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政英语两人对话带翻译翻译人、

网上关于外公
陈登颐:纪念碑式的翻译家
他出身名门,生性率真;他译著等身,淡泊超然;他醉心书斋,孜孜以求于人生的快乐。他就是我省著名翻译家陈登颐。
  这是一间凌乱的居室。简陋的家具上落满了灰尘。家具上摆放着一台老式电视机,电视机的插销无精打采地耷拉在组合柜外,显然主人已经许久没有坐下来欣赏节目了。居室中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排过时的组合式沙发,沙发带扶手的一侧已不知去向。散发着霉味的书籍堆在每一个房间的角落,以至于让来客找不到落脚之处。这里就是陈登颐的居所。
  镇江:珍藏童年记忆的地方
  1928年,陈登颐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的一个诗书世家。他的祖父陈善余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陈善余曾出任江南图书馆第一任馆长(江南图书馆由两江总督端方创办,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图书馆。)陈登颐的父亲陈南屏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接受过新式学堂的教育,通晓英、日两门外语。良好的家学氛围,令陈登颐终生难忘,虽然已年逾八旬,提起幼时父亲手把手地教自己学习英语和日语的情景,陈登颐依旧津津乐道。陈登颐说,在教育孩子学习英语时,父亲有一套特殊的技巧在他嘴里,枯燥的英语和日语的语法总能焕发出神奇的魅力,这让他受用一生。
  1933年,陈登颐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变故,这一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镇江沦陷了。陈登颐和家人被迫流亡上海。
  上海:走上翻译之路
  上海原法租界内的一栋漂亮洋房是陈登颐一家流亡上海后的住所。流亡的生活对于陈登颐一家来说并不好过,经济的窘迫使得陈南屏不得不告别养尊处优的生活,在几所大学寻找教职以维持生计。陈登颐也开始了在上海的求学之路。不久,陈登颐进入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读书。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是我国新闻界前辈、著名新闻教育家顾执中于1928年创办的一所民办学校,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读书》主编沈昌文就毕业于这个学校。
  陈登颐入学后,有幸成为了顾执中的弟弟顾用中的学生,在这位精通俄语的良师益友的引导下,陈登颐开始学习俄语。也就是在这时,陈登颐的文学才华第一次得到了显露。有一天,顾用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陈登颐写的那篇作文因为立意高远、文字优美,被顾用中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时过境迁,虽然陈登颐早已忘却了那篇作文的内容,可是提起这段往事,他依旧很开心。在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读书期间,陈登颐还自学了不少音乐知识,并开始学习钢琴。
  生活的压力一日紧似一日,为了补贴家用,几年后,陈登颐放弃学业,到上海市中兴保险公司当了一名办事员,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没过多久,中兴保险公司就倒闭了,陈登颐被迫赋闲在家开始自学英语、德语、保加利亚语等多门外语。为了维持生计,在这段时间里,陈登颐先后尝试翻译了苏联音乐家伊纽兴的著作《基本乐理》,阿伦斯基的音乐著作《和声学大纲》《曲式学大纲》并从此走上了翻译生涯。
  音乐出版社:与丰子恺相识
  1956年,陈登颐结束了自由职业的生涯,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当了一名编辑,和他同在一间办公室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画家丰子恺的二女儿丰一吟。陈登颐因此得以和丰子恺相识。
  记忆中的丰子恺面容清癯,举止文雅,对待晚辈和蔼可亲,是一位令人敬仰和尊重的长者。结识陈登颐后,丰子恺向他讲述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并语重心长地给陈登颐写了一封信,丰子恺的关爱令陈登颐受益匪浅。陈登颐说,正是因为受到丰子恺的影响,他才收敛心性,静下心来,专心于翻译事业。丰子恺的那封信更是被陈登颐珍藏了许久。
  青海:翻译事业迎来巅峰
  1958年,陈登颐支边来到了青海,在海西的大柴旦镇中学当了一名老师。
  大柴旦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这里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可是生存条件恶劣,读书、翻译成为了那段时间陈登颐抗拒寂寞、挑战艰难的法宝。陈登颐说,那段日子,他非但不觉得生活枯燥,而且还时常为自己能拥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而暗自庆幸。
  在大柴旦中学执教的三十多年里,陈登颐相继翻译了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著的《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论文选)》、意大利著作《威尔第书信选》《保加利亚短篇小说集》《世界小说100篇》、英国文学名著《月亮宝石》、美国作家艾勒里·奎恩的文学著作《希腊棺材之谜》、以及《公正的判决》等数十部文艺作品、音乐理论著作、电影。其中《世界小说100篇》的翻译出版更是将陈登颐的翻译事业推上了巅峰。
  《世界小说100篇》是美国大学的教学用书,其中收录了包括霍桑、海明威、莱辛在内的82位文学巨匠们的不朽名著,自1970年出版以来,畅销竟达三十年,至今已经重印了十版,其学术价值可想而知。大约在1981年前后,陈登颐回沪探亲期间,他在上海国际书店买到了这部英文原版书后,立刻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了,回到大柴旦镇中学后,陈登颐就开始了对这部书的翻译工作。
  与以往的译著不同的是,《世界小说100篇》内容丰富,作家们文风差异巨大,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给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那时陈登颐所能借助的翻译工具仅仅是一本破旧的英汉字典,翻译工作虽然十分艰难,但是凭着自己良好的学识和超乎常人想象的坚韧,陈登颐的翻译工作迈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82年10月,《世界小说100篇》的上卷终于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一时间读者好评如潮。紧接着,陈登颐便开始了对《世界小说100篇》中卷的翻译工作。
  现执教于青海师范大学英语系的黄少政亲眼目睹了陈登颐翻译《世界小说100篇》中卷的那份艰辛。1982年夏天,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不久的黄少政和陈登颐一起被抽调到有关部门批改当年高考考生的英语试卷,批改试卷的任务十分繁重,可是每天晚上,陈登颐都要加班翻译出版社催要的《世界小说100篇》中卷。
  那时天气炎热,房间里又没有什么制冷设备,陈登颐穿着一条大裤衩,一工作就是半夜。就在《世界小说100篇》上卷出版三个月后,《世界小说100篇》中卷也翻译完成了。1986年,洋洋160万字的《世界小说100篇》三卷本终于全部和读者见面了。
  陈登颐:优秀的翻译家
  《世界小说100篇》的翻译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被许多学人认为是当年青海文化界的一件盛事。陈登颐的译笔流畅传神,典雅优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堪称翻译作品的典范之作。
  黄少政多年来关注陈登颐的译著工作。他说,陈登颐一生独立不羁、崇尚西哲“梭罗”式的心灵自由,虽然饱经罹难,始终不改六朝名士的超然姿态,以一个中学生的学历,潜心读书、译书数十载,修成矫健如椽的译笔,在中国西部蛮荒的达格达坂山(大柴旦的一座山)下,耸立起了一座一生萃于译事的翻译家严谨、谦逊、执著和沉静无言的丰碑。陈登颐的晚年是寂寞的,但他的洒脱依旧,读书翻译仍然是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作者:李皓)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译海掣鲸———黄少政和他的纪伯伦新译&(马钧)
黄老师也是我的恩师,特此转载本文,谢谢博主!---同传周密&&&
&&&&&&&&&&&&&&&&&&&&&&&&&&&&&&&黄少政先生和《西海都市报》记者李皓
&&&&&&&&&&&&&&&&&&&&&&&&
和陈登颐先生在博主书斋合影&&&
在青海,凡是认识黄少政这个人的,都不会把他和四平八稳、唯唯诺诺、谦恭到处处陪人笑脸这些性格、气质、举止联系在一起。如果让熟悉他的人概括一下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十有八九的人会说他这个人挺“狂”。这个“狂”字的意思,接近《论语》里“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的“狂者”之“狂”,拿朱熹的解释可以作为黄少政的一个评语:“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
  有很强的进取心,在行为上不加掩饰,这就是黄少政。一个1958年出生的人,到了天命之年,走起路来就像脚巴骨里带风,说起话来总是带着急风暴雨似的气势,他轻易不会容忍你在他瀑布般的语速、语流中插嘴,轻易不会容忍你的思维跑跳到他的脑筋前面。从他的言谈举止里,你会强烈感受到他的那么一股子恃才傲物的劲道。
  那么,他所依恃的才能是何种才能呢?就是翻译。尽管之前他的一些翻译因限于有限的学术圈子而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晓,现在,有了漓江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纪伯伦《先知》《沙与沫》新译这本书,读者便可借此而一窥他的翻译才华。
  说起翻译,我们不能不先提及声望日隆的青海重量级文化人物陈登颐先生,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文字翻译生涯中,他先后从俄、德、英三种外语翻译了超过20多种的西方音乐理论和文学作品,尽管此前他在中国翻译界尚未博得大名,可是他曾经翻译的《世界小说一百篇》,在许多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专家、学者那里,至今还被视为翻译的典范和丰碑,直到最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强还在他的新著中念念不忘地提及陈登颐先生,他说:书中好几部作品的中译片段都采用了他在《世界小说一百篇》中的译文。这当然也是比较后的郑重选择。此前我曾读过该集中的某些篇章,印象深刻。这次细读使我如入宝山,击节连连。当试图了解译家详情时,却发现对他的译品早有好评如潮,但关于译家本人的信息,却因其身处偏僻之地……所知甚少。在好奇心驱使下,2007年有段时间我曾多方寻访关于他的消息。承青海省前广电厅厅长、作家王贵如先生等热情寄赠有关资料(王先生的报告文学《奇人陈登颐》几乎是之前仅见的一篇公开文献),并苦心搜集陈先生译作,我大致了解了这位译坛奇人的曲折经历与非凡文章。当年这位只有中等学历的年轻人,结婚三年后因右派言论被从繁华大都市上海发配到青藏高原,抛妻别子孤身在大柴旦镇中学任全科教师长达26年。在孤寂中,他以一人之力译出皇皇160万言的《世界小说一百篇》。我按捺不住钦敬与感慨,写下一篇小文在网上发布……2008年以来,关于陈的报道和研究集中出现,今年(指2011年,笔者注)早些时候,黄少政先生的《中国译界的“睡谷传奇”》一文在《青海作家》和《青海日报》先后刊出(这无疑是目前关于陈先生翻译贡献的最佳叙述与研究)……在这些文章中,时见“字字珠玑”“活色生香”“译姿俊逸”“庖丁解牛”等语,并称其耸起了一座“严谨、谦逊、执著和沉静无言的丰碑”。这些,不都是对“完美”境界的另一种诠释吗?我庆幸于自己没有错过这几臻“完美”的译家译品,更欣慰于陈先生的道德文章终于渐为人知。在译本书第六章时,案头一直放着《死者》的译文,陈先生优雅传神的译笔每每使我沉浸到小说那沉郁的意境中去,感觉是在和遥远的达格达坂山下那位纯洁而博学的隐士神交。
  最近,群众出版社决定重印陈登颐先生1998年翻译的、60万字的英国侦探小说名作《月亮宝石》,出版社经过认真比较,目前国内已有的几个翻译版本里,陈登颐先生的译本仍然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北京一家出版社还将出版陈先生的翻译旧作。经过时光磨洗而愈发精光四射的陈登颐译作,无疑已经臻及著名学者钱钟书所说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化境”———“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黄少政是我省继陈登颐先生之后的一位译界新秀。他的大致履历是:1964年随父支边举家迁往青海海西某劳改农场,在该地度过十年童年、少年时代。1974年高中毕业往青海南部草原下乡三年。1977年入上海外语学院学习,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外院,1987年再度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研究生班,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副教授。
  黄少政能在外语翻译上练得一身功夫,除了他超出常人的刻苦学习,也跟他在海西的岁月里,曾经亲炙缴济东(新中国成立前北大英语系的高材生,专攻莎士比亚戏剧。小时候上过私塾,能背《四书》、《五经》)、陈登颐先生这样的外语高才而获益良多。文学翻译绝不是一般人想当然以为的只是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更何况在黄少政的理解里,他一直认为:如果翻译的公分母是文字表达,那么,一流的翻译应该低于一流的创作(朱生豪之于莎翁),但是一流的翻译绝对高于国内二流三流的创作。作家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坦言:“假如中国现代文学上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我们年轻的时候都知道,想要读好文字,就要去读译著,因为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译,这是我们的不传之秘。”
  卡里·纪伯伦(1883———1931年),是我国广大读者熟知的黎巴嫩诗人、作家和画家。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在1983———2004年的二十多年里,仅内地出版的纪伯伦翻译作品至少就有25种以上。1931年就读美国卫斯理学院(一所拥有全面教育的私立女子高等院校)的冰心留学归来后,首次引介了纪伯伦的两部重要英文著作《先知》与《沙与沫》。从此,清雅古丽的冰心译本在其后80年里,由内地、港台的多家出版社多次再版,成为经典译本。
  黄少政之所以不畏前贤、继踵重译这两部国内翻译出版最多的外国名著,是他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家和跟风翻译的那些不名之家的译本里,看出了陈陈相因的讹误和他不能容忍的各种失真隔膜的转译。用他的话说:纪伯伦已然成了现代汉语和中国翻译的标高和试金石。他要重译纪伯伦,就是想纠正文学翻译史上一些重大的误会,澄清纪伯伦80年来滥译欠译的迷雾,还给诸多中国“纪迷”一个更为真实可信的纪伯伦文本。
  黄少政悬置的标杆可谓高矣,他就是要在人们公认的高度上,显示出一个青海人不输于发达地区的才俊们所抱持的文化自信、文化眼光和翻译才干。
  记者在采访黄少政时问他何以有这般的自信,他说是青海给了我生命的底色,高原人心灵世界特有的苍茫感、浑厚感是别的地方的人所不具备的,正是这种经过天磨地砺的强悍感受和浩茫粗砺的体验,让我得以进入纪伯伦的世界。在阅读、翻译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的过程中,黄少政形容他整个的人就像灵魂附体了一样。那种全身心投入《先知》、《沙与沫》文字世界的炽烈感应,仿佛打通了他所有的感觉器官,在极度亢奋、极度敏锐的状态下,他好像孙悟空练就了一副金睛火眼,于是,在他看来目前的各种译本存在以下普遍的通病:一是语言苍白,近似口水,原本流荡在纪氏行文里的那种饱含虔敬、敬畏情怀的宗教意蕴遭到了全面屏蔽;二是原本文本富有吟诵的特性付之阙如,翻译出的韵腔气韵不足,气势疲软。他说他这个译本最让他得意的地方就是把翻译纪伯伦的最高境界,还原为一种具有“圣经般简洁”文风和具有“圣言”语气、铿锵的内在节奏和鲜明的吟诵特质全新译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真切地体验到寓深邃的哲理内涵于端庄大气,语言醇美、精炼、隽永、典雅的“纪伯伦风格”。
  记者为此比照了几个版本的译文,确实从中感受到了一种原来各种译本所罕有的内蕴和一种神性的感觉,不妨略举《告别》中的一节,权且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调:
  ———冰心译文:是的,我要随着潮水归来。虽然死要遮藏我,更大的沉默要包围我,我却仍要寻求你们的了解。而且我这寻求不是徒然的。假如我所说的都是真理,这真理要在更清澈的声音中,更明白的言语里,显示出来。阿法利斯的民众啊,我将与风同去,却不是坠入虚空。假如这一天不是你们的需要和我的爱的满足,那就让这个是一个爱的应许,知道践言的那一天。人的需要会变换,但他的爱是不变的。他的“爱必须满足愿望”是不变的。所以你要知道,我将在更大的沉默中归来。那在晓光中消散,只留下露水的田间的烟雾,要上升凝集在云中,化雨下降。我也不是不像这雾。
  ———钱满素译文:是的,我将与潮汐同归。虽然死亡会隐匿我,更大的沉寂会包围我,但我会再一次寻求你们的理解。我的寻求不会徒劳无益。我若说出了什么真理,那真理将会以更清晰的声音,以和你们思想更接近的语言,自我显示。我将与风同去,阿法利斯的人民啊,但并不堕入虚空。倘若今天未曾满足你们的需求和我的爱,那么让它成为另一天的许诺。人的需求会变,但他的爱不变,以他的爱满足他需求的希望,也不会变。所以你们知道,我将从更深的沉寂中归来。晨雾在黎明消散,在田野只留下露珠,但它还会升起,凝集成云,化雨而降。我也未必不像这晨雾。
  ———黄少政译文:是的,我会随潮水而归。死亡在遮蔽我,更大的沉寂包围了我,我依旧希望和你们能心心相印。但愿我的希望不是奢望。如果我说出了真相,我的声音会变得更清晰,我的言说会更契合你们所思所虑。我要随风而去了,但我不会坠入虚空中。如果今天你们的愿望并没有获得满足,你们并没有体验到我的爱,那么我就再立下一个誓言,直到有一天你们心满意足吧。人的需求会不断变换,但他的爱却矢志不移。爱就要爱得其所,此情同样矢志不移。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明白,我会在更大的沉默中归来。黎明时分,朝曦开始渐渐散去,田野里露珠晶莹闪光,再一次蒸腾而起,化作云团,雨水会再一次降落在大地。我不正像那清晨的朝曦吗?
  有人这样感慨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学发展水平,既取决于作家的努力,也有赖于编辑和翻译们的汗水和心血。黄少政说他目前正在着手三个翻译项目,两个中译英(有关花儿和文化演讲方面),一个英译中(《新约》)。在他人生的河堤,译海的波澜正在一叠一叠的铺展开去。
  陈登颐和黄少政,一前一后,一老一少,如同双子星座一般,他们擎起的翻译标高,必然会让外界的人们对当下的青海文化生态刮目相看,让许多处于文化优越地位的人,让那些仅仅知道青海长云暗雪山的人们,开始心悦诚服地仰视这片土地上业已被青海人创造着的一个个文化上的高度和奇迹。(本文刊登在日的《青海日报》)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SOS,翻译组牛人看过来,汉语的谐音如何翻译?
没有加入小组
北京,就是背景。
上海,就是商海。
老公,就是劳工。
晚上,就是玩赏。
升职,就是升值。
誓言,就是失言。
男人,就是难人。
理想,就是离乡。
缘分,就是怨愤。
失去,就是拾取。
清醒,就是庆幸。
结婚,就是皆昏。
知道高考为什么要改在6月7、8号吗?意思是:“录取吧”!
没有加入小组
每种语言都有独特之处,一翻译就没味了。看了半天也就“升职,就是升值”还勉强能译“Promotion is appreciation”。
没有加入小组
其实英文也有类似的,翻译成中文就没意义了。比如下面这些。
A fat cat eats rat.
A big pig digs holes.
A hare dares to stare.
Deers cheer with beer.
没有加入小组
每种语言都有独特之处,一翻译就没味了。看了半天也就“升职,就是升值”还勉强能译“...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
这样的是终极翻译目标。
没有加入小组
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But if we can creat, we can get something new at the same time.
“Why is the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为什么说河水富有?”
译文一:“因为它总向前(钱)流。”
译文二:“因为它年年有余(鱼)呀。”
译文三:“因为有(油)水呀。”
没有加入小组
_其实英文也有类似的,翻译成中文就没意义了。比如下面这些。
A fat cat _...
电影“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歌曲“哆唻咪”发现有趣的四种译文的对比和差别: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Ray,a drop of golden sun.
译文一:Doe是鹿,是一头母鹿,Ray是金色阳光。
译文二:“哆”是一只小母鹿 /“来”,一金色阳光
译文三:哆,我的朋友多 /来,大家来唱歌。
译文四:朵,美丽的花朵。/来呀,大家都快来!
Me, a name I call my self,Far,a long long way to run.
译文一:Me是我,是我自己,Far是奔向远方。
译文二:“咪”是称呼我自己 /“发” 前面道路远又长
译文三:“咪”,呀大家笑咪咪 /发呀,发出光和热
译文四:密,你们来猜秘密。/发,猜中我把奖发。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译文一:Sew是穿针引线,La跟在Sew后面走。
译文二:“索”是穿针又引线 /“拉” 是音符跟着“索”。
译文三:“索”能拴住门和窗 /拉呀 大家来拉车。
译文四:索,大家用心思索。/拉,快点猜莫拖拉。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e.
译文一:Tea是喝茶加点心。那就重又回到Doe。
译文二:“梯”是饮料茶点 /然后我们来唱“哆”
译文三:“西”太阳已归西 /然后我们来唱“哆
译文四:体,怎样练好身体,做茁壮成长的花朵。
评析:押韵是原文的主要特征,目的是增强趣味性。原文的译文一基本都是死译原文的字、词,不能传递原文的妙处。译文二和译文三虽然有异,但思路是一致的,他们大胆抛弃原文的后半部,而根据关键词改造表达结构。这才是真正忠实于原文的功能和目的,较完美地体现了许渊冲所说的“意美、音美、形美”。
(译文一、四摘自祝吉芳,2004;译文二、三摘自黄少政,)
没有加入小组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
可遇而不可求吧,这是奇迹,但可积累,这样的东西临时没法想出来。记在脑中里有一天用上了就是必杀技。
没有加入小组
__其实英文也有类似的,翻译成中文就没意义了。比如下面这些。
A fat cat_...
很有趣,就是有些理解不了。。。
记得曾经有个小笑话“how old are you? 怎么老是你?”
没有加入小组
_其实英文也有类似的,翻译成中文就没意义了。比如下面这些。
A fat ca_...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do is hurt you. But it's still on the list.
直译: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伤害你,但是这件事仍在我的考虑之列。
意译a:我真不想伤害你,但你也别逼我。
意译b: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没有加入小组
可遇而不可求吧,这是奇迹,但可积累,这样的东西临时没法想出来。记在脑中里有一天用...
It's not the it's the sudden stop at the end.
跳楼的时候,“啊——”的时候还没死,“啪!”那才是死了。
没有加入小组
_很有趣,就是有些理解不了。。。
记得曾经有个小笑话“how old are y_...
The early bird might get the worm, but 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
a. 早起滴小鸟有虫虫!晚到的老鼠有奶酪!
b.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没有加入小组
The last thing I want to do is hurt you. But it's still on the list.
直译: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伤害你,但是这件事仍在我的考虑之列。
意译a:我真不想伤害你,但你也别逼我。
意译b: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没有加入小组
It's not the it's t...
想起一个笑话。
从二楼和二十楼跳下的区别是什么?
从二楼跳下是:,“啪!”,“啊——”
从二十楼跳下是:“啊——”,“啪!”
没有加入小组
The early bird might get the worm, but 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
a. 早起滴小鸟有虫虫!晚到的老鼠有奶酪!
b.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这个帖子太久没有人回复啦,你还是开个新帖吧
Really delete this post?
您的电脑上安装了某些视频广告拦截软件,这会导致无法提交学习数据。
您可以退出相应软件后刷新网页继续学习。
大于号&或右方向键或D键
选择相应选项
数字键0到4,0为忘记
显示词根详情(需购买智慧词根应用)
显示派生词信息(需购买派生词应用)
关闭对话框诗意涌动高原之夜
——“诗意西宁”诗歌朗诵会现场特写
明亮的灯光,香醇的青稞酒,一首首抒发着诗人喜怒哀乐的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8月2日,在结束了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期四天的活动后,参加2016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的19个国家的四十余位诗人回到了西宁。在西宁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诗意西宁&诗歌朗诵会。这也是此次会议最后的一项活动。
&诗意西宁&朗诵会由我国著名诗人祁人先生主持,翻译家黄少政翻译。祁人说:&西宁是高原上的诗歌重镇,青海的一草一木都给诗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朗诵会在挪威著名诗人特伦&霍德奈勃朗诵的《人不会改变》《河水或绿或黑》中拉开了帷幕。随后,来自加拿大、美国、挪威以及我国的许多诗人纷纷上台朗诵。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文联主席斯琴夫,以歌曲代诗歌,演唱了一首《我是蒙古人》,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我省著名诗人曹有云、马非、马海轶、郭建强等先后上台朗诵。在这诗意盎然的场合中,即使是不懂诗歌的人,在此时此刻此景的熏陶下,也会产生朗诵一首诗的冲动。
每个参会诗人的面前都摆放着一份8月1日出版的《西海都市报》,《昆仑》副刊中登载着许多与会诗人的作品。祁人说:&能看到刊登此次参加2016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诗人的作品,很开心。这份报纸很珍贵,大家都会悉心保存。&
诗人们朗诵完后,我省许多闻讯而来的文学爱好者,也踊跃上台,或朗诵诗歌或唱歌,受到了诗人们的欢迎。诗会后,我省许多诗人、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争相与参会诗人合影留念,交流创作心得。
&诗意西宁&诗歌朗诵会是2016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中的第三场诗歌朗诵会,之前两场&携手世界诗颂蒙旗&诗歌朗诵会和&瀞度看诗与远方&诗歌朗诵会分别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旗草原和三江源瀞度水源保护区举行。至此,2016中国瀞度&青海国际诗人毡房圆桌会议圆满落幕。文档名称:唐静的翻译书目.xls
格式:xls&&&大小:0.26MB&&&总页数:177
可免费阅读页数:142页
下载源文档需要:16.6元人民币
请务必先预览看看是否存在文不对题等情况,预览与实际下载的一致,本站不支持退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简历英语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