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立眼科医院中医眼科评委

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资料_中医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67,368贴子:
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资料收藏
三星盖乐世手机十一欢乐送,好礼抢不停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的首届“国医大师”评审工作。 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是:王玉川、王绵之、方和谦、邓铁涛、朱良春、任继学、苏荣扎布(蒙医)、李玉奇、李济仁、李振华、李辅仁、吴咸中、何任、张琪、张灿玾jiǎ、张学文、张镜人、陆广莘、周仲瑛、贺普仁、班秀文、徐景藩、郭子光、唐由之、程莘农、强巴赤列(藏医)、裘沛然、路志正、颜正华、颜德馨(按姓氏笔画)。
这30位首届“国医大师”,是从全国中医(包括民族医药)临床工作者中遴选出来的,均为省级名中医或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经历都在55年以上。6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8人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10人、上海3人、江苏3人,广东、浙江、天津、山东、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河南、四川、广西、内蒙、西藏各1人。
颜正华,男,汉族,1920年2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0年7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他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执教近50年,德高望重,学验俱丰,参与创建新中国高等教育中药学学科,为我国首批中医药学教授与研究生导师。先后主讲了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课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专业人才,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专科与本科生、19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以及校内外数十名骨干教师。主持了3项部局级科研课题,对缓衰、退热等中药进行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退热药“黄栀花口服液”已被用于临床。擅治内科杂病,治验甚众,深受患者爱戴。曾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23部。代表作《临床实用中药学》获得学者好评, 《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药学》是中高级中医药人员难得的参考书。1990年国务院颁发给特殊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并颁发荣誉证书。
颜德馨(1920年~),男,汉,生于江苏,祖籍山东,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
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铁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委,中医专业组组长。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研究室主任,上海铁道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药工作咨询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长春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中国医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台湾中医针灸学会、中国医药研究会学术顾问等职。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气血与长寿》、《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笈》、《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衰老合瘀血》等。曾获多项科技成果奖。
1989年荣获全国铁路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90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成就贡献奖及美国名人传记学会20世纪成就奖。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上海市卫生局还拍摄“歧黄一杰——颜德馨传记”电视片,记录了颜老为中医事业作出的辉煌成就。1999年荣获上海市医学荣誉奖。颜老慷慨解囊20万元设“颜德馨中医药人才奖励基金”,充分反映颜老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无限执着和对人才培养的无私奉献。
路志正,男,河北藁城人,1920年12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4岁进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并拜名医孟正己为师。少年时的他便苦读《素问》、《伤寒》、《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1939年从医校毕业后,他开始悬壶乡里。1950年,学验渐丰,医名大噪的路志正来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 1939年2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曾先后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曾参加编著的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主编:《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等书。在《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幼继家学,从伯父路益修学中医,继拜盐山孟正已先生为师,长而在(1934年-1939年)河北中医专科学校学习。1934年其伯父年创办医校,遂正式学医,并拜师山西省盐城名医孟正已先生。1939年毕业后悬壶乡里,年7月在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2年8月,在国家卫生部医政局医政处中医科工作。1954年11月,国家卫生部中医司技术指导科工作。1973年他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1981年参加广安门医院内科研究室的创办工作,任室副主任,从事痹证的科研和医疗工作。1985年调内三科,从事胸痹的临床研究。
他对眩晕、胆结石、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瘤、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以及妇科经带胎产、不孕等疑难病症,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他治疗眩晕经验的专家系统已应用于临床。
他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重在升降,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动胃阴,勿伤脾阳。他辨证注重湿邪为患。认为湿邪伤人甚广,其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湿邪常在,北方亦多湿邪。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而见湿困脾土。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三法。通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化为注意湿邪的转化,或温而化之,或清而化之;渗是以淡渗或苦渗,引湿下行,治湿要利小便。他治疗疑难病,往往从湿邪着眼,每取良效。温热邪毒为患者,在卫汗之,到气清之,入营透热清营,到血凉血散血。强调用药轻灵活泼,注意气血阴阳,动静刚柔相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方务求稳安,祛邪不避重猛之药。如用益气健脾法治疗胆结石,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清热导滞法治疗久痢,以大头瘟法治疗头部钢水灼伤,针药并用治急症等,均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主要著作:《中医临床资料汇编》、《中国针灸概要》、《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医论医话荟要》、《中国名老 中医经验集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主编:《中医内科急症》、《路志正医林集腋》、《痹病论诒学》等书。在《中医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裘沛然(1913年—日),原名维龙,男,汉族,浙江慈溪人。曾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当时在国学馆任教的为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他童年时在施公处就学虽仅二年,然已初步奠定了古汉文的基本知识。其后他在家自学经史百家之书,旁涉新文学和自然科学书籍,特别对化学饶有兴趣,学习颇为勤苦。其叔父裘汝根通晓针灸学,为广西名医罗哲初之高足。裘氏在深读的同时,挤出一定时间从叔父学针灸,故对中医古籍及针灸临床亦粗晓其理。时值军阀混战,国是日非之际,他虽有匡时经世之志,而当时的时代思潮,革新者主张把中国古文化扫地以尽,另一面则力图维护封建礼制,均与他的理想不合,乃锐志于医学。 年入丁甘仁先生所创办的上海中医学院学习。并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之门,深得海上诸名家的青睐。年悬壶于慈溪、宁波、上海,以行医自给,临诊之余,勤研中医学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家中藏书数万卷,寝馈其中20余年。1958年进入上海中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其时,学院开创伊始,无现成的教材,他就率领针灸教研室教师,并带头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的四年中主持编写出了六种针灸书籍,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他对教学重视启发式讲课,形象教学和现场教学。他还创造性地制订了“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对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卫生部的表彰。他讲理论常常联系实际,如教授针刺手法,在临床亲自显示操作方法来训练学生,以及在临床带学生实习,还多次带领学生下厂,下乡,既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又以全心全意为工农群众服务的精神灌输给学生。他从早到晚,甚至在风雪交加之夜,奔走于泥泞道路到病家为危重病人治疗。这种身教重于言教的精神在学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甩长期从事中医教育和中医理论及临床的研究工作,广闻博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各家学说方面颇多建树。 裘氏1980年担任国家科委中医组成员,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经常参加卫生部召集的论证中医工作和探讨医学的各种会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有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医学辩证法会议上,他作了“祖国医学的继承、渗透和发展”的长篇学术报告,提出中医发展有三条途经:首先是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二是采用多学科发展中医学;三是中西医要求真正的结合。他的报告受到全国许多学者的赞扬,并为有关刊物转载发表。裘氏在1984年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并为院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的负责人之一。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暨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第一届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他为学院的教学改革,学术研究,专业设置及对“中医法”的讨论等,召集院内外的著名专家共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可贵的意见。 1979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1983年任市政协常务委员,1988年任市政协“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经常在市及兄弟省市的医药单位及教学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和考察工作。对振兴中医事业和其他卫生保健工作及教学方面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经常为政府献计献策。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顾问,作出很多贡献。 自1958年以来,任《辞海》副主编兼中医学科主编,主持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卷、《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中医历代各家学说》、《新编中国针灸学》等30余种著作,所撰论文计30余篇。其中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计950万字,对赵氏旧著作了大量删增。特别是其晚年的力作《壶天散墨》一书,以“扶择陈言,剖拆疑似,俯仰古今,直道心源”以议论精辟,见解高超,文笔优美而见称当世,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有《剑风楼诗文钞》为世所称。 裘氏是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是一位医生,也是一位学者,他以广博的文史和科学知识,被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他虽已达八旬之年,仍深深感到自己知识浅薄,“名浮于实”而勤奋不倦地研究学问,裘氏能诗善文,曾感赋一绝:“学如测海深难识,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是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寥寥数语,体现了他一生好学不倦,老而弥笃追求真理的精神,诗中虽寓有一些“才华迟暮”之感,但他还是念念不忘病人的痛苦,而对世界人民的幸福寄以殷切的关怀和无限的希望。
强巴赤列,藏族,1929年12月出生于西藏拉萨。我国著名藏医药及天文历算学家,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西藏自治区科协主席、自治区藏医院院长、西藏藏医学院名誉院长、西藏藏医学会和天文历算学会会长、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等职务。《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卷编辑委员会顾问、《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副总编、《中国医学通史》编审委员、《中医年鉴》编委、《西藏历算学总汇》主编。先后编写有关藏医藏药和天文历算方面论文80余篇,论著8部,教科书13种。尤其是他主持编写的《四部医典彩色挂图全集》(藏汉、藏英版)被誉为国内藏医界第一部教学彩色挂图。他的《历代藏医名人传略》、《四部医典形象论集》为藏医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分别获1991年中国医史文献图书评比优秀奖和金奖。
1998年,强巴赤列的眼睛彻底失明。一年以后,双目失明的他开始筹备编写《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汉、藏英对照本。在助手的帮助下,强巴赤列5年时间为5000多幅图片一一做了注解,共计25万字。
1974年,拉萨市卫生学校藏医班正式开学;但学校没有教材,也无人能写,这时上级部门想到了已“靠边站”多年的强巴赤列。他在教学资料很少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自己的藏医实践,根据《四部医典》,为藏医教学编写了《藏医基础学》、《生理学》、《诊断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五官学》、《妇科学》、《儿科学》、《方剂学》等一整套约二十余万字的通俗教材。强巴赤列针对当时藏医学仍处在抢救阶段,学生的文化层次较低的现实,将这套教材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也是藏医史上首次按照先进的医学分科方法写出的藏医教材。因此,这套书不但在西藏,而且在青、甘、川、滇、内蒙等省区也都成为最通用的藏、蒙医教材。
唐由之,字昆吾,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医眼科学家。日出生。1942年经唐云友人石瓢僧人引见,拜见上海中医眼科名医陆南山先生。亲眼看到眼病患者之多,其状凄苦。毅然下定决心,立志银海探骊,济人于盲瞽。后由石瓢僧人推荐,拜师陆南山,从此步入攻读岐黄书,钻研龙木术的生涯。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眼科金针拨障术和睫状体平部的手术切口研究方面成就突出,发明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为中国中医眼科的学科带头人,在中国外享有盛誉。
在临床手术学研究的同时,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用裂隙灯、三面镜进行临床远期观察眼球内部睫状体切口的形态变化,用病理组织学方法,观察术后眼球组织学的改变,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观察术后可能发生的黄斑囊样水肿的变化,对睫状体部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新认识。深化了睫状体平部作手术切口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实践性。为眼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1985年1月,由中国中医研究院主持召开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研究成果鉴定会”,该项成果得到中西医眼科专家们的好评,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推荐上报卫生部评奖。《健康报》日除作详细报道外,还专门发表了《继承传统,贵在创新》的短评。日,《健康报》公布了“白内障针拨套出术的研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中医中药在临床医学领域中首次荣获国家科学3项技术进步奖之一。鉴于唐由之在医学方面给人类作出的突出贡献,世界文化理事会于1988年11月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奖状。
唐由之多年来一贯十分注重科研、办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早在1963年,在中医研究院鲁之俊院长支持下,就将白内障针拨术的技术带到了广西农村,为广大贫下中农治病,并进行研究工作。1969年至1970年又继续在广西的广大农村从事医疗和研究活动,并为当地培养了许多眼科专业人员。1971年至1972年又到福建省龙溪、漳州等地,从事白内障套出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举办了多期学习班,培养了许多眼科人才。1978年以后,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研究生的带教工作,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整理和研究中医眼科学。唐由之不仅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有着良好的医德和医风。他在长年的医疗工作中,待患者如亲人,特别是白内障手术患者,多是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他经常搀扶接送病人进行检查和治疗,有时送病人上厕所,甚至为病人拿便器,倒尿盆。对待工作极端负责。他在分管病房工作期间,不管是星期天,还是节假日,首先都要到病房看望病人,观察病情,几十年如一日,深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他良好的医德医风熏陶了眼科的年轻医护人员。这一优良作风,已成为不成文的制度传了下来。
程莘农,男,汉族,1921年8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师带徒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幼承家学,后于1936年师从著名老中医温热病专家陆慕韩学习内科和妇科,1948年获民国考试院中医师证书,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期医本科进修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国家攀登计划之一“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特约评议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经络研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针灸学会顾问,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组)。
曾荣获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荣誉教师”证书;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培养针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特别是在培养国际针灸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程莘农60多年从事中医内、妇、针灸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临床、科研经验;对中医温热病舌诊有较深的研究,在针灸基础理论研究、针灸选穴、针刺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数十年如一日,勤于临证,钻研古籍,博采众长,主张实践与理论并重,对《内经》、《难经》等古代中医典籍有所研究,写出“难经语释”、“难经概述”等文章。主编了《简明针灸学》、《中国针灸学》(中、英文本)、《针灸精义》(印度印行,英文版)、《针灸疗法》等十几种论著。在针灸临证时他重视辨证论治,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性,针刺手法高超独特,认为用药用穴都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和中药的作用常有异曲同工之妙。
程莘农在从医数十年中,他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尤擅长中风、面瘫等疾病的治疗。还参加一些实验工作与尸体穴位解剖等工作。从20shi50年代便开始中医针灸的文献研究工作。60年代后,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问题上。他在262医院的协作下,共同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为中国早期经络研究起到了一些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课题。其中作为主研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学术观点上,以《灵》《素》《难经》为主,反对玄学,提倡务实创新,对针刺“三才法”的改进颇有新见。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 (中、英文本)、 《针灸精义》 (印度发行)、 《难经语译》初稿等。并亲躬教学数百班次,培养博士、硕士近20人,外国学生几千名,遍布百十个国家和地区。他多次获“优秀教师”、“荣誉教师”等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数十年潜心研究,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很高;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并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
郭子光,193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公认的伤寒和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
郭子光,字茂南,1932年12月出生于四川省荣昌县郭氏中医世家,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老中医专家带徒第三批导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四川省政府首批确定的学术带头人,国内外公认的伤寒和各家学说专家、中医康复学科开创者。首届“国医大师”获得者之一。曾任《学报》常任编辑、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兼任四川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四川省中医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海外联谊会养生文化研究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秘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卫生厅科技成果评审委员、成都军区总医院学术顾问等职。
郭老医风朴实,在临床上以“病证结合”的思维方式为诊疗特点,擅长内科诸病,尤对心血管、血液、呼吸、神经、泌尿系统的某些疾病拥有丰富的经验。能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形成独具风格的临术思路与方药运用而卓然自立。所总结的“八个临证治疗步骤”,即为其临术医学思想的代表,已编入《名医名术精华》(重庆出版社,1992)。汇集多年经验写成《伤寒论专题材料》和《中医内科专题材料》,供研究生学习和运用。
郭老认为现阶段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面临新的挑战,处于孕育理论突破和思想出路的非常时期,运用各种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医,正是在思维能力上富有力度的健全标志。因此,在理论探讨、文献整理与实践研究方面,能大胆探索,小心求证,发挥颇多。《肺结核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提出具有普遍性的“三因鼎立”之说,而形成下述发病公式:原因十诱因十素因致疾病,是对中医发病学的发挥。《伤寒论汤证新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提出“病理层次”之说,阐述伤寒六经证治规律,从一个侧面发挥了仲景学理。《中医康复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在全国率先开拓中医康复学术领域。主编《日本汉言医学精华》(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90),是介绍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专著,体现科学无国界,能容则大的思想。主编《中医奇证新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集古今奇证治验之大成,加按阐明机理。
恒温豪华热水器您的首选
徐景藩,男,生于1927年12月,江苏省吴江市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1946年6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40余年,擅长脾胃病的诊疗工作。对食管病主张调升降、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和“菖榆煎”保留灌chang法。创“残胃饮”治疗残胃炎症。1958年参与创建内科教研组,兼中医内科课堂、临床教学。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他发表的确良30篇学术论文中,绝大部分为脾胃病专业性论文。著有《脾胃病诊疗经验集》等2部。参加编写《中医内科学》、《现代中医内科学》等4种教材。有4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甲级奖。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鹊起。1956 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现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针灸协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
1926年,生于河北省涞水县。 1940年,投在北京针灸名医牛泽华门下学习。 1948年,开设贺普仁中医诊所。 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任针灸科主任。 1971年,发表《火针治疗30例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观察等》火针研究的相关论文。 1982年,任八卦掌研究会副会长。 1988年,任北京市针灸学会会长。 1989年,出版著作《针具针法》第1版。 1991年,成立贺氏针灸三通法研究会。 2003年,重开“贺普仁中医诊所”。 2006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周仲瑛,1928年6月出生,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临床实践为基础,在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中找出病证的病理特点、诊治规律,进行辨证立法,制方选药,作为课题研究设计的基础。提出辨证和辨病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疗效的关键,还是中医科研必须重视的思路和方法。
先后主持国家级、部级、省级以上课题24项,已取得研究成果18项,获科技进步奖13项,如“中医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医药治疗病毒性高热的研究”。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法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创制科研用药24种,已转让多家药厂。
倡导“病理因素--第二病因说”。强调重视气血的关系及痰瘀在诸多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如对高血压病、厥脱(休克)的研究,强调从气血立论,按调气和血立法;对出血热、乙型肝炎的治疗常从瘀热着眼,并首创“瘀热型血证”这一特殊证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则以痰瘀痹阻为论治根据。
一贯强调中医学的优势在于临床,诊病必须发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提出“审证求机论”,认为辨证应首重病机,病机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通往论治的桥梁,病机词汇则是表达所得印象的理论核心,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是进一步演绎分析的基础。若症候交叉复合,病机错杂多端者,则采用不同词汇组合表达,并体现其内在因果联系。辨证既求规范,使理法方药相互联系。如苦辛通降治胃痞;酸甘复合养胃阴,脾胃疾病每易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常以温清通补复合应用等。治疗肿瘤,既重视对瘤体本身的治疗,即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中强对整体正气的扶助;既注意肿瘤在发病机理上的共性,又寻求不同部位肿瘤的特殊性而采用特异性治疗措施;既遵循辨证论治原则,总结中医防治肿瘤的基本规律,制定诊治常规,又重视辨病治疗,制定有效专方专药,提高疗效。用言善于变通,精于识辨类方的异同,选药从同类药的共性中寻求个性,讲究配伍关系。
班秀文,壮族、男,1919年出生于广西隆安县,6岁随家迁至平果,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西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妇科专家。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治疗月经病,重点在肾,兼顾肝脾,注重活血通络以恢复肾之藏泻功能,治疗崩漏,塞流之中有澄源,澄源之中重复旧,故能达到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疗带下分五色,重点调脾,兼治肝肾,治湿为主,兼以治血,血水两治,效果卓越;治疗不孕症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调治肝肾,使开合藏泻有度,精子卵子如期相遇,故能精足而子嗣。
班秀文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曾任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史学会理事、广西科协常委、广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西中医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广西中医药》主编、澳大利亚自然疗法学院客座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委员 、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广西中医学院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壮医研究室主任。1989年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1992年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著述、主编的论著多部,专著有《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妇科奇难病论治》、《壮乡医话》;曾主编《中医药基础理论》、《妇科讲义》、《中医妇科发展史》;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六经辩证在妇科的应用》一文以其师古而不泥于古,融会贯通治百病的丰富经验受到国内外中医学者的重视,并被日本东洋出版社摘要出版。
陆广莘,男,汉族,1927年1月出生,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1948年10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
1927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颛桥镇(现属上海市闵行区)。1945年初学习中医,先后从师上海陆渊雷,丹徒章次公,武进徐衡之。1948年毕业行医,1950年组建颛桥联合诊所。1952年应考中央卫生部中医药研究人员。录取后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西医五年。    1957年分配中央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中医科研、临床、教学工作。1958年1月为北医首开中医病房,1958年秋为北医首开《中医学概论》课程。    1980年受聘中医研究院客座研究员。1983年奉调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任副主任,1985年组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任业务副所长,提出中医研究和研究中医的互补并进,旁开一寸更上一层的科研选题思路,主持“肝血风瘀”和“脾津痰湿”七五攻关课题,先后获部级成果一二三等奖。    陆广莘1986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编委会副主任。1987年奉派赴坦桑尼亚防治艾滋病研究首批专家组。1993年应邀访美,就“自我痊愈能力”(Healing force)作主题讲演和学术交流。 1991年退居二线,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6年受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    2008年11月,首届“中华原创医学复兴论坛”在京召开,论坛的主题是“重铸中华医魂”。陆广莘先生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本论坛,演讲题目是《养生、保健、治病必求于本:创生性实践的健康医学》。    他归结中医药学的学术思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 1945年在上海拜师学医    1952年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学习    1957年入中央人民医院中医科(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事医、教、研    1980年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聘为客座研究员    198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任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1985年组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并任副所长    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8年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7年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2009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张学文,男,汉族,陕西汉中人。1935年10月出生,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编、合编有:《瘀血证治》、《舌诊图鉴》、《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精通内科,尤擅长杂病、中内的治疗。六次荣获院级、省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研制的通脉舒络液氏口服剂辩证治疗中风(脑血栓形成),获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
“小中风片”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中医治疗小中风证的空白。 “出血热预防片”属国内首创。
曾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主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现为陕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附属医院急症研究室主任,兼任第二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中风协作组组长、陕西中医学会第二届副会长、陕西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1935年,生于陕西汉中一中医世家 1949年至1953年,随父学习,参加原汉中南郑县统一考试,以优异成绩出师 1953年,进入原南郑县武乡镇“致和堂”诊所应诊 1956年-1959年,先后在“汉中中医进修班”、陕西省中医进修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前身)中医师资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又进入“全国首届温病师资班”学习,师从孟澍江教授 1963年-1987年,先后担任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 1990年,成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首届名老中医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张灿玾,男,汉族,山东荣成人,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张灿玾在中医文献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著有中医古籍整理、点校、研究等多部著作,并发表论文100余篇,对《针灸甲乙经》等古籍的整理研究影响深远。
1964年3月,张灿玾与徐国仟等受命整理研究《针灸甲乙经》。张灿玾北上天津、北京查阅古籍的各种版本及相关资料,并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有关著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整理校释工作完成。此后,这本《针灸甲乙经校释》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这次整理研究,张灿玾深切体验到中医古籍整理即文献研究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83年,张灿玾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校点等10多部中医古籍。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灿玾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张灿玾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张灿玾认为,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实践文化的依据。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载体和宝库,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源泉,是中医学临床应用的指导,是中医研究的理论依据与信息资料,是中医教育的知识之源,是医史研究的素材。
张琪,男,1922年12月出生,河北乐亭县人,1942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学会顾问,黑龙江省中医学会名誉会长,《黑龙江中医药》杂志主编。曾当选第五、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政协常委等。成就及荣誉贡献。
从事肾病研究30余年,是黑龙江省中医肾病学科带头人,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衰竭等的治疗疗效卓著,具有特色。先后著有《脉学刍议》、《临床经验集》、《张琪临床经验荟要》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由其主持或直接指导完成的多项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研制的宁神灵冲剂治疗神志病,1984年在布鲁塞尔展览中,获尤里卡银牌奖。
多年来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学术继承人2人,为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1922年,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 1938年,由吉林省长春市辗转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在天育堂学医; 1942年,毕业于哈尔滨汉医讲习所,正式行医; 1951年,在哈尔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组建哈尔滨第四联合诊所; 1955年,调黑龙江省进修学校(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 1957年,调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中医研究院前身)参与筹建; 1978年,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聘为黑龙江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全国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何任(日--日),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为中医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中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这对多培养中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不够的。早在1947年,何任就创办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将平时读书、临证心得,整理成《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等函授教材,初步积累了办中医教育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何任在主持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工作期间,率先开展中医函授教学,于1957年6月在学校内设立函授教学部,招收在职内科中医师等函授学员400名,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大组座谈,印发学习资料和巡回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全国中医界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医函授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中国的高等中医教育是在实践中摸索、逐渐建立起来的。50年代虽然各地相继建立中医进修学校、中医学院,但对怎样搞好高等中医教育仍无较完整的经验可供借鉴。从教育计划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方法到学生临床见习,实习的安排,都处在摸索中。何任在担任了浙江中医学院的领导职务以后,亲临教学第一线,给学生讲课,批改作业,带学生临床实习。前后讲授的课程就有《中医诊断学》、《中医各家学说》、《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等多门。他每上一堂课都认真备课,并十分讲究授课艺术,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活泼,条理清楚,说理透彻,深受学生的好评。何任还非常注意按照中医学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并善于从实践中找出规律,加以总结提高。他认为,中医学院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学相比有它自身的特点。因为中医不少理论常常是取类比象,还有不少问题难以口授,需在实践中体会,掌握。例如脉象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所以学生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就应该注意早临床、多临床。1956年、1964年他分别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对中医进修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初探》两篇研究中医教学的论文。
何任研究《金匮要略》不仅在中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国外也有较大的影响。早在1981年10月北京“日中《伤寒论》学术交流会”上,日本访中团团长、医学博士藤平健就曾赞扬何任的有关《金匮要略》专著是“中医学杰出著作”。1985年12月他应日本东京医药专门学校的邀请,去日本东京作《张仲景方之应用》的讲演,并同时为东洋学术出版社作“《金匮要略》之认识”的学术讲座,深得好评。东京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医学博士桑木崇秀先生称何任为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者”。 除《金匮要略》外,何任对《伤寒论》等其他古典医著亦有广泛而深刻的研究。40多年来,出版的著作有15种,撰写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数十年来,何任在中医药园地里辛勤耕耘,成绩斐然,深受中医界的同道和师生们的好评。1978年他出席了第六次中国共产党浙江省代表大会。日《浙江日报》第四版以“献身于洁白事业的人”为题,报道了何任的事迹。现在他虽年逾古稀,仍壮心不已,不知疲倦地奋战在中医教育、医疗、科研战线上。“老年明知夕阳短,无待扬鞭自奋蹄”,是他为浙江中医学院外宾接待室所写的条幅,也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吴咸中,男,日,1948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1959年参加天津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1961年结业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六十年代初期以来,专攻中西医结合外科,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开拓者之一,创建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年任南开医院院长,任天津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吴咸中教授科学地运用中西医两法之长,确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地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127;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的专著18部。他主编的《新急腹症学》,《腹部外科实践》等专著,是该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他的研究成果曾十多次获国家、硕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天津市科技成果奖。吴咸中教授曾多次赴日本,美国、意大利、法国、德国、前苏联、巴基斯坦等国讲学访问,为全国培养了数百名中西医结合骨干,培养博士19名,士20余名和10名国外进修生。他品德高尚,治学严谨,是我国优秀的普外专家和杰出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曾6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和特等劳动模范。
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客座教授。
吴咸中率先提出,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中,“法”是一个重要环节,抓住“法”,既可上溯求“理”,又可下达寻“方”,从而能产生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疗效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带领研究人员用现代医学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急腹症治疗八法”中各法的代表方剂、药组及单味药物,阐明其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中医理论实质的认识,促进了中西医药学在理论上的结合。实验研究证明,通理攻下法可以增加肠蠕动,增加肠分泌;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限制炎性病灶扩散;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预防肠粘连;促进胆汁分泌,并有利尿作用;还可抑制细菌生长。活血化瘀法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粘滞度,促进腹腔渗液吸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这类的系统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各法的作用机制,也指导和扩大了各法的临床适用范围。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
吴咸中不仅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医学家,在领导工作中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自担当领导职务以来,他的讲话报告一般都自己准备稿件,即或请人代笔,也要逐字逐句审定,有时重新改写。作为实行院长负责制的试点单位,他团结一班人在学院全面改革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办学规模扩大为3000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无论在教学、科研、医疗和对外交流合作各方面,都称得上是建院以来的鼎盛时期。人们称赞他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但他从不引以自恃。他的座佑铭是:“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他格守的时间表是:“一年当两年,一日三单元(指上午、下午和晚上)、假日干半天”。多少年来,坚持不懈。他每天都要摘录报刊杂志中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动态,每周都有3个半天的医疗查房,每个学期都要讲授外科学、医史学,每年都招收研究生和国外进修生,每年都要求有专著或论文发表。他的那些大部头著作大都是在晚间、假日忙里抽闲,日积月累完成的。他常告诫自己和别人说:“虚名不可贪,名重更需谦,科学无坦途,智者贵登攀”。他仍以创业的精神在中西医结合的园地上勤奋耕耘着。
李辅仁出身中医世家,遍读中医古籍,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李老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是我国享负盛名的中医学专家,素有“中医泰斗”之盛誉。
在下曾师从郭子光老先生
李辅仁,日生,出身中医世家,遍读中医古籍,为我国近代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嫡传弟子。李老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是我国享负盛名的中医学专家,素有“中医泰斗”之盛誉。
李老多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历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组唯一中医专家,曾于、年获中央保健委员会表彰。李老泽心仁厚,医德高尚,虽年近九十仍亲为中央领导人提供医疗保健,因其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深得国家领导人尊重,被誉为“当代御医”。
李老的医理以培元养身为主,治病以治本为目标,在养身、护心、保心、延年、益寿、抗衰老、老年骨关节病等方面具有独特见解和研究。李老亦善于在临证中详体细察,融合贯通,强调“不同时代赋予疾病以不同的内容”,反对单靠“以古方治今病”。认为中西医结合之关键,在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不在于理论体系之争鸣。
李老自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级医疗保健工作后,其主治方向也转为以诊治中老年病及养生为主。经过多年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李老针对中老年人的生理及病理特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医生治病辨证的关键不在大同,而在小异,他主张临床上要抓住主症、断然处方。对于疑难重症,要有“药到而立起沉疴”的胆识,对“经方与时方”要灵活化裁运用,在制方用药上要做到不求标奇立异,惟疗效必须出奇制胜。
李振华,男,1924年11月生,河南洛宁县人。毕业于河南济汴中学,.出身中医世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曾兼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分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第七后全国人大代表。
中医学术精湛,6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桃李满天下。负责研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治疗研究”、“肿瘤耳部信息早期诊断”、“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分别被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河南省教委及河南省一、二等科技成果进步奖。现承担着“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
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合编有《中医内科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用第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等八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57年卫生部评为“西医学习中医甲等模范教师”,1989年和1991年分别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中医优秀科技工作者”,1987年、1997年分别被收入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录)和《河南科技名人录),199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被国家科委录入中国科技名人。业余爱好书法,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 2009年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河南省著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授予中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
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 年,他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
皖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论文百余篇,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阴、风景如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便诞生于此。
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是李济仁医术之特色。在医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妙方独具,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张辨症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不了解中医,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医生们故常不敢使用。对此,李济仁有着独到见解:“有些验方听起来的确荒诞不经。但常年使用、效果确实的验方,还是值得采纳的。”他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提出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效方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由于医名远播、疗效精到,海内外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对此,李济仁总是予以悉心诊治。繁忙的医、教、研之余,他甚至还为4000余位患者提供“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论与临床并重是其从医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他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之特色规律,主编《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书,其中,集新安医著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新安医籍丛刊》首次将历代新安医家著作进行校注整理。“独本不能流传……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为此,他毅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经多年努力,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阐明其针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富特色的诊疗规律。此外,李济仁还以《内经》为宗,理论与临证互作阐发,确立中医医学地理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新学术生长点,及体质学说、五体痹病、五脏痿病等研究专题,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硕果累累。   对于医术,李济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诸笔端,数十年来聚沙成塔,共撰写《济仁医录》、《痿病通论》等专著12部,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李玉奇,1917年生于辽北银州城。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六十余载,工精内、妇、儿科三科,精研脾胃病三十余载。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遴选全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批获得者),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终身理事。曾任辽宁省卫生厅中医处处长、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辽宁省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辽宁省中医学会会长、辽宁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老年科技工作者联合会副会长、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兼职教授。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国家卫生部先进卫生工作者称号等。著有《中医验方》、《萎缩性胃炎以痈论治与研究》、《脾胃病与胃癌癌前期病变研究》、《医门心镜》等专著。
李玉奇先生是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均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专家。他从医五十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诸多学科领域都有较深的涉猎。他功擅内科,尤精胃疾。从六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对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脾胃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潜心研究。他根据《黄帝内经》、《圣济总录》中的有关论述,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经过多年探索,在国内首先提出“以痈论治”的学术论点,打破历代医家多以“胃脘痛”、“胃痞”辨证施治的模式,并对本病发生发展的病因学分类和病势演变分期提出新的见解,总结出一整套新的辨证施治体系,取得了临床总有效率93.14%的突破性成果。在萎缩逆转为浅表和阻截癌变的研究上积累了大量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料,动摇了萎缩性胃炎不可逆转的学说,为中西医界所瞩目。这一科研课题受到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连续三年着标,资助研究经费。阶段性成果已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经中西专家鉴定,达到国家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在对待中医学术上,他既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赞同固步自封和墨守成规。他大声疾呼继承和发扬两者不可偏废,倡导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我所用,并身先士卒,大胆实践,探索创新。他还提出冠心病从虚论治、肾炎从实论治、习惯性流产从气论治不从血治等学术观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辨证施治体系,组方用药不同常法,临床上屡屡奏效。为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于后人,着意著书立说,如《中医验方》、《冠心病临床刍议》、《荨麻疹治则探究》、《小品话温病》、《望诊的宏观作用》、《脑中风论治》、《胃脘痛的临床研究》、《黄疸病从证锁谈》、《肾炎临床辩证施治一求》等,倍受读者珍爱。
李玉奇先生是中医教育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他长期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忠实执行党的中医政策,为我省中医事业发展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特别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早在五十年代初,就主办了辽东省中医进修班,并兼任班主任和讲师。辽东辽西并省后,在卫生厅张铁厅长支持下,亲手创办了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还在辽南、辽西、辽北等地设立分校。他聘请省内许多著名中医专家任教,亲自组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各科教材,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加快辽宁中医事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他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医现状进行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宏伟的发展规划,受到省有关领导的重视。正当他为中医事业崛起而不遗余力工作之时,卫生界中某些人散布民族虚无主义的观点,掀起否定中医的浪潮。面对歧视中医的种种谬论,他力排从议,一柱擎天,并在《健康报》上发表署名批判文章,仗义执言。此后他更加忘我的工作,针对当时中医诊所分散混乱的局面,制定了中医诊所管理办法,组织中医走联合诊所和联合办院的道路,主张在西医综合医院建中医科,从而中医逐步有了自己的阵地。根据事业需要,他大胆提出创建省中医院,并提出具体组建方案,这一建议得到了省政府和卫生厅领导的重视和采纳。他日夜辛劳,积极组织实施,走遍全省各地,访贤选能,共选聘了72名中医药专家,组成强大阵容,1955年省中医院正式挂牌开诊。开诊的第一天,人民群众欢腾雀跃,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充分体现了中医的强大生命力和人民群众对它的信赖。面对此情此景,他欣喜若狂,感慨万千。1958年,省政府指示省卫生厅决定在省中医进修学校和省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省中医学院,他领衔受命,首当其冲,以卓越的胆识和才干,经过千辛万苦,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宏伟而艰巨的事业。辽宁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我省中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他在后来担任辽宁中医学院副院长和顾问期间,为该院进一步发展建设所做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的。
苏荣扎布,蒙医内科学教授。曾任内蒙古蒙医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区第5、6、7届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在第5届内蒙古自治区人代会上被选为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
担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副主编,《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学会副理事长。是首批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定的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在日。被评为中国首届30位国医大师。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中医。
苏荣扎布从事蒙医临床医疗高等教育工作47年,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经验,研制出了赞丹11味;术沙7味;扎索11味;满纳嘎乌日勒、冠心2号等临床有效方剂,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独特的疗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崇敬。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现代蒙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等12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受到同行们的极高赞誉。
主编的《蒙医实用内科学》共计45万字,1977年出版发行,1981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2等奖,1988年获全区普通高校优秀蒙文自编   教材1等奖;编写了我国第一部16万字的《蒙西医结合心脏病学》,1980年出版发行,为蒙西医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参考书;1979年组织编写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分卷》,在此卷中他撰写了《蒙医内科学》《蒙医治疗原则》等章节。1984年组织并担任总编,编写了第一套包括25门学科的蒙医药高等院校统编教材(64万字)已出版发行,为蒙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填补了一项空白,是蒙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结束了蒙医高等教育教材内容不统一,自编油印的历史,对诊断标准的统一化,临床教育的规范化,人才培养的正规化起到了划时代的重大作用,为蒙医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主持完成了内蒙古科委的科研项目“蒙医西拉乌顺哈伦病”临床研究课题三项。为蒙医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曾荣获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1972年,《蒙医医疗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编 1976年,《蒙医实用内科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编 1986年,《中国医科百科全书•蒙医学分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编 1988年,《蒙医内科学》中央民族出版社主编 年,《蒙医名医集成》(上、下册)内蒙古科技出版社编委主任 1991年,《蒙医学选编》(八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委主任 1999年,《蒙医临床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专著 2002年,《蒙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主编。
任继学,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脑病、心病、热病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二批、三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白求恩奖章获得者。 2009年,他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等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于日14时43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2002年度“白求恩奖章”。
任老主张融古贯今,溯本澄源,发展中医,尤以《黄帝内经》为根基。学术成果丰硕,其中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清开灵注射液治疗中风痰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瓜霜退热灵治疗高热成为首批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用药。任老又主编我过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专著《悬壶漫录》,主编《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粹》副主编《建国四十年中医药科技成果》等,并发表“中风病辩治”“脑髓消病的辨证论治”等学术论文。
从师于吉林省名医宋景峰先生学习中医
在吉林省扶余县第七区人民政府兵站参加**,从事中医医疗工作
在吉林省扶余县第十六、十八区卫生所从事中医医疗工作
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
在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从事中医教学工作
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
在长春中医学院任内科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医内科主任、中风病急症临床中心技术总指导、顾问
邓铁涛,中医学家。5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临床善治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其论著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
邓铁涛教授擅治心务疾病,研制成功的中成药有“冠心丸”、“五灵止痛散”等。临床长于对内科杂 病的诊治。并擅于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论治西医多个系统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如重症如肌无力、萎缩性胃炎、肝炎、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硬皮病、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著述、主编及编写的论著名8部、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主编《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论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1986年开始主持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的实验研究课题,1990年通过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50多年来,精心研究中医理论,极力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辨证论治。强调辨证方法在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于中医诊断学的内涵建设提出新的见解。临床善治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其论著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
1916年10月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 1932年-1937年就读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62年、1979年两次获广东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 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200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5年6月被科技部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6年12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2008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聘为“治未病”工作顾问 2009年被评为“国医大师”
方和谦,男,汉族,1923年12月出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8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
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父亲方伯屏、兄长方鸣谦皆名中医。他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他对京剧、象棋、美食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方和谦在讲解桂枝汤的临床应用时,不时引用《伤寒论》中的原文,如数家珍,脱口而出。
在北京中医界,提起朝阳医院,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方和谦的大名。他在患者的心中是老专家、好医生,在科室同事的心中是好领导、好前辈、好老师。他在北京及全国的名望,来自于他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医技、谦和的人品,他一直以“医疗战线上的一名小兵”自居,一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让人对他孜孜不倦、勤于治学的奋斗精神敬佩不已。
他处方用药,药少力专,一服药通常几块钱;开汤药十分注重口感,尽量不用太苦或太难闻的药。病人称赞“方老药味少,味道不难喝,还解决问题”。
方和谦的医术在中医界有口皆碑。北京许多综合医院在危重病人治疗无效时,常请方和谦会诊,他独到的医术使许多疑难病患者起死回生、转危为安。他擅长医治各种疑难杂症,60余载的行医生涯中,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1958年在北京中医医院行医,到1968年调至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及现在的特需门诊。
方和谦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他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上世纪60年代他主编的《北京市流行性乙脑炎治疗纪实》,当时北京各医院的中医医生人手1册,产生广泛影响。
方和谦坚持弘扬仲景学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他认为21世纪中医学术的发展,不能墨守陈规,只有在深刻领会仲景学术的基础上,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和谦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他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用之得当,效如桴鼓;且经方有限,满足不了疾病谱的发展需要,要靠时方来补充。他对古方学以致用并有所创新,如《金匮要略》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用酸枣仁汤,方和谦又从“竹皮大丸”方中取竹茹、白薇二味药加入,对阴虚脏燥的失眠有良效。
他善用“和法”,强调正气为本、扶正以驱邪的治疗观,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精辟见解,并独创“滋补汤”、“和肝汤”,在临床中为很多危重患者解除了病痛。
方和谦倡导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医学术、西医学术都需要古为今用、精益求精,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但绝不是相互凑合。作为一名现代中医,可以利用现代医学诊查手段,配合四诊合参,有利于中医诊断;但不能唯检查论,丢弃辨证论治。中医和西医对疾病的认识、归类、诊断等各有自己的观点,不顾客观实际、生搬硬套的“对号入座”是对中西医学的亵渎,不但治不好病,还会贻误病情。
1956年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性乙脑肆虐北京,作为北京市卫生局中医科的一员,方和谦投入到乙脑的抢救治疗中。北京市卫生局采用1955年石家庄用“白虎汤”治乙脑的经验,竟然效果甚微,最后请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蒲辅周先生和岳中美先生指导会诊。蒲老认为,1955年为燥火当令,阳明内热,故用“白虎汤”有效;而1956年雨水多,湿气重,应用芳香化浊、透表散邪治疗。蒲辅周采用藿香正气散组方,使该病疗效达到90%以上,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乙脑病的诊治,给方和谦上了终生受益的一课。他进一步体会到在学术上只有实事求是,不能脱离辨证论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治病的分证掌握上,要灵活运用,不可固执己见。为总结乙脑治疗经验,1957年,方和谦主编了《北京市流行性乙脑炎治疗纪实》手册,书中收集了200多个病案,由北京市卫生局印制200册,发至各医疗单位。当时,北京各医院的中医医生人手一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之后他又主编了《燕山夜话》等书。
2003年3月非典暴发,方和谦认为中医药应有所发挥,4月份就向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及院党委请命。上级顾及其80高龄,未批准其去非典一线的请求。即使留在医院,在非典高峰期,方和谦仍坚持出门诊、查病房。他拟好预防处方发放到医院医务人员手中,说“没有什么好怕的”,让身边的医务人员深受教育和鼓舞。作为国家级老中医专家,方和谦积极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方献策,并认为非典不同阶段有夹寒夹湿的区别,仍需辨证论治,为战胜非典立下了一份汗马功劳。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最好的眼科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