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泛爱众思想与如何做一名好医生论文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述孔子_仁_的内涵 毕业论文
下载积分:2800
内容提示:论述孔子_仁_的内涵 毕业论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2:45:4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述孔子_仁_的内涵 毕业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孔子的诗歌-海达范文网
孔子的诗歌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孔子诗传
悠悠夏文明,
源远流水长。孔孟老庄始,
从此文学彰。 你饮孔孟酒,
我喝老庄汤。你做儒家事,
我讲道家章。 春下仁爱雨,
秋凝无为霜。九州儿女众,
朝暮受其飨。 血管流是血,
化为基因藏。山川吐灵气,
日月放光芒。 民族有灵魂,
国家同信仰。华夏藉以聚,风云气候变,
天空何苍苍。汲汲搞经济,戚戚忙政绩,
社会功利场。儒道人文地,孔孟在哪里?
老庄去何方?人生十字路,传统怎能丢,
祖宗岂可忘。形势有所转,孔孟老庄笑,
从此走康庄。我辈虽不才,
孔子之祖先,
上溯微子启。启为纣长兄,武王克殷后,
朝歌封武庚。武庚纣之子,管蔡与作难,
周公东征之。戮杀庚与管,封国名为宋,
迁殷之子孙。微子其无后,继承微子爵,
二微皆称公。仲生宋公稽,称公历三世,
直至宋厉公。
十祖弗父何,
本为嫡长子,明哲保其身,弗父何以下,
世代皆称卿,七祖正考父,受命每欲恭,
鼎铭记其行:一受而鞠躬,三命循墙走,
恭敬又节俭。
六祖孔父嘉,
历卿已五世。按法赐别姓,五世亲已尽,
沦为别公族。官至大司马,先朝宋穆公,
后仕宋殇公。朝中有奸臣,狼子怀野心,
欲篡殇公位,父嘉妻姣美,华氏散谣言,
陷害孔子先。权贵因而怨,强载美人归,
淫欲得以遂。殇公为辩护,嘉子木金父,
逃难来鲁国。从此立根鲁,万世不分扬。 国学抛其荒。 望去是铜矿。 呼唤两茫茫。 国学天微亮。 星火燎原旺。
母庶未能继。 使奉商汤祀。 使其代殷后。 其弟曰微仲, 为丘十三祖。 让位宋厉公, 辅佐戴武宣。 二命而弯腰,
遂得孔姓氏。 征战十一年, 名叫华父督。 狼子早垂涎。 借以杀司马。 索性弑国君。 氤氲圣人气。
父亲叔梁纥,
身高九尺余。官至陬邑宰,
勇力超常人。 逼阳城一役,
身托千斤门。名声震全国,
一时传美谈。 虽然美名扬,
无子仍遗憾。正妻生九女,
叔梁心郁闷。 其妾生孟皮,
无奈腿有疾。叔梁年已长,
心中仍不甘。 本为商汤后,
至己沦为士。士人也已矣,
而今尚无后。 自感愧先人,小女曰征在,身长武力绝,征在遂前往,祷告尼丘山,夫妇祷尼丘,因祷尼丘山,名取尼丘山,圣人亦如此,寡母携弱子,含辛茹苦母,少年小孔子,众儿齐参与,孔子年十七,其时墓不坟,感念孝子心,守丧未一年,阳虎截其门,父母俱不在,决意赴宋国,在宋两年许,宋人亓官氏,无颜见黄泉。于是婚颜氏,贞顺又贤淑。颜父问三女:三子孰为妻?二女莫相应,宗庙里相见。时已六十六,后果生仲尼。
圣母果有身。襄公廿二年,上有哥孟皮,取名为仲尼,圣首亦似丘。尼丘山奇特,奇人有奇貌。孔子生三年,搬家阙里巷。自此相依命,任劳任怨子。
聪明又好学。特爱玩游戏,演习祭祀礼。不忘志于学,母亲又病故。愿与父合葬,不封且不树。为寻父葬处,有妪明指点。父母终合葬,
季氏宴请士。身着麻布衣,言语多羞辱。悲伤难自已,只有全靠己。男儿当自强,考察殷商礼。知识变命运,孜孜不倦求。终通小六艺,相中鲁青年。
颜父有三女。 纥为圣王裔, 征在从父命。 惧子不能得。 圣人横出世。 取字称为丘。 周高中间凹。 叔梁纥去世。 艰难谋生活。 常设俎豆器。 多做为鄙事。 不知父墓处。 置棺吾父衢。 得遂孝子愿。
去赴季家宴。 愤愤而离去。 淬炼乃成钢。 孔子自先行。 又结连理缘。
当初一人往,
如今两人归。归来传喜讯,
亓氏生一子。 昭公闻此事,
派人送鲤鱼。孔子何其乐,
荣以君之贶。 为记君恩情,
取名曰孔鲤。在宋之所学,
六艺成专家。 一展己所长,
前途有可望。
孔子年二十,起初做委吏,行年二十七,也曾学子产,于时办私学,三桓有孟氏,二子皆受命,夫子教不倦,国小志却大,多年孜孜求,孔子办学校,自感有所缺,爱徒南宫氏,颠簸马不停,走遍郊设所,聪明深察死,回鲁弟子问,仲由字子路,头戴公鸡毛,子问汝所好?受绳木则直,斩而制成箭,此箭一出手,其后三五日,经由其门人,学生兼保镖,
初次入仕途。受邀季平子,出纳计量平。期年为剩田,拜学郯国君。了解古官制,盛赞其四德。子产得病死,授予德与政。门徒有平民,临死有遗志:次子南宫叔,师学必孔子。贵族入私学,渐有师生群。齐侯晏子来,重用百里奚。齐侯洗耳听,三十终有立。
教以治国道。小学只成器,欲去周学礼。只因无赞助,言于鲁昭君。昭君爱人才,南宫随相伴。访乐于长弘,考察庙堂度。临别老子送,博辩广大危。在周之所学,惊呼天上龙。自周学礼回,
小孔仅九岁。粗鄙好逞勇,身佩公猪牙。初次见孔子,对曰好长剑。尔愿学礼乎?受谏人成圣。我是南山竹,可穿犀牛皮。箭头装上镞,不亦更深乎?子路闻此言,张罗去拜师。身着儒生服,求做孔子徒。孔子得子路,谁人敢叫嚣。
遂为季家臣。 牲畜茁壮长。 皆因禽兽名。 泪称古遗爱。 亦有官二代。 长子孟懿子, 名声与日增。 问秦何以霸。 听后颜面喜。 大学方君子。 路远未成行。 赐给马和车。 学礼于老聃。 仁者赠以言。 孔子受教深。 门徒日益多。
刚强又率直。 侮辱甚无礼。 学礼有何益? 不揉自且直。 箭尾装上羽, 立拜敬受教。 手托拜师礼。 声扬腰板直。
权臣季平子,
僭越周礼制。歌雍撤祭品,
八佾助祭祀。 昭公率师来,
三桓齐联手。失败奔于鲁,
落难居乾侯。 有国不能回,
客死七年后。孔子受恩遇,
常怀感恩情。 是忍孰不忍,
以此表心声。此时国无君,
季氏把朝廷。 为主行辩护,
得罪季权臣。鲁国不可留,
去以见齐侯。
去鲁路漫漫,孔子轼车听,舅夫皆死虎,何不离远去?孔子来齐国,齐侯有嗜好,齐侯露喜颜,巧辩不可法,齐侯从其言,曾学齐韶音,适有齐大夫,磨难几十年,孔子回鲁国,常解众人惑,内中有一物,派人物询问,山中怪为夔,夫差讨伐越,吴使问仲尼,禹怒杀防风,周游至陈国,箭头石制成,隼是远方鸟,肃慎献石矢,次箭为陪嫁,
车马经泰山,妇哭墓旁边,中有几重情。使由上前问,吾哭甚悲苦,今子又因死,答曰苛政无。孔子诫众徒:齐侯心中喜。他日问为政,家中有千驷。间或又问政,欲封孔子田。晏婴阻止紧,高傲难为下,厚葬使破产,受封已成难。在齐与乐官,三月难为肉。他日齐侯曰:欲害孔仲尼。齐侯不能止,清楚识世事。四十而不惑,
不久定公立。见多又识广,惊呼百事通。桓子深挖井,貌似羊一只。人皆不能知,谎称得一狗。孔子闻如说,水中怪为龙,土中也有怪,攻破会稽城。城毁得人骨,长骨属于谁?大禹盟会稽,陈尸于市场。众人皆有见,隼鸟陈廷落。有箭穿其身,箭长尺有咫。众人不曾见,箭为肃慎矢。武王克商后,后分女大姬。大姬配胡公,应在府库中。陈公派人查,
哭声甚哀怨。 哭声几重深。 悲苦更有余。 苛政猛于虎。 君臣又父子。 答曰在节财。 历数儒者病: 游说求官衔。 共同论音乐。 不能以季氏。 接淅而去齐。 何事有不知?
博闻又强记。 喜得一陶器。 齐说问孔子。 确定其为羊。 乃为雌雄羊。 与车齐等长。 防风姗姗迟。 其骨如车长。 箭为楛木做。 急忙问孔子。 索贿百蛮夷。 胡公封在陈。 果然已尘封。
私学日益盛,
门徒日渐多。十哲八贤至,
尽得英才教。 朋自远方来,
不亦快乐哉。常与谈志向,
子路总是先。 孔子亦有对,
方见高境界:老者有所安,
朋友有所信, 小孩有人爱,
是谓大关怀。有乐师生间,
有乐在人寰。 君子终身乐,
而无一日闲。常常定礼乐,
时时删诗书。 诗经三百五,
篇篇皆有谱。琴瑟伴奏唱,
以求合韶武。 有人路唱歌,
拽着共切磋。强要唱三遍,
直至自能弦。 曾学师襄子,有间已习数,有日若所思,其目闪灼灼,其学亦如此,季桓之宠臣,赖主益骄矜,自此虎轻狂,孔子不愿仕,定公立八年,子路甚不悦,行年已五十,鲁国政稍安,子贡亦着急,如今无善贾,路不拾遗货,期年为司空,旋即大司寇。市场不抬价,鲁国用孔子,阴谋盟夹谷,文事必有武,坛台三阶等,十日不进学。襄子催换曲,回曰未得志。有间已习志,高望有远志。其肤黑黝黝,统治四方国。非为周文王,感叹谁可比。学中亦有乐,
名曰仲梁怀。与虎有仇怨,虎怒执拘禁。桓子与盟约,势凌鲁君上。陪臣执国命。阳虎请以礼。拒以婉言辞,公山以费叛,使人招孔子,何必公山氏。答曰兴周道,天命自己知。顺天从人命,
国人望青天。孔子不出山,巧妙欲打探:美玉有一块,我心在等待。俄而定公命,男女分途载。贤人各得所,土地分五从,农业全发展,天下无贼欺:奸商不敢诈,懦夫有立志。国家蒸蒸上,
齐国心不安。鲁强而我弱。乘机使就范。公欲无备往,武事必有文。欲赴两国会,揖让二君登。齐使莱人鼓, 习曲未得数。
答曰未得人。
其身高巍巍, 如此还有谁。 其乐有谁知。
阳虎欲逐远。 梁怀方得脱。 孔子叹国情。 专心修书诗。 孔子跃跃试。 最终未能适。 贞固无不利。
天下苍生难。 珍藏抑或卖? 封为中都宰, 诸侯学习来。 因地制其宜。 流氓皆奔离。 面貌全然易。
迟早起祸患。 子曰不寻常。 必让司马随。 乱中劫定公。篇二:从孔子说诗看孔子教学
从孔门说诗看孔子教学
《论语》有一段关于孔子和弟子谈论《诗》的记载: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子夏)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子夏所问的诗,前两句原保存在《诗经·卫风 ·硕人》篇①,原诗描述一个美女的形态和神采。子夏长于文学,这几句诗对他来说,应该不难理解,子夏却 要追问这首诗是什么意义(何谓也)。孔子告诉子夏,这诗的意思是说“先打好白底,然后再在上面彩画”( 绘事后素)。子夏由此又推衍出“礼节仪式的重要性不是第一位的”(礼后)的结论。抛开原诗的字面涵义, 探求更深的言外之义,驰骋联想,尽情发挥的解诗方法,在今天大学中文系也未必会得到教师的认可,却得到 孔子的赞许,认为子夏得到读诗的诀窍(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这里看出孔子的教学方法的一些特色。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善于启发学生 去独立思考,要学生举一反三,反对死记硬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人的创造性。
师生问答涉及范围相当广泛,讲如何做人(仁),如何
做这(为政),如何对待父母(孝),都是一些大 题目。没有发现孔子如何教学生识文断句的记载,孔不对学生讲授文化启蒙识字的初级课程。孔子以“文、行 、忠、信”为教,都是比较抽象泛的大题目。
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庭前经过,孔子问他学过《诗》没有,又一次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问他学过《礼》没 有。孔子不知孔鲤学过什么课程,可见他不参与初级班的教学工作。汉末马融设帐授徒,不亲自为初级班讲授 ,命高年级弟子为低年级弟子讲授。这种办法或来源于孔子,也未可知。
孔子教学方式类似大学的讨论班(西明纳尔或称读书班),而不同于今天大学的课堂讲授,先生讲、学生 听;先生说、学生记。《论语》还记载: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出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
孔子以后,孔子的传人孟子也不主张死记书本知识,他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孔孟开创的借题发挥,多方引伸的学风,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后来汉儒的 “家德”,即所谓学派。《汉书·儒林传》所列的都是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门说诗的精神在于即兴阐发,因人因事而异。后来学者扣住诗的一章一句,给以固定的解释、注疏,都 不符合孔子的精神。《诗经》三百篇,孔子提出解释的总原则是“思无邪”。诗经分明有男女相赠答的爱情诗 ,也有男女幽会的描写,不能说它“无邪”。孔子曾明确批评“郑声淫”。淫,当然是“邪”的。孔子的“思 无邪”,指的是孔子对《诗》的诠释原则,阐发诗的微言大义时,即使对那些男女爱情诗,淫奔之诗,也不能 按照原诗的“邪”思去阐发。“像“巧笑倩兮,美目分兮”描写美人的诗句,孔子要联系上“礼仪”这些大道 理,从文句以外阐发出新义。这种解诗法,在当时具有革新意义,是个创举。孔子开创了阐发微言大义的诠释 学。孔门说诗新义,为解诗开了新生面,新义世代相传,形成文字,记录成册,有齐、鲁、韩等众多流派。《 毛传》也是一派。所谓讽刺××,歌诵××,都是诗经的阐发义,诠释学,不能当作诗经的经疏来理解,它本 来不是用来解释诗经的文句的。
北宋的几位诗人(如欧阳修等)和南宋的朱熹,对《诗经》进行重新估价,力求恢复《诗经》的本来面貌 ,取得了不少成绩,他们功劳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指出,《毛传》说诗,是孔门说诗的正统。这种学风直 到清代王夫之,还恪守不渝。
《毛传》作者比朱熹更接近《诗经》流传的年代。朱熹凭直观,一眼便能看出《诗经》的那些男女爱情诗 ,幽会诗,
而《毛传》作者反而看不懂,这是不可能的。说《毛传》作者有意曲解,也没有根据。《毛传》继 承孔门的传统,它讲的是《诗经》“发挥义”。时代不同,年代隔久了,后人把《诗》的“发挥义”当成《诗 》本有义,与《诗》的原文对不上号,强为解释,就显得支离难通。所谓歌诵××,讽刺××,本来可以因时 、因地、因事而异,不是固定不变的。后人忘记了,或者不理解这种孔门说诗方法,把记录的文字看死了,僵 化了。这样,既不能联系当前发生的“实际”,进行讽刺或歌颂,又无助于了解《诗经》的本来意义。为读者 着想,要求恢复《诗经》的本来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近代学者如闻一多、胡适、郭沫若,沿着 朱熹等人的方向继续探索,利用近代社会学、民族学的成果,把《诗经》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他们对恢复《 诗经》本来面目做出了贡献。
我们也应看到,汉代经学又有汉代的特点,它善于联系实际,发挥微言大义。起过积极的社会作用,后人 忽略古今社会的差别,也没有考虑到古人说经与今人研究《诗经》用意的差别,于是产生汉学与宋学的对立。 “知人论世”,做到并不易。
① 后一句不见于今本《诗经》,可能孔子所据为另一版本。篇三:关于孔子删诗的争论
关于“孔子删诗”的争论
孔子删诗说,乃司马迁首倡之:“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而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1936页,中华书局1959年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K204.2781.27)
后汉班固同意司马迁之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也。”(《汉书艺文志》卷三十,第1708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K234.781.6)
到了唐代,孔颖达开始怀疑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本三千余篇,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者三百五篇,是诗三百者,孔子定之。如《史记》之言,则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三千余篇,未可信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诗谱序·孔疏》,第263页,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Z126.1.831)孔说一出,自宋迄清乃至近当代一些学者纷纷宗之,都不相信“孔子删《诗》说”,其理由,概括如下:
第一,《史记》既说《诗》本三千余篇,经孔子定为三百篇,那么逸诗应该多于删存诗十倍。但今之所见逸诗却不及删存诗二、三十分之一,况且孔子删诗,也不会删去全诗的十分之九。此说肇自孔颖达。清人赵翼根据《国语》、《左传》中所引《诗》的文字,统计了逸诗的数目,来证实此说。(详见赵翼《陔馀丛书考》卷三,第25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暨大馆藏五楼,索书号K207.20074)
第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季札适鲁观乐,鲁大师所歌之风,除未及曹乐之外,于者无出于今十五《国风》(详见《十三经注疏》卷三十九《春秋左传正义》,第2006页),此事在孔子之前,故《诗》三百篇在孔子前已初具雏形,孔子未曾删诗。南宋郑樵在《六经奥论·删诗辨》(见《文津阁四库全书·经部·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卷三,第688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影印版。暨大七楼特藏,索书号Z121.5.20061.63)、朱彝尊在《经义考》(见该书卷九十八,第533页,中华书局1998年影印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B222.20051)、崔述《洙泗考信录》(见该书卷三,第75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暨大馆七楼特藏,索书号Z121.)都有论及。
第三,《论语》中《为政》篇和《阳货》篇载孔子言及“《诗》三百”、“诵《诗》三百”,应指古人已具之诗,不应指孔子所删存之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更进一步说明孔子在正乐以前已经在说“诗三百”“诵诗三百”,因此正乐绝非删诗,孔子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事。(见该书卷首下,第44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暨大馆四楼,索书号I207.222.20083)
第四,司马迁说孔子删诗“取可施于礼义”,但仅所见逸诗中大有可“可
施于礼义”者,孔子为何删去?删存诗中又有郑卫“淫时”,孔子为何存而不删?可见孔子未曾删诗。此说朱彝尊《经义考》中有论及。
上述反对“孔子删《诗》说”的四个理由,刘操南先生在《诗经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暨大馆藏四楼,索书号I207.2.20048)一书中都做了批驳:
第一,刘先生认为今本《诗经》是经过五百多年的创作累积下来的,三百篇在孔子之前已具雏形,并且在周室和各诸侯国皆有藏本,这些藏本篇目基本相同,但稍有出入。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可能将这些藏本荟萃起来,诗篇共计是有三千余篇的。这三千余篇各本重重复复,篇目字句偶有出入,基本上大同小异,也各有缺失,可以相互补充与纠正,孔子就是借以相互订补,定为三百篇。刘先生实际是认为删诗即“去其重”,这种说法清人赵坦在《宝甓斋文集》中也有论及,但前者是建立在《诗三百》在孔子之前已趋定型的的基础上的,因此比后者更有说服力。刘先生根据自己收集出版《红楼梦弹词开篇集》的实践经验以及汉刘向x校《荀子》时留下的校勘记,以今证古,以古证古,有力地说明删诗就是“去其重”。张西堂先生在《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中认为《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去其重”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文字乃后人窜乱所致。张先生引了《史记·宋微子世家》的一段话:“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与《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删诗的那段话作比较,认为《孔子世家》把《商颂》当做商代的诗,与《宋世家》中把《商颂》当做周代的诗(正考父,周人)相矛盾,也与三家诗相悖,由此断定《孔子世家》中关于“古诗三千”的那段话是不可信的,必是经过后人窜乱。我以为《孔子世家》“上采契、后稷”中的“契”不一定是指作诗的年代,而很有可能是指诗所反映的年代。前面所引班固《汉书·艺文志》“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中的“周诗”是指作诗的年代,而“上采殷”则是指的诗所反映的年代。班固应是看过《史记》的,他也相信司马迁之“孔子删诗说”,班去马不远,班所看到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孔子删诗”的那一段应该是可信的,且与今本无甚出入,今本未必经过后人窜乱,再加上《孔子世家》与《宋世家》也未必相悖,所以《孔子世家》中“去其重”者云云,是可以相信的。
关于第二点,刘先生认为“季札观乐之时,鲁乐所奏,其所据的藏本《风》诗不仅未出十五《国风》,且有所缺(引者按:缺《曹风》),这时《诗》已有雏型,孔子所定,即就这雏型的各种藏本,相互订补,稍有增删,同时正乐,于文字上有所改易,与藏本变动不大,并非改弦更张,与藏本截然判为两书。”
第三,司马迁所说的“古者诗三千余篇”是指周室和诸侯国藏本的总数,各本《诗》本来就是三百篇左右,孔子删定后仍为三百来篇,没有很大差异,所以《论语》两云“《诗》三百”,无妨孔子有删诗之事。
第四,司马迁只说孔子删诗“取可施于礼义”,并未提出以“贞淫”为标准。“取可施于礼义”者,“义”即“仪”,“礼义”实指“礼乐”。周时采诗“所以观
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只要合乐,皆可入诗,故三百篇孔子“皆弦而歌知,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刘先生说:“以贞淫为标准删诗,自是后儒臆说,不足以乱孔子删诗之说。”
我本人同意刘先生的说法,我认为“孔子删《诗》说”是可信的。篇四: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一、孔子思想与诗教文化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全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一)不朽的中华儒学文化的奠基人
1、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学大厦,把伦理规范建构在家庭亲情之上。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2、以人性需求为核心的儒学理论,把礼仪制度解释为人的内在情感。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以人道主义为外在情感行为方式,把社会等级关系变换为博爱秩序。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退朝,厩焚,伤人乎,不问马。
4、以人格独立为儒学的终极目标 ,把社会价值变换为个体的实践追求。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永远的属于全世界的教育家
1、平等的教育对象
童子(愚童)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教人以进),不与其退也(不教人以退),唯何甚(太过分)?人洁己(自新)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不管以往)。
2、崇高的教育目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人性化的教学原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躬行的学习方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三)美丽的中华诗教文化的开拓者
1、思无邪:美化心灵的诗教宗旨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故《诗》之失愚
2、言志缘情美言:全面发展的诗教特征
《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队列),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3、兴观群怨:充满活力的诗教功能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朱熹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者托物兴辞
《汉书·天文志》:西方为雨,雨,少阴之位也。月失中道,移而西,入毕,则多雨。故《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小雅·渐渐之石),言多雨也。
孔子诗教理论架构
诗教目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诗教特征:言志特征,“诗言志,歌永言。”(《尚书》)美言特征,“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审美特征,“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诗教标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诗教过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
诗教方法:“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游于艺”。(《述而》)
诗教价值:“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诗书礼易乐春秋:经典的教学用书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五)高扬个体人格的中华美育创始人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揭示了孔子美丽人格的发展过程。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揭示了孔子对永恒与瞬间、万物与一体之美的顿悟。
1、人类文明审美理想的升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艺术而美丽的教育过程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3、尽善尽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审美境界
《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
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述而》“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朴素含蓄的自然美育形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为政)
5、中和为美的评价标准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过犹不及”(先进)
孔子的教学实践语录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子曰:“为命,裨谌(biche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子曰:“辞达而已矣。”
不学诗,无以言。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运用兴观群怨范式指导阅读
例:诗经 · 关雎
开始:配乐朗诵或齐诵这首诗
兴:①关关雎鸠?
②参差荇菜?
以比兴手法将读者引入诗的意境
观:①古代青年纯洁美丽的恋爱过程?
②古代青年对婚姻家庭负责任的态度?
③古代青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现?
通过“观”认识了古代青年的情感世界
群:①反复诵读,体验本诗的韵律、
节奏带给读者的音乐美感受
②讨论交流,本诗的心理描写、
场景描写带给读者的生活美感受
怨:① 写一篇读后感(传阅)
② 写一篇诗歌评论(传评)
结束:背诵全诗
借鸿雁诗求助
春秋时期,邦国林立,各自为了争当霸主,呈现出复杂的政治局面。鲁文公十三年是公元六三八年的事情。当时地处山西的晋国通过经济、军制的改革,逐渐强盛起来,它企图战败另一个强国楚国,从而达到称霸的目的。
而地处河南荥阳一带的郑国是个小国,它很怕晋国吞并它。这时,郑国的国君与地处山东的鲁国国君鲁文公相会在棐这个地方。郑君想和晋国修好,但要找一个说客,他希望鲁君到晋国去为他说说情。
那天晚上举行宴会,席间,郑国大夫子家(即公子归生)先赋了《诗经》中《小雅.鸿雁》这首诗。这首诗的第一章是这样的: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子之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这首诗写侯伯哀恤鳏寡的征劳之苦,是一首反对统治者强征徭役的诗。子之就是指被征服役的人,劬劳指艰苦的劳动,矜人意思是可怜人。在荒凉的原野上,鸿雁沙沙地拍着翅膀飞向远方,人们却在服繁重的劳役,连鳏夫、寡妇也不例外,像牛马一样在田野里干活。
子家赋这首诗是取侯伯能哀恤鳏寡劬劳于野的意思,暗示郑国寡弱,希望鲁文公体恤他们,为他们去晋国说情。
以四月诗婉拒
子家赋完鸿雁诗,鲁国大夫季文子说:“寡君未免于此。”并即答赋了一首《小雅.四月》。这首诗的一二两章是: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宁忍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
这是一个丈夫历述自己行役、忧乱、遭祸、思隐种种复杂心情的诗歌,诗中说四月已是夏天,六月进入了盛暑,先祖不是他人,怎么能忍心让我受苦。秋天凉风凄凄,百草都枯萎了,乱离忧伤缠着人,哪里是我们的归途?
这首诗共有八章,从夏日远行,触及心中隐痛,埋怨祖先不能默佑。季文子赋这首诗是取行役窬时,思归祭祀的意思,就是说我鲁国亦有微弱之忧,婉言拒绝郑国的要求。 《载驰》感动季文子
接着,子家又赋了《墉风.载驰》一诗的第四章: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这首诗写卫国被狄人破灭以后,由于宋国的帮助,遗民们在漕邑立了卫戴公为新的国君。戴公的妹妹许穆公夫人为了卫国的安全向大国发出求援。这几句是说,我走在祖国的原野上,一片碧绿茂盛的麦田,我要把国难向大国倾诉,希望他们急人所难前来救援。这里子家取其小国有难,盼望大国救助的意思,再次请求鲁国帮助。
这时季文子答赋了《采薇》的第四章: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这是一首写戍边兵士的诗,前面写将士远别家室,历久不还;这一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不敢安居之劳。路边开遍美丽的棠棣花,四匹公马拉着高大的兵车,然而为了战斗,岂敢安然住下,一个月中转移了三趟。季文子取其“岂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诺了郑国的请求,愿为郑国奔走。
于是,这场交涉宣告成功,郑君拜谢鲁君,鲁君答拜郑君。这一场外交谈判不用普通的语言,而是全借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真是典型的“诗歌外交”。篇五: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第二节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
一、孔子及其思想观念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理论批评家。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其文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思想紧密联系。——深刻体现变革时代的复杂矛盾。
(一)哲学思想
在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孔子不愿对抽象理论问题作宏观思辨研究,更注意具体实际问题的研究——这种影响及于中国文化传统和文论发展
(二)政治思想
“克己复礼”,这里的“礼”注入了重视人道的“仁”的新内容
(三)伦理道德
(四)思想方法
(五)美学思想
二、孔子的文学观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①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
如: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人的道德修养总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在孔子看来就提供了这样的典范,使人们的言谈立身行事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据。
②“立于礼”是比“兴于诗”更深入的阶段。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定。
③孔子所说“乐”,不是一般的“乐”,而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正乐)。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
小结:无论是诗还是乐,孔子都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对诗和乐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作用,则是常常被忽略或否定了的。同时,文艺对道德修养的作用也被无限夸大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小结: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思无邪”源于《诗经·鲁颂·駉》
“思”有两种解释:一,作为语助词,没有实际意思;二,作思想内容解。 “无邪”即是“归于正”。
两种对“无邪”的不同解释:
①汉儒:《诗》三百完全符合儒家“正”而“不邪”标准,因此产生不少牵强附会、歪曲的理解,如《毛诗序》、郑玄等
②宋代朱熹等宋儒:“无邪”指读诗人而言,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效果,不只决定于它的本身内容,与接受者的状况也有密切关系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内容都合乎其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实际上,《诗经》内容相当复杂,不同思想内容,很难用一个标准概括)
孔子“思无邪”说和《诗经》实际内容上的矛盾,是孔子基本思想矛盾的反映。孔子思想一方面有维护旧制度的保守落后;另一方面又有反映时代新思潮的积极进步。因此,他能包容《诗经》中不同内容、思想倾向的作品于“思无邪”。
“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无邪”即是不过“正”,符合“中正”,也即“中和”。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① 兴:审美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引譬连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感发志意 《诗传纲领》:托物兴辞
诗歌的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获得美的享受。
文学的美学作用等于作者加读者 区别:诗可以兴——兴于诗——赋比兴(诗歌具体表现技巧)
② 观:认识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考见得失
社会背景:赋诗明(言)志
孔子观点侧重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具体、确切反映——现实主义特征
③ 群:团结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群居相切磋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和而不疏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基于孔子“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
④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黄宗羲《汪扶晨诗序》:怨亦不必专指上政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怨而不怒
“怨”是针对“不仁”的诸多现象,包括社会不合理现象;爱情婚姻的不如意;现实不良政治
这一点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也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理论概括和,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传统。
补充:“兴观群怨”从不同侧面论述文学社会功能,但实际上是不可分割地统一于一个艺术形象中的。清代王夫之《诗译》对此有深入阐述、发挥
(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①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不要片面离开内容追求形式华丽
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内在品格 文:外在仪表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论语·八佾》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孔子对内容和形式关系的看法,与他以仁、礼为中心的道德修养学说密切关系。他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以内容为主导,形式、内容并重。
以上观点,继承发挥了《周易》“言有物”“言有序”,以及《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五)雅乐与郑声:倡雅乐,反郑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
放:禁绝 淫:过分,不合中正平和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雅乐:“古乐”,主要是曲调平和中正,节奏比较缓慢德音乐,如表现古代先王功业的音乐(《韶》《武》),《诗经》中的《雅》、《颂》的配乐
郑声:当时的“新乐”,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容易激动人心
小结:这反映了孔子文艺保守的一面,不合潮流。这也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看不起民间新文艺,视戏曲、小说为不登大雅之堂德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三、孟子及其文学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轲,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一)“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基础: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
“仁者爱人”——“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乐”的内涵:“与民同乐”之“乐”,指快乐之乐,包括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物质与精神)
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否能“与民同乐”,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
? 关于“古乐”与“新乐”:如能做到“与民同乐”,“今乐”也是“古乐”
——发展和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实际也肯定了“今乐”
? “与民同乐”的哲学基础:孟子的人性论——人性之本皆善良,人性是
有共同方面的,包括人的爱好都有共同之处
(二)“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以意逆志: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本意
文:最表层的文字词语
辞:文字词语组成的篇章
志:诗人的创作意图
? 关于“意”:读者(解诗者、批评家)之意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要了解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要了解作者,应当了解其时代的问题。这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 针对春秋时“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
(三)“知言养气”——“文气”说
(公孙丑)“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
浩然之气: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
志——气——言
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 “气”(孟子所说)是仁义道德修养的结果,是可以学而后至的,非先天
个性气质特征之表现
? 不同:曹丕之“气”
? 同:韩愈《答李翊书》之“气”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做一名好医生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