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弟子规是中国奴性教育育

《弟子规》是在培养孩子奴性吗?_微信文章精选
《弟子规》是在培养孩子奴性吗?
foyitang95
现在一些学校要孩子学习《弟子规》,有的父母觉得这是在培养孩子的奴性,甚至气急败坏的在网上抗议。今天就其中被很多人看成具有“奴性”教育的一句话来做个深入探讨,自然一切见分晓。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这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父母出现了过错,做孩子的,要及时规劝,让父母改正。
估计很多人会觉得这话太空洞了,当然了,这是应该做的啊?
还有人会表示困惑,为什么?原来一直认为古代讲究的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啊,不是讲究的是:父让子亡,子不敢不亡吗?怎么还能与父母抗争规劝呢?怎么古代还有这样的说法呢?
那么,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首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碳酸饮料对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东西喝下去,会觉得很舒服,有种爽爽的感觉。
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喝,也就是说我没有以身作则,自己是传讲健康的人,还喝这个有点说不过去,呵呵,错误偶犯。
但是,现在我很少喝了,为什么呢?有一次,我在父母家里,开车回来的时候,顺便买了两瓶汽水。然后,在吃过晚饭的时候,觉得口渴,一眼看到了汽水,于是打开,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妹妹的孩子看到了,于是她大老远地跑了过来,站到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舅舅不爱健康,喝汽水,这是不对的!舅舅,为什么明知道是不对的,你还要喝呢?”
当时我就愣在了那里,要知道,小朋友的眼睛那么晶莹透彻,她脸上的认真神情顿时令我觉得自己无地自容。
这就是孩子的力量,他(她)们单纯,所讲之事,都是发自肺腑的真诚,所以,具有极大的穿透力。
当时我毫无还口之力,因为面对这样的真诚,所有的辩解都是苍白的,所以立刻承认错误:“好的,舅舅错了,向你学习,以后舅舅不喝了!”
从那以后,我确实基本不喝了,如果没有白水喝,我会选择纯果汁饮料,但是一般不会再喝汽水了,我总是觉得对一个孩子的承诺,是要遵守的。
同样,我有一朋友,本来烟吸得非常厉害,后来突然戒了,这很不寻常,因为这些烟民要戒烟,那是和神话传说一样虚无缥缈。那么,他为什么一下就能戒掉呢?
原因是:他女儿有一次认真地和他谈了,才三四岁的孩子,但是极其认真地对他说不希望他吸烟了,他说这种期望的力量太大了,望着小女儿天真无邪的面庞,如果不去做,觉得自己都不是人了。于是,立刻戒烟了。
现在,再来谈《弟子规》的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并没有认为父母长辈是永远正确的,什么事情都要服从。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时候,文化主体主要是教育人们服从封建统治,所以平时教育孩子的,都是培养奴性的绝对服从。这也是很多人反对儒家的原因,认为儒家在培养奴性。
其实,只要稍微阅读一下儒家经典,就会发现这是误解,比如,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孟子》,孟子在见到梁惠王的时候,就认真地指着梁惠王的鼻子教育他.
如果你的厨房有的是肥肉,你养的马胖胖的,可是,你的国土里面的老百姓却在路旁饿死了,那么,你就是在“带着野兽去吃老百姓(率兽而食人)!”
这几乎是痛骂了,在《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论述,但是国君们却被教育得心服口服——“我愿意接受您的教育(寡人愿安承教)”,大家从这里面看出什么奴性了?这分明是抗争的风骨啊!
在家庭教育里,古人也没有那么迂腐地告诉我们,家长一切都是对的,孩子要绝对服从。
比如孔子就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对父母做错的地方,要委婉地提出建议,使其改正。
在《孝经》里面,也有这样的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这里面的“争”通“诤”,大概的意思是据理力争规劝对方改正,全句的意思是,有这样正直的,随时规劝父母改正错误的孩子,家长就不至于犯大的错误。
如果完全服从,对错误的情况也不劝阻,这哪里是孝呢?
儒家大师荀子的著作《荀子》里面也说:“父有争子,不行无礼”这样的话。
可见,在儒家的心中,如果父母犯了错误,是不需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的,孩子应该据理力争,规劝父母改正错误。
只有规劝父母改正了错误,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所以《弟子规》里面有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
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了,儒家并没有要求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相反,在父母有错误的时候,要明确地指出来,帮助他们改正。
那么,为何会这样呢?这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句话,实际上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家长为绝对的价值导向的,在正确的价值观面前,家长和孩子,都是学习者、同修者,只有互相帮助,我们才能共同提升。
要知道,家长也是普通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道德标准上的完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我们的身上,有着向善的优点。
但是,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偶尔起点贪念,嫉妒心等等。这是自然现象,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不断学习培养善念,去除恶念的过程。
而养育孩子,则给了你发现自己的问题,重新学习提升的机会。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孩子,孩子的心灵没有受到更多世俗的污染,他们保留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品质,比如:善恶观、公平观。
国外的很多心理学研究机构,包括耶鲁大学等大学的学者,对婴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想知道,我们的大脑,在生下来的时候,都遗传了一些什么内容,这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没有受到过教育或者很少受到教育的婴儿的身上。
这种研究当然很困难,但是,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证明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很多品德类的基本要素,并非后天教育的,而是遗传而来!
研究的手段很丰富,比如,可以通过关于“注视时间”的研究,来收集信息:通过婴儿的眼球运动来探索婴儿的思想。婴儿注视某物的时间,反应着婴儿的内心。
另外,还可以通过关于“伸手够物”的研究收集信息,通过婴儿自己的选择,来判断其心理活动。
让我们来看一些研究的案例吧。
有专家请6~9个月的婴儿观看动画片:主角要么帮助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要么阻止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在看影片的时候,研究者观察婴儿的眼睛更喜欢看哪个角色。
结果,婴儿更喜欢帮助者,这说明,6~9个月开始婴儿已经能够理解“帮助”。
另外一项研究里面,专家设置玩具,让一个角色爬坡,另外一个角色推动帮助它,还有一个角色在上面阻拦。
然后,将帮助者与阻拦者这两个玩具形象放入盘子,让婴儿选择,6~10个月的婴儿,几乎全部选帮助者。这个研究也说明了,婴儿喜欢帮助行为。
那么,婴儿对破坏行为是什么态度呢?
研究人员设立中立者,就是不帮助,也破坏的角色,然后将帮助者和中立者同时放入盘子,发现婴儿会拿帮助者。
那么,如果将中立者和阻拦者放入盘子,婴儿会选谁呢?
答案是:婴儿选择了中立者。
这说明:婴儿不但喜欢“好心人”,也讨厌“破坏者”。
后续实验发现,3个月的婴儿已经出现“负面偏好”(negativity bias),三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受到什么后天的教育,此时,他们所显示的善恶观,现在学术界基本上认为是,来自于遗传的。
这些实验,也证明了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对的。
国外此类研究非常的多,结论都非常有价值,以后有机会我会多跟大家聊聊,这些内容甚至有关医学,涉及到了我们大脑的进化。
总之,孩子生下来,是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的,他们更加纯净、直接,因此,我们大人在很多时候,要向孩子学习的。
当我们有了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某种私心,在做各种掩饰,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非好事,而孩子,则仿佛是天生为了揭穿它而存在的。
比如,年轻的母亲在自己的娘家,对自己的父母私下说公公婆婆的坏话,孩子听到了,记住了。
结果,回到爷爷奶奶家,母亲又改口说公公婆婆好,此时孩子往往会直接捅破:“妈妈,你刚刚不是说奶奶如何如何......?”我的天啊,妈妈恨不能把宝贝的小嘴立刻捂上!
这是孩子的纯净,反衬出了我们人性的复杂,大家想想,这是不是也是孩子给我们上了一课?
还有,曾经看过一新闻,家长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事先,家长告诉孩子,上车的时候蹲下一点,这样就可以不用买票了。结果上车后,孩子左思右想,觉得这是有问题的,于是,自己掏钱,到售票员那里补了票。
各位,这是不是孩子给家长上了一课?
在儒家重要经典《中庸》这本书里,把“诚”看作是“天之道”,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把遵守“诚”看作是“人之道”,也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本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而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做的往往非常好,当孩子指出我们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是要好好想想的。
我这仅仅是举个关于诚信的例子,其实在很多方面,孩子都显示了更多的纯净与智慧。
所以,“亲有过,谏使更”这句话提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有优越感,在很多时候,我们做的,真的未必比孩子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施教者,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和孩子是共修者,我们面对正确的价值观,互相探讨,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而已。
聊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明白了,《弟子规》告诉大家“亲有过,谏使更”,表面上是告诉孩子,看到父母的问题,要进行规劝,而实际上,我想孩子其实往往是不用劝的,他们见到问题,往往会立刻直说,这是他们的天性。
而真正需要规劝的,其实是家长,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会虚心改正?自己会不会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解,甚至告诉孩子,你要学会变得复杂?
编辑/佛医堂微信执行主编:贤一
欢迎加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公众微信:
foyitang95
佛医堂义工团队每天都在微信值守,为大家解答各种健康知识问题。
官方微博:
官方博客:
www.佛医堂.com
官方微信:
foyitang95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佛医堂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佛医文化平台&佛医堂&,每天都有义工师兄值守,与您交流各种健康、佛法话题.
广告 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佛医堂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弟子规奴性思想实质与违背华夏文明内容浅析_汉家儿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7贴子:
《弟子规奴性思想实质与违背华夏文明内容浅析
我们都知道,后两千多年历代中国人学的儒家是删减+修改版,如果还原真实的儒家与真正的孔学绝对会让人们“惊呆了”。但这里要谈的不是什么良儒与腐儒犬儒之争,真儒与假儒之辩,而是另一个所谓的“国宝”之称的《弟子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拥护《弟子规》?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我们都知道满清入关灭了中华后,推崇儒学(腐儒派,也就是假儒家)作为国术统治汉人。
正版授权奇迹MU页游,奇迹重生!原汁原味还原奇迹,十年轮回!
如果说培养情怀,陶冶情操,《诗经》可谓性情之真,《论语》可谓性情之正。然而却有很多人“弃论语而就弟子规”,甚至在我们说“论语更加纯正经典”的时候,他们会一贯地以“论语小孩子看不懂,弟子规能看懂”为由予以回应。虽然很多学者指出吹捧《弟子规》是“奴性入骨”的表现,然而这么一个定义是没法解决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该如何说服、改变、甚至拯救“毒性入骨”的人、又该如何防止我们在其他事情上犯与他们相似的错误。或者问题可以归结为:  弟子规之流的奴性思维,其思想核心究竟在哪儿?奴性思维是怎么借《弟子规》成为可能的?为什么会存在“弟子规能看懂,而论语看不懂”的观点?  我们翻阅《论语》,再对比《弟子规》,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区别:论语对“道德”只有举例式的概括描述,而很少有明确细化的行为要求。更多的是“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君子能够如何如何”、“做到如何如何,可以称之为君子”这样的表达。然而《弟子规》则与之完全相反,其中有许多诸如“在某特定场合下,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样的及其详细、及其明确的近乎法律条文式的行为要求。  或者可以打比方说,假如一个人希望走路的样子显得好看,他去看《论语》,会看到很多诸如“走路好看的人常常干些什么事”;“能做到如何如何的人走路会好看”这样的叙述。而去看《弟子规》,则会看到诸如“走路每步要跨25厘米;平均每秒跨0.8步;每次抬腿的角度为50度”这样的详细明确的要求。
换言之,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论语》更注重启发教育,通过描述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记叙一段段温润的语句来启发人们对道德、对人格的思考与追求,并以此培养人们举一反三、如切如磋的思维能力与思辨精神。而《弟子规》则开门见山地针对很多现实情境直截了当地给出明确详细的答案,甚至强调这个答案是“圣人训”从而防止了人们反思答案是否正确。  《论语》授人以渔,《弟子规》授人以鱼。然而人在得到了道德上的“鱼”之后,是很难再去寻求道德上的“渔”的。也就是说:《弟子规》将一种社会问题转变成了另一种社会问题:将“丧失道德底线”这一问题转变成了“丧失道德反思”这一问题。相比前者,后者的问题更加可怕。这就是开篇提到的为什么有人说“弟子规能看懂,论语看不懂”的原因。  写到这里,开篇另两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很明显了:  弟子规的拥护者们,大多没有“自由之思想”,没有“独立之人格”,没有“理性的力量”。遇到问题不情愿独立思考,不愿通过自己的思维处理问题,而是希望直接从外界得到答案,甚至不会去反思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合理,而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人生、道德这样的重大问题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可悲的是,《弟子规》恰恰又迎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就人生问题直接给出答案,甚至通过强调自己的权威性(圣人训)来让人觉得其接近真理,不用再反思。  培养“理性的力量”是很难的,然而自甘堕落不再独立思考是很容易的。加之一些社会组织有目的地推广《弟子规》,于是弟子规拥护者的人数便如爆炸一般迅速增长。在增长的同时,这部分人也很难接受自己理念上的僵化与奴性。  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理性的力量。《大学》有言:“致知,靠格物”。共勉。
【附1:弟子规推广组织的理论逻辑探究】  《弟子规》一书中,除了流水线式的道德行为外,还有很强的奴性与顺民思想,而这些是与崇尚人格平等的儒家思想完全违背的。可是当代弟子规教育者们则又通过诸如“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等概念强化其书的负面影响。  然而很可笑的是,当我们指出其问题的时候,弟子规教育者与推崇者们便会用弟子规内容中所涉及的部分道德行为的正当性来掩饰辩解。  任何教义都有其发展完善的过程。某些社会组织在有目的地推广弟子规的同时时也粉饰强化了“《弟子规》与《论语》道德一致性”的依据,使其具备了更强的理论迷惑性与洗脑效果。  【一】、“弟子规只是启蒙读物,儿童长大了会去思考,去改变。”  这是典型地照搬了“先授人以鱼,再授人以渔”的经验:认为《弟子规》是鱼,《论语》等书是渔,人在得到鱼之后会渐渐地求渔。在得到具体教条之后便会渐渐地寻找并反思其精神依据。  然而道德上的“鱼”是没法“吃光”的,所以得到《弟子规》这条“鱼”的人也就没有“缘鱼求渔”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更何况,《弟子规》通篇没有任何启发读者反思其道德依据的语句,甚至开篇“圣人训”这样的权威性指示又否决了人们“因鱼求渔”的必要性。而在弟子规教育者们“弟子规是儒家的根”、“弟子规每一条都做到了就是圣人的境界”等话的引导下,实现道德反思就更加困难了。所以诸如“弟子规只是启蒙读物,儿童长大了会去思考”这样的话是站不住脚的。
【二】、“《论语》与《弟子规》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的关系,是不可分开的。”  这里借助了一个未明确说出的逻辑前提:“《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然后用“知行合一”的观念将《论语》与《弟子规》联系起来。  然而“《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这一隐藏的逻辑前提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弟子规》对做人处事做出了详细甚至苛刻的明确要求,这并不代表其能作为“行”;《论语》重视启发式教育,重视思辨教育,也并不代表其只是“知”。  更何况,即便“《论语》是知,《弟子规》是行”,从两书在教育理念上截然相反的态度来看,两者也绝不属于同一理念上的“行”和“知”。也就是说两者甚至根本不具备行知理念上的一致性,把两者放在一起属于主观臆断,强加关联。  【三】、“《弟子规》与《三字经》都是很好的启蒙读物,以前的人在读,没有人说三道四,反而现在去说,真是不可理喻。”  其一,这里存在一个很明显的概念暗示,即“《弟子规》与《三字经》性质相同”,这是很明显的错误。《三字经》对于父母、子女两方的义务都有很明确的叙述,“人格独立”、“人格平等”的思想在三字经中多有表达。而《弟子规》则只侧重一点:通过服从、隐忍、阿Q精神达到其所谓的“对人尽善”的教旨。当然这里的“善”并非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善。  其二,《三字经》自宋代产生起直到清代,其一直与《百家姓》、《千字文》并列为三大启蒙读物。而《弟子规》虽产生自满清,可清人也几乎鲜有以《弟子规》作启蒙读物的。《弟子规》的兴起仅仅是十几年间的事。若论及真正的启蒙读物,可以考证的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四】、“现实社会还是普通人多,老百姓只想吃饱饭,孝敬父母,养育儿女,弟子规正为此尔。如果大家都讲求思辨精神了,那谁还来扫大街,谁来工厂上班?”  这里默认了“职业有高低之分”的观念以及“普通人不需要思辨精神”的观念。并偷换概念,隐藏了“有思辨精神的人不愿意从事扫大街等劳动”这一逻辑前提。  孟子曾说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其含义便是——不同的人即便在职业方面有主序之分,在人格上也是自由而平等的。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方面同样适用——职业确实是不同的,然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其人格精神都应该是独立、自由而平等的!《伍子胥逃亡》、《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即便是一位渔夫、一位看门老兵,都能拥有伟大的人文情怀——而这不正是我们所向往追求的人格关系吗?所以“有思辨精神的人不愿意从事扫大街等劳动”这类事本身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这么说来,“‘授人以渔’的教育在现在的社会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实践性问题应该是能引起争论的唯一理由了,因为其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理由都基于目前的社会现状——社会现状是复杂的,所以“可行”与“不可行”的观点都能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然而社会发展走向的可操作性也是很强的,毕竟路在脚下,大有可为!
【附2:弟子规内容违背儒家思想例证示例】  【一】:《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说:有三种不孝,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就是陷亲人于不义,是最大的不孝。  《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段意谓顺从,与儒家思想违背。当然弟子规中也有规劝父母的内容,在“二”中详解。  【二】:《论语》:“父父子子”。意思是说:父亲要有个父亲样,才有资格要求儿子做得像个儿子。《三纲》:“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意思是说:父亲是子女的表率,如果父亲做得不像个父亲,子女可以离开。  《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一段,尤其是“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形成了一个“父母有错,只能不断地规劝父母改,如果父母不改,除了顺从之外别无他法”的奴性逻辑。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三】:《论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说: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丘直接否定:如果用德来报怨了,那么用什么报德呢?所以要用正直报怨,用德来报德。  《弟子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一段强调“以德报怨”,为孔子直接否定的观念,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四】:《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意思说,应该让行为符合道义,而不是让行为迎合上级或长辈,这才是人真正应该追求的。  《弟子规》:“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一段,没有涉及“亲所好的东西违背了道德该如何”的讨论,然而结合“二”中所述,如果“亲之所好,不合道德”却又不愿意改正,那么依旧要顺从。这里对长辈的逢迎与顺从很是明显,与儒家思想相违背。
【五】:《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孟子》“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大学》“平天下”。意思就是,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弟子规》:“不关己,莫闲管”。这是孤立主义的态度。
真实的儒学,是需要我们还原的
炫酷暗黑奇迹MU页游强悍来袭,秒怪秒BOSS,奇迹重生,来玩就送海量礼包!
怎么没有人看!。。
我在看,我看了弟子规之后,就非常厌恶。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面对20位女生的贴心祝福,围观男生无比羡慕嫉妒恨。
女司机:粉丝会说你还是很厉害。我觉得会很掉粉。
  今天来和大家聊聊《弟子规》里面的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这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父母出现了过错,做孩子的,要及时规劝,让父母改正。
  估计很多人会觉得这话太空洞了,当然了,这是应该做的啊?
  还有人会表示困惑,为什么?原来一直认为古代讲究的是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啊,不是讲究的是:父让子亡,子不敢不亡吗?怎么还能与父母抗争规劝呢?怎么古代还有这样的说法呢?
  那么,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首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我们都知道,碳酸饮料对我们的身体是不好的,但是这个东西喝下去,会觉得很舒服,有种爽爽的感觉。所以,我有时候也会喝,也就是说我没有以身作则,自己是传讲健康的人,还喝这个有点说不过去,呵呵,错误偶犯。
  但是,现在我很少喝了,为什么呢?有一次,我在父母家里,开车回来的时候,顺便买了两瓶汽水。然后,在吃过晚饭的时候,觉得口渴,一眼看到了汽水,于是打开,咕咚咕咚喝了起来。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妹妹的孩子看到了,于是她大老远地跑了过来,站到我的对面,认真地对我说:“舅舅不爱健康,喝汽水,这是不对的!舅舅,为什么明知道是不对的,你还要喝呢?”
  当时我就愣在了那里,要知道,小朋友的眼睛那么晶莹透彻,她脸上的认真神情顿时令我觉得自己无地自容。
  这就是孩子的力量,他(她)们单纯,所讲之事,都是发自肺腑的真诚,所以,具有极大的穿透力。
  当时我毫无还口之力,因为面对这样的真诚,所有的辩解都是苍白的,所以立刻承认错误:“好的,舅舅错了,向你学习,以后舅舅不喝了!”
  从那以后,我确实基本不喝了,如果没有白水喝,我会选择纯果汁饮料,但是一般不会再喝汽水了,我总是觉得对一个孩子的承诺,是要遵守的。
  同样,我有一朋友,本来烟吸得非常厉害,后来突然戒了,这很不寻常,因为这些烟民要戒烟,那是和神话传说一样虚无缥缈。那么,他为什么一下就能戒掉呢?原因是:他女儿有一次认真地和他谈了,才三四岁的孩子,但是极其认真地对他说不希望他吸烟了,他说这种期望的力量太大了,望着小女儿天真无邪的面庞,如果不去做,觉得自己都不是人了。于是,立刻戒烟了。
  现在,再来谈《弟子规》的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并没有认为父母长辈是永远正确的,什么事情都要服从。
  很多人认为,古代的时候,文化主体主要是教育人们服从封建统治,所以平时教育孩子的,都是培养奴性的绝对服从。这也是很多人反对儒家的原因,认为儒家在培养奴性。
  其实,只要稍微阅读一下儒家经典,就会发现这是误解,比如,儒家经典四书中的《孟子》,孟子在见到梁惠王的时候,就认真地指着梁惠王的鼻子教育他,如果你的厨房有的是肥肉,你养的马胖胖的,可是,你的国土里面的老百姓却在路旁饿死了,那么,你就是在“带着野兽去吃老百姓(率兽而食人)!”这几乎是痛骂了,在《孟子》中,有很多这样的论述,但是国君们却被教育得心服口服――“我愿意接受您的教育(寡人愿安承教)”,大家从这里面看出什么奴性了?这分明是抗争的风骨啊!
  在家庭教育里,古人也没有那么迂腐地告诉我们,家长一切都是对的,孩子要绝对服从。
  比如孔子就曾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对父母做错的地方,要委婉地提出建议,使其改正。
  在《孝经》里面,也有这样的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这里面的“争”通“诤”,大概的意思是据理力争规劝对方改正,全句的意思是,有这样正直的,随时规劝父母改正错误的孩子,家长就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如果完全服从,对错误的情况也不劝阻,这哪里是孝呢?
  儒家大师荀子的著作《荀子》里面也说:“父有争子,不行无礼”这样的话。
  可见,在儒家的心中,如果父母犯了错误,是不需要孩子无条件地服从的,孩子应该据理力争,规劝父母改正错误。
  只有规劝父母改正了错误,这才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所以《弟子规》里面有这句话“亲有过,谏使更”。
  好了,我们现在明白了,儒家并没有要求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相反,在父母有错误的时候,要明确地指出来,帮助他们改正。
  那么,为何会这样呢?这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句话,实际上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家长为绝对的价值导向的,在正确的价值观面前,家长和孩子,都是学习者、同修者,只有互相帮助,我们才能共同提升。
  要知道,家长也是普通人,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道德标准上的完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我们的身上,有着向善的优点,但是,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偶尔起点贪念,嫉妒心等等。这是自然现象,我们的人生,也就是不断学习培养善念,去除恶念的过程。
  而养育孩子,则给了你发现自己的问题,重新学习提升的机会。
  我们千万不要小瞧孩子,孩子的心灵没有受到更多世俗的污染,他们保留了很多与生俱来的品质,比如:善恶观、公平观。
  国外的很多心理学研究机构,包括耶鲁大学等大学的学者,对婴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是想知道,我们的大脑,在生下来的时候,都遗传了一些什么内容,这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没有受到过教育或者很少受到教育的婴儿的身上。
  这种研究当然很困难,但是,已经有了大量的成果,这些成果证明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那就是:很多品德类的基本要素,并非后天教育的,而是遗传而来!
  研究的手段很丰富,比如,可以通过关于“注视时间”的研究,来收集信息:通过婴儿的眼球运动来探索婴儿的思想。婴儿注视某物的时间,反应着婴儿的内心;
  另外,还可以通过关于“伸手够物”的研究收集信息,通过婴儿自己的选择,来判断其心理活动。
  让我们来看一些研究的案例吧。
  有专家请6~9个月的婴儿观看动画片:主角要么帮助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要么阻止另一个角色通过狭缝。在看影片的时候,研究者观察婴儿的眼睛更喜欢看哪个角色。
  结果,婴儿更喜欢帮助者,这说明,6~9个月开始婴儿已经能够理解“帮助”。
  另外一项研究里面,专家设置玩具,让一个角色爬坡,另外一个角色推动帮助它,还有一个角色在上面阻拦。
  然后,将帮助者与阻拦者这两个玩具形象放入盘子,让婴儿选择,6~10个月的婴儿,几乎全部选帮助者。这个研究也说明了,婴儿喜欢帮助行为。
  那么,婴儿对破坏行为是什么态度呢?
  研究人员设立中立者,就是不帮助,也破坏的角色,然后将帮助者和中立者同时放入盘子,发现婴儿会拿帮助者。
  那么,如果将中立者和阻拦者放入盘子,婴儿会选谁呢?
  答案是:婴儿选择了中立者。
  这说明:婴儿不但喜欢“好心人”,也讨厌“破坏者”。
  后续实验发现,3个月的婴儿已经出现“负面偏好”(negativity bias)
  三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受到什么后天的教育,此时,他们所显示的善恶观,现在学术界基本上认为是,来自于遗传的。
  这些实验,也证明了孟子所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对的。
  国外此类研究非常的多,结论都非常有价值,以后有机会我会多跟大家聊聊,这些内容甚至有关医学,涉及到了我们大脑的进化。
  总之,孩子生下来,是具有很多美好的品质的,他们更加纯净、直接,因此,我们大人在很多时候,要向孩子学习的。
  当我们有了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为了某种私心,在做各种掩饰,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非好事,而孩子,则仿佛是天生为了揭穿它而存在的。
  比如,年轻的母亲在自己的娘家,对自己的父母私下说公公婆婆的坏话,孩子听到了,记住了,结果,回到爷爷奶奶家,母亲又改口说公公婆婆好,此时孩子往往会直接捅破:“妈妈,你刚刚不是说奶奶如何如何......?”我的天啊,妈妈恨不能把宝贝的小嘴立刻捂上!
  这是孩子的纯净,反衬出了我们人性的复杂,大家想想,这是不是也是孩子给我们上了一课?
  还有,曾经看过一新闻,家长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事先,家长告诉孩子,上车的时候蹲下一点,这样就可以不用买票了。结果上车后,孩子左思右想,觉得这是有问题的,于是,自己掏钱,到售票员那里补了票。
  各位,这是不是孩子给家长上了一课?
  在儒家重要经典《中庸》这本书里,把“诚”看作是“天之道”,也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把遵守“诚”看作是“人之道”,也就是做人应该遵守的本分:“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而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做的往往非常好,当孩子指出我们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家长是要好好想想的。
  我这仅仅是举个关于诚信的例子,其实在很多方面,孩子都显示了更多的纯净与智慧。
  所以,“亲有过,谏使更”这句话提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有优越感,在很多时候,我们做的,真的未必比孩子好。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施教者,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和孩子是共修者,我们面对正确的价值观,互相探讨,互相督促,共同进步而已。
  聊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明白了,《弟子规》告诉大家“亲有过,谏使更”,表面上是告诉孩子,看到父母的问题,要进行规劝,而实际上,我想孩子其实往往是不用劝的,他们见到问题,往往会立刻直说,这是他们的天性。
  而真正需要规劝的,其实是家长,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自己是否会虚心改正?自己会不会找各种借口,来为自己辩解,甚至告诉孩子,你要学会变得复杂?
  创业资讯
  如果你身担重责,不安于现状,如果你满腔热血,不甘于平庸,那么,起来创业吧!想要立马发财,赢在动手去咨询。点击{【查看原文】了解更多!
  点击下方查看更多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孩子是你的未来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奴性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