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刚考上大学去当兵好吗没去报道

我06年高中毕业。07年复读考上大学。上大学不到半年办理退学手续后退学。且学校退还我些资料主要是高考和高中的一些资料。09年留学在外,请问我的个人档案在哪?
就是学校退还的高考和高中的一些资料
完全可以,现在高考没有年龄的限制,!到招生办去咨询一下,他们应该会让你参加高考的!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因此更适合性格开朗,外向的同学大展风采.听你介绍,你很可能是这样的同学,所以,加油啊! 比如在入学军训上好好表现,和同学,辅导老师搞好关系(大...
要想参加高考,你到一所高中学校和他们协商一下就可以。详情如下2006年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普通高考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
个人持有档案是无法上保险的,而且国家规定不允许个人持有档案,是非法的。建议你找政府办的职介所进行存档,而且尽快。我毕业后被老师唬了,档案拿在自己手里二年,因为之...
1.高中有档案吗?我读的大专是否会提我的高中档案?(先读,后参加成人高考的那种)如不提,高中档案去哪里了?现在还能去找到吗?还有用吗?我们的个人档案是从初中阶段...
答: 外地户口在上海浦东能上哪些幼儿园?
答: 中国教育培训网址大全
答: 那是不可能的.网上考试,那作弊不翻天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考上大学,改不了命运,这是真的吗?
考上大学,改不了命运,这是真的吗?
广东中公考研
by 故事之外(中北大学)不能说赞成,只能说这句话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适用的,认为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的人,大多是希望通过大学来使自己的人生得到提升的人。大多数是家境较差的孩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生活的现状,希望通过大学改变命运。但是大学不等于保险箱,有的人认为考上大学以后就能够有比较好的生活,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但是其实大学只是一个开始,考上大学只能代表你进入了一个有机会的平台。但是也不代表所有机会都是人人平等,也不代表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命运,因为世界太大,也太复杂,有些事情并不是热血和鸡汤能解决的。因为家庭真的挺重要!一、家庭不同对于机会的接触程度和把握程度也不同。这句话说得可能有点残酷,但是这确实是一个事实,在同一个大学里家庭不同的人,对于机会的接触并不是公平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家里有关系,这个大家都懂。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接触的环境不同,家庭环境好一些的孩子会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人,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质量也就更多更高,而家庭稍微差一点家庭的孩子就很少有机会可以接触到某些信息,接触信息的渠道也不多。比如一个大企业举办的比赛,家庭好一些孩子可能在朋友圈就能看到姑姑阿姨转发的比赛信息,但是家庭差一点的孩子因为渠道的关系,就无法接触到这样的信息,所以说接触到机会的概率也就会变小。就算接触到了一些信息,但是也很难判断信息的质量和正确性,在做事的时候,家庭好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耳濡目染,知道如何与人周旋,如何维持人际关系,在做事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些都是父母经过多年打拼试错之后告诉孩子的经验。但是对于家庭比较差的孩子,因为父母也缺乏某些经验,所以在做事的时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试错,能够把握住机会的概率也比家庭好的孩子少了一些。二、家庭不同孩子的眼界程度也不同。我这么说不是看不起家庭不算好的孩子,只是这确实是一个差别,家境好的孩子接触的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东西,衣食住行,都是质量比较高的东西。出去旅行最基本的方式都一定要出国,这对他们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他们接触到的事物和他们的思想都会比较开放。而家庭相对较差的孩子会认为出国是很难的一件事,国外的景观和文化只能在书本中看到,他们接触的事物就会比较局限,思想也不会那么开放。我一个朋友高考完的旅行去了阿联酋,他和我说到他大学也听到过一些同学讨论迪拜的事。因为网上的一些传闻认为在迪拜当乞丐也能挣很多钱,迪拜的人都富得流油,迪拜的女生都美的不要不要的,但是他在迪拜的感受是那里也有穷人,但是人家并没有选择当乞丐而是努力工作。所以说家庭对孩子的眼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当某些孩子追求美好的时候,另一些体会过美好的孩子早已发现其实美好并没有那么美好。当某些孩子认为xxx事情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在另一些孩子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眼界的不同,家境较差的孩子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更加的兴奋,在兴奋中也难免失去一些判断能力,会要走更多的弯路。其实以上的机会不同和眼界不同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只是我认为大部分的原因罢了,家庭对孩子思想上的影响不是通过几年努力就能改变的,可能需要好几十年,去改变一个孩子根深蒂固的思想。在这途中没有人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需要靠自己的经历来判断,然而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是一个大学就能改变的,所以说读了大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读了大学改变命运的人也是有的,起点低,也不代表没有机会,只是需要你比别人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by姬埃诶思(华东师范大学)怎么说呢,要看对改变命运是怎样一种定义吧。如果改变命运是指通过上大学,从寒门学子一跃成为富有又有文化的上流社会人士,那大概确实是希望渺茫。但如果改变命运是对人生路的发展有改变,那又几乎是必然的。一个人的命运,由出身、性格、际遇等等复杂的因素共同交织。上大学,我将这归于一种际遇。上大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学习知识文化的事情,如果仅仅是知识文化,大学所学实在有限,尤其如果只是本科阶段,更是只算入门。很多人所幻想的,上了大学就是镀了一层金,身价大大增加,肯定是异想天开了,大学生毕竟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么稀有,大家的知识水平都不同以往了,大学带来的这方面的水平增长,实在有限。但所幸大学,不只是这么简单。大学之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几乎都是十分局限的。可能从没出过家乡,可能很少离开家庭和中小学的环境,我们遇到的人,也很局限,亲人、邻居、同学,除此以外似乎也就没了,日复一日,很少发生什么变化。当然际遇这种东西也很玄妙,不能绝对地说不上大学就没有什么奇特的际遇,遇不到什么改变人生的人和事,只是说,所处的环境局限,中奖率就较低。而大学,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全新的环境,一个中奖率高了不少的环境。际遇,很大程度影响了一个人的想法、做法,甚至是长期的性格变化。我想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想过填志愿时要是填了别的大学,现在会怎么样。现在重生题材的小说也挺火热,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思考过重来一次会怎么选。考虑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人,一方面是己。有时候觉得自己当时这么填志愿是脑子进了水时,又会想到,我遇到的室友,隔壁大学的一些朋友,以及校园贴吧的基友贴吧里的一些朋友,虽不至于说成至交,却也有不少比起同学更为亲近的存在。如果做了别的选择,我将不会遇见这些人。我想了好多次,但终究是舍不下这些相遇,再来一次,我也还是想认识他们。这是让我舍不得的际遇。除去认识的人,大学自身,也因为文化氛围地域等等差异,带给自己的改变也难以言说。人终究是一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物,容易从众,整个气氛风气,也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一些学业或者其他方面的项目,比如出国交流项目等等,将带给人一种眼界见识层面的改变。一个人看的世界大了,心态方面确实也很可能有变化。着眼于井底之人与着眼于宇宙之人,必然是不同的。现在的我还说不出这些际遇带给我的人生有什么变化。但在上海的我,和在广州的我,在天津的我,一定不会是一样的我。这样说来,上大学,必然是改变了我的命运。哪怕最后殊途同归,我也许会从事类似的工作,过着类似的生活,也许有的人早就安排好了毕业后的生活,并不在意上什么大学,读什么专业。但人生不是这么简单的东西,看似一样的路,却其实是不一样的人在走。在一样的岔道上,不一样的我也许就会做下不一样的决定。一向相信蝴蝶效应,今天一点点的改变,其实都已经大大地改变了明天。by 六指我赞成,也不赞成。赞成是因为确实有很多人,考上大学,从上一辈的困境中走出,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不赞成是因为,当我看到很多孩子,信仰考上大学就能改变命运这句话,殊不知,到了大学,走向社会的时候,这个信仰早已经崩塌。我之前在《新周刊》看过一篇文不错,直接转过来了。当大学成为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校长官员化、行政官僚化、评估泡沫化、建筑浮夸化、人际厚黑化、排名黑幕化、资源集权化、招生产业化、扩张盲目化、文凭贬值化、财政腐败化、监督无力化、授课形式化、学术边缘化、科研虚伪化、精神犬儒化、姿态保守化、文化表面化、教旨雷同化、大纲统一化、设科短视化、教授娱乐化、学者江湖化、教师妖魔化、学生堕落化、学社商业化、作弊正常化、情爱游戏化、暴力频繁化、心理危机化……简单归纳,即可得出30个常遭舆论批判的大学之病。但即便中国的大学如同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日益枯萎的病人,为了得到她的肯定,你仍心甘情愿押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你自以为用生命的前18年来支付这笔未来的幸福保证金实属必要,皆因青春时父母需要这个目标,独立时老板需要这个证据,成家时丈母娘又需要这个指标,一张文凭足以拴住你的一生。山西临县因即将高考强制关闭网吧,全县网吧都在劫难逃;杭州有妈妈为让孩子好好学习开出千元工资,同时有小学生为学生周刊写出《搞好学习是我的生财之道》的“评论”。“考上大学是脱贫致富的唯一出路”的大幅标语贴在小城的中学教学楼上,这条“出路”,仿佛全社会为你而设的一个赌局,你用快乐、自由、幻想与纯真投注,哪怕收获的是北大学生贬值到卖猪肉的残酷结局。这是中国大学的黑色幽默——这个人生必经的圈套越是“毁人不倦”,越显成就珍贵;这个圈套越是明显,拥戴者越多;这个圈套越是被你认清危害,你越是不得不进入。皆因这个圈套的布局者、参加者与受害者,老实说是人人有份。大学已经功利化,因为你我的欲望都走向了最大化。当读大学成了一个消灭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回报渺茫的人生圈套,知识就无力改变个人命运;当大学成为了官场、商场、欢场与名利场,大学的谎言就摧毁了中国精英的生长土壤——可敬的大学,就成了可怕的大学。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命运?“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这么多知识,也不见命运有何改变?”2009年,上海海事大学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自杀前如是说。“耶鲁改变了我一生。”2010年,耶鲁毕业的中国人张磊公开告白如是说。他要给耶鲁捐款888.8888万美元,据说是给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捐款最多的人。两者皆拿一生的命运说事。杨元元的话让公众质问教育,张磊被公众质问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款——好在,仍有天涯网友为他解围:“捐到耶鲁不一定能体现价值,但是捐到国内一定体现不出价值。”2009年,重庆上万农村高三应届考生拒绝了高考,湖北省2.6万学生放弃了高考;2010年,中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比2009年减少了65万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一个小故事,表弟是一位装修工,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500元左右。表哥大学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农民工表弟因而深有感触地说:“我真谢谢我自己,没有考上大学。”大学为什么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也许,全因我们与大学的关系早已改变。古时,彼此是家庭关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919年以后,蔡元培要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时,学校自治,学生自由,彼此是朋友关系;1952年以后,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大学其实是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都是为社会服务的螺丝钉,彼此是同事关系;1977年,关闭11年的高考闸门再次开启,大学得到了一批最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彼此是恋爱关系;到了2010年,大学招生推动GDP、大学城建立拉动房地产,彼此早就成了交易关系。当我们与大学失去了亲近如父子、知心如朋友的精神伦理,大学就只剩满足短期需要的供需关系。江苏省10年换了5个高考方案,50万考生的命运也跟随着朝令夕改;《2010年就业蓝皮书》显示,数年前的热门专业转眼便成了“失业热门”,法学、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专业是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也许,全因中国“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阶层”严重缺货。北大和清华都未进亚洲大学排行榜前十同时,斯坦福大学校长有一个说法,中国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最快还需20年。这是客气的说法,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批判中国大学:“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而在他看来,大学本应该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当大学失去了理想主义和独立精神,也就失去了培养精英的生产力——北京不少于10万大学生患有抑郁症,毕业后又沦为唐家岭的蚁族;《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有用的东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广东中公考研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大学后去当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