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方怎么抓中药甲消散加减?

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查古代著作, 痘&疮
亦多有用此方者也。
盖因秋冬风寒积聚体内,而春温始化,而素体或者脾胃虚弱者,难得完成此一时节之任务,于体内辗转化邪作乱之故。故生活中多见寒湿天之后有此类病症出现。有水平有悟性有责任心之医师会询问病史,了解发病之初具体情况,有助于选择合适方案,然自古以来,乃至今日,此类人不多也。自求多福本非适合于所有人,但自学自救则适合于所有人。
  编者按:平胃散是一种可以治疗脾胃失调的一种代表性方剂。它在我国流传很久。那么平胃散到底是一种什么药呢?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用呢?下面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漫谈“平胃散”
  林大妈一向为人温和恭谦,心宽体胖,是典型的老好人,还喜欢甜食。但是最近她的脸上有些发黄还比较油,眼泡总是浮肿;很容易出汗,而且汗很黏;总是觉得困倦,还会胸闷,痰多;大便比较软散,小便微浊,特别在梅雨潮湿天气,会觉得周身不爽,总是“黏黏嗒嗒”的。后来去一家中医院经过专家诊断为属于脾虚痰湿体质,建议用平胃散调理。经过一殴时间的调理之后,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林大妈明显地有了身轻体健的感觉。那么,平胃散究竟是什么药物,竟有如此好的疗效?
  来源出处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12"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平胃散原载于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由国家药局颁布的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原方为散剂,现代多改为汤剂煎服。其药物组成及临床常用譬如下:苍木15克,姜厚朴、陈皮各9克,炙甘草3~6克,生姜2片,大枣2枚。本方是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后世有许多健胃除湿的方剂,都是由它扩展演变而来。因而古人曾将其誉之为“治脾圣药”。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发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除了平胃散之外,它还有许多别名,如“天下受拜平胃散”(《岭南卫生方》卷中)、“受拜平胃散” (《杂类名方》)、 “神效平胃散”
(《保命歌拈》卷十九)。从这些别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平胃散的功效之大。另外因方中诸药生用,又有名曰“生料平胃散”。
  功效与配伍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47"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本方为治疗脾胃不和,中焦湿阻让的代表方剂。方中重用苍目辛烈温燥,以燥湿强脾为主药;厚朴苦温辛燥,散满消胀为辅药,二药相结合既能强脾又兼舒肝,不但燥湿和胃,而且理气消胀。由于中湿太过,可致胃气阻滞,故又以陈皮行气开胃而化湿痰,以助健脾而为佐药;甘草既益中焦又和百药,而为便药;姜、枣亦有助和中之力以为引。从本方的药味组成来看,从辛、从燥、从苦,能散、能消、能化,对中焦有湿而受阻滞者,确有良效。但要注意本方重点是适用于实证,乃怯邪(湿)之剂,不可作为健脾补虚之品常服,如欲常服必须随证加减。且因方中药约多苦温燥,易耗阴血,故孕妇不宜,对于脾上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亦皆非所宜也。
  临床加减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利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向来。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不思饮食。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加受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局方》还有“不换金平胃散”,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本方合二陈汤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阳,胸膈痞闷,不思饮食看者。
  本方合五苓散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本方与小柴胡汤合方,名“柴平汤”(《景幂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踺脾,治湿疟脉需,
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06"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24362P-2.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临床应用
  平胃散可治疗多种疾病,因脾胃属中焦,亦生湿士痰,影响人体消化功能,因此临床中平胃散在消化道疾病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如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多种急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其实,平胃散的应用绝不限于消化道疾病中。中医研究“辨证论治”、
“异病同治”,临床上只要所辨病症相同,即可应用相同的治则及方药进行治疗。因此,临床上证属痰湿内蕴或脾胃湿滞的病症均可以应用。这大大扩大了平胃散的临床应用范围。
  现今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提高,多数人们尤其是居住于城市中的,他们多是高热量、高油脂、少运动的生活方式,这些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从中医来讲属于“膏梁厚味”,最易化湿生痰伤脾,并且这种生活方式与现今多种富贵病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甚至肿瘤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痰湿聚于中焦,即可出现与文章开头林大妈相似的症状如大腹便便、满面油光、食后腹胀、恶心、大便黏滞不爽、身体沉重、精神不振嗜睡等。因此,对于患有这种“富贵病”,并且辨证属中焦湿滞的均可以在半胃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
  平胃散与肿瘤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423"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33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对于现今发病率逐渐增高的恶性肿瘤,被称为为“治脾圣药”的平胄散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临床上经过多方验证,化湿和胃的平胃散在减轻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中具有良好的作用。
  众所周知,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极其重要的一种治疗方法,但其所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令许多患者难以耐受而不得不终止治疗。虽然,临床上已有进口的止吐药对抗化疗所致的消化道反应,但是这些药物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均有良效,况且它所引起的副作用也给许多患者造成了困扰。此时,中医中药在减轻消化道反应中可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医认为化疗药物属“毒”可刺激并损伤脾胃,导致脾虚湿阻,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故可见胸闷呕恶、腹胀纳姜,此时用平胃散可以化湿祛邪运脾,调和脚胃,使睥气得升,胃气得降,升降正常,则呕恶可除。平胃散不仅价廉,还没有副作用,并且通过医生的辨证应用对同时伴有脾虚、湿热的化疗患者均可在其基础上化裁应用。可见,平胃散对肿瘤患者来讲,真是一个益友。
 中医教你如何养胃保健
  中医指的胃实际上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的解剖部位与生理功能。中医药在治疗胃病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采取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方法,调节患者的体质,并根据通则不痛的原理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疗的目的。俗语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可见调养的重要。中医养胃是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不同季节、所患的不同胃病进行辨证调养,以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尽快康复、减少复发的目的。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40"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中医养胃方法
  中药调养护胃法 常用的养胃中药有茯苓、白术、黄芪、人参、淮山、薏米、灵芝、黄精、刺五加、沙参、大枣、甘草等。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17"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24311Q-5.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针灸推拿法
针推法是养胃的有效方法,针灸能促进胃肠蠕动,可每晚灸足三里及中脘穴,亦可针刺足三里,有显著的养胃功效。也可自我推拿胃腹部(两手相叠,于上腹部作顺、逆时针方向揉摩各30-50次),提高胃动力和免疫功能。每天早晚两次,养胃作用显卓,能治病防病。
  自然疗法&
一是饮食调理。食宜清淡、温(食——丘加注释)/热(食——丘加注释)/熟(食——丘加注释)/软(食——丘加注释),多吃豆油、菜油、青菜、水果、豆类制品、粗粮等,令大便通畅,脾胃和健。饮食要有节制和节度。
二是精神调摄。情志刺激可损伤脾胃,故调摄精神是养胃的重要条件之一,可用各种方法使情志怡畅,如寄情于各种文艺、书、画、花卉、会友清谈等,使精神愉快,食欲旺盛。
三是运动养胃。适当的运动有养胃健脾之功,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而且能增强脾胃健运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极拳、太极剑等。
 养胃中成药四种
  一、香砂养胃丸
  药物组成:白术、香附、陈皮、藿香、枳实、木香、砂仁、甘草等。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22"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243I63-6.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功效:和胃止呕,行气消食。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停滞。症见胃脘作痛,倒饱嘈杂,两胁胀满,呕吐酸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舌淡苔厚腻者。
  用法用量:水丸每服6克,日服3次。颗粒剂(冲、剂)每服1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说明 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大部切除术后见以上症状者,经中医辨证后,皆可使用该药治疗。
  二、香砂平胃丸
  药物组成:苍术、陈皮、厚朴、甘草、南山楂、麦茅、香附、砂仁等。
  功效:健脾燥湿,和胃止呕。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11"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主治:湿浊内停,饮食积滞,胃失和降。症见呕吐恶心,倒饱嘈杂,胸膈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而厚腻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说明 该药最宜治疗脾湿伤食之证,若单纯脾胃虚弱而致的消化不良,则非本药所宜。
三、香砂六君子丸
  药物组成: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红枣等。
  功效:健脾和胃,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虚弱,痰饮内停。症见胸脘胀闷,饮食不消,呕吐泄泻,舌淡苔薄白者。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25"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用量: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
  说明 该药适用于脾虚为主,兼有痰湿、气滞之证者。
  四、香砂枳术丸
  药物组成:白术、枳实、木香、砂仁等。
  功效:健脾和胃,行气宽中。
<img ALT="脾胃不和 中药方剂“平胃散”" BORDER="0" HEIGHT="342"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ploads/allimg/I.jpg" WIDTH="400"
TITLE="脾胃不和&中药方剂&平胃散&" />
  主治:脾虚食少,宿食不消。症见饮食减少,痰食停留,胸膈胀满,脘腹疼痛,消化不良,舌苔厚腻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日服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说明 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有上述症状者,经中医辨证后,可用本药治疗。
  结语:平胃散价格优廉,并且没有什么副作用。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种不错选择。而且平胃散对肿瘤患者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文章原载于《抗癌之窗》,刊号:2012.03,作者:薛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歌诀/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组成/二陈汤
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用量/二陈汤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二陈汤
上药?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主治/二陈汤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方义/二陈汤
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二陈汤
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二陈汤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二陈汤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禁忌/二陈汤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附注/二陈汤
附方导痰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120g,天南星(细切,姜汁浸)、枳实(去瓤)、橘红、 赤茯苓各30g。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现代用法:加生姜4片,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呕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舌苔厚腻,脉滑。出处:《传信适用方》附方涤痰汤组成: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7.5g,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6g, 橘红4.5g,石菖蒲、人参各3g,竹茹2g,甘草1.5g。用法: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功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证。舌强不能言,喉中痰鸣,辘辘有声,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出处:《奇效良方》附方金水六君煎组成:熟地9-15g,陈皮4.5g,当归、半夏、茯苓各6g,炙甘草3g。用法: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功用: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主治:肺肾阴虚,湿痰内盛证。咳嗽呕恶,喘急痰多,痰带咸味,或咽干口燥,自觉口咸,舌质红,苔白滑或薄腻。出处:《景岳全书》化裁方之间的鉴别以上三方皆由二陈汤化裁而成,均有燥湿化痰之功。导痰汤是二陈汤去乌梅、甘草,加天南星、枳实而成。天南星增半夏燥湿化痰之力,枳实助橘红理气化痰之功,故燥湿化痰行气之力较二陈汤为着,主治痰浊内阻、气机不畅之痰厥等证。涤痰汤又在导痰汤基础上加石菖蒲、竹茹、人参、甘草,较之导痰汤又多开窍扶正之功,常用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金水六君煎是二陈汤去乌梅,加熟地、当归滋阴养血,肺肾并调,金水相生,故适用于年迈者肺肾阴虚、湿痰内盛之证。
重要文献摘要/二陈汤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4:“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2、方论选录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令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
显示方式: |
中药分类树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按中医治疗原则使用的货真质优的药材。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中药在清朝以前称为本草、生药等。现代所称的生药与中药所指的范围虽有部分重叠但并不相同,不可混淆。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中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共有20个词条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国临床康复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辽宁中医杂志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8次
参与编辑人数:1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23:14
贡献光荣榜【平胃散二陈汤】_胃溃疡_症状_原因_中药方法-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平胃散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平胃散和二陈汤均为中医方剂,分别由几种中药材混合而成,平胃散功能主治燥湿益胃,二陈汤功能主治化痰理气,平胃散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二陈汤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等等湿痰类疾病。那么平胃散和二陈汤分别有什么功效与作用呢?
一、平胃散与二陈汤的组成
平胃散:苍术
二陈汤:陈皮
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用治湿滞脾胃证。表现为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腻无味,恶心嗳气。苔白厚腻。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治湿痰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脘痞闷,恶心、头眩心悸。苔白腻。
简言之,二陈汤里有半夏燥湿化痰,是以健脾化痰以治痰为主的方剂。平胃散里有苍术、厚朴燥湿行气以治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为主的方剂。
二、平胃散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特点: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配伍特点: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和二陈汤均可以适用于慢性胃炎,但两者也有区别,平胃散主要运用于胃病的治疗,二陈汤则适用于湿痰类疾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等等。平胃散和二陈汤均是燥湿的中药材,对于机体的去湿有着重要作用,机体有湿气的朋友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使用。
4991阅读3067阅读3335阅读3891阅读3333阅读4441阅读4278阅读
4179阅读3894阅读4691阅读3582阅读3468阅读3611阅读4516阅读
17:32:50 17:32:46 17:32:28 17:24:21 14:21:37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胃散加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