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角中学基本信息,如建筑占地面积计算规则,主要设施,场所

社区指标10[1].30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社区指标10[1].30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1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惠民县淄角镇中学怎么样_惠民县淄角镇中学教学质量_惠民县淄角镇中学好吗_亲亲影视视频教程 |
| 子栏目惠民县淄角镇中学信息分类AD当前位置: >
> ,惠民县淄角镇中学教学质量,惠民县淄角镇中学好吗&&&&惠民县惠民县淄角镇中学位于山东省滨州惠民县。惠民县惠民县淄角镇中学自建校以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使学校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效益不断发展。惠民县惠民县淄角镇中学占地面积大,绿化覆盖率高,设施齐备,有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舞蹈房、课件制作室、电脑房、儿童化阅览室,此外还有校史室、红领巾广播室、图书馆。校风:教风:学风:地址:山东省滨州惠民县电话:山东省学校地区分类信息资源分类,视频教程网,51自学网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亲亲网,百度影音视频教程网,51自学网视频教程,我要自学网,亲亲网,我爱百度影音电影电视剧第四节& 教 育 设 施一、校  舍(一) 投  资清末兴办学堂,大多使用书院旧址,一部分完全新建者,均专案申请政府拨款,因校而异,如三江师范学堂开办时,活支银共5万余两,即校舍建造经费;常州府中学堂新建实用银6.7万两。民国时期地方教育经费支出,分经常费与临时费两大项,学校的建设工程、大型设备添置均在临时费项下开支。临时费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根据学校申请核定预算,逐项核拨。限于财力,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安排的临时费为数有限,难以满足学校实际需要。江苏省教育司在民国5年(1916年)11月举行的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上,对民国成立5年来的江苏教育概况作了书面汇报,略谓:省立各校建校之始,多用旧址,无一校有完整校舍,由于建造校舍需款较巨,计划五年完成,但变故迭起,财政收缩,又有五年内不兴土木之令,而工程才进行,欲罢不能,乃决定已建者仍然完工,待建者乃维原状,或加以必要的修缮。自民元迄今,省预算年年均安排建筑费,校校都有工程。至今新建的校计6所,改建、添建之校计12所,其余各校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建,总计前后支出之建筑经费达40余万元,以较最初计划,还不到半数。如水产学校急需的冷藏室还未建起来;第三师范学校虽较完备,尚无大礼堂,等等。民国6年以后,由于军阀连年混战,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连经常费也不能保证,更无力进行校舍建设。民国16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以后教育经费逐渐增加,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建造校舍。这时期开办了一些新的中学、师范和职校等,省属高校也有一定发展,从民国21年度到民国24年度,在省级教育经费支出中,属于修建设备的临时费分别为36.5万元、22.6万元、26.5万元和40.5万元,占同年度教育经费支出总数的10.4%、6.06%、6.79%和9.57%,4年合计126.1万元,平均占总经费数的7.85%。抗日战争中,江苏教育事业经暴敌之彻底摧毁,大部分校舍变为废墟,设备荡然无存,据省教育厅估计,仅省属学校和事业单校舍损失总额就在法币625亿元以上(按平均每一教室旧式房屋1000元,新式建筑2000元计,以战前物价加1万倍计算),设备损失1188亿元。两项总计1813亿元以上。战后江苏复员工作自民国34年秋开始进行,12月1日教育厅恢复建制后,教育部拨付江苏省第一次教育复员紧急措施费1亿7千万元,第二次4亿元,第三次8亿元,但与省立学校和事业单位所受损失以及筹备复校实际需要,相差甚远,不可能恢复战前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校舍建造经费,统称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安排,在正常情况下,呈逐步上升趋势。“一五”期间,省预算内安排的教育基建投资共计4237.2万元(含高师),实际完成4066.6万元,竣工面积94万余平方米。当时基建投资定额合理,中学有省统一设计的标准图纸,三大材能够保证,按照经济、适用、在可能条件下照顾美观的原则施工,新建校舍质量一般较好。高等学校基建投资也有正常来源,部属院校,由中央有关部安排,省属院校由省安排,学校建设有了总体规划,建立了专门的基建机构,新建扩建的一批高校如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苏北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江苏教育学院等的建筑规格、标准都比较高。“大跃进”时期,随着学校的急剧增加,年国家安排的基建投资增加较多,地方省属高普教事业1960年达到3350万元,是最多的一年,但事业发展过快,光高等学校就增加了60余所,总数达到80所,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后基建投资又陡然下降,1961年减为387万元,1962年又减到41.9万元,教育事业不得不进行调整,新办高校大批下马。由于基建管理权限下放,校舍建设定额标准被破除,新建校舍质量大不如前,年三年调整时期,基建投资缓慢回升,每年平均420万元,3年仅竣工30万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头几年国家未安排基建投资,后几年也安排得不多,10年总共投资3824万元,这几年靠地方挖潜,中小学发动群众办学,实际投资却达9187万元,竣工面积达到27.1万平方米,但这一时期所建房屋缺少长远打算,多为简易结构,难以长期安全使用,成为以后危险房屋增加的重要因素。1976年以后,中小学急剧增加,1978年,全省小学生达到900万人左右,中学生达到400万人左右,校舍严重不足,大量学生进入拥挤而又简陋的校舍,有些农村中学每班学生多到七八十人,甚至百人,一间宿舍住几十人,一张铺睡2人甚至3人。省教育局1977年调查,当时中小学新增学生光教室就缺500万平方米,如包括解决“欠帐”,缺少1000万平方米以上。高校由于有几年未招生,也无基建安排,校舍面积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特别是教职工住房严重缺少。1978年,高校扩大招生,新增学生1.5万人,至少要新建8万余平方米,而基建投资不能满足,以致学校困难重重。1979年以后,教育逐渐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调整,解决“浮肿”,教育投资逐步增加,“六五”(年)国家安排的基建资金增加到9678万元,加上自筹投资,实际完成34530万元,竣工207万平方米。“七五”前3年(年)国家安排基建投资10623万元,实际完成投资70215万元,竣工面积302万平方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六五”以来基建投资规模之所以能扩大,在普教方面主要是自1985年起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实行了分级办学,把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市、县,省里原安排的基建投资只具补助性质,而市、县、乡三级办学和群众集资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高教方面则由于实行改革,在国家增加投资的同时,采取联合办学、委托代培等措施,大大拓宽了基建投资的渠道。以省属高校为例,从年的10年,31所高校均取得了较大的建设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基建投资增长快,来源广。1O年中基建投资32736万元(平均每校每年105.6万元),其来源,省投资(含省统筹基建、省机动财力、省教育事业费专项补助)20752万元,占总投资的63%,联合办学、委托代培投资9093万元,占28%,国家教委等部委包干补助95O万元,占3%,学校
自筹资金1941万元,占6%。第二,建筑面积增加较多。10年中建设总面积127.6万平方米,占现有(1988年)省高校校舍建筑总面积192.6万平方米的55%,超过了1979年以前30年建设面积的总和。第三,新建校舍各类用房的比例比较适当,能保证各方面的基本需要。在新建校舍总面积中,教学实验楼43.18万平方米,占34%,图书馆6.67万平方米,占5.2%,教工宿舍44.32万平方米,占35%,学生宿舍21.53万平方米,占17%,师生食堂5.73万平方米,占4.5%,其他,5.87万平方米,占4.6%。新建校舍大大增强了省属高校的招生能力,1979年,高校本专科生为2.37万人,到1988年已增加到4.83万人。校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基建投资仍然不能满足需要,高、中等学校校舍还没有配套,房屋造价越来越高,增加了建设的难度。江苏省各个时期教育系统基建投资完成情况表单位:万元、万平方米
国家预算内安排基建投资
完成基建投资总额
“一五”期间
“二五”期间
三年调整时期
“三五”期间
“四五”期间
“五五”期间
“六五”期间
“七五”期间
说明:(1)高教于1978年前只含高等师范院校。   (2)完成基建投资额,包括市县学校自筹投资
(二) 管  理
民国建立后,北京政府教育部陆续公布了小学、中学、实业学校、师范学校、私立大学等规程,对各类学校的校舍设备等,在《规程》中都作了具体规定。如民国6年(19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从第七十一条到第七十六条,对师范学校的校址、校舍等项作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内容有“师范学校校地须具有相当之面积,并须于道德及卫生上均无妨害”。“校舍宜朴雅坚固,并与教授管理卫生适合”,“师范学校应备各室为:一、普通教室。二、博物、物理、化学、图画等特别教室。三、礼堂。四、图书室、器械标本室。五、事务室、教员预备室、学生休息所、自修室、寝室、学监室、浴室、疗养室及其他必要诸室”。“体操场分屋内、室外二处。屋内体操场视地方情形,得暂缺之”等等。江苏有建造校舍之规定,始自民国2年,当时兴办学校之风甚盛,需要建筑之校舍颇多,省教育司为使省立学校与各县在建校上有一共同遵守的通则,特制订《江苏暂行学校建筑规程》颁布实施。《规程》共十六条,对学校的选址、建筑上的总体要求、使用平房或楼房之选择、校舍平面图形之选用、教室之容量、走廊设置、采光面积、通风采气、墙壁颜色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规程》还规定凡省立学校如有新建、添建、改建工程,应由校长先期呈请行政长官认可,并应绘具图样和施工细则,待审查确定后再招工承办,采取招标办法确定,竣工后须经验收,才能将建筑费核销。县市、市乡立学校的建筑工程也按此规程办理,县立学校须申请省行政长官确定后方准施工。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教育系统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由省统一安排和管理,即基建投资计划由省教育(高教)厅、局编报,由省计委核定,然后通过条块结合或块块下达指标,所需三大材,即钢材、水泥、木材也由省按照定额安排。除省基建投资外,各市、县以至学校还可在本身掌握的经费中依照规定用于基建,称自筹资金,合并使用。对基本建设投资和校舍的管理,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基本上按照统一规定实施,“文化大革命”期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除,管理松弛,很多地方的校舍遭到破坏或被占用,新建校舍质量较差。为了加强各级学校的校舍管理,保证安全使用,提高建设水平,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江苏省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作出一系列规定。1978年10月,省革委会发出《关于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退还被占用校舍的请示报告〉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省教育局调查统计,全省各类学校被占用的校舍达77.90万平方米。通知要求各地有关部门、单位把这些被占用的校舍迅速退还给学校,并决定成立省退还校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革委会教育局办公,经过几年工作,被占用的校舍有一部分归还给学校,一部分按同等面积作价补偿另建,但也有小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归还。1983年1月,省教育厅针对农村中小学生在建校舍中存在标准偏低质量较差的情况,发出《关于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室建筑标准和修建质量要求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切实注意建房的规格和质量。之后,根据各地发生的中、小学因房屋倒塌,压伤学生事件,多次发出通报,要求各地采取防范措施,提高建筑质量。1983年,省教育厅拟订了《江苏省中小学校舍管理办法(试行)》,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印发各地试行。《办法》共4章,18条,对校舍的范围、校舍的权属、校舍的管理和维护等都作了具体的、明确的规定。1983年5月,省教育厅、高教局、公安厅鉴于当时社会上常有不肖之徒滋扰学校,伤害师生,损毁或侵占校产情事,联合发出《〈关于维护学校秩序的通告〉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周围广泛张贴,俾众周知,通告主要内容是:不经允许,无关人员不得随意、强行进入学校,不准侵犯师生员工人身安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准侵占和破坏校舍、教学设备、树木和环境卫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到校园放牧、取土、采石、种植,不准占用学校场所等等。《办法》及《通告》的颁发,保证了校舍、校产的安全使用。进入80年代后,学校的基本建设进一步朝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教育部在制订了高等学校校舍建筑定额与用地面积之后,于1982年4月颁发了《中等师范学校及城市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的通知,省教育厅、省建设委员会于1982年8月转发各地参照试行。为了逐步改善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条件,使能基本符合教育教学要求,省教育厅会同省建委制订了《江苏省县、镇及农村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试行)》,于1985年7月正式颁发试行。“定额”对不同规模中、小学的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的使用面积,对学校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和体育活动场地的用地面积,对教学、行政用房的主要建筑标准等都作出具体规定。上述一系列定额的制订,对提高各级学校的校舍质量水平,十分有益。江苏省县、镇及农村一般中、小学校舍规划面积定额表单位:平方米
每生占建筑面积
5.95~6.29
江苏省县、镇及农村一般中、小学用地面积定额表单位:平方米
县镇农村完中
县镇及农村一般初中
县镇及农村一般小学
学校规模(班)
每生占地面积
说明:(1)本表系按省教育厅、省建委颁发的《江苏省县、镇及农村一般中、小学规划面积定额(试行)》(苏教计(85)223号文件)整理而成。(2)高校、中学及城市中小学的定额系教育部统一规定。(三) 危 房 修
理各级学校校舍的经常维修费用,均在教育事业费内列支,即在教育事业费中的教学行政费内规定一开支定额(如80年代初期按校舍面积每平方米O.223元安排),作为学校正常开支,对需款较多的大宗修建费则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下拨,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校舍修建费,一般都由县(市)主管部门在直接掌握的经费中统筹分配核拨。遇有较严重的自然灾害或事故致使校舍发生倒塌损坏时,往往由省拨发专项补助费,通过市、县分配到基层学校,并对经济困难地区给予重点照顾。“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教育上欠帐很多,农村中小学校舍短缺损坏情况十分严重。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各地“用两三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简称“一无两有”),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据省教育厅统计,1980年底,江苏省小学校舍总面积2407万平方米中,有危房308万平方米,占13%,中小学缺少双人课桌178万张,双人课凳308万条。江苏省于1981年作出了部署,制订规划,当年拨出危房修建补助专款800万元,购置双人课桌凳补助专款400万元,分配给各县(市),之后又下达木材4000立方米、玻璃2000标准箱,要求各地完成修建校舍54万平方米、购置双人课桌凳44万套的任务。1982年六七月间,教育部、财政部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经验交流会,印发了《会议纪要》,要求各地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为此,江苏省政府于1982年9月以苏政发(号文件,批发省教、财两厅《关于进一步搞好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强领导,实行“两条腿走路”,在适当增加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队、集体、厂矿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并应贯彻分批、逐步解决的原则,重视修建质量。省政府并决定1982年增拨400万元经费。1983年春,省教、财两厅在铜山县召开了专门工作会议,介绍、推广铜山县修建的经验,并采取由省教育厅与各县(市)签订协议的方式推动“一无两有”工作的进行,连续3年省拨出专项补助共计6690万元,木材46000立方米,并制订了鼓励政策和检查验收办法,对提前或超额完成协议的县给予5~10万元的奖励。又分别在沛县和无锡县召开中小学修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介绍2县和其他县的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订定具体验收程序和方式。到1986年3月,全省已有62个县(市)通过检查验收,达到了基本实现“一无两有”合格要求,由省发给了合格证书。但到此时危房仍占有一定比例,老危房修了,又产生新危房,1986年6月,省再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修缮和改造的通知》,要求各地扎扎实实地再抓几年,使全省所有中小学真正实现“一无两有”,同时要抓好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和活动室的配套建设,加强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和体育设施的配备。1987年6月,省教委和财政厅在东海县召开了全省中小学校舍修建工作会议,杨沂副省长到会作了重要讲话。会后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危房维修、改造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认真修订规划,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责任制,省补助专款增加到1730万元,分配方式改为补助加奖励的办法,这些都有效地凋动了各级政府加速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积极性。年底,省教委会同财政厅检查评比,对27个县(市)进行了表彰和奖励。1988年教师节,国家教委、财政部表彰了全国37个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的先进县,江苏省东海、无锡2县受到表彰,分别获奖金20万元。年,江苏省中小学共修建、扩建校舍1904万平方米,危房面积由13%逐步降到3%弱,购置双人课桌凳397万套。8年中,为实现“一无两有”共使用资金15.13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财政拨款4.40亿元,占29.1%,教育费附加2.16亿元,占14.3%,多渠道集资8.57亿元,占56.6%。分年完成情况和资金来源见附表。实现中小学“一无两有”是江苏省教育史上一次大规模建设工作,它大大地改变了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面貌,为普及九年制教育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江苏省中小学年修建校舍添置课桌凳情况表
全年修建校舍面积(万平方米)
全年购景双人课桌凳(万套)
投资数及其来源(万元)
国家财政拨款
学校勤工俭学及学杂费收入
教育费附加安排
单位和个人集资(捐资)
说明:危房面积及比例:万平方米,占校舍总面积13%;1988年减为101.39万平方米。占2.87%。(四) 教工住房建设江苏省曾于50年代建过一定数量教职工宿舍,以后安排很少,教师住房问题相当紧张。1978年,中共中央13号文件规定,由国家补助资金建设的住宅应当用于解决各地城市文教、卫生等单位职工的缺房问题。1980年,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房字314号文件规定,国家补助和地方投资建设的住宅,应主要分配给无力建房的中小学职工。江苏省各级政府把解决中小学教师住房问题摆在议事日程上,把它当作搞好教育工作的一件实事来抓。1981年,省拨专款900万元,重点解决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员工住房问题。据当时调查,年,7个省辖市新建教工宿舍24万平方米,有4807户住进了新房,但仍有缺房、无房户15082户,占7个市中小学教工总数的30%。1982年,江苏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城乡建设部、全国教育工会关于全国改善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条件经验交流会情况的报告》,要求各市、县积极采取措施,多方筹集建房资金。1985年,省委进一步规定“各地在统筹建房中,每年要拿出一定的比例给教育部门用于解决教师的住房困难。……市县要从地方财力、城市基本建设费中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中、小学教师住房”。从1986年起,江苏省政府每年拨出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补助专款300万元,分配给最急需的市、县建设教师住房。198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工作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获得奖励投资20万元。1988年,江苏省教委、建委和财政厅在徐州市联合召开了全省教师住房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各地建房,多渠道筹措建房资金,多形式解决教职工住房工作经验,参观了徐州市和铜山县中小学教工住房建设的现场,研究加快建设进度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全省中小学教师住房建设工作。据统计,从年的11年中,江苏省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多种渠道集资的方式,累计投资1.7亿元,建成住房101.2万平方米,解决了18400户的住房问题。但由于城市中小学教师住房问题是积累下来的问题,过去欠帐太多,因此建房的任务还很艰巨。江苏省年城市中、小学教职工住房建设完成情况表
完成投资总额(万元)
竣工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成住房户数(户)
年11年总计
注:本表所列城市教职工住房建设完成情况,系为11个省辖市和泰州、常熟市统计,不包括县镇。高等学校教职工住房的建设一般都在高等学校基建投资中进行安排,50年代建过一定的教工宿舍,能基本解决需要。之后,教工住房建设进展不大,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始有较大转变,用于教工住房的投资逐步增加。年共竣工住房面积44.32万平方米,占教工住房面积的84%,教工住房的建设标准也有较大提高,增加了防震设施,建筑结构趋向合理化,平均每户面积60平方米,并按照不同需要进行了多种层次、规格的设计与安排。为了进一步解决问题,也开始试行多渠道筹资的办法,逐步增加教工住宅面积。(五) 校舍总面积江苏省各类学校的校舍总面积,其中普教系统(含中、小学和中师)于1965年曾作过调查,共计1206万平方米;1980年达到2276.56万平方米,15年增加1070余万平方米,新增加的校舍,有相当一部分是“文化大革命”中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时因陋就简建造的土草房;到1988年统计达到3530.95万平方米,8年增加1250余万平方米。全省高等学校,解放前夕共有16所(含私立),在校学生7000余人,校舍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科研用房和实验用房所占比例很小,到1978年校舍总面积达到200余万平方米,1985年增加到470万平方米,1987年又增加到576万平方米(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383.3万平方米,省属高校192.7万平方米)。江苏省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增长情况表单位:万平方米
其中省属高校
二、教 学 设 备(一) 民 国 时 期教学设施的装备早在兴办学堂时就开始。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部令第28号发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八条规定:“博物宜授以重要植物动物矿物人身生理卫生之大要;兼课实验”。第九条规定物理、化学的教学,要“兼课实验”。还规定“中学校应备……博物、物理、化学、图画等特别教室”、“图书室器械标本室”,要有“试验问题簿、学业成绩簿”及“图书器械标本模型等资产簿”。江苏省根据民国政府的规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民国21年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教育厅重要工作”中,要求自然学科教师“上课应充分利用实物、仪器标本图表等”,“学生自行实验须有相当场所及充分的设备。生物、物理、化学三科,每周每科必须实验一次”。“凡学生实验,事先及临时必须由教师用科学方法,作充分暗示,及仔细之指导,以引起其自动观察与研究之兴趣”。“各科教学,务须于可能范围内,用先实验后讲授之方法,俾学生习用归纳法”。“充分鼓励课外作业,如采集、制造、旅行、参观、比赛、展览、制图表、研究报告、组织研究会等”。民国22年,公布的“江苏省中等学校教员服务须知”中,规定“各教员应充分应用实物、仪器、标本及图书,以备学生观察与实验”。为了适应教学上的要求,政府把配备教学仪器设备,作为办学的必备条件。同时,要学校管好、用好。省先后制订的管理办法中,规定“各项图书、仪器、标本、校具应分别责成负责人员随时负责保管”,“添置或损毁遗失应随时编号登记”,“损毁遗失,应随时陈明,核夺办理”。“主管人员对于本机关关于各项图书仪器标本、校具非经呈奉核准,不得擅自处理”。主管部门为了掌握情况,要学校定期报“已有数”、“拟增数”,“添置时所需经费数及其来源”。教学设备的经费来源,民国时期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政府拨款。规定在教育经费中占一定比例。民国24年,教育部第8497号训令发布的《师范学校规程》第二十一条,规定师范学校经费之分配,其中设备费至少应占20%。但由于当时库银多用于养兵和购置军火,拨给公立学校的经费很少,学校经费十分拮据。二是向学生征收。民国23年6月24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江苏省征收中等学校生产设备费办法》。办法中称:“为了充实省立学校生产教育设备起见,向省立中等学校学生征收生产教育设备费,专充生产教育设备之用”,规定“每学期高中每生交5元,初中每生交3元”。“各校将所收经费,报解省金库存储,并由省教育厅通盘支配用途”。三是社会支持。民国10年,东南大学成立,经费半数由江苏省负担(另半数由皖、浙、赣3省分担,实际上分文未给)。学校的日常开支和设备添置,除由公家拨付部分款项外,不得不经常向上海金融界借资贷款,并依靠热心教育的社会名流如张謇、蔡元培、黄炎培、穆藕初等15人组成的校董会,向社会各界发出募捐呼吁。先后建成的图书馆、科学馆、生物馆和体育馆的游泳池,以及购置的许多仪器设备,就是得益于他们募捐所得巨款的支持。张謇在南通办的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投资相当可观。南通医学专科学校,民国2年购置图书、仪器设备投资近3000元;民国7年,张謇又以巨资购置了德国在青岛野战医院的一批医疗器械;民国9年5月附属医院建成手术室,民国10年建成各基础实验室,民国13年建成尸体解剖室。到民国26年6月统计,医科实验室中,显微镜有33架(其中双目一架),显微照相机1架,化学天平6架及其它设备。民国8年,成立南通农业大学时,张謇捐资50万元,购置垦田11万亩作为大田实验基地,并建有理化、生物、棉作物、土壤肥料、酪酿产制造等实验室。单棉作物标本室就藏有棉纤维4000余种,棉花、棉叶、棉铃、棉籽及棉之病虫害标本有5000余种,集有国内外棉产区、棉产量比较图百余幅。民国时期江苏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逐步充实。国立、省立的学校,大多比较完备。民国17年,在南京的中央大学作为首都国立大学,图书馆藏书及仪器设备和经费均居全国各大学前列。馆藏图书达118405册,仅比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为少;设备经费则有340991元之多,比同期的北平大学(118301元)、清华大学(197641元)、交通大学(14465元)、同济大学(189592元)为多。民国21年,罗家伦任中大校长后,经费有了充分保证,投资装备的实验室有97个:理学院39个,工学院22个,教育学院2个,农学院30个,医学院4个。农学院还在浙江、湖南、安徽、江苏、江西、云南、湖北等省办了农林牧、园艺、蚕桑等20处,还有近3万亩的改良试验农场。省立学校设施也比较好,省属扬州中学,在民国21年就有较好的校舍设备。该校有科学馆、大会堂,“室之大者凡八”,其中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室之小者凡十二”,其中有供仪器、图书之陈列与储藏及师生研究与预备之用。教学所用器具,比较齐全。如自然学科之仪器、药品、标本、模型、测量仪器及7个真空管之无线电收音机,与艺术品万余件。模型之类,大半皆直接购自东西洋各国。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之实验,化学仪器有150组,物理仪器有18组,生物显微镜20余架,足供学生自动实验之用。8年抗战期间,许多学校的设施受战争破坏,
特别在日伪占领区情况尤为严重。伪省教育厅长袁殊为《两年来之江苏教育》一书写的“序”中感叹:“仪器、标本、图书三项,为教育上必不可缺之要件,本省中等学校拥有合理之设备者,固十无一有,大半均简陋无物,以教读课本为学校唯一之工作,既无实验、科学之概念,舍得之于想象,已无他途,颖悟之青年,尚能自发,庸庸之流,万难启迪其求知之兴趣。”当时江苏的高等学校,均撤离原址,往他处办学。原校舍为敌人盘据,设备均遭破坏,迁移途中又散失了许多图书仪器设备。唯有中央大学由于经费充足,搬迁之前的准备工作又做得比较充分,仪器设备能及时完好地远出,所以该校在抗战期间的教学科研工作都能正常进行,满足需要。但图书资料因搬迁途中遭日机轰炸而损失较大,由重庆、成都迁回南京时,仅剩20万册。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原地复办,原校舍已面目全非,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实验实习基地(包括农场、工厂、附属医院、学校)多数也改作他用。南通学院农科的农艺化学系,因为仪器设备损失殆尽,不得不暂时停办。当许多高校处于经费艰难之时,国民党政府却热衷于大打内战,所给经费极为有限,图书、仪器都无力添置,就是中央大学的图书资料经费,还是靠教育部拨发专款,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捐赠才得以充实和扩大。工学院7个系的实验室也因为有兵工厂、物资局及联勤总部各赠一批设备,规模得以略胜于战前,实验室(场)由22个增到28个。其中航空系的发动机实验室,电机工程系的电力实验室和电信实验室,土木工程系的道路实验室等设备相当先进。发动机实验室共有美制、苏制、日制的飞机发动机9部,线型、V型、星型俱全。江苏在对学校装备仪器的同时,也注意配备设备和图书,单独建图书馆。民国29年教育部统计,江苏学校图书馆公、私立合计127所。学校装备的仪器,主要来自社会,政府鼓励社会生产仪器,也鼓励学校生产仪器、教师自制教具。民国21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有自制科学仪器的实验工场。其目标在试验制造价廉而有兴趣的科学仪器,代院内外修理损坏的科学仪器,供给院内学生实习仪器制造,联络毕业生推广民众科学。组织分制造、修理、设计3股,设有办公室、材料房及陈列室。另设金工场、木工场各一所,分任制造、修理等事项。第一学期中所制仪器达460余件之多,售价与市售相比,占十分之一二,销路旺盛。同年,宿迁中学附设了玻璃工场。宿迁地偏江北,素以产玻璃沙著称。该校工场生产玻璃仪器,以制造日用必需品、研究科学用品为主,供给民众和学校需要,并为谋艺术生徒学习之方便,以达培植技术人才之目的。学校课程内注重化学工业,试验工场内设玻璃艺术班。社会上工厂生产仪器,政府一方面鼓励,同时也严加管理。省执行教育部民国18年8月2日公布的《教科用标本仪器审查规程》,对未经教育部审定者,不得发卖或采用,定价过高的,得令发卖人酌减之。对禁止发卖之命令故不遵守者,科以法律上相应之处罚,等等。对于教师自制教具,当时政府在小学教师的进修目标中,要教师参与“小学应用校具、教具的研究及制作”,对搞得好的,则给予奖励。民国22~25年,得到甲等奖的教具共计63件。其中有江都私立正谊小学制的人体各种模型,南通县立女师附小的太阳系部分运行模型,吴县善桥中心小学的地球模型,南京实小朱镜坚的多方反应测验器,镇江实小王葆元的放大灯,教育学院吴仁杰的显微镜等。长期从事乡村教育工作的阴景曙,曾编写《教具自制》一书,讲了他多年实践的体会:对用材,可利用废物,利用自然物;必需要购买的,宜就地购买,取价从廉;对设计,要经济、简要、实用、易做;对制作,要有恒心;对效用,要示理明显,能多方应用。民国期间,江苏省的教学仪器的装备和实验的指导工作,长期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科室负责。民国35年以后,省教育厅直接举办了实验机构,先在省会设置理化实验室,以备附近各学校学生实验理化。民国36年,正式扩充为实验所,名称定为省立镇江理化实验所。实验所以指导省会公私立中等学校高初中学生理化实验为主要任务。实验事项,计分组实验及示范实验两种,前者为各该校学生来所,按照物理、化学两科目之学习过程来所分组实验;后者为由各该校按理化两科目之教程来所借用仪器药品,举行示范实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江苏解放区,办学条件较差,民主政府仍要学校关心教学设备的添置。民国35年,苏皖边区政府发布的“国民教育办理规则”中,规定“各级国民学校,应具备必要的校具、教具”,条件许可的地区得添设图书、科学仪器等。(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年,多数学校的设施比较差。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华东水利学院建校时,由几所大学调来的只有几千册图书资料和少量的设备;江苏师范学院虽有7个实验室,而面积仅672平方米,单价在2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只有1153件;南京林学院当时仅有树木标本、木材学、林产制造和木材干燥等实验室,植物、土壤、物理、化学实验室与农学院共用,电工实验要到南京工学院进行,没有独立的图书馆,图书资料仅有13700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教学设施得到很大改善。1958年,教育部从苏联进口的计量、光学、电子仪器仪表中拨给江苏的4所师范院校价值20万元的设备。江苏师范学院经过新建和调整,图书馆面积即达4100平方米,这一年的图书入库量达24000余册。1955年,南京林学院出城建院,共建实验室、标本室、仪器室42个,主要教学仪器教具达4800多种;林木标本室收藏各种树木标本96934份,包括54科、148属、230种,图片18395份;病虫实验室有各种病虫标本715种,基本上能满足当时教学科研之需要。华东水利学院1954年建成了基础课和基础技术课实验室11个和实习工厂;1955年开始筹建专业实验室,先后完成水工、水能(包括水力机械)、水港、泥沙、水文测验和气象观测等6个专业实验室。这些专业实验室除完成教学实验任务外,还积极开展了科学研究试验。新建的4300平方米的图书馆,藏书总量已达12万册。1958年“大跃进”中,有些学校的教学设施成了“大办工厂”的车间和生产设备。1961年,贯彻“八字”方针进行调整时,有的学校同地方合办工厂,把带去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金无偿调出。三年调整以后,国家对教育投资又有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再次得到充实,并恢复引进国外设备。南京大学到1966年止,实验室增加到160个,仪器设备约有11823件(台),价值达1039.58万元。南京航空学院随着专业的调整和教学科研的需要,成立了情报资料科。馆藏图书达26万册,中文报刊250多种,外文期刊340多种,图书馆的面积扩充了1倍。附属工厂重新成为教学科研实习工厂,并建造了大型科研设备。1958年开始设计建造的NH-1三音速风洞(01号),1964年10月建成。自动控制、无线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实验室从开始兴建到初具规模。1965年统计,全院已有37个实验室,仪器设备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南京工学院在1964年和1965年两年内就新建3个共4113平方米的实验室。“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学校的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遭受损失严重,新添置的仪器设备很少,购进图书资料也极为有限。据江苏师范学院统计,年中外文图书资料的进书量仅有69000册,还不到1983年一年的进书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0年内乱期间遭受的严重损失和破坏的学校设备得到迅速补充。1983年统计,江苏10所本、专科师范院校仪器设备总值达2475.14万元,比1978年增长5倍多。江苏农学院从1979年以来的10年中,购置常规仪器设备9679台(件),总价格为1272.65万元;1986年建成了8000余平方米的教学实验大楼,中心实验室用房4000多平方米,配备色谱系列、光谱系列、专用测试电镜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和同位素分析等各种高精密仪器800多台(件)。据1988年全省68所高等学校统计,仪器设备总金额达75835万元,为万元的两倍多。在中等学校中,至1988年底,全省96所重点中学、36所师范学校,大多有较完备的实验室,基本配齐了仪器,80%的乡建起了农村初中实验中心。教学仪器的年生产产值达1098万元,不仅满足省内需要,而且供应全国各地。江苏省的教学仪器工作得到国家教委的好评,1987年,国家教委分别授予江苏省教学仪器公司、徐州市教育局教学仪器站、宿迁县文教局等9个单位为“全国中、小学实验室和仪器工作先进集体”,刘惠金、刘国祥、沈俊中、张伯涵等人为先进工作者。1988年,省教委授予南京市第一中学等53个单位为“江苏省中、小学实验室和教学仪器工作先进集体”,汪瑞兰(女)等43人为先进工作者。在充实仪器的同时,努力配备图书。1981年12月,江苏省高教局在南京召开全省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贯彻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建设,从体制上将图书馆划归院、校长直接领导,并成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从此图书馆工作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馆舍、经费、藏书量均成倍增长,馆藏设备,得到了很大改善。南京大学1979年兴建图书馆大楼1.6万平方米,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倍,年图书经费由1977年的32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以上,年进中文图书达10万册,订购期刊6300种,到1988年校馆藏书总量达287万册(不包括各系、所的藏书),其中古籍图书39万册,善本1400余种2万余册;还有磁带胶卷等视听、缩微资料6000余盒。省属10所本专科师范院校,到1983年,新建图书馆达28000平方米,年经费130万元,馆藏图书总量450万册,本科院校中配有录音磁带、缩微胶卷等声像资料和视听设备。南京航空学院1984年新建图书馆面积1.1万平方米,藏书近百万册;馆内设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及其它8个专用阅览室,阅览座位1600多个;图书实行开架借阅及计算机管理。华东工学院,不仅有面积13000平方米的新馆舍,1300个阅览座位和百万册以上藏书,还建立了国际科技检索中心,可通过国际卫星直接与世界4大情报检索中心联系。其它如河海大学1985年馆藏图书比1976年增长73%,总量达59万册;南京林业大学的图书总量1986年比1976年增长了1倍;江苏农学院新建馆舍是原来面积的1倍半,年进书量在3.2万册。学校的体育设施也有较快的发展。南京航空学院1986年落成的体育馆,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设施先进、宽敝明亮,看台有3200多个座位。南京师范大学于1988年建成8100余平方米的体育馆(体教馆)。其他不少学校也建成体育馆、游泳池、标准跑道,有的学校还设有网球场、健美练功房等设施。1.机构设置和任务
  早在建国初,中央教育部就专设机构管理教学仪器装备工作(生产供应管理局);在教育经费中列专项仪器经费,由主办部门统一采购,统一供应;中央教育部直接领导了6个一定规模的教学仪器厂,其中在江苏的是南京教学仪器厂。教育部长蒋南翔多次强调:师资、教材、仪器设备是教育事业的三大基本建设。江苏从建省到1962年,长期由省教育厅的计财处(科)统一管理,配有3~4名专职干部,根据教学要求,向中央教育部申报仪器计划,由中央教育部统一配给,省再分发到市、县和学校。1959年,省编委批准成立江苏省教学仪器供应社(后改名为江苏省教育厅教学仪器供应社),1962年正式成立。属于科一级的教育事业机构,编制11人。当时还兼管一部分高校的物资、材料供应。1969年,教学仪器供应社被撤销。人员下放,业务中断。“文化大革命”后,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为了加强对大、中、小学校的教学仪器生产、供应的管理,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再次成立江苏省教学仪器供应社,编制12人,隶属省革委会教育局领导。计财科科长卜余九兼任供应社负责人,单洪元、于振同志具体领导业务工作。办公地点在南京市汉中路150号。1976年1月,江苏省教学仪器供应社与省教育厅计财处合署办公,后合并到计财处。办公地点在省教育厅内(傅厚岗30号)。日,江苏省革命委员会以苏革复(1978)86号批复,“同意在原省教学仪器供应社的基础上,成立江苏省教学仪器公司,主要负责全省教学仪器、电化教学仪器设备的生产、订货、供应及修配等业务,列事业编制40人”。省教育局调集人员,组建机构,新建办公用房。1981年3月,公司迁至上海路207号。1980年5月,省教育厅与高教局分开时,省编委准予另行成立高等学校教学仪器供应公司(对内为高教局生产设备处),定事业编制20人,其中10人从省教育厅教学仪器公司的编制中划给。但没有正式成立,高教的教学仪器工作,仍由计划财务处统一管理。省教学仪器公司,从成立至1988年历任负责人:经理赵崇桂、施知行、于振、李安福,副经理尤学贵、黄嘉林。根据工作需要,省编委日批准,同意江苏省教学仪器公司增挂“江苏省教委教育技术装备处”的牌子,内部为一套机构,其单位性质、人员编制不变。日,中共江苏省教委党组决定:李安福任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省教学仪器公司经理;尤学贵、黄嘉林为副主任、副经理。江苏省教学仪器公司内设4个科:行政科、生产技术科、供销储运科、勤工俭学科。1979年省教学仪器公司成立以来公司的主要任务:一是编制和实施教学仪器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二是生产,通过对生产厂分层次的管理,开发新产品,为教学提供优质、价廉的仪器设备。三是供销,组织订货、销售,以满足学校对仪器的需要。四是实验室的建设,指导学校加强对仪器的管理,发挥仪器在教学上的作用。1984年以后,集中力量抓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的建设和装备,兼管中、小学的勤工俭学工作。各市、县的教学仪器装备工作,在1978年以前,大多是由教研室或计财等部门,指定少数人专管或兼管。1978年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江苏省教学仪器公司的批复中也要求“各地区行政公署和各市教育行政部门设教学仪器供应站,配备事业编制4~6人,具体人数由各地区行政公署、市革委编制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商定”。各地、市根据省的批文精神,均先后成立了供应站,配备了专职人员。1988年11月,省在启东县召开了普通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会议。会议以后,省教委发出了《关于加强普通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规定》,要求“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均应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机构,在全省形成工作网络。原设有教学仪器站的市、县,可在此基础上,明确工作职能,理顺工作关系,调整队伍结构,从单纯抓供应转向管理、指导、供应一起抓”。文件中还指明:“经省编制委员会同意,各市可在原‘市教学仪器站’的基础上,设立教育技术装备科(室、站),仍为事业单位,人员编制8~12人。各县应设立县教育技术装备室,事业性质,人员编制3~5人。它们的主要任务应是:负责制定和实施本地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器材配备规划;负责本地区学校实验室的管理、指导和检查;组织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的研究和交流,组织实验室人员业务培训;用好市、县级的仪器经费,组织学校所需仪器设备的供应”。各地根据规定,进一步健全了机构,充实了人员。2.经费安排
  高等学校教学仪器因学科设置性质的关系而有不同的要求,教学仪器经费占用总额的比例也就不同。为此,省只提出指导性意见,具体使用数额由高校自主确定。中、小学的教学仪器经费,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79年,长期由省安排。每年在省教育经费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仪器经费,由省统一采购仪器,向各地计价无偿调拨。经费数量不大。一般在200万元上下,不到普教经费总数的2%。年,每年的经费平均150万元左右。1979年以后,随着财政由市、县包干,教育经费由市、县统筹,仪器经费主要也就由各地自行安排。相比之下,与过去比较是多了些。年各地安排合计经费数平均每年500万元左右。江苏省各市“六五”期间教学仪器经费安排情况表单位:万元
“七五”期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江苏省提出了“两条腿走路”,多渠道筹集经费建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的要求,各地用在仪器设备上的经费明显增加,仅建农村初中实验中心,年的经费(包括乡自筹的建房经费,不包括省补助)分别是2702万元、2409万元、2860万元。在各市、县自行安排仪器经费的同时,省里为了首先办好一批学校并调动基层的办学积极性,对一部分学校给予专项辅助。从年省拨的专项仪器经费的项目和使用情况如下:(1)年,对全省95所重点中学,每校补助10万元,用于购置教学仪器和设备,合计950万元。(2)1984年安排50万元微机专款,装备省、市教育学院和部分重点中学、师范学校、电子职业中学、重点小学。(3)1986年安排50万元微机专款,继续装备省、市教育学院和部分师范学校、重点小学,采用补贴供应的办法(苏南地区省补30%,苏中地区省补50%,苏北地区省补70%),同时装备重点中学和市教研室。(4)1986年安排418万元给35所中等师范、11所市教育学院装备教学仪器设备。(5)1987年安排93万元给5个市的进修学校购置理、化、生物教学仪器设备。(6)从1984年开始,建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用了7年时间共建2056个,省投资为3110万元,占总投资的15%。
3.生产和供应  高等学校教学仪器经费原则上是由学校自主安排,由于高校对教学仪器的规格要求高,省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组织生产和供应。对于中、小学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在南京创建了南京教学仪器厂,由部直接领导,在资金、技术、人员、设备以及销路方面得到了充分保证,使该厂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教学仪器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1965年该厂移交给国家机械部)。50年代,省内还有江苏师范学院教学仪器厂、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学院生物模型厂,在国内有一定影响,“文化大革命”中停产或转产。“文化大革命”后,为了适应教学上对仪器的需要,省教育局决定恢复教学仪器的生产,拨了专门经费给南京师范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和徐州师范学院,每校10万元,扶持教学仪器的生产。省教育局还与省机械局协商,从机械系统划了十多个厂为教育系统生产教学仪器(后来这些厂大多又转了回去),支持条件较好的中学校办厂生产教学仪器。1978年以后,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促使很多中小学校办工厂生产教学仪器,但由于大多校办厂的生产条件较差,技术力量不足,有的产品质量不高。对此,省教育厅对教学仪器生产厂进行调整,择优定点。经过3年左右的调整,全省教学仪器生产体系初具规模,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在上下努力下,江苏省的教学仪器产品不仅用于省内,而且供应全国,部分出口,成为国内生产教学仪器的主要省份之一。年校办工厂教学仪器生产情况(按1980年不变价)表
计划产值(万元)
实际完成(万元)
省管产品厂(个)
省管产品数(个)
注:上表仅指校办厂的生产,不含社会专业厂的生产。江苏省教学仪器的供应和销售工作,长期是由省独家经营,省从教育经费中拨出专项经费,根据装备要求购置仪器,向各市、县计划供应,计价无偿调拨。市、县再将省里分配的仪器分发到学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管理权下放,市、县经费包干,仪器的供销工作相应作了改变,采取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省的专项仪器经费(如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的仪器经费),仍由省统一购买分发;市、县包干经费中的仪器经费,由市、县购买供应;学校自筹的仪器经费,由学校自行采购。省为了实现这个转变,在供销上重点做了计划指导、组织订货、门市供应三项工作。
4.实验室的建设  在中、小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发挥教学仪器的作用方面省抓了以下工作:(1)配备人员,培训人员,提高人员素质。据1987年统计,全省中、小学有专职实验人员5355人,其中教师2380人,实验技术人员1372人,其他工作人员1001人。各地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据不完全统计有584期,培训人员14456人次。(2)建立制度。盐城、徐州、南通等市制订了“实验室管理办法”,徐州市还制订了“实验室守则”、“仪器管理员守则”等细则。省制订了“实验中心工作条例”,各地还相应制订了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管理条例,“安全规则”、“实验室规则”、“物理仪器室管理制度”、“化学仪器室管理制度”等。(3)检查督促。采取“听”、“看”、“查”、“问”、“测”、“考”等多种方法来了解实验教学的情况,以达到量化管理。(4)注意维修,提倡自制教具。自制教具是弥补国家仪器经费不足,解决仪器不足的一个好办法,在江苏许多地方受到重视。原苏州大学物理系主任朱正元,积极主张自制教具,著有《物理演示实验与自制仪器》一书,在江苏有较大影响。据1987年下半年的调查,全省中、小学40781所,有2456所学校有了实验室,共有实验室10085个,使用面积98万平方米,配有仪器546万台(套),价值9917万元,实验桌、凳等设备232万件,价值2651万元,实验的开出、演示率达63%,分组实验为57%,参加实验的班级有277100个,参加实验的学生达220万人。江苏省年学年度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情况表
有实验室的学校数
实验室数(个)
实验室使用面积(万M2)
仪器设备量
实验室、凳橱、柜数
实验室专职人员数
实验任务完成量
数量(万台、套)
金额(万元)
金额(万元)
实验开出率%
参加实验人员数
实验技术人员
培训教师数
农、职业中学
中等师范学校
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
高等学校的实验室是学校的教学、科研基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受到学校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建设的重点逐步由教学为主转向科学研究。全省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到60年代初,基本上能适应教学上的需要。南京大学有实验室157个,其中专业实验室78个。河海大学除基础课实验室外,建有水工、水能、水港、泥沙、河流动力学、水力学、施工、土力学、水文测验、气象等专业实验室。南京航空学院建有高速风洞一座。这些专业实验室除教学实验外大部分能够承担生产、科研任务。新安江水电站、古田电站的许多测试、研究任务,都是在河海大学实验室完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实验室遭受严重破坏,1978年以后,实验室工作迅速恢复。1980年5月,省高教局在盐城地区召开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调剂会议,有南大、南工等高等学校和省电视大学以及盐城、徐州地区教育局等40多个单位参加。会议调剂的教学仪器价值204万元,其中无偿调拨185万元。1980年11月,召开了省工科院校物理实验室主任座谈会,讨论研究了如何搞好物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包括仪器装备、实验室人员培训、实验教学安排等)以及有关中级实验的协作问题。1981年,省高教局根据教育部颁订的实验教学大纲要求,拟定了省高等师范院校本、专科的物理、化学教学实验仪器配备标准,并拨专款购置。1982年,在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座谈会上,修订了省属高校“七五”期间实验室建设规划。在教育部和省的要求下,学校纷纷采取措施。南京大学在1980年提出了搞好实验室的整顿和建设的意见:一是确定实验室的标准,改革管理体制。二是整顿实验人员队伍,加强实验室的领导。三是在清仓核资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盐城师范专科学校的“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加强物理实验室的建设”的做法,得到教育部的好评,教育部办公厅通过教育简报向全国作了介绍。据1988年全省68所高等学校统计,共有实验室2905个,实验室使用面积554249平方米,仪器设备324546件(台),总值75835万元,其中单价在2万元以上的有4782件。江苏农学院从1979年以来的10年中,购置常规仪器设备9679台(件),总价值为1272.65万元。1986年建成了8009余平方米教学实验大楼,中心实验室用房4000多平方米,配备色谱系列、光谱系列、专用测试电镜系统、电子计算机系统和同位素分析等各种高精密仪器800多台(件)。南京大学1977年起,国家拨给的设备经费逐年增多,当年为93.21万元,1978年为229.35万元,1987年增长到600万元以上。到1988年,全校共设有实验室96个(已经过多次整顿),其中专用于教学的60个,教学科研共用的17个。十多年来,南京大学为适应学科发展.更新基础实验设备,新建了若干教学实验室,如化学系建立了仪器分析实验室、计算机化学实验室。在文科一些系科专业,也建立了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经济信息技术、文献保护技术等多个实验室。南京大学经过整顿的96个实验室中的固体微结构物理、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和配位化学3个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另有6个半实验室被确认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由于仪器设备经费的增加和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各校在引进先进实验技术装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华东工学院已形成学科门类齐全、测试手段完备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许多实验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物理、力学场的瞬态,高参数(高温、高压、高速)的电测、光测、幅射测量与数据采集方面具有特色。南京航空学院有50多个实验室和试验研究中心,其中有国防科工委重点实验室―直升机旋翼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都装备了性能良好的各类仪器设备。年,学院的设备投资约1788万元,引进了IBM-4341计算机系统、激光测速仪、热线风速仪、金相显微镜、STI动态特性分析系统、四点协调加载、电液疲劳试验机、频率分析仪等大型、高波、精密设备,国家批准的600万美元世界银行贷款,进一步购置了国际先进仪器设备,使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东南大学、南京气象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南京化工学院等部属院校和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农学院、金陵职业大学等11所省属院校,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进大量的先进设备,许多仪器已达到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如南京化工学院引进的Mts液压伺服疲劳试验系统、双轴向疲劳试验机、Prt装置等在国内还不多见。江苏各类高等学校从建校开始,就重视实验基地的建设,视其为培养人才,进行科研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据1988年63所院校统计,附属实习基地计367处,协作实习基地达212处。其中25所工业院校中,附设的实习工厂约有250家,它们工种齐全、设备先进,不仅供学生教学实习之用,而且能配合科研项目进行加工制造和生产供社会所需的工业产品。5所农林院校共设实习农(林)牧场50处,仅南京农业大学的实验农场就拥有土地6300亩。育种、农作、园艺、畜牧、林业等教学实习都在这里进行,科研成果也在这里试验。农业院校还同省内外许多县开展协作,进行农林牧渔、畜产等科学成果的推广工作。9所医学院,有附属医院12所,协作实习医院72所。其中南京医学院就有附属教学医院3所、1500张病床,另有15所合作医院为学生实习基地。12所本、专科师范院校设有附属学校25所,南京师范大学就有附属中学3所、幼儿师范1所、附属小学2所。南京艺术学院也设有小型工艺美术工厂和小型实验乐团。
5.农村初中实验中心建设  农村初中的教学设施,长期是个薄弱环节。据1983年调查,农村中学有实验室的只占1/6,主要在完中,农村初中几乎是空白。1984年初,省教育厅在调查的基础上,参照农村中、小学依靠群众,逐步解决危房的做法,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决定由省拨出专款,由点到面,力争在5年内乡乡建起农村初中实验中心。6月,在起步早的徐州市召开了全省建设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的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实验中心是农村初中开展实验教学的基地,为本校和附近初中服务。1984年试点,全省先建200个,以后逐步推开。所需经费,多渠道解决,由省、县、乡三级负责。实验中心的仪器由教育厅按标准计价无偿调拨;用房由乡村集资;设备一般也由乡、村集资,也可由县统筹解决。省规定每个中心建2~3个实验室,不少地方增加了活动室、图书室。南通市各县为了保证质量,普遍做到了“五统一”(绘图纸、预制大梁、配备预制件、安装水电、配置内部设备)。除省拨少量投资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经费由县、乡解决。全省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的建设,从1984年开始,先后用了7年时期,基本上实现了“乡乡有实验中心”的要求,共建乡(镇)初中实验中心2056个,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实验室5900个,仪器室5633个,总使用面积71万平方米,配有学生实验桌12万张,凳子32.7万张,仪器橱6.6万个,装备教学仪器器材原值3110万元。该项工程总投资近2亿元,其中省财政拨款3110万元,占15%;县(市)统筹占15%;乡(镇)及社会集资占70%。年江苏省农村初中实验中心建设情况表
实验中心建成数(个)
来源及投资额(万元)
省拨款(仪器)
市、县拨款
乡自筹(基建)
全省实验中心平均使用3年后调查,房屋设备的完好率为99%,内部设备完好率为98%,仪器完好率为95%。实验中心的建设和使用改变了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的落后状况,全省实验中心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实验开出率,实验中心所在的学校为71.8%,被服务的学校64.5%;其中理化2门,中心所在校为94%,被服务校为86%。为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三、电化教育设备江苏的电化教育萌芽于本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使用手段主要为电影和幻灯,但真正在学校运用的极少。江苏电化教育的发展是在1979年以后,1979年在南京建立了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继之11个省辖市都建立了相应的电教机构,各县(市)亦相继成立了电教中心;江苏各高等学校均设有电教机构。电教媒体有幻灯、投影仪、电视、录音、录像、微机和语音实验室等。全省64个县(市)的教育部门都建成了卫星电视教育地面接收站。(一) 民 国 时 期南京的金陵大学民国11年(1922年)就使用电教手段,民国19年,金大理学院成立,物理、化学、生物等系的主要教授联合组成了电影教育委员会,民国25年,理学院又建立了教育电影部,在校内外推行电化教育,代办全国电化教育训练班。民国24年,镇江民众教育馆设立“电化教学映讲场”,使用电影片、灯片、留声机等教学工具。由于电影片无声,要一面放,一面讲,故称“电化教学映讲场”,每星期二上、下午及周六下午均免费放映。镇江民众教育馆还配电化教育巡回施教车一辆,车内备有电影放映机、发电机、收音机、电唱机等,车顶装有扬声器和照明灯。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于民国25年创建电教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电教专业的高等学校。因当时教育部只有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定名电影播音专修科,江苏省教育厅以不对口为由,不同意使用,于民国26年改称电化教育专修科。在江苏先后举办电化教育专业的高等学校有江苏省立教育学院、金陵大学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抗战胜利后,江苏中小学电化教育开始起步。民国35年,江苏省教育厅成立了电影巡回放映工作队。南京市的巡回电影教育也是民国35年开始的,当时南京市中小学教育电影中心放映站共设20个,覆盖中小学65所。(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五六十年代,江苏的电化教育未有大的发展,一般以电影和幻灯机开展少量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电化教育有较大发展。江苏高等学校最早成立电教机构的是南京大学。1978年5月,南京大学成立教学手段现代化领导小组。1988年,全省74所高校都已建立电教机构。1980年,全省高校有各种规格的投影仪、幻灯机、放映机、录像机、摄像机共2880件,彩色电视录像制作系统13套。1985年,有电教设备8902台件。1985年12月,江苏省召开了高等学校电教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有关加强和改革电教工作的5个暂行规定。1986年,江苏省教委颁发《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电化教育工作若干规定》。1987年,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电化教育基础课教学经验交流会。南京师范大学和徐州师范学院举办业余或函授电教专科班。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师范大学增设电教专业,学制4年,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电教课程教师和电教机构的教学管理人员。1979年建立的江苏省电教馆,主管全省电化教育工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服务。省电教馆的馆舍5000平方米,拥有大、中、小三个演播室,还有录音室、复制室、洗印室、编辑室和两个资料室以及卫星电视教育接收系统。1987年,江苏省电教馆与省电视大学节目制作中心实行联合,使省馆成为电教教材制作中心、教育声像资料中心、电化教育研究和技术服务中心。为了迅速发展电化教育,全省确定63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为电化教育试点学校。1988年,省电教馆组织力量对试点学校的电教工作进行检查,以加强科学管理,检查表明,各级领导对电教的认识有提高,电教媒体现代化程度有较大提高,学校都配有彩色电视机、电影机、录像机、摄像机和微机。省电教馆摄制的录像片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1985年以来制作的小学语文、数学、自然学科全套投影片紧扣教学大纲,按照科学性、教育性、系统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原则进行编制。1986年,在全国卫星电视教育工作会议后,江苏省人民政府对本省卫星电视教育工作,特别是地面接收站的建设作了部署。日,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广播电视厅、高教厅、教育厅(关于收转、收看卫星电视教育节目的意见〉的通知》,对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同年第一个县级教育卫星电视接收站在海安县建成。在国家教委组织的现场鉴定会上,经有关专家测试,其覆盖面积可达100多平方公里,接收到的节目图像清晰,伴音良好。为了不失时机地利用卫星电视教育资源,发展我省的教育事业,省教委决定用两年的时间,在全省64个县(市)的教育部门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并确定由省电教馆组织实施。经过两年的努力,全省64个县(市)地面接收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投入使用后,效果较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占地面积怎么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