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杜甫传传中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读后感

杜甫传(图文本)/冯至著
由""直接销售和发货 并提供售后服务
查看是否享有优惠(30天免息、任性分期)
使用享优惠(30天免息、任性分期),立即
请选择您需要的分期方式
商家满意度
与同行业相比
商品评分:分
服务态度:分
物流速度:分
1分钱畅读全场,海量书籍不限量任你看
出版社:00BZ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装帧:平装
基本信息书名:杜甫传(图文本)原价:26.00元作者:冯至著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5字数:150000页码:227版次:2装帧:平装开本:大32开商品标识:109编辑推荐暂无内容提要冯至是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目录插图目录重版说明前记家世与出身童年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合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成都草堂再度流亡幕府生活夔府孤城插图目录重版说明前记家世与出身童年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合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陇右的边警与艰险的山川成都草堂再度流亡幕府生活夔府孤城悲剧的结局[附录一]人间要好诗[附录二]纪念伟大的诗人杜甫[附录三]论杜诗和它的遭遇[附录四]白发生黑丝[附录五]读《爱国诗人杜甫传》(夏承焘)作者介绍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诗人,翻译家,教授。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著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被鲁迅称赞为“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著名诗人。他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杜甫传》即此一特点的具体体现。该书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文摘暂无媒体推荐
李汉荣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 诗与药
李汉荣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平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平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近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近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是的,一千多年了,或者再过几千年几万年,药的气息不会改变,它缭绕人世的疾病和痛苦,它使短暂的人生与无穷的自然久远的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我采了一枝薄荷夹进随身携带的杜甫诗选里,杜甫采过的药和杜甫写下的诗又在一起了,诗与药见面了,它们彼此呼吸着对方的苦香..名人推荐
推荐语: “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冯至《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本商家商品保证正品行货,严格按照国家三包政策提供售后服务,因质量问题产生的退换货服务运费由本店承担。
亲爱的顾客,为保障您的权益,请您对配送商品查验确认合格后签收,如有问题,请及时与商家联系。如需退货,请将包装一并寄回哦。
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苏宁云台商家,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者(商家)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站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网站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网站商品的功能参数仅供参考,请以实物为准。若本站没有及时更新,请您谅解!
易购价:易购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参考价:商品展示的参考价(或划横线价),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苏宁易购平台或销售商门店曾经展示过的挂牌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销售商门店挂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参考价或划横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销售商门店挂牌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如果您发现了更低价格,请告诉我们。我们将认真对待您的每一份建议,确保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及最优惠的价格。
易购价:& 21.9
请选择您所发现的位置:
* 商品网址:
线下实体店
* 实体店名称:
提交成功,感谢您的反馈
该商品在当前城市正在进行
抢购价:& 38.00
易购价:& 38.00
注:参加抢购将不再享受其他优惠活动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看不清楚?
亲,大宗购物请点击小苏的服务会更贴心!
亲,很抱歉,您购买的宝贝销售异常火爆让小苏措手不及,请稍后再试~
您已成功将商品加入收藏夹
易购客户端
全国300个城市1600家门店3000个服务点为您提供最贴心的服务![转载]成都草堂__冯至《杜甫传》
冯至《杜甫传》
唐代有句俗话说:"扬一益二。"扬是扬州,益是成都。这句话说明在长安洛阳以外,繁荣的城市除去扬州就要算成都了。当时的西蜀不只有丰富的农产、矿产,手工业也得到高度的发展,像丝织品、纸、大邑的瓷器......都是远近驰名的。它虽然被艰险的山川包围着,却阻止不住国内的和国外的商人们来到这里贩运货物,因此成都便成为一个富庶的城市。安史乱起,中原民不聊生,更加上严重的灾荒,到处都有人吃人的现象,可是西蜀还能保持暂时的安定。唐玄宗曾经一度率领着一批官僚逃到成都,至于一般人民流亡到这里的当然也不在少数,因为大家想,在这夙称富庶的区域,生活比较容易维持。杜甫来到成都,因为他没有吃的,自然要找产粮丰富的区域;没有穿的,自然要找温暖的南方,这正如候鸟在秋天不得不向南飞翔。可是没有几年,剑南的东西两川,内由于地方官吏的跋扈与人民负担的加重,外由于吐蕃的侵扰,这块当时所谓的"乐土",在大混乱的时代中也不能自居例外,同样陷入一个长期的互相斫杀的局面。
杜甫到成都时,裴冕是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在玄宗时结交王供,晚年在代宗时又攀附李辅国和元载,是一个不择任何手段只求自己升官的官僚,他又是马嵬事变后六次上笺拥戴肃宗即皇帝位的人,就广义上说,正属于房瑁和他的友人们的敌党。我们没有充足的理由,同意一些杜诗的注者说杜甫在诗里一再称述的"主人"就是裴冕。但是裴冕的幕中可能有杜甫的友人和亲属,例如他的从孙杜济就是裴冕身边的一个得意人物,这些亲友或多或少会给他一些经济上的帮助。他和裴冕虽然没有直接的交谊,他既然到了裴冕统治的境内,却也不能不在他的纪行诗《鹿头山》里用四句诗来恭维恭维他,这种用心是很可怜的。他到成都后,我们再也找不到一句和裴冕有关的诗了。并且裴冕在第二年(760)三月便离开成都,李若幽继任成都尹。杜甫在759年的岁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寺里的僧人复空是他临时的主人。他在庙里没有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楠树下建筑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他经营这座草堂,不是轻而易举的,几乎事事都需要朋友和亲戚的帮助。表弟王十五司马出郭相访,走过野桥,给他送来建筑费,使他感动地说:"在他乡多亏表弟帮忙,来往不辞劳苦。"他一方面营建草堂,一方面写诗向各处觅求树秧:向萧实请求春前把一百根桃树秧送到浣花村,向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三年便能成荫的桤树秧,他亲自走过石笋街到果园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无论绿李黄梅都无不可,他还向韦班要松树秧和大邑县的瓷碗。关于瓷碗他写出下边的绝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唐代的瓷器精美到什么程度: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成都)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经过两三个月的经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不只杜甫自己欣庆得到一个安身的处所,就是飞鸟语燕也在这里找到新巢,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根据"浣花溪水水西头"、"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背郭堂成荫白茅"、"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茅堂石笋西"、"结庐锦水边"、"西岭纡村北"......这些诗句我们可以推测草堂的位置是背向成都郭,在少城碧鸡坊石笋街外,百花潭北,万里桥及浣花溪西,临近锦江,西北则可以望见山巅终年积雪的西岭。这是760
年(肃宗上元元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币制紊乱,杜甫却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眼前只看到蜻蜓上下,鹚鹈沉浮,水上有圆荷小叶,田间是细麦轻花。他亲身经历了许多年的饥寒,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内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他所歌咏的,鸟类中有鸬鹚、燕、鸥、莺、黄鹂、凫雏、鹭、鹳鹈、花鸭;昆虫中有蝴蝶、蜻蜓、蜂、蚁;花木中有丁香、丽春、栀子、枇杷、杨柳、荷花、桃、李、桑、松、竹、桤、楠、楠树下的一片药圃。他运用了"小"和"轻"、"细"和"香"、"嫩"和"
新"以及"净"、"弱"、"微"、"清"、"幽"......那些字来形容它们。
他看他眼前的花木是--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
----《田舍》
眼前的虫鸟是--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水槛遣心》之一
说到春夜的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
夜晚的幽静--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遣意》之二
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杜甫并不是这样。这些诗句只反映着杜甫草堂生活的一方面,我们读着这些诗句,好像听田园交响乐,有时到了极细微极轻盈的段落,细微到"嫩蕊商量细细开",轻盈到"自在娇莺恰恰啼";然而另一方面,忽然转折过来,便有暴风雨的发作,田园立即起了很大的变化,这变化使他联系到现实的生活。那棵高大的楠树,童童青盖,据说已经生长了二百年,杜甫曾经在它旁边规定了草堂的地位,在它的近根处开辟了一片药圃;不料一天狂风忽至,江翻石走,它的枝干还与雷雨力争,但是根断了,被风雨拔起,像死了的龙虎一般倒在荆棘中,使草堂前的景色失却了它最重要的部分。还有一次在八月,秋风怒号,把草堂顶上三重的茅草都给卷走,茅草有的挂在林梢,有的沉入塘坳;黄昏时风定了,墨云又聚集起来,雨不住地下了一夜,屋里漏得没有一块干土,他在无眠的长夜中唱出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由于自己的灾难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他在歌里这样说: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终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里正如他在《凤凰台》诗中所说的,要用自己的心血来孕育中兴的征兆一般,为了天下的寒士免于饥寒他宁愿牺牲自己。除却惊天动地的暴风雨外,这田园里也存在着一些痛苦的忧郁的事物,使人想到人民的痛苦而忧郁的生活。杜甫由于病橘想到天宝年间给杨贵妃输送鲜荔枝的情形--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
----《病橘》
由被刀斧砍伐的枯棕想到人民被官家剥削得一物不遗--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
----《枯棕》
还有病柏和枯楠,本来都是正直而健壮的树木,一旦病老,便饱受鸱鹗和虫蚁的摧残。这些生物界中的病象,都使杜甫联想到社会的病象。
这片杜甫最初从荒芜中开辟出来的一亩大小的土地,依靠杜甫亲身的劳动渐渐向四方扩展,茅亭旁有向外眺望的水槛,堂前栽种四棵心爱的小松,堂内设置了乌皮几。两年工夫,在清澈的溪旁建筑起疏疏落落的亭台,虽然简朴,却也略具规模。他看着眼前的天地疏朗,就是有病的身体也感到轻快;并且交游稀少,自己觉得姓名也是多余的了。这时他写了许多诗,述说他闲散的生活,例如:
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读书难字过,对酒满壶频。
&&&&&&&&&&&&&&&&&&&&&&&&&&&&&&&&&&&&&&&&&&&&&
----《漫成》之二
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愁;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
&&&&&&&&&&&&&&&&&&&&&&&&&&&&&&&&&&&&&&&&&&&&&
----《屏迹》之三
但我们不要尽从这些诗句里去勾画他草堂里生活的轮廓。他耕耘南亩,种树培药,必须具有一个农夫所应有的勤劳。尤其对于一丛丛的恶树,他常常手持小斧,到林中去砍伐。还有含毒的荨草(爝麻),叶子刺人有如蜂螫,他看它像是眼中的芒刺,他在百草凋枯前就背着锄头,率领小孩子们到处寻索,要把它连根除掉,因为一经严霜,蕙叶便与荨草同枯,没有法子分辨美恶了。他这样披荆斩棘,兢兢业业,最后才感到--
自兹藩蓠旷,更觉松竹幽;芟夷不可阙,疾恶信如仇!
&&&&&&&&&&&&&&&&&&&&&&&&&&&&&&&&&&&&&&&&&&&&&&
----《除草》
杜甫在他的耕作中深深地体验到腐旧的恶势力应如何铲除,新生的力量如何培养,后来在764年的春天他从阆州再回成都,想到不成材的竹子孳生太快,小松树又长得太慢,写过这样的警句: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五首之四&&&&&&&&&&&&&&&
他不只对于眼前的恶木毒草尽力斩除,他对于传说中的神怪也痛下攻击。成都市桥旁有石犀五头,传说是镇压江水的神物,蜀人以此矜夸,说千年以来,江水泛滥从来不曾到过城西南角的张仪楼。但在761年,秋雨成灾,灌口一带就被江水淹没了许多户口。杜甫说,修筑堤防才能制止水灾,这是人民的力量,"诡怪何得参人谋!"西门外又有两座高大的石笋,南北对立,传说是海眼,稍一搬动,便会洪涛泛滥,它们挺立街旁,受人膜拜,而人民仍不免于天灾人祸。所以杜甫对于这两座石笋和五头石犀都希望能有一个大力的壮士把它们提起来抛掷天外,不要让它们长久地在这里蒙蔽人民,像是佞臣们蒙蔽皇帝一般。
同时他对当前的文艺批评也不保持静默了。这时全部的唐诗仿佛进入一个暂时休息的状态:岑参已经结束了他的开辟新境界的边塞诗,储光羲死于759(?)年,王维死于761年,李白死于762年,下一代的孟郊尚在童年,韩愈、白居易还没有降生。元结默默地在760年把孟云卿等七个诗人的诗搜集了二十四首,编撰了一部《箧中集》,倡导关怀人生的朴质的诗,鄙弃那些拘限声病、崇尚形式、"与歌儿舞女生污惑之声于私室"的歌曲。他们的理论虽然恰中时病,但他们的诗才有限,创作的成绩很平常,不曾引起一般人的注意。这时没有休息的是杜甫,此后他还继续了十年的丰富的创作生活,可是他的诗也不曾被当时的所谓诗人们所接受。那时流传下来的诗选集如《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里边,就没有选过一首杜甫的诗。他们不但不承认他的特殊的成就,反而常常制造出许多谣言来毁谤他,就是后来《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作者也不加审查,把一些恶意的谣言写在杜甫的本传里,使后人对于杜甫发生许多误解。那些拘泥形式的评论家们不但攻击杜甫,对李白也不放松,所以杜甫在《不见》一诗中说李白: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说得最清楚的是后来韩愈的《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由此可见,李白杜甫不只在生前,就是死后也不断受人毁谤。杜甫针对着他所受到的毁谤,写成《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表面上是替初唐四杰辩护,实质上是接触到当前文艺界里批评和创作的问题,例如第二首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是说,这四个诗人在当时是革新的作家,起过一定的作用,你们不要以为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便任意哂笑他们。又如第四首--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这是说,论才力你们并不能超过四杰,现在还有谁是特出的诗人呢?你们小巧的诗句不过是兰苕上飞翔着翡翠鸟,并没有掣鲸鱼于碧海那样大的气魄。兰苕翡翠,指的是元结在《箧中集序》里攻击的那些揣研声病、寻章摘句的人们,至于大海鲸涛,气象万千,则只有李白杜甫才能有表达的能力。--从这里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不只在政治上,就是在文艺界里也是处在被人误解、被人否认的地位。
他对于他的故乡和流落在他乡的弟妹还是念念不忘。他从刚到成都的那一天起,就这样说--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
----《成都府》
在他起始经营草堂时,他也不曾放弃过顺江东下的念头。但是东京没有收复,乡关充满胡骑,弟妹的消息长期隔绝,他怅望云山以外的长安、洛阳,在风色萧萧的夜晚只空空地感到"万里正含情"。想到这里,草堂四围的幽花小鸟再也维系不住他的心情,他的悲感又像是脱却缰鞍的马一般,在平野里奔腾起来,发出悲壮的声音:
洛城一别三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李光弼)急为破幽燕!
----《恨别》
并且他请名画家韦偃在他的草堂东壁上画出两匹雄赳赳的骏马,好像是他心情的写照--
一匹龅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论时代,杜甫离开了开元天宝的盛世,论地域,他离开了洛阳和长安,所以草堂的四邻没有亲戚,没有旧友,和杜甫一起来往的都是些落魄的文人和不知名的田夫野老:北邻是一个退职的县令,爱酒能诗,常常踏着蓬蒿来访;南邻有朱山人曾经留杜甫在他的水亭中饮酌,还有卖文为生的斛斯融也是他的酒伴;在春天,黄四娘家的万花盛开,把树枝都压得低低垂下;此外野人赠送樱桃,邻家的美酒小孩子在夜里也能赊来;到了寒食,大家聚在一起,是这样快乐--
田父要皆去,邻家问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
&&&&&&&&&&&&&&&&&&&&&&&&&&&&&&&&&&&&&&&&&&&&&&
----《寒食》
这都是杜甫的新朋友,他们真实、朴质,彼此没有嫌猜,给思乡忆弟、愤激多病的杜甫不少的安慰。
然而他为了生计,也不能不和另外一些友人周旋。他的家庭虽然没有在郝州和同谷时那样饥寒交迫,但是孩子们还是面色苍白,有时甚至饿得忿怒起来,向父亲要饭吃,父亲没法应付。他初到成都时,仰仗一个故人分赠禄米,一旦这厚禄的故人书信断了,他一家人便不免于饥饿;他给唐兴县令王潜做《唐兴县客馆记》,随即一再寄诗给他,希望王潜给他周济;侍御魏某骑马到草堂给他送来买药的代价,他也得做诗酬答。这都足以说明,草堂周围的农产物还不能养活杜甫的一家人;杜甫仍然要--
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
&&&&&&&&&&&&&&&&&&&&&&&&&&&&&&
----《百忧集行》
这时海内多难,武臣都作了高官,各处的小军阀割据地方,日趋跋扈。成都的武人也是这样,他们声势赫赫,出入锦城,有的宾朋满座,任侠使气;有的暴戾专横,无恶不为。杜甫和这些人也不得不勉强周旋。761年4月,梓州(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赶走绵州(四川绵阳)的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黄龙府。成都尹崔光远在五月率西川牙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花敬定自己觉得杀子璋有功,在东川任意抢掠,妇女有带着金银镯钏的,他的兵士们都把她们的手腕割下夺取镯钏,乱杀数千人。他每逢宴会,常常不遵守当时的制度,用朝廷的礼乐。一个这样残暴而僭妄的武人,也使杜甫写出两首名诗:《戏作花卿歌》与《赠花卿》,尤其是后一首--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绝句有人解释为语含讽意,说花敬定私人宴会不该用代表国家的礼乐,也可以理解为对花敬定的颂扬,但无论如何,我们读起来总觉得诗和人是很不相称的。
崔光远不能制止花敬定的暴行,被肃宗遣监军官使按罪,忧愤成病,死于761年十月。十二月政府派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未到成都时,高适代理了一两个月。高适于760年前半年为彭州(四川彭县)刺史。严武于759年为巴州(四川巴中)刺史,后入京为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761年尾才来到成都。这两个人,一个是梁宋漫游时的旧友,一个是房瑁的同党,如今成为草堂里最受欢迎的客人。也只有他们的资助,杜甫在接受时才觉得不是使他感到无限辛酸的恩惠,而是由于友情。760年,高适未离彭州时,杜甫就很坦白地向他求过援助,他寄诗给高适:
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
&&&&&&&&&&&&&&&&&&&&&&&&&&&&&&&&&&&&&&&&&&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不久高适改任蜀州(四川崇庆)刺史,杜甫在这年深秋,到蜀州拜访他,天涯相见,更觉情亲,他得到机会一再游览蜀州附近新津、青城等地的山水,并且在761
年的春天重到新津县时,写出这样的名句: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
----《后游》
崔光远死后,高适暂代成都尹,曾带着酒到草堂来访,杜甫自愧没有鲑菜招待,只劝高适多多喝酒,他向他取笑说:"头白恐风寒",因为高适比杜甫年长,满头都白了。
至于真正使草堂添加热闹的,就要算762年春夏两季的严武了。严武到成都后,就常常带着小队人马,走出郊外,来到浣花溪边,拜访杜甫;有时还亲携酒馔,竹里行厨,花边立马,形成一种难得的欢聚。杜甫也曾到府尹厅中宴会,展阅《蜀道画图》,歌咏西蜀的形势:
剑阁星桥北,权州雪岭东,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
从761年冬到762年春,成都苦旱,杜甫认为"谷者百姓之本",写《说旱》一文。他希望严武能够亲自讯问狱里的囚犯,加以清理,除却应该处死刑的以外,都释放出来,若是囹固一空,怨气全消,甘雨必定会降落。这意见虽然有些迷信,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成都狱中一定禁闭着不少长久没有判决的冤屈的囚犯。
在春社日,杜甫出游,被农夫们拉住在一块儿喝酒。酒酣耳热时,大家都称赞严武。一个老农夫回过头来指着他的大儿子向杜甫说:"他是一个弓弩手,在飞骑籍里永无更代,但是前天放回来了,帮我耕田;我们对于府尹真是感激,日后如有杂色差科,我们绝不全家逃避了。"杜甫把这样的谈话写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里,这对于在史书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的严武,是一种过分的称赞。
但是好景不常,在四月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李豫即李假)即位,七月召严武入朝,杜甫又感到孤单,他送严武到绵州,二人在绵州附近的奉济驿分手。他在送严武的诗中说到他自己--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同时他又勉励严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
这说明房瑁一派的人又有了抬头的希望,杜甫也起了再回长安的念头,并且劝严武在政治上多多努力。想不到严武去后,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变了,蜀中道路阻隔,致使杜甫流亡到东川梓州。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传 冯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