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伴胆囊息肉与胆囊息肉哪个严重

也说说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也说说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事
上传于||文档简介
&&也​说​说​胆​囊​息​肉​和​胆​囊​结​石​的​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1. 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2. 胆囊息肉分哪些类型?胆囊息肉病理上可以分为:(1)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等;(2)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3. 什么是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息肉是胆囊粘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约占所有息肉的 65% 左右,是由胆固醇沉积在粘膜下及粘膜增生形成的,一般带有蒂,容易脱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或成为胆囊炎的诱发因素。实际上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也不可能恶变,但是有可能发展成为胆囊结石或并发慢性胆囊炎。4. 什么是胆囊炎性息肉?炎性息肉是胆囊粘膜的增生,常呈多发,直径常小于 1 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5. 什么是胆囊腺肌增生?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如果为局限型则类似肿瘤。6. 什么是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胆囊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单发或多发。胆囊腺瘤的恶变率约为 1.5%,被认为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一旦确诊,宜手术切除。7. 胆囊息肉的病因是什么?胆囊息肉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比较清楚的有三个方面:(1)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异常代谢,导致胆固醇结晶析出,形成息肉;(2)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胆囊壁粘膜破坏,形成纤维瘢痕增生;(3)其他原因还有胆管的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返流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病毒感染。总体上来说,胆囊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有些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8. 胆囊息肉有什么症状?胆囊息肉大部分是体检时超声检查发现,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人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9. 胆囊息肉会一直生长吗?有部分人的胆囊息肉在很长时间内大小可以没有变化,但大部分人息肉会逐渐长大,应定期进行超声检查,如有胆囊息肉手术适应症,应进行手术治疗。10.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息肉?(1)不吃早餐及很少吃早餐的人;(2)经常饮酒及进食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人;(3)生活和工作的思想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烦燥易怒、情绪抑郁、体育活动较少的人;(4)经常熬夜及生活不规律的人。11. 胆囊息肉如何确诊?对于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超声,但超声难以区分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还是恶性病变。有助于确诊的检查方法还有:(1)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检查;(2)内镜超声检查;(3)CT 增强扫描;(4)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12. 诊断胆囊息肉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是经内镜超声扫描,将超声微小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然后将内镜插入体腔,进行超声实时扫描,获得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内镜超声比普通超声更准确,提供的图像也更清晰,当普通超声诊断有困难时可以考虑内镜超声检查。13. 胆囊息肉会癌变吗?胆囊息肉中非肿瘤性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的 65% 以上,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发生癌变的胆囊息肉主要指胆囊的肿瘤性息肉,尤其是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公认的胆囊癌的癌前病变。总体上,胆囊息肉癌变的发生率约为 1-10% 之间。14. 胆囊息肉吃药能好吗?对于常见的胆固醇息肉,药物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并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些小于 5 mm 的胆固醇结晶及预防有一些效果;但药物对于胆囊腺瘤无效,应该定期复查超声,如果有手术指征应该手术治疗。15. 胆囊息肉何种情况下需要手术?并非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需要即刻治疗。(1)如果没有明显症状,但是当胆囊息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或息肉直径超过 1 cm,或为单发病变,或息肉基底部宽大,或生长息肉的胆囊壁局部增厚,或息肉位于胆囊靠近肝脏或靠近胆囊出口的位置,或合并有胆囊结石等,特别是年龄超过 50 岁时,应考虑手术治疗;(2)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行手术治疗;(3)因胆囊息肉而背负沉重思想负担,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也可进行手术治疗。(4)如患者没有以上情况,可不急于手术,建议每 3- 6 个月超声复查一次。16. 切除胆囊会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总体来说对身体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况且它已经是一个病理性的器官,胆囊切除手术前后可能会发生的副作用有:(1)手术后一段时间内的肠蠕动加快,排便次数增多(但对便秘患者而言,可能是一个好消息);(2)十二指肠液可向胃反流,或胃液向食管反流;(3)胆囊切除术后结肠癌发病率增加;(4)胆囊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17. 胆囊息肉做腹腔镜好还是开腹手术好?腹腔镜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来说有很多优点,比如患者术后恢复快,减少住院天数,腹壁美观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胆囊息肉都适宜腹腔镜手术,直径小于 2 cm 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如果胆囊息肉超过 2 cm 或高度怀疑恶变,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18. 切除胆囊息肉能保留胆囊吗?不能一概而论。胆囊息肉病人年轻,息肉单发,非肿瘤性息肉,术前检查提示胆囊功能是正常的,患者有保胆的愿望,可行内镜下取息肉保胆。当然,对于胆囊萎缩,有长期明显的慢性胆囊炎症状,或术前检查提示胆囊已无功能或功能很差,或胆囊可疑癌变者,应该切除胆囊。此外,保胆取息肉手术通常在完全腹腔镜下或腹腔镜辅助下进行,除上述的腹腔镜手术的传统风险外,保胆手术或术后还可能发生:术后创伤性急性胆囊炎,息肉残留或遗漏,术后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腹腔广泛粘连(增加再次手术时的难度),息肉术后复发,术后并发胆囊结石,术后遗留慢性胆囊炎症状等。19. 腹腔镜切除胆囊有什么手术风险?总体说来腹腔镜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更安全,更方便。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完善,目前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并发症正越来越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传统风险有:胆总管损伤、肝动脉损伤、穿刺损伤内脏、脏器电灼伤、胆囊破裂、术后胆漏、邻近器官损伤等。但这些只是有可能会发生,并非一定会发生。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应该注意什么?(1)手术后因麻醉药作用可能会有短暂的恶心或呕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2)手术后 8 小时,若无呕吐现象可先喝 30-50 毫升水,手术后 12 小时就可以下床活动。若医护人员未告知有特殊限制,隔日即可进食流汁食物,如米汤、稀粥等,但忌全脂牛奶。(3)另有少部分病人于手术后可能有轻微肩痛,此为手术时刺激横膈所致此为手术后腹腔残余二氧化碳刺激横膈所致,可做深呼吸运动或取平卧位以减轻症状,短期内会自行消失。或者有轻微发烧 (体温在摄氏 37-38 度之间),在 1-2 天可消失。手术后若无特殊状况可于 3 天内出院。(4)胆囊术后早期宜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含充足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并至少维持 2 周。21. 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怎么办?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应密切观察病情发展,如果有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手术指征应手术治疗。22. 胆囊息肉患者饮食上如何注意?饮食宜清淡、规律,不能暴饮暴食,禁高脂、高胆固醇、酒类食物。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和胆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应尽量避免,另外农药化肥的普遍使用、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等与胆囊息肉的形成也可能有关系,应尽可能避免。23. 体检时发现了胆囊息肉,需要做手术吗?手术与否应该由医生根据您的情况,与您共同讨论决定。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里长的,突出或隆起的「肉肉」,这些息肉的成因很多,大多数都没有症状,有时能通过体检发现。目前认为,息肉直径大于 1 cm、年龄超过 50 岁、并发结石、息肉单发且形态异常等都是息肉癌变的高危因素,医生会根据您的具体检查结果,判断息肉的癌变可能,并根据您的具体身体状况,考虑是否进行手术。当您没有明显症状,医生亦判断您暂时不需要手术时,也不要松懈,要在 3~6 个月后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再和医生共同讨论处置方案。总之,体检只是发现高危疾病的筛查方案,当体检情况有异常的时候,不要拖延,应尽快和肝胆外科或普外科(有些医院是腹外科)医生联系,信任并听从您的专科医生的建议。该文章由「赵飞」独家授权丁香园使用,拒绝其它任何形式的转载
在App内 免费咨询用药艾灸灸掉了胆囊结石和息肉
maomaoyazhen
单阿姨,您好,真的非常感谢你,自从之前问过您关于我妈妈胆囊息肉之类的,
我妈妈一直在坚持艾灸,两三周前突然又来月经了,很黑,因为我妈妈已经绝经好几年了,所以着实把她吓一跳,她上医院检查以后没事才放心,上星期我妈妈去做了一个肝胆B超,结果惊喜的发现胆囊小结石竟然没有了,息肉也小了,阿姨,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你才好,谢谢你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用的家庭保健方法
博主回复:很多疾病通过艾灸治疗都会有效果的,但是您一定要坚持使用,不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叫你妈妈继续坚持艾灸,后面还会慢慢有改善的。
&这种绿色疗法对身体没有伤害,总比手术好很多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表哥长期开客运,没怎么运动又喜欢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胆结石,想了解一下患有胆结石的人要注意不能吃...
表哥长期开客运,没怎么运动又喜欢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胆结石,想了解一下患有胆结石的人要注意不能吃...
表哥长期开客运,没怎么运动又喜欢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导致胆结石,想了解一下患有胆结石的人要注意不能吃...
胆结石病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胆结石应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应即时治疗,一般有非手术及手术治疗两类治疗...
大家还关注为什么不推荐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患者做“保胆手术”
自1882年lengenbuch首创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症以来,该术式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标准治疗模式。37年前Mouret首次报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虽其以创伤小、恢复快的强大优势迅速普及,成为所谓胆囊结石治疗的“金标准”,但其实质上仍然是胆囊切除术的技术手段革新,包括目前开展的机器人手术亦是如此,并非治疗原则的改变。黄志强院士在《黄家驷外科学》(第7 版)中指出:“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实施胆囊造瘘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外,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是切除含结石的病理胆囊,并适当地处理结石的胆囊外并发症”。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应是去除失去正常功能的胆囊病灶,早已在国内外达成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于2011年正式发布的《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11共识”),在述及制定胆囊良性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中提出:“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LC应作为首选。”“胆囊取石术的实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只宜用于急诊条件下的紧急处理,不作为择期手术的推荐术式”。然而,近10余年来在我国蓬勃兴起的胆囊取石术(即通常称谓的“保胆取石术”)已对传统的胆囊切除术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某些单位甚至成为首选术式。面对纷纷争议,不少病人和医生感到困惑。随着人们日益强烈的“既去除病灶,又保留胆囊”的良好愿望和新技术、新设备的问世,已达成共识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治疗原则今天是否应予更改?对于这样一个在中国发病率已达7%~10%之高的常见病、多发病,究竟应该保胆?还是切胆?1对无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是否应积极实施保胆手术?&&&&黄志强院士在谈到21世纪胆道外科的难点时说到,第一个难点,就是看起来容易。应用LC治疗胆囊结石,看起来确实很容易,而这种“容易”却隐藏着巨大的危险。由于它的“容易”和随意实施引发的手术并发症,使得胆道再手术成为腹部外科再手术之最,由一个看起来解剖比较简单的手术,造成病人不得以实施肝移植、致残、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一定要慎行胆囊切除术,特别是对无症状者,不要因为手术容易实施而随意实施。对于无症状者,“2011共识”在“基本原则”中特别指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应不加选择地随意切除胆囊,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者,应先排除其他疾病”。这是鉴于,“根据对此类病人长达20~30年的随访结果发现,60%~80%病人在随访期间都无并发症发生。”。&&&&&&&&“2011共识”还列举了相关文献,论证了“无症状胆囊结石病人基本上是病程缓和的良性病群体,是否需要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应取决于准确评估期待治疗的风险。”提出:“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可采取预防性切除或定期随访下的期待治疗,预防性切除可避免结石继发胆囊炎、胰腺炎等并发症,但同时增加了病人承担与胆囊切除术有关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风险”。然而,我们在国内有关保胆取石的文献中观察到了保胆取石术的随意实施问题。许多报告将“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列为手术适应证。有文献报道手术指征为“各种情况的胆囊结石”,有的“仅有饭后上腹部饱胀感”,“为单位体检发现”,“最小年龄4 岁3 个月”,均实施了保胆取石手术;还有的报告没有提到任何有关适应证的要求。虽然截止2014年3月的论文发表数已达317篇,病例数已达32090例,分别是4年前即2010年王惠群等报告数据的5.87倍(317/54)和7.20倍(),然而从317篇文献分析,有关结石复发率的确切随访结论还有很多的质疑(见后)。由此可看出,不少医生在还不了解该术式的确切效果时,因认为技术简便可行就已随意开展了。在这些术者看来,因为保胆取石的技术容易掌握,就可随意实施,只要有结石就是适应证,哪怕以后复发,短期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而没有考虑到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当外科医生在考虑一种疾病的治疗策略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病人是否需要用“手术”这种有创的治疗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为什么做?”的问题。其次,则是应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案才能以最小的创伤、最少的经费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即“做什么”的问题。胆囊取石术虽保全了胆囊,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仍属于有创的手术技术,承受手术的病人同样要承担麻醉意外、胆漏、消化道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如果结石复发,还要承受二次手术风险和更多经费支付的卫生经济学负担,同样值得术者和病人双方在治疗策略抉择时慎重考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明确,无症状、可以长期观察的病人,不应盲目手术切除胆囊;同样,也不能随意行保胆取石。无论对于胆囊切除术还是胆囊取石术,均应慎重选择,警惕过度治疗问题。对无症状的良性疾病病人应慎行手术,这一点,应成为我们外科医生在采取任何一种手术方式治疗疾病时的一个共识和基本原则。至于对无症状胆囊结石的长期观察会不会引起胆囊癌变延误治疗,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我们对胆囊结石病的观察不仅取决于有无临床症状,还要采取多种生物化学及影像学技术诊断措施定期动态观察综合考虑其病程演变问题,适时决策是否必要手术治疗。这与“对良性疾病应慎行手术”的原则并不矛盾。2对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是否应该切除胆囊和盲目保胆问题胆囊取石术是对有症状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适应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其实,保胆取石并非创新技术,实际上已尝试多年,在发现胆囊炎胆囊结石对人体的危害,几乎是在应用胆囊切除术治疗该疾病的同时期,已有学者在探讨能否用药物溶石,排石、体外震波碎石等方法消除结石、保留胆囊,只是因为大量国内外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治疗效果不佳而被逐渐自然淘汰。内镜保胆取石技术的兴起为满足病人“既消除疾病、又保留胆囊”的美好愿望带来了福音,但该技术仍是属于应用高技术手段治疗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的一种技术改良,并没有解决结石形成的机制和今后复发的根本问题。国外目前将此术式主要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对高危病人的急症处治,之后再择期实施胆囊切除术去除病灶,使病情得以根本控制,而国内不少学者拟将保胆作为替代LC的治疗抉择。根据文献分析,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是否可行,尚需认真斟酌。其一是胆囊壁的炎性组织学改变。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属实的研究能证实,已发展有显著炎性增生性组织学改变的胆囊黏膜可因结石取出而使组织学改变转为完全正常;但却有大量研究证实,胆囊组织的慢性炎症所致的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直径&3cm的结石长期压迫胆囊黏膜等因素可能导致癌变发生。萎缩性胆囊炎是胆囊癌发生的高危因素。而目前在国内一些单位,有的“结石&3.6cm”、“萎缩性胆囊炎”,“胆囊内充满结石,多达823余颗”(很难设想这样的胆囊能有良好的功能,黏膜组织没有不典型性增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却均采取了保胆取石。其二是有关胆石病与代谢、家族史、基因遗传等方面的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与瑞典Karolinska Institute联合研究表明,胆固醇结石病隶属于代谢综合征范畴,包括肝胆与小肠系统在内的肠肝轴脂质代谢异常是结石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表现为与脂质代谢相关的基因(如胆小管侧膜胆固醇转运蛋白-三磷酸腺苷结合盒(ATP binding cassette,ABC)G5/G8、调控其表达的核受体-肝脏X 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及肝脏高密度脂蛋白受体-B1型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B typeⅠ,SRB1)等表达异常增高。而在保胆取石的多篇临床研究报告中,对于结石病人有无家族史以及血脂、胆固醇代谢等生化指标检测、代谢功能是否异常,缺乏详细资料记载。一些主张保留胆囊的学者认为,结石形成与胆囊无关,所以应予保留,却没有顾及在那些与基因、家族遗传,胆固醇代谢异常等有关的胆囊结石病人,结石的发生正是因为胆固醇代谢异常所致。所以,仅取出胆囊内的结石并没有解决代谢等病因问题,结石仍容易复发。因此,这些病例是不适宜实施保胆手术的。已有研究证明,结石在胆囊内形成,与胆囊壁上调节胆囊运动功能的重要胃肠道激素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受体数目减少、受体表达降低以及信号传导减弱密切相关。因此,胆囊成为胆囊结石病的终末器官,切除病变胆囊可以获得确切的治疗效果并非偶然。其三是有关术前胆囊功能评估的规范化问题。术前胆囊功能的评估是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治疗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多数保胆取石文献报告将“胆囊功能良好”、“B超检查胆囊收缩功能≥30%~40%”列为适应证,还有报告无明确的胆囊功能评定方法,缺乏均一性的客观评定标准,因方法各异,甚至是凭感觉估算,难以评估作者所述的“功能正常”的可靠性,真实性。目前用于胆囊收缩功能评估的主要方法为三种,一是口服胆囊造影法,目前已基本废弃。二是核素99Te、ETC扫描,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尚难以在多数基层医院普及。第三即B超测量法,是目前在各级医院最为普遍使用的方法。&&&&&&&&应该明确指出的是,根据《超声医学》确定的关于胆囊收缩功能的判定标准是:“(1)胆囊收缩功能良好:餐后2h内胆囊排空或缩小>2/3属正常。(2)胆囊收缩功能较差:餐后2h内胆囊收缩<1/2者,属可疑。(3)胆囊收缩功能差:餐后2h内胆囊收缩<1/3者,属不正常。(4)胆囊无收缩功能:餐后2h,胆囊大小同空腹,若空腹胆囊<正常大小,多提示有重度病变而失去功能,若胆囊增大,则表示胆囊以下有梗阻。”。在蒋兆彦等[25]介绍的改良的B超三维胆囊功能检测与判断标准中亦指明:“正常胆囊功能的标准为胆囊收缩率(≥75%)和胆囊壁厚(≤3mm)两项指标。胆囊收缩率降低,或胆囊壁增厚,两项指标中任一项不在正常范围内,即表示胆囊功能不正常”。而在国内保胆取石文献中,不少作者将“脂餐后2h胆囊收缩≥30%”、“胆囊壁厚<6mm”定为“功能良好”的标准,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应属于“胆囊功能较差”的范畴。意即已有相当多的单位虽在入组标准中将“胆囊收缩功能良好”列为适应证标准,但实际操作上却是将胆囊功能并不好的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者也纳入到了“保胆取石”的适应证范畴,是不严谨、不正确的。其四是有关胆囊颈管结石者取出结石后是否会有漏检隐匿性胆囊颈管癌的问题,尤为令人堪忧。隐匿性胆囊管癌难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一旦延误诊断,处置不当,则预后不良。胆囊癌本身预后很差,因其病理特点为腺癌占发病率的89.4%,其中分化相对较好的乳头状腺癌仅占5.7%,多为预后差的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等。AJCC第7版的重要更新之一是将胆囊管癌规划为胆囊癌。胆囊管癌中胆囊管周围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胆囊癌病例,而3年和5年存活期明显降低,统计分析发现若肿瘤侵犯胆囊管,其预后相对较差。AJCC第7版将胆囊癌淋巴结转移分为N1、N2两站,N1为肝门部的淋巴结(包括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及胆囊管淋巴结),而腹腔干、十二指肠旁、胰腺周围、肠系膜上动脉等淋巴结认为是远处转移(N2)。并将N1、N2分别作为ⅢB、ⅣB期的标记。Shirai等曾将染料注入胆囊的淋巴管显示胆囊的淋巴引流途径,发现N1站胆总管周围淋巴引流可直接汇入M1站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由此迅速引起全身扩散转移,使病程转为ⅢB、IVB期,这是胆囊癌、特别是胆囊管癌病情发展快、恶性度高,难治性强的病理基础。而狭小的胆囊颈管正是结石容易停留、摩擦、嵌顿的部位,黏膜上皮受损概率最高,肿瘤发生的可能更大。&&&&我们在行胆囊切除术时应警惕,若颈管遗留过长,很易使已发生癌变的组织残留,并迅速沿淋巴道转移。术后应特别注重对胆囊颈部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实施补救性根治性手术。而对结石在胆囊颈管嵌顿者行保胆取石,术后不可能得到病理学检查的客观结果,这就会失去早期发现、及时处治的机会。因此,对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者,要注重的不仅是取石后“可以看到胆汁从胆囊管流出”,证实术后胆囊管是否通畅,更重要的,是警惕和防止胆囊管癌的延误诊断、及时治疗问题。而不少开展保胆取石术者并不顾及于此,甚至把其当作先进技术报道,如报道“16例为胆囊颈管结石长期嵌顿,胆囊内为白色胆汁”,“胆囊内积脓”等,均强行实施保胆取石术。某“保胆取石规范”所列“手术禁忌证”中述“胆囊管内结石无法取出,预计术后仍无法取出者”;言外之意似乎只要结石能取出就可以行保胆取石。笔者认为,这类治疗抉择是违背原则的。处于胆囊颈管的嵌顿结石,不论结石取出后是不是可以看到胆汁从胆管流出,都应禁忌行保胆手术,谨防胆囊颈管癌的漏诊,这是一个治疗抉择中的原则问题。3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决策的争议胆囊息肉是否适宜保胆,值得慎重思考。王秋生在1991年根据100例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变的病理检查结果将术前经B超发现的胆囊息肉样变分为三类,“2011共识”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抉择做出了明确的说明。笔者认为,这些基于长期临床研究基础上的推荐意见是具有科学性的,鉴于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胆囊息肉的病理性质术前难判,应慎行保胆。4技术操作的规范化问题有关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操作规范早已达成共识。主要为:应十分注意胆囊三角区的解剖、胆管及血管的变异,尤其是合并门脉高压症、肝门区有着丰富的侧枝循环、大量的异常血管分布时LC操作手术视野的显露,异常血管的处理、各种新式手术器械的电热损伤等等系列问题,均应引起特别关注,以免由此不慎引致的严重副损伤。对保胆取石的技术操作,仍有一些技术操作细节值得引起我们密切关注。有作者介绍用拉网在胆囊壁甚至胆囊颈部来回拖拉取石,这是否会造成黏膜的损伤?还有作者报道将胆囊颈部切开取石再缝合关闭,这种操作是否会招致以后胆囊颈管狭窄?有的对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无法移动者,用气压弹道碎石设备进行碎石后再取石,且不谈结石长期嵌顿胆囊颈部是否会漏检可能发生的胆囊颈管癌变问题,单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这种操作是否会导致结石落入胆管,造成胆管的继发结石?是否会使本通过LC就能解决的问题升级为还需再行胆管探查取石术?还有的报道保胆取石术后出现“双胆囊”问题(本院亦收治1例),具体原因不明,这类问题均值得认真商榷。笔者认为,从当前积极提倡的“精准外科”理念的角度审视,这类案例适应证选择不当,随之而来必然出现技术操作不当,存在着发生并发症的隐患,不符合以最小的创伤使病人获得最佳效果的总体原则,应予重视改进。5术后处理的规范化问题结石的复发是当前人们对保胆取石术预后有所争议的最大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曾对792例保守治疗结石已消失的病人进行随访,结果1、2、3、4、5年和5年以上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1.6%、22.3%、24.5%、36.4%、39.3%和39.6%。而317篇研究报告中有复发率报告的67篇文献共10874例保胆取石者中,6519例获得随访,发现有结石复发者仅446例,究竟是我国当前的保胆取石术治疗效果确实有所改善,还是随访调查不细致使结石复发漏诊?认真分析可见,本次调研317篇文献中,未进行有关结石复发率随访的报告占59.0%(187/317),即漏检了此项判定预后的重要指标;有19.9%(63/317)的报告复发率为0,其随访时间均在4年以内。仅有21.1%(67/317)的报告有复发率产生,复发率从2.8%~36.5%不等,随访时间在5年以内的占82.1%(55/67),多数文献无随访时间与相应时间段结石复发率的相关性统计分析数据,有的仅简略地报道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仅有1篇运用了寿命表法计算术后复发率。总体来看,有关结石复发的防治和随访研究资料存在随访时间短、资料不完整、漏检数量较大、随访方式不一、统计方法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总体的真实结石复发率难以估量,详细内容将另文报告。这些结果提示我们,尽管近年来保胆取石术在国内蓬勃开展,然而最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结石复发率问题却并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解决,现有的文献显示出相关方面研究的科学性明显不足,有关如何防范保胆术后结石复发问题尚缺乏确定性的高推荐级别报告支持,用熊去氧胆酸或其他方法防止结石复发的确切效果还有待技术路线设计更加严密、更长随访时间的前瞻性、多中心、大宗病例队列研究或RCT研究证实。目前尚不能确定其规范性措施的制定,是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如果熊去氧胆酸等药物真能防止结石的再次复发,那么阻断胆囊结石生成的愿望亦可实现,无论切胆亦或保胆手术均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如同H2受体抑制剂的使用使消化性溃疡目前已成为一个基本靠内科治疗即可治愈的疾病一样。不过,该药物已生产和使用多年,如上所述期望的确切效果尚未能得以大宗病例的RCT研究充分证实,甚至还有文献认为其并不能缓解临床症状。所以,欲归还病人一个功能完好的胆囊,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综上,笔者认为,目前在抉择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治疗策略时,黄志强院士所提出的治疗原则尚未过时,仍应成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的共识理念。保胆还是切胆,只是根据病人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相关的不同具体情况,所采取的不同处治方法,其治疗原则不应轻易改变。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应在定期随访条件下进行观察和期待治疗,同时给予适宜的、有可能控制结石生长的治疗措施。对于胆囊炎反复发作、结石直径&3cm、胆囊壁厚≥4mm、充满型胆囊结石、萎缩性胆囊炎、胆囊颈管结石,以及有并发症、有恶变倾向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人,应坚决予以胆囊切除手术治疗。从当前收集到的文献和循证医学要求分析,国内的保胆取石术尚缺乏规范化的适应证标准和技术操作标准,还只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不宜作为标准术式推广开展。在无大宗长期前瞻性研究证实保胆取石术确切疗效之前,目前还应该是在胆囊结石病的两个阶段试行,一是对症状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较轻微、胆囊功能良好、结石体积小、数量少、无家族史、代谢综合征、而且个人保胆意愿非常强烈的病人,术后应辅以有效的抗结石复发治疗,并应做好复发后再手术切除胆囊的准备。二是对于胆囊炎急性发作、并存病较多、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术的老年人和高危人群,作为缓解难以控制的临床症状的应急暂行手术,待病情缓解后,有条件者仍应实施择期胆囊切除,以去除根本问题。至于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病情发展程度的判断,在生物医学、数字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该尽可能通过相应技术手段术前得以精准判断,辅以决策。在现阶段,对以大量文献为支持背景所制定的“2011共识”仍应基本恪守,而不应是盲目保胆。裘法祖、黄志强院士的确十分关注有关保胆问题,但从本人与其多次交谈中深感到他们重视的,是如何保全功能良好、无明显组织病理学变化的胆囊,而并不是主张一切有病变的胆囊都保。最近,黄志强院士在听取我们有关文献调研汇报时又慎重提出:“要注意掌握适应证!”。这一点,希望引起胆道外科同道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努力应用精准外科的理念,加强对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病的技术管理,以最小的创伤、最佳的治疗策略和最少的经济成本,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们的宗旨。而加强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成因机制和阻抑方式,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不推荐胆囊结... 的相关咨询
为什么不推荐胆囊结... 的相关疾病
热门问题推荐
& 2016 好大夫在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胆囊息肉合并胆结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