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成语故事的成语典故

一字千金_一字千金的意思_一字千金是什么意思_一字千金的故事_一字千金造句_一字千金的近义词、反义词
您的位置: >
> 一字千金
时间:来源:
【成语名字】一字千金
【汉语拼音】yī z& qiān jīn
【成语解释】
对著作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典出《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后用&一字千金&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亦可以用以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成语典故】
《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注解】
1、吕不韦:公元前?~前235,战国时秦人。本为商贾,因有功于秦庄襄王,而为秦相,后封文信侯。曾以有孕之姬献给庄襄王,生子政,即秦始皇。始皇时尊为仲父,后因与太后私通,畏罪自杀。
2、布:公布。
3、咸阳市:秦朝的首都,地约当在今陕西省长安市东北。
4、延:请。
5、增损:增加或减少。此处指更动文字。
【成语出处】
1、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古诗》:&陆机所拟之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唐.韩〈奉和元相公家园即事寄王相公〉诗:&题诗更相忆,一字重千金。&
4、清.钱谦益〈定山堂诗集旧序〉:&言古诗,则曰〈十九首〉,亦知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乎?&
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这个办书的事情,不是外行人知道的。并且文章价值,有甚一定;古人『一字千金』,尚且肯出。&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褒义。
使用类别&& &用在&文辞精妙&的表述上。
【一字千金造句】&& &
1、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情采并茂,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2、李白〈静夜思〉诗,虽只二十字,但意境圆满,无可增损,真可谓为一字千金之作。
语义说明&& &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褒义。
使用类别&& &用在&价值极高&的表述上。
【一字千金造句】&& &
1、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2、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代。
语义说明&& &指书法上一字价值千金。
使用类别&& &用在&价值极高&的表述上。
【一字千金造句】&&
1、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
2、今天在古董拍卖会场上,某些名人的书法作品以高价卖出,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近义词】:字字珠玑,金章玉句
【反义词】:驴鸣犬吠
【参考词语】:一字百金
【汉语拼音】:&& &yī z& bǎi jīn
【成语解释】:即&一字千金&。见&一字千金&条。
1、唐.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况潮小篆逼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龙盘肉屈强。&
2、宋.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一字千金的故事】
据《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原是战国时代阳翟地区的商人,后因帮助秦庄襄王之子楚登上王位,故被任命为丞相。当时养士的风气极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等人,门下均有众多食客,吕不韦不落人后,以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门下食客亦达三千。后来他见著书立说使名声显达的人也不在少数,便要他的门客把所知所闻行诸文字,集二十余万字成《吕氏春秋》一书。此书内容涉及历史、地理、传记等,可说涵盖了天地万物及古今之事。书成之后,吕不韦相当得意,把它公布在咸阳城门口,请大家提供意见与批评,并声称若有人能更动其中的一个字,即赏赐千金。但因为吕不韦当时可说是位高权重,没人愿意得罪他,所以始终没有任何人出面批评。这次悬赏的举动,使吕不韦及《吕氏春秋》名扬天下。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一字千金&,用来比喻文辞精当,结构严谨。或用来形容价值极高的作品。&一字千金&也有用其字面意思,用来指书法写得极佳,一字价值千金。
和相关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最新更新
成语大全频道点击量排行榜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一字千金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一字千金的意思是: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上一篇:下一篇: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平 作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节 作
【双调】折桂令_赠千金奴杏 作者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趣 作
两同心_一笑千金。 作者:黄庭坚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一笑值千金 作者:磊落
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滕王阁序》一字千金的故事
《滕王阁序》一字千金的故事
关于《滕王阁序》的故事
 &&一字千金   传说,唐朝文学家王勃到南昌,刚好赶上都督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了千两银子,亲自率文人们来见王勃。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不是个空(kong)字吗?  王勃说:对呀!就是“空【kōng】字呀!‘槛外长江空自流’吗!”
  众人恍然大悟。  写作背景: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精妙之处: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第一:精
  精有二种解释,一种是用词简练,通观王勃全文,说实话确实是用语简练。这一点在文中处处可以见到。如描写地理位置“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了了数字,就将洪都(南昌)的地理位置说的一清二楚。由大及小,大气而不遥远。而且在这几字中将洪都的险要位置中心地位说的一清二楚,此等用笔老到之举,岂是一个精字了得。描写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又是一目了然。描写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也是数字。像此种字简意深之例,通文比比皆是,看我等动辄洋洋数万言,才知其贵重也。此为我等后学当学之一也。
  第二:妙
  《滕王阁序》系属名篇,名句佳言当不谓小。世人常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自是不待言下。此为写景之最也。其它如写地势“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写励志如“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写虚境如“渔舟唱晚,响穷鼓蠡之滨;雁陈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那一句不是惊世骇俗之佳句,此等妙笔,全文俯首拾来皆是,处处设疑,处处点睛,有此等点睛妙笔,怎不让其赋妙不可言呢?所以呀,我们现在写作,也要注意用词之精,一篇文字如有一二句点睛妙笔,全文皆活也。写散文者应记之。
  第三:博
  中国有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写作的知识面一定要广。熟读唐诗三百首,只要我们用心的熟读了,那么对其中的意境、技法、格律、也会有自然而然的熟悉,在此种情况下,无疑对于我们自身的写作是有好处的。
  博览群书,也就是说肚子里有墨水,俯首拾来皆成句,是我们写作者必须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厚积薄发,看多了,识多了,写起文来自然也是轻车熟路,事半功倍也。看看我们现在的什么少年作家,还有那些看了几句摘撷的名句或是翻了几本哲学就动辄大言不惭的主儿,也敢在那里叫嚣自己学富五车,实让人贻笑大方耳。
  我们看王勃的《滕王阁赋》,就可见王勃所学之博。如地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对于南昌的历史了如指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远景、在南昌的四周地理)”。“响穷鼓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中景,南昌周边)”。如节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节令)。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节气)”。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等等。可见王勃引用之泛,而且入情入理,浑然不着痕迹,这样的引用如胸中无万千书卷,又如何能信手拈来呢?所以,写作者博览群书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须要做的。否则,临时抱佛脚,拉一些似是而非的典故来引用只能是东施效颦,徒画蛇添足罢了。而且知识面不广,创作面就会受到限制,这是写文时的大忌,愿文学爱好者明之。
  第四:活
  一位成功的文字作者,比喻他的功底最佳用词就是收放自如。该收时候收,该放时候放,也就是在一篇文里,始终抓住中心,在引申面上,又抓住诠释之重,这样层次感分明,中心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而又能将作者的中心思想毫无保留的灌输给读者,这样的作家,才是成功的作者,因为读者的思想已跟着他的思想互动。
  《滕王阁赋》融抒怀于景,相得益彰。王勃在写景的表像下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必须具备对文字熟练的驾驭能力,也就是说要能做到收放自如。
可惜天妒英才 王勃26岁便魂归大海,转载下文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英年早逝的初唐诗人——王勃
公元676年秋,年轻的王勃乘坐一艘船,前往当时的交趾(今为越南境域),看望他的父亲。他和父亲已经许久不见,虽然同朝为官,然而父子却是天涯海角,相居千里。数年不见的父亲大人,不知须发又愁白了多少,王勃的内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南中国海,干净而纯洁,在阳光的照射下,时而碧绿,倏忽深蓝,美不胜收。王勃坐在船头,心事如浪,随波起伏。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波,随着时间的推移,风波也已渐渐平息,王勃的心里,又恢复了往日的明净,船儿劈波斩浪,如一尾鱼,在大海的深处游弋,他从这暗藏激流的旋涡里,读到了跌宕和搏击;也从这汹涌澎湃的浩瀚里,读到了磅礴与激情。&
  这个聪明过人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一场暗流,正从海底悄悄升涌。危险正在无声地逼进。&
  为了这次相见,王勃准备了最为得意的诗文,带在身边,他要让远在南方的父亲,阅读评判自己的作品。刚才从秀色可餐、诗意如画的江南来,王勃这几日还在船上发奋用功,写下了长长的华彩文章:&
  非登高可以赋者,唯采莲而已矣。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风兮暮起。黛叶青跗,烟周五湖;红葩绛花,电铄千里……荣华息,功名恻。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采莲赋》&
  唐朝的风吹来了。秋季的南海,还仿佛是秀丽的江南,温暖如春。王勃的才华在南海风的吹拂之下,文思泉涌,才华如展。在诗坛,“初唐四杰”向来被誉为开风气之先的勇士。名冠四杰之首的王勃,更是才气逼人,其诗文直如一股清新之风,扑面惊人,文采斐然。王勃的聪明是确凿无疑的,他在文章里所展露出的才华,也确如笔下的奇葩——恰似一朵红光艳丽的莲花,“才有用兮用有时”对他来说,并不显得夸张。&
  王勃家学渊源颇厚,祖父王通乃隋朝末年大儒(据说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入相前都曾师从之),叔祖王绩也是声名遐迩的山水诗人。但相比先人前辈,少年王勃似乎更显得天资聪颖。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汉书)指瑕》以擿其失。——《新唐书·卷二百零一》&
  九岁的孩子,不仅能读读古书,而且能写得《汉书指瑕》这样的文章,直指当年硕儒颜师古关于注解中的错谬之处,这在当时,不啻石破天惊之举,被目为“神童”。十七岁时便被授为朝散郎,沛王李贤听说王勃奇才,几次派人邀约,将他招入到府中来,聘为修撰,专门负责编书草文,甚得喜爱。&
  其时的唐朝,也恰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举国上下,到处显现出经济富庶、民生安定的初步繁荣景象。至少没有了战争,几十年间,人们的生活总归要在平稳中不断前进。而且随着经济的复苏,文化的复兴也同步并举。新兴的、激进的思想和意识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王勃便是这个时代潮流中的激进分子。他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责任感,向当时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发出抗争,其诗文革故鼎新,称雄一时,以至于“每有一文,海内惊瞻”。自由的思想,清新的色调,明快的节奏,青春的朝气,正逐渐取代暮色和寒流:&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山扉夜坐》&
  唐朝的春天,文艺的春天,说来就来了。王勃和他的朋友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放声欢呼,纵情歌唱。在一次送别友人之时,王勃轻轻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来,含英咀华,传诵不衰。热烈、奔放的情感,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正是大海里永动不息的波澜。&
  入王府后,王勃工作自是勤勉,编写的书籍文章也都得到赏识。有一天,沛王与英王斗鸡,看到两个王子斗得不亦乐乎,一时兴起,作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沛王也正儿八经地派人下战书一样送给了英王,文章写得很好,十分精妙,于是宫内争相抄书传阅。此事不知怎么被唐高宗知道,文章摆到了龙案上,看看又是“血战功成”,又是“割以牛刀”,这些字眼,不禁使高宗联想起太宗时兄弟残杀、朝政喋血的情景,以为此文有挑拨皇子间的关系之嫌,龙颜大怒,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而且是要求不得逗留,立即启程,以后也不能再进王府。&
  其实,唐时斗鸡之风盛行,唐太宗时期,一个叫杜淹的小官员,因为献了一首斗鸡诗,暗喻李世民平定海内的战功,结果很幸运的是,这首诗得到了太宗赏识,“嘉叹数四,遽擢用之”,一直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参政议事等要职。后来的唐玄宗尤喜这行,几乎亡国。到明代的张岱,还有闲情,仿王勃的这篇檄文,成立斗鸡社,乐此不疲。&
  但一篇戏文,却真实地断送了大唐才子王勃的锦绣前程。&
  说到底,文学才华与政治才能是两回事。王勃生于诗书之家,文采上可能自得家传,加上用心颇专,才华是不必说的。可是,这样的家族背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文学上的才能与政治上的不匹配。不做官还好,一做官便立刻见相。同样关于斗鸡的文章,人家杜淹得到提携重用,王勃被斥出京城。优点有时也是缺点。王勃将才华全部投放在文学上,成了他致命的软肋。王勃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在政治上却是一个极不成熟的人,这注定了他后来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再后来,因为藏匿犯下死罪的官奴,又害怕事泄,将这个犯了死罪的家伙杀掉(王勃讲义气,但法制意识淡薄,而他平日又“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事发之后,按律当斩,巧的是朝廷大赦天下,免却死罪,但其父受到牵连,被贬至遥远的南国交趾县(今越南境内)为令。年轻的诗人,屡遭官场飞来横祸,又不善经营,从此义无反顾地步入江湖,此后朝廷虽多次征召,均称病辞谢。&
  父亲为了自己而远贬南国,王勃怎能不悲伤?南海之上,一颗年轻的心灵还在不停的自责。除了文章能让父亲欣慰,其余的都差强人意。能让父亲感到骄傲的,也只有自己的文章。“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表现的情绪,是贬抑后的苦涩,离京时的凄凉,他要把自己这几年宦海沉浮、客游巴蜀的种种酸楚向父亲诉说。父亲严厉,却是最好的知己。也许,这途中,唯一可以让父亲开怀的,是在来时途中作的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
  滕王古阁,一序传千秋。在出行的途中,适逢滕王阁重建竣工,东道主洪州都督大宴宾客,并有意让自己的女婿夸客扬名,早就嘱其作好一篇序文。那日在席间,问有谁愿意为古阁重建赋序一篇,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征文大奖赛,或者说文学选拔赛,众人皆摇头,却不料半路上杀出个王勃来,与之斗文比才。一霎时,热闹的场景就更加热闹,一个有备而来,一个是即兴为文,众人的目光都落在年轻的王勃身上。但见王勃“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一气呵成,直看得满座大惊,啧啧称奇。那个原先气得吹胡子瞪眼的阎都督,见小年轻不知自己用意,气得出来更衣,中途又偷偷让人不断将王勃的文章传抄过来,等到读到最后,一拍大腿,一跃而起。老夫子顾不得体面,从内房里出来,握住王勃的手:“真奇才,当垂不朽矣!”态度中肯,重新摆宴,喝得愉快极顶,挽留几日,谈文叙事。临走时,大约还送了不少纪念品。&
  年轻的王勃不知道,这次出行,最大的收获已经在那次宴会上成就了。就是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读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文句。并且,在这篇美文之中,给中国语言宝库留下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萍水相逢”、“渔舟唱晚”等二十多个成语。阁以文传,文以阁名,王勃的名字便永久地与滕王阁联系在一起。王勃更不知道,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此后的李白于黄鹤楼赋诗、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王勃的影响。后来的韩愈为此阁再次重建著文时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看看啊,连著名的韩愈同志,对能与王勃同作赋文都感到自豪。&
  天妒英才,风生水起。海上的风浪不知什么时候,越来越大。王勃惊恐地预感到了什么,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大海在发脾气时,容不得人喘息,骤起的风暴打断了王勃的畅想,他在途中许下的“愿承欢而卒岁”的愿望成了泡影,他在文中提到的“长接席而寡仇”的理念,还有“才有用兮用有时”的奋斗目标,连同他那瘦弱的身躯,被巨浪无情地吞噬。船沉,不幸溺水惊悸而亡。诗稿飘零,落入大海,莫非大海也想将他做为知己?&
  可怜一代匠才,魂归大海。魄散珠胎淹没,芳销玉树沉沦。&
  毛泽东在读到清人所著王勃的史料时,加了很长的批语,“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才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看不起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他们干的。百分之三十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何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结论就是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
  才长命短,令人扼腕叹息。一代才子,留给后世无穷的念想。当年的唐高宗,也是在事隔多年之后,发出关于王勃的沉重感叹:高宗虽以斗鸡檄斥勃,然心奇其文,欲召用而勃已死矣,喟然曰:朕读《滕王阁序》至落霞联及诗阁中帝子句,辄为掩卷者久之曰:真奇才也!——《青箱杂记》&
  唐高宗的后悔,已经并不重要。倒是王勃死后,素不相识的越南当地民众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建立庙宇,可惜在二十世纪的一场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只剩残垣段壁,但塑像仍被保存了下来。这些,年轻的王勃一定没有想到,也许应了他的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话吧?而这句话,在今日中国的外事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由当初王勃的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更为丰厚的邦交内涵。&
  唐朝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大观园。阅读唐诗,我们往往颠倒顺序,喜欢从盛唐再到初唐,这也很好,仿佛从百花齐放的大花园,回到她含苞欲放的早春时节。寻寻觅觅,但见春叶葳蕤,细看,一朵,一朵,又一朵……我将目光移向王勃。可是面对这样早逝的青年才俊,迟迟落不下笔来。而且,在翻书查文期间,脑子里总是在一个劲地回想着他短暂而光华的一生。人生、生命、命运,真是欲说还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用青春证明了热血,用短暂证明了永恒。
王勃作《滕王阁赋》的传说
王勃与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诗文俱佳,为初唐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著名的。初唐四杰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继王勃之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犒赏诸臣,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九九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其女婿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
  至末座之王勃时,年轻的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gū酒器],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此次盛宴,也因此一段佳话而名垂文史。
  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写序后的第二年,在探其父的途中渡海溺水而逝。终年27岁。
  今滕王阁右侧有俯畅园,中有王勃的石雕像。汉白玉王勃石雕像,矗立在一湖清涟之中。翩翩佳公子的年青诗人,睿智的目光,好象向浩瀚天际远眺,似乎想穿透云层,探索他自己坷坎的命运。
附1:王勃作《序》的传说
一、时来风送滕王阁
《时来风送滕王阁》,指的就是初唐诗人王勃,九九重阳登临滕王阁作《序》的神话般故事。
传说,王勃自幼聪明过人,六岁能文,十四岁授任朝散郎,有“神童”之誉。后因故免官,其父王福畤受牵累,贬迁南海炎热之乡的交阯为官。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九月,王勃从山西动身,赴交阯省亲,坐船逆长江而上,来到江西与安徽地界。在彭泽县东北,东流县西南,有一座马当山,形势险峻。王勃船到马当,突遇风浪。船不能开,于是避风马当山庙下。王勃到庙里观瞻了一番,正想回船去,突见一位老者坐巨石上,神态非凡,问王勃:“来的是王勃吗?”王勃大惊,老者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盛会,若往赴宴会,作为文章,足垂不朽。”王勃回道:“此地离洪都六七百里,一夜岂能赶到?”老者笑道:“你只管上船,我当助清风一帆,使你明日早达洪都。”老者言毕,笑而远遁。依照老者指引,王勃登舟,一路神风吹送,次日凌晨便到了南昌,按时与会,挥笔写下了千古不朽之作——《滕王阁序》
二、赴会作序
传说王勃于重九之日赶到南昌,洪都府阎都督果然设宴,遍请江右名儒。阎公对诸儒道:“帝子旧阁,洪都绝景,在座诸公,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原来,阎公女婿吴子章早隔宿草就序文,故在座诸公假装不敢轻受,只一心要推让给吴子章,好让阎公翁婿名利双收。恰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便不推迟,索笔求纸。小吏报所写诗文,当报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吏三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吏又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喜曰:“此子视我为知音。”吏再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以手拍几,说:“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满座尽皆失色,阎公携王勃之手,盛酒满觚[gū酒器],王勃酣醉。诸儒中突有人喊:“慢!”原来是吴子章,只见他高声道:“此为旧文,并非新作。三岁孩童都能背诵,不信,我将当众背诵。”果然,一字不漏。王勃笑曰:“贵婿之记忆能与杨修、曹植媲美。不过,请问这篇旧文之后有诗吗?”吴子章答:“无诗。”王勃再挥毫写诗八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满座复惊。王勃问:“是新作,还是旧作?”吴子章大惭而退。众宾拉住,说:“王勃大作,令婿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吴子章与王勃就席前互敬美酒,至醉方散。
三、诗空一字
只说王勃大笔挥毫作了《滕王阁序》不待辞别,携了下人,便匆匆离席,直奔江边乘船而去。众人正告退之际,阎都督喝一声:“慢,怎么结尾一诗,末一句空一字未写?”众人近前,果见诗空一字。阎公说:“只怕我等轻慢了王诗人,故空一字作难大家来猜,大家就猜猜罢。”众文人面面相觑。有人说:“槛外长江 自流”,所空的字应是“独”字,也有的说是“船”字。问到吴子章,他冥思苦想了良久,也只是说“水”字。阎公露不喜之色,说:“独字太浅,不合王郎诗境;船字太俗,不足论;水字太露,毫无诗意。”阎公问:“此时王勃船至何处?”衙卫答:“最快到了丰城。”阎公令:“快马追王郎,千金求其一字。”
衙卫快马加鞭,追上王勃,说明来意,王勃笑之,说:“王勃岂敢戏弄都督大人!我将这一字写在你手心,见了都督方可伸掌,否则此字会不翼而飞。”便索了一支笔,不蘸墨,在衙卫手心画了一阵,令其握拳,拜别。
衙卫回府,在阎都督面前伸开手掌,竟空无一字。閰公自语:“怎么会空空如也呢?千金难买一字啊!”猛然一惊,莫非是一“空”字。
“妙哉!好一个‘空’字!”众人附和称赞。
閰都督拍案叫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这个‘空’字用得妙,万千感慨,尽在这个‘空’字上。”
附2:新修滕王阁记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倘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附3:滕王阁
  滕王阁在历史上有几处,其中最知名的是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公元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天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四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呵成,写下这篇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王勃作序后,唐代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西江第一楼”之誉。1300多年来,滕王阁历经兴废28次,可谓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
  重修后的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阁中,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为观止。第五层是凭栏骋目的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
  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博主后记:
王勃离开官场真的是中国文学的幸事,古代大才多不如意,否则也不会有传世名篇《滕王阁序》.可能只是一个御用文人,这也成就了他的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七律:九溪神游&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字千金成语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