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为什么什么是异质性群体体容易变成傻逼

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往往处于低智的状态。
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往往处于低智的状态。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有“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里”之称。他出生于法国诺晋特-勒-卢特鲁(Nogent-le-Rotrou),逝于法国马恩-拉-科盖特(Marnes-la-Coquette)。
他在巴黎学习医学,1866 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游历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著作。1870 年起,在巴黎行医。1884 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阐发了强调民族特点与种族优越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他的研究涉及三个领域:人类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心理学。他最初研究的是为各个人种的身体特征创制测量方法。后来他发展了人种分类等级学说。晚年,兴趣转向社会心理学。按照他的意思,一群人如果被认为属于一个种族或亚种,他们一定具有同样的感情和思维方法。他确定的标准包括推理能力的水平、注意力和本能需求控制。例如,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智力特征与拉丁人的智力特征相比后,他发现盎格鲁撒克逊人各方面都更加优越。勒庞还发展了另一种分类等级,他称之为性别分类等级。根据这种分类方法,动物、疯子、社会学家、儿童、智力衰退者和原始人被认为是下等人。
勒庞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著称。他认为,“民族的精神”或“种族的灵魂”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一个民族、种族或一种文明都具有民族的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维方式。国家精神是从人们心中无形的民族精神的非理性途径中产生的,并支配了一切社会制度的形式。历史就是民族或种族性格的产物,民族或种族性格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他认为欧洲社会日益增长的特征是群众的聚合物。个体的意识个性淹没在群众心理之中,群众心理诱发出情绪,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一旦被广泛传播,意识形态就渗透到群众中个体的心理层次,使个体丧失批判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群众的行为是一致性、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勒庞认为他的这种观点可在现代群众和群众组织中得到证实。
勒庞最著名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出版于 1895 年。他认为人群集时的行为本质上不同于人的个体行为。群集时有一种思想上的互相统一,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law of the mental unity of crowds),这种统一可以表现为不可容忍、不可抵抗的力量或不负责任。群体行为可能是突然的和极端的;智力过程可能是初步的和机械的。这是当时盛行的几种“群体心理”理论之一。在群集情况下,个体放弃独立批判的思考能力,而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进而,放弃了责任意识乃至各种约束,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像动物一样行动。群集时还会产生一处思想的感染,使得偏者和群众的无意识思想通过一种神秘物作用要理互相渗透。勒庞总结说,当它成为集体时,任何一种虚弱的个人信念都有可能被强化。
勒庞的思想对分析的社会心理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也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论“乌合之众”
从平常的含义上说,“群体”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职业或性别,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群体”一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重要含义。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无疑是暂时的,然而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非常明确的特点。这些聚集成群的人进人一种状态,因为没有更好的说法,我姑且把它称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或换个也许更为可取的说法,一个心理群体。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受群体精神统一律的支配。
不言自明,一些人偶然发现他们彼此站在一起,仅仅这个事实,并不能使他们获得一个组织化群体的特点。一千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要想具备群体的特征,得有某些前提条件起作用,我们必须对它们的性质加以确定。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但这不一定总是需要一些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地点。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有时,五六个人就能构成一个心理群体,而数千人偶然聚在一起却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另一方面,虽然不可能看到整个民族聚在一起,但在某些影响的作用下,它也会变成一个群体。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除了这些普遍特征以外,它还会有另一些附带的特征,其具体表现因组成群体的人而各有不同,并且它的精神结构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对心理群体不难进行分类。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时就会看到,一个异质性群体(即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会表现出一些与同质性群体(即由大体相同的成分,如宗派、等级或阶层组成的群体)相同的特征,除了这些共同特征外,它们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从而使这两类群体有所区别。
不过在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之前,我们必须先考察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我们将像自然科学家一样从事这项工作,他们总是先来描述一个族系全体成员的共同特点,然后再着手研究那些使该族系所包含的种类有所区别的具体特点。
对群体心理不易作出精确的描述,因为它的组织不仅有种族和构成方式上的不同,而且还因为支配群体的刺激因素的性质和强度而有所不同。不过,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也会遇到同样的困难。一个人终其一生性格保持不变的事情,只有在小说里才能看到。只有环境的单一性,才能造成明显的性格单一性。我曾在其他著作中指出,一切精神结构都包含着各种性格的可能性,环境的突变就会使这种可能性表现出来。这解释了法国国民公会中最野蛮的成员为何原来都是些谦和的公民。在正常环境下,他们会是一些平和的公证人或善良的官员。风暴过后,他们又恢复了平常的性格,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拿破仑在他们中间为自己找到了最恭顺的臣民。
这里不可能对群体强弱不同的组织程度作全面的研究,因此我们只专注于那些已经达到完全组织化阶段的群体。这样我们就会看到群体可以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它们一成不变的样子。只有在这个发达的组织化阶段,种族不变的主要特征才会被赋予某些新特点。这时,集体的全部感情和思想中所显示出来的变化,就会表现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前面所说的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才开始发生作用。
在群体的心理特征中,有一些可能与孤立的个人没有什么不同,而有一些则完全为群体所特有,因此只能在群体中看到。我们所研究的首先就是这些特征,以便揭示它们的重要性。
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闪念或感情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成行动。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组成的暂时现象,当他们结合在一起时,就像因为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在而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一样,会表现出一些特点,它们与单个细胞所具有的特点大不相同。
与人们在机智的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笔下发现的观点相反,在形成一个群体的人群中,并不存在构成因素的总和或它们的平均值。实际表现出来的,是由于出现了新特点而形成的一种组合,就像某些化学元素——如碱和酸——反应后形成一种新物质一样,它所具有的特性十分不同于使它得以形成的那些物质。
组成一个群体的个人不同于孤立的个人,要想证明这一点并不困难,然而找出这种不同的原因却不那么容易。
要想多少了解一些原因,首先必须记住现代心理学所确认的真理,即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与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因素相比,有意识因素只起着很小的作用。最细心的分析家和最敏锐的观察家,充其量也只能找出一点支配他的行为的无意识动机。我们有意识的行为,是主要受遗传影响而造成的无意识的深层心理结构的产物。这个深层结构中包含着世代相传的无数共同特征,它们构成了一个种族先天的禀性。在我们的行为之可以说明的原因背后,毫无疑问隐藏着我们没有说明的原因,但是在这些原因背后,还有另外许多我们自己一无所知的神秘原因。我们的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我们无法观察的一些隐蔽动机的结果。
无意识构成了种族的先天禀性,尤其在这个方面,属于该种族的个人之间是十分相似的,使他们彼此之间有所不同的,主要是他们性格中那些有意识的方面——教育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因为独特的遗传条件。人们在智力上差异最大,但他们却有着非常相似的本能和情感。在属于情感领域的每一种事情上——宗教、政治、道德、爱憎等,最杰出的人士很少能比凡夫俗子高明多少。从智力上说,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他的鞋匠之间可能有天壤之别,但是从性格的角度看,他们可能差别甚微或根本没有差别。
这些普遍的性格特征,受着我们的无意识因素的支配,一个种族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在同等程度上具备这些特征。我认为,正是这些特征,变成了群体中的共同属性。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
群体一般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一事实解释了它为何不能完成需要很高智力的工作。涉及普遍利益的决定,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议会作出的,但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并不会比一群蠢人所采纳的决定更高明。实际上,他们通常只能用每个普通个人与生俱来的平庸才智,处理手头的工作。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更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如果群体中的个人只是把他们共同分享的寻常品质集中在了一起,那么这只会带来明显的平庸,而不会如我们实际说过的那样,创造出一些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发表评论:
馆藏&4547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当前位置:
时间: 1:35:8
发布:admin | 分类:读书笔记范文 | 评论:0 | 浏览: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本月最热文章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论证他观点的例子跨
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高中
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哉游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
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学习和理解群体特征,进而来探明群体动向,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
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
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
的否认他人却很难来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很难得到群体中的人的
认同以及支持,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
后,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沉沦在群体这个波流中。
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有着相同的意识就是想要赚钱。
也正因为如此,他跟其他股民一样都是在一个群体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
大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出发要与大众思想不同,就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
横盘时还要忍受。自己不仅需要有独特见解而且还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响,
就算时常要遭受低谷也不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
如此,群体中的优秀个体是极为稀少的他们是在孤独中前行的。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个人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
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的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是天然合法的。
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其名姓的,而群体的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群体是无名氏!无
名氏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于是群体得到的,是
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9页
当时我就回想起我曾亲眼见证的一件事:一辆装满各种水果的卡车在转弯处予另一辆车
相撞,当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捡拾地上的水果,然后人数越
来越多,最后竟不顾司机的阻挡疯狂地哄抢!事情为何演变成这样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
于人们的贪欲,再者就是秉持着众人都在捡,我跟着做也没多大关系的想法。所谓“法不责
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肯定自己不会受到惩罚――而
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所以他们不但
没有负罪意识,反而沾沾自喜。
还有就是对本书中介绍的煽动群体的技巧,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深有
群体意识行为简单,那么激发群体行动力,就要使用简捷的语言,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
传播方式反复宣讲。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
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
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
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
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107页
断言,就是你只能服从不能质疑。清除了思维一种是手段中的其他念头,群体的行动力
很容易的被激发。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领导一声话,胜过千言万语。随从者们不会仔
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或者应不应该遵从,而会一跃而上。
但是,如果断言没有不断地重复,而且要尽可能的不更变措辞,它还是不会起着真正的
影响。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重复也是本书中提到的
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
愿意多想为什么的,所以,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
有人信了。这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久而久
之,我们就会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正如书中所言:“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
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
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108页
最后一种手段是传染 ,任何人都逃不掉传染,当身边的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言之确凿
是,就会不由主的相信着,难怕理由也不是那么充足时。“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
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109页
“领袖们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虽然
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
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
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
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
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
说的真实意义。”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
很难辨明真伪,希望可以听从权威的意见,这样就不会茫然无措。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我想这也给予了上位者以利用的机会。
这本书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群体阴暗面,虽然以前也窥测到了一些,但都不及这一次来的
凶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懵懂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之,在勒庞看来,群体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相比,总是较为低劣的。这让我
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在现实中的状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清醒的人,
尤其是在群体中更要保持警惕,坚持自己的信念。篇四:乌合之众读后感
读《乌合之众》有感
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在20世纪即将到来的时
候,他写了一本心理学专著,来表达对法国民族文明的失望与不满,就是这本《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研究》。他以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解剖人类内心中隐藏的心理毒瘤。于是这本连
他自己都没太在意的书在1895年出版后,居然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疯狂地传播着,
至1921年已印到第29版。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为何具有如此的魅力,以至于到今天我读
着它的时侯仍被其所震撼。它似乎更能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气势撞击我们的思想。
初读此书时,感觉勒庞就像我们时代里的一个“愤青”。他保守而冷静,言辞犀利,对一
切既有的判断不以为意,毫不留情的揭开人类的虚荣之心,揭露诸多关于集体的丑恶与缺陷,
将种种可悲的人性、群体性摆出来让人们自己审视。他的言论仿佛在颠覆着我们以往的世界
从书中可知,勒庞处在一个群众重新崛起的时代,他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
危险,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学语言,坦率地把它说了出来。勒庞的思想是超意识形态的,
有些地方也反映出如今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即便是在现代也是有反思意义的,如社会服从和
过度服从、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的泛滥、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
为中的作用等等。
“真理往往掌握在大多数手里”,这是我们从小就奉为真理的信条,因为面对众意,我们
会不自觉地怀疑自己。正如勒庞所说:“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从而他们的个
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在群体势不可挡的压力下,
个人往往会选择屈从或沉默,以免受到孤立和敌视,只有极少数怀有批判精神并勇于寻求真
理的人会提出反对意见。这同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极为相似。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让我们懂得群体的力量会势不可挡,众人的力量
会摧毁一切障碍。当文明的结构摇摇欲坠时,使它颠覆的总是群众。面对外敌入侵,中华民
族总是能凝聚在一起,这不仅是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英雄主义。正如勒
庞所说:“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感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
牲他的个人利益。”不禁想起我们的英雄董存瑞、黄继光等,怀着“保家卫国”“先国家后个
人”“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感情,慷慨赴义。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
雄主义创造了历史。
不仅如此,群体中的个人也会因为群体数量上的势不可挡,做出平时不可能做的狂暴举
动。这点我非常认同。因为,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可能会焚烧宫殿或洗
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
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
惑。譬如,1792年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屠杀事件。当时,在大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巴黎成千
上万的市民几天之内虐杀尽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千五百多人,连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不
放过。更不可思议的是,在极刑现场,妇女们以一睹贵族受刑为荣。这些平时里的店员伙计、
家庭主妇,都相信自己的正义行为是在消灭“共和国的敌人”。同样,我们的文化大革命事件,
运用此理论就可以解释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的疯狂行径,他们失去作为个体时的理智,只
知道接受极端的感情和观念,还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一经煽动鼓舞,
便形成了一股极为疯狂可怕的力量,这时理性完全被压倒了。而现在的一些国家、民族分裂
主义者们的行径也可以被解读为:“那是一群被蛊惑的个体,在一个群体领袖的错误诱导下做
出了错误的、低智商的行为,融入群体后无法认清事实和真理,更无法自拔,已经丧失了自
我意识,是很可悲。”
就如今而言,公众情绪力量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勒庞说:“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
情――譬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
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
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公众情绪力量的最初最集大成者可以说是2003
年的孙志刚事件,这个广州大学生莫名其妙地在收容所中葬送性命。许志永律师凭借着公众
情绪的支持和媒体的力量,为孙志刚事件上书全国人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被废除了,孙志刚事件也成为了中国法治历史的里程碑。这是媒体和公众力量挑战长期行政
法规的典范。此后的“躲猫猫”事件,“70码”事件,“邓玉娇”事件等等,正是由于公众的
持续关注与公众情绪的反应强烈,对相关部门造成一定压力,使得相关机构从最初的遮遮掩
掩到最后不得不正面回应,这对事件的调查有着正面影响。公众情绪正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
《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虽然书中有些言论过于偏激,但
勒庞对我们之前那些文明伟大和衰败的原因和评价,无论是对我们当前的政治领袖、意见领
袖还是社会公众都具有启示意义,让我们能够在盲从之中带点儿理性,迷信的时候产生些怀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学 习 考 试 成 绩 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 改 日 期: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学生先填写各自的信息,然后由任课教师填写其余内容,填好后与作业(试
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篇五:《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
出于好奇,用这一学期的时间,仔细阅读了吉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
究。勒庞身处思想混乱,歧视纷呈的世纪末,属于法国思想界中“亲英派”的边缘人物。在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触发了勒庞对群众心理研究的敏感神经。分享一下我感触最深的四个地
一.在书中他如先知般写到“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引
言p25) 勒庞这里所谓群众进入了历史,是指他们过去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的意见,已开始发
挥作用。 这也让我们注意到了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
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
我理性的判断,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维的同化。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
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形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
二.“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做最有价值的东西。”
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
今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关切。提醒着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
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形成个体文化的升华,以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
三.“我们服从别人的怂恿,它会因为来自集体而更为强大。”(p37)
勒庞对于犯罪群体的剖析中指出其同样符合所有群体中能看到的特征。“群体相对于孤立
个体而言缺乏主宰自己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性。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
相的第一次歪曲,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这便体现的是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性。”
四.“影响群体头脑时,三种手段最为重要,即断言法、重复法、传染法。”(p102)
通过勒庞对这三点的解释,我有两方面的思考。首先,如果你居于一个领导的地位,你
可以应用简洁有力的断言,不断重复的说法,在人群中的传染性,使某种说法进入我们无意
识的自我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时候,我们最终会对它深
信不疑。广告的影响,原因似乎就在这里。其次,另一方面,当你处于群体中的一员,无论
是领导还是候选人,无论是通过断言、重复还是传染进行的思想灌输,于我们而言还是要强
调清醒的头脑。也许候选人想要保证自己取得成功,他用最离谱的哄骗手段才能征服选民,
也许他写成文字的纲领避免了绝对,他毫无惧色地承诺着最重要的改革。作为青年的我们不
能只看事物表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自己的看法,敢于表达我们的新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异质性群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