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能治病吗认为冬至治病为好时间

冬至前后是膏方调养最关键时间,应辨体质服用
膏方又称煎膏或膏滋,有滋养膏润的作用,同时能治疗疾病。C FP供图杨志敏教授在讲解膏方的种种用法。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观众提问极为积极,专家当场解答。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冬令进补,强基固本!由南方都市报养生周刊、南都养生微信号联合广东省中医院举办的南都养生大讲堂《名医为你制膏方》活动,于11月8日在广东省中医院拉开帷幕,逾两百市民参加了此次活动。这也意味着广东省中医药科普系列巡讲活动正式启动,参加此次活动的重磅嘉宾包括广东省中医药局李梓廉副局长、广东省中医院陈达灿院长、广东省中医院杨志敏副院长、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胡延滨、南方都市报的副总编夏逸陶和编委池少伟。
  身为“膏方女王”,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为现场“膏粉”们揭秘膏方制作过程,历数膏方神奇之处,并针对服用膏方常见问题进行释疑。杨志敏教授指出,岭南之人善于煲汤、饮炖品,寄药补于食补,改良后的膏方适于岭南人的体质,渐渐成为进补“新宠”。
  “膏粉”这么说
  只在立冬后两三个月吃膏方
  此次南都养生大讲堂专门邀请了三位资深的“膏粉”—付越女士,周文女士和周文娟女士来到活动现场。别看她们一个个都年过五十,气色却非常好,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但之前她们有的怕冷到一般的木凳子都坐不了、有的找不出原因的消瘦、有的偏头痛难以忍耐。膏方的到来赶跑了纠缠她们多时的老毛病。
  记者在现场采访三位膏粉,她们表示每次吃膏方都只在立冬之后的两三个月,然而效果即能保持大半年,这是为什么呢?杨志敏教授提到,虽然四季都可用膏方调养,但冬至前后是最关键的时间,体现“冬藏”之意,中医认为天地四时之气,春夏主疏泄,阳气发越而人气浮外;秋冬主收摄,则阳气固密而人气伏内,膏方施治,多于补益,服用膏方,最宜于秋冬,多由冬至“一九”开始,至“九九”而止,比春夏时获效大,冬天进补得当,可受益一年,尤其是像周文娟女士这种体质偏虚,容易消瘦的人,所以她能在坚持服用膏方两三个月后,来年体重从84斤上升到90斤,疗效可见一斑。
  专家这么看
  膏方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疾病纠偏等作用
  在南都养生大讲堂《名医为你制膏方》的活动现场,杨志敏教授介绍,膏方,又称煎膏或膏滋,属于中医传统剂型“丸、散、膏、丹、汤”五大剂型中的一种,以内容而言,取中药材的精华为膏;以功用而言,则有滋养膏润的作用,以药效而言,膏可治疗疾病。
  专家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偏颇或疾病状态,开出适合身体状况的处方,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疾病纠偏等多种作用,正如付女士,长期疲劳,怕冷,甚至凉板凳不能坐,一吃水果就拉肚子,服用膏方五年,不仅再不怕冷、水果已成盘中餐,掉头发和耳鸣的现象也消失,头发也重焕乌黑,这都得益于膏方是由多种针对不同疾病的中药精华浓缩而成的,因时制宜的个体化治疗,针对性强,非一般补品可比。
  常用于制膏方的中药药剂有人参(大补元气)、黄芪(利尿脱毒)、熟地(补血滋润)、巴戟(补肾阳壮筋骨)、各种胶(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黄明胶、鳖壳胶等)等,由医生根据病人体质,对症下药。杨志敏教授谈到其师傅,一天只开两个方子,可见开膏方方剂需斟酌谨慎到何种程度。
  杨志敏教授指出,膏方虽好,但也要适合的人吃。一般来说膏方在调治亚健康状态(如体虚、怕冷、易感冒、疲劳、失眠、健忘等)、更年期前期、多种慢性疾病及病后康复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尤其适用于体质偏颇、体弱的人群,注重调养的健康人士也可尝试,如老年人增强体质,女性疏肝健脾。
  膏方这么吃
  辨体质是必不可少的
  膏方大多由复方组成,医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拟定膏方,每道膏方都需根据不同体质、不同病情开出,而且要确保所开膏方的调理方向适合患者,因此医生要辨明患者的体质后才能开膏方。
  医生常在开膏方前处以“开路方”。一则作为先行的试探性调补,以观察服药后的反应,验证自已对病人的判断;二则可以调理脾胃,将病人的身体状况调整至服用膏方的最佳水平,最终服用膏方时就能起到真正的作用。通常膏方一开就是一个季度,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开膏方之前应试探清楚病人的进补方向。有的病人体质比较单纯,也可不用吃开路方,直接服用膏方即可;如果病人本身有咳嗽、感冒、胃痛等情况,应先治疗好这些症状,为服用膏方进补打下基础。
  服用膏方有三大招
  通常来说,膏方有三种服用方法:调服,把黄酒或水加入黏稠难化的膏方中,用碗或其他容器隔水炖热,调匀后服用;冲服,用白开水调开量好的药膏,搅拌均匀后服用;含服,把药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这个方法最常用于治疗慢性咽炎。服用时,还有以下一些小招数:
  1、汤匙定量:每次用汤匙取1匙,约合10-15毫升,一日两次,早晚服用。初次服用者用量可减半,服用几天后感觉良好,再逐步加到正常剂量;
  2、何时停/禁服:近期饮食过于肥甘厚腻,可先停服,避免积食上火;感冒期间和月经期应停服;如果出现胃口变差、腹胀腹泻,甚至鼻出血等,可用量减半或延长服用间隔等;患急性病期间禁服膏方;
  3、饭前服用:如果患者脾胃功能较弱,最好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以起到固护脾胃的作用;治疗肠道疾病的宜在饭前1小时左右服;养心安神的在睡前服效果最好;
  4、忌口:服含有人参的补气膏方时,应忌食萝卜,服用含首乌的膏方时,忌服猪、羊血及铁剂;服滋补类膏方时,不要喝茶。服用膏方期间要忌辛辣,不要暴饮暴食。
  在家D IY膏方吃更方便
  正解:“一瓶好膏方,首先要处方好;其次药材好;第三熬制工艺好;最后是收膏收得好,必须滴水成珠。”杨志敏教授称,膏方处方一般包含20~40种中药饮片、细料、辅料,就算是要调理的身体问题较为单纯,常规的药材总量也达2~3公斤,因此首先在配方上,个人D IY就已经不够科学;此外,制膏配方、浸药、提取、浓缩、收膏、分装、晾膏七个步骤,用料讲究,工序也影响成膏药效。自己动手制膏,容易熬不透,用料浪费之余也收不到成效。医院专业制膏,封存完全与水汽隔绝,因此保存期内保证不发霉,自制膏方则做不到,容易发霉变质,无益补身。
  冬季膏方不怕霉变
  正解:膏方用药时间长,尽管时值冬季也要小心霉变。膏方做好后,应在干燥环境中放凉备取。可将其存放在瓷罐(锅、钵)中,也可用搪瓷锅盛放,但不宜用铝、铁锅等金属器皿作盛器。膏方通常可服4-8周,因其中糖分较多,有的还含动物蛋白,应将其存放在阴凉处,在冰箱冷藏更佳。如果放在阴凉处,遇暖冬或气温回升时,应隔水高温蒸一下。遇到气候潮湿或天气变暖,膏方上出现霉点时,最好用干净的水果刀刮去表面有霉点的一层,再隔水高温蒸烊。
  现场Q & A
  Q:我是湿热体质的人,能用膏方吗?
  A:湿热体质不宜服用膏方,但痰湿体质人群,尤其是体型偏胖、大便黏滞、血脂或尿酸偏高者,可考虑使用清脂化淤功效的膏方进行调理。
  Q:小儿吃膏方合适吗?
  A:小儿根据生长需要、尤其有虚证的可适当进补,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贫血等症的体虚患儿,5岁以上的儿童如果有食滞、咳喘也可服用有健脾养胃功效的膏方,但要减量,建议一次服用5至10克,年龄在5岁以下、患急性病尚未痊愈或慢性病在活动阶段的儿童不宜吃膏方。
  Q:膏方是不是越贵越好?
  A:并非如此。有些人一开膏方,就要有野生人参、冬虫夏草、鹿茸、燕窝等贵重药品。其实,膏方是否有效,取决于辨证是否精当。立法应消补并用,通补兼施,千万不能小病大补,而应以中医的辨证论治为原则。
  个性膏方大盘点
  调肝健脾膏 适用气郁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是肝郁脾虚而情绪不舒等症者。肝火旺盛者不适合。
  更年滋养膏 适用阴虚体质,尤其是更年期男女肝肾,亏虚出现腰酸、多汗等症者。湿热体质、痰湿体质之人不适合。
  固阳葆真膏 适用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尤适用于畏冷、疲倦、虚寒便秘者。湿热体质、阴虚体质人群不适合。
  健脾养胃膏 适用于气虚体质人群,尤其是脾胃虚弱而消化不良、体瘦之人。湿热体质人群不适合。
  清脂化淤膏 适用于痰湿体质,尤其是体型偏胖、头晕头胀、血脂或尿酸偏高者。阳虚体质之人不适合。
  舒心安神膏 适用阳虚及气郁体质者,尤适合心脾亏虚导致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者。湿热体质人群不适合。
  温经养血膏 适用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是女性气血亏虚、痛经、经行头痛、四肢不温者。湿热体质人群不适合。
  益精固肾膏 适用于阳虚体质人群,尤其是男性肾精不足而见腰酸、膝软或阳痿早泄等症者。湿热体质、痰湿体质人群不适合。
  益气固表膏 适用于阳虚体质,气虚体质人群,尤其是表气不固、自汗出者。湿热体质人群不适合。
  玉颜固发膏 适用于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人群,尤其是气血亏虚所致脱发、头发早白、面色不华、月经量少者。湿热体质人群不适合。
  省中医推出的这十种膏方中,反响最好的三种分别是:舒心安神膏、温经养血膏以及健脾养胃膏。这似乎从另一角度印证了广东人体质确实偏虚。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 余伊玲 通讯员 宋莉萍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除署名外)
  作者:黄集昊除署名外
本文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医]三分钟了解冬至养生要诀 【1】
&&&&【提要】《[中医]三分钟了解冬至养生要诀 【1】》由66test友情收集整理的,谨供需要作文中医的朋友参考。内容如下:
&&&&&&&&冬至,俗称冬节,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在很多地方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12月22或23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阴阳学来讲: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看: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早在汉代曾把冬至作为公定节日,文武百官皆可放假。在广东地区则有“冬至过大年”的说法,他们把这一天比作过年一样重要。&&&&乙未年,12月22日12时47分,正式踏入冬至。作为2015年最后一个节气,冬至对于养生来说显得更加关键。&&&&一、冬至养生,贵在“归藏”&&&&&&&&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古人一到这个时节,便基本结束农耕牧作,宅在家中准备过年,在北方,家家户户则开始往地窖里储藏食物,名曰“藏”。中医学讲究天人合一,养生适宜四时,衍生至人体,我们也将冬至的养生着重于“归藏”。&&&&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有助于:身体内器官的保暖,避免受到风邪入侵。&&&&西医也认为冬季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冬季比较缓慢,如果睡眠不足,白天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充,体质就会变弱,容易畏寒、发困、乏力、感冒。&&&&有晨练习惯的朋友也应当注意:最好不要天不亮就出门锻炼,此时天气阴冷寒气重,而锻炼后皮肤毛孔是张开的,特别容易受凉,诱发感冒和偏头痛等疾病。&&&&二、冬至艾灸最补阳&&&&冬至也是一年中艾灸养生的最佳时机。&&&&此时艾灸可将节气、艾灸和穴位三者结合更好地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还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总体来讲,冬至这天艾灸效果最好,但是,艾灸发挥效力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最好在冬至前4天就开始艾灸,加上冬至以及其后的4天,一共持续9天。&&&&&&&&此时,最适合的穴位就是神阙穴,艾灸神阙穴可将初生之阳坚固在体内,慢慢生发生长,为体所用。&&&&神阙的位置就是肚脐。肚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点”上,是调整人体功能的最佳作用点。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天下养生网)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顺便也可以灸一灸关元穴,关元穴位于神阙下三寸,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艾灸关元穴可以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强身固体的作用。&&&&艾灸时可以肚脐为中央,沿着肚脐周围熏灼腹部。&&&&按照中医理论,腹部为太阴,它属于阴性,用热的东西来加速循环,能够使人体的气机生发起来,乃至冲开身体不通的气脉。记住,烧灼的时候尽量贴近肚脐,但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就好。&&&&&&&&这样的灸法有利于冬至一阳生,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可以一冬不感冒,甚至第二年都很少生病。&&&&施灸半小时内别沾水&&&&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灸时要慎风寒,戒生冷、油腻。&&&&刚吃完饭或空腹不宜灸脐。&&&&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艾灸。&&&&施灸后,不能让风从灸的穴位进入,要用毛巾在灸后的穴位上包两分钟,灸过最少要喝300毫升温开水!&&&&三、病弱者冬至养生——提高警惕&&&&&&&&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四、老人冬至养生——防寒保暖&&&&&&&&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五、女性冬至养生&&&&&&&&中医医认为: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属性,女属阴,为凉性。因此,女性如果不注意保暖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不适症状。所以,女性更多的需要温暖的
特别声明:中医冬至养生
  冬至来了,身体保养要重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医冬至养生,欢迎阅读!  冬至是我国24个节气中的第22个,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北半球,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昼最短、夜最长,阴气最盛。然而,这一天以后,太阳又要回归北半球,照射地面的角度日日增大,地面会得到越来越多的热量,阳气会日渐强盛。所以,冬至这一天是阴盛阳交之时,这之后,阳气由少到盛,阴气由盛到少,我们也要度过冬季最寒冷的数九寒天,就是我们俗称的“三九天”。冬至后的“三九天”,天气寒冷,体内阳气刚刚生发,比较弱小,养生要调整体内平衡、顺应自然,所以总体上,要注意躲避寒冷、适当运动、多多休息、心情平稳,养护自身内刚刚生发的弱小阳气,使其利于以后的生长繁盛。  冬至养生的中医四原则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我国自古就有“顺时摄养”的说法,节令更替,冬至养生方法亦当做相应调整。  御寒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冬至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防寒保暖。在饮食上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木耳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外出时注意保暖,老人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尽量少出门,适度保暖、适量运动。  养藏 冬至后,天气寒冷、阳气伏藏,顺应这一变化,此时养生当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以免扰动闭藏在内的阳气。补养肾脏十分重要。  补阳 冬至时阴气已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芽。顺应这一趋势,冬至养生亦应适当补养阳气,可以适当吃一些羊肉、枸杞、韭菜等药食,注意生活规律,定时开窗换气,常呼吸新鲜空气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益阴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一般比较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也是冬至养生的重要内容。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卧室内要适当通风并注意保持一定的湿度,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最好从中年开始进补  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增强体质和保持身体健康,不少人开始注重进补。尤其重视冬令进补,有人认为“晚补不如早补”,以致闹出了“小孩长胡须”的后果。在如何掌握进补方面存在许多误区。  先说说进补时间。冬令进补存在着诸多误区。如“进补一定要在冬至后”、补药越贵越好、慢性病补不忌病、儿童冬令进补无禁忌等等。其实,这些观点都没有正确理解冬令进补与调整的作用与功能,在认识上是一大误区。“进补一定要在冬至后”一说不准确。需要指出,进补是中医药中一种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就是补充人体的不足之处。现代人中,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补药是指中药中一些能补养人体阴阳气血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虚者补之”,就是人体内邪气亢盛,需要用泻的方法把邪气祛除;当人体正气不足即为虚证时,需要用补的方法恢复体质。  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有关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医学专家提醒说,进补有年龄限制,过早进补容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过晚则可能错失良机。传统医学认为,正常人进补,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内经》记载说,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而女子35岁前身体健壮,面貌娇嫩,头发生长旺盛;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40岁是人体健康状况发生改变的界限。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如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患者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又如老年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临床发现X光片改变通常在30-40岁以后;更有谈虎色变的癌症发病时间分别为,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胃癌好发于40-60岁,肝癌好发于30-50岁之间。如此看来,40岁开始进补不仅适宜而且必要。此外,中医认为,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既能进补亦能受补。  4类人群最需要冬至进补  冬至进补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那么,哪些人最需要冬至进补呢?  阳气虚弱者 阳虚的人在冬季常会流清水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这类人可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期阳气生发。  易患冬病者 慢性支气管炎、冻疮、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医看来属肾气亏虚、阳虚外寒。调治的办法是温药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药进补,还可以食补之,如生姜肉汤对咳喘疗效较好。附子生姜桂枝汤对防治冻疮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养生益寿者 养生益寿,冬至进补就是个很好的办法。原则上说,有不足就要补充。例如,用脑多者应经常吃核桃,体力消耗大者,要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补多少、怎么补,要因人而异。  防春夏病者 医学家们证实,冬天调养得好,春夏发病就少。正是基于这个观点,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总之,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劳力过度,劳神内耗,产后,术后及亏虚早衰者,均为冬至进补的对象。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今日冬至到 正是进补好时机|中医|药剂科_凤凰资讯
今日冬至到 正是进补好时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受到知识水平、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的限制,不少偏远农村的村民对冬至进补知之甚少,作为三甲中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中医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在冬至前,组织中医专家,来到乡镇开展冬至进补咨询活动。
原标题:今日冬至到 正是进补好时机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古人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是保养、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应讲究“养藏之道”,适时进补,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受到知识水平、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的限制,不少偏远农村的村民对冬至进补知之甚少,作为三甲中医院,内江市中医医院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中医文化传播者”的责任。在冬至前,组织中医专家,来到乡镇开展冬至进补咨询活动。回家拿检测报告 村民排队领补药12月19日上午,结束赶集后,70岁的谭爷爷气喘吁吁地赶回家,拿起抽屉里的检测报告后,又往场镇赶去。原来内江市中医医院专家正在市中区全安镇开展义诊咨询活动,主题为“服务百姓冬至乡村行”。来到义诊现场,谭爷爷坐在了内一科副主任医师邓晓琴面前。“大爷,你哪里不舒服?以前得过哪些病?治疗结果怎么样?”在邓晓琴的耐心询问下,谭爷爷说出了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查看检测报告之后,邓晓琴还发现谭爷爷的尿酸指标偏高,肾功能也有问题。于是她告诉谭爷爷,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到医院做全面检查,接受科学治疗。注意饮食,多做运动。接着,她还进一步了解了谭爷爷的用药情况,当知道谭爷爷每天中午在服用他汀时,她立刻嘱咐谭爷爷,改为晚上吃,效果更好。71岁的陈婆婆两周前,才到内江市中医医院看过病,看到医院来到镇上义诊,她感到十分亲切。她说:“我当时本来想去另一家医院,但是客车上的人都劝我去中医院。”果然不负所望,吃了几服中药后,陈婆婆的病情明显好转。在义诊现场,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伯忠又为陈婆婆开了一味药。义诊活动中,医院药剂科医生为50多位村民免费发放了补药,药剂科主任杨国华说:“每袋补药都包含了几种药物,适合冬至进补。”提高抗病能力 冬至日进补最佳胡国栋是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原内江市中医医院院长。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他,已经从医50余载了,是内江市十大名中医,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12月17日,记者来到内江市中医医院名医专家楼,在门诊8室,胡国栋医生正在为病人把脉问诊。每一位患者坐下来,他都会耐心询问病史,倾听症状,做到望、闻、问、切。为何选择在冬至进补,胡国栋笑着说出了一句俗语,“冬令进补, 春来打虎”,这句话也巧妙的道出了冬至进补的功效。他说,按中医理念,冬至日其实是一年之中天地阴阳气运转接的关键时刻。此时人体的阳气尚处于潜藏状态,冬至日后逐渐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形成阳气的收藏。因而在这一期间,及时地进行进补调理,能更好地发挥食材、药材的作用,有利于人体对养分的封藏。冬至进补能有效增强体质和提升抗病能力,达到滋补身体的作用,滋养效果最好。正在看病的张女士告诉胡医生,她特别怕冷,常常穿特别厚还手脚冰凉。胡国栋指着张女士告诉记者,“她这样的情况就属于阳气虚弱,需要在冬至日当天进补。”五类人群最需补 盲目跟风不可取胡国栋介绍,冬至进补适应的人群十分广泛,大致分为五类。首先是体质虚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脏病、风湿等)的老人;公司文员、中高级管理人员等长期处于高压下的亚健康人群;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后的虚弱人群;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的女性,还有癌症康复期的病人。今天就是冬至日,一年一度的冬至进补其实早已悄然升温。记者走访发现,医院外的零售中药店生意十分红火,随便买补药补一补是多数消费者共同的心理。但是,胡国栋认为,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中医药的科学就在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必须辩证进补,否则效果就不好。”他说。根据体质学,个人的体质被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湿热、痰湿等9大类。如阳虚的患者畏寒肢冷,喜欢热饮;阴虚的患者口干舌燥、盗汗、潮热;气虚患者表现为四肢倦怠、自汗;血虚患者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湿热患者心烦失眠、口苦、口腻;痰湿患者形体肥胖,容易胸闷、咳喘、痰多。冬至进补时应该遵循“虚啥补啥,对症用药”的原则,但湿热、阴虚体质者不适应进补。胡国栋推荐阳虚体质者,可以购买1斤羊肉来炖,加2两当归、1两生姜。气血虚患者建议喝当归补血汤,在猪蹄或者鸡、鸭汤中,放入当归10克、黄岐100克、党参60克。三甲中医医院 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内江市中医医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占地200余亩,分东、西两个区域。医院环境优美、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功能健全,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泸州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内江医科学校等院校临床教学基地,是内江地区中医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医院开放病床1200张,有9个骨科病区,8个内科病区、6个康复科病区、4个外科病区,以及眼科、妇产科、儿科、皮肤科、口腔科病区(骨科病区)。其中骨伤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康复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还拥有妇产科、眼科、皮肤科等省市级重点专科。还拥有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健康体检中心。医院现有高级职称160余人,研究生80余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有国家级和省市名中医24人。购置了大量现代化医疗检测、治疗设备,如核磁共振、CT、准分子激光、飞秒激光治疗仪等诊疗设备。西林新区建设规划用地180亩。项目分三期完成,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修建康复住院大楼和教训综合楼,现已竣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修建门诊综合楼和外科综合大楼,正在建设之中。西林新区建设任务完成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将展现在世人面前。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黄晓庆(院方供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537275
播放数:305120
播放数:227653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