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颈部迷走神经位置的解剖位置

650211 云南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 昆明 石灿
650218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小石坝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云南 昆明 陈志伟
[摘& 要]&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阻滞入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研究。方法:选取60个成人颅骨和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迷走神经的毗邻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迷走神经颅内段的分型:单干型29例,占96.7%,双干型1例,占3.3%。迷走神经颅内段的长度12.5~0.5mm。结论:可以乳突为标志作为预测颈静脉孔位置深度的参考数据。
[关键词]& 迷走神经阻滞;颈静脉孔;解剖结构
&&&&&&& 治疗方法的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地将麻醉药注射至迷走神经周围,另外,进针深度的个体差异和颈静脉孔的变异都很大[1]。近年来,我们对60个成人颅骨120侧和30侧成人标本颈静脉孔的形态及孔内和出孔后的结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本研究共选取60个成人颅骨(120侧,其中男60侧,女60例),除去颅盖进行解剖学观测共观测了30侧成人头颈部标本颈静脉孔内和出孔后迷走神经与其他结构的毗邻关系。按照临床上迷走神经阻滞的方法:取仰卧位,头转向患侧,确定乳突前缘和外耳道下方作为穿刺点,与皮肤垂直进针1.5-2cm左右,可触及茎突。稍退针后沿茎突后缘继续进针。共进针约2-2.5cm时,穿刺针尖基本抵达颈静脉孔下方[2]。
&&&&&&& 1.2 统计学分析&&
&&&&&&& 本组所测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 2& 结果
&&&&&&& 2.1 与迷走神经阻滞相关结构的测量
&&&&&&& ① 侧别比较:男性侧别比较,除颈静脉孔横径无差异,乳突尖至茎乳孔距离、乳突尖至茎突根部距离、左侧大于右侧外,余者右侧大于左侧。女性侧别比较除茎突尖至颈静脉孔外侧缘距离、乳突尖至茎突根部距离、颈静脉孔横径、茎乳孔至颈静脉窝外侧缘距离左侧大于右侧外,余者无差别。② 性别比较:性别比较除乳突尖至茎乳孔距离男性右侧与女性右侧,乳突尖至茎突根部距离男性左侧与女性左侧无差别,余者均有差别,男性大于女性。
&&&&&&& 2.2 迷走神经颈段的宽度、厚度、类型与迷走、舌咽神经的关系
&&&&&&& 迷走神经颅内段的分型:单干型29例,占96.7%,双干型1例,占3.3%。迷走神经颅内段的长度12.5~0.5mm。迷走神经起自舌咽神经尾侧面1.8 mm(0.6&2.6mm),两者入孔相距1.2mm。其入孔直径为2.7mm(2.0&3.5mm)。
迷走神经分布于咽、喉的横纹肌,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咽、喉及胸、腹腔脏器的黏膜,耳廓与耳道皮肤。岩下窦在孔中及出颅部位与迷走、舌咽神经的关系。
&&&&&&& 2.3 颈静脉孔的变异情况
&&&&&&& 颈静脉孔大小变异甚大,最大纵径与最小纵径可相差5倍,最大、最小横径相差4倍。两侧颈静脉孔基本对称者占37%。轻度不对称(差值小于3mm)者占42%,明显不对称(差值大于3mm)者占21%。右侧大于左侧者较多,二者之比约为2:1。在行迷走神经阻滞时应注意颈静脉孔的变异。
&&&&&&& 3 讨论
&&&&&&& 闫同玉等[3]应用5%利多卡因行迷走神经阻滞,治疗心动过缓,疗效满意。张为龙等报道[4]颈静脉孔区联属:颈静脉孔位于茎突之内前方,距茎突根约3mm,孔的中心距茎突12mm左右,茎突根部与乳头尖的距离平均为18mm,下颌神经于颈静脉孔前走出卵圆孔,两孔中心相距20mm左右。神经痛穿刺针尖到达颈静脉孔下方,注入局麻药,即可达到阻滞迷走神经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① 迷走神经阻滞可引起同侧声带麻痹,并发音困难,心脏迷走神经阻滞则可引起心动过速川;②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颈交感神经链同时阻滞。舌咽神经出颈静脉孔后,位于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前外侧、颈内静脉的前内侧.向下通过颈内动脉和静脉之间,因而舌咽神经也可同时阻滞。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第3或第4颈椎横突的高度,节前被覆以椎前筋膜,颅底的颈交感链靠近上述4对脑神经,阻滞后可出现霍纳综合征;③ 误伤颈内静脉。茎乳孔至颈静脉窝外侧缘距离平均值提示,穿刺时应注意避免误伤颈内静脉。Ⅸ 、X、XII脑神经与岩下窦末端的关系密切。XII脑神经位于颈静脉球内下方,经舌下神经管出颅,位置恒定。在颈动脉鞘内有颈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不能实施神经毁损性迷走神经阻滞,因为其有导致周围组织(尤其是颈动脉、颈内静脉)坏死和纤维化的可能四。因此,定位要准确,注入局麻药不能过量。穿刺时应注意迷走神经与其他结构的密切的毗邻关系。除此之外,还应注意神经出孔的变异情况。④误伤面神经。面神经行于面神经管和颅外,可分为3段。颅外的第1段:是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人腮腺以前的一段,适应于乳突与外耳道之间的切迹内。此段长1&1.5cm,向前经过茎突根部浅面,表1乳突尖至茎乳孔距离提示,穿刺时应注意避免误伤及面神经。⑤听力障碍。有资料报道[5]由于耳部患某些疾病(如慢性中耳炎等)面神经颅内段管壁受损,药液达内耳,可引起听力障碍。
&&& [参考文献]
&&& [1]段菊如、林敏、熊俊平.面神经在颞骨内段在横层和cT上定位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57&260.
&&& [2]邓兆宏、张一飞、万群.面神经阻滞人路的相关解剖结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991-992.
&&& [3]闫同玉、王俊秀.迷走神经阻滞治疗窦性心动过缓1例报告[J].职业与健康,):105.
&&& [4]张为龙、钟世镇主编.临床解剖学丛书(头颈部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
&&& [5]邓兆宏、张正洪、刘晶晶等.颈丛深支一点法阻滞相关结构的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48&250.
&&& 作者简介
&&&&& 石灿、女、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汉族、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镇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助教、法医专业、基础医学方向;陈志玮,男,公安消防部队昆明指挥学校,汉族,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乡小石坝昆明消防指挥学校,助理讲师,社会体育,消防指挥教育。
同栏目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电子杂志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胃迷走神经切断术_百度百科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在国外曾广泛应用于单纯性溃疡病的治疗。据Dragstedt 总结了800例迷走神经切断术的经验,认为本法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法,可以代替治疗。但一般来说,关于迷走神经切断的确实指证和远期疗效尚无结论。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手术类型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有三种类型: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迷走神经干切断术
是最早提出来的术式。约在食管裂孔水平,将左右二支腹迷走神经干分离清楚,并将干切除5~6厘米,以免再生。根据情况,再行胃空肠吻合或幽门成形术,甚至胃部分(50%)切除术。其缺点:①由于腹迷走神经干尚有管理肝、胆、胰、肠的分支,均遭到不必要的切断,造成上述器官功能紊乱。②胃张力及蠕动减退,其结果胃排空迟缓,胃内容物潴留。③顽固性腹泻,可能和食物长期潴留,腐败引起肠炎有关。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因缺点多,目前临术上很少应用。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
将胃左迷走神经分离清楚在肝支下切断,同样胃右迷走神经分离出腹腔支下,加以切断,从而避免了发生其他器官功能紊乱。 为了解决问题,则需加胃引流术,常用的引流术有:①幽门成形术。在幽门处作纵行切开,横形缝合,或在幽门处沿胃大弯到十二指肠作一倒“U”字形切开后再胃十二指肠缝合。②胃窦部或半胃切除,再胃十二指肠或胃空肠吻合。③胃空肠吻合,吻合口应在胃窦部最低点以利排空。 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是迷走神经切断术的一大改进,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有些地方被推荐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首选术式。但此法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由于迷走神经解剖上的变异,切断迷走神经常不完善,神经再生也属可能,仍有不少溃疡复发。加以胃窦部或半胃切除时,虽有着更加减少胃酸分泌的优点,但也带来了胃切除术后的各种并发症的缺点。因此该术式亦非理想。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
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此法仅切断胃近端支配胃体、胃底的壁细胞的迷走神经,而保留胃窦部的迷走神经,因而也称为胃壁细胞迷走神经切断术或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手术时在距幽门5~7厘米的胃小弯处,可以看到沿胃小弯下行的胃迷走神经前支入胃窦部的扇状终未支(鸦爪)作为定位标志,将食管下端5~7厘米范围内的进入胃底、胃体的迷走神经一一切断,保留进入胃窦部的扇状终末支。
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新方法的优点
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的优点:
①消除了神经性胃酸分泌。消除了溃疡病的复发的主要因素。
②保留胃窦部的张力和蠕动,不需附加引流术。
③保留了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减少胆汁反流和的发生机会。
④保留了胃的正常容积,不影响进食量。⑤手术较胃大部切除术简单安全,操作也不比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复杂。
这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手术,应用日益增多。从理论上讲,应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迷走神经解剖上的变异,切断不易保证安全,神经的再生也没有解决,所以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另外分离胃小弯的血管范围广,有造成胃小弯缺血、坏死和穿孔的可能。对胃溃疡的治疗不如胃大部切除术。临床上应用为期尚短,确实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企业信用信息单选题;1有关左、右头臂静脉的解剖描述,下列何者错误;A.在上纵隔的大血管中,左右头臂静脉位置最为表浅;B.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动脉于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C.左头臂静较长而倾斜,右关臂静脉则较直而短;D.左关臂静脉位于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的前方;E.左右关臂静脉于左侧第一胸肋结合处汇成上腔静脉;2有关上腔静脉的描述,下列何者错误;A.由左、右头臂静脉于第一胸肋
1 有关左、右头臂静脉的解剖描述,下列何者错误
A. 在上纵隔的大血管中,左右头臂静脉位置最为表浅
B. 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动脉于胸锁关节后方汇合而成
C. 左头臂静较长而倾斜,右关臂静脉则较直而短
D. 左关臂静脉位于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的前方
E. 左右关臂静脉于左侧第一胸肋结合处汇成上腔静脉
2 有关上腔静脉的描述,下列何者错误
A. 由左、右头臂静脉于第一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
B. 于第三胸肋关节的高度注入右心房
C. 在注入右心房之前有奇静脉弓自外侧壁注入
D. 上腔静脉的右侧有右迷走神经走行
E. 上腔静脉的左侧为升主动脉
3 有关头臂干的描述,下列何者错误
A. 其右侧与右头臂静脉相毗邻
B. 由主动脉弓直接发出
C. 于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D. 其起始部位于左关臂静脉的深面
E. 上段位于气管的左前方
4 有关膈神经的描述,下列何者错误
A. 为颈丛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控制膈肌的运动
B. 紧贴前斜角肌前方下降
C. 于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
D. 于胸腔内走行于纵隔胸膜与心包之间
E. 于胸腔中越过主动脉弓有后方,再经肺根的后方达膈肌
5 迷走神经
A. 其发出的左喉返神经经主动脉弓凹侧、动脉韧带的内侧返回颈部
B. 其发出的返神经分别绕主动脉弓和左锁骨下动脉至颈部
C. 于纵隔的右侧,右迷走神经走行于上腔静脉的右侧,气管的前方
D. 左、右侧喉返神经于胸部返回颈部的位置高度基本相同
E. 左迷走神经于主动脉弓的左侧与膈神经交叉(左膈神经在前)
6 有关气管、主支气管的解剖学描述,下列何者错误
A. 于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B. 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处为气管杈
C. 分杈处的内腔有一纵行嵴,称为气管隆嵴
D. 胸段气管约占气管全长的2/3
E. 气管大部分位于上纵隔的前部
7 有关食管的解剖学描述,下列何者错误
A. 位于气管后方, 偏中线左侧进入胸腔
B. 于第十胸椎水平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续于食管腹部
C. 同属于上纵隔和后纵隔的内的器官
D. 先位于胸主动脉的左侧,尔后达其后方
E. 后方有胸导上行
A. 其上段走行于中纵隔的中部
B. 胸导管的上段、下段分别走行于食管的右后、左后
C. 与左主支气管相交处略狭窄
D. 与气管之间有胸导管上行
E. 右侧完全被纵隔胸膜覆盖
9. 下列何结构性位于上纵隔的最后部
D. 左喉返神经
E. 右主支气管
10关于左主支气管相邻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
B. 前、上方有左肺动走行
C. 后方有食管、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D. 下方为左肺下静脉
E. 后方有胸主动脉、食管
11.接与右主支气管前方相邻的结构为
A. 右肺动脉
B. 右迷走神经
C. 右膈神经
E. 奇静脉弓
12.关于肺根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根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
B.右肺根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过
C.自上而下左、右肺根内的结构均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D.迷走神行经于左、右肺根后方
E.膈神经、心包膈血管经行于左、右肺根的前方
13.纵隔内胸骨后、心底大血管前直接相邻的结构为
D. 胸腺(或胸腺残余)
E. 左、右头臂静脉
14. 关于纵隔左侧面观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确
A.肺根位于主动脉弓、胸主动脉与心包之间
B.左迷走神经跨过主动脉弓前方后经左肺根的前方下降
C.左迷走神经跨过主动脉弓后方后于左肺根的后方下降
D.左膈神经则经左肺与左纵隔胸膜之间下降
E.左肺根后方除有胸主动脉、左喉返神经外,尚有膈神经走行
15.关于主动脉弓毗邻的描述,错误的是
A.侧由右向左依次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B.左前方有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跨过
C.主动脉弓与左肺动脉间有动脉韧带(导管)相连
D.主动脉弓下方有心浅丛、左喉返神经和动脉韧带
E.主动脉弓的后方有气管、食管和右主支气管
16.关于气管胸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前方有主动脉弓
B.左、右侧为甲状腺侧叶
C.右侧邻奇静脉弓及右迷走神经
D.后方邻食管
E.右前方有上腔静脉
17.关于左心房毗邻结构的描述,下列何者正确
A.后方为食管、食管前丛、食管后丛及膈的中心腱
B.食管,食管前、后丛、胸导管下段
C.食管后上方为气管杈,左、右主支气管、奇静脉
D.肺后缘,上、下腔静脉
E.气管杈、气管胸段、肺后缘
18. 下列何者不属于后纵隔内的器官
B. 胸导管
C. 胸交感干
D. 气管、气管杈
19.胸导管位于
A.食管与胸主动脉上段之间
B.奇静脉与食管之间
C.食管后方,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
D.食管与胸主动脉之间
E.胸主动脉与半奇静脉之间
20. 关于胸导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上段前方为食管
B.上段右侧为食管、左喉返神经
C.其后方有右肋间后动脉、脊柱
D.上段前邻左颈总动脉
E.下段与右纵隔胸膜直接相贴
21. 中纵隔
A.其内有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
B.其内有心、心包、大血管根部、迷走神经、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C.其内有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D.其位置稍偏右侧,故右肺根较短而宽
E.直接与后纵隔的气管,气管杈和降主动脉相贴
22.有关迷走神经的解剖学叙述,下列何者错误
A.左迷走神经经左主支气管后方下行
B.右迷走神经经右锁骨下动脉前方进入胸腔
C.右迷走神经形成食管后丛
D.左迷走神经形成食管前丛
E.食管前、后丛间无任何联系
23. 肺段支气管与动脉的位置关系不正确的是(
A、上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内侧,中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外侧
B、 中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内侧,下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外侧
C、 上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内侧,下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外侧
D、 中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外侧,下叶:动脉走行在支气管外侧
24.在断层影像上,若液体超过肝裸区而至脊柱右前方,则积液为(
A、腹腔积液
B、胸腔积液
C、胸腔或腹腔积液
D、三种可能都不是
25. 胸部肺门横断层面:(
A.右肺动脉高于左肺动脉
B.在肺内,肺动脉、肺静脉与支气管伴行
C.右肺上叶支气管高于左肺上叶支气管
D.可见主动脉及其三大分支断面
1. 肺段:(
A.右肺上叶分三个肺段:S1、S2和S3
B.左肺上叶分二个肺段:S1+2和S3
C.肺段支气管与肺段动脉伴行
D.呈圆锥形,尖朝肺门,底朝肺表面
2.胸骨角的标志:(
A.右主支气管跨食管前方,形成食管的第二个狭窄
B.奇静脉汇入上腔静脉平面
C.上、下纵隔的分界
D.胸主动脉的始点
1.依肺段支气管的分布,左肺上叶可分为
2.用四分法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分为
3. 在水平切面上,左心房和右心室分别位于心的
4.右主支气管先分为
两支,后者再分为
5.分别由左、右向正中矢状面做切片时,左、右侧先切到的心腔为
6. 左肺下叶分为
五个肺段。 4个段,
7.右肺下叶分为
五个肺段。
8.在右肺根上方的血管弓为
弓,在左肺根上方的血管弓为
9.在肺动脉杈的横切面上,升主动脉与左右气管杈之间为
,第五胸椎体的前方、左前方、右前方前别为
)走行于肺段之间,相当于段间裂。
11.肺的横断面上出现斜裂,其上为(
)叶,其下为(
12.主动脉弓以上断面为肺的(
13. 划分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的标志是
,划分左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的标志是
14.右肺中叶在侧位片上位于
裂的下方,
裂的前方,呈尖向肺门的三角形。
1.主动脉-肺动脉窗
4. 气管隆嵴
6.奇食隐窝
1.胸骨角的标志意义。
2. 何谓纵隔淋巴结的分区图(ATS)?
3. 纵隔是如何划分的,中纵隔内主要有哪些主要器官结构?
4. 什么是气管前间隙?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各类资格考试、行业资料、35断层解剖练习题附答案等内容。 
 三、胸部断层解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纵隔间隙;2、食管后隐窝;3、血管前间隙;4、主动脉肺动脉窗;5、隆嵴 下间隙;6、奇静脉食管隐窝;7、肺...  三、胸部断层解剖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纵隔间隙;2、食管后隐窝;3、血管前间隙;4、主动脉肺动脉窗;5、隆嵴 下间隙;6、奇静脉食管隐窝;7、肺...  《断层解剖学》试卷及答案一、A 型题(最隹选择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全长都有一层骨胳肌 D.左前面有主动脉弓越过 E.长度约 12CM 20、大脑的...  断层解剖试题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断层解剖试题长沙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 2007 级断层解剖学考试试 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每题 2 分, 共 20 分) 1.AC...  断层解剖学100道题答案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一 单项选择题 试题1 满分值...[参考答案] 交叉韧带 [我的答案] 髌下肢体 试题 4 满分值:1.0分 状态:已...  断层解剖学试题_临床医学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 A、扣带沟 B、扣带沟边缘...断层解剖学 3页 免费
断层解剖学100道题答案 26...  断层解剖学试题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临医学本科...3、第六脑室,是有时出现在( )与( )之间的一个...2015国考申论押密试卷及答案 2015国考面试通关宝典78...  断层解剖学测试题 Neuropil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1)答案及平分标准 一、解释名词 1. 门腔间隙:在 CT 图象上有一间隙,其顶...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胸神经前支:除第1对的大部分参加臂丛,第12对的少部分参加腰丛外,其余不形成神经丛。第1~11对胸神经位于各自相应的肋间隙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第2、4、6、8、10、12对胸神经前支,分别分布于胸骨角、乳头、剑突、肋弓、脐和髂前上棘平面。
  坐骨神经:自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达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坐骨神经本干分布于髋关节和股后群肌。胫神经沿腘窝正中垂直下降,伴胫后动脉下行,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绕腓骨颈外侧向前下,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含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两种纤维,运动纤维起自三叉神经运动核,自脑桥臂出脑,与下颌神经一起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感觉纤维有3条,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者在颞骨岩部前面连于三叉神经节。其中枢突经脑桥臂入脑,到达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感觉纤维的3条分支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牙齿和脑膜等,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等。3条分支在面部分布区的界限,大致以眼裂和口裂为界。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①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管理脏器的运动和感觉;②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③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和咽喉肌。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腔至颈部,伴颈部大血管下行达颈根部,由此向下在食管周围,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别形成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前、后丛向下分别形成迷走神经前、后干。前、后干穿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分支布于肝、脾、胰、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脑脊液: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无色透明,成人总量约150ml。它处于不断产生、循环和回流的平衡状态。脑脊液对脑和脊髓具有营养、缓冲震动、调节颅内压和起保护作用。脑脊液循环途径可简示如下:  左、右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左、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触(粗)觉传导通路:痛、温觉和触觉又称浅感觉。此通路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属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温和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灰质后角(第2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纤维,先向对侧斜升1~2个脊髓节段,至对侧外侧索的前部和前索上升形成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第3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发出的投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此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位于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肌、腱、关节及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同侧后索。其中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纤维组成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纤维组成楔束。两束上升至延髓分别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二级纤维,左右交叉,形成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两侧上升称内侧丘系,经脑桥、中脑至背侧丘脑的腹后核(第3级神经元)。在此更换神经元后发出投射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区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光刺激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经双极细胞传给节细胞,节细胞的轴突穿出眼球壁聚集成视神经,两侧视神经在蝶鞍前上方,形成视交叉,视交叉向后延为视束。每侧视束由来自同侧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和对侧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共同组成。视束的大部分纤维向后绕大脑脚,终于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发出的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的后部,投射到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产生视觉。
  锥体系: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锥体外系的纤维起自大脑皮质,在下行过程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及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经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最后到达脊髓前角或脑神经运动核。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的运动,以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发表评论:
馆藏&13641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迷走神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