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诗中表示感谢朋友的古诗词夜已深的字或词有哪些

当前位置:>> >> >>
鉴赏用词之妙
&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啄缮酱ㄖ┭龉沤裰常约谘酝狻
1、动词: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
&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4、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例1、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评析】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景物。题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用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扣合寺院身分。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涅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僧人之机心妄想已被制服,不觉又悟到禅理的高深。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
& &本题能找出&咽&与&危&是诗眼并不难,难的是&为什麽&和&结合全诗鉴赏&。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 &,而且往往&诗中有道 &。特别是在他晚年,沉缅在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 &,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环境景色: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荫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是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这道题从炼字角度出发,难度适中,又可以包孕意境、文字以及诗言志三个角度考察学生,是一道可以列为经典的考题。只是考试院给的答案有些简单,可能是考虑试题难度吧。
例2、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例3、&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例4、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例5、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例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 &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 & a.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 & b.定语挪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其他:《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如毛泽东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学生可以很快重排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更为典型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学生亦能很快重排为&欲目穷千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些变通。上举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时说:&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渔舟&上。&浣女&、&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 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春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
(三)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 &其次,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分隔线----------------------------
诗歌鉴赏技巧相关文章
学习古诗有什么好方法?学习古诗从哪几方面入手?诗是一种思想高度凝练、高度集中的文...
学习一些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
简答题一般是从诗词的内容或形式的角度来设问,提问指向明确,答案要点简明。解答时要...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诗句中有带“谢”字的古诗词有哪些?是在诗句中有带“谢”的古诗词,
就想起了一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调;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3答:本诗写诗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又树;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4、首句用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
调。(2)这首宫怨诗,描写了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寂寞孤单的少女的形象。少
女的形象可以通过“无颜色”和“卧听清漏”两处来表现。“无颜色”既是说明了室内用具
的灰暗和夜已深,更向读者暗示了主人公心情的黯淡。“卧听清漏”“漏”前加“清”字,由
于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觉漏声凄清,漏声漫长。
3答:本诗写诗人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又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是一句一景,
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是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触景生情,景中含情。诗中“花自落”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孤寂之情。
4、首句用一个“裂”字,次句用了一个“折”字,点染了严酷、悲壮的背景;天山脚下寒
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尾句用了“直上”
一词,展现出一幅壮美的行军画面;只见在天山折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这“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
二字中溢出。
5、同意。“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寞冷落,给人
以空旷落寞之感;“啾啾”状鸟鸣之声,以有声写无声,衬托环境的寂静;“寂寞”直接描写
寂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写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飞舞
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肃杀;“朝朝”“岁岁”时间上渲染寒意之久。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
运力,共同强化了整首诗歌的寒冷氛围。
6喜欢“纵然”和“只”。“纵然”是让步假设,“只”表示为一结果。且不说尽也没有风,
即使有风也不会出现恶果,最多会把船吹到浅水边。运用这两个虚词,表达了渔人悠然自得,
心情放松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安静优美的景色。
7①主要用了侧面描写手法(步骤一)。 ②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步骤二) ③ 写出了作者沉
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步骤三)。
8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
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例析与训练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
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
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
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
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
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
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
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
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触景生情,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借景抒情,如“寒蝉
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
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
在人间”;感物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
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
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情感爱憎。
描写手法主要有:
1. 使用叠词 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2. 对比/衬托/烘托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3. 联想想象 想象犹如天马行空, 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 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
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5. 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
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6. 细节 真实准确传神
7. 白描 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修辞手法主要有:
1. 比喻 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等,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 拟人 模拟人的动作、情态等,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等,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 夸张 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 反问 加强语气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双关 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9. 象征 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10.用典 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
要特别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六种表现手法
(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 以乐景衬哀情)
(2)各种修辞手法(比喻为更形象生动,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对偶
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3)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
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4)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
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
(5)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
(6)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
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
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
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
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词句的语言
诗眼---- 词类活用-修辞效果-绘声绘色绘形绘态
佳句---- 句式省略-句式倒装-节奏音韵对仗平仄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
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
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
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
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
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
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下意识地回头看(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
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
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
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请谈谈你对“病牛”这一形象的理解。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2、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1)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2)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4、下面这首绝句写风雪行军,十分壮美。试从语言角度,分析一下,“壮美”的特点。
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寒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这首诗通篇充满了“寒意”,句句通过使用叠字的艺术显示了威
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问:你喜欢句中哪个词语或句子?简要说明理由。
听蜀僧F弹琴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53语文复习专题之诗歌鉴赏问答模式例析与训练等内容。 
 2015届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强化训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专题强化训练(十二 ) 古代诗歌鉴赏 [限时 45 分钟] 1.(2013? 新...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三大类型题答题技巧和练习在古诗词中,很多意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思念) :杨柳、长亭、南浦。 思乡...  2012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诗歌鉴赏(2)(山东)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语文之诗歌鉴赏练习题一、题型归类练习: (一)鉴赏形象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  诗歌鉴赏训练_语文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诗歌鉴赏训练一、高考大纲考点要求: 1、...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一)分析意境型例 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  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训练7(含答案、...分) (4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 析。 分) ...  七下复习专题之诗词赏析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古代诗歌赏析题 问答模式例析综观古代诗歌赏析试题,...【实战演练】 一、课内诗词赏析练习题: 1. 阅读...  2013 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诗歌鉴赏(一)(全国)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寂 江水西头隔烟树...  2013高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检测(解析版):专项训练(九) [语文基础知识+诗歌鉴赏](...(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三、诗歌鉴赏(32 分)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感谢朋友的古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