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诱发至善园学生活动中心“善问”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小学数学教学激发学生敢问善问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小学数学的教育,一直处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如何让小学生能够敢于提问甚而善于提问,是我们数学教师需要研究和讨论的。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哈林格尔中心校 内蒙古 包头 01400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16鼓励学生善问,培养学习能力
更新时间:&&&&&&&&
来源:网络&&&&&&&&
&&&&&&&&字数:2000字
【看准网()】数学论文频道小编搜集的范文“2016鼓励学生善问,培养学习能力”,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论文 ,请访问数学论文频道。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是知之始。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要善于使所有孩子都敢于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我上数学课时,学生都能大胆地提出疑问。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学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间的乘号可以改写或省略后,学生的问题随之而出:(1)“a×4”能写成“a4”吗?(2)“2a”可以写成“a”吗?(3)除号也能像乘号一样改写成“.”或省略不写吗?(4)“x×1=x”,“2a”也能写成“a”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通过他们自己思维探索、合作学习来解决,于是,我把以上问题全部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思考、交流解决问题,老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有一个学生在回答第(3)个问题时说道:“如果把除号也改成‘.’或省略不写,改写或省略的符号就分不清是乘号还是除号了!”多么精彩的回答,这比老师生硬的解释要生动得多,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课堂上,正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等合作交流,学生对知识单一的、片面的认知转化为丰富的、全面的理解。课堂不应是优秀生展示的天地,更要是所有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做到有疑必问有问必说,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探究的学习风气。 二、提供条件,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乐于提问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提出问题、发表看法。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出适当空白,给学生多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乐于提问,逐渐形成较强的质疑能力。如教学约分时,我先引导学生说出约分的一般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一般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紧接着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很快就想出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我对此法进行了肯定。 但如何很快地找出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呢?学生有了疑问,生A突然冒出想法:能不能用分数的分母去减分子,所得的差就是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呢?他还举出例子,如: ,3-24=6,3和24的最大公约数是6。我微笑着说:“这种想法真奇特,他所讲的对不对呢?同学们举例验证一下。”经过验证,大家发现有的分数用这种方法求最大公因数不可以,如 。生B不死心,又提出:如果把分数的分母连续去减分子,最后的差就是分母、分子的最大公因数,他也举例验证: ,35-14-14=7,35和14的最大公约数就是7。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同,我继续鼓励学生验证,不久后就有学生发现反例,如 ,7-4=3,7和4的最大公因数是1,不是3。于是,学生明白了很多分数的分母和分子的最大公因数是可以用分母减分子或连续减分子来求的,但它不是适用于所有分数。 转贴于 看准网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小学生都喜欢竞赛,可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一开始,我请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计算比赛。男生算第一组题:①27×8+73×8=___;②(1+125)×8=___;③32×48+32×52=___。女生算第二组题:①(27+73)Χ8=___;②1×8+125×8=___;③32×(48+52)=___。当教师宣布获胜的是女生队时,男生提出了疑问:女生队的题更好算,这样的比赛不公平。有学生又问道:“这些算式中为什么女生队的题更好算?这里面是不是存在着规律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就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索之中。而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正是我为他们创设的问题情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显然,自己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好的问题若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这就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或数学材料中挖掘问题“原型”。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其次要鼓励学生提出真实存在的问题,即他们确实感到迷惑的、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再次要恰当地把握好问题的空间;最后应重视培养学生提问和质疑的能力。老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提问和质疑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转贴于 看准网
看了这篇文章的还看了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高潮的前奏。有&问题&,才有未知,也才有教学活动的展开。在以往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只是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这样就形成了&教师根据内容提问→学生思考回问→教师鉴别回问评判得出结论&的问题程序。这样的问题程序...…
提要: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平面图形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介绍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主要目的是组织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研究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构建,在构建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
\单位圆定义法与\终边定义法\本质上是一致的,采用哪一种定义方法是一个取舍问题,没有对错之分.三角函数的两种定义方法都是可行的,我们没必要非要分出孰优孰劣,我们大可以采取\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态度来提高对三角函数定义及三角函数的认识。从映射的角度来开展三角函数定义的教...…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1、运用直观手段,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对算理的理解,能准确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
单元概述:在这个单元当中,学生将全面研究、学习解三角形。教师用制作的演示文稿为学生介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到数学日记中。学生用数学日记描述现实生活中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并用正余弦定理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让学生创建调查计...…
论文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链接合作QQ:赵雪梅的个人工作室 - 培研平台
如何让学生善问
如何让学生学会善问
学生具备了敢问和想问的能力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问得有高度。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
1.注重示范,通过教师的“举一”引导学生“反三”
教师可选取一些较为典型的题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如“按比例分配”例题教学后,学生很自然地提出质疑:此类题可否用归一法解、用分数法解,以后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吗?通过这样的训练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学会质疑打好基础。
2.向常规解法发问
经常鼓励学生对常规解法质疑、评价、拓展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式。如比较3/4和6/7的大小,一般学生都是毫不犹豫,就用通分的方法去解决,很少学生会提出将3/4变为6/8,判断出3/4比6/7小,所以应鼓励他们积极去探索。
3.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质疑习惯后,教学中给学生留有质疑的空间,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质疑的状态。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质疑。学生问:“老师,为什么一张纸的二分之一是半张纸,两张纸的二分之一是一张纸,四张纸的二分之一是两张纸,同样是二分之一,纸的张数却不一样?”老师则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拒理力争,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4.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尽可能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发现中质疑,在探究中质疑。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布置学生事先到商店调查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教学“元、角、分”时,创设购物环境,让学生实际运用,用已有数学知识分析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敢问、想问、善问,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如何引导学生善问会问
如何引导学生善问会问
55+5=1035+5+5=15101001005+5+5+1005123410055&
206+59+716+519+729+7&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为学生募善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