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虽有嘉肴古今异义异,明月古今同。生灭千古事,都在月明中。这句话什么意思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
&&&&&&&&&&&&&&&&&&&&&&&& &&&&&&& &
&&&&&&&&&&&&&&&&& & &&&&&&&&&&&&&&&&&&&&&&
&&& &&&&&&&&&&&&&&&&&
&&&& &&&&&&&&&&&&&&&&&&&&& AAPP&&&&&&&&&&&&&&&&&&&&&&&&&&&&&& &
&&& &&&&&&&&&&&&&&&&&&&&&&&&&&&&&&&&&&&&&&&&&&&
&&& _&&&& &&&&&&&&&&&&&&&&&&&&&&&&&&&&&&&&&&&&&&&&&&&&&&&&&_
&&& &&&&& &&&&&&&&& & &&&&&&& &&&& &&& &&& &&&&&&& &&&&&&&&&&&&&& &&&&&&&&&&&&
&& 1 &&&&&&&&&&&&&&&&&&&&&&&&&&&&&&& && 2&&&&&&&&&&&&&&&&&&&&&&&
&& 3&&&&&&&&&&&&&&&&&&&&&&&&& & && 4 &&&&&&&&&&&&&&&&&&&&&&&&&&&&&&&&&
&& 1&&&&&&&&&&&&&&&&&&&&&&&&&&&&&&&&&&&&&&&&&&&&&&
&& 2&&&&&&&&&&&&&&&&&&&&&&&&&&&
&& 3&&&&&&&&&&&&&&&&&&&&&&&&&&&&&
4&&& &&&&&&&&&&&&&&&&&&&&&&&&&&&&&&&&&&&&&&&& & && 1 && 2 && ------12345 && 3 && ------
&& 1-3 && 4 && 3 && 4 && -----"" && 5 && ------- && 6 && ----- && 7 &&
&& 9 && ------ && 10 && ------
& 2 &&& &&&&& &&& &&&&&&&&&&&&&
&&& &&&&& &&& &&&&&&&&&&
&&&&&&&&&&&&&&&&&&&&&& &&&&&&&&&&&&&&&&&&&&&&&&&&&&&&&&&&&&&&&&&&& &&&
&&&&&&&&&&&&&&&&&&&&&&&&&&&&&&&&&&&&&&&&&&&&&&&&&&&&&&&&&&&&&&&&&&&&&&
4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 &&&&& &&& &&& &&&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
&&&&&&&&&&&&&&&&&&&
&&&&&&&&&&&&&&&&&&&& &&&
&&&& 1&&&&&&&&&&&&&&&&&&&&&& &&&&&2 &&&& 3&&&&&&&&&&&&&&&&& 4
&& 1&&& 2&&&&& 3&&&&& 4
&& 5&&&&&&& 6& 7&&& 8
&& 9 &&&&&& 10&&&&&&&& 11&&& 12&&&&&&&&&&&
&& 13&&&&&&&&&&&& 14&&&&&&&&&& 15&&&&&&&&&
&& 16&&&&&&&&&& 17&&&&&&&&&& 18
&& 1&&&&&&&&&&&&&&&&&&&&
&& 2""&&&&&&&&&&&&&&&&&&&&&&&&&&&&&&&&&&&&
&& 3 &&&&&&&&&&&&&&&&&&&&&&&&&&&&&&&&&&
4&&&&&&&&&&&&&&&&&&&&&&&&&&&&&&&
&& 5&&&&&&&&&&&&&&&&&&&&&&&&&&&&&&&&&&&&&&&&&&&&&&&
&& 6 a.&&&&&&&&&&&&&&&&&&&&&&&&&&&&&&&&&&&&&&&&&&&&&
b.&&&&&&&&&&&&&&&&&&&&&&&&&& &&&&&&&&&&&&&&&&&&&&
&& 7&&&&&&&&&&&&&&&&&&&&&&&&&&&&&&&&&&&&&&&&&&&&&&&&
&1 &2 &3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1 && 2 && 3
&& 5 && 6 && 7
&&& 1. && && &
& &&& 4 &&& , &&& 5 &&&
&&& 6 && *
&&& 1 &&& 2 &&& 32150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 5&&&&&&&&&&&&&&&&&
&& 6 &&&&&&&&&&&&&&&&&&&&&&&&&&&&&&&&&&&&&&&&&&&&&&&&&&&&&&&&&&&&&&&&&&&&&&&&&&&&&&&&&& &&7 & && 8 &&&
7 &&&&&&&&&&&&&&&&&&
&&&&&&&&&&&&&&&&&&
& &&&&& &&&& &&&&& &&&&&& &&&& &&&&&
& &&&&&&& && &&&&&&&&& &&&&&& &&&&
1&&&&&&&&&&&&&&&&&&&&&&&&&&
2&&&&&&&&&&&&&&&&&&&&&&&&&&&&&&&&&
3&&&&&&&&&&&&&&&&&&&&&& &&&&&&&&&&&&&&&&& 4&&&&&&&&&&&&&&&&&&&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2&&&&&& []&&&&&& []&&&&& [x]&&&&& &&&&& &&&&
3[zhng]&&&&&&&&&&& 4[xing]&&&&&
[s]&&&&& && 6[]&&&&&
[]&&&&& &&&&
8[]&&&&& []&&&&&&&&&&&&& []&&&&& &
9[yn]&&&&&&&&&&&&&&&&&
10[sh]&&&&&
11[]&&&&& []&&&&&&& []&&&&&&&& &&&&& &&
12[zh]&&&&&&&&&&& &&&&& &&&&& &&&&&&&
[zhun]&&&&&
15[]&&&&&&&&&&&
[]&&&&&&&&&&&&&&&&& &
3&&&&&&&&&&&&
5 6 7 &&&&&&&
1&&&&&&&&&&&&& &&&&&&&&&&&&&&& &
2&&&&&&&&&&&&&&&&& &&&&&&&&&&&&&&&&&&&
&&&&&&&&&&&&&&& &&&&&&&&&&&& &&&&&&&&&&&& &&&&&&&&&&&&&
3&&&&&&&&& &&&&&&&&& &&&&& &&&&&&&&&&&&&&&
4&&&&&&&&& &&&&&&&&& &
5&&&&&&&&& &&&&&&&&&&&
6&&&&&&&&& &
7&&&&&&&&& &&&&&&&&& &
8&&&&&&&&& &&&&&&&&& &&&&&&&&& &&&&&&&&&&&&
9&&&&&&&&& &&&&&&&&& &&&&&&&&& &&&&&&&&& &
1 &&&& 200652014 &&&&
&&&&&&&&&&&&&&&&&&&&&&&&&&&&&&&&&&&&&&&&&&&&&&&&&&&&&&&&&&&&&&&&&&&&&&&&&&&&&&&&&&&&&&&&&&&&&&&&&&&&&&&&&&&&&&&&&&&&&&&&&&&&&&&&&&&&&&&&&&&&&&&&&&&&&&&&&&&&&&&&&&&&&&&&&&&&&&&&&&&&&&&&&&&&&&&&&&
1&&&&&&&& &&&&&&&&&&&&&&&&&&&&&&&&&&&&&&&&&&&&&&&&&&&&
2&&&&&&&&& &&&&&&&&&&&&&&&&&&&&&&&&&&&&&&&&&&&&&&&&&&&
3 &&&&&&&&& &&&&&&&& &&&&&&&&&&&&&&&&&&&&&&&&&&&& 4 &&&&&&&&&&&&&&&&&&&&&&&&&&&&&&&&&&&&&&&&&&&&&&&&&&&&&&&&&&&&&&&&&&&&&&&&&&&&&&&&&&&&&&&&&&&&&&&&&&&&&&&&&&&&&&&&&&&&&&&&&&&&&&&&&&&&&&&
5&&&&&&& &
D 6&&&&&&&
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7 &&&&&&&&&&&&&&&&&&&& &&&&&&&&&&&&& &&&&&&&&&&&&&&&&&&&&&&&&&& &&&&&&&&&&&&&&&&&&&&&&&&&&&&
&&&&&&&&&&&&&&&&&&&&&&&&&&&&&
&& &&&&&&&&&&&&&&&&&&&&&&&&&&&&&
&&&&&&&&&&&&&&&&&&&&& &&&&&&&&&&&&&&&&&&&&&&&&
8 & &&&&&&&&&&&&& &&&&&&&&&&&&&&&&&&&&&&&&&&&&&&&&&&&&&
&&&&&&&&&&&&&&&&&&&&&&&&&&&&&&&&&&&&&&&&&&&&&&&&
5B&&&& 6A 7 & &&&&&&&&&&&&&&&&& &&& &&&&&&&&&&&
&&& &&&&&& &&
& &&&&&&&&&&&&&&&&&&&&&&&&&&&
&& 1 && 2 && 3 4
&& 1&&&&&&&&& 2&&& &&&&&&&&3 && 4&&&&&&&&& 5&&&&&&& 6&
&& 7 8&&&& 9 && 10&&&&&&&&& 11& 10 & && 1&
&& 2 && 3 && 4 && 5&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DNA 3 4&&&&&&&&&&
1 &&&& ,,,,,? ,,,,,,,,, && 6 &&
&& 7 && * && 8 && * &&
&& 1&& 2&& 3&& 4&
&& 5 6 7&&&&&& 8 && 9& &&&&10&&&&&&&&& 11&&&& 12&&&&&
&& 13&&&&&&&& 14&&&&& 15&&&&&& 16 && 17&&&&&&&&&&&&&& 18&&& 19&&&&&& 20 && 21&&&&&&&& 22&&& 23& 24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3. & &4. & &5. & &6. &7 &
2. &&&&&&&
5., &&&&& &&&&&&
&&&&&& &&&&
6 7 && & &
& &&& 1&&& 2&
&1&&&&&&&&& 2&&&&&&& 3&&&&& 4&&&&&
&5&& 6&&&&&&& 7&
&1&&& 2&&&& 3&
&1&&& &&& &&& / &2&&& &&& &&&&&& &&&&&& &3&&& &&& &&&&&&&&&&&&&&
&4&&& &&&&&& &&&&& &&&&&&&&&&&&
&5&&& && / /&&&
&6&&&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
&14&& &&&&&& &&&&&&&&&&
&15&& &&&&&&&&&&&&&&&&&&&&&&& &&
& &&&& && &&&& &&& &&&& &&&
& && &&&&&& &&& &&&& &&&&&& &&&&
& 1/&&& 2/&& 3&
& 1&&&&&&&&&&&&&&& &&&&&&&&&&&&&
& 2&&&&&&&&&& &&&&&&&&&&&&
& 3&&&&&&&&&&&&&&&&&&&&&&&&&&&&&
& 5&&&&& &&&&&&&&&&&&&&&&&&&&&&&&&&&& & 6&&&&&&&&&&&&&&&&&&&& &&&&&&&&&&&&&&&&&&&&&&
& 7&&&&&&&& &&&&&&&& &&&&&&&&&&&&&
&&&&&&&&& &&&&&&&&&& &&&&&&&&&&& &&&&&&& &&&&&&
&8&&&&&&&&&& &&&&&&&&&&&&&&
&8 &9 10&&
&& 8 && 12 &9 && &
18 &19 20 &1 & 1&&&&& &&&&&& &&&&&&
82 &* 9 * &10
11&&&&&&&&&&&&&&&&
13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 &&&&&&&&&&&&&&&&& &&&&&&&&&&&&&&&&
11 &&&& 12
&& 8&& * &
&& 5 &* 6 &&&
1 A&&&& B C&&&&&&&& D&&&&&&&&&
E&&&& F 2&& & A&&&
B&&&&&&&&&&&&&&&&
C&&&&&&&&&&&&
D&&&&&&&&&&&&
3 &&&&&&&&&&&&&&&&&&&&&&&&&&&&&&&&&&&&&&
&&&&&&&&&&&&&&&&
4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2&&& 3&&&
1&&&&& 2&&&&&
1 2 3 4ch 5x 6 7 8 &&& 9 10ch &&& 11
A. B. C. D.
&&& 6 &&&&&&&&&&&&&&&&&&&&&&&&&&&&&&&&&&&&&&&&&&&&&&&&&&&&&&&&&&&&&&&&&&&&&& &&&&&&&&&&&&&&&&
1 &&& &&&&&&&&&&&&&&&&&&&&&&
&&&&&&&&&&&&&&&&&&&&&&&&&&&&&&&&&&&&&&&&&&&&&&&&&&&&&&&&&&&&&&&&&&&&&&&&&&&&&&&&&&&&&&&& &&&&&&&&&&&&&&&&&&&&&&&&&&&&&&&&&&&&&&&&&&&&&&&&&&&&&&&&&&&&&&&& 3 & 4 & 5 &&&&&&&&&&&&&&&&&&&&&&&&&&&&&&&&&&&&&&&&&&&& &&&&&&&&&&&&&&&&&&&&&&&&&&&&&&&&&&&&&&&&&&&&&&&&& 6 & 72 &
&&& &&&&&&&&&&&&&&&&&&&&&
1 2 3 4 5 621 71
2 3 8 911 & & &&&&&&&&&&&&&&&&&&&&&&&&&& & &&
&&&&& 1 &&&&& 2 &
&&&&& 1 &&&&& 2 &&&&& 3
&&&& 1 &&&&& 1wi &&&&& 2y &&&& 2 &&&&& 1 &&&&& 2 &
& 2 & 3 & 4
& 6 & 7 & 8
& 11 && 12 & 14 & 14
&& 15 & 16 & 17
&&&& 1/ &&&& 2 & &
& 11 &&&&&
&& 2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1 & 2 & * & 34 & 4 &&5 & *
& 1 & *422 & 2 &&
& 3?(2) &&
&& - & 42 &&&&
&&&& [] &&& 1234 &&& 56 & 5 &&&&&
汨罗市2010年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意见 教学是一门艺术,指导学生复习更是一门科学。根据我市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如下复习指导意见,以供各位教师参考。 一、命题走势: 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将分为三个板块,满分120分。一是语言积累与运用。包括语音、汉字、成语、句子、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古诗文背诵等,所占分值为28分。二是阅读。分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共42分。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的阅读材料均出自于教材,所占分值为14分,其中古诗词4分,文言文10分。现代文阅读选材将全部来自课外,所占分值为28分。文段基本上为三段,分别是课外说明文(7分左右)、课外议论文(9分左右)、课外记叙类文章(12分左右)。三是写作,占50分,其中包括书写5分。 今年语文中考较往年,变化将不会太大。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是增设古诗词的阅读,二是从作文中拿出5分作为书面分。 二、复习设想
1、准确导向: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中考说明、教材、复习指导丛书中的复习指导以及中考语文命题的思路、原则、内容、题型,联系学生实际,从内容到方法,体现正确的复习方向。在复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潜心钻研中考命题,把握命题规律,最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2、整理归类: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指导丛书》中的复习指导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3、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和优化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三、复习安排
1 、系统复习阶段(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5月10日之前。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来自课外,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文中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所以以课本为中心作“辐射”式复习指导,复习成效显著。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的“辐射”:复习要点:①归纳六册课本内的生字词(音、形、义的归纳)。②古诗词过关:理解 → 背诵 → 默写。③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④挖掘课内文本的写作价值。⑤指导好作文的写法。这阶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和落实。着重从课本入手,依标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由于复习时间短,所以要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课文及语文知识。 2 、专题复习阶段(专题分讲、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5月11日—— 6月 4日。专题复习,即根据《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将知识结构分门分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特别是要注重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的训练指导。复习要点:①积累与运用(默写、语言应用题的方法指导及训练)②古代诗词赏析(诗词赏析的方法指导及训练)③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④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⑤写作(记叙文的写作指导及训练)。这阶段的专题复习是最重要的阶段,可以按“重点知识梳理与强调——老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学生练习巩固——根据学生反馈重点补缺”四个步骤进行复习训练。通过对五个板块的专题复习,可以使以前散见于课文中的基础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来俯视语文知识体系,消除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茫。 3、综合训练阶段(模拟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6月5日——6月12日。复习要点:①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②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③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 4、自我调整阶段(整理消化,梳理知识,心理调整):6月中旬。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考前指导。重在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侧重于点拨指导,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个别辅导。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 四、复习建议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2010年中考试卷中这一部分的分值将仍为28分。这一部分涉及的考点很多,比如:①汉字书写;②拼音;③改病句;④成语运用、词语运用;⑤语言连贯题;⑥古诗词积累题;⑦仿写题;⑧读图题;⑨名著阅读题;⑩口语交际题;⑾综合性学习题;⑿信息提取题等。 在积累和运用部分,积累是前提,运用是核心。只有会运用了,才说明真正具备了语文能力。在备考时,一定要将语文知识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去运用。既要注重识记积累,更要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对名著复习,应该是列表梳理相关知识,以强化记忆。 根据往年的评卷情况看,这部分试题学生的得分率并不太高,特别是语文基础较差的同学,有时仅能得3——5分。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要重点训练“字音、词语书写、诗词名句、成语使用、病句修改”这些知识点,争取逐一过关。对基础好的同学,要提高要求,确保做“语言连贯题、名著阅读题、综合性学习题”等题目时都能准确无误。 (二)古诗词阅读 1、选材原则:古诗词考试选材均来自教材,考试时命题者比较喜欢选择教材后面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诗词作为考试材料。所占分值为4分。 2、考点解说:诗意理解、意境分析、名句赏析、技巧分析、品味炼字等。 3、复习策略: 一是要理清古诗词的分类:爱国诗(忧国忧民的感慨、国破家亡的痛楚、忧国思乡之情)、离愁诗(相思之苦的情怀、离愁别绪的愁苦)、送别诗(依依惜别的情怀、真挚友情的流露)、思乡诗(思念故乡的情怀)、咏志诗(建功立业的情怀、怀才不遇的烦忧)、哲理诗(踌躇满志的情怀、心胸豁达的心情)、田园诗(宁静恬淡的生活情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看到一首古诗词,要做到能基本明白它属于哪一类,这样,回答诗词的思想内涵时就不会“跑偏”。 二是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要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 三是要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比如:分析表达技巧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用了某词某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4)品品好处或说说理由。那么怎样回答这类题目呢?我们在组织复习时就应该告诉学生,回答这类题目,其答题步骤应为: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为何用了这种手法。步骤三:这种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即:解题思路为:表达技巧+句意分析+主旨情感。(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短赏析。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参考答案二: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 1、选材原则:文言文考试选材均来自教材,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复习时要不能忽视教材中自读篇目的文言文名篇。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为10分。 2、考点解说: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重点是:关键实词的含义及用法以及实词的古今含义等。联系具体的语境分析。 (2)理解常见虚词的用法。重点包括: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等。 (3)正确断句。正确划分句子的停顿。 (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考查要点:读文译句;辨析译句正误等,特别是文段中的核心句、文眼句、精彩句的翻译。 (5)整体感知文章(段)内容的内在联系,归纳内容要点,对文中思想观点或手法作出评判。 3、复习策略: 一要做好文言实词的积累。指导学生收集散落在每篇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和通假字,对常用的实词要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进行归类积累。二是要做好文言虚词的积累。对常用文言虚词,要指导学生根据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三是要做好文言成语的积累。四是要做好文言句式的积累。着重掌握这样几种句式:判断句、反问句(反诘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五要做好文言名篇(段)的积累。对教材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段),不仅要能够准确地背诵,还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默写。六要做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除了要掌握重要作家及其生活年代、代表作品等常识外,还应适当积累一些文学知识及古代文化常识(如称谓、避讳、官职任免、诗文集命名等知识)。六要教给阅读方法。要明确阅读要求、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适时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考查,并及时予以指导和矫正。七要注意收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开阔思路,提升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 1、选材:三段现代文将全部来自课外,从选文的文体看,一般为课外说明文(7分左右)、课外议论文(9分左右)、课外记叙类文章(12分左右)。 2、题型:从题目涵盖的考点来看,有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之分,整体设计的题目,一般是就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结构思路、写作特色等角度设题的;局部设计的题目,则侧重于关键词语、句子、语段的考查。从题目的呈现形式来说,除常规性题目外,还要特别注意创新题。如:①作批注;②补充型:根据原文观点补充事例、开头、结尾、过渡、续写;③评价型:评价人物、作者的观点;④鉴赏型:鉴赏作品语言、手法、表达效果;⑤感受型: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受、收获、看法、体会;⑥想象型:展开想象、联想等。 3、考点解说: 考点一:正确理解具体语境中词语和句子含义。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词语和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词语和句子的含义。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解答这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是:一是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整体感知是前提,局部揣摩是重点,“瞻前顾后”是要点。 考点二:正确理解和应用多种表达方式。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能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何种表达方式;2、能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要求,补写出恰当内容;3、会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 考点三: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恰当补充。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补写合适的内容。2、准确理解并写出潜台词。3、写出行文中作者省略的内容。4、仿照例句,补写相应的内容。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感知文章、文段内容,弄清文章、文段的结构特点和相关内容的语意关系,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人物性格,然后作合理补充。 考点四:记叙文六要素的考查。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找出并确定记叙文的六要素;2、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3、判断记叙的顺序,并体会其表达作用;4、划分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线索;5、对文(段)的写作特色、语言表达等作赏析。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首先要认真阅读选文。如看材料是以记事为主,还是以写人为主,或者是以绘景为主;看材料是否明确地体现出了记叙的要素,看材料大致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记叙顺序,看材料中有没有表现其结构顺序的语言标志。其次,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之上,注意对“题目”的理解:一是了解题目的类型及题目中含有的考点;二是揣摩题目的考查意图。然后在准确理解题目的基础之上,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有序、完整的答题。 考点五: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判断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其运用的正确与否。2、指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某种修辞手法造句。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把握修辞手法的定义、种类、运用效果等。 考点六:抓住事物特征。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归纳或在文中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2、判断说明方法并能分析相关说明方法的作用,能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合适的说明方法;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会准确判断说明文说明的顺序。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1、从题目入手,明确说明对象。2、抓住文章要点,把握被说明对象或事理的特征。3、逐段概括大意,理清说明的顺序。3、细致阅读语段,归纳说明方法。4、扣住关键词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考点七: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三种:1、以分析归纳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能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环境、情节、关键语句和具体的写人方法,说明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特征,并据此能概括出作品的主题。2、以赏析评价为方式的论说题。要求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对人物形象的价值取向进行评价。3、以感悟、联想为方式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启示。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三是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考点八:在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处理衔接和过渡。这一考点的主要题型有:1、找出在结构上照应的相关内容;2、找出引出全文内容,或总领全文,或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的句子;3、能判断并分析文中作铺垫的情节或为引人入胜而设置的悬念;4、分析相关内容在文章结构、表现文章主题上的作用;5、联系相关内容,在文中填写一句使文意通畅,结构合理的话。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要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文章结构常识,并能作结构意义上的分析。 考点九:准确提炼信息。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透过材料的字面,准确的表述“意在彼”的隐含信息;2、整体把握材料,准确的提炼材料中所有的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3、准确的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4、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要求,设计出一个或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为某个景点撰写旅游广告,为具体的场景撰写宣传标语等。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的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考点十:精确地咬文嚼字和品味语言。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字词语义辨析;2、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3、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4、分门别类,归类词语;5、对词语或语句进行点评或赏析;6、词语巧对,品味词语的内涵之丰和语言的形式之美。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准确理解字词,广泛积累字词,加强语感训练,凭借语感实现已有储备的迁移,对问题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点评或赏析语句可从语言的表现力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着手,如可以点评或赏析语言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文体的语言特点(娓娓道来的记叙;栩栩如生的描写;雄辩严谨的议论)等。 考点十一:在多元解读的基础上个性表达。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谈启示、说看法。谈从文段中获得的启示,或就文段中的某个观点谈看法。2、写结尾、补例子。给有些意犹未尽的文段续写结尾,给有些留下想象空间的文段补充情节。3、作赏析,述感悟。就文段的写作特色等作点评,就文段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谈感想。4、微型写作。就提供的一个与文段相关的话题,按要求写一段话。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在把握题目要求的前提下,调动生活积累,做到思路开阔,合理联想和想像。当然,也要注意语言准确、精练、有文采。 考点十二:准确感知和理解文章的主题。这一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能准确概括文章(段)的中心;2、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的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3、能根据文章的中心补写出文章的中心句。4、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的主题谈一点体会。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弄清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记叙文的主旨归纳可以采用找文章的中心句或中心段落,或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也可以选用概括性的材料进行归纳;议论文中心的归纳可以采用根据文章的论证过程划出层次的起讫,写出段、层的内容要点,然后研究出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加以综合提炼、归结出中心;说明文则要利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准确概括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十三:文学经典的积累和迁移能力。本考点考查的主要题型有:1、根据要求写名句;2、借助语境填名句;3、判明指定内容的出处、作者以及相关人物;4、在现代文读写中活用经典古诗句。解答上述题型的基本方法是:积累要精确,不得有错字、添字、漏字的现象;思维要缜密,要从积累中进行提炼、筛选、比较、分析,找出最为精确的答案。平时积累时就要有意识地对诗文名句进行归类、比较(如描写月亮的诗句积累,思乡诗句积累等),在读写中加以感悟和运用。 考点十四:概括提炼。考点主要有:概括文章的情节;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提炼刻画人物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提炼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提炼或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提炼论证的过程及论证的方法;概括文、段的中心或内容的大意;提炼段、句的写作模式并进行仿写;通过划分文、段的结构,提炼文、段的思路;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将材料进行归类;提炼概括文、段的表达特点;把握文章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做概括提炼题时,可以采用标题诠释法、中心句法、摘要法、联合法、词句整合法、概述法。 4、复习建议: 一是要优化复习思路。即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地比较科学地安排阅读复习的过程和内容,复习时最忌一味地做题目、讲题目、评改题目的低效式复习。现代文的复习不必要对课本上的现代文进行逐课的复习,在进行单项复习时,可以以课内的文本作为例子。现代文阅读复习宜先进行单项的复习,帮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再进行文体的综合阅读复习和训练。也就是将单项的基本点综合到一个文段中进行复习和训练。 二是要教给阅读及答题方法。要把阅读课作为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的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解读各种不同文本的钥匙,学会自主发现文章的美点、重点、疑点。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三是要优化阅读训练。要提供一定量的阅读材料,进行必要的训练。阅读材料要精选,试题要有思维含量,不要追求做得多,每做一题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总结做题思路和方法。在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五个“准确 ”,即准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和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准确理解文章主旨和思路,准确领会文章的写法和特点。 (四)写作训练
1、分值:50分(含5分卷面分) 2、题型:命题作文+半命题(或话题、材料)作文,二选一作文 3、命题走向:作文依然会“站在学生的立场替学生拟题”。 4、复习建议: 一是要指导考生密切关注生活热点,建立和丰富自己的素材库。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实战演习。在训练时可分门别类地进行作文系列训练等。三是要精选一些优秀的文章进行阅读和评析。四是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比如,我们在指导考生写作文时,可重点注意“七个一”:一个靓丽的标题,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句点明话题的话,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一份真挚的情感、一个整洁美观的文面。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年语文考试从作文中拿出5分作为书写分,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加强学生书写方面的训练,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美观。 五、注意事项
1、要加强复习课的课型研究
要加强复习课的课型研究,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均应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方法的指导和技巧的点拨,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立足课本组织复习
无论阅读与写作,首先要“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要研究考题,加强针对性
要认真研究近三年的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典型题型,加强复习针对性。准确把握语文中考的要求,及中考变化的趋势。通过中考试题的研究与训练,明确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总结规律方法,提高复习实效。同时要研究学生。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查摸底,对学生心理进行分析。 4、要讲练结合,学生为主体
复习课要目标合理,重点突出,纲目清晰,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 5、要团结协作,集体研究
学校教研组要充分发挥团队协同作战的精神,集体研究,强化了复习工作的团结协作,真正做到:目标共同,资料共用、信息共享、责任共担、优势互补的“四共一补”策略。
附:各位老师,为了帮助大家搞好中考复习,前不久,我与岳阳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岳阳市中考语文命题人范练娥老师联系,请她撰写了一个关于中考记叙文复习的指导意见。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文章,有较强的指导价值。希望老师们认真学习和借鉴,搞好后段的复习迎考工作。 另外,我还编辑了《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答题步骤》两篇文章,希望在应考方法的指导上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 中考记叙文复习指津 岳阳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院& 范练娥 & 记叙文阅读着眼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及领悟,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 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中考记叙文阅读所考查的能力点则围绕课标强调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展开。在试题中,力求体现学习过程、力求展现考生阅读个性。 一、2009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考查主要内容及新题型 (一)文题解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从2009年的中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设题角度有三个:1.标题的含义是什么,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3.评价标题的好处。 如:2009年太原市中考题《约会荷花》第18题“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答案是(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2009年成都市B卷中考题《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第7题“作者为什么以‘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为题目?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答。”答案是因为文章写的是“我”在童年久病不好心生悲哀的情况下,偶遇野菊花而获得启迪,改变了“我”生活态度的一段经历,所以作者以此为题,既凸显了抒写的主体对象,又形象地表现出“野菊花”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009年长沙市中考题第23题“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A.夫妻情,B.卖小炒的女人,C.萝卜花,D.小城风景”。答案是C。 &“分析标题的含义”这样的题我们要明白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太原市中考题《约会荷花》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深层含义是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分析标题的作用”这样的题需要我们平常要了解标题的作用有哪些,诸如表明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的线索、透露情感主旨、引起读者兴趣等。至于评价标题好坏的题,一般是先表明观点,然后是围绕标题的作用说明理由。 (二)内容探究,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要点的概括、文意的把握。 1.整体感知,主要考查在阅读过程中,搜集和归纳文本的能力,包括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2009年中考题一般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感情变化的理解和行文思路的简要分析。 如:2009年河北省中考题《昙花终于开放》第19题“在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高兴极了→&&&&& →&&&& →&&&&& ”答案是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 2009年北京市中考题《又临黄河岸》第13题: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答案是1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人民颠沛流离),2兴奋激动,3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4昂奋自豪。 2009年安徽省中考题《枫叶礼赞》第9题“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解答此类题常用方法有三种:搬(搬用)、拼(拼接)、结(归结)。“搬”就是找到原文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原原本本地把它抽出来,按规定直接抄写在答题处就行了。“拼”就是指有些题目在原文中找出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句子太长不够简洁,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应该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结”就是将作者“溶化”在文章中的“要点”进行“提纯”,即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在整体把握选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义的基础上才能悟出答案,就要用归结、概述的方法。如解答上文提到的河北省中考题《昙花终于开放》第19题“在横线上,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高兴极了→&&&&& →&&&& →&&&&& ”这个题用的就是“搬”,答案“有点心急,心情淡然,欢喜欲狂”就是照搬原文中第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中的现成的。 解答“行文思路”这样的题的方法是要了解文章写了几层意思,再用“先”“再”“最后”等词语即可。如上文提到的2009年安徽省中考题《枫叶礼赞》第9题“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的答案就是“先描写枫叶的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2.文意把握,主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对这个内容的考查一般是直接问文本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2009年天津市中考题《炉火》第17题“‘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是作者对生命消退流露出无奈、惋惜的思想感情。 2009年陕西省中考题《陕北的山》第15题“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答案是陕北的这一切都是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的结果。或:陕北的山是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寄托。 2009年深圳市中考题《大唐柳色》第13题“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是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感叹现代人无法达到唐人的境界。 解答这样的题,“‘秋去冬来’,此时庭院里‘芳菲’失色,叶子‘辞柯’。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题就可抓住“辞”这个动词,含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就容易得出“惋惜”这个意味来。 3.作品感受,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对这个考点的考查一般是两种问法一是用散文笔法描绘意境,体会情境对表现人物的作用,二是谈谈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后者为多。 如:2009年河南省中考题《前方遭遇塌方》第10题“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 体会情境,考生应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纵览作者在文中所写之情境,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原情境,籍此领悟作者借助所写情境所抒之情感。 感知人物形象,必须善于从相关人物的描写语句入手,揣摩外貌描写、神情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以及语言描写等的作用,结合人物所做之“事”,努力使作品中人物的形和神“立”于自己的脑海之中。如解答上文提到的河南省中考题《前方遭遇塌方》第10题“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时我们可以抓住司机遭遇塌方时,不慌乱,冷静处理;让大家下车,把危险留给自己;尽管紧张得手心里都是冷汗,但还是勇敢地面对危险的挑战等事例得出司机是一个沉稳果断、有责任感、富有行车经验等判断。 (三)言语组织形式探究,主要对词句的表现力、文章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解读考查。 1.对词句的表现力的解读。 2009 如:2009年浙江省(金华卷)中考题《那盆水仙花》第7题“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1)一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门离开了。”答案是(1)“攥”字准确地写出了老人随时准备反抗的心理,正是这个握紧拳头的动作,说明了以往老人得到的都是伤害。“攥”既是给自己造势,又是自卫心理的体现。(2)“缩”字形象地写出了老人见到曾经帮助过他的“我”时难为情的样子,这是老人懂得感恩的一种表现。 2009年福州市中考题《一双脚上的修养》第21题“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5段中的画线句。”示例答案一,“悄悄推开”这一细节,写出了送水工怕影响图书馆安静的氛围,推门时小心翼翼的样子,十分传神,突出了送水工对他人的尊重,体现了他的修养;示例答案二,“推”“伸”“看”“缩”这些动词生动细微地写出了送水工想进门又怕弄脏地板的心理,表现了他的修养,也为下文他套塑料袋进门的举动作铺垫。 对词句的表现力的解读A.B.C.D.E.“推”“伸”“看”“缩” 2.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解读。 表现手法是集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为一体的概念,可从三个层面把握:一是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排比;二是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五种;三是表现方法,重要的如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象征、用典、虚实、称呼的运用、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曲笔逆笔、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具体的描写(如白描)和抒情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等)等。一般考查考生对表现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 如:2009年浙江省(潮州卷)中考题《炊烟》第8题“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答案是通过写城里人的厌烦和无奈,衬托乡村生活的踏实和舒适,表达作者对炊烟和自然淳朴生活的喜爱。 2009年孝感市中考题《母亲的三句话》第15题“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答案是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明“我”从母亲身上不断获得教益。 2009年苏州市中考题《老水车旁的风景》第20题“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答案是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为“小妖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称她为“小妖精”是大家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考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考生应明白有关表现手法的知识。其次,要依据文本内容并紧密结合这种修辞手法、表现方法的相应作用作答。综合来看,一般从客观形象(人物、景物)、主观情感倾向(褒贬)、语言三个层面作答,如突出了文本中某形象的某某特点;或表达了作者对该形象的某某情感;或使文本行文语言更加具有某种特点(如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气势)。如上文提到的浙江省(潮州卷)中考题《炊烟》第8题“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的答案的组织就是先要想到这里是用了“衬托”,然后就是从表达了作者对该形象的某某情感来组织的。 (四)拓展迁移,主要考查是否能从文本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考感情倾向,能否联系相关的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以及根据相关句式仿写。 这个考点的设题方式有那么几种:1对文章中提到的做法或观点,请学生谈自己的观点;2是请考生简述类似文本中的经历或感悟;3句段的仿写等 如2009年厦门市中考题第18题“安娜未能完成与萨乌什金的母亲面谈的计划,有人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家访,也有人说安娜此行胜过家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生活感悟谈谈。”2009年恩施自治州中考题第14题“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2009年孝感市中考题第17题“‘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特别要引起关注的是,各地命题者越来越青睐读写结合的试题,赋分也较重,这是2009年在继承基础上的新题型。 如:2009年浙江绍兴市中考卷第9题“请你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推荐语’,向你的同学推荐上面这篇文章”。赋分15分,占到试卷总分的10%。 2009年上海市中考题《在可可西里回头》第26题“请将上文缩写成‘思贤的故事’。”赋分8分。 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闲读梧桐》第18题“写一段包含下面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 做这类题,要多读文本,要到融通理解文本的程度,表达时要注意合题意、通顺、全面。 二、学生失分主要原因 1.知识储备不够。今年记叙文的阅读考查就言语形式角度命制的题多,而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和新课讲授中没怎么帮学生梳理,学生缺乏思考角度,答案没针对性。如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点,它涵盖了“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等知识点。每一点都有很多内容需要归纳,就拿“段落”来说吧,它可能涉及作用、展开方式等方面的考查。再如环境描写作用有: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设置背景、衬托人物形象、深化文章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 2.语言表达跟不上。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少到一句话,多到几句话,学生的语言组织出现的主要毛病一是语句不通顺,病句多;二是层次不清晰,没思考清楚如何展开就动笔了,想到哪就写到哪。 3. 利用文本的能力差。不少学生不善于研习、消化文本。如2009年岳阳市中考题第17题“选文第7段中画线部分‘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人’不能删去,为什么?”相当多的学生就跳过文本,想当然地以为这个题考查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为“不能删去,说得太绝对了,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之类。如2009年岳阳市中考题第20题“‘副产品’在选文中多次出现,请解释它在文中的含义。”有些学生这题没做,他们就是不会消化文本中的“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了他们梦想的价值”“上天不会让伟大的追求者空手而归,即使你最后没有得到要找的东西,也要给你点副产品作为奖赏”等句子。 4.答题不规范。不规范往往就不全面。如分析句子的作用,一般包含内容及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语句作用一般先谈结构作用,后谈表意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等;内容上的作用,一般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这样我们组织起语言来就规范多了。 三、2010年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 1.指向文本内容的题会继续保持。比如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题,像“‘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第16题) “文中的司机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2009年河南省中考题第10题)这样的表述会继续有。 2.与作者的深层次对话的题可能会增加。 与作者深层的对话的题可能会增加,散文更是这样,因为散文是最具个人独到情绪的。郁达夫能从扫帚扫过的痕迹中体味出落寞,朱自清能从背影中读出亲情,有人能从脚上读出修养。因此鲁迅的散文深刻、精炼、峭拔;郭沫若的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的散文深刻而细微;老舍的散文诙谐;冰心的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所以考查学生对文本读懂没有,从考查学生对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的了解角度设题是不错的方式。 其实纵观2009年中考题,不难发现,很多省市已做了有益探索。如2009年广东省中考题第18题“结合全文,谈谈第10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陕西省中考题第15题“结尾的四句‘为什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联系全文加以概括。”2009年河北省中考题第23题“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3.关注言语形式的题会增加。 ①关于词句赏析题会继续有。 ②从材料的组织的角度命制的题可能有。材料的组织实际上是构思层面的。比如2009年山西省中考题第14题“第7段写到了另外一个小姑娘,有什么作用?”2009年安徽省中考题第7题“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③从表现艺术的角度命制的题可能有。环境描写的作用、结构艺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烘托、人称、联想、想象、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方面都可以设题。如:2009年武汉市中考题第16题“父亲说,‘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踏草丛,制造声音’,文章在前面为此埋下了几处伏笔?” 4.拓展开放题会继续受青睐。这也是遵循阅读规律,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由自主地观照自己。 四、2010年记叙文阅读备考建议 (一)既“掘井”又“圈地”,培养自己自能读书的能力。 “掘井”是指对于富有内涵,富有文学价值的文章,可以多次反复阅读,每一次针对其中某一点精心学习,比如一次针对布局结构,一次针对其独到的语言,一次针对选材……把阅读的过程当作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在探索发现之后,要与老师、同学交流阅读的心得、体验和感受,以切实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比如《散步》就可以每一次针对其中某一点精心学习,可以赏析它的精美句式,有比较句式、反复句式、对称句式;可以学习如何写好身边一件事,《散步》写的是一个生活小细节即散步,寻常的散步却安排得有波折,最后从中折射出中年人的责任感,我们就可抽象出原来写好身边的一件事只要“将小小的生活细节放大,将平静的内容写出波澜,将一般的感受进行深化”就可以了;可以安排赏析其独到的用词的赏析上,如“熬”的赏析等。 “圈地”是指扩大阅读量,精选一定量的美文来读,潜心会文,发现命题点,对有表现力的词句赏析,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文章的表现艺术,感受形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文字素养一定高,应付考试更不是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同题文章、同作者的文章的阅读。 (二)精选典题,针对训练,培养自己快速切入的思维能力。 快速切入,能帮我们提供思考的正确方向,争取有效时间。建议大家在备考的时候,在各地的中考题中优中选优,以专题来训练,如以“文题的解读”“语言赏析”“表现手法讲析”“拓展开放题”……为专题来认识命题的变式,来熟悉各类题型的出题角度。这样一拿到题就知道怎样切入,如分析语句作用一般先谈结构作用,后谈表意的作用。若发现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如果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三) 加强表达训练。 中考记叙文阅读以主观题为主,因此,表达能力的优劣已经成为决定得分高低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答题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答题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一是要熟悉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如评价语言特色的常用词语有: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语言简练、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富有感染力、引发阅读兴趣等。 二是分析标准答案,剖析答案的语言组织规律,提高答案的准确率。如2009年天津市中考题第18题“作者描绘了冬季与炉火相伴的两个生活片段,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答案是“其一,炉火伴‘我’和朋友品茶交谈,感受美好的友情;其二,炉火伴‘我’读书和入睡,使‘我’安享美好的生活。”咱们可以剖析这个答案,发现“一句话”应该是用主谓句来表述,因而就要先确定陈述对象,即“炉火伴‘我’”或“‘我’伴炉火”,而此文是表达对炉火的喜爱的,用“炉火伴‘我’”就妥些,确定了陈述对象,再找出陈述对象干了什么就容易了。由此剖析,我们抽象出“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这类题的答案组织规律:陈述对象+陈述内容。 &&
三毛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⑩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1.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道题。 & (1)小时候,为什么“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 (2)“我”希望父母了解吗?为什么? 2.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三个特点。 &3.请从下面三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具体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 ①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 ②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 ③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4.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5.阅读拓展。 &(1)下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名言,请你选出与本文主题一致的一项。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读者在评论三毛《痴心石》的时候,引用了这样的诗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请参看文末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说出以上诗句出自中国哪部古典文学名著?
“我”十三岁的时候,把一个大树根拖回家,父母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并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也不嫌烦,还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有一次,“我”违约没有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父母却不辞辛苦地为“我”捡回来两块石头,“我”因此而感受到了父母痴心的爱。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⑨段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不得已”、“叮咛”、“迎”、“责”、“注视”、“最朴素”、“痴心”、“爱”、“赫然发现”“怪”、“刷”、“洗”、“石头”、“爱”、“书”“我”爱看书,有着许多怪癖。父母却包涵我、关爱我、支持我。“我”因理解父母的爱而深受感动。
11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③段,而文章第④段的内容又与第(2)题题干中表述的内容相关,所以,我们将本题的对应文段定为③段和第④段。 2⑤ 题要求就某个细节描写,具体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题目中①和②③个细节相对应的文段分别是第②段和第⑧段。 题要求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意思,我们就要由此而放眼整篇文章。 题属于拓展阅读,要求我们调度出平时积累的关于中国古典的诗歌和文学名著的知识来理解文章主题。
11③段中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这句话作为关键信息。文章的第④段中最末一句话——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则为第(2)小题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 2⑤1(我)“答应了……,结果……只挥一下手说:‘不去’”;2(我)“又去看书”;(3)“全家人……一直等到十一点”;(4)“母亲不得已……,又怕……,又怕……,总之……”(5)“父亲留了条子,叮咛……”。 第3题中,第①句述说的是“父母”通过行为对“我”拖回来一个大树根作出的反应。第②句叙述的是“爸爸”向“我”描述他专门为“我”捡的那块石头并询问“我”的感觉。第③句陈述的是“我”注视石头,想象父母为“我”在风中弯腰佝背捡石头的情景。 第4题,题目要求联系全文,那么,我们就要从文章的主题和主要的写作方法入手来提取信息。 文章主要用了借物(石头)抒情的手法,通过一些生活小事来表现父母对“我”的关爱。 第5题,根据平时的积累,我们可以分析出:A句的主题是歌颂友情,B句歌颂爱情,C句歌颂亲情,D句歌颂师生情。 123452 212345 62 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我觉得,“我”是一个“不守诺言”、“喜爱阅读”和“受父母宠爱”的人。
& & &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答题步骤
拿到一篇陌生的文章,第一步是研读题干,看看命题人问的是什么?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哪些是较易的?哪些是较难的?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锁链”。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进人文本,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文章题目,往往是从一篇文章中冶炼出的精华。它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比如《报秋》的题目要告诉读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与“秋”有关。由此读者再沿着文章的思路进行整合联想,从而发现作品的真谛。 3 一般散文,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主要意思。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如果我们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写作的思路。整合首句,能使阅读者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4 浏览首句,了解梗概,是粗读;默读全文,圈点勾画,是细读。前者是宏观性的把握,后者是微观性的鉴赏。解决“问题锁链”当然既需要宏观把握,也需要微观鉴赏。此过程是组织答案的重要前提。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向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5 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是散文阅读的最后一步,这一步非常重要。只有深思熟虑,才能精确表达。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惟其如此,散文阅读才能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 & &
& 网络传递你我······ &
近期心愿结交天下朋友 博客等级
最后登录加载中...
this.p={b:2,ua:33, ub:'-1000',us:'他', friendstatus:'none',followstatus:'unFollow',hmcon:'',aShowT:'0',guideId:4};
积分 ${data.totalScore} 分,距离下一等级还有 ${data.nextGradeNeedScore}分
心情随笔列表加载中...
this.p={b:2,n:5,r:'/hedan6/blog/#m=1&c=',mset:'000',mcon:'',srk:-100};
{if defined('fl')&&fl.length>0} {list fl as x}
${x.content|xescape:x.id,x.moveFrom} ${x.publishTime|xtime}
{if x.moveFrom&&x.moveFrom=='wap'} && {/if} {if x.moveFrom&&x.moveFrom=='mobile'} && {/if}
{/list} {else} 暂无心情随笔记录! {/if}
博友列表加载中...
this.p={b:2,m:0};
发现好博客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2,ct:12};
列表加载中...
this.p={b:2,cn:15};
我要留言 & &
& 留言列表加载中...
this.p={b:2,nv:false,cn:5,ct:5};
& & & & & &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list} {/list}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i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明风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