的6x9型号.
它具备了技术相机的摇摆俯仰功能又不失小巧。我经常带着它上山下海而它的重量比起一套120单反相机还要轻。尤其是当我照彩色反转片时电分出来的结果与
4x5或以上的大片毫无区别。此外,他又使用120底片价格比起大片便宜和方便了很多。另外国外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使用此类相机与数码背结合拍摄商业作
品效果令人惊叹。
6x9林哈夫 技术原型\1934-
第一台四方型技术相机配置旋转后背功能。
6x9林哈夫 技术III型\
测就与对焦在同一个视窗里。盒型折合设计。三段延长滑轨。前组可俯仰15度。机身覆盖黑/绿皮。
90x135x182毫米\1.75公斤
6x9林哈夫 技术IV型\
<img STYLE="cursor: width:"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观景器可配置挡板与对焦尺距。皮腔可延长至300毫米。可使用47至360毫米镜头。前组可俯仰15度及上升50毫米
90x135x182毫米\1.8公斤
6x9林哈夫 技术V型\1963-不详
极为稀有的林哈夫6x9机种。后背锁钮经过改良。不多见的林哈夫机身镀漆加工。前组增加了横移功能。
145x165x90毫米\2.20
6x9林哈夫 技术70型\
观景器与对焦在同一视窗内。观景器内线框取景并有自动视差补偿功能。内置测光表。
96x160x210毫米\2.58公斤
6x9林哈夫 超级技术型\1972-
最新款的林哈夫69相机,功能与V型相同,也是最好用的林哈夫技术相机。
145x165x90毫米\2.20公斤
6x9林哈夫 研究IV型\
最好用的林哈夫69技术相机。相机整体结构最为合理与坚固。
150x145x80毫米\1.25公斤
6x9林哈夫 研究V型\
最小巧的林哈夫69技术相机。产量奇少并不多见。
145x140x90毫米\1.35公
<img STYLE="cursor: width:"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林哈夫 (新闻型)
林哈夫除了出产了不同型号的120技术机型外也生产了两款新闻相机。在今日的新闻拍摄角度来看此两款相机即笨重又不具备自动对焦及测光系统,但在1956
年它出厂时震惊世界并赢得了设计金奖。更为稀有的是它不但配置了闻名的德国蔡司Biogon(彪纲),Planar(普兰纳) 及Sonnar(索纳)镜
头更具备了后背摇摆及俯仰功能。在影棚使用与装在三脚架上的单反不承多让,并且蔡司镜头的6x9成像也莫须质疑。
6x7林哈夫 新闻IV型\
可换镜头设计可拍6x9片幅
蔡司。53Biogon,100Planar,180Sonnar
史耐德:53S-Augulon,105Xenotar,
150x185x200毫米\2.8公斤(连标头)
6x7林哈夫 新闻70型\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334/334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可换镜头设计可拍6x7片幅
蔡司。53Biogon,80Planar,180Sonnar
史耐德:53S-Augulon,80Xenotar,180T-Arton
快门与上胶片钮连动。
140x180x210毫米\3.2公斤(连标头)
林哈夫(卡丹型)
林哈夫的单轨相机比起近日大名鼎鼎的仙那失色了不少。但是有两款机型设计的却极为出色。那就是它的单轨折合卡丹4x5与卡丹6x9.
此两款机型体积轻巧折合起来与林哈夫的技术型差不多但它具备了一切座机应有的功能。此设计令到它即可用于影棚拍摄商业及广告又可携带出外拍摄风光,整个装
卸折合只需十几秒钟就可完成并不需把机身拆散。
我看到了太多机器误装增亮屏的结果。很多朋友都提过对焦不实的现象。
technika的机器自打IV后增亮屏已经使用了后卡装置。因此只要把玻璃擦干净,把增亮屏毛面冲里用机器上左右的卡片卡住即可。除此方法外的应该不是原意。
<img STYLE="cursor: width:"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forum//_.jpg" ALT=""
TITLE="Linhof&Technika林哈夫45机器的资料:" />
[绿影室 编辑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雅马哈电子琴选购建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