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价上涨老百姓怎么办时国家又发行大量货币,但它们是怎么到了老百姓手里的呢?

如何判断货币发行量的大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认为,通货膨胀从来都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但中国没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动机,也从来没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行为。因此,所谓货币发行量过大的判断肯定是一个把贷款量误认为发行量的冤假错案。
  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我国的货币发行量过大了,甚至还计算出来超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发了多少万亿。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国情的错误判断。通货膨胀从来都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是政府为了转嫁财政危机,故意多发了票子,掏老百姓和企业的腰包,人为地使货币贬值。也就是说,凡是超发的都是自觉的,没有不经意的事情。因此,货币是否超量发行,发行了多少,中央政府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根本不需要学者或统计部门推算。我国政府是负责任的人民政府,而且财政收入一直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根本没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动机,也从来没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行为。因此,所谓货币发行量过大的判断肯定是一个把贷款量误认为发行量的冤假错案。
  首先,人们不能否认,在我国银行的账面上目前是巨大的存差,大量的货币处于睡眠状态,实际上没有进入流通领域。大量的货币存在银行里,与埋在地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这些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周转速度加快,所谓的MO、M1和M2也不可能像目前这样多。而不管这种情况造成的货币有多少,也都是经济发行,不是财政发行,不是印刷厂凭空印出来的,都是有实物和经济行为支撑的。只有贷款量大于存款量,才是超发了纸币,致使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存款如果不能转化为贷款,就转化为失业,即资本和劳动力双失业。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存款积压在银行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机制受到审批经济的严重抑制,造成所谓的产能、产品、流动性、劳动力四大剩余。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存在通货膨胀,不管预期大小都是观念混乱,子虚乌有。几十年来,我国由于社会保障不到位,对外送礼性出口、对内超经济剥削,让少数人在短期内暴富,GDP丰产、老百姓不丰收,广大人民群众不敢消费,无钱扩大消费,收入本来就不高的人们却不得不向银行存款,搞家庭自我保险。于是,存款超常增长,而贷款却长期大幅度低于存款,大量的产品实现不了价值,不得不依赖送礼性出口;在大量资本失业的同时,创造我国95%以上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却很难得到贷款,融资成本高达20%左右。如果没有所谓的黑钱,我国的中小企业不知道还能剩下多少?!那么多的货币积压在银行里,是所谓流动性不让流动,怎么可能过剩了呢?存款准备金率长期超高,等于不断提高堤坝,把水紧闭在水库里,土地都干裂了,庄稼都旱死了,却天天神经兮兮地为洪水滔天心惊胆战。所谓流动性过剩的观念可以休矣!
  这种心理障碍,其实是被30多年的所谓高增长吓坏了。其实,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增长速度是不能横比的,我国GDP增长10%的绝对额,还不如美国的1%大。GDP平均10%左右的增长速度,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高速度,而发达国家每年增长3%就是了不起的高速度。我国目前社会犯罪率的上升、移民倾向的增强都说明阶级分化和超经济剥削日益严重,少数暴富了的人并不理直气壮,也缺乏安全感。因此,GDP10%左右的增长速度只是带病前进的速度。按目前的阶级力量对比和弱势群体的觉悟水平,我们不要指望短期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分配不公的局面。但是,只要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几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率就会大幅度提高,由消费拉动的GDP增长率几十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都是正常的。每年只要转化一个百分点的农民工的社会身份,使他们真正享受城市人的国民待遇,即使消费水平只达到目前城市人口的一半,我国的充分就业率和实际投资率都将大幅度提高,仅此一项举措,GDP就不会低于10%。我国目前经济增长中产生的各种负面问题不是增长速度造成的,不是所谓总量问题,而是质量和结构问题。这是由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严重不公平的财政分配体制和居民收入分配机制造成的。如果不从产生问题的根源入手,人为地降低发展和增长速度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我们决不能为了CPI的面子牺牲就业和收入的里子。
  其次,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我国的投资率指标。如果把实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的投资额看作是实际投资,我国目前的实际投资率大体上只是名义投资率的一半左右,相当数量的贷款又会转化为存款。相当数量的货币在银行和企业之间、银行与银行之间走来走去,根本没有真正转化为资本,既没有转化为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也没有转化为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大多数没有转化为现金流量,更没有进入老百姓的腰包。而银行管理部门和金融专家却煞有介事地讨论M1和M2多了少了,什么剪刀差,反剪刀差,什么黏稠性,都不过是纸上谈兵。在审批经济没有根本转变为市场经济之前,在货币、粮食和能源还是计划价格体制的条件下,这些从西方抄来的东西都不可能反映我国的实际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根据这些指标调控经济运行只能是对牛弹琴,难免指鹿为马、南辕北辙,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辛辛苦苦为经济发展帮倒忙。
  最后,我们必须认清这一轮物价上升的主动力。在具体分析物价上升原因的时候,大家都看得比较清楚,不可否认第一推动力是生产成本,其中最大的比重是活劳动成本。今年前三个季度,农民工的工资增长了18.7%。这种劳动力的价格上升与货币发行量毫无关系,不是老板手里的货币多了贬值了,而是工价补位,欠账还钱,缩小超经济剥削。活劳动成本上升,需求没有下降,产品的价格上升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工商业活劳动成本上升,的机会成本也必然上升,农产品价格不上升是根本不可能的。随着分配体制改革,可以预期的是,农民工的工资还将持续上升,生产成本和物价的上升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工价上升引起物价上升,物价上升再引起工价上升,这样一种循环必然引起货币发行量的增加。我们必须分清因果关系,不是货币发行量引起物价上升,而是工价和物价上升引起货币发行量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为地抑制货币发行量的上升,其后果是阻碍分配关系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延缓农民工社会身份和经济地位的转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失衡,是历史上的错误方针造成的,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在战略上有所突破。而转变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消除超经济剥削就是战略性调整。为此,必然重新改变人们的利益分配结构,工价、物价的变化就是利益结构的调整,带有重新洗牌的性质,存量的问题要靠增量来解决。政府只要对收入水平承受不了物价上升的群体不断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就不必担心这种物价上升的趋势,而是要把它看作改变不合理、不公平财产关系、分配关系的一种市场机制。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责任编辑:姜炯)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课 神奇的货币课时作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2016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1课 神奇的货币课时作业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在物价上涨时国家又发行大量货币,但它们是怎么到了老百姓手里的呢_基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2,006贴子:
在物价上涨时国家又发行大量货币,但它们是怎么到了老百姓手里的呢收藏
急急急 谢谢了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市场上的货币是如何多起来的?-石投金融
下载客户端
三步轻松贷款,贷款利率低
市场上的货币是如何多起来的?
匿名用户 |
分类:消费贷
浏览次数:188
常见类似问题
回答共有16条
感觉问题有点绕回去了,所以不好想。我改了一下问题,重新说一下。 其实第一个问题的陈述有问题。如其他人回答一样,央行其实不回收货币。当然这个实际上货币总量是个动态控制的范围。作为央行,发行的货币可以通过贷款给商业银行,利息非常低(因为央行不… 显示全部 感觉问题有点绕回去了,所以不好想。我改了一下问题,重新说一下。其实第一个问题的陈述有问题。如其他人回答一样,央行其实不回收货币。当然这个实际上货币总量是个动态控制的范围。作为央行,发行的货币可以通过贷款给商业银行,利息非常低(因为央行不需要盈利),然后商业银行再发放到企业和个人手中用于流通。央行对流通货币的调节可以通过存款准备金、存贷利息,公开市场操作等进行调节。之所以容易产生这个疑问,我觉得是把央行和市场割裂来看的缘故。我们把时间往前拉一下,在早期的交易市场,货币的出现是作为一般等价物,即(金属)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因此商品的总量决定了流通货币的总量,多出来的部分作为储藏手段(或者也可以说是无效的,因为你换不到更多的商品了)。这个时期一般不会有通货膨胀这种事。等到纸币发行时期,货币发行的总量(流通量)理论上还是等于当前市场的商品价值总量。如果市场上的货币总量不变(即到期后立刻获得同等额度的款),那么随着产品的增加,钱肯定是增值的。反之,如果货币量大于商品价值,那么肯定要多个货币才能获得原来一个货币能够获得的商品。换句话说:物以稀为贵,多了就不值钱了。既然这样为什么目前各国央行愿意多发行货币让货币贬值呢?主要在于各国的国债负担很重,政府为了减轻负担只能发钱补亏空。因为钱贬值了,还款总数量不变,压力就小了。
回答于日 00:00
关于市场的货币增加问题,我觉得前面几个还是说的太笼统,其实如果把货币增加这个问题本身细分一下可能可以更好的观察这个问题。首先,央行增加货币不同的情况,给人感受不同。主要给人的感受有以下几种: 第一:央行随着经济增长增发货币,虽然市场上的货… 显示全部 关于市场的货币增加问题,我觉得前面几个还是说的太笼统,其实如果把货币增加这个问题本身细分一下可能可以更好的观察这个问题。 首先,央行增加货币不同的情况,给人感受不同。主要给人的感受有以下几种: 第一:央行随着经济增长增发货币,虽然市场上的货币显然增加了,但人们并没有感受到货币增多了,因为并没有出现通胀。比如中国的本世纪初那几年,基础货币,M2都 有稳步增长,但货币购买力并没有明显变化。 第二种,央行和政府一起来的刺激政策,这个涉及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感觉就是大家都明显感觉市场上的货币多了起来,人人手里都有钱,具体一点的情景是著名的4万亿之后,大家明显感觉钱贬值,这是刺激一时爽,伤害永久化的情况。 第三种, 货币政策性质的。每天都可以看到央行时不时又要紧缩一下银根啊,一会又刺激一下啊,这些钱会短暂的流到市场上,当央妈想收回来的时候就收回来了,这种以央行的各种花样公开市场操作,回购逆回购为主,对百姓生活影响相对较小,对金融企业和一些资金导向的企业有短期的影响。这三种放水方法原理和操作都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来探究一下。 第二个就是,货币创造本身还是分阶段的,央行到商业银行是一回事,商业银行到市场上又是一回事。在特殊时期,还能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制造货币。 按照前面说的,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货币。先要区分现金,M0,M1,M2,基础货币,这几个概念才能进行讨论。 现金,我们常常见到它,也认为它是货币,但其实货币是一种可快速支付的购买力的意义,货币大于现金,现金是货币的一种。 M0:流通中的现金,这部分银行没法进行信贷扩张。 M1: M0+ 活期存款 社会所有的即期购买力 M2: 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社会所有的潜质购买力,银行信贷的最大值。 基础货币:公众手中的现金,存款银行的库存现金,以及存款银行存折央行的超额和法定准备金。 金融人都知道,基础货币是央行银行的负债,所以我们可以先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组成看起从而得到央行可能操作的基本思路: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主要有: 存款业务:大头是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以 及政府在央行的存款,非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 货币业务:央行发行基础货币,也就是流通中的现钞,单位和银行中的库存现金。 央行发行央行债券, 这个是央行为公开市场操作,宏观调控等做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 央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 1.对银行的再贴现和贷款业务: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贷款时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银行拿商业票据去换钱或着直接拿到央行的信用贷款,然后去开心的接着放贷。(贷款业务在1993年前是主要的基础货币渠道,占资产比重70%以上) 2.对政府的放款及其他机构:中央银行除了对政府提供放款(短期信用贷款)以及在政府发行国债时购买,其实是间接向财政部发放贷款。 其他机构不谈。 3.证券买卖业务: 这个大家都懂的,主要是公开市场那一块,用于调控。 最后还要提一下外汇和黄金业务: 人民银行一般会银行间外币市场大量购入外汇,这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形成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对于这种情况,央行一般会进行本币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但实际上,显然我国外汇挣的太多,对冲不完,依然成为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黄金业务原理相似,但规模很小) 从这几个业务,我们也可以估计出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了。 贴一张老图,看央行的资产构成。 市场上的货币我们我们先不讨论M1,或者M2,因为他们都要先有基础货币。那么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加上刚刚的业务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货币(储备货币)的来源 1.央行买外汇投放的。 2.央行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贷投放的。 3.央行对政府放贷投放的。 4.其他。 也就是说,央行主要靠这几项形成了市场中的基础货币。 但人们常说的货币,并不是基础货币,而是M1,或者M2,也就是经过银行放贷,发挥了货币乘数作用的国内信贷。下面是央行和商业银行的报表合并以后的结果。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和超额准备金,互相抵消。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贷款,互相抵消。得到的结果是国内信贷约等于 货币与准货币。即市场上的货币,形成购买力与潜在购买力的货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信贷制造的。 如图:商业银行在获得基础货币(自己找央行要的,政府要了存进来的,外汇市场卖外汇给央行来的)后,先存了一部分准备金回yangh,然后就开始放贷,最终形成大约是基础货币4-5倍的信贷规模(M2),和1.6倍左右的M1(即可的购买力) 大概是这样的 那么货币发行的主线基本清楚了,基本就是央行购买资产(买国债,买外汇,买票据)或者发放贷款,形成基础货币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再进行放贷,利用货币乘数形成更大的信贷规模,再次扩大了货币数量。 那么问题来了央行的哪几种不同的货币投放操作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给人不同的感受呢?我个人这样进行了分类,如果有不对请大神指出。 第一种:和经济同步的: 央行购买的外汇形成的基础货币(这部分钱算是从外国人手里挣来的) 商业银行有抵押物的贷款(这部分有社会资产对应) 第二种:会导致货币贬值的:首先肯定就是大量购买国债来支持政府投资,政府如果缺钱了,不从财政抠钱,而是大发国债,而且是央行购买的话,无疑会导致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而国债其实又是纯信用的,那么至少在国债赎回之前,市场货币肯定是明显增多的。而去实际上,到了国债赎回的日子,政府往往是借新债还旧债。另一点我不确定的,是可能在刺激时期,央行对银行的贷款和再贴现都会放松要求,使银行也能轻易获得大量货币用于放贷。 第三种:刺激性的:央行常用货币政策工具。当初为了调房价把这几个都使了一遍。先说最主要的三种:首先是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可以冻结一大笔银行资金,瞬间减少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不过这种冲击都是一次减少,而且打击面太广,不分轻重,容易误伤,比如有些银行在上次调整法定准备金时流动性就已经吃紧,忽然又一调高准备金率,就有可能出问题。 第二种. 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高,银行向贴现窗口借钱的积极性就下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就下降,基础货币随之下降。反之亦然。贴现窗口还有一个稳定金融市场的作用,在此不提。第三种,美帝最爱使用的,公开市场业务。央行买进或者卖出证券,改变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利率。这个操作优点在于规模可控,可大可小可预计,再贴现率有时候无法预计银行的具体态度,法定准备金杀伤力太大。公开市场操作可大可小,可顺可逆,可连续,不扰民。 公开市场有长期操作和短期操作两种。因为生活中常见,我贴个图。 还有就是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个常用于调节某一个市场的流动性,引导资金流入或流出某个特定市场。根据我对新闻的观察,长期来看,这种政策影响的都不大,水不是建个坝就能拦死的。 常用的有 1.消费者信用控制,即规定对消费信用膨胀的控制,常用于通货膨胀期间。反之亦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这个简单的说就是防止贷款炒股。信贷资金限制入市。3.不动产信用控制:这个大家很熟悉了,首付比率啊,只能贷几套什么的。 4优惠利率:对特殊行业的资金优惠。 说到这里,似乎已经基本清楚货币是怎么从央行到市场了,但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点:货币并不完全是一个外生变量。 一种观点认为: 货币供给时内生变量, 货币供给是由经济体系体中的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和微观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我们都有印象,就是每当央行紧缩流动性的时候,企业和银行流动性吃紧,手里的现金和银行储备金不足的时候,就会有新闻提到影子银行,即利用信托等机构吸纳存款,再贷款,以及银行出现表外业务。这些业务不需要交法定存款准备金,理论上可以无限制创造货币(购买力)。 还有就是经常在中国特殊时期出现的闹钱荒,银行拉储。流通中的现金没法进行信贷创造,完全的活期存款能力也不强(银行预留的覆盖活期存款的钱比例很高)。 所以能把这些钱吸进银行,定下来理个几天个把月财,银行好来创造信贷扩张点货币供给也好。过了这阵子,等央行火消了,再去贴个息贷款什么的。这些都算是银行在基础货币减少,流动性吃紧的情况下,自己扩大了货币乘数,创造了更多的货币。 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似乎是由于民间活动的需要产生,通过商业银行-央行体系得到满足。 但总的来说,因为央行手里至少还是控制了基础货币,加上非银行系统毕竟没有成气候,而且货币乘数极限毕竟还是在那儿。所以货币供给是主要是一个央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内生因素会作为补充发挥威力。
回答于日 00:00
a 借钱, 支出增加 a 的支出=b 的收入 b 收入增加, 支出增加 资产(不动产等)价格上涨, a, b收入增加 a, b收入超过债务时, 支出增加, 不足债务时借入下一笔贷款, 支出还是增加 显示全部 a 借钱, 支出增加a 的支出=b 的收入b 收入增加, 支出增加资产(不动产等)价格上涨, a, b收入增加a, b收入超过债务时, 支出增加, 不足债务时借入下一笔贷款, 支出还是增加 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 (时长30分钟) Ray Dalio /v_show/id_XNzQwNjY4Nzg4.html
回答于日 00:00
“借钱”确实会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后来才体会到的。 普通人刷信用卡借钱,这笔钱过一个月就还给银行了,大家都感觉自己手头并没有多出来什么钱。 但是企业贷款不是这样的。 比如生产型企业向银行贷款1亿采购原材料,生产… 显示全部 “借钱”确实会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后来才体会到的。普通人刷信用卡借钱,这笔钱过一个月就还给银行了,大家都感觉自己手头并没有多出来什么钱。但是企业贷款不是这样的。比如生产型企业向银行贷款1亿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卖了1.2个亿。企业在拿到销售回款之后,不会归还1亿元的借款、留下2000万用于经营。相反,企业一般会把1.2亿再拿出去,继续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赚1.44个亿。这笔钱当然最终是要归还的,但是从企业贷款出来开始到最终归还之前,这段时间市场上是不是明显就多了1亿元?如果这是一年期贷款,那么这一年就多1亿元,如果是三年期贷款,这三年就持续的多出来1亿元。进一步说,企业如果经营正常、发展顺利,即使年底归还了1亿元,它到了第二年年初也会重新贷款。所以第一年底刚刚收回去的钱,第二年初马上又流出来了,算一下两年平均数,市场上的钱还是多的。其实住房贷款也是一样。比如我买了一套20万的房屋,我明明自己有20万现金,但是我不用,我一定要去银行贷款20万,用来支付购房款。等我支付完毕以后,我自己手头还有20万现金,卖房子的人拿到了20万现金,市场上一共就有了40万现金,比我贷款之前多了20万。当然,我还欠银行20万,但是没关系,这笔债我可以用30年慢慢还,在还完之前市场上就会一直多出来一笔钱。计算货币量的时候,贷款是立即会流入市场的现金,而负债暂时不必归还,因此贷款确实会让市场上的流通货币量多起来。所以央行的很多货币政策都是在管银行,而管的重点就是银行贷出去多少钱。
Luo Patrick
回答于日 00:00
嗨,生活在过去的前辈们!这里是日,穿越诶,很炫吧!不要怕啦,其实你们只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信号,因为现有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体做时空旅行。不过既然我们有缘相遇,就送你们点见面礼吧。 我想一想,唔,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 如果你们有人觉得… 显示全部 嗨,生活在过去的前辈们!这里是日,穿越诶,很炫吧!不要怕啦,其实你们只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信号,因为现有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体做时空旅行。不过既然我们有缘相遇,就送你们点见面礼吧。 我想一想,唔,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 如果你们有人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没遇上剧烈变革的好时代,那可就大错特错了。21世纪的波澜壮阔和19世纪20世纪相比可是毫不逊色,有的是你大展宏图的机会。要讲这一百年哪,故事太多,限于技术(过量信号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还是挑最重要最有趣的讲好了。 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最有趣的变化就是“货币无纸化”。这场运动肇始于20年代初的美国,得益于电子感应和身份认证技术的进步,人们终于发现所有以人际交换活动为基础的支付行为都能通过手持终端来实现,感应/认证和账号组成的双系统使得无论距离远近,货币转移都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这种杜绝了假钞和欺诈的“诚实支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政府们对这一运动的态度也很积极,因为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经济运行情况的掌握,追踪货币变得简单而成本低廉。纸币、支票和各式汇票逐渐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挤兑也和用罐子埋现金的守财奴一起成为了上古的传说。 30年代初,“货币无纸化”在各主要经济体都基本得到实现,这场运动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法币发展到它的顶峰——纯粹的数字 时,人们对货币的认识终于局限于“较强势的商品要求权”这一唯一属性,之前毕竟人们还可以用纸币和支票来擦屁股。 最先受到运动影响的是银行。银行家们认识到了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同时也认识到了“余额即现金”,传统的定期/活期概念和以流动性为标准的货币层次划分不再适宜。2032年,为了方便各个账户间余额的自由交流,美国银行家协会宣布会员银行间转账免除一切费用,当然,作为补偿,ABA宣布停止对存款付息,这也成为了各国银行的普遍做法。 另一些传统的金融观念也受到了挑战,比如汇率。由于各国开始定期披露以本币为单位的国民账户余额,人们发现,只要将两国的国民账户余额相比,就能得到一个相当合理的兑换比率,官方汇率逐渐失去了它的权威。这一期间,国际货币投机盛行,知识精英们开始呼吁取消对自由兑换的一切限制,声称人民有权利按照“合理的汇率”来安排自己的财富,选择不同的银行账户,同时国际银行间账户转账费用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要求被民众广泛支持,政府在压力下不断让步,自牙买加体系确立以来的国际货币制度逐渐坍塌。 坍塌当然不是和风细雨式的,其过程一点也不浪漫。实行固定汇率和管制汇率的国家承受了巨大压力,频繁受到货币投机的冲击,规模也成指数级的扩大,大量账户余额涌向估值相对合理的货币和高值货币,这最终导致了与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齐名的2045-46国际金融大动荡。在大动荡的影响下,一些货币估值虚高的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像历史上屡次重演的一样,崩溃式的繁荣刺激着人们恐慌的神经,人们疯狂逃向一切实际存在的货物和商品,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都受到严重冲击。政府被迫纷纷采取自由汇率,取消了对自由兑换的限制,允许国民余额在本国账户和外国银行账户间自由转移。新的“无制度的自由货币制度”逐渐得到确立,全球经济秩序终于逐渐稳定。这场大动荡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对国际政治和一些国家的国内制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你们可能更感兴趣,但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 在大动荡过后,最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威名远扬的著作《常识2》,作者是一位名叫KID的美国大学生。他在书中运用常识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 当银行发放一笔新的贷款的时候,任何其他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账户余额都没有减少,贷款人的账户余额却增加,这些增长的数字从何而来? 2. 虽然这些数字的出现不对应着现存数字的减少,但却有着和现存数字一样的购买力,这个“要求权”的增量是不是相当于从所有现存余额中都刮下微微一部分而构成? 3. 是否每笔新增贷款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次轻微的财富重新分配? 4. 现代金融制度的运作原理是否必然导向贫富分化? 5. 银行凭空创造余额,并且对这部分余额征收利息,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商业道德? 6. 有没有一种公平的货币制度存在? KID的书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各派学者为此争论不休。和学者们的反应相比,民众的表现则精彩的多。“仇银行情绪”混杂着对富人的不满,迅速蔓延升温,不少金融机构甚至遭到冲击,普通民众和媒体一致要求政府强制规定每年新增信用的上限,控制货币增长速度。跨国企业和外贸企业也对此反应热烈,汇率的频繁波动使他们不堪忍受。作为平息民众情绪的回应,各国政府都纷纷规定了每年新增贷款上限,额度根据银行账户余额发放。 不得不说,民众渴望稳定与公平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结果却未必那么美好。受限于固定的贷款额度,投资饥渴严重,大量企业和个人由于得不到充足的信用,只能依靠高成本的私人和企业借贷。需求减弱,生产活动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虽然物价的增长也明显放缓。这十年被称作“沉寂的十年”。 60年代,大动荡的记忆逐渐模糊,缅怀那些狂飙突进和沸腾岁月的书籍著作不断涌现。人们开始觉得,物价上涨和金融危机虽然不好,但只要生产扩张的速度超过物价上涨,一样是可以接受的好日子。于是贷款上限被不断放松,经济扩张的热情被再度点燃。 60-70年代,“繁荣”再现。2079年,真正全球性的经济崩溃和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如期而至,由于世界货币已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次灾难中幸免。 人们终于开始严肃地反思货币制度。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米塞斯和他的教诲。 “商业的循环波动,不是发源于自由市场的一个现象,而是由于政府要把利率压低到自由市场所应有的利率水准之下,干扰商业所引起的结果。……企业家,受到压低了的市场毛利率这个幻觉的误导。” “信用扩张是政府用以对付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斗争工具。这个工具在政府的手中成为可以用来耍许多把戏的魔杖:可用它驱除资本财的稀少性,可用它降低或完全消除利率,可用它供应政府的浪费支出,可用它没收资本家的财富,可用它【激发持久的繁荣】,可用它【使每个人都富有】” “信用扩张的繁荣,其特征在于资本财没有这样的增加。商业活动之扩张所需要的资本财,必须从其他生产部门拉过来。……其本质不是过多的投资,而是错误了的行业投资。……健全的生产扩张所需要的,是增加资本财,而不是增加货币或信用媒介。” “假若那些由放松银根政策而引起的幻觉,未曾诱导企业家们把稀少的资本财浪费于较不迫切的需要之满足,因而使他们不能用于生产更迫切需要的产品,则消费者的境况当更好些。……如果这繁荣没有走向错误的投资,消费者当可有些更好的享受。……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必定要为这种繁荣期的错误投资和过分消费而支付代价的。” “通常所谓的萧条,就是这个清算的过程——清算市面繁荣期所犯的错误,而就消费者的愿望重新调整。” “通货紧缩与信用收缩不像通货膨胀与信用扩张那样造成大破坏,这不仅是因为紧缩与收缩的政策很少采用。它们的坏处较小,也由于它们的一些固有效果。扩张因错误投资和过分消费而浪费有限的生产要素,如果它一旦停止,则需要一个沉闷的过程来消除它遗留下来的病毒。但是,紧缩既不引起错误投资,也不引发过分消费。它所引起的商业活动之一时的紧束,大体上会因那些失业工人和销售额跌落了的物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消费减少而对消。当紧缩结束的时候,重新调整的过程无须补偿资本消耗所引起的一些损失。” 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战士,在生前受尽冷落,却在逝世一百年后被推到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实在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人们终于认识到,历史上,人类作出的绝大多数决策,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不那么激进发展但是缓慢稳定的通缩,似乎坏处比激进发展而必然崩溃的通胀少一些。人们开始认真考虑一个只能由上帝而不是银行来发行的货币,黄金当然已经不够适宜,于是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比特币。为了区别于那个古老的名字,他们把这新的货币称为荣耀币,并把这种上限固定的数字货币按照账户余额比例发放。得益于之前国际货币的实质统一,这种工作并不困难。荣耀币的货币制度在2092年完全确立。要问这个制度运行的怎么样,唔,你把物价无限向上的预期倒过来变成有限向下,大概就想象的八九不离十了,不得不说,虽然我是个不赚钱的学生,手里没几个钱,但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感觉倒并不坏。 最后,回答一个你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到底在这个世纪崛起了没。给你们几个数字,2110年,中华共和国国民余额世界第一,人均余额世界第三。 白白~ 什么?文不对题?可是应该说的都说完了呀,毕竟是未来人,给点面子嘛
回答于日 00:00
首先,央行对市场中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几方面,一方面是印钞票,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就是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 印钞票是杀伤最大的,楼主所说其实都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也好还是货币政策也好,都是对已经印出… 显示全部 首先,央行对市场中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几方面,一方面是印钞票,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就是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印钞票是杀伤最大的,楼主所说其实都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也好还是货币政策也好,都是对已经印出来的钞票进行调节的手段!为什么央行这些年来印了那么多钞票呢?要知道钞票印出来都是活生生基础货币,加上货币乘数效应可是不得了。答案是中国出口额或者说贸易顺差太大了,流进的外汇远远多于流出的外汇,而人民币资本账下不可自由兑换,换言之人民币的汇率是管制的,企业出口创汇换进来的外汇要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央行都要印新的钞票来兑换,以保持住现有的汇率。所以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些年来中国天量M2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占款!其次,楼主要明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既有释放流动性的操作,又有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投放流动性的操作,如逆回购,央行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融出资金,一定时间后回购,如楼主所说,收了利息之后是会减少市场上的基础货币的。但是,实际上近二十年来,央行做的最多的操作实际是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因为印了那么多钞票不对冲的话会死人的。逆回购对应的正回购就是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但这两种操作相互结合,对M2影响都是短期的,不是关键的影响。关键的还有一点是央票。每次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时候,由于多印了很多钞票,央行就会发行央票,来对冲流动性,这个成本其实很高的,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每年发央票的利息大概有个4到5万亿,按楼主的说法就是,市场上的钱就会越来越多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虽然M2数量那么大,但由于中国十年来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货币化,吸纳了大量的货币,另外这些钱主要是推高了资产的价格,如价格高到让人受不了的房地产,也是一个吸货币的池子。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消化了大部分超发的货币,所以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从CPI可以看出,还在可以让人接受的范围内,但一些资产,老百姓就买不起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超发的货币大头都被政府、和政府做生意的企业、金融企业分走了,由于现今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劳动报酬率,资本家、权贵分走了超发货币的大部分,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之前的每次刺激政策就像抽鸦片一样,正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说的“每次通货膨胀都是一次劫贫济富”,中国沦落到现在国富民穷的境地,是有原因的。新一届政府说要激活货币存量,是有其深刻的考量在里面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回答于日 00:00
谢邀。下面,以中国的情况,说说我的理解和看法。 一、为叙述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 1、关于央行。人民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监管职能。按人民银行法规定,其主要职责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 显示全部 谢邀。下面,以中国的情况,说说我的理解和看法。 一、为叙述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1、关于央行。人民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监管职能。按人民银行法规定,其主要职责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证币值稳定,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金融工具,从事金融业务,但这一业务是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的,而非自身盈利。2、关于货币。从流通的角度说,货币是一种以信用为支撑的可以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他的形式,可以是纸币、金属币、账务符号、以及支票、各种电子卡上的货币表达和数量等。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金融索取权,即拥有者可以用其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3、关于发行。按人民银行法的准确定义,新版人民币称为发行。这个发行,指的是纸币和金属币。当社会上流通的人民币不够使用时,可以说增加发行量,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增加印刷量。污损的人民币,叫收回销毁并予补充,这种情况,不体现为流通量的增加。4、关于货币增加。货币增加,主要不是指纸币和金属币,而是多种货币方式计算的总量增加。2012年年末,按央行网站的数据,我国流通中的现金,即纸币和金属币的总量仅5.46万亿,而同期我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1.7万亿元和63万亿元。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为97.41万亿,流通中的现金只占5.6%。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为14.33%。而现金流通量与上年同期的5.07万亿相比,仅增加3900亿元,增幅为7.8%。这是因为,货币更多地以各种现代支付手段和结算办法在运转了。二、货币是怎么增加的?货币的增加,主要是由货币创造货币产生的倍增结果。在学者的文章或新闻报道中,常将货币的创造称为发行,一采取增强流动性的措施,如增加投资、贷款或国外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就说开动印钞机了,大发钞票了,可能是用“发”的说法,比较简便的缘固。1、这一增加,是由贷存贷存中派生的乘法效应带来的。目前,我国的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加流通现金之和),按央行公布数,2012年末,基础货币是25.2万亿,其中存款准备金接近20万亿,流通现金5万多亿。乘法效应是3.86倍。基础货币的3.86倍,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乘法效应的形成。比如,银行贷给甲企业一年期贷款1200万元,而甲企业暂时只使用100万元,其他钱照样存银行,银行就可以将剩下的钱,再贷给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又只用100万元,其他钱再存银行,如此贷存贷存循环下去,就会产生神奇的货币乘法效应。如果乘法效应是3.86倍,这个货币量就放大为4632万元了。这个乘法效应,就是货币创造。2、这一增加,是由外汇储备形成的外汇占款形成的。2012年,我国外储是3.31万亿美元,按汇率折算,接近26万亿人民币。2000年,我国外储是1655.74万元,外汇占款是1.36万亿元。分别增加了19倍和18倍。所谓外汇占款,是指用于收购外汇的人民币金额。但是央行本来没有这个钱,用于收购外汇的钱,体现为央行的负债。由于数量太大,被称为货币超发。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其中的贸易顺差,造就了我国高居世界首位的外储。大批出口企业的产品如果不是出口,在国内销售,收取人民币,再用人民币在国内购置原材料,资金就会通过人们的购买行为和通过银行,在国内循环使用或者创造货币来满足需求,不会导致货币超发。或者虽然出口,但同时又有大致相当的进口对冲,人民币与外币就会处于不断地交换使用之中,也能自求平衡。由于存在巨额顺差,每进一美元,央行就收走一美元,按汇率发人民币,从前是8元多,现在是6元多。顺差越大,央行收得越多,人民币发得越多。一方面外储高居不下,一方面人民币超发。 基础货币又称为初始货币、高能货币。如果确定一定的基础货币量,这个货币放出来的量越大,产生的乘法效应越大。而外汇占款也都是初始货币,一经放出,就会产生倍增效应。由于我国的外汇占款额已高达近26万亿,比目前2012年央行公布的基础货币还多一点,便会形成强大的通胀压力。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用资金池来装。这个所谓的资金池,就是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对冲。2000年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8%,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是20%,中小金融机构是16.5%。所谓准备金率,就是将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按一定比率冻结,上收为央行的存款。如果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按8%执行,意味着有10多万亿高能货币被释放出来,现在中国的货币可供应量,就远远不止这个数了。3、这个增加是由国债地方债以及奉行投资拉动等策略发生的贷款形成的。2011年,我国的国家债务和地方债务大体是20万亿。如果发行的是国债和地方债,就是用公众的现金,以及公众及企业机构的存款转移出来,用于购买高于银行利率的债券。债务的形成,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造需求,还会配套产生贷款,拉动相当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资金会进入各个领域,通过银行存贷循环,产生货币的倍增效应。投资拉动,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之一。由于这个拉动主要是政府行为,又成了我国GDP增长保8,实际经常处于10左右的一项常用手段。在内需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每当出口增长受限,就会强化投资拉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台了4万亿投资措施,2012年下半年,眼见得经济下滑了,于是各种投资拉动措施又出台了,于是货币量就大幅增加了。而后就是媒体报道,什么经济企稳回升了。此外,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之类,以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吸收资金,相当一部分又会进入银行流转,起着提高货币的流动性增加货币的作用。 三、货币增加的利与弊社会上流通中的现金,日日都有正常波动。由于电子卡等各种货币支付形式的增加,现金即纸币、金属币,与商品流通量相比,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由于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以及存贷存中的货币倍增效应,货币总量始终在增加,在实行金本位制时,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在不再实行金本位制后,靠国家信用制约,由于国家常运用金融手段来拉动经济,就会显著增加货币总量。如果单指现金,大体流程是这样的。货币的发行权属央行。央行印制的钞票,进入发行库(发行库又称金库)储备,再按其他各银行的需要量,调拨入这些行的业务库(也称金库),由这些行各营业点按业务量取出面市,这叫“现金投放”。各银行营业点现金收付日日都在进行。现金使用有个常量,超过部分,要交回所属行的业务库。而这个业务库的现金储量,是有限额的。当超过这一限额时,就要上解发行库保管,这叫“现金回笼”。由央行发行库进入各银行业务库的人民币,未离库进入社会流通,不计算为流通量。由于发行的数量和回笼的数量是不一致的,会形成轧差。当大于回笼的数量时,以年为计,称为当年增加了多少投放量,当小于回笼量时,称为当年减少了多少投放量。在社会上某些必需商品紧俏需要囤积时,在遭遇天灾人祸时,在对物价上涨产生心理预期时,如果使用钞票更为方便,人们可能大量从银行提现,增加了钞票流通量。但这种情况往往具有临时性,一恢复平静,现金又重新回归银行。在我国银行,最重要最可靠的货币资金,其实是老百姓的存款。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5.2万亿,消费者贷款(包括住房)为8.8万亿。沉淀在银行的资金,达26.4万亿。这个存款余额,年年都在增长,以2006年以来计,多数年份的增长率,都在15%以上,2012年,又增长了16.7%,达到40.6万亿。所以有的人说,银行的钱,其实就是老百姓的钱,是有道理的。既然你存起来不用,银行就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央行以降升准备金率,控制货币总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上体制上的若干原因,每一次降升,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总量过大时,就会形成通货膨胀。不知不觉间,老百姓发现,存款是多了,当年的收入也增加了,可是钱却越来越不顶用了。尤其是房地产价格高企,比如10年前一套房100万,现在变成300万了,就会让欲购房者后悔不迭。前面我们说到,货币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索取权,这个权利被稀释了,代表的财富减少了,拿同样的钱,甚至再增加一倍,也换不回原来的东西了。钱放出去了,确实办了许多事。比如,公允的说,全国所有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这是成就。但是货币乘法效应产生的货币总量,有极大的虚拟性和脆弱性。比如,我们现在常说资金链断裂,如果某一环节资金出现重大损失,受影响的往往就是一片企业。如果是银行出问题,相关的企业,就会普遍遭殃。投资拉动下基础设施建设中兴起的许多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建筑设备等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很低。短期内的强力投资拉动形成的这些产业,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步完成,将因能力放空而使过剩情况进一步加剧,形成的庞大资产将急剧贬值。另外,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货币进一步贬值在所难免,这又会给出口形势渐渐严峻的中国大批出口企业增加新的难题,如果出口大面积受阻,也会遭遇产能大量过剩而使庞大资产贬值。而资产贬值就会形成巨量的难偿债务。由于需求受限,预期不好,我国去年就出现了企业贷款需求显著下降,贷款下降的情况。正在看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辜朝明的《大衰退》一书。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资金总量大幅增加,形成投资狂潮,土地价格猛增,国际收支顺差大,外储高居全球首位,最终却难以为继。此书讲述了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内需不足,资产价格暴跌,本来处于盈余状态的资产,一下子处于负值,严重的甚至只相当于从前的10%,从而破坏了数以百万计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在利率接近于零的状况下,也不敢贷款扩大生产,有点钱就加速还债,2002年和2003年,偿债额已经上升到年30万亿日元的空前规模。由此使经济丧失需求,进入了全面大衰退。虽然情况未必都相似,但前车有鉴,总有些经验教训,是值得后来者记取的。
回答于日 00:00
我的理解,货币数量多少,主要对应的仍然是社会商品数量的多少。 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 P 指商品的平均价格 Q 指商品数量 V 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Q是持续上升,V是持续下降的。 贷… 显示全部 我的理解,货币数量多少,主要对应的仍然是社会商品数量的多少。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P 指商品的平均价格Q 指商品数量V 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随着经济的发展,Q是持续上升,V是持续下降的。贷款和国债只是货币发行的一部分——当然得看哪个国家,在蔽国它们是比例很高的一大部分。而「调节流动性」本身就是央行的工作职责之一,即使没有发债,央行也会根据货币政策来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所以有时候有些国家的M2会负增长。
回答于日 00:00
增加部分 针对问题开头新增的那部分说明: 央行通过购入资产来发行货币,因而新增货币也就意味着资产的增加。 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要发行新的货币,在新货币信用建立之前,它一般都会储备某种资产,保证货币随时可以兑换这种资产,就好像早期的金本位… 显示全部 增加部分针对问题开头新增的那部分说明:央行通过购入资产来发行货币,因而新增货币也就意味着资产的增加。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要发行新的货币,在新货币信用建立之前,它一般都会储备某种资产,保证货币随时可以兑换这种资产,就好像早期的金本位制。但一个成熟的货币已经不需要这种保证。人民银行非但不保证人民币可以兑换美元或其他外汇,还给这种兑换加上了各种限制。你之所以接受老板用人民币发工资,只是因为你相信等你拿到工资,用这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你需要的商品,而不是因为你可以拿它去央行兑换什么东西。你出卖劳动获得的货币并不是新增的,它早就在市场上,在你老板手里。/*************************************************************************************/首先,你需要分清货币和现金。货币总量并非是所有现金的总和,下图是我从人民银行网站上截取的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表格的一部分。你截图中的"货币总量"只是现金,只构成M0。其次,货币对于市场而言,是一种高流动性资产。而对于央行而言,是一项负债。下图是央行网站上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截图。本质上说,货币就是央行打给其他人的白条。人在囧途一里的老板可以拿白条给王宝强当工资,而央行打的白条信誉更高,大家都一般认。在别人手里的白条对央行来说就是负债,当白条回到它自己手里时,那就什么都不是。央行每发行一笔货币,它的负债表上就会增加一笔。不存在你所说的“央行货币量”这样的概念。第三,也没有你理解的“市场货币量=货币总量-央行货币量”这个东西。市场货币量就是货币总量,就是当前市场上所有具有被广泛接受的购买力和高流动性的资产的总合。它的边界并不清晰,但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不仅仅包含现金。第四,你对货币的发行过程理解也存在问题。央行不是靠借钱给市场来发行货币的,恰恰相反,它是打白条给市场购入资产,以此来增加市场上的白条总量。央行的贷款只针对金融机构,而且它并不鼓励金融机构这样做,它也不会依赖这个渠道来发行货币。回去看上面那个表格,当央行购入资产时,市场上货币就会增加;相反,货币就会减少。发行央票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实际上是央行将负债由高流动性的货币转成了低流动性的央票,不过其结果也是市场上货币量的减少。最后,我本来身无分文,然后找你借了一百块钱。这个时候我手里有多少货币?是零还是100?就算我明天就得还你钱,我现在手里的货币不仍然是100块?同理,就算过一秒钟就有外星人会使得地球上的货币同时瞬间化为乌有,那也是下一秒的事情,在这一秒,地球上的货币量并不是零。货币只是个符号,统计货币量时,你只要乖乖数过来就行,不需要抵消掉什么东西。哦,最后的最后,货币不是财富。这句话不只是小资的无病呻吟。对个人而言,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但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实体的资产才是财富,货币不是。
回答于日 00:00
“借钱”确实会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后来才体会到的。普通人刷信用卡借钱,这笔钱过一个月就还给银行了,大家都感觉自己手头并没有多出来什么钱。但是企业贷款不是这样的。比如生产型企业向银行贷款1亿采购原材料,生产产… 显示全部 “借钱”确实会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我读书的时候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点,后来才体会到的。普通人刷信用卡借钱,这笔钱过一个月就还给银行了,大家都感觉自己手头并没有多出来什么钱。但是企业贷款不是这样的。比如生产型企业向银行贷款1亿采购原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卖了1.2个亿。企业在拿到销售回款之后,不会归还1亿元的借款、留下2000万用于经营。相反,企业一般会把1.2亿再拿出去,继续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赚1.44个亿。这笔钱当然最终是要归还的,但是从企业贷款出来开始到最终归还之前,这段时间市场上是不是明显就多了1亿元?如果这是一年期贷款,那么这一年就多1亿元,如果是三年期贷款,这三年就持续的多出来1亿元。进一步说,企业如果经营正常、发展顺利,即使年底归还了1亿元,它到了第二年年初也会重新贷款。所以第一年底刚刚收回去的钱,第二年初马上又流出来了,算一下两年平均数,市场上的钱还是多的。其实住房贷款也是一样。比如我买了一套20万的房屋,我明明自己有20万现金,但是我不用,我一定要去银行贷款20万,用来支付购房款。等我支付完毕以后,我自己手头还有20万现金,卖房子的人拿到了20万现金,市场上一共就有了40万现金,比我贷款之前多了20万。当然,我还欠银行20万,但是没关系,这笔债我可以用30年慢慢还,在还完之前市场上就会一直多出来一笔钱。计算货币量的时候,贷款是立即会流入市场的现金,而负债暂时不必归还,因此贷款确实会让市场上的流通货币量多起来。所以央行的很多货币政策都是在管银行,而管的重点就是银行贷出去多少钱。
Luo Patrick
回答于日 00:00
增加部分针对问题开头新增的那部分说明:央行通过购入资产来发行货币,因而新增货币也就意味着资产的增加。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要发行新的货币,在新货币信用建立之前,它一般都会储备某种资产,保证货币随时可以兑换这种资产,就好像早期的金本位制… 显示全部 增加部分针对问题开头新增的那部分说明:央行通过购入资产来发行货币,因而新增货币也就意味着资产的增加。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要发行新的货币,在新货币信用建立之前,它一般都会储备某种资产,保证货币随时可以兑换这种资产,就好像早期的金本位制。但一个成熟的货币已经不需要这种保证。人民银行非但不保证人民币可以兑换美元或其他外汇,还给这种兑换加上了各种限制。你之所以接受老板用人民币发工资,只是因为你相信等你拿到工资,用这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你需要的商品,而不是因为你可以拿它去央行兑换什么东西。你出卖劳动获得的货币并不是新增的,它早就在市场上,在你老板手里。/*************************************************************************************/首先,你需要分清货币和现金。货币总量并非是所有现金的总和,下图是我从人民银行网站上截取的2012年中国货币供应量表格的一部分。你截图中的"货币总量"只是现金,只构成M0。其次,货币对于市场而言,是一种高流动性资产。而对于央行而言,是一项负债。下图是央行网站上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截图。本质上说,货币就是央行打给其他人的白条。人在囧途一里的老板可以拿白条给王宝强当工资,而央行打的白条信誉更高,大家都一般认。在别人手里的白条对央行来说就是负债,当白条回到它自己手里时,那就什么都不是。央行每发行一笔货币,它的负债表上就会增加一笔。不存在你所说的“央行货币量”这样的概念。第三,也没有你理解的“市场货币量=货币总量-央行货币量”这个东西。市场货币量就是货币总量,就是当前市场上所有具有被广泛接受的购买力和高流动性的资产的总合。它的边界并不清晰,但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不仅仅包含现金。第四,你对货币的发行过程理解也存在问题。央行不是靠借钱给市场来发行货币的,恰恰相反,它是打白条给市场购入资产,以此来增加市场上的白条总量。央行的贷款只针对金融机构,而且它并不鼓励金融机构这样做,它也不会依赖这个渠道来发行货币。回去看上面那个表格,当央行购入资产时,市场上货币就会增加;相反,货币就会减少。发行央票则是另外一回事:这实际上是央行将负债由高流动性的货币转成了低流动性的央票,不过其结果也是市场上货币量的减少。最后,我本来身无分文,然后找你借了一百块钱。这个时候我手里有多少货币?是零还是100?就算我明天就得还你钱,我现在手里的货币不仍然是100块?同理,就算过一秒钟就有外星人会使得地球上的货币同时瞬间化为乌有,那也是下一秒的事情,在这一秒,地球上的货币量并不是零。货币只是个符号,统计货币量时,你只要乖乖数过来就行,不需要抵消掉什么东西。哦,最后的最后,货币不是财富。这句话不只是小资的无病呻吟。对个人而言,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但对整个经济体来说,实体的资产才是财富,货币不是。
回答于日 00:00
谢邀。下面,以中国的情况,说说我的理解和看法。 一、为叙述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1、关于央行。人民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监管职能。按人民银行法规定,其主要职责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显示全部 谢邀。下面,以中国的情况,说说我的理解和看法。 一、为叙述需要,先明确几个概念1、关于央行。人民银行被称为银行的银行,对其他银行具有监管职能。按人民银行法规定,其主要职责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保证币值稳定,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金融工具,从事金融业务,但这一业务是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的,而非自身盈利。2、关于货币。从流通的角度说,货币是一种以信用为支撑的可以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他的形式,可以是纸币、金属币、账务符号、以及支票、各种电子卡上的货币表达和数量等。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金融索取权,即拥有者可以用其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3、关于发行。按人民银行法的准确定义,新版人民币称为发行。这个发行,指的是纸币和金属币。当社会上流通的人民币不够使用时,可以说增加发行量,但更准确的说法是增加印刷量。污损的人民币,叫收回销毁并予补充,这种情况,不体现为流通量的增加。4、关于货币增加。货币增加,主要不是指纸币和金属币,而是多种货币方式计算的总量增加。2012年年末,按央行网站的数据,我国流通中的现金,即纸币和金属币的总量仅5.46万亿,而同期我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91.7万亿元和63万亿元。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为97.41万亿,流通中的现金只占5.6%。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为14.33%。而现金流通量与上年同期的5.07万亿相比,仅增加3900亿元,增幅为7.8%。这是因为,货币更多地以各种现代支付手段和结算办法在运转了。二、货币是怎么增加的?货币的增加,主要是由货币创造货币产生的倍增结果。在学者的文章或新闻报道中,常将货币的创造称为发行,一采取增强流动性的措施,如增加投资、贷款或国外实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就说开动印钞机了,大发钞票了,可能是用“发”的说法,比较简便的缘固。1、这一增加,是由贷存贷存中派生的乘法效应带来的。目前,我国的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加流通现金之和),按央行公布数,2012年末,基础货币是25.2万亿,其中存款准备金接近20万亿,流通现金5万多亿。乘法效应是3.86倍。基础货币的3.86倍,就是广义货币供应量。乘法效应的形成。比如,银行贷给甲企业一年期贷款1200万元,而甲企业暂时只使用100万元,其他钱照样存银行,银行就可以将剩下的钱,再贷给其他企业,其他企业又只用100万元,其他钱再存银行,如此贷存贷存循环下去,就会产生神奇的货币乘法效应。如果乘法效应是3.86倍,这个货币量就放大为4632万元了。这个乘法效应,就是货币创造。2、这一增加,是由外汇储备形成的外汇占款形成的。2012年,我国外储是3.31万亿美元,按汇率折算,接近26万亿人民币。2000年,我国外储是1655.74万元,外汇占款是1.36万亿元。分别增加了19倍和18倍。所谓外汇占款,是指用于收购外汇的人民币金额。但是央行本来没有这个钱,用于收购外汇的钱,体现为央行的负债。由于数量太大,被称为货币超发。巨额的国际收支顺差尤其是其中的贸易顺差,造就了我国高居世界首位的外储。大批出口企业的产品如果不是出口,在国内销售,收取人民币,再用人民币在国内购置原材料,资金就会通过人们的购买行为和通过银行,在国内循环使用或者创造货币来满足需求,不会导致货币超发。或者虽然出口,但同时又有大致相当的进口对冲,人民币与外币就会处于不断地交换使用之中,也能自求平衡。由于存在巨额顺差,每进一美元,央行就收走一美元,按汇率发人民币,从前是8元多,现在是6元多。顺差越大,央行收得越多,人民币发得越多。一方面外储高居不下,一方面人民币超发。 基础货币又称为初始货币、高能货币。如果确定一定的基础货币量,这个货币放出来的量越大,产生的乘法效应越大。而外汇占款也都是初始货币,一经放出,就会产生倍增效应。由于我国的外汇占款额已高达近26万亿,比目前2012年央行公布的基础货币还多一点,便会形成强大的通胀压力。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要用资金池来装。这个所谓的资金池,就是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来对冲。2000年时,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是8%,现在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是20%,中小金融机构是16.5%。所谓准备金率,就是将所有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量,按一定比率冻结,上收为央行的存款。如果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按8%执行,意味着有10多万亿高能货币被释放出来,现在中国的货币可供应量,就远远不止这个数了。3、这个增加是由国债地方债以及奉行投资拉动等策略发生的贷款形成的。2011年,我国的国家债务和地方债务大体是20万亿。如果发行的是国债和地方债,就是用公众的现金,以及公众及企业机构的存款转移出来,用于购买高于银行利率的债券。债务的形成,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制造需求,还会配套产生贷款,拉动相当一部分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资金会进入各个领域,通过银行存贷循环,产生货币的倍增效应。投资拉动,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之一。由于这个拉动主要是政府行为,又成了我国GDP增长保8,实际经常处于10左右的一项常用手段。在内需增长困难的情况下,每当出口增长受限,就会强化投资拉动。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台了4万亿投资措施,2012年下半年,眼见得经济下滑了,于是各种投资拉动措施又出台了,于是货币量就大幅增加了。而后就是媒体报道,什么经济企稳回升了。此外,信托产品、理财产品之类,以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吸收资金,相当一部分又会进入银行流转,起着提高货币的流动性增加货币的作用。 三、货币增加的利与弊社会上流通中的现金,日日都有正常波动。由于电子卡等各种货币支付形式的增加,现金即纸币、金属币,与商品流通量相比,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由于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以及存贷存中的货币倍增效应,货币总量始终在增加,在实行金本位制时,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在不再实行金本位制后,靠国家信用制约,由于国家常运用金融手段来拉动经济,就会显著增加货币总量。如果单指现金,大体流程是这样的。货币的发行权属央行。央行印制的钞票,进入发行库(发行库又称金库)储备,再按其他各银行的需要量,调拨入这些行的业务库(也称金库),由这些行各营业点按业务量取出面市,这叫“现金投放”。各银行营业点现金收付日日都在进行。现金使用有个常量,超过部分,要交回所属行的业务库。而这个业务库的现金储量,是有限额的。当超过这一限额时,就要上解发行库保管,这叫“现金回笼”。由央行发行库进入各银行业务库的人民币,未离库进入社会流通,不计算为流通量。由于发行的数量和回笼的数量是不一致的,会形成轧差。当大于回笼的数量时,以年为计,称为当年增加了多少投放量,当小于回笼量时,称为当年减少了多少投放量。在社会上某些必需商品紧俏需要囤积时,在遭遇天灾人祸时,在对物价上涨产生心理预期时,如果使用钞票更为方便,人们可能大量从银行提现,增加了钞票流通量。但这种情况往往具有临时性,一恢复平静,现金又重新回归银行。在我国银行,最重要最可靠的货币资金,其实是老百姓的存款。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5.2万亿,消费者贷款(包括住房)为8.8万亿。沉淀在银行的资金,达26.4万亿。这个存款余额,年年都在增长,以2006年以来计,多数年份的增长率,都在15%以上,2012年,又增长了16.7%,达到40.6万亿。所以有的人说,银行的钱,其实就是老百姓的钱,是有道理的。既然你存起来不用,银行就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央行以降升准备金率,控制货币总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上体制上的若干原因,每一次降升,都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总量过大时,就会形成通货膨胀。不知不觉间,老百姓发现,存款是多了,当年的收入也增加了,可是钱却越来越不顶用了。尤其是房地产价格高企,比如10年前一套房100万,现在变成300万了,就会让欲购房者后悔不迭。前面我们说到,货币对于拥有者来说,是一种索取权,这个权利被稀释了,代表的财富减少了,拿同样的钱,甚至再增加一倍,也换不回原来的东西了。钱放出去了,确实办了许多事。比如,公允的说,全国所有的地方,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极大改善,这是成就。但是货币乘法效应产生的货币总量,有极大的虚拟性和脆弱性。比如,我们现在常说资金链断裂,如果某一环节资金出现重大损失,受影响的往往就是一片企业。如果是银行出问题,相关的企业,就会普遍遭殃。投资拉动下基础设施建设中兴起的许多相关产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建筑设备等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很低。短期内的强力投资拉动形成的这些产业,随着基础建设的逐步完成,将因能力放空而使过剩情况进一步加剧,形成的庞大资产将急剧贬值。另外,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货币进一步贬值在所难免,这又会给出口形势渐渐严峻的中国大批出口企业增加新的难题,如果出口大面积受阻,也会遭遇产能大量过剩而使庞大资产贬值。而资产贬值就会形成巨量的难偿债务。由于需求受限,预期不好,我国去年就出现了企业贷款需求显著下降,贷款下降的情况。正在看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辜朝明的《大衰退》一书。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资金总量大幅增加,形成投资狂潮,土地价格猛增,国际收支顺差大,外储高居全球首位,最终却难以为继。此书讲述了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后,内需不足,资产价格暴跌,本来处于盈余状态的资产,一下子处于负值,严重的甚至只相当于从前的10%,从而破坏了数以百万计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在利率接近于零的状况下,也不敢贷款扩大生产,有点钱就加速还债,2002年和2003年,偿债额已经上升到年30万亿日元的空前规模。由此使经济丧失需求,进入了全面大衰退。虽然情况未必都相似,但前车有鉴,总有些经验教训,是值得后来者记取的。
回答于日 00:00
首先,央行对市场中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几方面,一方面是印钞票,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就是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印钞票是杀伤最大的,楼主所说其实都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也好还是货币政策也好,都是对已经印出来… 显示全部 首先,央行对市场中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几方面,一方面是印钞票,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还有就是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印钞票是杀伤最大的,楼主所说其实都是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也好还是货币政策也好,都是对已经印出来的钞票进行调节的手段!为什么央行这些年来印了那么多钞票呢?要知道钞票印出来都是活生生基础货币,加上货币乘数效应可是不得了。答案是中国出口额或者说贸易顺差太大了,流进的外汇远远多于流出的外汇,而人民币资本账下不可自由兑换,换言之人民币的汇率是管制的,企业出口创汇换进来的外汇要兑换成人民币,这些人民币央行都要印新的钞票来兑换,以保持住现有的汇率。所以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些年来中国天量M2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外汇占款!其次,楼主要明白,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既有释放流动性的操作,又有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投放流动性的操作,如逆回购,央行买入有价证券,向市场投放流动性,融出资金,一定时间后回购,如楼主所说,收了利息之后是会减少市场上的基础货币的。但是,实际上近二十年来,央行做的最多的操作实际是收回流动性的操作,因为印了那么多钞票不对冲的话会死人的。逆回购对应的正回购就是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但这两种操作相互结合,对M2影响都是短期的,不是关键的影响。关键的还有一点是央票。每次外汇占款大幅上升的时候,由于多印了很多钞票,央行就会发行央票,来对冲流动性,这个成本其实很高的,是一种没办法的办法,每年发央票的利息大概有个4到5万亿,按楼主的说法就是,市场上的钱就会越来越多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说虽然M2数量那么大,但由于中国十年来的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货币化,吸纳了大量的货币,另外这些钱主要是推高了资产的价格,如价格高到让人受不了的房地产,也是一个吸货币的池子。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消化了大部分超发的货币,所以日常消费品的价格从CPI可以看出,还在可以让人接受的范围内,但一些资产,老百姓就买不起了。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超发的货币大头都被政府、和政府做生意的企业、金融企业分走了,由于现今资本回报率远远高于劳动报酬率,资本家、权贵分走了超发货币的大部分,因此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之前的每次刺激政策就像抽鸦片一样,正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说的“每次通货膨胀都是一次劫贫济富”,中国沦落到现在国富民穷的境地,是有原因的。新一届政府说要激活货币存量,是有其深刻的考量在里面的。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回答于日 00:00
题主的问题不涉及货币乘数,只是在问基础货币是如何投放,并且为什么增加。这个和货币乘数没有关系吧,不知道为什么答案中这么多都和货币乘数有关。直接针对题主的问题回答一下: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或贷款的形式把货币投向了市场,此时国债或贷款对央行来说是… 显示全部 题主的问题不涉及货币乘数,只是在问基础货币是如何投放,并且为什么增加。这个和货币乘数没有关系吧,不知道为什么答案中这么多都和货币乘数有关。 直接针对题主的问题回答一下:央行通过购买国债或贷款的形式把货币投向了市场,此时国债或贷款对央行来说是资产,投出去的货币是央行的负债。仅从这一笔来看,到期时货币是需要还给央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 此时央行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购买国债或贷款,维持原有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甚至进行扩大。 所以简单来说,保持或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方式就是新债换旧债。市场上的基础货币都是央行的负债,基础货币的增加一定对应着资产负债表的扩大。
回答于日 00:00
嗨,生活在过去的前辈们!这里是日,穿越诶,很炫吧!不要怕啦,其实你们只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信号,因为现有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体做时空旅行。不过既然我们有缘相遇,就送你们点见面礼吧。我想一想,唔,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如果你们有人觉得自… 显示全部 嗨,生活在过去的前辈们!这里是日,穿越诶,很炫吧!不要怕啦,其实你们只是看到了穿越时空的信号,因为现有技术还不足以支撑人体做时空旅行。不过既然我们有缘相遇,就送你们点见面礼吧。 我想一想,唔,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 如果你们有人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没遇上剧烈变革的好时代,那可就大错特错了。21世纪的波澜壮阔和19世纪20世纪相比可是毫不逊色,有的是你大展宏图的机会。要讲这一百年哪,故事太多,限于技术(过量信号可能会导致系统崩溃),还是挑最重要最有趣的讲好了。 21世纪上半叶最重要最有趣的变化就是“货币无纸化”。这场运动肇始于20年代初的美国,得益于电子感应和身份认证技术的进步,人们终于发现所有以人际交换活动为基础的支付行为都能通过手持终端来实现,感应/认证和账号组成的双系统使得无论距离远近,货币转移都可以快速有效的完成。这种杜绝了假钞和欺诈的“诚实支付”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政府们对这一运动的态度也很积极,因为可以更好地实现对经济运行情况的掌握,追踪货币变得简单而成本低廉。纸币、支票和各式汇票逐渐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挤兑也和用罐子埋现金的守财奴一起成为了上古的传说。 30年代初,“货币无纸化”在各主要经济体都基本得到实现,这场运动对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当法币发展到它的顶峰——纯粹的数字 时,人们对货币的认识终于局限于“较强势的商品要求权”这一唯一属性,之前毕竟人们还可以用纸币和支票来擦屁股。 最先受到运动影响的是银行。银行家们认识到了这一趋势的不可逆转,同时也认识到了“余额即现金”,传统的定期/活期概念和以流动性为标准的货币层次划分不再适宜。2032年,为了方便各个账户间余额的自由交流,美国银行家协会宣布会员银行间转账免除一切费用,当然,作为补偿,ABA宣布停止对存款付息,这也成为了各国银行的普遍做法。 另一些传统的金融观念也受到了挑战,比如汇率。由于各国开始定期披露以本币为单位的国民账户余额,人们发现,只要将两国的国民账户余额相比,就能得到一个相当合理的兑换比率,官方汇率逐渐失去了它的权威。这一期间,国际货币投机盛行,知识精英们开始呼吁取消对自由兑换的一切限制,声称人民有权利按照“合理的汇率”来安排自己的财富,选择不同的银行账户,同时国际银行间账户转账费用也应当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要求被民众广泛支持,政府在压力下不断让步,自牙买加体系确立以来的国际货币制度逐渐坍塌。 坍塌当然不是和风细雨式的,其过程一点也不浪漫。实行固定汇率和管制汇率的国家承受了巨大压力,频繁受到货币投机的冲击,规模也成指数级的扩大,大量账户余额涌向估值相对合理的货币和高值货币,这最终导致了与20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齐名的2045-46国际金融大动荡。在大动荡的影响下,一些货币估值虚高的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像历史上屡次重演的一样,崩溃式的繁荣刺激着人们恐慌的神经,人们疯狂逃向一切实际存在的货物和商品,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都受到严重冲击。政府被迫纷纷采取自由汇率,取消了对自由兑换的限制,允许国民余额在本国账户和外国银行账户间自由转移。新的“无制度的自由货币制度”逐渐得到确立,全球经济秩序终于逐渐稳定。这场大动荡带来的影响不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对国际政治和一些国家的国内制度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你们可能更感兴趣,但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 在大动荡过后,最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威名远扬的著作《常识2》,作者是一位名叫KID的美国大学生。他在书中运用常识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 当银行发放一笔新的贷款的时候,任何其他个人或经济组织的账户余额都没有减少,贷款人的账户余额却增加,这些增长的数字从何而来? 2. 虽然这些数字的出现不对应着现存数字的减少,但却有着和现存数字一样的购买力,这个“要求权”的增量是不是相当于从所有现存余额中都刮下微微一部分而构成? 3. 是否每笔新增贷款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次轻微的财富重新分配? 4. 现代金融制度的运作原理是否必然导向贫富分化? 5. 银行凭空创造余额,并且对这部分余额征收利息,这种做法是否符合商业道德? 6. 有没有一种公平的货币制度存在? KID的书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热议,各派学者为此争论不休。和学者们的反应相比,民众的表现则精彩的多。“仇银行情绪”混杂着对富人的不满,迅速蔓延升温,不少金融机构甚至遭到冲击,普通民众和媒体一致要求政府强制规定每年新增信用的上限,控制货币增长速度。跨国企业和外贸企业也对此反应热烈,汇率的频繁波动使他们不堪忍受。作为平息民众情绪的回应,各国政府都纷纷规定了每年新增贷款上限,额度根据银行账户余额发放。 不得不说,民众渴望稳定与公平的愿望是好的,但是实际结果却未必那么美好。受限于固定的贷款额度,投资饥渴严重,大量企业和个人由于得不到充足的信用,只能依靠高成本的私人和企业借贷。需求减弱,生产活动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虽然物价的增长也明显放缓。这十年被称作“沉寂的十年”。 60年代,大动荡的记忆逐渐模糊,缅怀那些狂飙突进和沸腾岁月的书籍著作不断涌现。人们开始觉得,物价上涨和金融危机虽然不好,但只要生产扩张的速度超过物价上涨,一样是可以接受的好日子。于是贷款上限被不断放松,经济扩张的热情被再度点燃。 60-70年代,“繁荣”再现。2079年,真正全球性的经济崩溃和灾难性的通货膨胀如期而至,由于世界货币已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次灾难中幸免。 人们终于开始严肃地反思货币制度。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米塞斯和他的教诲。 “商业的循环波动,不是发源于自由市场的一个现象,而是由于政府要把利率压低到自由市场所应有的利率水准之下,干扰商业所引起的结果。……企业家,受到压低了的市场毛利率这个幻觉的误导。” “信用扩张是政府用以对付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斗争工具。这个工具在政府的手中成为可以用来耍许多把戏的魔杖:可用它驱除资本财的稀少性,可用它降低或完全消除利率,可用它供应政府的浪费支出,可用它没收资本家的财富,可用它【激发持久的繁荣】,可用它【使每个人都富有】” “信用扩张的繁荣,其特征在于资本财没有这样的增加。商业活动之扩张所需要的资本财,必须从其他生产部门拉过来。……其本质不是过多的投资,而是错误了的行业投资。……健全的生产扩张所需要的,是增加资本财,而不是增加货币或信用媒介。” “假若那些由放松银根政策而引起的幻觉,未曾诱导企业家们把稀少的资本财浪费于较不迫切的需要之满足,因而使他们不能用于生产更迫切需要的产品,则消费者的境况当更好些。……如果这繁荣没有走向错误的投资,消费者当可有些更好的享受。……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必定要为这种繁荣期的错误投资和过分消费而支付代价的。” “通常所谓的萧条,就是这个清算的过程——清算市面繁荣期所犯的错误,而就消费者的愿望重新调整。” “通货紧缩与信用收缩不像通货膨胀与信用扩张那样造成大破坏,这不仅是因为紧缩与收缩的政策很少采用。它们的坏处较小,也由于它们的一些固有效果。扩张因错误投资和过分消费而浪费有限的生产要素,如果它一旦停止,则需要一个沉闷的过程来消除它遗留下来的病毒。但是,紧缩既不引起错误投资,也不引发过分消费。它所引起的商业活动之一时的紧束,大体上会因那些失业工人和销售额跌落了的物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消费减少而对消。当紧缩结束的时候,重新调整的过程无须补偿资本消耗所引起的一些损失。” 这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战士,在生前受尽冷落,却在逝世一百年后被推到与亚当斯密同等的地位,实在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人们终于认识到,历史上,人类作出的绝大多数决策,不是在好与坏之间选择,而是在坏与更坏之间选择。不那么激进发展但是缓慢稳定的通缩,似乎坏处比激进发展而必然崩溃的通胀少一些。人们开始认真考虑一个只能由上帝而不是银行来发行的货币,黄金当然已经不够适宜,于是他们从故纸堆里翻出了另外一个概念,叫做比特币。为了区别于那个古老的名字,他们把这新的货币称为荣耀币,并把这种上限固定的数字货币按照账户余额比例发放。得益于之前国际货币的实质统一,这种工作并不困难。荣耀币的货币制度在2092年完全确立。要问这个制度运行的怎么样,唔,你把物价无限向上的预期倒过来变成有限向下,大概就想象的八九不离十了,不得不说,虽然我是个不赚钱的学生,手里没几个钱,但能买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感觉倒并不坏。 最后,回答一个你们最关心的问题,中国到底在这个世纪崛起了没。给你们几个数字,2110年,中华共和国国民余额世界第一,人均余额世界第三。 白白~ 什么?文不对题?可是应该说的都说完了呀,毕竟是未来人,给点面子嘛
回答于日 00:00
我的理解,货币数量多少,主要对应的仍然是社会商品数量的多少。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P 指商品的平均价格Q 指商品数量V 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随着经济的发展,Q是持续上升,V是持续下降的。贷款和国… 显示全部 我的理解,货币数量多少,主要对应的仍然是社会商品数量的多少。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 指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通货量)P 指商品的平均价格Q 指商品数量V 指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周转次数计)随着经济的发展,Q是持续上升,V是持续下降的。贷款和国债只是货币发行的一部分——当然得看哪个国家,在蔽国它们是比例很高的一大部分。而「调节流动性」本身就是央行的工作职责之一,即使没有发债,央行也会根据货币政策来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所以有时候有些国家的M2会负增长。
回答于日 00:00
对以上回答还不满意?您可以想我们的的专家咨询您的问题
*此回答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供用户参考及研究用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
贷款相关计算器
大家都在问
热门银行贷款利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贬值 物价上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