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敬韩语尊敬阶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文化导论作业2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张禧嫔(朝鲜肃宗之妃)_百度百科
?朝鲜肃宗之妃
(朝鲜肃宗之妃)
张禧嫔(???,1659年—1701年),中期。本名,仁同张氏,之宠妃,史书上多作“”。张玉贞出身,最早是身份卑微的普通宫女,因容貌出众而蒙受肃宗宠爱,诞下(),并于1689年取代闵氏而登上宝座,5年后降为禧嫔。1701年因被指控使用诅咒仁显王后而被。景宗即位后追封生母为“玉山府大嫔”。张禧嫔是朝鲜史上最具争议的女性:她美貌绝伦,聪明机敏,独宠于后宫,赢尽君王之心;她广植党羽,排斥异己,被称为朝鲜史上第一“妖妇”;她从宫女到王妃,几度波折荣辱,却最终在宫斗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其传奇的经历有多部描述其生平的影视作品。
张禧嫔人物生平
张禧嫔家系
记录张禧嫔名字的文献
张禧嫔(???),之妃,本名张玉贞[1]
,因曾获封“禧嫔”,史书上多作禧嫔张氏(????),后简称张禧嫔。
张玉贞仁同,其先祖为名臣。建国后,太祖多次写信邀张安世入朝辅政,均被婉拒,最后遣其子张仲阳入仕新朝,官居左尹。张禧嫔所属的这支仁同张氏到后世属于阶层,多从事汉语译官、画员等职业。张禧嫔的父亲()生前就是一名译官,“仕司译院,为副奉事”。[2]
张禧嫔的堂伯也是译官,经常出使清朝,通过贸易取巨额利润,被称为“国中巨富”。[3]
张炯先娶妻高氏,生子张希栻而早逝;后又娶继室尹氏,生下了一子二女,子为张禧嫔之兄,第二女则是张玉贞。[2]
张禧嫔入宫
《》记载,肃宗六年(1680年),张玉贞的堂伯卷入了“三福之变”而“受刑远配”,张氏家族亦被牵连并抄家,张玉贞由此没入宫中为。[3]
张氏入宫后,受到肃宗曾祖母赵氏()的赏识。又由于容貌气质出众,被临幸并宠爱有加。肃宗元配金氏在世时,“性严,上甚惮之,终后之世不敢有私于宫人”,仁敬王后去世后,肃宗才开始临幸张玉贞。[1]
但此举引起肃宗之母()的强烈不满,便下令将张玉贞驱逐出宫,并在丧期过后立即拣择判书之女闵氏为继妃(即)。张玉贞被赶出宫后,被收养于王族崇善君(之子)家。[3]
肃宗一脉三代单传,原本人丁单薄,然而仁显王后入宫后长期无子,使得其处境尴尬。本来就知道肃宗与张玉贞的旧事,为使王室有香火,主动向肃宗提出将张玉贞接回宫中,但因的反对而作罢,肃宗九年(1683年)明圣王后死,再度请求肃宗接张玉贞入宫,于是张玉贞得以重返宫廷。[3]
张禧嫔升后
张玉贞二进宫后,恩宠更胜往日,她也恃宠而骄,日益跋扈,与关系紧张,史载:“内殿(仁显王后)凡有使令,不恭,至或呼之而不应”[3]
,仁显王后为牵制她,引来重臣金寿恒的亲戚入宫(后来的),以分其宠,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
肃宗十二年(1686年)十二月十日,张玉贞被封,不久又升。至此以后,张玉贞开始培植她的势力,在其下将她母亲尹氏的姘夫赵师锡拱上之位[4]
,兄长张希载、亲信东平君(崇善君之子)等也开始全力结党营私。
肃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张玉贞于就善堂诞下肃宗第一个儿子(日后为),肃宗大喜。然而很多人却对张玉贞非常不满,张玉贞产子后其母尹氏入宫探望时,其轿子被持平李益寿焚烧,并命禁吏及抓走轿夫,肃宗闻知大怒,命将李益寿罢职,并杖杀参与此事的禁吏及。[5-6]
张禧嫔生了儿子后更加跋扈,经常在肃宗面前说的坏话,称她想要鸩杀王子,致使肃宗更加疏远仁显王后。[7]
肃宗十五年(1689年)正月,张玉贞被封为“禧嫔”。同年四月,肃宗以“善妒”之罪废掉仁显王后与金贵人(),将她们赶出宫外,贬回私宅。五月,擢升张玉贞为朝鲜王妃,并起用,将支持仁显王后的逐出朝廷,赐死金寿恒、等西人重臣(史称“己巳换局”)。由于当时正值丧期,所以到第二年(1690年)十月丧期结束后才举行正式册妃仪式。张玉贞父母亲由此分别封为与府夫人,其兄张希载亦成为捕盗大将,而张玉贞则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出身而登上国母之位的王妃。
张禧嫔升为王妃后,还得经过的册封。在张禧嫔升后后不久,就以“殿名号已定矣,奏请之举,不容少缓”而请求效仿废尹氏、立故事,派人到宗主国奏请册封,肃宗表示同意。[8]
随后即派张禧嫔亲信东平君为奏请使,前往讨封。虽然得到同意,但被清廷以“奏文中二字,谓不当用,且有‘玄’字,犯其所讳(清名)”为由索要罚金。[9]
肃宗十六年(1690年)正月,清朝使臣正式册封张玉贞为朝鲜国王妃,而肃宗也派使到北京以奏文中用词不当谢罪,康熙皇帝下令“著从宽免议”。[10]
张禧嫔赐死
张玉贞入主中宫后,利用王妃之身份在朝中广纳党羽,成功得到闵黯等南人派的支持,并使其子被立为世子,可谓权倾一时。张玉贞渐渐年老色衰,为保肃宗专宠,排斥异己,多次毒打被肃宗宠幸的宫女,她的狂妄骄纵使得肃宗对其逐渐厌恶。当时因失势而对时局持反对态度的西人派,趁机在等人的带领下发起“闵妃重定运动”。肃宗为平衡各方势力使其相互牵制,抑制张玉贞及南人派,对此给予暗中支持,而党派斗争也由此愈发激烈。
肃宗二十年(1694年),张玉贞感到威胁,遂通过其兄张希载意图谋害废后闵氏,不料被肃宗识破,借此除去其一干党羽,张希载亦被流放。不久,肃宗决定迎接回宫并重立为妃,将张玉贞打回“禧嫔”的原形,与此同时被重新起用(史称“甲戌换局”)。张禧嫔为此深感不满,多次上诉不果。七年后,即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病危,据说张禧嫔在就善堂的西殿设置了神堂,请作法,意欲加害仁显王后,又指示宫女将玩偶、麻雀、老鼠的骨灰埋在与昌庆宫通明殿的前院,仁显王后去世后,该事被告发。[11-12]
九月二十八日,肃宗在门亲自审问涉事宫女。[12]
其后将她们全部处死。诅咒事件的主谋——张禧嫔是世子的生母,肃宗一度犹豫,大臣也多次劝谏,但最终在十月八日下教旨令张禧嫔自尽。肃宗二十七年(1701年)十月十日,张禧嫔服毒药自杀。《》对她的死有如下描述:“上(指肃宗)毫无恻隐之心,将三碗毒酒灌入张氏口中,只听张氏大声惨叫,滚落石阶,血如泉涌。一点药足以让五脏俱裂,何况三碗毒酒,顷刻间张氏七窍俱喷出黑血,流淌地面。以卑微的宫人之身,谋杀国母,陷害忠良,而落此下场,岂非天降之殃祸乎?”[13]
同时,张禧嫔的亲兄、之前已被流放到的张希载亦被押回,以“谋害国母”的罪名凌迟处死于军器寺前路。[14]
其家属亦遭,十六岁以上男性一律处以绞刑。[15]
张禧嫔的亲属家族尹氏、安氏及南人重臣闵黯等人亦被牵连处死。不过,肃宗并未将张禧嫔贬为庶人,也没有废黜张禧嫔所生的世子。
鉴于张禧嫔之祸,在下令赐死张禧嫔的前一天正式下旨:“自今著为之典,不得以登后妃。”[16]
此后朝鲜王朝再也没有后宫嫔御升为王妃的事发生。曾被临终的仁显王后推荐为新任王妃,肃宗没有同意;而200年后的大韩帝国时期,严氏也掀起“升后上疏运动”,高宗也没有同意。可见张禧嫔的教训对后世影响之大。
二十年之后,世子李昀继位,是为。景宗一直供奉其母灵位于后苑的别殿。景宗二年(1722年),景宗根据大臣的请求,以追尊生父德兴君为“”故事,追封母亲张玉贞为“玉山府大嫔”,并另设祠堂“大嫔宫”以祭祀之,为“”之一。[17]
张禧嫔人物亲属
张禧嫔父系亲属
?折冲将军 通政大夫
1689年 追赠 敦宁府都正
?嘉善大夫 崇禄大夫
1689年 追赠 议政府左议政
1689年 追赠 议政府右议政
朝鲜外交文献《通文馆志》有其小传:“张应仁,仁同人,风流豪侠,且能文笔,解,每于天使及差官之来,以差备官,善为说辞,虽贪欲者,亦不敢滥索焉。年间,差译学训导,牧使月夜与之上统军亭呼韵,限以把酒未冷,公即赋呈其一联曰:‘人倚北楼秋万里,雁横西塞月三更’。官至通政。”[18]
张应仁之妻 算学别提 朴沈 之女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
1689年 追赠 议政府领议政 谥号安宪公
瀛洲府夫人
张炯原配夫人,折冲将军高诚立之女
司译院七品直长
1657年 式年试译科第一名状元 任职后不久病逝
?-张希栻之妻 折冲将军 李天然 之女
内禁卫 捕盗厅大将
-张希载之妻 司果 金德立 之女
---姐夫
-观象监直长
1639年式年试译科,40余年间以首译身份出使及30余次,建树颇多。1679年因卷入三福之变被抄家流放,1694年甲戌换局时再被流放。
张禧嫔母系亲属
?司译院佥正
擅长,后追赠二品正卿
?-巨富卞承业(著名小说《》中朝鲜首富卞氏的原型)侄女
坡山府夫人
尹廷锡为把持朝鲜六矣廛(国家垄断性御用商店)的棉布商人
张禧嫔夫系亲属
三岁(虚龄)封王世子
出世十个月后夭折,未及封君
张禧嫔人物形象
张禧嫔的一生短暂而又波折动荡,从良家淑女到牵连获罪,从普通侍婢到一国之母,从权倾朝野到获罪而亡,几起几落间诠释了宫闱朝堂的变幻无常。其人美貌倾城,聪慧多谋。朝鲜学者称其可比“汉之、唐之”。但是最终因其专权揽宠,党同伐异而引火烧身,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代妖姬张禧嫔,她的形象或美艳或妖娆或聪慧或恶毒,她如何得到独宠、如何被赶出宫,如何登上后位,如何屡被肃宗识破阴谋,她的故事有着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发思考也可以引以为戒。也正因如此,张禧嫔的相关故事被一次次的改编成电影、电视和小说,常盛不衰。
虽然通常意义下张禧嫔的形象被定义为“美貌”“多谋”“狠辣”等等,但随着人们思考的逐步深化,她的艺术形象也在发生改变,不单单被框定在春秋史官注释的“妖妇”之下,反而逐渐丰满立体。例如2002年电视剧《张禧嫔》就一反过去将张禧嫔演绎得妖冶、阴险的传统,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展现了一个充满自信、也充满欲望的美貌女子在宫廷斗争中,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一步步将自己逼上绝路的悲剧故事。而这种艺术形象的转变也迎合了民众更加理性及多元的文化诉求。
张禧嫔后世评价
无论官方或民间,后世对于张禧嫔的评价原本一片口诛笔伐,百年来她一直是作为女性不守妇道、祸乱宫廷的代表人物。张禧嫔与朝鲜时期的及时期的合称朝鲜三大妖女(三大妖女的另一说为张禧嫔、张绿水以及时期的)。肃宗之母金氏称张禧嫔“其人甚奸毒……若见宠幸,则为国家之祸”[3]
,《》形容张禧嫔“专事倾轧,嫉妒妃嫔,残害宫女。暴恶之言语与骄慢之行止,不可形言。宫中纪纲扫地,怨恨弥漫”。[19]
当时的朝鲜文人李闻政()则评价道:“嗟乎!禧嫔之祸甚大矣哉!一转而为,再转而致之凶,三转而有辛壬之祸,朝廷之善类,一网打尽;宗社之危机,迫在朝夕。苟究其本由,一禧嫔而已。盖斥禧嫔者,全出于遵守先王之义理而扶护国脉之计也;扶禧嫔者,全出于迎合,大可惧哉!”[20]
但进入现代以来,随着人们的转变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包括众多学者在内的许多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编纂的《肃宗实录》是胜利者说,稗官野史更不可信”,女权者更是对“,妇人多谋则是取乱之道”的论调不屑一顾。纵观张禧嫔的经历,很多人相信她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并予以同情,对她的才情也给予赞赏。如教授金·阿格尼丝说:“张禧嫔所生活的肃宗朝政局激变,换局频繁,商业与贸易发达,经济也在发展。张禧嫔正是生长和死亡于这样一个政治、社会经济剧变的时代中。张禧嫔的生活延续着紧张与对立。一方面与身在王妃位上的仁显王后争斗,另一方面联手南人造成与西人的冲突。以中人家庭出身来对抗身份社会,一度爬上王妃宝座而最终以政治斗争牺牲品死去。她是在男性政客勾心斗角的激烈的权力角逐中被利用来火中取栗的悲剧女性。”[21]
教授洪顺敏则认为过去受《肃宗实录》和《》等有倾向性史料的影响以及未能把握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导致了对张禧嫔评价的偏差,从而得出了张禧嫔与仁显王后之间对与错、善与恶的绝对化区分,她进而指出:“抛开肯定-否定的无益的争论,需要实证的检讨、科学的解释,在这些工作充分实现时,便应该可以顺利揭开禧嫔张氏、仁显王后闵氏以及她们所生活的社会面貌的真相,也可以顺利实现为张禧嫔的辩明了。”[22]
这种评价上的转变也逐渐反应在当代韩国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之中。
张禧嫔相关问题
张禧嫔出身问题
张禧嫔的出身通常被人以“卑贱”来形容,这显然是受到《》等朝鲜民间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印象。小说中张玉贞出身低贱,因嫉妒仁显王后一直对其怀恨在心。虽然小说流传百年,影响甚广,张玉贞的卑微身份已然深入人心,但这只是相对的说法(宫中嫔妃多数为两班出身,张禧嫔更是唯一一位中人出身的王妃),张禧嫔的家庭并非社会下层。
虽然张玉贞出身中人(朝鲜社会的第二阶层,次于两班,高于常民和贱民)而非,但是张氏家族确是当时闻名的巨富之家,这点并无争议。张家本贯仁同,早在高丽时代已是官宦世家,有文曰“仁同之张,国之大姓也”。[2]
朝鲜王朝建立后,张家几代入仕司译院,多人在科举考试中摘得译科状元。而在朝鲜,译官不仅仅是一般的翻译,通常还作为外交官出使四邻,在明清之交的朝鲜,外交更是国中大事。另外,译官由于其语言及身份的双重便利,通常主导着国家的对外贸易,这批人被称为“译商”。译商利用语言优势和官家身份垄断了当时的大宗交易,进而积累了巨额财富。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朝鲜译官在出使明朝时私下贸易,曾因为过分贪婪被大明锦衣卫拘谨于礼部大堂,导致朝鲜君臣自惭形愧,深感“祖宗见宠于中华之美扫地矣”。
张家以及张玉贞生母尹氏所在的尹家都是这样的“译商”之家,尤其是张玉贞堂伯,《》称其为“国中巨富”。[3]
就连仁显王后的兄长闵镇远在自己的著作《丹岩漫录》中也形容张家“富豪甲一国”。[1]
张玉贞之父张炯在世时也是译官,张玉贞十一岁(虚岁)时病逝,此前张玉贞之兄张希栻(译科状元)及前母高氏均已过世,此时家中仅生母尹氏及其所出三兄妹(张希载、张玉贞及一姐张氏)。张炯过世后张玉贞多为伯父张炫照料,后张炫因参与“三福之变”获罪远配,张家被抄,张玉贞由是入宫。
值得注意的是,据记载张玉贞祖父张应仁性格豁达仗义、轻利疏财,称其“性豪举,疏财利”“金银布地人争拾取,仁如无见独自长歌”,又言张炯为人“誓守清贫,不问生产,认真安分,无所钦艳”[2]
,由此也有人认为张炯一支恐积蓄无多,张玉贞很可能在张炯去世后就因家境所迫进入宫中。
张禧嫔时间问题
张氏父母合葬之墓
关于时间问题,首先是出生时间。张禧嫔生于何时通常不明,但因《肃宗实录》35卷27年9月28日中有“张氏生”等字样,推断其生于1659年。其次是张玉贞的入宫时间。张玉贞首次于史料中出现为肃宗六年(1680年),此时侍女张玉贞已为肃宗所宠。然张玉贞究竟何时以何由入宫?《实录》中的说法为:张炫因参与“三福之变”(福善君、福昌君、福平君发动的叛乱),在“庚申大黜陟”中远配,张家被抄,张玉贞由此入宫。但很多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张玉贞入宫的时间应比这要早,很可能在其父张炯过世(1669年)后不久就进入宫中,即便不是,也不会晚至庚申年(1680年)。第三个问题是张玉贞如何邂逅肃宗,何时被肃宗临幸,何时得宠于肃宗。《实录》称这个时间为仁敬王后离世(日)之后,但日《实录》中却记有因为肃宗宠幸张玉贞天降示警的内容。仅仅几日,一个宫女的获宠竟然世人皆知,甚至引发上天示警,这样的故事恐怕很难令人信服。因此有人认为张玉贞得宠于仙逝之前,史料之言不过是为君王喜新厌旧的一种开脱罢了。同时民间也流传着肃宗曾在长通桥与张玉贞一见倾心的故事等等。
张禧嫔党争问题
党争政治作为朝鲜王朝统治的一大特点,源于“”并在宣祖朝正式开始。由东西两派开始对立,再到不断分化为四色门阀(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党派斗争到肃宗时以延续百年,而正是在肃宗执政时期,党派斗争达到顶峰。肃宗朝的党争主要体现为西人党(后分为和少论派)与南人党的斗争,西人与南人早有隔阂,相互倾轧冤冤相报,誓与对方不共戴天。张禧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参与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1674年肃宗即位之初,南人党由于在“服制争论”中战胜西人,成功获得执政地位。但六年之后(1680年),包括南人派领袖许积之子许坚在内的众多南人党涉嫌参与李桢、李柟等的篡位活动(史称“三福之变”),肃宗随即对之镇压,南人党几乎都被牵连问斩或发配远疆(即“庚申大黜陟”),西人党趁机夺取了执政权。张禧嫔的伯父正是参与了这次政变,用家中巨资资助福昌君李桢等人的武装,因此在“庚申大黜陟”中被抄家发配。张炫的举动也说明张家与派关系匪浅,所以也有人推断张禧嫔最初进入宫廷也可能是受到南人派的协助甚至是派遣。
张禧嫔的最初支持者包括崇善君(之子)的妻子申氏(庄烈王后的外甥女)及其子东平君、张玉贞之兄张希载等等。《肃宗实录》载:“未几,遂封张氏为淑媛,于是,澄妻常赞誉于慈懿殿(),慈懿殿春秋倦勤,甚信澄妻,故偏爱张氏而疏内殿,是时澄妻内则日于上及慈懿殿,外则使其子杭,与张氏兄希载合谋,缔结桢柟余党,昏夜聚会,谋危坤极。”[3]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东平君母子、张希载以及李桢、李柟等人的余下势力都是张玉贞的支持者。通过废后及世子之争,支持仁显王后,反对张玉贞的西人派再度被南人打倒,南人全面执政。张玉贞成为王妃之后,以闵黯为首的南人势力更公开的站到了张玉贞一边。
1694年“甲戌换局”之后,闵氏复位,南人党大多被革职贬谪,西人再度占据优势并获得执政权。1701年,张玉贞被赐死,牵连大批人被杀,西人全面胜利,南人彻底失势。
张禧嫔死亡问题
关于张禧嫔的死因,通常谓其设神堂诅咒仁显王后而东窗事发,导致其被赐死。但19世纪出身的文人便认为此事实属诬陷,张禧嫔是西人和南人斗争的牺牲品,他写道:“仁显后薨,(金)春泽倡言后丧由禧嫔巫蛊……禧嫔尝于居所设神堂为世子祈福,上置蛊狱,亲鞫禧嫔,诸婢引神堂为证”[23]
,即在的诬陷下导致了张禧嫔之死。
另外《》及《随闻录》中都记载因恶事做尽,张玉贞死后尸身即刻腐烂,被弃尸荒野。但《肃宗实录》《》则说法相反。首先很多大臣(主要是少论派)反对将张玉贞赐死,因为不利于安慰世子之心,认为“世子安而后宗社乃安”;张玉贞赐死后同样得到了较高的礼遇,“王世子及嫔宫服制,似依古礼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缌之文”。景宗即位后,“重修墓域,改题神主,墓所守直军,定十五名,给复除役”等。张玉贞之墓现今仍保存完好。
张禧嫔史料记载
张禧嫔相关史料总体分官方正史及野史小说两类。前者包括《》、《》等,细致规范,完整详尽,后者影响深广,受众度高。史家依据前者,概述张玉贞生平;而后者包括野史笔记《丹岩漫录》、《随闻录》等和小说《仁显王后传》、《》等,这些著作内容虽不完全真实,但参考价值也比较高,尤其可以反映出张禧嫔在当时朝鲜社会中的形象,也为后世影视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正史中《》真实性又优于《实录》。作为最大的机密记录,《承政院日记》是编撰《朝鲜王朝实录》的基本资料,其内容具体及时,又相对客观真实,理所当然地被认作是比《朝鲜王朝实录》更有价值的资料。另外,因《肃宗实录》的编纂结稿均为西人(),肃宗病逝后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已大打折扣。
如肃宗六年,有彗星于空中显现,史官就断定此为张玉贞“以嬖幸进,卒至簒升壼位”的“徵应”,然张玉贞此时不过普通宫女,甚至可能还未与肃宗谋面。又如肃宗十三年六月,此时张玉贞刚刚被肃宗接回宫中,尚无恶行。然而朝鲜诸道突然爆发水灾,《实录》载文曰“人家沉没破坏者,多至一百六十四户,并与其资产而漂失无遗。民人等奔窜之际,渰死者亦甚多,振古所无之大异也。”然后史官笔锋一转,直指张玉贞“前史以大水为女宠之徵,是时张氏嬖宠方盛,是灾之作,非偶然矣。”此等言论而今看来不免觉得荒唐无稽,然于《实录》中俯拾皆是,张玉贞动辄得咎可见一般。尽管如此,比之坊间野史、小说杂谈,《实录》的真实性依旧高出许多。
张禧嫔影视形象
张禧嫔作为朝鲜时代绝代妖女的代表人物,在韩国的影视作品中被多次演绎。曾有过多个张禧嫔,而能演绎“张禧嫔”这号人物也必定是当代的顶尖女演员,女演员们也都把张禧嫔看作是“作为女演员最希望演的角色”。
张禧嫔电视剧
张禧嫔影视形象
1.《张禧嫔》(1971年)——饰张禧嫔,电视剧。
2.《女人列传》(1982年) 中的第1集 ——饰张禧嫔,MBC电视剧。
3.《朝鲜王朝五百年》 中的 《仁显王后》(1988年)——饰张禧嫔,MBC电视剧。
4.《》(1995年电视剧)》(1995年) ——饰张禧嫔,电视剧。
5.《》(2002年) ——饰张禧嫔,KBS电视剧。
6.《》(2010年) ——饰张禧嫔,MBC电视剧。
7. 《》(2012年)—— 崔佑里饰张禧嫔(短暂戏份,为时代背景人物),TVN电视剧。
8.《》(2013年)——饰张玉贞[24]
9.《》(2016年)——饰张玉贞,SBS电视剧
张禧嫔电影
导演的《》
导演的《》
闵镇远《丹岩漫录》,第3页。
.韩国金石文综合影像情报系统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17,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条。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18,十三年六月十六日条。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19,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条。
闵镇远《丹岩漫录》,第22页。
.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备边司誊录》,肃宗十五年五月初七日条。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21,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条。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48,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壬午条。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35,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条。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35,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条。
.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承政院日记》,肃宗二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条。
《承政院日记》,肃宗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条:“俞命雄以义(禁)府言启曰:‘赐死罪人黯与希载,一体论以逆律,妻孥缘坐,家产籍没缺,(男)子年十六以上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并为奴,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安置,乃(缺三字)依此举行,何如?’传曰:‘允。’”
《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实录》卷35,二十七年十月初七日条。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实录》卷10,二年十月初十日条。
《通文馆志》卷七,人物,第19—20页。
.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李闻政《随闻录》卷一。
金·阿格尼丝〈张禧嫔:冠以恶女污名的政治牺牲品〉,《开启未来的历史》2006年第23卷。
洪顺敏〈为张禧嫔的辩明〉,《历史批评》1991年第14号。
李建昌.《党议通略》:朝鲜光文会,1912年:第50页
.网易.[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王朝敬韩语_百度知道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想和谁做同桌(王朝敬)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李芳远_百度百科
李芳远(:??? ;-),即朝鲜太宗(韩语:?? ??),字遗德,[1]
第三代君主,第一任国王。李成桂第五子,母亲为韩氏。李芳远在建立的过程中功劳颇大。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曾以两次王子之乱的方式,铲除异己,进而继位。李芳远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太宗传位于。永乐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在泉达坊新宫去世,在位十八年,在位四年,享年五十六岁。赐谥号为恭定,朝鲜为太宗上谥号为恭定圣德神功文武光孝大王,庙号太宗,葬于 。
李芳远人物生平
李芳远早年英勇
元二十七年(1367年)五月十六日,李芳远出生于洞私邸 (咸兴本宫),母亲是韩氏。李芳远从少年时代起便培养起了英果聪毅的性格。明十五年(1382年),李芳远高中当时的,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2-3]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在原之地
李芳远刺杀郑梦周的善竹桥
设置,移文告知。王禑、门下侍中密议进攻中国。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右军都统使出兵攻辽。五月,李成桂渡过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李成桂果断在,李芳远当时为典礼正郎,保护其母韩氏、庶母康氏、七弟李芳蕃、八弟以及三个妹妹逃亡。在李成桂谋代高丽的过程中,李芳远也是出力最大。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自感李成桂实力日大,为求自保,与商议密谋反对李成桂。为了给父亲篡位扫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赵英珪一起在选地桥()刺杀了高丽大贤郑梦周,枭首于市,抄没其家。李芳远继位后,又因郑梦周忠义,重新追封其为“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议政府事、修文殿大提学兼艺文春秋馆事、益阳府院君”,入祀。李成桂即位建国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朝鲜向明朝进贡马匹,李芳远随贡使前往当时明朝的首都,路过时与明私相会见,两人性格相近,相谈甚欢。
李芳远夺位政变
由于李成桂晚年丧妻,续娶康氏,前妻韩氏所出诸子一直与其不睦,李芳远尤过之,康氏因此对其侮慢无礼。而出于对继室幼子的溺爱,李成桂立最幼之子为世子。这就为后来朝鲜宫中巨变埋下了伏笔。而李芳远既然有辅佐父亲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暗做筹备的本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二十六日,李芳远发动政变时,李成桂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俊秀坊,坐落在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
戊寅靖社的发生地资善堂
势力弱小而采取了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乱刀砍死了,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的家宅号为叫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沈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李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抚安大君李芳蕃也同在此变中被杀。[4]
史称“”,又称“”。太祖李成桂被迫承认既成事实,册立三军府中军节制使、永安君李芳果为世子,次月传位于。[5-6]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儿子李芳藩、李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象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李芳果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建文元年(1399年),李芳果以参拜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就在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
李芳远巩固王权
二年(1400年),李芳远又与四兄,为了争夺继承权而争斗,李芳远再度获胜,流放了四兄,被称为“”。[7-8]
经过两次王子之乱,李芳远被册封为,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禅让于寿昌宫。经过两次变乱,痛失爱子和宠臣的李成桂对李芳远极其反感,“常郁郁不乐,游幸稍数”。[9]
建文三年(1401年),李芳远继承。六月,遣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封李芳远为。六月十二日,李芳远率百官至汉城宣义门外迎
太宗李芳远
接明朝廷使臣。[10]
李芳远即位之后,继续完善了其父时期的的科田制,没收了大量私田、别赐田、寺院田等私人土地,并且颁布《功臣田传给法》,改善。在行政上,李芳远创立了官员向国王个人负责的“六曹直启制”以加强中央王权。有感于两次王子之乱的教训,在建文二年(1400年),为了集兵权于中央,李芳远废除高丽时期的,实行统一的府兵制。还召集京城内部大臣贵族的子弟,设立了“鹰扬卫”和“别侍卫”。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即位后,李芳远又得到了明成祖的承认。并进一步确立了朝鲜做为明朝属国的地位。[11]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太宗李芳远遣使前来明朝。同年四月,再次派遣臣子李贵龄入贡,李芳远上父亲李成桂有疾,需要龙脑、沈香、苏合、香油等物,并请求与明朝。明成祖嘉奖李芳远熟悉中国的礼节,赐给他、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12]
李芳远改革地方上的行政区划制度,撤去高丽时期沿袭下来的一留都府、五都护府、六府、二十牧等级别,改高丽的五道两边为八道。
永乐十三年(1415年)李芳远改革朝鲜军制,将军队分为守城军、营镇军、杂色军三种级别。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立都巡问使、都观察黜陟使、都安抚使三言官。李芳远还主持修订了《经济六典元集详节》、《续集详节》、《璇源录》等大型的书籍。
李芳远禅位去世
太宗李芳远有四人,分别是长子世子、次子李补、三子忠宁大君即世宗、四子诚宁大君李褈。世宗李裪并不是继承王位的第一继承人,而应该是当时的世子李褆,并且世子李褆还曾前往明朝觐见过成祖朱棣,对明朝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访问[13]
。但后来在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芳远却废掉了世子李褆,改立了世宗李裪[14]
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五十二岁的李芳远禅位于世宗。十一月,上尊号“圣德神功大王”。禅位之后的李芳远仍然在朝政上占有一席之地,永乐十七年(1419年)五月,世宗李裪在其父李芳远的建议与指导下,对发动清除倭寇的战争。同年九月,对马岛大名被活捉带回朝鲜宫中。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五月十日,他在汉城泉达坊新宫薨。共计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岁。他死后,明朝赐谥号为“恭定” 。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为李芳远加上谥号“睿哲成烈”。清同治十年(1871年),追上尊号“建天体极大正启佑”。葬于献陵 (在广州大母山)。
李芳远为政举措
李芳远政治
李芳远创立了官员向国王个人负责的“六曹直启制”。[3]
永乐元年(1403年)改革,撤去时代沿袭下来的一留都府、五都护府、六府、二十牧,并改高丽的五道两边为八道。
永乐十五年(1417年)设立都巡问使、都观察黜陟使、都安抚使三言官。
李芳远军事
有感于两次王子之乱的教训,在建文二年(1400年),李芳远废除高丽的私兵制,实行统一的,集兵权于中央。还召集都内衣冠子弟,设立“鹰扬卫”和“别侍卫”。 永乐十三年(1415年)改革军制,设立守城军、营镇军、杂色军三种级别。
永乐十七年(1419年)五月,在李芳远的建议和指导下,朝鲜世宗发动清除对马岛的倭寇。[15]
九月,对马岛被活捉带回朝鲜宫中。此次东征朝鲜击毙700名,逮捕110名,并释放了至少140名被倭寇抓走的。朝鲜方面则有180人阵亡。正统八年(1443年),《》签订。对马岛大名被授权每年与朝鲜进行50船的贸易,向朝鲜朝廷进贡并负责防止倭寇对朝鲜海港的侵扰。
李芳远文化
李芳远在位期间,还修订了《经济六典元集详节》, 《续集详节》、《璇源录》等书籍。
李芳远经济
李芳远在位期间,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没收大量“”、“别赐田”、“寺院田”,颁布《功臣田传给法》。
李芳远社会
永乐十一年(1413年)九月,朝鲜宣布实行号牌法。国家规定10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带一种号牌,上书姓名、住址、面色、身长、有无胡须等,在发牌时进行户口登记。如有不戴或伪造、遗失、借用者,要受处罚。的号牌用象牙或鹿角制成,平民的则用杂木。
永乐五年(1407年)起实行邻保制,以连环保的方式加强统治和保证对国家的负担得以实现。朝鲜实行奴婢辩正,把高丽末期沦为奴婢的人改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为国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国家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
李芳远历史评价
李氏朝鲜的创立并非太祖大王李成桂一人之功﹐其五子李芳远功不可没。李芳远为李成桂第一位王后神懿王后韩氏所出﹐字遗德。太祖大王诸子在李朝开国时期几乎都碌碌无为﹐只有李芳远长期活跃其中﹐协助乃父运筹帷幄﹑谋夺王氏之天下。在郑梦周事件当中﹐李芳远当机立断以私兵杀害郑梦周等反对派﹐而在日后的劝进活动时又数李芳远最为活跃﹐李芳远一力承当了李成桂不便出头的事务﹐所谓“今日之事功在一人”的说法﹐那个人指的就是李芳远。[6]
李芳远家族成员
李芳远后妃
彰德昭烈闵氏(1365年-1420年,55岁),本贯骊兴(自此为朝鲜望族,五百年间出了多位王后) ,太祖建国时,受封为靖宁,定宗二年封,太宗即位后升为静妃。祖父闵抃;外祖;父亲闵霁(1339年-1408年,69岁)官至门下左政丞,封骊兴府院君,谥号文度。元敬王后个性刚烈善妒,太宗一度有的念头。
虽然个性善妒,但太宗却是朝鲜王朝中后宫最多的君王,由于朝鲜王朝早期的制度并不统一,一些嫔妃的封号才会有2种,一般资料上的封号是后来为了统一才改的。另外还有几位没有册封的宫人,由于资料不齐的缘故并无详细资料。
(?? ??,?-1454年),原为淑恭宫主。
明嫔金氏(?? ??;?-1479年),本贯,外祖辛庆昌,外祖,父亲金九德(?-1428)。
(?? ??,?-1435年),本贯,父亲。 原为信宁,世宗时晋升为慎宁宫主。
善嫔安氏(?? ??,?-1468年),父亲。原为淑善翁主。
懿嫔权氏(?? ??),本贯安东,祖父权均,父亲权弘()。原为贞懿宫主。
昭嫔(?? ??),原为昭惠宫主。
崔氏(?? ??)
淑恭宫主金氏(??????),本贯清道,外祖父权维(?-1421),父亲金渐()。
德淑李氏(???? ??,?-1433年)
惠善翁主洪氏(????),原封加伊翁主,为甫川妓“可喜儿”,因为能歌善舞被太宗宠幸。
顺惠翁主张氏(??????,?-1423),本贯安东,外祖崔天干,父亲张思吉(?-1418)。
慎顺宫主李氏,本贯星州,外祖许时,父亲()。
义贞宫主赵氏(????,?-1454年),本贯汉阳,外祖李贵龄(),父亲赵赉()。
惠顺宫主李氏(????,?-1438年),本贯固城,外祖李竱,父亲老。
宫人高氏,不知是否出身平凡的缘故,高氏有产下一名王子,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封号。
西京金氏:名,太宗在私宅时所纳的侍妾,无子无女。
李芳远子嗣
在之前已生育三名王子,但都出生未久即夭折,所以并未列入排序,《璇源系谱》中也没有记载。
王子(1389年)(未序齿,元敬王后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王子(1390年)(未序齿,元敬王后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王子(1392年)(未序齿,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李褆(,68岁)(,元敬王后出),元配金氏(生父人光山君老)。
李补()(,90岁)(嫡二子,元敬王后出),元配郑氏(生父人)。
(忠宁大君)(,53岁)(嫡三子,元敬王后出),元配沈氏(生父青松人沈温)。
诚宁大君李褈(,13岁)(嫡四子,元敬王后出),元配成氏(生父人成抑)。
敬宁君李裶(,63岁)(庶长子,孝嫔金氏出),元配金氏(生父清风人金灌)。
諴宁君(,65岁)(庶二子,信嫔辛氏出),元配崔氏(生父人崔士康)。
王子(,1岁),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温宁君李裎(1407年-1453年,46岁)(庶三子,信嫔辛氏出),元配朴氏(生父顺天人朴安命)。
谨宁君李襛(1411年-1461年,50岁)(庶四子,信嫔辛氏出),元配许氏(生父河阳人许之惠)。
惠宁君李祉(?-1440年)(庶五子,宫人安氏出),元配尹氏(生父茂松人尹汴)。
熙宁君李袉(?-1465年)(庶六子,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淳昌人申士廉) 。
厚宁君李衦(,31岁)(庶七子,后宫崔氏出),元配申氏(生父人申敬宗)。
益宁君李袳(1422年-1464年,42岁)(庶八子,善嫔安氏出),元配朴氏(生父云峰人朴从智)。
王子(后宫高氏出),《璇源系谱》无记载。
李芳远女儿
贞顺公主(????,,75岁)(嫡长女,出),丈夫清平府院君。
庆贞公主(????,,68岁)(嫡二女,元敬王后出),丈夫平壤府院君赵大临。首尔中区小公洞的命名与她有关。
庆安公主(????,,22岁)(嫡三女,元敬王后出),丈夫吉昌君权跬。
贞善公主(????,,20岁)(嫡四女,元敬王后出),丈夫君南晖。
(,2岁)(崔氏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翁主(,2岁)(善嫔安氏出),夭折,《璇源系谱》无记载
贞惠翁主(?-1424)(庶长女,懿嫔权氏出),丈夫靖难功臣、云城府院君朴从愚。
贞信翁主(?-1452)(庶二女,信嫔辛氏出),本为贞慎翁主,因与宣祖庶长女封号相同改为贞信翁主,丈夫铃平尉(铃平君)尹季童。
贞静翁主(????,?-1456)(庶三女,信嫔辛氏出),丈夫汉原君。
淑贞(庶四女,信嫔辛氏出),丈夫日城君郑孝全。
昭善翁主(?-1437)(庶五女,淑仪崔氏出),丈夫柔川尉边孝顺。
淑惠翁主(?-1464)(庶六女,昭嫔卢氏出),丈夫星原尉。
淑宁翁主(庶七女,信嫔辛氏出),丈夫坡城君尹愚。
昭淑翁主(?-1456)(庶八女,后宫安氏出),丈夫海平尉(海平君)尹延命。
淑庆翁主(庶九女,信嫔辛氏出),丈夫坡平君尹巖。
敬慎翁主(庶十女,善嫔安氏出),丈夫全城尉(全义君)李梡。
淑安翁主(?-1464)(庶十一女,后宫金氏出),丈夫怀川尉、奉宪大夫黄裕。
淑谨(?-1450)(庶十二女,信嫔辛氏出),丈夫花川君权恭。
淑顺翁主(庶十三女,德淑翁主李氏出),丈夫坡原尉(坡原君)尹泙,生母为李氏。[16]
李芳远后代
韩国战后第一任总统自称是朝鲜王族的旁系后裔(朝鲜太宗李芳远长子第十六世孙)。
李芳远艺术形象
《朝鲜王朝五百年》—《楸洞宫大人》:1983年电视剧, 饰。
《》:1983年电视剧,林赫柱 饰。
《》:1996年KBS电视剧, 饰。
《》:2008年KBS电视剧, 饰。
《》:2011年SBS电视剧, 饰。
《》:2012年SBS电视剧, 饰。
《》:2015年SBS电视剧,饰。
.历史网[引用日期]
《朝鲜实录·太宗实录》总序条:皇明洪武十五年壬戌,登高丽进士试,越明年癸亥,中丙科第七人及第。
.搜狐网[引用日期]
《朝鲜实录·太祖实录》卷14八月己巳条:“……都堂请出芳硕,上曰:“既已判付,出去何害!” 芳硕泣辞,贤嫔牵衣而哭,芳硕拂衣而出。初议置远方,出宫城西门。 李居易、李伯卿、赵璞等,议于都堂,使人杀于道……”
《朝鲜实录·太祖实录》卷14八月己巳条:“……上遂策永安君为世子,教曰:立嫡以长,万世之经;宗子维城,寡人之望。惟尔父身尝开国,舍长立幼,乃以芳硕为世子,不独予昵爱不明之过……”
.历史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历史上的今天[引用日期]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卷3,二年正月二十八日条。
《朝鲜实录·太宗实录》卷1六月己巳条:“上服绛纱袍、远游冠, 受群臣贺。 是日, 三司右使李稷、摠制尹坤等, 赍捧礼部咨文而来, 各赐鞍马。其咨曰:建文三年四月十五日,准朝鲜国权署国事李咨,该称:‘亲兄恭靖王讳。无嗣, 令继其后, 不期亲兄忽患风疾, 委令权袭国事。 自念愚庸, 不敢承当, 辞至再三, 兄讳已遣陪臣李詹奏达,不得已于建文二年十一月十三日,权袭句当,凡有行移,只用白头文字。 窃念诰命印信,理宜申请,差通事判殿中寺事李玄赍咨,同三司右使李稷等赴京, 移咨闻奏, 乞赐明降施行。’本月十六日晩, 本部具本,于奉天门奏奉圣旨:‘他既于伦理上无差,忠顺朝廷,恳切来请,诰与印都给赐与他。’钦此,除钦遵差正使通政寺丞章谨、文渊阁待诏端木礼, 持节赍捧诰命印章前去,本国给赐外,拟合回咨知会,钦遵施行。 诰命一道,朝鲜国王金印一颗,四角篆文,并金印池一个,锁匣全。”
.凤凰网[引用日期]
《明史·朝鲜列传》:永乐元年正月,芳远遣使朝贡。四月复遣陪臣李贵龄入贡,奏芳远父有疾,需龙脑、沈香、苏合、香油诸物,赍布求市。帝命太医院赐之,还其布。芳远表谢,因请冕服书藉。帝嘉其能慕中国礼,赐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及经籍彩币表里。自后贡献,岁辄四五至焉。
《明史·朝鲜列传》:“永乐六年,世子禔来朝,赐织金文绮。及归,帝亲制诗赐之。”
《明史·朝鲜列传》:“十六年奏世子禔不肖,第三子祹孝弟力学,国人所属,请立为嗣。”
.东方早报[引用日期]
朝鲜史官.朝鲜王朝实: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1953年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语中的敬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