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人际交往中的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元素融入思想品德教学

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你好,游客
浅谈数学课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旧堡小学&
作者:王杨(王丽娟整理)
摘要:学校是小学生进行德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最丰富,也是最根本的德育工作之一。本文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结合,很好地发挥数学德育的功能。
  关键词:德育;数学课堂;渗透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占首要地位。但在许多人心目中还认为&德育只是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天经地义的。而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德育教学如细雨,润物无声,数学教学是沙土,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细雨之水;学生似小草,吮吸着沙土里的水份。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都渗透着德育教学。而且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抓好德育教育。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发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
众所周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出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课前,老师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再加上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鼓励他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课后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这样学生不仅对学数学产生愉悦感,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爱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对教学的责任感,这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这样,学生长期受到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良好的教学情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求学信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课程改革,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到德育教育方面的信息。因此,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与本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关,而不要东拉西扯,故弄玄虚,用来哗众取宠。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像陈景润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夺取数学桂冠,赢得全国人民的骄傲。教圆时,则讲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居世界之首。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古老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始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科学家,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只是愧对古人。这样不但把学生引导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而且学生的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其次,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进行德育教学。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五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例如:教学珠算时,教师向学生介绍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一大发明。由于它简单易学,运算方便,不仅通行中国,而且远传至东亚及欧洲各国。结合&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教学,介绍我国在公元前商朝就开始使用了这种先进的记数方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种记数方法的国家。教师简短的介绍,可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德育教育要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教师通过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质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3亿人可以节约13亿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3218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31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小朋友做好事、绿化种树,人们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2、结合技能训练,培养习惯
数学的精确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3、结合历史资料,进行爱国教育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三年级下册);&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四年级上册);&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三年级下册);&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五年级上册)&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六年级上册)认真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以上内容,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 4、 评价渗透,承载德育的功能
  评价的导向作用无疑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评价中,让评价承载德育的功能,效果将会出乎意料之外。比如,教师经常用&如果先让同学说完,你再发言,将会更好!&&如果你能让同学先来,会显得更有礼貌!&&懂得保护小动物,你真棒!&等语言,学生将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和发展,德育的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四)德育教学要直观、新奇
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抽象地讲一点道理,这是收不到效果的。德育教学的渗透应在直观、新奇的教学中进行。应该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最为适宜。如面积的计算,在学生认识图形、计算面积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看地图,了解我们芜湖有多大,我们安徽有多大,我们中国有多大。使学生懂得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要使祖国富强,需要科学,更需要我们少年去努力学习。学生在这些常见的、熟识的,而平时又不去注意的实物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感受到莫大的教益。为了更好的体现数学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美育教育。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做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研究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抓好德育渗透点,明确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找好方法,就能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小蔓.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0).
[2]付全常.浅谈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4).
[3]李建萍.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人际交往品德的教学研究---可复制黏贴 优秀毕业论文初中,交往,研究,教学研究,思想品德课,人际交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课教学,思想品德的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人际交往品德的教学研究---可复制黏贴 优秀毕业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小学实施学科德育的有效策略初探
中小学实施学科德育的有效策略初探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随着上海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进而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成了课改不可回避的难题。近几年,笔者发现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学科德育”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在课中喊几句德育口号,贴标签,生拉硬套或把学科课上成德育课等。还有不少教师依然我行我素,认为德育是隐性的东西,无法考核,从功利出发,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科中丰富的人文资源、德育资源视而不见,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学科的育人功能,但囿于能力,无法实现育人目标。
  要有效实施学科德育,首先应厘清“学科德育”的概念。笔者认为,教育性是教学的应有之义。“学科德育”之于教学,就是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换言之,落实了课堂“三维目标”就是有效实施了学科德育。笔者以为,德育之于学科,既不是渗透,也不是目前所倡导的无缝衔接和融合,而应是彰显。把学科本身固有的人文性张扬出来,这才是学科德育的本意。
  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本区域部分优秀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学科德育实施策略,希望有助于学科德育的有效推进。
  一、课前调研,把握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态
  德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生的思想现状为起点,而非以德育要求为起点。体现在学科德育中,就如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作为新知识教授的起点一样,教师要制定适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想当然地进行预设,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观察、访谈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例如,为使民族精神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使教育更富有实效,一位政治课教师从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文化认同三方面对任教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对民族精神内容的认知水平、求知欲和态度以及对中外民族精神的看法等。调查发现,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抗战时期民族英雄的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而对当代先进人物的精神了解较少。可见,学生并没有较全面地理解为21世纪所需要的民族精神。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三维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适切定位三维目标,保持多元目标之间的张力
  目标制定得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向和效果。目前,学科教师的三维目标普遍存在过于宏大和空泛、难以检测的通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甚。一些优秀教师的三维目标制定得相对比较适切、具体,并对三维目标进行了优化,使之具有自然的逻辑关联,并得以在教学中同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有部分教学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了首位,然后是“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目标。如高中艺术学科《影戏岁月再铸史诗》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关注生命、珍惜和平。
  ◆过程和方法:
  1.在图片对比中,体会构图元素对人的视觉影响。
  2.在《战争与和平》的欣赏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听觉和视觉的艺术感染力,并进行简单的创作活动。
  ◆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在景别、构图、声画结合等方面的主要体现手法。
  这一目标的设计顺序颠覆了课改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排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课程价值观角度(不是单纯从学科德育角度)来看,不仅仅是艺术课,对于其他学科,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考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种思考不是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而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古人云:“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叶澜也曾指出:“为实现拓展现有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认真地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我们暂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能得到普遍认同,但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诊治目前只“教”不“育’的痼疾,对于教育的本源回归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我们可以在实践中进行尝试,并在其中检验其合理性。
  三、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资源
  尽管上海二期课改对于教材的编排组织按照三维目标要求进行了修正,但学科教材在其内容的选择和体例的编排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摆脱其学科本位的逻辑取向。这就决定了其蕴含的德育因素仍然是以一种比较隐性的状态存在。因此,学科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要主动地、深入地挖掘文本的德育资源,使之自然融合在教学设计中。某校以课题为引领,将政史地学科教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教育素材以单元为单位,归纳为国家认同、公民人格和文化认同三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此墓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更具计划性。除了在教材内挖掘资源外,该校还开发了与民族精神教育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中华礼仪”、“走近56个民族”、“寻根”、“上海旧事”等,作为学科的拓展、探究型课程。另一所学校的高中语文组通过“学科德育”课题研究,与政教处联手开发高中语文的学科德育校本课程。具体做法是,由政教处提供高中年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语文组按照这些德目,兼顾学科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开发课程,一方面作为课内阅读量不足的补充,另一方面,凸显语文学科“文以载道”的特点,与学校德育部门形成育人合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凸显各学科的育人优势
  目前,教师普遍认为语文、政治、历史、英语等显性学科比较容易进行学科德育,而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属于隐性学科,很难进行德育。表现在实践中,学校在进行学科德育展示时大都选择文科进行,选择理科的很少,选择艺术学科的也不多。但我们的优秀学科教师用他们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理科和艺术类学科同样可以彰显育人功能。
  1.文科
  文科的德育比较显性,很多德育元素都已蕴含在文本中,应该说只要把课上好,就自然而然进行了德育。但现实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科教学仍然着重于知识技能等工具性价值,对文本的人文价值关注较少。而一些优秀教师向我们展示了文科彰显其教育性的方法,即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沉浸、体验、感悟、思辨,从表层的文本中把握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语文和政治教学为例:
  语文教学中,优秀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并始终使人文性统领工具性。教师没有功利地把字词句等文法分析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通过字、词、句的辨析和品味,引领学生体验文本所蕴含的精、气、神。
  政治学科本身就是德育课程,无所谓德育的渗透或彰显,但案例中,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做法:不进行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而是将道德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感悟。如初一“思想品德”中“现代家庭的物质生活”这一课,为了让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师在课前就要求学生从长辈亲戚处收集建国初期的各类票据,了解其用途。由于开课时间恰好是春节前不久,课前教师让学生就父母少年时期春节的过法进行调查。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对比现在过春节与父母小时候过春节的不同,学生发言积极踊跃。通过对比,学生都感叹现在的生活条件较父母的小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对祖国的飞速发展有了感性认识。
  2.理科
  对于理科的学科德育,目前教师的办法不多,主要集中在相关学科科学史和科学家的介绍,让学生领悟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家严谨、刻苦和求真求实的治学精神。但是优秀教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第一种是“让数据说话”,通过抽象的数字来展现具体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从中感悟到一些道理。在一堂《百分比》的复习课中,教师在简单回顾了百分比的相关知识和简单运算后,马上用多媒体呈现了一道应用题,题如下:
  张老师对中预年级四班、五班、六班进行了人数和压岁钱的统计。如下表:五班的压岁钱是六班的50%,四班的压岁钱比六班少30%,请计算下列问题:(单位:万元)
  (1)平均每个同学每年有多少的压岁钱?
  (2)请同学再算算,如果将我们三个班的压岁钱购买三年期的市政建设债券(免利息税),年利率32,到期后我们可以拿到多少利息?
  (3)某贫困山区家庭年平均收入大约为
140.8元,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这些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我们每个同学的年平均压岁钱的百分之几?
  学生一边计算一边露出惊讶的表情,“贫困地区和我们的反差竞有这么大!”学生完成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问题:“如何使用你的压岁钱?”
  在课后反思中,教师写到:
  数学里有应用题方面的要求,当然是复习课内容之一。但是使用什么内容的应用题,是大有讲究的。我思考可以在应用题里融入德育的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认为在数学课里渗透德育,不要讲大道理,只要有意准备,点到为止,意在其中,让数据说话就够了。
  又如一堂生物课“人类遗传病和遗传病的预防”,为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遗传病发病率和环境污染关系的曲线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与遗传病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她没有说“让我们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是让数据说话,数据对学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教师的语言。
  第二种是利用科学,为善的意图服务。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知识本身是价值中立的,既能服务于善的目的,也能服务于恶的意图。如果我们在这些科学知识的教学中事先创设一个善的背景,让所学知识为善的目的服务,同样可以达到德育的效果。如一堂高中数学课,教师把河道堵塞、干涸的现状作为情境引入课堂中,提出了治理河道的任务。在相关知识的教学后,教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河道的问题。再如一堂生物课“克隆技术”,教师在关于克隆技术的知识性教学后,提出“克隆技术会引发伦理上的巨大问题,应该禁止”和“克隆技术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福利和新的发展机遇,应该提倡”两个矛盾的观点,要求学生进行辩论。学生以“克隆人”为题进行了辩论,意识到:克隆技术对人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增强了用科学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3.艺术类学科
  情感是促进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转化不可或缺的动力系统。朱小蔓教授曾指出:“我们确信一个人的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上的变化、发展。”学科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在“情”字上下功夫。而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欣赏等艺术形式可以不经意地把学生带人情感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利用艺术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科德育的重要突破口。在“千姿百态的舞蹈形象”一课中,教师选用了《天鹅之死》和《母亲》两个舞蹈作品,通过层层设问、分总赏析、思考交流、尝试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有所思考和启发。学生从天鹅与死神的抗争中体会到天鹅对于生命的执着,并进而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自己的生命;从母亲自怀孕到衰老的体态变化感受母亲一生的辛劳,从而心怀感激。在美术泥工课“快乐家庭”一课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各色彩泥制作人物形象),先设计了“我的一家”介绍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回忆照片介绍一家人快乐的经历,讲讲长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从中体会父母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然后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为家人塑造优美形象,巧妙地引出主题,让大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运用搓、团、捏等方法有创意地美化自己心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展示作品。每个小组代表热情洋溢地介绍“我的一家”,讲述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情景。在讲讲做做中,学生感受着家庭温暖,传递着人间真情,在教学中学会报答,懂得感恩。
  艺术形式本身是没有生命的,而一旦赋予其鲜活的内容,艺术就具有了生命和情感。而赋予其何种内容,教师具有巨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把德育意图融入艺术形式中,以情感目标导入认知过程,使求知过程成为情意并举与道德完善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而这并不会影响艺术课本身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目标的达成。如上述教师之所以选择《母亲》这一舞蹈作品,是希望有机地进行感恩教育。而这一作品的选择并不影响其“了解舞蹈语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主题形象”等知识目标和“学生通过舞蹈中的肢体律动体验其中所表达的人类情感”的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五、创设蕴含道德互动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由两种根本关系决定的,即交往关系(主体-主体)和认识关系(主体-客体)。长期以来,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常常注重认识过程,而忽视交往过程。在实施学科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常常把挖掘文本的德育资源、寻求渗透点作为实施学科德育的主要手段。事实上,学科德育的关键并不在学科本身,而在于课堂中师生、生生的交往。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社会性和人格生成的重要平台。好的教学过程充满着无数的道德互动,如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氛围,合作、开放的组织形式,以及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等。这些道德互动可以使学生勇于表达、善于倾听,使学生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教学过程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积极创设具有科学合理性和道德合理性的教学过程,让每个课堂场景都成为学生积极生命旅途中的驿站。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有助于学生道德发展的教学过程必须以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为基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为支撑;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如端庄的仪表、宏富的学识、民主的作风、敬业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等为条件,否则也只能沦为技巧,无法从根本上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镜子里的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同学们找自己的优点。一位平时成绩不好且比较自卑的学生说:“我找不到自己的长处,我没有!”教师微笑着对全班说:“孩子们,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找长处呀?”同学们纷纷给他找优点:“他做值日生很认真,他的长处是劳动好。”“有一次,我的橡皮找不到了,他把自己的橡皮借给我,爱帮助人是他的长处。”……凯文的小脸因兴奋而涨得通红,身体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教师蹲下身子,笑着说:“凯文,你有那么多长处,老师真为你感到自豪!”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德育德的教学智慧正是学科德育最好的诠释。
  没有教学的德育是异化的德育,没有德育的教学是异化的教学。要使放逐的教学重新“回家”,使异化的教学返还本身,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是我们每个有良心的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神圣职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育融入课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