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故居祖籍那里

请点击上面“中华冯氏网”  免费订阅!
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fenghomec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今志:目前冯姓在黄石的总人数大约有五万人左右。“荆源”、“栗树”、“保安”、“立树”、“敬收”五大支系主要分布在大冶的金湖、殷祖、保安,以及阳新的大王、富池、陶港、黄颡口、国和。
  姓氏起源
  冯姓承周文王之后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姬高,因追随周武王功勋显赫,而受封为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毕万因辅佐晋献公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魏氏立国后毕万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而冯长卿则为冯氏始祖。
  姓氏之旅
  冯京后人繁衍“五大支系”
  我们一行人的车跟随着指引开进了一条蜿蜒的小路,慢慢地往里走,突然间视野就开阔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眼碧绿的池塘,池塘的正对面便是阳新大王镇舞龙庄的冯氏祖堂屋了。祖堂屋正上方的牌匾上写着“舞龙霭瑞”四个大字,白墙红瓦,精致的雕花,一些老人坐在门前三言两语地交谈着。
  很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冯氏宗祠全部被毁,竟没有一间保存下来。现今只有各村庄自己建的祖堂屋。
  但在大冶保安镇,有一处冯氏的重要建筑,名为“三元阁”。据悉,三元阁始建于宋朝,后来曾被摧毁,于上个世纪80年代重修,现已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说起它的存在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冯京。
  冯京是宋朝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的状元,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是中国古代1300百多年科举取仕制度连中“三元”的13人中名气较大的一位。历史上,对于冯京的出生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出生于广西,也有说是出生于湖北。而据《冯氏族谱》记载,冯京始读书于湖北江夏灵泉寺,后读书于大冶沼山,并且是从保安启程赴考中状元的。乡人后来为了纪念他,在他乘船离乡赴试的地方,筑长堤、立牌坊、建高阁,即为“三元阁”。
  从冯氏得姓始祖冯长卿到北宋冯京,冯姓族人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三国以前,冯姓族人经迁徙、发展,分布于今山西潞县、山东淄博、陕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县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众多,逐渐兴旺。
  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各宗族都难以在当时安定发展,大的郡望也难以形成,只能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之中,冯姓也不例外。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冯姓族人也大举南迁,进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在当地生息繁衍,不断发展,还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
  也许正是形势所逼,冯京的祖先才南迁至湖北地区落业。冯京死后,其墓地有三说,一说葬于河南新密市,一说葬于广西滕州,而据《冯氏族谱》记载:公殁于宋绍圣元年甲戌,享年七十有四,奉旨赐葬灵溪,后迁葬兴国永章里鸭公山(今阳新大王镇)。如今分布在黄石地区的冯姓人则都是冯京的后人。
  冯京的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不时也有一些自立门户,他们或搬到大冶殷祖,或迁至阳新富池,有的则在阳新大王守着太祖的墓地生活。渐渐地,冯氏后人便形成了“荆源”、“栗树”、“保安”、“立树”、“敬收”五大支系,其名称的由来有与地名有关的,也有与人名或传说有关的。这恐怕连冯京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后人已经发展成如此壮大,好比江湖中开宗立派一样。
  后世忆访
  冯进第  《冯氏族谱》主编
  冯应普  冯氏理事会会员
  冯美本  阳新大王镇冯氏后人
  记者:为什么黄石地区都没有冯氏宗祠?
  冯进第:黄石地区的冯姓后人一共有五大支系,以前每个支系都有一个祠堂,但是在“文革”时期,祠堂都被摧毁了,之后也一直没有重建,现在都是各个村庄自己建的祖堂屋。有人曾提议五大支系共建一祠堂,这个提议还不错,下一步也许我们会考虑。
  冯应普:但是我们也有两个重要的建筑。一个就是大冶保安镇的“三元阁”,那里是宋朝时乡邻们为了纪念冯京而建的,上世纪80年代重修过,现在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了。另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兴建的“京公陵园”。预计今年农历九月十二太祖生辰之前就会建好。
  记者:目前冯姓五大支系人口大概有多少?都分布在哪里?
  冯进第:“荆源”、“栗树”、“保安”、“立树”、“敬收”五大支系主要分布在大冶的金湖、殷祖、保安,以及阳新的大王、富池、陶港、黄颡口、国和。人数大约有五万人左右。此外也有迁至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地的。
  记者:这五大支系的名称是如何而来的?有什么讲究吗?
  冯应普:这些名称有的是根据地名而来,有的是因人名而来,有的则是与传说故事有关。
  比如“荆源”支,是冯京的后人冯明新(号小六)在阳新荆湘源落业,于是取名“荆源”。“敬收”则是因为创立这一支系的人名为敬收;“保安”也是由地名而来。
  说到冯明新在阳新荆湘源落业,这中间还有个传说。据说冯明新到荆湘源时,见那里有一股清泉,便在那里做饭。突然一双筷子掉进泉水中,奇怪的是筷子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一沉到底。这让冯明新突然想到了“筷落(与方言“快落”谐音)泉口”,他认为是吉兆,于是就在此处定居了下来。
  记者:看到你们的族谱似乎是大成谱?
  冯进第:是的。这是我们黄石地区一次比较圆满的大成谱,以前我们都是各个支派或村庄自已修谱,1948年和1988年也曾经两次合大成,均因各种原因未果,而这一次是将冯京一脉的所有冯氏后人编在一起,不但黄石地区冯姓统一了,而且辐射到江西、安徽、汉川、黄梅、武穴等周边的省市县,并且统一了“圣源常远炽、周雄延晋唐、联和庆丰旺、合泽毓显良、科铭久卓越、诗书益裕章”30代新派行,各个支脉以新派行的前二句十代与各支脉老派行并存使用形成双派行,各支脉在对接新派行时,必须遵循不欺祖,不压代的原则,对接新派行前二句的相应代数。必须统一,虽这次修大成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历时多年完成,但对于我们所有的冯氏后人团结和谐来说则是十分有意义的。
  名人传
  “状元及第”冯京
  冯京()北宋名臣,字当世。宋代江夏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猝于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
  在1048年8月至1049年3月举行的乡试、会试、殿试中,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时任宰相的富弼见冯京才华横溢,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自乡试、礼部以至廷试皆第一,中状元后,以将作监丞通判荆南军府事。回京后,值集贤院,拜龙图阁待制,出知扬州,以翰林学士被召还京,因数月未去拜访丞相,被韩琦视为傲慢。富弼要其拜见韩琦,冯京道:“公(韩)为宰相,从官不妄造请,乃所以为公重,非傲也。”神宗即位,冯京复为翰林学士,改御史中丞。王安石为政,试行新法。冯京上疏万言,论其更张失当,被王安石指为邪说,欲予罢黜,但神宗认为冯京可用,反而任命冯京为枢密副使,后进为参知政事。冯京因郑侠妄言时政受牵连,被罢知亳州。
  明朝清官冯之图
  冯之图(),字书先,兴国双峰庄(今大冶金湖街办上冯村)人。
  自幼聪颖异常,志高怀远,博览群书,1627年中举人,1634年中会试第七名进士,授官山东清史司主事,后任福建漳南兵备道台、福建督学使兼福建市政司右参议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
  明末,朝廷昏暗,官贪民怨,生灵涂炭,冯之图深恶痛绝,遂辞官归乡,被封中宪大夫致仕。
  革命烈士冯雪涛
  冯雪涛(),湖北省大冶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靠伯父扶持在家乡私塾读书。后到武汉读书深造,在曹壮父、曹大骏等人的影响下,192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同曹大骏、曹振亚等人一道返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在龙山镇搞农民运动,是该地区党的负责人之一。在曹少坡村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龙山文化促进社”和“除毒会”、“妇女天足会”,举行了一次千余人以上的反封建大游行,把龙山镇的鸦片烟馆全部查封。1926参与领导了龙山地区反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斗争,实行减租减息,反对苛捐杂税,并带领群众没收了吴进村大地主的粮食,亲自开仓分给贫苦农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5月因民团通缉,避走上海,及时与党取得了联系,任上海《红旗》报馆编辑,常秘密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1929年的一天,该馆正在召开秘密会议,被敌发觉围捕。英勇不屈,与敌辩理,敌人当场用电将他触死,牺牲时26岁。灵棺现在上海烈士殡仪馆保存。
  大鄂政务委员会主席冯玉亭
  冯玉亭,生于1912年6月,大冶人。土地革命时期,参加党的地下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五师助理指导员、大冶中心县委书记,大鄂政务委员会主席、大冶县长等职。解放战争后任东北航务局局长、东北林业总局制材局局长、哈尔滨林业机械厂副厂长。
  轶闻志
  冯之图智除恶僧
  传说明朝时,大冶当地有个庙,庙里住着108个和尚。然而这些和尚专门欺压当地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当地百姓无奈,便向在朝廷中做官的冯之图求救。于是冯之图便想了个办法。
  大年三十夜里,冯之图骑着一头毛驴,此毛驴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夜间便从京城赶回大冶。他命百姓们将寺庙周围铺上干柴,一把火便将寺庙烧得干干净净。紧接着,命人将庙的瓦砾砖块收拾干净,栽上早已准备好的麦苗。做完这些事情,冯之图又连夜骑着毛驴赶回京城给皇帝拜年。
  大火中,有一个和尚从寺庙里逃了出来,并一路逃到京城,向崇祯皇帝告御状,揭露冯之图火烧寺庙之事。宗祯听后,半信半疑,就派人前往大冶察看,这样往返足足要一月有余。当官员到了寺庙旧址一看,那些麦苗已经长得很高,一点儿也看不出曾经有寺庙存在过的痕迹。
  官员回京后,将自己所见到的事情回禀皇帝。崇祯皇帝一想,除夕夜里冯之图与众大臣一起吃饭,第二天一早又前来拜年,如何能跑回大冶?定是和尚诬告的,便下令将和尚处死了。
  董必武、李先念被救
  1929年,彭德怀在大冶受伤,幸亏得到了一位当地人的救助,才转危为安。这位当地人就是大冶人冯元璋。他收留彭德怀在家里养伤数月,并先后资助红军棉花数百担,光洋七千元。
  1931年,白色恐怖笼罩大冶,大冶政府到处抓人,“宁可错抓一百,不能放过一个”。此时,大冶监狱里收押了百余人。冯元璋得知此事后,设法营救。因他曾有恩与当时大冶县长李建堂,便游说此人,最后终于使得监狱里的百余人被释放。
  解放后,任湖北省委书记的李先念有一次来到大冶,专门命人找到冯元璋,并指着自己问他:“你还认识我吗?”当时冯元璋正在菜场里卖菜,突然被人带到过去,他被吓坏了,更是不明白领导为什么这样问。“还记得那年你从牢里救了100多人吗?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还有董必武、张体学,都被你救了!”冯元璋听完,这才知道自己无意中竟救出了这些革命先驱。
热点推荐?关羽并不姓关而是姓冯?
?冯姓是典型的贵族后裔:血统显赫
?2016丙申年世界各地冯氏宗亲大拜年
?冯氏家谱中的祖训礼节,冯家人必须铭记!
? 你认识姓冯的人吗?认识你就一定要看看!!
?中国姓氏重新洗牌:快来看看你的姓排第几?
?老祖宗留下的冯氏祖训,赶紧收藏!一定要传下去!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氏资料。
知晓冯氏天下事,敬请留意“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祖籍乐安伟人--董必武
当前位置&&首页 -& >> -&
祖籍乐安伟人--董必武
&&& 董必武,谱名叫贤琮,1886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现在叫红安县。随着流坑旅游开发宣传力度的加大,流坑董氏宗族也日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同时也引来不少寻根问祖的人。1998年7月,流坑村又接待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他是董必武的族人、湖北省光华学校教师董卫东,这次是专程来流坑村寻根认祖的。他还带来了《董氏晋公世系图》、《江西乐安流坑世系图》、《湖北麻城白果世系图》、《湖北省红安县董氏名人世系图》等珍贵史料。经对照研究,确认湖北麻城董氏是流坑董氏外迁的一支。
  据族谱记载:流坑董氏17世祖董同一,元代末年迁居湖北麻城县,故董同一为麻城董氏之始祖。“同一之子正一,常从(麻城)白果居,货殖产业,遂家白果,科第文物,奕叶楚中”。嗣后,麻城董氏第6世祖董级又迁居红安县,董必武是董级的14世孙,也是流坑董氏36世孙。
  董必武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曾多次随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来到乐安,在离流坑25公里的南村乡太平村住了两夜。
  196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偕夫人一行7人,在江西省副省长王卓超陪同下视察抚州。中午,地委、专署领导按惯例安排了午饭。当时正是三年灾害时期,董老见餐桌上有鱼有肉,十分丰盛,便不肯上桌,他语重心长地对抚州的领导说:现在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很苦,毛主席几个月都不吃肉,这样好的伙食,我怎么吃得下?在陪同人员的再三劝说下,他才说:吃一点吧,这次算破例了!晚上董老一行在艺术剧院观看了由金慧玲主演的京剧《盘夫索夫》和由万安安主演的采茶戏《三月三》。次日上午,便离开抚州前往景德镇。
主办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114网址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必武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