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算不算工龄光学习不打工,算不算啃老族?

啃老族:未来中国家庭“第一杀手”?-搜狐女人
<BODY bgColor=#ffffff leftMargin=0
background=
啃老族,不容忽视的现象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是一种投资,到达一定阶段后就可以收到回报。但时至今日,这一观念正被前所未有地颠覆着。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社会学者认为,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啃老族”的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10多年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严峻的现实是,众多子女不仅不能赡养老人,而且还在坐吃老人们微薄的养老金。
  无论就此报告还是在大多数人眼中,所谓的“啃老”其实就是逃避就业压力,将父母作为经济来源,而另外一个被大家忽略的事实是:即使你拥有令人眼热的职业,享受着不菲的收入,但如果让常回家看看变了味,让父母成为自己的食堂、保育员,也依然是在“啃老”,只不过你未能意识到罢了。
                           
“啃老族”啃伤父母心
辛劳一生的父母仍在操劳中渡过晚年
  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比如社会、家庭、自身等,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家长或孩子。但啃老族这个群体及其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确实让人忧虑。
  如果说“傍”字还是以亲情为基础维系,有些许温情的成分,是社会新人在“心理断乳期”的短暂依赖,人们可以容忍,那么,“啃”字的出现,就令人心寒了。
  采访中,那些日夜劳累的父母愁苦的脸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成年孩子,一个死活不肯断乳的“大”儿女,他们苦不堪言。
  “太辛苦”、“太累”,这几乎是所有“啃老族”一致使用的拒绝工作的理由。他们表示,自己会不断地寻找那些不那么累的活儿。年轻人就这样挥霍青春和精力,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维持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割肉孝亲”、“卧冰求鱼”,在现代社会里,二十四孝的故事逐渐被人遗忘了。如今是父母在无奈地“割肉养子”,实在令人心酸。 
   · 对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而言,子女的失业问题已经成为部分中老年人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新的心理焦虑
  “累得半死,才挣几百元。”这是24岁的张滨赋闲在家的理由。现在他每天在网吧打游戏。父母为他找过两份工作,张滨都以太辛苦为由放弃。
  “这样的学历,还挑三拣四,有什么好工作会从天上掉下来呢。”父母忧心抱怨,却不得不从微薄的工资中分出几百元给儿子,“有什么办法呢,自己的孩子,总归要自己养”。
  上海徐汇区一位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低学历、少技能的青年人面临就业困难。这些年轻人多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又不能吃苦耐劳,最后干脆呆在家里,继续靠父母养活。
  他们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负担,更带来了精神压力,令父母伤心伤身。“只要他不出去惹事就好。”被“傍”的父母们借此自慰,但无奈的背后是不堪重负和忧心忡忡。
· 在生活明显依赖父母的“新失业人群”之外,我国还有一个庞大的“隐形傍老”人群
就职于上海一家外贸公司的罗逸,工作刚满一年。罗逸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2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家乡的父母,每月末都有10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在上海生活压力又大,租房、交通、吃饭,上班了总要买点像样的衣服吧,2000元月薪根本不够。”薪水不高,但从小到大优越的生活品质不能降低,于是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向父母要钱。
  “首付靠父母”,几乎成为职场年轻人购房时普遍的看法。新婚的IT公司工程师王纲,刚刚在上海市区买了新房。虽然工作已5年,收入相当不错,王纲在购房时依旧还要向父母求援,“现在房价那么高,我们攒的十来万,结婚、装修就用得差不多了”。首付的30万元,是父母省吃俭用早早给儿子备下的。而在家长和同事眼里,能够每月还四五千元贷款的王纲,已经是很多人的榜样了。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徐安琪研究员对上海市徐汇区746户家庭进行的调查显示,1/3以上有儿子的家长认同应全力帮助儿子解决住房费用,无儿子的父母也有15%认为应尽力承担女儿的住房费用。其中部分家庭已为待婚子女的结婚用房付出3万元~50万元。此外,对88位不在读的未婚子女的调查显示,只有48%的儿子和42%的女儿自信个人有能力承担结婚、买房等费用而无须父母资助,有62%的儿子和37%的女儿首肯结婚时父母会在费用上资助自己。
  “成年子女潜在的延伸成本难以估量。”徐安琪说,调查中,有很多隐性“傍老”是无法用具体数字来统计成本的。“即便父母为子女解决或部分解决了房款,他们还要担负子女下一代的养育费用。经济成本尚可估算,父母为儿女付出的时间成本、健康成本、精神成本,却是远远无法统计的。”
  延伸阅读:                       
“啃老族”真要“啃”到老?
  年轻,有一定学历,却处于失业状态,近年来出现的“新失业群体”是啃老族里的中坚力量。与传统的“4050”下岗人员不同,这个“2030”人群,更适宜用“不就业者”来描述。
  ▲故事A 职场有太多不如意,我请求父母给一点时间
  主人公:石小雨 男 28岁
  其实我无心伤害父母,更不想让父母养着,只是职场上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只能请求他们给我一点时间和物质支持,我一定能行。
  石小雨2000年昆明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父母托了无数关系终于为其在家乡太原市找到了一份很不错的工作,但他觉得自己有经商头脑,适合自己当老板,拒绝了父母的苦口婆心,毅然南下。在深圳做了一年的电器销售代表,始终没有完成过上百万的大单,小雨将此归咎于自己人生地不熟。于是转战到北京,因为没有本钱,他只能去应聘做销售员,自然凭借在深圳的工作经验,小雨并没有费劲儿就谋到了一份工作,单看底薪,不能算是很好,但如果每月都能完成销售任务,基本也能保证四五千元的收入。
  依靠北京的一些朋友,再加上灵活的头脑,这份工作小雨干得很不错,颇得老板赏识,但小雨始终不甘心给别人打工,没干一年就辞职,开始了在北京飘荡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是在找机会。无奈房租要付,饭要吃,车要乘,只好向父母张嘴,开始是说“借”,后来连这个“借”也免了,实在不知道已经“借”过多少次,但老板的梦还是遥遥无期。2003年年底,小雨带着有志难施的落寞回到太原,打算在家乡继续寻找他当老板的机会。平时的多半日子里,小雨还是在给别人打工,只是依然随心所欲地辞职,在外面租了房子,有时候小雨会回家改善改善伙食,顺便向妈妈要几百元钱,说是急用,妈妈也不多问,只希望有一天他能脚踏实地工作,但妈妈不知道还要继续支付多少个“急用”才能让儿子真的不再眼高手低。
典型性“啃老族”六类人群
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
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
“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
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这一类占10%。
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
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
  ▲故事B 考上研究生与考不上研究生,我都得靠父母养活
  主人公:张伟 男 26岁 
  我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啃老族”,我也不愿意持续这种状态,但现在考上研究生与考不上研究生对我好像意义都一样了,我都得靠父母养活,我很内疚,真的。
  张伟去年大学毕业,女朋友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一来张伟坚决不想上演“毕业,让我们分手”的悲剧;二来他觉得作为一个本科生实在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毅然决然随女朋友去了西安,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儿子要考研究生,父母自然是举双手赞成,每月的生活费都会按时寄到,张伟也毫无顾虑地在大学毕业后让父母养着。
  今年3月份考研成绩出来了,张伟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他很沮丧,也很内疚,当年考上大学给父母带来的欣喜如今已经被失业一点一点地剥蚀掉,张伟能想象得到远在内蒙古的父母每天面对亲戚朋友的询问是何等的尴尬与无奈。考研失利后,张伟也曾在西安试着应聘过一些公司,但看上眼的人家都嫌他没有工作经验而拒绝,而愿意要他的,他又实在觉得待遇太低或专业不对口。就这样半年过去了,张伟打算还是继续考研究生,但他也明白,研究生考上了,父母打心眼儿里为儿子骄傲,但26岁的堂堂男子汉依然还得靠父母养活;如果考不上,张伟现在不敢想也不去想该怎么办。
  但在父母的羽翼下,逃避得了一时,总不可能逃避得了一辈子。眼见父母年华渐老,“啃老族”忍心“啃”下去?真打算无所顾忌地“啃”一辈子?“啃老族”是否意识到,给父母造成了极大经济压力的同时,长期的失业,不仅等不到“天下会掉馅饼”的那一天,还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离社会就业群体越来越远。只怕等到父母有心无力、“啃老族”不得不面对现实之时,已悔之晚矣!
“啃老族”能否减少?
  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在啃老族问题上,我国正在“与国际接轨”,令人忧虑。
  “啃老”现象并非国内独有。在美国和日本,也存在20多岁、大学毕业的成年子女仍靠父母养活的现象。他们被称为“NEET族”。“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日本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NEET”52万人。“NEET”数量的激增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004年10月,日本就出现了两起因就业和升学压力引发的集体自杀事件。
  2003年,日本设立了“年轻人自立挑战战略会议”,开始寻找解决“啃老族”问题的对策。在2005年的年度预算中,针对“NEET”和自由职业者,日本政府计划拨款810亿日元,帮助年轻人提高工作积极性。在我国,虽然“啃老族”数量在不断增加,我们却还没有看到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下期预告:“啃老族”如何才能减少?“啃老族”现象会否动摇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投资热情?,搜狐女人视线8月12日专题将对此进行持续报道!
(专题制作、编辑:胡秀娟)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input type="hidden" name="op" value="" />
五大啃老族 家长该怎么办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家庭保健报
  有一个谜语打一类人群,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啃老族。
  大多数中年人现在最犯愁的就是孩子的就业问题,毕竟,工作才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有很多家庭,费心费力把孩子供到大学,原以为孩子出息了,可以松一口气,没想到孩子一毕业就等于失业,最可怕的是孩子不愿意出去工作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看看下面的例子。
  第一类啃老族:文化水平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啃”父母。
  杜宇家每天的生活几乎都这样“有规律”:清晨6时30分,57岁的父亲第一个起床,草草地用完早餐后,乘公交车赶到修配厂上班。事实上,已经退休的父亲之所以二次就业,完全是因为杜宇不工作,要靠他养。杜宇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每天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儿子准备三餐。杜宇现年27岁,却是家中过得最舒适的闲人。
  杜宇也曾工作过,但因嫌工作太苦太累,又嫌钱太少要受气,在频繁地换了服务员、保安、推销员等岗位后,就没再主动找工作了。
  分析:家中有这样的孩子,要明确地告知:“家里条件并不好,家里也需要你的经济支持,爸爸妈妈不可能养你一辈子,工作都是从小干到大,不可能事事顺你心意,你现在出去上班,踏踏实实做下去,哪怕钱挣得再少,爸爸妈妈也觉得欣慰,你愿意看着爸妈快60了还到处奔波吗?”
  第二类啃老族:高校毕业,就业过于挑剔,总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索性不找工作转而考研究生。
  赵胤2007年大学毕业,因为不想和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女友分手,毅然决定追随女友去西安继续考研。赵胤的父母每个月都给他寄生活费,赵胤也毫无顾忌地在大学毕业后继续让父母养着。
  2008年3月份考研成绩出来了,赵胤没有考上,在西安应聘过一些公司,但自己满意的公司嫌他没有工作经验;而愿意要他的公司,他又觉得待遇太低或专业不对口。就这样半年过去了,赵胤又要开始继续考研究生,吃、穿、住、行等一切费用自然还是二老负担。
  分析:孩子有上进心是好事,但不能以考研为理由逃避就业。要和孩子仔细分析考研的目的和利弊。如果一心向学,那么也要定个年限,比如两年考不上就必须就业;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就要让孩子坚决放弃考研。要让孩子明白即使考上研究生最终也要走到就业这条路上来,工作经验有时比学历更重要。
  第三类啃老族:教育程度较高,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职。
  “我是学平面设计的,大学毕业后在一家规模和效益都不错的广告公司工作,工资也很高,但是因为几乎每天都要加班,所以做了一年半后,我就辞职不干了。后来,我去过一家儿童服装厂和一家鞋厂做产品设计,但觉得这个行业实在太累了,所以现在不干了,准备转行。”小王说。
  转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所以小王现在待业在家已经大半年了,吃住都靠父母。
  分析:这样的孩子有就业的本领,但没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告诉孩子技术更新换代很快,如果不在工作中积累学习,马上就会被社会淘汰,越拖就业能力越差,原来的优势也会荡然无存。
  第四类啃老族: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没有基础、没有经验,眼高手低,总不能成功。于是,在没有稳定收入后只能向父母要钱。
  “我觉得自己有经商头脑,适合自己当老板,所以拒绝了父母安排的工作,毅然南下,在深圳做了1年的软件销售代表。”今年已经28岁,但依然没有固定工作的傅雷说。
  在深圳的大半年里,始终没有完成大单的傅雷又转战到北京,因为没有本钱,他只能去应聘销售员,凭借在深圳的工作经验,傅雷颇得老板赏识。但他始终不甘心给别人打工,没干满1年就辞职,他认为自己是在寻找创业机会。后来跟家里借钱和人合伙开公司,结果没支撑两个月就倒闭了。傅雷继续寻找当老板的机会,依然随心所欲地辞职,钱不够了就管家里要。
  分析:这样的孩子普遍都对自己极其自信,也比较有能力,但是眼高手低。如果你不给他任何经济支持,他肯定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第五类啃老族:家庭条件优越,少爷公主不愿意出门工作。
  今年26岁的小玉,是家里的“娇娇女”,父母收入都很高,对其宠爱过度,这一切使得小玉养成了好逸恶劳的毛病。因为缺技能、怕吃苦,小玉在就业上屡屡碰壁。后来,她又花了3万元学了商务英语、电脑、插花等。然而一接触到工作,她便以“不喜欢”、“不干伺候人的活”、“人际关系不好处”等理由推掉,如今在家赋闲了3年多。
  分析:对待这样的孩子要下“狠心”,逼她出去工作,严格控制她的生活费。想花钱就要自己赚。
作者:陈婷 编辑: 朱敏
##rep-begin##
##username####commenttime##
##commentcontent##
##rep-end##硕士女儿成啃老族 学有所成后却性情大变成啃老族_发现频道_中国青年网
|||||||||||||||||
&>>&&&&&正文
硕士女儿成啃老族 学有所成后却性情大变成啃老族
  网络配图
  娇娇从上海一所高校研究生毕业后,本来可以留在上海工作,但我想让女儿离我近一些,我要求她回南宁工作。我觉得像她这样的条件,在南宁找一份好工作应该很容易。女儿刚回来时,邻居们都很羡慕我,说本来可以“高飞”的女儿还是放不下母亲,这样孝顺的女儿真是难找,我也逢人就夸女儿懂事。
  但我没想到的是,女儿毕业回到南宁,在家一待就是两年也没有找到工作。她现在生活既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我也不知道能为她做什么。
  娇娇在家待久了,小区里的风言风语也开始多了起来。别人说娇娇是“啃老族”,笑话她“读书读傻了”。我每天都督促女儿出去找工作,可她经过几次碰壁之后,非常缺乏自信。娇娇现在甚至不再投简历,每天都窝在家里,不敢出门,也不梳头发,也不上网,无聊就看着电视过一天。我催促她找工作时,她总是说:“我也去找过了,我一直都很努力,但找不到,你让我上哪找?”说完又继续看电视。
  如今,我不敢再向旁人提及女儿,甚至别人在谈论儿女时,我都知趣地走开,我不想成为别人的笑话。我有时很后悔,假如当初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她留在上海工作,她现在的状态也许好很多。
  女儿学有所成后却性情大变
  我女儿以前完全不是这样的,她从小到大都很懂事,一直很优秀。如今,怎么会变这样?
责任编辑:谭桂芬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啃老族是什么意思,啃老族的意思,什么是啃老族 - 七丽女性网
啃老族是什么意思 啃老族的6大人群分布
来源:七丽时尚网
啃老族是什么意思?近几年,社会对啃老族的问题越来越关注,甚至有人强烈呼吁出台法律抵制啃老。什么是啃老族?接下来就为你详细解释。
啃老族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啃老族? “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年龄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啃老族的生活状态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活状态,说的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而谜底就是“啃老族”。啃老族的主要人群分布“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1、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2、以工作不适应等为由而离职者,占10%左右;3、“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打工,约占20%;4、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占10%;5、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6、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大家都在看
大家都在搜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研究生算不算工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