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成都TOBE教育申请美国名校申请材料 pdf容易不?

美国名校申请越来越难中国学生怎么办?|学生|留学_凤凰资讯
美国名校申请越来越难中国学生怎么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据美国2014年《门户开放》报告,中国本科申请者在过去几年以30%的速度增长。而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针对中国申请者专门添加了面试环节,甚至还有高校要求学生提交Wes、ECE等美国第三方成绩认证机构的报告。近期又出现因SAT考题泄露推迟公布SAT分数的新闻,这无疑让中国学生步入名校的路愈加艰难。面对如此不利的留学环境,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原标题:美国名校申请越来越难中国学生怎么办?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n Torrington,承袭了美国精英教育的核心精神———自信、开朗、乐观、富于创造、执着进取,本周末,他将为成都学子带来DAN式名校申请策略。据美国2014年《门户开放》报告,中国本科申请者在过去几年以30%的速度增长。而与之对应的是,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针对中国申请者专门添加了面试环节,甚至还有高校要求学生提交Wes、ECE等美国第三方成绩认证机构的报告。近期又出现因SAT考题泄露推迟公布SAT分数的新闻,这无疑让中国学生步入名校的路愈加艰难。面对如此不利的留学环境,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11月22日,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Dan Torrington将在美中国际,针对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时遇到的难题,分享经验提供对策。背景同质化如何应对?由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活动经历非常相似,或者过分追求头衔和活动的规模等,导致诸多申请者在美国名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殊不知,美国名校既不会“唯成绩论”,也不会“唯领导力论”,他们更希望学生具备多样性,每个学生都能展示真实的自己。因此,宾大导师Dan将结合自己高中时的活动经历,讲述话剧、乐队、报刊、播音、舞蹈、旅游等活动与美国大学录取的关系,并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课外活动数量、类别和创意时的相应技巧和突破口。Dan还会在现场分享宾大的学术氛围、活动机会和职业环境等,为赴美国名校就读的学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走出排名误区 合理选校择业近年来,随着留学机构的不断普及,很多学生和家长逐渐能够客观看待美国大学排名。而且由于学生不管将来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大学所学的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将来职业的方向,所以除了参考大学排名之外,还需要重视美国高校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要在如此多的美国大学中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学校和专业,却并非易事。导师Dan将会在讲座现场提炼美式选校的参考因素,并公开选校清单和布局,分析选校对文书话题的影响,化解中国学子选专业的困惑和烦恼。“DAN式”名校申请策略名校申请策略在网上随便都能搜出一大堆,但是具体运用到实际申请中,才发现其针对性并不强。比如,雷同的表达和相似的句式等,并不能让你在名校录取中脱颖而出,甚至还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导师Dan根据自己的申请经验,解析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办Janet Lavin评价的最强申请共性和权威折射点;公开自己申请文书的主线和亮点,解析如何善用文书在录取中获得占比50%的优势;讲解如何利用申请战友和导师打造绝对竞争优势,并解读分数在录取中的辩证作用,分享自己低于宾大平均分成功逆袭的秘诀;还将专业分析年美国大学申请题目,预警申请文书题目误解和主题误选危机等。11月22日,Dan Torrington将来到成都,揭秘选校、布局、文书的三大制胜法宝。如果你有申请美国名校的愿望,或者在留美过程中有诸多困惑,欢迎前来求解,现在你就可以免费预约讲座位置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858385
播放数:1467237
播放数:110152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美国教育的五个问答(成都日报日)
美国教育的五个问答(成都日报日)
美国教育的五个问答(成都日报日)
  本报记者&& 孟蔚红 文/图
  核心价值
  前二十年在国内的教育体系内拿到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二十年在美国的教育体系内拿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一个博士后,对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体系浸润极深,张跃宏教授接受本报采访,以亲身经历谈实名推荐、论文发表、教职聘用等当下最热门的教育话题。
  核心人物
  张跃宏:1985年-1988年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学士硕士;199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1997年加州大学文化人类学硕士,200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化人类学博士,2003年-2005年哈佛大学医疗人类学博士后研究。2005年-2009年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人类学系,2009年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
  采访手记
  (日 成都)
  张跃宏看见记者拿出了录音笔,往前挪了挪身子,笑着说,这个东西我太熟悉了,我也是经常在用的。
  他是一个人类学学者,一年中有很多时间都在拿着录音笔到各地去做他的“田野调查”,他知道,当那个录音笔的红灯亮了的时候,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是真实严谨的,他说的话像一个互相关联的网,撒得很开,却收得很紧,每一个关节点上,都严丝合缝,一丝不苟。也许,这是他在美国读书所受的学术训练,也许,这是他天生的一种禀性,也许,这就是一个学者的风度。
  他太能读书了,在中国读了学士和硕士,又在美国读了两个硕士,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然后又在哈佛读了博士后,现在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
  这些让人两眼放光的经历,并没有让张跃宏说话走路端起架子,他常常背着一个双肩挎包,像一个学生一样来去匆匆,有永远做不完的课题,写不完的论文,听不完的讲座,想不完的问题。
  和张跃宏慢慢聊开,逐渐进入他的领域以后,会慢慢明白,他的忙碌,他的追寻,一是来源于他内心的热情,二是来源于他所处的环境。在美国,如果你要在学界站稳脚跟,甚至拥有一定的地位,只有三个字:真功夫。你要发一篇学术论文,就算你和某著名杂志的主编是同学,也不能保证能发出来,因为有一种叫做“匿名审稿”的制度,主编会把你的稿子送给三个或四个有代表性的人,他们不会知道作者是谁,经过仔细审读,给出结论。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无权保证你的论文可以发表,更不可能用金钱去收买。
  学术腐败是我们常常痛心疾首的话题,而张跃宏好像对此没有太多感触,他把这些感触的时间都用在努力研究和思考上了。他可以说的,就是他的课题和成果,一定要经得起考验。
  冬天的阳光很难得,斜射过来的时候,把桌子上杯子里的茶水照得晶莹透亮,张跃宏如数家珍地计算着中国人在国际上学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他们在各个领域逐渐地崭露头角,其中还有四川的,有成都的,他们的确以中国人的面貌和智慧,在国际上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
  采访完,本来想约他一同去听四川交响乐团的周末音乐会,但他谢绝了,因为,晚上他要去听一个学术讲座。
  五个问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 实名推荐,美国社会如何保证真实公正?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段时间,国内有个被广泛争议的事情,就是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学生直接上北大的事情。在美国,有这样的情况吗?
  张跃宏:(以下简称张):在我记忆中,美国似乎没有哪一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一个学生,不经过任何考试就可以进入哈佛等一流学校。当然这并不等于中国就不能这样做,只要对社会有好处。但实名推荐在美国还是比较盛行的,很多人生机会都需要推荐信:求职要有推荐信,申请研究基金要有推荐信,这是一个制度,尤其在招教员的时候,推荐信非常重要,还有读研究生院,都需要推荐信。
  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怎样避免推荐中的作假行为,毕竟只是一张纸,怎么保证上面说的都是真实的?
  张:这中间有一个社会信用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中学校长推荐了一个并不优秀的学生上了北大,时间长了总要表现出来,这样的话,一定会给这个中学的声誉和校长的信用带来很大的问题。我想,这个制度真要实行,那些中学校长一定还是不敢塞私货进去。在美国是一样的,如果被推荐的人不称职,推荐的人却说得天花乱坠,人家又信了,后来确实出现了问题,那推荐人的信用会大受损失;如果推荐人是个名人,讲话不慎重不准确,夸张了,更影响你今后的声誉。
  记:这样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张:非常直接的后果不是马上能看到,主要是养成一个说真话的习惯,包括发表文章,不能有剽窃抄袭,你的简历不能有伪造,如果有任何不真实,今后都会成为你的一个问题。
  记:发生了信用问题有多严重?
  张:越有名,社会对你的监督、审核就越严格,特别是你要去当总统,那你生平的角角落落都要被过滤一遍。所以人进入公职前,都要有这个准备,自己的事情都要被所有人知晓,这是他为了获得权力应有的牺牲,也代表社会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我们要选社会信用好的人上去。
  记:推荐信制度已成美国教育等领域的一种文化,那么在写推荐信时,有没有什么大家要遵守,或者心知肚明的技巧?
  张:我现在也开始给人写推荐信了,包括我的学生读博士,找我写推荐信,我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我要把你的优点、长处写得非常充分,我不把你的缺点说成优点。一般都是这样,推荐信总的来说是报喜不报忧,但不等于说可以把忧报成喜,这个分寸要把握。他到底够不够资格去他申请的地方,我认为他可以的话,我会全力地充分地写,但绝不会编造。推荐信总的原则是帮助别人,适当言辞上的修饰还是有的,但决不能说假话。说假话不是直接对我有啥坏处,但主要是跟你在学术界整个学术生涯的道德有关,所以你必须说真话。
  2&&& 普林斯顿大学考试,为何没有监考老师?
  记:听说在你就职的普林斯顿大学,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是不要监考老师的,但每个学生要在卷子上写誓词,签上自己的名字。
  张: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规,给人感觉大家都在一个层次很高的道德共同体下,我是这个道德共同体的成员。我们是有很高行为准则的人,才能到普林斯顿,只有能遵守这个行为准则的人,才有资格在这待下去,这有一点所谓的贵族气派。外在约束消失的同时,是非常强的个人道义感的建立。过去学生也许没经历这个,但我想他们进校后可以马上接受,因为进入这个学校不容易,普林斯顿的录取率和哈佛差不多,许多进来的都是将要成为社会精英的人。
  记:要求学生在卷子上写一个誓词并签上自己名字,这意味着什么?
  张:只要你签了字就要为此负法律责任,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法律文书,如果发现你作弊,以后要付出的代价非常大,你的整个社会信用都要受影响,严重的可能会跟你一辈子。
  3&&& 匿名审稿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记:中国人常常讨论学术腐败的问题,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问题好像屡禁不止,在美国,有没有一些方法来杜绝这样的事情?
  张:我讲一个“匿名审稿制度”,是我的亲身经历。匿名审稿制是对美国学术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制度。我举一个例子,我要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文章,首先按它的学术规定寄去,主编拿到后,会给你选三到四个匿名审读者,有的杂志可以要你推荐,最后决定权在主编,他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权威,下面还有一帮编委,有关编委可以给他提建议,这个主编最后定下三到四个审读人。审读人一定不知道被审读人的身份,尽管有时候可以从文章里猜出来。因为此,期刊要尽力避免作者的身份暴露,比如,作者不可以在文中写“见拙文某某篇”这样的字句。要保证这几个人没有作者直接的关系。还有,他要找到不同的审读者,一个审读者对你这个领域非常有了解,另一个审读者水平很高,但对课题不了解,他代表广泛的读者群,就是你的文章能不能让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所以学术审核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选完后,编辑就会联系这些审读人,问他们愿不愿意读一篇文章。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审读人是没有报酬的。
  记:没报酬,人家凭什么要做呢?
  张:有两个好处,如果找到我的话,第一,这是一家很有名的杂志,主编请我看稿子是对我学术水平的认定,因为我已经在他的杂志上发过文章了,这样他才选的我,我同意的话也是对它的回报,今后我的学术简历上我也会写,我是以下杂志的匿名审读人之一,这会增进我的学术地位。第二个好处,找我一定在我的领域里,我想了解别人在研究一些啥子内容,我看了对我也有启发和提高。
  好不容易找到这四个人,给他们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回答。结论有四个可能性:立即采用;稍加修改后采用;退回大幅修改后重新提交;拒绝采用。但你要写出理由。你要拿出全部水平帮助编辑判断这篇文章的学术水平,该不该发,该怎么修改。尽管这是额外的工作,我听一个很有名的杂志主编说过,很少有人不认真,有的甚至比自己写文章还认真,因为评语写得不到点的话,主编一看就晓得这人的水平不够。如果审读意见写得很到位,会给主编很深印象,这对你很有好处。所以我每次写审读意见都非常认真。
  记:这样是不是可以保证发表的学术文章有很高的水平?
  张:是这样,因为有四个审读意见,而且选这四人时,主编还要保证四人不是都持同一观点,不是同一学派,如果四个人都同意,那就没话说,如果是两票对两票,主编要自己做决定,有的杂志会再找一个看看,多半都是要修改的,修改完再找人。
  记:那样繁复的过程,是不是发一篇文章需要很长的时间?
  张:非常长,一年发出来就是非常快的。我过去有个同事,七年才发出来。当然中间原因很多。从这看到美国学术制度的长处是审查非常严格,没什么熟人关系之类的因素,在哪一级刊物发表的文章就代表你确实有这个水平。缺点就是可能过于规范化,限制了那种非规范性中的创造性。但每人都按这个规范做,都习惯了,从小接受学术训练,引文怎么引,都是一套很成熟的规程,当中有错字都会有问题。
  4&&& 美国大学如何聘用老师?
  记:美国的大学要聘用一个老师,流程怎样?如果一个人和某个大学中某学院的院长关系好,能不能为他的应聘提供更好的条件?
  张:美国每年培养五万多个博士出来,在研究性大学教书,一般都是博士,市场很小,竞争很激烈。招老师的程序是先打广告,在公开期刊上网站上公布,然后系上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阅读研究竞聘者的申请,一般三个成员,从中挑出一定数量的,好的,拟出一个“长名单”,交到系上讨论,系上所有教员都有权读申请人的档案,进行第二道过滤,又拟一个短的长名单。然后跟系的教员讨论,再拟出一个“短名单”,通常4个人,就是职位候选人,然后通知他们在不同时间各自做一个校园访问,校园访问非常重要,候选人要和很多相关教员以及系主任接触谈话,让老师们对他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做一个关于他正在做的研究报告的讲演,回答提问,完了后合议,合议完投票,排名,最后产生合适的人选。
  记:在大学任职后,怎样来评老师的职称,诸如讲师、副教授、教授?
  张:他们的职称和国内不太一样,但有一套评议机制,比如,你当了六年助理教授,会给你一个评议,是不是给你终身教职,即让你晋升为副教授。终身教职这一关很重要,拿到以后你就永远不会丢这个工作,除非这个学校关闭。这在美国这个竞争性很强的商业社会是很高的福利。
  5&&& 中美教育各有何优势?
  记:你在中国教育体制内读了本科研究生,在美国又读了两个硕士一个博士一个博士后,两种教育体制比较,最大不同是什么?
  张:我在国内读书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过去二十多年国内变化是天翻地覆,教育事业也是天翻地覆。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这些年发展相当迅猛,美国每年培养五万多个博士,国内这几年数字增加也非常快,就文科而言,美国在五年以下就拿到文科博士的基本上是凤毛麟角。
  记:为什么?
  张:中国是本科后五年就可以拿到博士,美国有个特点,本科毕业就可以申请博士,但能五年拿到博士的非常少,七八年的非常多,因为美国的博士生教育非常严格,和我一同读书的,中途读不下去,最后没拿到博士学位的大有人在,有的甚至读了十几年还没读出来。教育时间较长,先要上基础课,要通过考试拿到硕士,这相对容易,然后又要上课,有个博士资格考试,通过后你就是博士候选人了,才可以写论文,这是个很大的坎儿,不少人就在这个时候被淘汰了。论文之后有个答辩,通过就过了。
  记:博士论文好久能写完并通过?
  张:这就不一定了,比如我这个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做田野调查,做一年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年能很顺利地完成是不容易的,要申请经费,语言训练,有的申请经费一两年,有的可能边工作积累经费,然后去做田野调查了又遇到很多问题,也可能中断。回来后再写论文,又可能要一年多。所以培养一个博士,牵扯很多时间、精力、财力,时间会这么长。
  记:在你眼里,国内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水平怎么样?
  张:我接触的学生中间不乏很优秀的,掌握的文献也很丰富,缺点呢就是时间相对短了点。国内研究条件比我读研时好多了,比如文献问题,上网的资料检索比过去省事得多。还有国际交流非常频繁,好多在美国讨论的事,这边也开始讨论了。另外,中国在一些文科领域,研究中国的,历史也好,文学也好,社会学也好,中国博士都做得相当好,有很多优势。
发表评论: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成都TOBE教育办过几次分享会?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请美国名校高中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