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号量子卫星图片"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都要忙些啥

墨子号成功发射!关于量子通讯卫星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按模块条件查看
摘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枚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喷出闪亮的火舌,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从发射塔架上缓缓升起,旋即一飞冲天。这是长征二号丁火箭的第29次发射,与以往的28次发射并无不同,成功将它运载的人造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不同的是,这是一颗量子通讯卫星。
这是啥?它有啥意义?有5件小事你需要知道。
这是中国第一颗,也是世界第一颗上天的量子卫星,这个不细讲了,意义你们都懂。在量子通讯领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在墨子号发射之前,中国就已经走在量子通讯的前沿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所有节点都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后来又利用该成果为60周年国庆阅兵关键节点间构建了“量子通信热线”。
然而,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广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而想建设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必需依赖多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是未来一系列量子通信卫星的探路者。
这颗卫星,让我们的优势扩大了。
这是科学到技术的一大步
墨子号上天的目的,一是验证量子力学的有效性,二是发展量子通信和加密技术。对于第一个目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Vladan Vuletic是这样评价的:“我并不指望卫星实验能够教给我们任何我们尚不了解的量子力学和有关量子奇特性质的知识。然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将会把科学转变为技术:如果实验成功,它将有可能建立比经典物理学更强有力的地面系统与空间系统链接。然后,这种链接可以在实际上用于安全的信息交流。因此,爱因斯坦用来反对量子物理学的比喻,最终成了一种交流工具,这将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进展。”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只是一个开始。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兼卫星系统副总师、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彭承志表示: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长期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多颗卫星的组网。”
这条征途没有尽头。好在,我们走在世界的前列。
墨子号上去干啥?任务之一:研究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中最神秘的就是叠加态,而“量子纠缠”正是多粒子的一种叠加态。这或许是未来的通信黑科技,为保不被时代抛弃,你最好现在就学习一下什么叫量子纠缠——
以双粒子为例,一个粒子A可以处于某个物理量的叠加态,能够用一个量子比特来表示,同时另一个粒子B也可以处于叠加态。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就会形成一个双粒子的叠加态,也就是纠缠态。例如,有一种纠缠态就是,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只要没有外界干扰,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0态。
如果用薛定谔的猫做比喻,即A和B两只猫如果形成上面的纠缠态:
那么无论两只猫相距多远,即便在宇宙的两端,当A猫是“死”的时候,B猫必然是“活”;当A猫是“活”的时候,B猫一定是“死”。
找一个和你超级合拍的小伙伴,穿上相反的颜色,在派对上里分头行动。假如没人搭理(观测)你们,就尽情放松;但只要有人和你交流,一定要和你的小伙伴协调一致:ta朝左旋,你就朝右;ta挥右手,你就挥左手。——这就是你和ta的量子纠缠。今年万圣节一定要试试看。
这种跨越空间瞬间影响双方的量子纠缠,曾经被爱因斯坦嘲笑为“远距离闹鬼”(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现在,一系列地面实验已经证明,当年被大佬们不屑一顾的“远距离闹鬼”真的存在。那么在空天领域,它是否也成立呢?墨子号上天,就将对这个方向进行验证。
这将是对量子力学完备性的检验,这是我们的野心。
而另一个任务则务实的多, 那就是发明一套不可窃听的通信方式——利用量子的特性:
量子通讯为啥不可窃听?因为窃听会改变信息本身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让我们看一则漫画,@松鼠会Sheldon 是这样解释的:
您可能关心的页面: 、 、 、
文章相关标签: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行业精彩推荐
月关注排行榜
最新加入文章
历史关注排行
14627人关注
2087人关注
1786人关注
1761人关注
1461人关注
1753人关注
1677人关注
1822人关注
14627人关注
2518人关注
2096人关注
2087人关注
按条件查看:
按品牌查看: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两车发生交通事故,轿车内3名志愿者受伤。
两位老人走了40000公里,正好和地球赤道周长差不多。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一百一十五年前,马可尼发出第一个越洋无线电信号的那一天,什么都没有改变。没有人能预计到接下来一百年间通讯会把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但每一个在场的人都知道,世界一定会因此而改变。
今天,我们站在了和他们一样的位置上:
日,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 “墨子号”从酒泉升空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此次“墨子号”的发射也是在这里。图片来源:
  墨子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光沿直线传播的中国人,而“墨子号”则可能改变我们世界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它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实现最先进也最安全的信息传送手段――量子通讯;这不但是未来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先驱,甚至还有助于进一步验证量子理论自身的完备性。而这一切,都是在数学上最可怕问题的背景之下升空的。
  一道最可怕的数学题
  要问世界上最可怕的数学题是什么,那答案只能有一个:P 是否等于NP。更确切地说,是万一P=NP了,我们该怎么办。
  这四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字符是所有密码学家最大的噩梦。它的意思可以简单表述为:“对于某些问题,求出它的解将和验证一个解对不对同样容易”。对很多问题,这是好事。但对密码学,它却动摇了现实中使用的几乎所有密码体系的根基――它们的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验证密码容易,找到密码难”。大部分数学家“觉得”P≠NP,但还没人能证明――而万一P=NP,那么这些密码体系就通通完蛋了,现有的一切隐私和安全都土崩瓦解,我们将进入一个一切都透明、又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新时代――
  ――除非,在此之前我们抓紧时间将仅有的几种能抵御P=NP的加密系统完善并投入应用。这其中最有希望的路线之一,就是量子密钥分配的一次一密体系。
  美剧《基本演绎法》(也就是美版“福尔摩斯”)第 2 季第 2 集中,两位研究 NP 问题的数学家被谋杀了,凶手是同行,因为被害者即将证明“P=NP 问题”,她为独吞成果而下了毒手。剧中只用了一句话来介绍 P=NP 的意义:“能用电脑快速验证一个解的问题,也能够用电脑快速地求出解”。图片来源:《基本演绎法》S02E02 截图。
  而日,我们在这条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要理解这一步,必须先知道我们现在的加密体系面临着什么问题。
  我有一条信息,只想让你看见
  从古代的飞鸽传书和烽火传讯,到现代的无线电话和互联网,技术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就本质而言,通信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所有的通信,都可以还原成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场景:场景中有两个人,分别是发送者A和接收者B,而所谓的通信,就是A将信息传递给B的过程。
  只可惜,在通信的世界里,从来不只有A和B,还存在无数个C――他们本来不该是通信的参与者,却可能对A传递给B的信息特别感兴趣,想方设法试图截获通信内容。如果我有一条只想让你看到的信息,那么如何确保信息不被第三方偷听就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对于经典通信方式来说,完全杜绝窃听是做不到的。
  那么,至少让窃听者费一番功夫?答案当然就是加密了:给原始消息“打码”之后,让接收方“解码”。加密技术多种多样,但大部分都不完全可靠。它们只是“很难破解”,而不是“不可破解”。对于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应用,“很难”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我的密码需要一百万年才能破出来,那跟无法破解也没啥区别;可是如果P=NP,那么这些难题就都一下子变成了简单题。就算没有这个数学上的困难,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比如量子计算机――也能让一大片目前常用的加密算法从很难变得不那么难。
  好在有些加密法真的就是理论上不可能破解的。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次性密码本”(one-time pad);如果使用正确的话,理论上被证明是牢不可破的。举例来说,如果A要给B传递一串数字,。在通信前,他们先随机生成一个密码本,长度至少与信息本身等长――比如,随机生成的密码本为,A和B人手一份。发送信息前,A使用密码本里的密码给每一位数字加密。方法可以很简单,每位数字都与密码本上的对应密码相加,相加的结果仅保留个位即可。于是,A把原始信息加密成了,并通过经典通信方式发送出去。接收到加过密的数字后,B再使用同一个密码本给每一位数字解密――每一位数字都与密码本上的对应密码相减,相减的结果同样只保留个位数字,不考虑正负号。这样,B就还原出了原来的信息:,通信完成。对于竖起耳朵偷听的C来说,即使他在通信中截获了这串加密数字,由于手头没有A和B拿来加密和解密的密码本,他便无法破解出A和B实际传递的信息。简直天衣无缝!
  真的吗?别忘了,一次性密码本也是信息,它仍需要被分送到A和B的手中,让他们人手一本,而且传递密码本的通信过程必须严格保密,绝对不能被其他任何人窃听――
  于是,问题回到了原点。一方面,有了理论上“牢不可破”的加密方法,才能够实现完全保密的加密通信;而另一方面,必须要有能够完全保密的通信方式,加密方法才能够在理论上“牢不可破”。这样一个死循环,在经典通信方式中无解。
  幸好,解开这个死循环,实现真正安全的加密通信的方法,就藏在量子世界的神奇特性之中。
  量子密钥分配:
  让窃听者无所遁形
  在我们熟悉的经典世界里,事物的某一性质,比如说指针的方向,不论你采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得到的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这个世界里,信息可以用二进制的“经典比特”来表示,任意时刻一个比特只有两种特定的状态,要么是0,要么是1。但在量子世界里,事情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举个例子:光子有一个属性叫做“偏振”,可以想象成它振动的方向。偏振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可以用来存储信息;但是具体哪两个,则取决于人的测量选择。如果你选择“平”的方向,用“+”来表示,那么就可以人为规定,偏振方向为“↑”代表0,偏振方向为“→”则代表1。你也可以选择45度的测量方向,用“&”来表示,同样可以人为规定,偏振方向“J”代表0,偏振方向“K”代表1。
  而接下来就是量子世界的神奇属性了:对于光子偏振方向这个量子态,你所选择的测量方向,居然会影响到你的测量结果!对于偏振方向为“↑”或者“→”的光子,如果选择“+”方向来测量,你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光子原先的偏振方向。然而,如果你选择“&”方向去测量,不论光子原来偏振方向如何,你都会随机得到“J”或者“K”的光子,几率各为50%。同样道理,对于偏振方向本来就是“J”或者“K”的光子,如果你选择“+”方向来测量它,你会随机测到“↑”或者“→”的光子,几率也各为50%。只有选择“&”方向进行测量,才能准确测定出这个光子本来的偏振方向。
  接受了量子世界的这一古怪特性,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发送者A先随机生成一组二进制比特,我们称之为“发送者的密钥比特”。同时,A还要对每个“发送者的密钥比特”都随机选取一个测量模式(“+”或者“&”),在这个测量模式下,把每个比特对应的偏振状态的光子发送给接受者B。比如,传输一个比特0,选择“+”测量模式,A就需要发出一个偏振方向为“↑”的光子给B。
  对于A发过来的每一个光子,接收者B也得随机选择一个测量模式来测量。就以刚才A发过来的这个光子为例:如果B也恰好随机选择了“+”来测量,就会测得偏振方向为“↑”,于是记录这个比特为0;如果B随机选择了“&”来测量,那就各有50%的几率测得“J”或者“K”的光子,记录到这个比特就有一半可能为0,一半可能为1。
  A用这种方式把手里的密钥比特全部发送出去,B则把A发来的光子全部接收并进行测量,如此这般,B便得到了一组同样长度的二进制比特。不过,由于测量模式的选择引入的随机性,A和B手里的这两组密钥现在还不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再通过(并不安全的)经典通信方式建立联系,相互通报各自使用过的测量模式。测量方式碰巧相同的比特,就保留下来;测量方式不同的比特,由于结果是随机的,直接舍弃即可。A和B碰巧采用相同测量方式而被保留下来的二进制比特,才是他们最终生成的一次性密码本。
  发送的密钥比特
  发送者选择的测量方式
  发送的光子偏振
  接收者选择的测量方式
  接收到的光子偏振
  ↑或→
  ↑或→
  最终生成的量子密钥
  BB84协议
  在生成密码本的过程中,假设窃听者C截获了A发送给B的光子,会发生什么?想知道光子携带了什么信息,C也必须随机选取“+”或者“&”来测量它。这个时候,决定C能否成功窃取这一位密钥的因素就是――他的运气。如果C能选中跟A一样的测量模式,那就不仅正确读出了其中携带的比特,也没有改变光子的偏振状态。但是,一旦C选择了跟A不同的测量模式,比如,A用测量模式“+”,发出了一个偏振方向为“↑”的光子,你却选了“&”来测量它,那么你就完全改变了这个光子的偏振状态,把它变成了一个“J”或者“K”的光子,几率各为50%。
  这个被改变的光子被传给接受者B后,即便他选择了跟发送者A相同的测量模式“+”,但由于窃听者C已经改变了截获光子的偏振状态,B的测量结果不可能百分之百为“↑”,而会有一半的几率测出“→”。这样一来,A和B手中最后生成的密码本就不会完全一样,而是会有大约25%的不同。
  因此,只要A和B在密码本生成之后,通过经典通信方式,拿出密码本的一小部分相互对照,是否存在窃听者C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发现相互之间有25%的密码不同,那就可以断定密码通信被人窃听了。反过来,如果发现密码100%相符,那量子物理的特性就可以确定密码本是安全的,整个过程没有被人截获。
  1984年,查理斯.本内特(Charles Bennett)和吉勒.布拉萨(Gilles Brassard)想出了上述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这种方法被称为BB84协议。由于BB84协议可以有效发现窃听,从而关闭通信,或者重新分配密钥,直到没人窃听为止,所以分配到A和B手中的一次性密码本,就成为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加密手段,能够给经典通信加密,进而实现完全保密的加密通信。在这个协议基础上,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传输用量子密钥加密过的二进制信息的网络建设,即量子保密通信网。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所有节点都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后来又利用该成果为60周年国庆阅兵关键节点间构建了“量子通信热线”。
  然而,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广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而想建设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必需依赖多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是未来一系列量子通信卫星的探路者。
  “墨子号”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就是在卫星和地面之间进行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它将在卫星与地面之间展开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甚至将在北京和维也纳之间尝试超远距离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它还将尝试与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链接,为未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建立技术基础。
  量子隐形传态:
  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
  尽管“量子密钥分配”能为经典比特的传输建立牢不可破的保密通信,但严格来说,它传递的并不是真正的量子比特。在量子通信中还有另一个被称为“量子隐形传态”的方向,能利用量子纠缠来直接传输量子比特――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方式。
  量子力学中最神秘的就是叠加态,而“量子纠缠”正是多粒子的一种叠加态。以双粒子为例,一个粒子A可以处于某个物理量的叠加态,能够用一个量子比特来表示,同时另一个粒子B也可以处于叠加态。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就会形成一个双粒子的叠加态,也就是纠缠态。例如,有一种纠缠态就是,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只要没有外界干扰,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0态。
  如果用薛定谔的猫做比喻,即A和B两只猫如果形成上面的纠缠态:
  那么无论两只猫相距多远,即便在宇宙的两端,当A猫是“死”的时候,B猫必然是“活”;当A猫是“活”的时候,B猫一定是“死”。(当然真实的情况是,猫这种宏观物体不可能把量子纠缠维持这么长时间,几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内就会解除纠缠。但基本粒子是可以的,比如光子。)
  这种跨越空间瞬间影响双方的量子纠缠,曾经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并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因为这个超距作用违反了他提出的“定域性”原理,即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这就是著名的“EPR佯谬”。
  后来物理学家玻姆在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基础上,提出了“隐变量理论”来解释这种超距相互作用。不久物理学家贝尔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可以来判定量子力学和隐变量理论谁正确。如果实验结果符合贝尔不等式,则隐变量理论胜出。如果实验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则量子力学胜出。
  实验结果
  量子力学
  隐变量理论
  符合贝尔不等式
  违反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的意义
  但是,随后的一次又一次实验,结果都违反了贝尔不等式,证实了量子力学才是对的,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必须被舍弃。2015年,荷兰物理学家做的最新无漏洞贝尔不等式测量实验,基本宣告了定域性原理的死刑。
  因为这神奇的量子纠缠是非局域的,两个纠缠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必然能同时获得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而这个“信息”的获取又不受光速限制,物理学家自然想到,能否利用这种跨越空间的纠缠态进行信息传输?于是,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通信应运而生,这种试图通过跨越空间的量子纠缠来实现对量子比特的传输的通信方式,被称为“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的过程(即传输协议),如上图所示,一般分以下几步:
  (1) 制备一个纠缠粒子对。将粒子1发射到A点,粒子2发送至B点。
  (2) 在A点,另一个粒子3携带一个想要传输的量子比特Q。于是A点的粒子1和B点的粒子2对,会与粒子3一起,形成一个总的态。在A点同时测量粒子1和粒子3,得到一个测量结果。这个测量会使粒子1和粒子2的纠缠态坍缩掉,但同时粒子1和和粒子3却纠缠到了一起。
  (3) A点的一方利用经典通信方式,把自己的测量结果告诉B点一方。
  (4) B点的一方收到A点的测量结果后,就知道了B点的粒子2处于哪个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粒子2稍做一个简单操作,它就会变成粒子3在测量前的状态。于是,粒子3携带的量子比特无损地从A点传输到了B点,而粒子3本身还留在A点,并没有传到B点。
  利用上面这个过程,就可以通过量子纠缠,把一个量子比特无损地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这也是量子通信目前最主要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步骤3通过经典通信方式传递信息不可忽略,因此也就限制了整个量子隐形传态的速度,导致量子隐形传态的信息传输速度实际上无法超过光速。
  量子计算需要直接处理量子比特,“量子隐形传态”这种直接传递量子比特的传输,将成为未来量子计算之间的量子通信方式。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计算机终端,未来可以构成纯粹的量子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互联网。这将是未来量子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标志。
  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领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同样肩负着重要的科学目标,那就是在空间尺度上通过实验来检验量子力学本身的完备性。这个科学目标,在身为量子物理学家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看来,或许比建立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来得更显诱人。
  目前已经有很多实验证明了量子力学的纠缠态,但在长距离大范围条件下进行上千千米量级的量子纠缠态观测,还从来没有人实现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携带着量子纠缠光源,可以从太空同时向两个地面站分发纠缠光子。完成量子纠缠分发之后,再对地面站的两个纠缠光子同时进行独立的贝尔态测量,便可以在超过上千千米的距离上对贝尔不等式是否成立进行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将利用“墨子号”卫星,通过量子隐形传态的方式,将微观量子态直接从地面传送到太空中去。尽管传送的只是量子态而非粒子本身,并且这种量子通信方式也不可能超越光速,但至少从某种意义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将实现科幻小说里经常出现一种进入太空的方式――直接传送上去。
  “墨子号”:将科学转变为技术
  对于这些针对量子力学有效性的科学实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Vladan Vuletic是这样评价的:“量子力学走到今天,已经在很多不同的环境和体系下被检验过多次,几乎不会有人真的以为,在延伸到太空甚至更远的距离上,量子力学本身就会不再有效。不过,这一点如果能够经过实验验证的话,当然更好。”
  “从个人而言,我并不指望卫星实验能够教给我们任何我们尚不了解的量子力学和有关量子奇特性质的知识。然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将会把科学转变为技术:如果实验成功,它将有可能建立比经典物理学更强有力的地面系统与空间系统链接。然后,这种链接可以在实际上用于安全的信息交流。因此,爱因斯坦对量子物理学的反对就会转变成一种交流工具,这将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进展。”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只是一个开始。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长期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多颗卫星的组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兼卫星系统副总师、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彭承志表示。
  这条征途没有尽头。好在这一回,中国站在了最前面。
  (编辑:Ent、C 排版:Sol_阳阳)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
  科学人
  科研最新进展,学术最新动态,顶级学者的思考和见解。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学人(微信号:scientific_guokr)。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长征七号的发射故事。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都要忙些啥?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天都要忙些啥?
墨子号 量子卫星 潘建伟 酒泉
本文作者:Steed
一百一十五年前,马可尼发出第一个越洋无线电信号的那一天,什么都没有改变。没有人能预计到接下来一百年间通信会把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但每一个在场的人都知道,世界一定会因此而改变。
今天,我们站在了和他们一样的位置上:日,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 “墨子号”从酒泉升空了。
墨子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光沿直线传播的中国人,而“墨子号”则可能改变我们世界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它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实现最先进也最安全的信息传送手段——量子通信;这不但是未来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的先驱,甚至还有助于进一步验证量子理论自身的完备性。而这一切,都是在数学上最可怕问题的背景之下升空的。
一道最可怕的数学题
要问世界上最可怕的数学题是什么,那答案只能有一个:P 是否等于 NP。更确切地说,是万一P=NP了,我们该怎么办。
这四个看似人畜无害的字符是所有密码学家最大的噩梦。它的意思可以简单表述为:“对于某些问题,求出它的解将和验证一个解对不对同样容易”。对很多问题,这是好事。但对密码学,它却动摇了现实中使用的几乎所有密码体系的根基——它们的算法的基本原则就是“验证密码容易,找到密码难”。大部分数学家“觉得”P≠NP,但还没人能证明——而万一P=NP,那么这些密码体系就通通完蛋了,现有的一切隐私和安全都土崩瓦解,我们将进入一个一切都透明、又一切都不能相信的新时代——
——除非,在此之前我们抓紧时间将仅有的几种能抵御P=NP的加密系统完善并投入应用。这其中最有希望的路线之一,就是量子密钥分配的一次一密体系。
而日,我们在这条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要理解这一步,必须先知道我们现在的加密体系面临着什么问题。
我有一条信息,只想让你看见
从古代的飞鸽传书和烽火传讯,到现代的无线电话和互联网,技术虽然已经面目全非,但就本质而言,通信从来就没有发生过变化。所有的通信,都可以还原成再简单不过的一个场景:场景中有两个人,分别是发送者A和接收者B,而所谓的通信,就是A将信息传递给B的过程。
只可惜,在通信的世界里,从来不只有A和B,还存在无数个C——他们本来不该是通信的参与者,却可能对A传递给B的信息特别感兴趣,想方设法试图截获通信内容。如果我有一条只想让你看到的信息,那么如何确保信息不被第三方偷听就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而,对于经典通信方式来说,完全杜绝窃听是做不到的。
那么,至少让窃听者费一番功夫?答案当然就是加密了:给原始消息“打码”之后,让接收方“解码”。加密技术多种多样,但大部分都不完全可靠。它们只是“很难破解”,而不是“不可破解”。对于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应用,“很难”就已经足够了——如果我的密码需要一百万年才能破出来,那跟无法破解也没啥区别;可是如果P=NP,那么这些难题就都一下子变成了简单题。就算没有这个数学上的困难,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比如量子计算机——也能让一大片目前常用的加密算法从很难变得不那么难。
好在有些加密法真的就是理论上不可能破解的。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次性密码本”(one-time pad);如果使用正确的话,理论上被证明是牢不可破的。举例来说,如果A要给B传递一串数字,。在通信前,他们先随机生成一个密码本,长度至少与信息本身等长——比如,随机生成的密码本为,A和B人手一份。发送信息前,A使用密码本里的密码给每一位数字加密。方法可以很简单,每位数字都与密码本上的对应密码相加,相加的结果仅保留个位即可。于是,A把原始信息加密成了,并通过经典通信方式发送出去。接收到加过密的数字后,B再使用同一个密码本给每一位数字解密——每一位数字都与密码本上的对应密码相减,相减的结果同样只保留个位数字,不考虑正负号。这样,B就还原出了原来的信息:,通信完成。对于竖起耳朵偷听的C来说,即使他在通信中截获了这串加密数字,由于手头没有A和B拿来加密和解密的密码本,他便无法破解出A和B实际传递的信息。简直天衣无缝!
真的吗?别忘了,一次性密码本也是信息,它仍需要被分送到A和B的手中,让他们人手一本,而且传递密码本的通信过程必须严格保密,绝对不能被其他任何人窃听——
于是,问题回到了原点。一方面,有了理论上“牢不可破”的加密方法,才能够实现完全保密的加密通信;而另一方面,必须要有能够完全保密的通信方式,加密方法才能够在理论上“牢不可破”。这样一个死循环,在经典通信方式中无解。
幸好,解开这个死循环,实现真正安全的加密通信的方法,就藏在量子世界的神奇特性之中。
量子密钥分配:让窃听者无所遁形
在我们熟悉的经典世界里,事物的某一性质,比如说指针的方向,不论你采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得到的结果都应该是一致的。这个世界里,信息可以用二进制的“经典比特”来表示,任意时刻一个比特只有两种特定的状态,要么是0,要么是1。但在量子世界里,事情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举个例子:光子有一个属性叫做“偏振”,可以想象成它振动的方向。偏振可以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可以用来存储信息;但是具体哪两个,则取决于人的测量选择。如果你选择“平”的方向,用“+”来表示,那么就可以人为规定,偏振方向为“↑”代表0,偏振方向为“→”则代表1。你也可以选择45度的测量方向,用“×”来表示,同样可以人为规定,偏振方向“↗”代表0,偏振方向“↘”代表1。
而接下来就是量子世界的神奇属性了:对于光子偏振方向这个量子态,你所选择的测量方向,居然会影响到你的测量结果!对于偏振方向为“↑”或者“→”的光子,如果选择“+”方向来测量,你得到的结果仍然是光子原先的偏振方向。然而,如果你选择“×”方向去测量,不论光子原来偏振方向如何,你都会随机得到“↗”或者“↘”的光子,几率各为50%。同样道理,对于偏振方向本来就是“↗”或者“↘”的光子,如果你选择“+”方向来测量它,你会随机测到“↑”或者“→”的光子,几率也各为50%。只有选择“×”方向进行测量,才能准确测定出这个光子本来的偏振方向。
接受了量子世界的这一古怪特性,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发送者A先随机生成一组二进制比特,我们称之为“发送者的密钥比特”。同时,A还要对每个“发送者的密钥比特”都随机选取一个测量模式(“+”或者“×”),在这个测量模式下,把每个比特对应的偏振状态的光子发送给接受者B。比如,传输一个比特0,选择“+”测量模式,A就需要发出一个偏振方向为“↑”的光子给B。
对于A发过来的每一个光子,接收者B也得随机选择一个测量模式来测量。就以刚才A发过来的这个光子为例:如果B也恰好随机选择了“+”来测量,就会测得偏振方向为“↑”,于是记录这个比特为0;如果B随机选择了“×”来测量,那就各有50%的几率测得“↗”或者“↘”的光子,记录到这个比特就有一半可能为0,一半可能为1。
A用这种方式把手里的密钥比特全部发送出去,B则把A发来的光子全部接收并进行测量,如此这般,B便得到了一组同样长度的二进制比特。不过,由于测量模式的选择引入的随机性,A和B手里的这两组密钥现在还不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再通过(并不安全的)经典通信方式建立联系,相互通报各自使用过的测量模式。测量方式碰巧相同的比特,就保留下来;测量方式不同的比特,由于结果是随机的,直接舍弃即可。A和B碰巧采用相同测量方式而被保留下来的二进制比特,才是他们最终生成的一次性密码本。
BB84协议
这个被改变的光子被传给接受者B后,即便他选择了跟发送者A相同的测量模式“+”,但由于窃听者C已经改变了截获光子的偏振状态,B的测量结果不可能百分之百为“↑”,而会有一半的几率测出“→”。这样一来,A和B手中最后生成的密码本就不会完全一样,而是会有大约25%的不同。在生成密码本的过程中,假设窃听者C截获了A发送给B的光子,会发生什么?想知道光子携带了什么信息,C也必须随机选取“+”或者“×”来测量它。这个时候,决定C能否成功窃取这一位密钥的因素就是——他的运气。如果C能选中跟A一样的测量模式,那就不仅正确读出了其中携带的比特,也没有改变光子的偏振状态。但是,一旦C选择了跟A不同的测量模式,比如,A用测量模式“+”,发出了一个偏振方向为“↑”的光子,你却选了“×”来测量它,那么你就完全改变了这个光子的偏振状态,把它变成了一个“↗”或者“↘”的光子,几率各为50%。
因此,只要A和B在密码本生成之后,通过经典通信方式,拿出密码本的一小部分相互对照,是否存在窃听者C就一目了然了。如果发现相互之间有25%的密码不同,那就可以断定密码通信被人窃听了。反过来,如果发现密码100%相符,那量子物理的特性就可以确定密码本是安全的,整个过程没有被人截获。
1984年,查理斯.本内特(Charles Bennett)和吉勒.布拉萨(Gilles Brassard)想出了上述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这种方法被称为BB84协议。由于BB84协议可以有效发现窃听,从而关闭通信,或者重新分配密钥,直到没人窃听为止,所以分配到A和B手中的一次性密码本,就成为了一种“牢不可破”的加密手段,能够给经典通信加密,进而实现完全保密的加密通信。在这个协议基础上,世界各国都开展了传输用量子密钥加密过的二进制信息的网络建设,即量子保密通信网。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团队,在合肥市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所有节点都互通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后来又利用该成果为60周年国庆阅兵关键节点间构建了“量子通信热线”。
然而,发展量子通信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广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体系。而想建设覆盖全球的量子通信网络,必需依赖多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是未来一系列量子通信卫星的探路者。
“墨子号”的重要科学目标之一,就是在卫星和地面之间进行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它将在卫星与地面之间展开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甚至将在北京和维也纳之间尝试超远距离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它还将尝试与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链接,为未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通信网络建立技术基础。
量子隐形传态: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
尽管“量子密钥分配”能为经典比特的传输建立牢不可破的保密通信,但严格来说,它传递的并不是真正的量子比特。在量子通信中还有另一个被称为“量子隐形传态”的方向,能利用量子纠缠来直接传输量子比特——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方式。
量子力学中最神秘的就是叠加态,而“量子纠缠”正是多粒子的一种叠加态。以双粒子为例,一个粒子A可以处于某个物理量的叠加态,能够用一个量子比特来表示,同时另一个粒子B也可以处于叠加态。当两个粒子发生纠缠,就会形成一个双粒子的叠加态,也就是纠缠态。例如,有一种纠缠态就是,无论两个粒子相隔多远,只要没有外界干扰,当A粒子处于0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1态;反之,当A粒子处于1态时,B粒子一定处于0态。
如果用薛定谔的猫做比喻,即A和B两只猫如果形成上面的纠缠态:
那么无论两只猫相距多远,即便在宇宙的两端,当A猫是“死”的时候,B猫必然是“活”;当A猫是“活”的时候,B猫一定是“死”。(当然真实的情况是,猫这种宏观物体不可能把量子纠缠维持这么长时间,几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内就会解除纠缠。但基本粒子是可以的,比如光子。)
这种跨越空间瞬间影响双方的量子纠缠,曾经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并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因为这个超距作用违反了他提出的“定域性”原理,即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这就是著名的“EPR佯谬”。
后来物理学家玻姆在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基础上,提出了“隐变量理论”来解释这种超距相互作用。不久物理学家贝尔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可以来判定量子力学和隐变量理论谁正确。如果实验结果符合贝尔不等式,则隐变量理论胜出。如果实验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则量子力学胜出。
贝尔不等式的意义。
但是,随后的一次又一次实验,结果都违反了贝尔不等式,证实了量子力学才是对的,爱因斯坦的定域性原理必须被舍弃。2015年,荷兰物理学家做的最新无漏洞贝尔不等式测量实验,基本宣告了定域性原理的死刑。
因为这神奇的量子纠缠是非局域的,两个纠缠的粒子无论相距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必然能同时获得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而这个“信息”的获取又不受光速限制,物理学家自然想到,能否利用这种跨越空间的纠缠态进行信息传输?于是,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通信应运而生,这种试图通过跨越空间的量子纠缠来实现对量子比特的传输的通信方式,被称为“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的过程(即传输协议),如上图所示,一般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制备一个纠缠粒子对。将粒子1发射到A点,粒子2发送至B点。
第二步,在A点,另一个粒子3携带一个想要传输的量子比特Q。于是A点的粒子1和B点的粒子2对,会与粒子3一起,形成一个总的态。在A点同时测量粒子1和粒子3,得到一个测量结果。这个测量会使粒子1和粒子2的纠缠态坍缩掉,但同时粒子1和和粒子3却纠缠到了一起。
第三步,A点的一方利用经典通信方式,把自己的测量结果告诉B点一方。
第四步,B点的一方收到A点的测量结果后,就知道了B点的粒子2处于哪个态。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粒子2稍做一个简单操作,它就会变成粒子3在测量前的状态。于是,粒子3携带的量子比特无损地从A点传输到了B点,而粒子3本身还留在A点,并没有传到B点。
利用上面这个过程,就可以通过量子纠缠,把一个量子比特无损地从一个地点传送到另一个地点。这也是量子通信目前最主要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步骤3通过经典通信方式传递信息不可忽略,因此也就限制了整个量子隐形传态的速度,导致量子隐形传态的信息传输速度实际上无法超过光速。
量子计算需要直接处理量子比特,“量子隐形传态”这种直接传递量子比特的传输,将成为未来量子计算之间的量子通信方式。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计算机终端,未来可以构成纯粹的量子信息传输和处理系统,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量子互联网。这将是未来量子信息时代最显著的标志。
在量子纠缠和量子隐形传态领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同样肩负着重要的科学目标,那就是在空间尺度上通过实验来检验量子力学本身的完备性。这个科学目标,在身为量子物理学家的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看来,或许比建立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来得更显诱人。
目前已经有很多实验证明了量子力学的纠缠态,但在长距离大范围条件下进行上千千米量级的量子纠缠态观测,还从来没有人实现过。“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上携带着量子纠缠光源,可以从太空同时向两个地面站分发纠缠光子。完成量子纠缠分发之后,再对地面站的两个纠缠光子同时进行独立的贝尔态测量,便可以在超过上千千米的距离上对贝尔不等式是否成立进行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将利用“墨子号”卫星,通过量子隐形传态的方式,将微观量子态直接从地面传送到太空中去。尽管传送的只是量子态而非粒子本身,并且这种量子通信方式也不可能超越光速,但至少从某种意义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将实现科幻小说里经常出现一种进入太空的方式——直接传送上去。
“墨子号”:将科学转变为技术
对于这些针对量子力学有效性的科学实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Vladan Vuletic是这样评价的:“量子力学走到今天,已经在很多不同的环境和体系下被检验过多次,几乎不会有人真的以为,在延伸到太空甚至更远的距离上,量子力学本身就会不再有效。不过,这一点如果能够经过实验验证的话,当然更好。”
“从个人而言,我并不指望卫星实验能够教给我们任何我们尚不了解的量子力学和有关量子奇特性质的知识。然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将会把科学转变为技术:如果实验成功,它将有可能建立比经典物理学更强有力的地面系统与空间系统链接。然后,这种链接可以在实际上用于安全的信息交流。因此,爱因斯坦对量子物理学的反对就会转变成一种交流工具,这将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进展。”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只是一个开始。从长远来看,“要实现全球化量子通信,还需要长期的努力,特别是需要多颗卫星的组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学应用系统总师兼卫星系统副总师、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彭承志表示。
这条征途没有尽头。好在这一回,中国站在了最前面。
(编辑:Ent、Calo)
你可能感兴趣
BB84协议图片后面那一段是不是该重新梳理一下,感觉语句顺序有点问题。
引用 的话:这就是量子学说的诡异之处:是否被观测到会影响结果(注意,不是是否被观测)。比如那个双缝干涉实验,如果你以任何手段测量到了光子具体通过了哪个狭缝,干涉条纹就会消失;如果只测量到了其中一部分光子通过哪个狭...怎么不是是否被观测?哪有你说的这么唯心?观测者去观测就把自己也引入系统了,系统大,退相干就快,所以是否有干扰不是说这个信息有没有被人知道,而是你把多少东西引入了系统(或者说观察者有多大)
要是墨家思想能发扬光大就好了(除去尚鬼思想),儒家并不反对自然科学研究,却认为社会科学(伦理道德)比自然科学更重要,导致中国统治者不重视自然科学。墨子大神啊,小孔成像等就不必说了,墨子号加油!
引用 的话: 干扰和破解,是两回事。那你具体想说的是什么?
引用文章内容:这个被改变的光子被传给接受者B后这段之前漏了一段吧?
引用 的话:这就是量子学说的诡异之处:是否被观测到会影响结果(注意,不是...胡扯!正确的科学应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你那是腐朽的唯心主义科学!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33333
引用 的话:1. 量子通讯似乎不需要介质;2. 量子纠缠似乎是瞬间的。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是不兼容的,你说的那套“现在物理的全部理论基础”指的是相对论,可是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中的另一个正是量子理论。现在很令人困惑的是...这里需要明确下什么叫“不兼容”,是指相互矛盾么?两者其实并没有矛盾之处。只是其数学描述不大一样,刚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两者没法一起用(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其实两者是可以合在一起的,比如相对论性的量子场论,其中的粒子生成和湮灭就是种相对论效应。并且现代物理理论基础可不是仅有相对论,物质世界包含时空及在其中运动的物质,而相对论是在经典力学基础上修改了对时空结构的描述,而量子力学则是在保留经典时空观的基础上修改了对物质间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描述,所以两者都是需要的。而在实际中,感觉相对论只是理论上用的多,毕竟人类活动的范围内能涉及到相对论的现象很少,大多数时候直接用经典时空观就够了,反倒是量子力学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平常所见的物质的导电性、导热性、硬度、弹性、颜色等等,要想从理论上进行解释必须要用量子力学,要按经典力学,原子都是不能稳定存在的……
引用 的话:怎么不是是否被观测?哪有你说的这么唯心?观测者去观测就把自己也引入系统了,系统大,退相干就快,所以是否有干扰不是说这个信息有没有被人知道,而是你把多少东西引入了系统(或者说观察者有多大)我说“唯心”只是在调侃罢了,我要真信奉唯心主义,那一开始就不必讨论了——整个科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规律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才能去研究这个规律。
引用 的话:我说“唯心”只是在调侃罢了,我要真信奉唯心主义,那一开始就不必讨论了——整个科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规律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才能去研究这个规律。这我也不赞同,你怎么知道世界的规律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引用 的话:这我也不赞同,你怎么知道世界的规律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并没有说”一定是“,我是说”相信“。
引用 的话:我并没有说”一定是“,我是说”相信“。科学精神呢?很多人还相信耶稣呢
引用 的话:科学精神呢?很多人还相信耶稣呢科学精神难道不是一种信仰?唯物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信仰?那么我说信仰唯物主义难道有什么问题?
引用 的话:这里需要明确下什么叫“不兼容”,是指相互矛盾么?两者其实并没有矛盾之处。只是其数学描述不大一样,刚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两者没法一起用(我一开始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其实两者是可以合在一起的,比如相对论性的...我不是物理专业的,所以我在那个回复里都是写“似乎”。根据我贫瘠的认识,相对论是定域的,而量子论是非定域的。貌似这是这两者之间的其中一个本质差别。的确有很多统一两者的尝试,但根据很多科普文章的说法,这些尝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引用 的话:科学精神难道不是一种信仰?唯物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信仰?那么我说信仰唯物主义难道有什么问题?科学精神不是信仰。选择理性才是信仰。
引用 的话:只是和广义相对论不兼容,和狭义相对论还是兼容的。再说量子纠缠也没违反狭义相对论啊,信息传递也没超光速啊唉?但很多科普作品说的是量子纠缠是超光速的啊……难道我一直被误导了……
引用 的话:我不是物理专业的,所以我在那个回复里都是写“似乎”。根据我贫瘠的认识,相对论是定域的,而量子论是非定域的。貌似这是这两者之间的其中一个本质差别。的确有很多统一两者的尝试,但根据很多科普文章的说法,这些...是的,可以结合但并不“完美”。这是个表述的问题,我的意思只是觉得用“不兼容”这个词夸大了两者间的差异,听起来好像是两个并列的东西,相互不能匹配。但我觉得两者的关系是:都是对老的经典力学的延伸和改进,但改变的部分不一样,且用的描述手段不一样,所以两者应该是互补的,应该并且已经能够合并在一起,只是不容易且已有的方法都感觉不够“完美”。
引用 的话:科学精神不是信仰。选择理性才是信仰。“选择理性”是指什么?顺便,你和
是同一个人吗?
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可是如果你无法确认其中两个粒子具有相互影响的唯一性,我会认为这就是盲点。
引用 的话:“选择理性”是指什么?顺便,你和
是同一个人吗?“选择理性”是信仰,是因为采纳了科学精神的人,相信可以凭借理性来认识世界。但是之所以选择理性,而不是选择对神的信仰,最初这一步依然是非理性的,完全可以说是信仰。但是一旦选择了理性,之后的步骤就不是非理性的了。所以说我反对“科学精神是信仰”。一个东西的根基是信仰,并不意味着衍生物也是信仰。顺便,我不认识那位壳友,虽然我对他的本贴的一些见解赞同。
如果可以的话我个人建议3个粒子去纠缠 效果更好!
引用 的话:唉?但很多科普作品说的是量子纠缠是超光速的啊……难道我一直被误导了……量子纠缠态的相互影响是超光速的,但这种影响并不能用来传递信息。。。。好吧,是不能直接用来传递信息,因为量子信息是无法被简单直接地提取出来的,只能通过经典方式来确认用哪种方式、能够提取到怎样的信息,然后对照结果才能得到需要的信息。。。。。感觉就像是A对B喊了一声,C虽然听到了声音,却不明白在说什么。。因为A和B两人手里各有一个小灯,这对小灯有个特点:一个亮的时候,另一个必然是灭的。。然后A关掉自己手里的灯,对B喊:“你的灯是灭的。”B就知道,A的意思是“假的”。
引用 的话:“选择理性”是信仰,是因为采纳了科学精神的人,相信可以凭借理性来认识世界。但是之所以选择理性,而不是选择对神的信仰,最初这一步依然是非理性的,完全可以说是信仰。但是一旦选择了理性,之后的步骤就不是非理...那其实我和你观点一样啊!只是我的表述有问题。比如那个回复里我要说的中心思想是:我认为物质世界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确定的而不受人或“造物主”之类的影响,这个无法被证明,算是最初的选择,所以可以称之为信仰。在此根基上,随后再通过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的过程就不需要再去相信什么了。所以我觉得很可笑,写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我之前说的“这怎么想都像是唯心主义啊”只是在调侃,我其实是信仰唯物主义的,并且认为使用“信仰”这个词没有问题,唯物主义就是一种信仰。可到头来我发现有可能我们三个人说的根本不是同一件事……
隐约感到技术进步即将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引用 的话:量子纠缠态的相互影响是超光速的,但这种影响并不能用来传递信息。。。。好吧,是不能直接用来传递信息,因为量子信息是无法被简单直接地提取出来的,只能通过经典方式来确认用哪种方式、能够提取到怎样的信息,然后...原来如此,看来是我没理解这个概念呢。
引用 的话:“选择理性”是信仰,是因为采纳了科学精神的人,相信可以凭借理性来认识世界。但是之所以选择理性,而不是选择对神的信仰,最初这一步依然是非理性的,完全可以说是信仰。但是一旦选择了理性,之后的步骤就不是非理...另外,我貌似确实少说了一个重要的事情:我是认为量子力学是对的,虽然不是专门搞这个方向的,但它是我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我只是认为对任何理论都保留一定的怀疑是值得的,即使是被广泛接受理论,只要不是随便质疑就行(不过对于真正搞研究的人来说随便怀疑是不可能的——不说别的,你要是见个别人的理论就随便质疑、非要自己验证一遍,且不说有没有那个条件,到时候恐怕别的什么事都做不了了),而这也正是我之前调侃量子力学像是唯心主义的原因——看起来竟然有唯心主义的感觉,不会是哪里有问题吧?
引用 的话:量子纠缠态的相互影响是超光速的,但这种影响并不能用来传递信息。。。。好吧,是不能直接用来传递信息,因为量子信息是无法被简单直接地提取出来的,只能通过经典方式来确认用哪种方式、能够提取到怎样的信息,然后...你举例真是通俗易懂,很欣赏。我有个想法是:你是A亮,B必须灭,那我的是CDEF等等与A同时亮,导致GHJK等等与B同时必须灭,A与CDEF也存在关联性,B也与GHJK存在关联性,那么这么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世界上只有:A亮只有B必须灭,B灭只有A亮,并且没有CDEFGHJ等存在关联。我所看到的东西,好像都在证明了A与B有效,没有证明AB之间关联是唯一的,
引用 的话:量子纠缠态的相互影响是超光速的,但这种影响并不能用来传递信息。。。。好吧,是不能直接用来传递信息,因为量子信息是无法被简单直接地提取出来的,只能通过经典方式来确认用哪种方式、能够提取到怎样的信息,然后...你的意思不是“量子纠缠态的相互影响是超光速的,这种影响可以间接用来(超光速)传递信息”吧?
引用 的话:嗯……疑问:1、量子通讯的传输介质是什么?电子通讯用的介质是导体的电子,无线电,光缆,用的是电磁波,这个量子的通讯介质是啥?以太?2、一处粒子形态改变,另一处粒子形态跟着改变,无论相距多远……电磁波传...电磁波不需要介质,你在完全真空中也可发射电磁波,传递信息
引用 的话:是的,可以结合但并不“完美”。这是个表述的问题,我的意思只是觉得用“不兼容”这个词夸大了两者间的差异,听起来好像是两个并列的东西,相互不能匹配。但我觉得两者的关系是:都是对老的经典力学的延伸和改进,但...说它俩不兼容其实是因为没法把引力场量子化。现在的问题是,广义相对论没法描述微观,量子力学没法描述引力。平时一般直接用能描述对应问题的理论来解决问题就行了,两个理论各自为政,但不排除一些极端情况要求两个理论都要发挥作用,比如黑洞、比如宇宙大爆炸。奇点它既是微观的,周围引力场还很大,两个理论在这个地方不兼容就都没法发挥作用,因为各自预言的结果是矛盾的。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想统一这两大理论
引用 的话:如果可以的话我个人建议3个粒子去纠缠 效果更好!多光子纠缠是存在的也是发展方向
显示所有评论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