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忘我精神 故事的科学精神有哪些

美人如斯,林徽因
浏览:1次 评论:0条
最早从别人口中知道林徽因,是因为她和徐志摩那段轰轰烈烈、世人皆知的康桥绝恋。徐志摩的那首唯美浪漫、闻名遐迩的《再别康桥》就是为林徽因而写。徐志摩邂逅林徽因的时候二十四岁,已经和大家闺秀张幼仪结过婚了,并生了一个男孩。而林徽因才十六岁,花一样的年龄。年轻时没有了解真相,对林徽因很是反感,误认为她是个缺乏道德伦理意识、自私轻浮的女人。明明知道徐已经结婚,还做破坏人家庭、掠夺别人幸福的、不道德的&小三&,致使徐志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离婚的男人。而不知什么原因,他又没和徐志摩结合,反而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当时我想可能又是因为梁启超的家世威望较高吧!虚荣的女人真可怕!带着这深深的偏见,我当然不会对林徽因感兴趣而特意去了解她,自然对她的误解就那么一直存在着。这个寒假,我去凤凰书城买书,偶尔看到了一位女记者李智艳写的《做像林徽因一样的完美女人》一书,我当时还想林徽因怎么配称为完美的女人?我倒要好好看看。于是买下了这本书,回到家一口气看了个通宵。看完后,我为自己以往对林徽因的误解羞愧得无地自容、后悔不迭,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呀!林徽因简直是真善美的女神!正如文章的作者所说:&有谁能像她一样,优雅地走在爱情与婚姻之间?有谁能像她一样,在家庭和事业中保持微妙的平衡?有谁能像她一样,美貌与才华同在?又有谁像她一样对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像她一样专注地做自己?风华绝代,一代红颜,唯有林徽因!&虽然她活了仅仅五十一岁,在我看来简直就是悲情的一生!但她让爱她、懂她、欣赏她、敬慕她的多少卓尔不群的男人和出类拔萃的女人刻骨铭心地记住了她。这其中不仅有一生视她为珍宝的丈夫、中国近代史上最着名的建筑家梁思成;有虽未和她结合,但心中一直放不下她、最后还是因为想听她的报告而坠机身亡的、近代史上着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有被她的美丽所迷恋,更被她空灵飘逸的诗人气质和忘我献身的科学精神深深吸引了一生、为了她终生未娶的、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还有近代史上卓有建树的、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一大批知识分子们:梁实秋、胡适、沈从文、萧乾、李健吾、钱伟长、周培源、李济、朱光潜、冰心、文洁若、费慰梅等等,他们都是林徽因&太太客厅&的忠实听众,是林徽因一生的灵魂契友。试问:世上拥有这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友情的女人,除了林徽因还有谁?而最让我灵魂震撼、唏嘘不已的是林徽因在人生的两次情爱历程中的重大抉择,彰显出了她人性的尊严和高贵。这是她灵魂熠熠闪光照亮史册的重要原因之一。女人都是为爱而生的美丽尤物,林徽因自然也不例外。由于她是人世间集美貌、才情、家世于一体的极品女人,自然会邂逅到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等既有旷世奇才又不乏温柔浪漫儿女情长的极品男人,从而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演绎出一场超越一般道德规范的让人为之动容、为之牵魂、心灵受到洗礼的唯美圣洁的爱情神话。徐志摩最初见到林徽因时,她仅仅十六岁,清纯俊秀,灵气逼人。虽梳着两条小辫、像个不谙世事的中学生,但她的思维活泼跳跃,见解明澈清新,有着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她那地道的牛津口音的英语,发音吐字有音乐感,听上去曼妙动人。特别是她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悟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这一切让蔑视世俗,长期在欧洲留学、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浪漫精神生活的年轻诗人徐志摩惊为叹止,如获珍宝。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了热烈而率真的感情追求,这可吓坏了纯情少女林徽因。不是少女林徽因当时不喜欢徐志摩,她怎么可能不欣赏、迷恋这位从此把她领进诗歌、戏剧、艺术等美轮美奂精神殿堂的引路人?在那个时代,他们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就是徐志摩已经结过婚,并有了一个三岁的可爱男孩。别看林徽因当时已经经过了西学的熏陶濡染,但她是在中国德高望重的封建大家庭中长大的,她从小就和封建礼教意识根深蒂固的祖父母一起生活,由那几位注重名声贞节胜过注重幸福快乐的、深受封建道德规范桎梏的姑姑抚养、教导。所以,别说徐志摩的追求像炸弹一样让林家的每一位都手足无措、感到深受其辱,就是林徽因自己她也过不了自己的那一关的。虽然她爱着徐志摩,但她的单纯和善良、高傲的性情以及在那个大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受到的伦理道德熏陶,都使她不会去做爱情中的&小三&。因此最初的慌乱过去后,林徽因在父亲的帮助下做出了理性的抉择。因徐志摩最初是林徽因父亲林长民的好朋友,所以父女二人没有绝决地拒绝他,但清晰地表达了他们的立场,将他们的关系定位在了&朋友&上。1921年秋,林长民出国考察的时间到期,林徽因随父亲乘海轮归国,留下了心碎的诗人只身在英国漂泊。至情至性的浪漫诗人怎舍得放下这让他魂牵梦绕、震颤心灵的可人儿?他当然知道不能&抱得美人归&的真正原因。为了显示他对林徽因的至真至诚的爱恋,更为了扫除他和林徽因爱情道路上的一切世俗羁绊,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诗人,竟然敢为天下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法律离婚的男人。虽然在我等庸人的眼中好像大逆不道、有违伦理,但也不得不佩服诗人那追求理想爱情、完美生活的勇气和胆识。但已经冷静下来的林徽因没有接过这多么得之不易的橄榄枝。此刻她好像已清晰地知道,如果她和诗人结合,她将永远陷入了一个不可自拔的危险漩涡中,那她将一世都无灵魂安宁之日了。源于对另一位无辜女人和孩子自责内疚;源于那个封建社会的舆论人言;可能也源于诗人那颗永无安分、让她缺乏安全感的浪漫之心吧!所以林徽因彻底地放手了,他终究没有和徐志摩成为恋人,他们只是朋友,亦或他是她的蓝颜,她是他的红颜。我们不得不佩服林徽因在爱情里的清醒抉择。爱过徐志摩的女人,张幼仪让自己卑微到尘埃里,陆小曼自始至终背负了骂名,只有她不仅保全了自己,全身而退,还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她的理性抉择虽然让痴情的诗人心痛,但也赢得了诗人更深的迷恋和尊重。毕竟徐志摩是高贵的绅士!爱情的姿势有许多种,他们俩就以一种最美的姿势相知相守一生。虽然后来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但徐志摩成为了梁思成家&太太客厅&的常客,就这样默默地、心存圣洁地守护着自己心中的女神。最让世人唏嘘落泪的是诗人的坠机身亡就是因为赶去听林徽因的一场报告,实际上是想见见心爱的人!可能林徽因发现自己仍然深爱着徐志摩的时候就是从诗人坠机的那一刻起,当时悲痛的林徽因在给胡适的信中,谈到自己对徐志摩的感情:&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林徽因真实的心迹,不是不爱,亦非不敢,而是不能。后来林徽因和唯一的闺蜜费慰梅谈得最多的当然是徐志摩,她给费慰梅大段大段地背诵徐志摩的诗,从她闪着泪光的眸子里,费慰梅读出了那一份深深的思念。人生路上,要走的不是两三天,而是一世。感情的事,最难之处,不在于爱上一个人或是对他说我爱你,而在于爱的尊重、爱的持久和爱的平等,因此,必须懂得把握尺度,适可而止。如果说徐志摩的痴爱给林徽因留下了一生的心痛,那金岳霖矢志不渝的迷恋则让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玫瑰般的温馨浪漫的神秘色彩。金岳霖早年毕业于清华学院,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在清华、北大执教。他是中国着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也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与徐志摩是好友,认识林徽因夫妇也是通过徐志摩介绍的。从此金岳霖成为了林徽因&太太客厅&的座上常客。金岳霖被梁家美丽的女主人吸引,他认为文弱秀丽的林徽因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既如诗一般空灵飘逸,又具有忘我献身热情的科学精神。这两种原本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精神气质在林徽因身上竟然存在的如此和谐、相得益彰。对于金岳霖这个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和抽象的逻辑学教学的教授来说,这种精神具有照亮和点燃心灵的作用。由于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金岳霖的生活相当西化,西装革履,仪表堂堂,加上一米八的高个头,极富绅士风度。然而他又不像那些传统绅士般刻板无趣,他酷爱养大斗鸡,风趣幽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习惯于用英文思考哲学和逻辑学问题,但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濡很深,总能跟上林徽因那敏捷的思维,并常常可以切中要害。同时,他和林徽因在艺术上有更多的话题,他对中国山水画有很高的鉴赏力,还酷爱京剧,自己也能唱得有板有眼。林徽因对他十分钦佩敬爱,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她。他们总是能适时的明白对方的意愿,能很轻易地了解对方话语中的含义,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都惊人地相似,心灵沟通非同一般。这样的一对男女不可避免地相互吸引。时日长久,两人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感情。林徽因是真诚率性的女子,她懂得尊重自己的感情,珍视这俗世中难得的一份精神财富。于是她勇敢地面对现实,不欺骗自己,更不愿欺骗深爱她的两个男人而暧昧不明地生活着,即使爱,也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终于有一天,林徽因经过深思熟虑,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地说起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怎么办好。她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把决定权交给了自己的丈夫。梁思成听到后,矛盾痛苦至极,他是那么爱林徽因!他俩的父亲是至交好友,因此他俩是年少时的玩伴。等到长大再相见,更是相互理解相互吸引的。他们在很多方面极为相似,如价值观与人格,兴趣和经验、人际风格,这让他们之间的好感可以相互传达出强大的力量。梁思成原来对建筑学一点不懂,就是因为林徽因喜欢,他于是也选择了建筑学。能够和林徽因相爱,让梁思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他的眼里,林徽因是完美的化身。她秀美、灵动,她的气质、见识,无一不让他倾心。他对徽因不仅是情爱,更是欣赏和珍爱。所以以他的人格和品质,他绝不会自私狭隘地去对待林徽因的。而林徽因的坦诚信任,更让他明白了爱一个人就要给她自由,让她幸福。于是在极端的痛苦中他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许多地方,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抉择。苦思一夜,次日,梁思成眼圈晕黑,决定把选择权交个妻子:&你是自由的,如果你挑选老金,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在震惊之余感动了,她沉默了好久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的一生来偿还!&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谁都知道,在这芸芸众生中寻找一个值得爱的人是多么不容易,有时穷极一生也未必如愿。太多的时候爱别人或者被别人爱都是进退两难。而真正懂爱的人不会让自己爱的人受伤,值得让你流泪的人也不会让你哭泣。林徽因的又一次理性抉择就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此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终身为友。金一直跟着梁、林做邻居。他以这种温和的方式默默守护心中至爱,她习惯着他的呵护,任何时候,只要她需要,他都在,只要他在,她就心安。金岳霖也是一位真正的绅士!他爱着林徽因,并且因为爱林徽因而爱她的家庭,以及她爱的人。在以后的岁月里,金岳霖成了梁家的一员,他曾在给费慰梅的信中说:&我离开了梁家就跟丢了魂一样。&林徽因、梁思成和他们的孩子都爱他信任他,从三十年代到金岳霖的晚年,他对她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即使她是别人的妻子,即使她早早地离开人世。他为了她,终身未娶,将爱延续了一生。林徽因、梁思成双双去世后,金岳霖又继续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一起生活,直到从诫给他养老送终。爱上别人的妻子,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被人认为是一种不合道德规范的感情,但金岳霖却将他的这种感情传达出超越一般道德规范的美好,他的这份爱是如此纯洁神圣,让每个人为之动容!林徽因因遭逢战乱,又整天和梁思成等男人们一起为了国家的建筑遗址整天在外风餐露宿、奔波劳苦,患上了肺结核。她一生都在战争、贫苦、病痛中煎熬度过,五十一岁时就令人扼腕叹息地离开了她挚爱的人、挚爱的世界。当金岳霖听到这个噩耗时,他留下了自己最钟爱的学生周礼全,当整间办公室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时,他先是沉默,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一向冷静而理智的金岳霖悲伤得肝肠欲断,头埋在胳臂中,哭得那么沉痛,那么悲哀!在林徽因去世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开席前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时举座感叹唏嘘。林徽因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面对这两段人间至美的神话般的爱情,做出的发乎情而止于礼的抉择,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她人性中的高贵和尊严。她的爱情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生活,正因为有爱才会如此多姿多彩,我们的生命,正因为有爱才会这般美丽动人。然而,除了爱,还有责任、义务;还有许多别的东西充实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懂得:爱,要适可而止。而拥有适可而止的爱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对方,都是一种幸运。爱一个人没有错,但如果选在错误的时间去爱,或是选择错误的时间离开,留下也只有煎熬。真的爱一个人,就要懂得放手。放开手,给爱一个空间,不要让爱成为彼此的枷锁。爱一个人,就要让他真正地自由、幸福!
责任编辑:论科学精神--《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论科学精神
【摘要】:
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方法的创新,更是科学精神的塑造。因为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不断更新的,科学精神却是永恒的。
对什么是科学精神,中外学者也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本文从分析科学概念开始,在揭示科学精神与科学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指出,科学精神是指科学与科学活动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它是科学主体(科学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品质和科学活动的内在性质、特质在求真创新基础上的统一。科学发展到今天,它是一种知识、方法、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精神贯穿于科学的全过程。但掌握了科学知识、懂得了科学方法,并不意味着具备了科学精神。虽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功能日益强大,但主张“科学万能论”的科学主义(scientism)是违背科学精神的。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科学发展的历程而萌生和丰富发展起来的,它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积淀下来的,是永恒且具有活力的。本文从科学思想史上分析了科学精神的萌生、发展及进一步的丰富和弘扬。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首先体现为科学家高尚的情操、非凡的品质和优良的行为特征,它是科学家在其长期探索中表现出来的崇尚真理、唯实求是的精神,锲而不舍、执著探索的精神,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守志业、忘我献身的精神。当科学发展为一种社会建制的时候,科学家的精神气质自然提升为科学本身的精神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成为科学共同体的价值观和规范体系。两种科学精神是在求真创新基础上的统一,它们的交融与发展推动着科学事业的不断进步。
本文指出,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培养,是当今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科学精神意义重大,但我国科学精神现实状况令人十分担忧,这主要表现在科学教育领域和科学研究与传播领域。教育领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方法、更轻精神的现象,科学研究领域学术失范现象严重,这当然有着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面对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状况,加强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对于科学精神的培养途径,本文从教育发展、社会协调、文化建设和制度安排上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并指出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也要坚持科学精神。
最后,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社会意义作了进一步的简要说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G301【目录】:
中文摘要5-6
英文摘要6-8
一、问题的提出8-9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三、研究现状10
四、研究方法10
五、研究思路10-13
第一章 时代呼唤科学精神13-40
第一节 “科学精神”概述13-23
一、关于科学14-16
二、中西学者对科学精神的探讨16-21
三、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21-23
第二节 科学与科学精神23-29
一、科学活动与科学精神23-24
二、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24-26
三、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26-28
四、科学范式与科学精神28-29
第三节 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主义”29-40
一、科学主义的形成与发展30-33
二、为什么要反对科学主义33-36
三、时代对科学精神的呼唤36-40
第二章 科学精神的产生与发展40-65
第一节 科学精神的起源40-48
一、自然哲学的传统40-43
二、古希腊文明与科学精神43-48
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发展48-55
一、宗教神学笼罩的科学精神48-50
二、文艺复兴运动中的科学精神50-53
三、启蒙思想激励的科学精神53-55
第三节 科学精神的弘扬55-65
一、近代以来对科学精神的提炼56-58
二、现代科学精神进一步丰富与发展58-65
第三章 科学精神意味着什么65-97
第一节 科学精神:科学家的情操、品质和行为特征65-72
一、崇尚真理、唯实求是的精神65-67
二、锲而不舍、执著探索的精神67-68
三、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68-70
四、坚守志业、忘我献身的精神70-72
第二节 科学精神:制度化的科学价值观和规范72-78
一、普遍主义73-74
二、“公有性”74-75
三、无私利性75-76
四、有组织的怀疑76-78
第三节 两种科学精神的交融与扩展78-89
一、两种科学精神的交融78-83
二、科学精神的扩展83-89
第四节 科学精神对科学的意义89-97
一、科学精神是科学事业的灵魂90-92
二、科学精神是科学活动的保障92-94
三、科学精神推动科学革命94-97
第四章 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97-128
第一节 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状况97-103
一、科学教育:重知识,轻方法,更轻精神97-99
二、科学研究:学术精神失范99-102
三、科学传播:观念落后,渠道不畅102-103
第二节 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103-113
一、近代“救亡图存”的器物科学观103-105
二、科学启蒙的不彻底性105-108
三、现代社会领域的“功利”取向108-112
四、科研制度安排不合理112-113
第三节 培养科学精神的几点思考113-128
一、科学精神能培养吗?114-115
二、科学精神培养的教育途径115-119
三、科学精神培养的社会条件119-122
四、科学精神培养的文化支持122-124
五、科学精神培养的制度保障124-128
余论:科学精神的社会意义128-133
参考文献133-136
后记136-137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玉华;姚朝文;;[J];求索;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丹;方敏;;[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敏;[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蒋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史继忠;[J];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04期
李先桃,刘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凌文豪;[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张开逊;[J];科技导报;2001年06期
操菊华,康存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2期
胡桂香,陈文化;[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3期
李醒民;[J];民主与科学;2005年03期
唐振平,徐刚,雷炳炎;[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陈爱华;[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龚育之;[N];中国文化报;2002年
徐宗良;[N];文汇报;200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葛忠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彭启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陈玉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王端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毛国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李洁红;;[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董学文;[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李效东;陈占安;;[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邬晓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李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云海;谢俊祥;;[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则渊;朱晓宇;;[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君;;[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巧慧;黄斌;;[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邬晓燕;;[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高菊;;[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卢立峰;李兆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武青艳;;[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楼巍;许为民;;[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程海东;陈多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金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向永;[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郭继文;[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吴琳;[D];吉林大学;2011年
刘辉;[D];吉林大学;2011年
王燕华;[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房保俊;[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卓嘎;[D];西南大学;2011年
叶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欧阳忠明;[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海燕;[D];苏州大学;2010年
伍振;[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李宁宁;[D];江南大学;2010年
马曙;[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张爱云;[D];南昌大学;2010年
杨健;[D];南昌大学;2010年
谭新斌;[D];南昌大学;2011年
杨魁;[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庞雪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崔同富;[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昆泉;;[J];中国建设动态.阳光能源;2006年01期
刘大一;[J];发明与创新;2003年09期
田厚强,郭继华;[J];物理与工程;2004年01期
龚重佳;[J];光源与照明;2004年04期
王秀萍,郝爱华;[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J];化工学报;2001年06期
叶华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方家增,陈四敏,徐华娅;[J];今日科技;2003年03期
曹晖;[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0年05期
陈君生,周玉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先艺;[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燕敏;管顺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陈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林智群;任文辉;;[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刘玉华;黄伟雄;徐银燕;贾楠;;[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俞学慧;;[J];科技资讯;201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杰;[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陈悦;[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杨琦;[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成丽;[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石中英;[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毛亚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常向群;[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周作宇;[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陈文化,谈利兵;[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郑日昌,崔丽霞;[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黄瑞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03期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99年01期
陈文化,胡桂香,李迎春;[J];科学学研究;2002年06期
李建珊;[J];南开学报;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曲铁华,李娟;[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冯海英;;[J];消费导刊;2007年03期
崔光胜;[J];江汉论坛;2001年09期
李先桃,刘葭;[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周莹;乔晏军;;[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6期
院合宽;;[J];理论导刊;2006年11期
林晓妹;;[J];新东方;2007年02期
彭凯;;[J];职业时空;2008年09期
俞春霞;张思慧;;[J];网络财富;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惠馥;;[A];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与全国图书馆部室主任工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吴超;;[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李涵;;[A];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0年
孟建伟;;[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叶正文;;[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刘闯;杨丽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吴才蓉;;[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黄荣莉;;[A];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图书馆学会第六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张京海;陈世敏;崔海荣;韩凝;孙子涵;;[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李喜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7:“冷聚变”争论[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苗武军 通讯员
李洪涛;[N];山西日报;2011年
汪挺;[N];中国商报;2011年
刘云伶 王学涛
胡靖国;[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吴嘉杰;[N];东莞日报;2011年
瞿剑;[N];科技日报;2011年
张伟杰 杨连元;[N];工人日报;2011年
李忱;[N];人民日报;2006年
本报评论员;[N];中国电力报;2008年
高少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高少华;[N];经济参考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元海;[D];复旦大学;2006年
乔延鹏;[D];吉林大学;2005年
张在金;[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陈兰波;[D];苏州大学;2006年
王东;[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申咏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彭柏林;[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吕佩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彭希林;[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孙海军;[D];哈尔滨医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伟;[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受志敏;[D];河北大学;2006年
高庆华;[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刘汉辉;[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万运京;[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冯光辉;[D];山西大学;2004年
陈捷;[D];扬州大学;2003年
邰哈斯其木格;[D];内蒙古大学;2005年
刘艳;[D];武汉大学;2005年
彭清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班组精神 专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