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有病,孩子昆山小孩上学条件有什么优惠条件吗

我有病的孩子该去哪儿上学?_百度知道支持!强烈支持给农民兄弟孩子上学多一些优惠政策!_汶上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74,708贴子:
支持!强烈支持给农民兄弟孩子上学多一些优惠政策!收藏
大家不要被少部分多花了银子上实验中学,结果没有考上一中有花高价上的人给误导了!有功夫在这里乱嚷嚷还不如多给自己的孩子找几个好辅导老师补习下功课呢!别到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头!&&&
大家想想现在的农民子弟多难啊1!孩子上学好几个村庄一个学校,父母得外出打工赚钱糊口,上初中得骑自行车十几里路甚至更远,学校吃住条件差的要命,大人没有正式工作,只能靠出大力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的只能在家种地,种地的收入有多少呢?十年前小麦的价格就9 毛多,现在还是9 毛多,十年前的化肥几十块钱,现在要200元,所有的物价都在上涨可是我们农民收的粮食呢?还好的是政策不再缴纳公粮了,对了您别忘了,您十年前是吃着农民缴纳的公粮长大的,但愿您还记得您曾经是或者您的父母是农民....................
三叔正版授权网游公测!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多看看网友伊川内酷网友的评论!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支持农村孩子上学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显而易见,楼主就是既得利益者。既然你的利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何必再跑到吧里来炫耀? 说实话,这两年城里的下岗失业工人的生活确实很糟糕,远比不上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真正应该受到照顾的更应该是他们。实际上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家里并不贫穷,甚至有一少部分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已经远远超过了多数的城里人。 现在的这个加分政策确实有它不合理的地方,有些事情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5楼的同志既然知道有些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哪有何必这样呢!既然你说我是受益者那你肯定是非受益者,那我问你高考都存在地方分数差异有何况是中考呢》在说加分政策是市里统一规定的,并没有说偏向于某一个人。咱们在这个费口舌的功夫还不如多教孩子点知识实在有用呢!
同意6楼仁兄的看法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快试试吧,可以对自己使用挽尊卡咯~◆◆
强烈支持6楼的哥们,你太有才了!5楼,十年前你的生活条件是我们农村人想都不敢想的,那时候你们家有能耐,你吃了皇粮,现在你应该面对现实让孩子继续努力,将来好让孩子像你一样继续吃皇粮,5楼的哥们,想开点儿,别老是怨天尤人,没用的,我问过了,人家市教育局都说是省市政策,国家教育部也在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对农村有利的事情我举双手赞成,老兄,往前数三代,你们家应该也是农民出身吧,父辈的昨天就是农村孩子的今天,多为农村孩子着想一下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上学真的有用吗?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_问对教育-爱微帮
&& &&& 上学真的有用吗?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
作者【美】约翰·泰勒·盖托(1935— ),在曼哈顿当了30年老师,曾于1991年当选纽约州年度教师。同年,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开发表了辞职信,从此不倦地为推进学校改革而奔赴各地演说,行程长达三百多万英里。按:本文观点虽是针对过去几十年的美国教育而言,但在全球化时代,教育的危机也许更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现实。也许文中批判的一些做法正在改变,但学校的性质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不妨把这篇看似愤激之语的文章当作我们的警钟,时时提醒自己:我们要往何处去?我在曼哈顿教了30年书,好学校、差学校都待过。在漫长的教师生涯里,我谙熟了厌烦的滋味。周围的事物索然无趣,如果你问那些学生:究竟是什么使他们感到厌烦?回答总是一个:学习很愚蠢。内容他们早就知道,他们想干点儿实在的事,而不是总坐在那儿。他们还说,老师并不太清楚自己教的东西,很明显,他们也不想去做更多的了解。孩子们是对的,老师跟学生一样,也感到厌烦。事实是,厌烦在学校老师中普遍存在。在老师的办公桌前待过一阵子的人,都肯定会感到疲乏无力、牢骚满腹、无精打采。若问他们为什么会感到厌烦,老师似乎要归罪于学生。面对粗鲁的、只对分数感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不厌烦?何况,老师们也是这种12年义务教育的产品,这个制度给学生的厌烦无以复加,教师作为体制内的人,受到的限制比学生更多。这一切究竟是谁之过?对此我们都有责任,在这方面,我的祖父曾经指点过我。7岁时,有天下午,我对祖父抱怨说我觉得烦。他当即扇了我脑勺一巴掌,说,再也不许当他的面说烦——我烦是我的错,与旁人无关。使自己高兴、学习,是我无可推卸的责任,不懂得这一点的人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离他们远一点,因为他们不可信任。这一巴掌根治了我的厌烦。年复一年,在各个地方,我向一些了不起的学生传授了这个真理。为此,我常常破坏规矩,歪曲法律,让孩子们能够打破厌烦,不被它捕获。“帝国”当然有所反击,要知道,孩子气的成年人常常把对立和忠诚搅在一起。病假之后回来,我发现所有准假的证据都被故意销毁。我被解职,甚至教师执照也被吊销,苦苦奋争了9个月,最后,一位学校秘书终于出来作证,证明这是一场阴谋。其间,我的家庭所受的牵累和磨难恕不一一赘述。我于1991年离职时,有了更多的理由去怀疑学校:它以漫长的学期、囚室风格的教室将学生和教师禁锢起来,如同一座虚拟的生产幼稚和无知的工厂。可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事情非如此不可。如果我们想做,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抛弃老旧、愚蠢的体制,帮助孩子们受到教育,而非仅仅上学——这是我从自己的经验里得出的体会,许许多多的老师也有此心得,但因为害怕报复而保持沉默。我们只要稍微变通,不那么恪守时间、课本、考试的约束,而把孩子交给真正有能力的成年人,给每个学生他们所需要的自主权,让他们时时能够冒险,年轻人所具备的最好品质——好奇、冒险、坚韧、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得到充分的鼓励和发扬。但是,我们没有那样做。我越问为什么,像工程师一样追究这个问题,我就越感到困惑。假如学校并不存在问题,假如学校理应如此公然违背常识、违背漫长的教育经验,而不惜代价,一意孤行?小布什说:“一个也不能落下。”这句话,也许偶然道出了真相?他或许是指,我们的学校要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不能长成大人?我们真的需要学校吗?不是指教育,而是指强制上学:6节课一天,一周5天,一年9个月,12年。这个死规矩是否真有必要?如果真有必要,原因何在?不要以阅读、写作、算术来搪塞,因为两百万家庭学校的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早已置之不理。如果这还不算数,有一大批美国名人,从来没有像我们的孩子这样,受过12年一贯制学校的修理,仍然出类拔萃,独领风骚。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没错,的确有人教过他们,可他们绝不是学校制度的产品,其中没有一个人曾经中学毕业。在大部分美国史中,孩子一般不上中学,可是没上过学的人成为海军上将,如法拉格特;成为发明家,如爱迪生;成为工业巨擘,如卡内基和洛克菲勒;成为作家,如梅尔维尔、马克·吐温、康拉德;甚至成为学者,如玛格丽特·米德。其实,稍早一些,年满13岁的人还被视为成人。阿里尔·杜兰特与其夫威尔共同撰写了精彩的历史巨著,多卷本的世界史。虽然她结婚时只有15岁,可又有谁会认为她缺乏教养?不上学恐怕并不意味着没教养。在美国,我们被告知“成功”与“上学”同义,或至少有赖于后者。但是从历史上看,并非如此,不论这成功是以知识还是以金钱来度量。今天,世界各地都有人想方设法完成自我教育,而不进中学,这种中学常常等同于监狱。那么,为什么美国人总把教育与学校制度混为一谈?公立学校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直到1905年至1915年间,大规模教育的强制性才在美国扎根。尽管这一概念的产生要早得多,并且,它的推行贯穿了19世纪。这一巨变深远地影响了家庭生活和文化传统,其产生的原因有三:1.为了培养好人;2.为了培养好公民;3.为了使每个人最大地发挥作用。这些目标现在仍然存在,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接受了,并视之为公立教育的崇高使命,尽管学校的现实与之相距甚远。但是,我们大错特错。加重这种错误认识的是大量的美国文学,其中对义务教育使命的陈述与前者惊人地相似。门肯【(1880—1956),20世纪20年代美国知识界的一位中心人物,新闻记者、评论家和语言学家】在1924年4月号的《美国信使》杂志上,发表了对教育的见解。他声言:……要把知识灌输给年轻一辈,或者启迪他们的智慧(作为教育的目标),……这实属谬误。它只会把每个人都降低到同一平庸的水平,培养和训练出一群整齐划一的民众,消除异见和创造性。这才是美国政府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其他各处政府的目标。因为门肯是著名的社会批评家,我们可能会对这段议论置之不理,把它当作极端的讽刺。虽然如此,他的文章确实追根寻源,追溯到当代教育制度的雏形:普鲁士军事帝国。这个国家现已消失,但是永远不应当被遗忘。美国刚刚跟德国打过仗,便继承了普鲁士的文化和思想。门肯当然意识到其中的讽刺意味,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十分严肃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的确起源于普鲁士,这实在引起人的忧虑。如果你心里有数,就会一次又一次地遇到学校起源于普鲁士这个奇特的说法。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国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多次提到这一点。早在19世纪40年代,克里斯托弗·拉希在其所著《真正唯一的天堂》中,借主人公奥雷斯蒂斯·布朗森之口,公开谴责美国学校的普鲁士化。1843年,霍勒斯·曼恩【(1796—1859),美国教育家,现代公立学校教育体系的发起人】向马萨诸塞州教育理事会做了《第七个年度报告》,这是向腓特烈大帝献上的一首颂歌,呼吁把普鲁士的学校制度带进美国。如果联想到早期的乌托邦政治,就不会对普鲁士文化在美国大行其道感到意外。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年代,一位普鲁士人曾任华盛顿的助手;到了1795年,大批说德语的人定居在美国,人数如此之众,以至国会考虑出版一个德语版的《联邦法》。让人最为吃惊的是,美国人对普鲁士文化中最糟糕的部分竟如此热衷。这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制度,动机在于生产平庸的心智、阻碍内在的精神生活、剥夺学生重要的领导才能、确保得到顺从而不健全的民众。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培养“好控制”的民众。科南特担任哈佛校长20年之久,同时也是“一战”时的毒气专家、“二战”时的原子弹项目负责人、“二战”后德国美国辖区的高级专员,的确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正是从他,我第一次觉察出美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没有科南特,我们就不可能享有现在这种标准测验的形式和级别,也不可能拥有像著名的科隆比纳高中那样能容纳学生的庞大中学。离开教职后不久,我读了科南特在1959年写的论文。这篇文章长得像一本书,题为“孩子、父母和国家”。我饶有兴趣地发现,他把我们现在的学校视作年间一场革命的结果。一场革命?他没有做过多的阐述,但是,他的确将我这个好奇而无知的读者引到亚历山大·英格利斯的一本书面前,这本书写于1918年,书名是《中学教育原理》。作者在书中写道,自己“作为革命家亲眼目睹了这场革命”。哈佛的一个教育课程以英格利斯的名字命名。英格利斯说得很明白,美洲大陆义务教育的目的与普鲁士当年是一致的。19世纪20年代的欧洲,民主运动蓬勃兴起,农民和无产者要争取谈判的权力。普鲁士的学校的目的正在于渗透和破坏这一民主运动。现代的、工业化的义务教育要对下层阶级团结一致的运动动一动手术。学校用科目、年龄、不断的排名考试,以及名目繁多的细节把儿童分隔开。一旦无知的人类自小就被分离,那他们也不大可能会再度团结一致,形成可怕的威胁。英格利斯将现代学校的作用(实际作用)归纳总结,认为学校有六种基本功能。那些天真地相信了这些目标的人们看到英格利斯的分类,会吓得毛骨悚然:1.修正或调节的作用。学校应当建立固定的、反射性的服从权威的习惯,这需要完全摒除批判性的判断。有人主张学校应教授有趣、有用的内容,这当然不予采纳。因为,只有让学生学做无聊、愚蠢的事情,才能检验出学生是否具有条件反射式的服从。2.整合的作用。或许也可称为协同的作用,因为它的目的在于尽量使儿童彼此相像。协同一致的人是可以预期的,因而容易控制。对于那些想要驾驭和操纵劳动力大军的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3.分析和指导的作用。学校意味着测定学生的社会角色,通过统计数字及事件记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就像你的永久记录,是的,你确实拥有这样的记录。4.分拣的作用。一旦社会角色被分析出来,孩子们就被分类,按照他们对社会机器的价值而加以训练。所谓“发挥个人的最大作用”,仅止于此。5.选拔的作用。这与人的选择无关,而是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所谓的物竞天择。总之,这意味着有意识地改良物种。学校会给不合竞争的品种贴上标签:低分、补习班,以及其他种种处罚。这些足以使同龄人对他们另眼相看、视之为劣等,有效地将他们逐出牌局。所有种种小羞辱自一年级起就开始实行,它的目的在于:将泥沙冲入下水道。6.预备教育的作用。以种种规则限制的社会体系需要一个精英管理集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一小部分儿童被悄悄地传授以如何管理这个社会的知识,学习如何监视、控制一群被故意愚化的、拔去爪牙的民众。如此这般,政府便不会遇到挑战,而公司永不缺乏听话的劳动力。不幸的是,这就是美国强制性公共教育的功能。不要以为英格利斯危言耸听,是个怪人,教育界持有这种观点的绝非他一人。科南特本人提倡以霍勒斯·曼恩及其他人的论点为基础,不遗余力地向美国鼓吹这种学校制度。乔治·皮博迪【(1795—1869),银行家,摩根财团创始人】资助了整个美国南方的义务教育运动。皮博迪这样的人深谙普鲁士的体系,这个体系不但有益于生成一个全然无害的选民群体、一支听话的劳动大军,而且还能促生一群浑浑噩噩的消费大众。在当时,一群企业巨头认识到,公共教育培养和驯化的作用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这群人当中就有安德鲁·卡内基和约翰·D·洛克菲勒。这下你终于明白了。不需要卡尔·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我们也能看出,愚化大众、挫败他们、把他们一个一个地孤立起来、弃掉那些不听话的人,这些全部对管理、经济或政治有利。而阶级的概念可能会突出这个命题,正如1909年,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任总统】任普林斯顿校长时对纽约教师协会的讲话:“我们应当让一个阶级接受自由的教育,让另一个阶级——这个阶级要大得多——如果必要,放弃接受自由教育的权利,以使自身适于完成特定的、艰苦的体力劳动。”但是做出这一令人恶心的决定的背后动机并不是阶级的考虑。这一策略的制定,完全是出于恐惧,或者现在为人熟悉的“效率”,这个至高无上的目的,而非爱、自由、欢笑和希望。总而言之,它起因于纯粹的贪婪。要攫取的财富是巨大的。毕竟,现有的经济制度是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以大公司的利益而非小企业或小业主的利益为导向的。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大规模消费,但是进入20世纪,大多数美国人民都已经看出: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是不自然、不明智的。就这一点而言,强制性的义务教育乃天赐良机。学校不必直接教孩子去无休止地消费,因为它有更好的办法:它鼓励孩子们完全不去思考。这就使他们在面对另一个现代社会的伟大发明——“营销”时,束手就擒。你无须研究也能明白,那些总能被说服而过度消费的人可以分成两组,消费成瘾者和儿童。学校非常成功地把我们的孩子变成了瘾君子,并更加成功地使我们的孩子更加孩子气。这并非事出偶然。从柏拉图到罗素、到我们的英格利斯,所有的教育理论家都清楚,如果将孩子混入一群,不给他们责任,不给他们独立,只能促成他们的贪婪、羡慕、嫉妒和恐惧,虽然年岁渐长,却永远不会长大。克伯雷于1934年写了著名的《美国的公共教育》一书,在书中,作者详尽描述并赞扬了美国学校的扩张,将童年延长2到6年,而强制教育在那时刚刚兴起。这位克伯雷,既是斯坦福教育学院的院长,也是哈佛校长科南特的朋友,曾在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与英格利斯共事过,前者负责小学部分的教材,后者负责中学部分。克伯雷在1922年版的《公立学校管理》中写道:“我们的学校是……对原料(儿童)进行加工的工厂,它将材料打磨成型……学校的任务是按照定下的产品规格塑造学生。”在当今社会,可以相当清楚地看到这些“规格”是什么,成熟已经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去除。方便的离婚法让人不必为维持关系而付出努力,方便的借记卡让人不再对自己的财务做什么自律,方便的娱乐让人不必再学习如何愉悦自己,容易的答案让人提不出什么问题。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儿童的国度,我们乐于放弃自己的判断、意志,听从政客的说服、商人的哄骗,而这些对真正的成年人来说是纯粹的侮辱。我们先买来电视,然后再买电视里的东西。我们买来电脑,再去买从电脑里看见的东西。我们买150美元一双的运动鞋,不管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鞋坏得很快,我们就再买一双。我们买SUV越野车,相信了它像人寿保险一样重要的哄骗,即使我们开车的时候心情乱七八糟。最要命的是,当白宫发言人阿里·弗莱舍对你说“说话要小心”时,你毫不怀疑,连眼皮都不眨一下,尽管你早就在学校里听说美国是一片自由的土地。我们上了所有的当,这是我们上学的结果。现在讲一讲事情好的一面。一旦你了解到现代教育的逻辑,就能很容易避开它设下的陷阱和机关——学校把孩子训练成雇员和消费者,你就应当把你的孩子教成首领和探险家。学校训练孩子服从,你就应当教自己的孩子批判和独立的思考。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厌烦,你要教你的孩子培养内在的精神生活,永远不会厌烦。你应当要求他们读严肃作品、成人的作品,涉猎历史、文学、哲学、音乐、美术、神学,所有这些话题学校教师肯定会回避。用孤独挑战你的孩子,让他们乐于与自己为伴,与内心对话。上学的人害怕孤单,他们总是需要没完没了的电视、上网、打手机,以及那些浅浅的、来得快去得快的友谊给他们做伴。你的孩子应当过更有意义的生活,他们能做到。当然,我们首先应当知道我们的学校究竟是什么:一个拿年轻的心田做实验的实验室,为了社会需要训练习惯和态度的场所。强制性的义务教育偶尔也对学生有好作用,但是它的主要目的是将儿童变成臣仆。不要延长你孩子的童年,一天也不要延长。戴维·法拉格特不到13岁就能驾驶一艘俘获的英国军舰;爱迪生12岁就能印出一份快报;本杰明·富兰克林在同样的年纪能当印刷学徒(并且在同时学习一系列课程,其内容会难倒当今哈佛的高年级学生)。如果确有其事,那么,就不要限制你的孩子,不必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活了这么久,在教师战壕里的30年经验告诉我,天才多得像尘土,到处都是。我们之所以压制天才,是因为我们不能面对有天分的少男少女,我们不知道拿他们如何是好。我想,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也很了不起: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出自约翰·泰勒·盖托《上学真的有用吗?》,刊于《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2013年第5期。问对整理,图片选自网络。转载请注明:转自微信公号“问对教育”cdwendui: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的教育公号。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问对教育微信号:cdwendui可以跟孩子一起看的教育公号回到儿童,回到原点。问对教育,以“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和《读写月报 新教育》杂志十年教育探究之功力,集中国最优秀中小学一线教师有生力量,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专业资讯。让我们注视儿童注视生命的目光变得柔软、温和,充满光亮。微信公众号:cdwendui微信QQ交流群:淘宝店:问对书店回复1,查看“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黄埔八期综合报道。回复2,查看“第一线校长学校”黄埔四期综合报道。回复0或3,收听电台“阿朱妈妈讲故事”合集。回复4,查看“想象力课观察笔记”。回复5,收听电台《小王子》合集。回复6,收听电台《惊蛰·苹果老师》合集。回复7,查看重磅文章。回复8,查看问对电影推荐。回复9,查看亲子文章。回复Y1,查看杨庆老师绘本导读合集。回复Z,查看张燕老师文章。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从教育原点“儿童”出发,以“第一线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之友》、《读写月报新教育》十余年教育探究之功力,集中国最优秀中小学一线校长及教师有生力量,进行能力课程研发、学校文化设计和校本课程策划,为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提供专业咨询和整体解决方案。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由于我本人在外打工,妻子有病无法照顾孩子读书,想将孩子转到县城三小就读,须要那些条件?_百度知道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205人关注)
&(757人关注)
&(24人关注)
&(74人关注)
&(183人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山上学条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