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陀螺红色的粉末是什么中药药

王孝涛_百度百科
王孝涛(1928- ),汉族,浙江平阳人,学家。
王孝涛人物简介
王孝涛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的调查,首次鉴定国产品种为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甘草品种为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等,60年代转向科研工作,编写《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及《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为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奠定基础;70年代筹建中药炮制科学研究室,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毒性中药、白附子等进行炮制沿革、炮制原理、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等较系统研究,制定炮制新工艺及其饮片质量标准;1959年参加《中国药典》的编订,首次增加中药炮制标准,1979年再次完善药典中药炮制标准,并负责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
王孝涛生平历程
王孝涛,日出生于浙江省鹿角山村的一农村家庭。祖父、父亲在农村开一小药铺,坐店看病,母亲协助配药。家处山区,草药资源丰富,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有病多靠当地民间草药来医治都很有效。王孝涛自幼受家庭熏陶,对治痢的、消的、等有所初晓。
1941年高小毕业后以公费考入省立温州中学初中部,分配于温中青田分校念书,时逢抗日时期,物资短缺,学校借用当地寺庙为舍,又时遭到敌机的轰炸和扰乱,生活、学习实处于困难重重境地,他亲受现实的教育,使自己明白了眼前一切是由国家贫穷落后和遭国外列强侵略凌辱所造成,为此立志“发奋求学,力图救国”,假期自觉积极参加学校歌剧团,为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而演出。当时语文老师廖家驹先生曾为他题一赠勉词“上达——人须有上达之志,期能成就其事功”,这成为激励着他一生学习、工作的座右铭。
1944年考入浙江联合高级中学(现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当时学校借明代政治家刘伯温宗祠为舍,地处青田县南田山地,山清水秀,小桥流水,稻谷飘香,颇为一幅值得珍惜的祖国大好河山图景。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回杭州贡院原址,目睹当时官场贪污舞弊、卖国丧权等当时政权的腐败,为此积极参加著名爱国人士、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救国演讲会,并参加1946年马先生倡导的“反对开放内河航运权”游行抗议、高呼“反对出卖主权”,“反对内战”、“打倒官僚资本主义 ”、“改善公教人员待遇”等口号的爱国学生运动。
194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医学院药科攻读药学,师从、、等老一辈药学专家。暑期一面参加杭州市防疫队工作,向广大民众宣传环境卫生,打防疫针和生命统计调查等,一面又筹建实验药厂,生产当时部队和民众急用的生理盐水、、八卦丹等常备药品。
1951 年医学院毕业,时逢抗美援朝时期,他参加华东区卫生部组织应届医学毕业生到南京作短期学习集训,以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并无条件服从国家统一分配。结业后于1951年9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分配到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参加筹建中国医药研究所及中药研究室。
为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1953年深入西部的甘肃、青海及四川、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等中药材主产地,首次采集到、大黄、附子、、、黄耆等大量常用中药的原植物及中药材标本。
为、炮制工艺立法,1959年王孝涛积极参加一部的编写工作,首次完成中药饮片炮制工艺标准部分。1978年任第四届卫生部药典委员,再次增补完善中药饮片炮制标准。1983年受卫生部委托,历经三年,在调查、研究和搜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行的《中药炮制规范》的基础上,完成编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这是中国第一部全国性的生产和质量的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和完善中药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978年起王孝涛首次招收学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选为500名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的导师之一,以师带徒方式,尽心培养中药炮制高层次科研人才。并为中药炮制师资学习班、西药学中药班和日本、、越南、泰国、韩国、等留学生、进修生讲授中药炮制课程,培养中药人才。为表彰王孝涛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1994年获、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3年王孝涛任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并连任七届、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他积极履行委员的职责,参加赴各地学习视察,了解。为振兴中医中药事业,为建议编写当代《中华新本草》及加强中药生产、提高中药质量、规范中药材市场等提案出力献策。
1991年王孝涛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世界科学奖荣誉证书。
王孝涛研制经历
一、珍珠炮制有绝活,慈母语惊大学生
王老出生于浙南山区一个乡村民间医生家庭,祖辈务农,自祖父辈始兼学了中医眼科,母亲也配合学了配药和制药.为此他从幼少时就得到了中医知识的熏陶,对中草药治病也有所知晓.1951年当他从浙江医学院药科毕业回家探视时,母亲问他:&大学毕业了,学什么呀?&当时王老想,说学生药学怕他母亲听不懂,随口说:&学中药&.他母亲说:&那好呀!我来问你,中药珍珠是怎么磨的?&王老在学校确没有学过中药和中药炮制,也没有磨过珍珠.这一下,使他很难堪,答不上来,只好实说:&我没有学过& .他母亲又说:&那你在我手里还是没有毕业&.对这一小故事王老永记不忘,这不但使他明白了中医中药中还有一整套宝贵的传统制药技术,而且也为王老一生坚定不移的做好中药科研工作扎下思想基础.
王老1951年毕业后,由中央卫生部分配到原中央卫生研究院,主要配合筹备中国医药研究所及生药研究室.当时他很幸运,得到曾当过毛主席保健大夫的瞿宪文瞿老&一对一&的教导,认真学习了党的中医政策和毛主席对中医药工作的系列指示,以及瞿老在革命时期用中草药保健的经验,很快地使他明白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道理.由此他响应党的号召,为自己立下&献身于中医药事业&而奋力工作的志愿.1954年他又服从组织安排调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配合筹备及生药研究室、标本室和苗圃等,后期又筹备炮制研究室.这时他积极参加了在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炮制学和方剂学等课程,为开展中药研究打下基础.
二、勇于创立新学科,华夏自有炮制学
是制备优质的一门原创性的传统制药技术,是在中医临床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中医临床传统采用饮片入药组方,这是中医用药的特色所在,与西方医学采用单一生药入药有其较大的差别.当前除《中国药典》收载了为法定药品外,世界各国药典,尚未见有相类同的药品.正由于现代药学中还没有相应的学科,早在50年代,各中医高等院校中药系中虽然有由中药老师傅讲授的&中药饮片炮制&这门传统制药技术,但是在界,老师、教授中对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学科归属,认识不很统一,时有争论
当时王老正考虑就这门技术的特色,能否建立一门新学科的问题,他根据中医传统是采用入药组方的辨证用药的特色和具有丰富的、独特的炮制技术内容,既有别于生药学科,又有别于中药制剂学科的内涵,饮片也正是制备中医成方制剂的原料药,他大胆提出了完全可以创立一门新学科的主张.正当60年代的一次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武汉会议前夕,有老师向王老征求饮片炮制如何分科意见时,王老认真论述了自己对创立中药炮制新学科的建议.后来他得知高校武汉会议通过了中药炮制单列新学科的信息,此后王老不断完善炮制新学科的科研对象、目的、科研途径、理论基础以及边缘学科等相关内涵,又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三、虚心求教老药工,传统口授登雅室
王老早期工作是从事的品种质量研究,在老一辈、家、、教授的指导下,他一面学习中药知识,一面结合道地药材品种质量的专题研究.他深入道地药材的生产区域,如、大黄的,附子、黄连生产的西南地区及、甘草的道地产区内蒙地区,等进行药材资源调查,总结老药农的种植、采制等生产技术经验,并收集其原植物、药材标本等,而后继续总结整理出道地药材种植、采制的生产技术规程,和正品药材质量传统鉴别经验等科学资料.王老首次澄清了国产当归、甘草的品种等问题,为开展道地药材品种、生产、质量的规范化研究积累科学资料.、甘草的品种学名被《中国药典》1963年版以来各版所收载
为开展科研工作的需要,王老从品种、质量研究工作转向炮制研究.1958年先是在生药室内成立了中药炮制研究组,由王老来负责.
由于中药饮片炮制以往是属于私家生产经营,因此这一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在各大药店和中药厂之间是处于相互封闭保密状态,较长期来未见有较完整的文字记述材料.从现存历史文献看,大约近400年来,通常只能在中药师徒之间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的,王老认为很有必要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继承和整理.
为更好开展炮制科学的研究积累资料,王老的研究组下决心深入炮制生产车间,向老中药师傅、老药工学习,总结生产技能和饮片质量传统鉴别经验的掌握.
1959年始王老研究组先后深入北京同仁堂、天津中药饮片厂等全国十几个药厂进行调查、学习.一面在炮制车间跟班学习炮制操作技术,一面记录每种工艺的全过程.按炮制生产工序以及质量鉴别等项目编写成文,并经过老中药师傅审查改正,得到老师傅点头认可后,定为初稿.
正巧这时,药政局也&为继承总结生产技术&下达文件,由各省、市、自治区、药材公司组织,由当地精通饮片炮制的中药师傅、老药工参加,并配备精通中药学的药师组成的中药炮制研讨小组.王老的研究组也正好配合各地的研讨小组开展工作,当时是采用集体以口述并相互补充的方式,对常用各种经验、炮制制作要点、辅料种类和用量、生产用具及设备等做以详细介绍,并一一做出文字记录,并按炮制的工序整理编写成地区性的饮片炮制生产技术规程的文字资料,而后陆续印刷成书.
继后王老的研究组在继续搜集全国28个主要省、市、区现行的饮片炮制生产经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参加的编写小组,并根据中医理论和用药特色,保留各地独特的饮片炮制经验技术以&并同存异&的方式,综合整理汇编成《》一书.该书收载有常用中药501种的不同炮制品的基本制作方法,并按、炮制、药效等内容加以叙述,1963年由出版,1974年出修订本.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炮制专著,真实地反映当时全国现行的饮片炮制生产经验技术和地方习用的独特的炮制技术,也是近400年来,首次将全国性由世代师徒间以&口传心授&的传统饮片炮制的经验技术转为文字的形式较完整传承保留下来,为现今实现饮片炮制创新发展研究提供宝贵的科学资料.该书曾获1978年卫生部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奖.
1962年王老研究组又与陕西中医研究所,山东中医药研究所和原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等协作,对饮片炮制的历代文献进行较系统的继承整理.选集自汉代至清代前后近2000年间的主要古医药文献200多部,从中辑录相关炮制技术和基本理论等资料,就各文献写明书目、著者、年代版本等经过整理以炮制资料年代先后为序加以编排,编著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该书是在1965年完稿的,此时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停顿。
1969年王老又下了&五.七&干校,当1970年他回所后发现《辑要》原稿由于单位准备搬迁被散乱了,大约经过1个月时间的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总算找全了,王老又及时向当时军管会领导打了报告建议由内部出版,得到批准.由于该书约100多万字,而当时只有王老一人进行三次校对,因低头校对时间过长,迫使王老的第四、五颈椎造成滑脱,出现头部发热、头昏、眼花、站立不稳的症状.为了书能按合同期出版,王老想出了把办公桌用旧木箱垫高30公分,再将稿子竖起了来校对的办法,带病坚持校完全稿,于1973年正式出版.这本书可谓是历史上最完善的一部炮制历史文献资料,为研究传统的起源、发展沿革、炮制传统理论及研究制定统一炮制工艺及其制品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技术资料.该书获197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奖.
以*是代表着古今传统中药饮片的两部专著,为全面继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和学术遗产做了贡献.并为当今开展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甚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为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07年&中药炮制技术&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项目&,王老被文化选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王老被授予&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四、炮制工艺需改进,与时俱进订标准
70年代王老的研究组在较全面继承整理古今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毒性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他首选了的、白附子、等中医常用的化痰,进行炮制历史沿革、炮制工艺、炮制化学、炮制药理以及临床验证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近20年时间,前后完成了各项试验研究的计划指标,优选制定了、、、等炮制新工艺和其的质量标准.其科研成果经院、部、局级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定,半夏炮制新工艺改进和质量标准的科研成果,曾获1978年院级科研成果奖,1980年部级科研成果奖.制白附子、制天南星炮制工艺改进和质量标准,分别获1992年和1994年局级和院级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王老在实现他为中医药事业而奋力一生的心愿的奋斗历程上,足足走过62个年头.现今已是,他虽右眼因并发白内障而失明,但他还是&以所为家&,风雨无阻,每天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常现身在他的实验室内,不时为炮制研究的年轻同志提供些参考资料和意见,有时为药房同志讲解中药饮片的鉴别知识.王老就这次党和组织对他工作的认可并给予很高奖励表示感谢,特别是在新中国60年华诞喜庆日子里,他永记不忘,虽然奖励是以他个人名义,而工作是大家完成的.是整个研究团队,集体的功劳,大家的功劳.王老说今后他还是愿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四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意见&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精神,尽力做好中药炮制技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他很赞同&一个伟大的民族,必然善于传承和发展自己优秀主流的传统文化的& 观点,以此感恩祖国,感恩于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才智.更有望持续发展祖国中医药文化为世界全人类造福.
王孝涛人物贡献
王孝涛从事及科研工作50多年,收集、整理、汇编了历代中药炮制经验,先后编撰出版了《中药饮片炮制述要》、《》、《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9部中药炮制学专著。其中《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荣获1978年卫生部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中药炮制规范》荣获198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荣获1991年全国首届优秀医史文献图书银奖,《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荣获1965年院级成果奖。先后公开发表110多篇专业论文,其中“古代中药地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被誉为中药炮制文献整理研究的范文,对在全国各地开展中药炮制历史沿革研究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孝涛为国家药管理局第一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北京地区)。
王孝涛在振兴传统制药技术、创建和完善学科、培养中药炮制专业人才、实现传统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主张中医药科研应以中医药传统理论为指导,在继承中药理论和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用药的特点,运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制药的传统工艺和地道药材的品种质量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阐明其科学基本原理,改进传统制药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传统制药技术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从而提高和丰富中药和中药炮制等学科的学术水平。他提出了“中药炮制制毒增效论”及“中药采制”等理论,为科研起到导向作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中药炮制学科研究室,对毒性中药进行研究。“七五”、“八五”期间, 承担国家和部局级中药炮制的攻关项目,先后对毒性中药、白附子、、商陆、等进行炮制沿革、炮制原理、炮制工艺、质量等较系统的研究。他领导的科室和参加的课题组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部、局级成果7项,院级成果13项。
他培养硕士生2名,博士生1名,师承继承人1名。多次为中药炮制师资班、西药学习中药班、中医中药班及国际进修生讲授中药炮制学。
王孝涛主要成就
继承传统 转口传心授的经验技术为文字资料
中医传统是采用入药配方,而后制备成中药复方制剂应用于临床,这是中医用药的特色所在。制备优质的传统制药技术通称为。由于中药饮片以往都是属于私人生产经营,为此,这一独特的传统制药技术,在各中药厂(店)之间是处于相互封闭状态,通常只能在各中药师徒之间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可想而知,当时中药炮制生产技术资料是极为缺乏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王孝涛下定决心,计划从继承整理着手,由此,于1959年他一方面深入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重庆等地的饮片生产厂家调查学习,并参与当时为继承总结生产技术,由药政局下文,再由各省市组织有当地熟练炮制的中药老师傅和有经验老药工参加的中药炮制技术研讨小组,由大家以口述并相互补充的方式,对常用各种的炮制、制作要点、辅料种类及用量、生产用具及设备等炮制生产经验技术,一一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按炮制规程的净选、切制和三大工序,整理编写成技术文字资料,继后王孝涛又在搜集全国28个主要城市现行的炮制经验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小组。提出应保留各地方特色的炮制经验技术,根据中医理论和用药特色,以“并同存异”的方式作了综合整理,汇编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1963)一书。该书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国现行的炮制生产经验技术和地方习用特色的。亦是首次全国性将由世代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统炮制经验技术转为宝贵的文字资料。该书曾获1978年卫生部全国医药卫生科技大奖
另一方面王孝涛又与同行协作,选自汉代至清代间主要医药文献200多部,辑录其中有关炮制技术和理论资料,经过整理,以炮制工艺资料年代先后为序加以排列,编纂成《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73)一书。该书可谓是历史上最为完善的一部历史文献资料。该书获1965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以上两书是代表着古今炮制的两部专著。为全面继承中药炮制学术遗产做出了贡献,并为当今开展中药炮制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甚有价值的技术资料,一直得到炮制同行的好评。这两书确为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总结药材生产经验 提出“中药采制控质论”
中药采制是制备优质中药材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它是在中医长期医疗用药和中药生产实践中,渐渐形成的较系统的理论和制作技术,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的质量。王孝涛在药材产区向老药农调查总结采药,制药和种药经验时,发现药农还有丰富的控制药材质量的经验。口述中常提到“”、“严守季节”、“采挖条件 ”和“干燥要求”等特定制作常规。由此,带了这些问题,王孝涛查阅了大量古本草和医方文献,发现早期书目中就有中药采制的专著《》,可惜该书早已散失。
而在现存的历代本草和医方书籍,如汉代《》,唐代、《》,宋代《》、《》,明代《》、等文献中,都有记述有关中药采制的丰富史料,有的列为专论。认为“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中明确采用了“药出州土”、“采造时月”、“药藏”以及“出产择地土”、“采收按时月”、“藏留防耗坏”等作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法则,并较系统指出了中药材的生长区域、生长期(年)限、采药季节、干燥条件、藏储期限等与其药材质量有密切关系。就此王孝涛又在继承整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药材生产实际经验并吸收现代科研资料为论据,提出“中药采制控质论”的见解。引用了的“(河南)”其内含物质的梓醇和总还原糖的含量,均高于非道地的山东、浙江和广东的产品。
王孝涛认为应重视中药采制技术的继承整理和科学研究。要在全面继承总结传统中药采制技术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把中药采制法则内容列为中药材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进而促使实现中药采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此用来控制中药材质量以达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科学标准。
王孝涛主要论著
1 王孝涛.产区实地调查报告 药学通报,1954年
王孝涛作品
2 王孝涛.唐代千金翼方中的.上海中医药杂志,1956年
3 王孝涛,.国产防己生药形态与组织的比较研究—和.论文集,1957年
4 王孝涛,姚达慕,倪慕云,等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北京:,1963年
5 王孝涛.炮制沿革探讨 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
6 王孝涛,曾美怡,吴连英,等半夏炮制工艺的改进.新医药学杂志,1977年
7 王孝涛,,吴连英,等炮制工艺的改进.中成药研究,1981年
8 王孝涛.炮制述要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1年
9 王孝涛.古代中药地黄炮制沿革的研究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
王孝涛人物轶事
70件提案,一部参政史 全国政协委员王孝涛的故事
在散发着淡淡草药味的办公室里,王孝涛搬出了任政协委员整整20年间所有的提案草稿。装在信封里的一沓沓纸片已经发黄……
王孝涛是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1983年开始连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政协委员。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王孝涛和记者聊起参政的经历,开口就显得格外激动,“在中药研究院里就能看到变化,不仅东南亚等国的研究生越来越多,现在还出现了来自西方的学生,说明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王孝涛认为,短短十几年,国家能取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得益于多方面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使各界人士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是其中一个重要。
他从草稿堆里拿出两张巴掌大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蝇头小字。在1984年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王孝涛牵头提出了由国家组织编纂“中华新本草”的提案。很快,将这项提案列为重大科研课题,并立即动手组织全国60多所高等医药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500多人开始编写。王孝涛任副总编兼部分编委会主任。
1999年,集中华医药大成的《中华本草》问世,洋洋30卷,计2800多万字,收录中药8980味,配置插图8942幅。这是一直让王孝涛深感快慰的成就,因为自明代著《本草纲目》以后,400年来中国没有一部新的专著。虽然中药的、药理、理论等方面出现了很多很好的研究成果,但只能散存在各处,不成体系,不能为大家共同分享。至今他仍在感叹:“盛世修本草,此言不虚也。”
王孝涛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个提案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从那以后,每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王孝涛都至少要准备两个提案,争取一次大会发言。
他从信封里抽出一叠叠草稿纸:依法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依法管药造福于民、医药结合振兴中医中药、保护修复和利用本草古籍、依法治理规范中医药专业市场、修订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开发民族药和道地中药材……20年间,在历次全国政协会上,王孝涛共递交了70多件提案和10多篇大会发言稿。
“提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提提案就要更慎重认真。”王孝涛说。虽家在北京,每年的全国,他总在报到第一天就入住驻地,认真准备提案。由于右眼失明,他几乎是脸贴着桌面认真工整地誊写提案。他说,提案不是仅仅提问题,而是替国家想办法,要找到解决的方法,给党和国家各级机构建言献策,“自然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要下一番苦功了。”
和王孝涛一样,政协委员积极履行职能、坦陈己见蔚然成风。提案数量,一年比一年多;提案质量,一年比一年高。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各族各界人士提出提案3041件。去年的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案数量达到了3737件,至今年2月办复率已达到98.9%。
2000年的九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提出实施“星火西进”战略的提案,次年国家“星火西进示范工程”即开始实施;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期间,11位委员提出关于维护司法公正的建议案,很快在公检法系统引起了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队伍素质的行动……
王孝涛委员说:“我在看到祖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也有幸见证了人民政协制度所走过的辉煌20年。事实充分证明,人民政协制度的确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民主制度。”
王孝涛所获荣誉
1991年他获国务院颁发“为发展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表彰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获世界文化理事授予的“”世界科学奖荣誉证书。他现担任分会名誉主任、名誉主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炮制技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孝涛著作介绍
书名:中药饮片炮制与临床组方述要
王孝涛 编著
出版时间:
市场价:¥20.00
本书由著名中药炮制学专家王孝涛教授撰写,他为振兴中国传统制药技术、创建和完善学科、实现传统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书分为常用炮制技术和中医临床常用组方两部分。上篇全面介绍15种中药炮制方法的炮制作用、炮制要求、炮制操作方法及应用实例,并介绍了中药饮片的量化质量要求和贮存保管要求。下篇在介绍每种中药的生品、制品及不同规格制品的性味、药效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所治疗病证给出疗效可靠、针对性强的常用方剂,供临床医生及读者从中领悟中医用生、熟组方用药的配伍规律。附录介绍了中国中药材产地,中药材采收、加工、干燥、贮藏保管的具体方法,毒性中药品种及中医配伍用药禁忌,中药汤剂的制备与服法等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科学实用,非常便于读者学习、掌握,适合基层从事生产、、中药人员及药农阅读,也可供家庭用药参考。
王孝涛(1928-)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中药炮制学家。1951年浙江医学院药科毕业。一直从事道. 地药材及中药炮制科研工作。尤其对毒性中药、白附. 子、、商陆、等进行炮制沿革、炮制原理、炮制. 工艺、质量等较系统的研究。“七五”、“八五”期间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获国家、部局级成果7项,院级成果14项,出版9部中药炮制著作,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 “古代中药地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被誉为中药炮制文献整. 理研究的范文,对在全国各地开展中药炮制历史沿革研究起. 了积极的作用。在振兴传统制药技术、创建和完善中药炮制学科、培养中药炮制专业人才、实现传统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获“”世界科学奖状。
主编出版《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中药饮片炮制述要》、《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等炮制专著9部,公开发表“中药炮制制毒增效论”、“中药采制控质论”等专业论文120余篇。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色粉末状是什么中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