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深吸气胸口疼,怎么办

四岁宝宝老是深呼吸是怎么回事?感冒好久了刚刚才好
来自于:福建|
提问时间: 13:43:50|
基本信息:
病情描述:
四岁宝宝老是深呼吸是怎么回事?感冒好久了刚刚才好
看了该问题的网友还看了:
医生回答专区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11543收到了:
小孩子出现感冒后出现深呼吸有可能是因为鼻黏膜腺体或者是扁桃体增生肥大堵塞气道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平时饮食习惯不合理缺乏引起的,建议去医院由医生结合症状诊断一下可以给孩子检查一下微量元素和血常规这样就可以知道有没有异常了,平时注意多吃饭水果蔬菜牛奶瘦肉等食物均衡营养
谢谢了医生!
不客气愿宝宝健康成长
副主任医师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帮助网友:25180收到了:
儿童感冒后出现深呼吸或者叹气,等症状需要排除心肌炎的。建议观察心电图,同时做心肌酶谱化验检查,必要时做心脏的b 超检查。明确诊断,才能对症治疗。
TA帮助了147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24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TA帮助了199人
目前共收到封感谢信→ 孩子总深吸气是怎么回事,是病吗
孩子总深吸气是怎么回事,是病吗
健康咨询描述:
小孩6岁,男,进2月常有深吸气睡眠时没有症状.查血常规白细胞正X常.心肌酶谱GOT32.1,LDH706.4,HBD558,CK134.5,CK-ME,21.8,输液12天,10%糖+vb6+vc+50%糖+ATP,口服酮替芬,至今症状没缓解,小孩有鼻炎,儿科医生说是气道问题,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如何治疗孩子深吸气症状和根除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帮助网友:1821称赞:209
&&&&&&病情分析:&&&&&&如果是鼻炎:鼻炎指的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组织的炎症.表现为充血或者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所以会深吸气&&&&&&指导意见:&&&&&&如果是鼻炎,就主要得治鼻炎.主要是对鼻炎的原发病因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的鼻炎,用药有所区别,过敏性鼻炎需要抗过敏治疗,如息斯敏,扑尔敏等.一般的慢性鼻炎可以服用霍胆丸,种种鼻炎片等.萎缩性鼻炎则需要服用维生素类药物. &&&&&&
疾病百科| 鼻炎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
温馨提示: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能减少鼻病毒感冒的传播。
&&&&&& 鼻炎是指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炎症,一般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两种。是鼻粘膜或粘膜下组织因为病毒感染、病菌感染、刺激物刺激等,导...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常见症状:持续性咳嗽、鼻痒、鼻塞、流鼻涕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参考价格:25
参考价格:13
参考价格:2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用于缓解过敏性鼻炎有关的症状,如喷嚏、流涕、鼻痒...
参考价格:¥27
清热解毒,消肿通窍。本品用于急慢性鼻炎。...
参考价格:¥18.26
下载APP,免费快速问医生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关注我们
  说起初中生,可能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头疼,认为那时候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非常不好管教。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北京、黑龙江、广东和山东等六省一市的2万名家长和2万名初中生进行的大规模实证调查数据,描绘当下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整体现状和大致轮廓,呈现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十大误区。
误区1.青春期充满可怕的“暴风雨”?
  调查说:
  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大多正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年危机”阶段,面临健康、事业、婚姻、子女和社会支持的多重挑战。当“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时,很多家庭进入一个互相之间不了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阶段,亲子冲突较多,很多家长会用“叛逆、早恋、不好沟通、另类”等词汇来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说起青春期,大家都会想起那部美剧《成长的烦恼》,青春期似乎成了家长们的“心头疼”,青春期真的如此可怕还是被贴上了标签呢?
  实际上,青春期虽然充满“暴风雨”,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一直以来,公众对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过度焦虑,这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长曲解子女的成长性变化,从而采取“危机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强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为,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误区2.家长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调查说:
  调查发现,同伴是初中生课余时间玩乐、倾诉和分享秘密的首选对象,高达55.54%的初中生更愿意向“朋友、同学”倾诉心事,选择“母亲”的仅为14.34%,而选择“父亲”的仅占3.44%。这预示着初中生已逐渐将同伴作为重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家长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会之前,青少年“发展最迅猛的社会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们开始疏远成人而对同伴倾注越来越多的感情,同时萌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欲望,男女生之间的接触显著增加。这种在同伴群体中培养起来的互动能力,为今后他们进入社会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提供了心理准备。
  在这个时期,家长需要认同并接纳自己的权威逐渐降低的现实,适度放手,支持并帮助子女拓展交往范围。
误区3.孩子不开心时希望家长赶快“救火”?
  调查说:
  调查发现,超八成家长和学生均认为亲子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冲突,初三时冲突达到最高水平。冲突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友、花钱、隐私、偶像崇拜等“个人选择”方面。50.39%的初中生认为“和父母沟通中最大的困难”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当初中生面临心理压力或负面情绪时,并不希望父母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将自己视为独立个体,给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的机会。可见造成青春期亲子间沟通困难的并非时间因素,而是沟通方式。
误区4.异性交往就会导致“早恋”?
  调查说:
  调查显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愿意”结交异性朋友,而46.34%的家长担心子女“学业受影响”,还有40.37%的家长担心子女“染上不良习气”,担心子女“身体受伤害”和“情感受伤害”的分别仅占6.76%和6.52%。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家长更关注和担忧孩子学业受影响等现实因素,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远远不够,更没有看到异性交往对孩子练习相处亲密关系,建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婚姻观的重要价值。
  由于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意义缺乏充分认识,不少家长处于高度戒备、过敏状态,24.03%的家长“通常不会同意”,有的甚至给孩子贴上“早恋”的标签。说明家长并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异性友谊对于孩子成长的影响。
误区5.家长知道子女的学业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调查说:
  调查发现,47.39%的学生认为家长给的学习压力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严),而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他们的子女在学习上自主性更强,学习动机也更偏重内部因素,感受到的学习压力相对越小。
  小学生需要“保姆式”学习指导,而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更强烈,较抵触家长的过度关注与关心。高达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长的鼓励和肯定”,18.29%的学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学习,希望家长买学习资料或报班、辅导功课的仅分别为3.96%和5.59%。可见家长未能发现孩子在学业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与孩子的期望相反,导致亲子双方的供求偏差,势必引发亲子冲突。
误区6.家长权威取决于“为孩子做了多少”?
  调查说:
  调查发现,子女认为父亲和母亲作为家长“比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别为34.24%和44.46%,也就是说,初中生对父母的评价总体上趋于一般。进一步让子女对家长的工作状态、家庭责任、为人处世、脾气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发现,家长在上述五个方面做得越好,学生对其总体评价越高,反之亦然。
  调查说明,子女对父母权威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家长“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对家长的评价能反映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与权威水平。在家庭教育满意度方面,夫妻双方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意见不一致常争执”“不顺心时爱唠叨”“无心犯错也常被责备”等家庭负面事件呈增加趋势,直接影响家庭氛围和子女成长。
误区7.父亲在家庭中没什么教育优势?
  调查说:
  调查数据显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仅为43.02%,由母亲主要承担教子责任的则高达40.70%。此外,父亲与子女的情感沟通状况更令人担忧,初中生选择父亲作为情感倾诉对象的比例仅为3.44%。父亲教育的缺位和父亲教育资源的浪费,值得警醒。
  一档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唤起社会对父亲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亲是孩子形成独立、自信、果敢、坚强、富有进取精神等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父亲和母亲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时,父亲更关注子女的发展性成长,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变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为民主、平等的亲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开放的心态,需要父母更多给予精神层面的引领和支持,这些恰好是父亲的优势。
误区8.多报辅导班就能带来好成绩?
  调查说:
  参与本次调查的近半数家庭父母职业为“工人/农民”,经济状况属于较低水平。调查发现,在追求更高、更好的教育方面,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具有同样强烈的愿望,并不会因为收入不高就减少家庭教育的投入,经济压力更加明显。调查数据显示,72.08%的初中生报了兴趣班。
  兴趣班除了花费金钱,还占用了青春期阶段本来就非常宝贵的亲子沟通时间,加上家长由于投入太多时间、精力而产生的“高投入-高期望”,容易引发挫败感,更加易怒,更加容易采取严厉的教育方式。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大的家庭中,子女学业成就优秀的比例反而较低。也就是说,投入过度带来经济压力,未必能带来子女优异的学业成绩,反而有可能危及亲子关系。
数据9.孩子大了没必要进行性教育?
  调查说: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及2万名小学生的调查,超七成小学生家长对子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性教育,选择“几乎没教过”的占26.78%。而此次调查中高达46.00%的初中生家长“从未提过”相关内容,6.36%的学生通过低俗而不健康的成人片或成人小说获取性知识。可见初中生家长的性教育素养和能力普遍有限,严重滞后于青春期孩子的需求。
  本次调查中91.38%的家长为60后和70后,性教育方面大多是“无师自通”,缺乏科学、健康的理念,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教育方法,因此对子女与异性交往充满紧张和担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身体变化时感到不安和恐惧,影响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误区10.学习成绩与亲子沟通质量无关?
  调查说:
  27.0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愿对我说心里话”,心情不好时选择向子女倾诉的仅为4.10%,而有心事时愿意和家长分享的初中生仅为17.87%。其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倾向于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倾向于采取反抗、忍耐、妥协等沟通方式。
  良好的亲子沟通应涵盖事务型沟通、消遣型沟通和情感型沟通等三种类型。深入的情感沟通能加深亲子间的相互了解、化解中年家长的心理危机、缓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虑。但调查发现,初中生家长与子女沟通呈现出单一、泛化的状态,话题多集中在学习等事务型沟通上,沟通方式多为家长问、子女答的单一模式。话题广泛、“什么都聊”的家庭仅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则高达14.53%。
  这十大误区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两轻两重”的特点――重子女教育投资,轻家庭文化建设;重子女学业监督,轻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长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的建设中,多关注对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护,才能给孩子健康成长提供正面的能量。
  文章整理自中国教育报《初中生家庭教育十大误区》,作者杨咏梅
  实习编辑 | 贺琬婧
  责任编辑 | 杜润楠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营地教育网
  ↓↓↓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吸气胸口疼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