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的人怎样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充足还是有黑眼圈

02:58 | Tags 标签:
作者:非言语
有人早起早睡,就像百灵鸟一样勤劳;也有人晚起晚睡,就像猫头鹰一样诡异。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但是,他们的智力会因此而不同吗?
惊天秘密:晚睡晚起的人更聪明?
猫头鹰跟百灵鸟之间谁更聪明,对这一问题的初步思考需要追溯到1999年的秋天。澳洲悉尼大学心理学家罗伯茨(R. D. Roberts)跟美国空军研究机构的基罗纳(P. C. Kyllonen)合作,招募了400名刚刚训练6周的新兵。两名研究者测量了新兵的昼夜节律得分、记忆力、敏捷性,结果发现越是早起早睡的新兵,他们在记忆力和敏捷性方面都要弱于晚起晚睡的同伴。因此,罗伯茨和基罗纳认为,晚起晚睡的人更聪明。不过,因为样本的特殊性,他们的结论能否得到足够多后续研究的支持,还是一个未知数。
8年后,也就是2007年,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者发现,在创造思维的所有维度上(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以及跨越性),猫头鹰型的人得分都要高于百灵鸟型的人,尤其在独创性方面两者之间存在实质差距。该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19岁到76岁,具有相当宽广的年龄跨度。
除此之外,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的心理学家法布里(M. Fabbri)领衔的团队测查了1254名18岁到30岁的大学生,发现猫头鹰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右脑思考,强调直觉和综合,而百灵鸟型的人更喜欢使用左脑思考,讲究逻辑和分析。通常来讲,创造性跟右脑有更密切的关系。
这些事实似乎意味着晚期晚睡的人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或者,智力高的人更适应晚期晚睡的昼夜节律(这种可能性被很多人忽略了)。到底哪一种解释更合理呢?也许对智力起源的探索有助于解释这个疑问。
进化谜题:智力有什么用处?
长期以来,智力起源的问题在心理学界都是一块空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心理学家金泽哲(Satoshi Kanazawa)在综合了早期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之后,对智力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金泽哲,像其他进化心理学家一样,认为心理跟生理一样都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而自然选择的环境是距今约250万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的非洲萨瓦纳大草原。漫长的更新世中反复出现的选择压力,造就了许多内在的心理模块,它们嵌入大脑中,高效而快速地处理许多人类祖先会反复遭遇到的相似问题:觅食择偶、躲避敌害、竞争地位、哺育后代,诸如此类。简单地说,我们具有的心理模块就像一把一把的钥匙,试图打开的是一把一把古老的锁:自然选择把能开锁的钥匙保留了下来,藏在人类的大脑中。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这些钥匙就可以派上用场。
问题来了,要是人们遇到了萨瓦那大草原上不常见或非典型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金泽哲认为,对于萨瓦纳大草原上非典型的事物,如果人类大脑不具有相应的心理模块,就会遇到麻烦。不过,时势造英雄,智力这位英雄就开始登场了。智力也是一把钥匙,针对的恰恰是进化环境中不常见的非典型问题。更进一步,金泽哲提出了他的假设,智力不影响进化环境中典型问题的解决,但是影响不常见或非典型问题的解决。
金泽哲的假设得到了某些研究的支持。来自密苏里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利(D. H. Bailey)和盖瑞(D. C. Geary),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希(J. Ash)和盖洛普(G. G. Gallup, Jr.),通过对各自收集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资料的分析,一致发现古人类的脑容量随着纬度增加而增加。除此之外,在2008年,金泽哲[8]采用了更多环境新颖性的指标(包括纬度、经度、以及经纬距离),以192个国家为样本来确定这一因素跟智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有指标都跟智力正相关,从而支持了智力跟应对新环境或新问题有关的假设。因为新环境跟萨瓦那大草原越不一样,早期迁徙至此的人类遭遇的新问题就越多,智力更高的个体因而具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揭开谜底: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金泽哲2009年把自己的智力假设应用到昼夜节律方面,初步解释了为什么聪明人更适应夜生活。
在远古环境中,人类更多地是在白天进行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之下,夜晚可以说是一个进化上更新颖的环境。金泽哲认为鉴于夜晚是一种进化上的新环境,因此聪明的人更善于在这种环境下活动。在一项对美国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中,金泽哲测量了包括1岁的学生首次参加研究时的智商,以及最后一次参加研究时的作息安排。控制了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之后,结果和预期的一致:无论在周日还是在平时,智商越高的学生入睡时间越晚,起床时间也越晚。这些学生年之间的智力水平跟他们年之间的作息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不过,金泽哲也注意到,把各种因素控制之后,智商对昼夜节律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甚至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智商对作息时间的回归系数小于百分之一,这意味着假如两个人有不同的作息时间,智商也只能解释两者之间少于万分之一的作息时间差异。因此,这个研究一方面说明了智商的确影响作息安排,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这种影响的直接效应是非常小的。
令人惋惜: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过,虽然很多研究都发现晚起晚睡的人在智力和创造性上得分较高,不过这些优势似乎没有对他们的的学习成绩带来好处。相反,晚期晚睡跟学业成绩糟糕之间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2011年,来自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Sakarya University)的贝索卢克(?. Be?oluk)通过对235名17-19岁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早起早睡的人能容易升入大学,他们的大学入学成绩更好。这一结果被来自德国特里尔大学(University of Trier)的普瑞克尔(F. Preckel)等人重复验证:对272名德国中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早起早睡的孩子成绩更好,他们无论是在平均绩点方面,还是在数学或者语言学科方面,得分都要显著高于晚起晚睡的孩子。这一结果在排除了其他因素之后依然成立,这些因素包括认知能力、责任心、认知需要、成就动机,以及性别。
除了这种小规模的调查之外,普瑞克尔等人在2011年的《学习与个体差异》(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他们千万百计收集了11个探索作息差异跟认知能力关系的研究结果,包括2177名被试;13个探索作息差异跟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结果,包括3220名被试。运用元分析的方法,他们重新计算了作息早晚的个体差异跟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整体关系,结果发现:晚起晚睡跟认知能力呈正相关(r=0.08),但跟学业成绩呈负相关(r=-0.14);早起早睡跟认知能力成负相关(r=-0.04),但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r=0.16)。简单地说,晚起晚睡的人的确似乎在认知能力包括智力和创造力方面更有优势,但他们在学业成绩方面却相对落后,而早起早睡的人在认知能力方面整体而言相对落后,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比较优秀。值得注意的是,作息早晚跟认知能力的相关总体较低,而跟学业成绩的相关总体较高。即便如此,作息早晚跟这些因素的相关整体而言还是非常小的,因此作息早晚只能作为解释学习成绩不同的一个因素,而且是一个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普瑞克尔等人认为,进化心理学可以解释作息早晚跟认知能力方面的正向关系。陌生的黑夜环境,也许真的就如金泽哲设想的那样,作为一种进化史上的新颖环境,需要具有更高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因而擅长在夜间活动的个体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该如何解释作息早晚跟学业成绩之间的负相关呢?普瑞克尔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同步效应,即作业的环境跟测试的环境一致的话,测试成绩就会比较高。善于早起早睡的孩子因此在白天的环境里学习效率高,学业成绩好。
不过,有的研究并没有支持这种同步效应的假设。于是,第二个可能的理由出场了,睡眠剥夺。晚起晚睡的学生白天没有精神,容易分心,学习成绩自然难以出类拔萃。除此之外,晚起晚睡的孩子容易有各种行为问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适应学校生活和人际关系,这可能也会影响他们对学业领域地投入。
结语:理解晚起晚睡的意义
罗伯茨等人的研究发现了昼夜节律跟智商高低之间的正相关,不过这些相关通常都很低,而且研究者们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能给出明确答案。到底是昼夜节律影响了智商高低,还是智商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昼夜节律呢?从金泽哲的观点和研究来看,更准确地说法是聪明的人更擅长在夜晚活动。因此,夜猫子里面智商高的人自然要比一般人多。这个结论反过来就未必对了:晚起晚睡的人并不一定智商高,因为导致晚起晚睡的因素多了去了。鉴于昼夜节律的个体差异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性,这可能意味着百灵鸟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睡眠时间变成猫头鹰。当然,他们也更不可能通过调慢自己的昼夜节律而提高智商。
Ash, J., & Gallup, G. G. Jr. (2007).Paleoclimatic variation and brain expansion during human evolution. Human Nature, 18, 109-124.
Bailey, D. H., & Geary, D. C. (2009). Hominid brain evolution: Testing climat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competition models. Human Nature, 20, 67-79.
Be?oluk, ?. (2011). Morningness–eveningness preferences and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scor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0, 248-252.
Fabbri, M., Antonietti, A., Giorgetti, M., Tonetti, L., & Natale, V. (2007). Circadian typology and style of thinking difference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7, 175-180.
Giampietro, M., & Cavallera, G. M. (2007). Morning and evening types and creative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453-463.
Kanazawa, S. (2008). Temperature and evolutionary novelty as forces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36, 99-108.
Kanazawa, S. (2010). Why liberals and atheists are more intelligent.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73(1), 33-57.
Kanazawa, S., & Perina, K. (2009). Why night owls are more intelligen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7, 685-690.
Preckel, F., Lipnevich, A. A., Boehme, K., Brandner, L., Georgi, K., K?nen, T., et al., (2011).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The lark has an advantage over the owl at high school.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dvance in publish. doi:10.1111/j.11.02059.x
Preckel, F., Lipnevich, A. A., Schneider, S., & Roberts, R. D. (2011). Chronotyp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investigation.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483-492.
Roberts, R. D., & Kyllonen, P. C. (1999).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intelligence. 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will likely make you anything but wis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 .
Weinstein, S., & Graves, R. E. (2002). Are creativity and schizotypy products of a right hemisphere bias? Brain and Cognition, 49, 138-151.
配图作者 Alex Cherney ,图片来自
本网站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C) &&Designed By &&&基于教你七招治疗晚睡强迫症 让你睡眠充足_新浪汉中
教你七招治疗晚睡强迫症 让你睡眠充足
家庭医生在线评论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陶冶情操,关系处理等方式让人们的生活不断丰富起来,熬夜也成为了人们最经常做的事情了。熬夜久了,就容易患上晚睡强迫症。晚睡的早起的生物钟已经形成。怎么办呢?怎样才能够早点睡觉呢?今天,小编就来教你怎么样解决和预防这种疾病。
  控制疾病的方法:
  1、控制晚睡行为的发生
  在晚睡的想法出现后,自己要控制这种想法的实施,要努力、认真、正面地对待这种想法,增强对抗这种想法的意志力,自己要下定摆脱这种坏习惯的决心。
  2、要更好地安排自己晚上的时间
  患有晚睡强迫症的人,对睡眠有着一种恐惧感或强烈的睡前兴奋,他们在生活中反复出现不睡的强迫观念及行为,或伴有某种焦虑。因此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尽量不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并按时睡觉。
  3、调整心态,重新定位自我
  患有晚睡强迫症的人性格中容易有拖延的一面,不自觉地在工作、学习中形成拖拖拉拉的风气,不到最后一刻不完成任务,面对压力形成“拖”的解决办法。此外,过于执着、敏感、追求唯美的心理是引起强迫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预防晚睡强迫症就要求人们调整好心态。
  4、学会睡前放松
  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帮助大脑尽快进入睡眠状态。
  睡前放松的方法:
  1)、睡觉前用温水泡脚
  2)、听舒缓的催眠音乐入睡
  3)、睡前喝热豆浆或牛奶,促进睡眠
  4)、睡觉前看一下书籍
  5)、睡前要学会理性判断什么是强迫症
  到了夜晚,明明应该上床睡觉时,你的大脑却通知你说:不能睡,你应该在这个这时候,你要判断一下:哦,这是我的强迫性思考!这样的思考方式是因为我患上了“晚睡强迫症”!
  6)、贬低、轻视,最终告别强迫症
  你要做的是贬低强迫症,轻视强迫症,才能最终告别强迫症。当“不该睡”的信息再次来袭时,你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
  7)、自我催眠
  自我催眠是一种简单易行又安全的心理自救方式,不妨尝试一下,即便你不是晚睡强迫症,这种自我催眠也能帮助你戒除一些坏习惯。它会帮助你催生自我控制能力,但是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时间慢慢巩固效果。晚睡拖延症
到底怎样才能按时睡觉
睡觉是我们生来就会的一种基本技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和精神折磨我们很难再安然入眠或者说形成了一种“睡眠拖延症”。即使你真的很困,但是刷微博、不断换台、回复朋友圈,都让你拒绝舒适的睡眠,而这无疑是一种精神折磨。
时间总是越拖越晚,而且你在做着无意义的事情,研究员们找到177名志愿者参与一张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4%的被调查人员表明自己一周至少有一次会觉得睡眠不足。多于40%的被调查者称他们一周至少两到三次会觉得这样。
心理学家解释这种行为是一种“在减肥的过程中偷吃饼干”一样的作祟心理,而患有拖延症的人大多数也会有睡眠拖延症。这种人通常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付出实际行动。问题也就出现了,为什么人们拒绝去做对他们有益的事情。
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570万美国成年人多少有点睡眠失调,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只有三分之一的高中生接近充足睡眠时间的水平。这是一种没有自控力的表现,即便人们知道失眠会使让发胖、车祸或者心脑血管疾病,但仍然沉迷于熬夜,缺乏自控力让你的生活变得沉重而糟糕。
如果想改善这种情况,实际上可以依靠一些外部因素帮你摆脱,比如用手机定时,并且可以使用任何能阻止你躺在床上发微博这件事的小工具,虽然看似很简单,但实际是有很大效果的,不妨制定一份详细的作息计划,所谓的失眠和拖延一定都不药而愈,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管住自己。
扫一扫用手机查看资讯
您还可以输入个字
大家都在看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凯铭风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作者按:《东方壹周》约稿。按编辑的专题安排,这篇只谈看法,不谈方法。关于晚睡的改善建议,以前已经有一些文章,如、等。
跟许多人一样,我最早知道“晚睡”这种不健康习惯的复杂性,是从几年前一个著名的网络帖子开始的。那个帖子叫做《晚睡强迫症,其实真的有,医学上叫”拖延症”》。真正担心起晚睡的后果,却因为一篇杂志文章。《新周刊》曾刊文讨论过个人在一线城市的去与留,篇末却出人意料地给晚睡点了一穴:“你的梦想……往小里说,只有两个小问题:早上起不来床,晚上下不了线。”
晚睡一定是“拖延症”吗?未必。“拖延症”这个中文词还远不是个严格的学术用语,长久以来它都只是个“民间戏称”。英文“procrastination”这个词,也只是指代一种行为,本不包含什么病理类的后缀。“拖延症”这个词倒是真火了,不但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甚至还被主流的拼音输入法所收录,恐怕是因为加上“症”字以后,话题性立刻暴涨,而“对号入座”、自贴标签更是人性当中亘古不变的永恒追求吧。
在我看来,真正的“拖延”,应该是那种后果消极、而又本可以避免的推迟行为。晚睡,原因本就多种多样,有人熬夜工作,因为夜晚的宁静里才能完成工作;有人晚睡,只为在睡前匆匆而过的时间里,让精神得到一些放松和休息;有人由于焦虑、失眠、时差或生物钟习惯而夜不能寐;也有人是因为截止期临近,备考、交活、交稿挑灯夜战;有人低估了睡前小事所需要的时间,总为自己睡得过晚而烦恼;也有人会心惊肉跳地发现,似乎根本找不到原因,只是莫名不想去睡,只是在微博、论坛或社交网站上耗着:一刻钟,又一刻钟;一小时,又一小时……不知道“图”什么,只知道自己在本该睡觉的时间里,最不“图”的就是睡觉,直到后半夜,直到凌晨四五点,才折腾出难得的困意……
只有少数人能心安理得地晚睡,多数人还是会为它而烦恼。后者才是我们感兴趣的那种晚睡。网上流传的“几点不睡伤肝、几点不睡伤肾”的说法,具体审视起来未必靠谱,其中还夹杂着争议纷纭的“中西医之争”——但长期晚睡对身体不利,这点恐怕是现代医学出身的医生们也不会否认。而且,从晚睡人群当中弥漫的自责情绪来看,长期晚睡显然伤“心”。
这些不单纯属于“拖延症”的晚睡,透过它的种种表现,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共性。这个共性,“战拖会”里的很多“老人”们都知道,就是“不安”。晚睡的人,也许只是不能说晚安。不甘心说晚安,不愿意说晚安——这一天就这么结束,心里太难接受,居然过得如此简单。
有句俗语叫做“人睡如小死”。睡眠跟死亡的意象是那么近,至少,对于或漫长或短暂的一天来说,睡眠就像是入土为安的埋葬。以前熬夜多,我的脑中常会浮现出菲利普o德o尚帕涅那幅《无常(Vanitas)》的画面:一边是娇艳的瓶中鲜花,一边是无情流逝的时光沙漏,中间摆放着一具再也不能言语和行动的骷髅头颅。生命、时间和死亡——这份剑拔弩张的格局,是许多晚睡者在黑夜大海中垂死挣扎、在时间镣铐中绝望起舞的内心写照。垂死的人如果悔恨,常是由于没有真正活过;而哪个晚睡的孩子,不是因为没有获得宁静,白天没有满足?
今日我们的生活中,安宁已经是一份奢侈品,并非人人可得。几乎每个人都陷入“身份的焦虑”之中。为了克服这份焦虑,熙来攘往的人们展开了追求和奋斗。身体和精神日渐疲惫,却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越大的城市,越是能轻易把人心隔离成互不往来的孤岛。网络把人的时间和注意力吸进去,吐出来的却只是一条条状态、留言、微博和动态消息,支离破碎,无用而过载的信息就像海水把孤岛包围并缓缓吞没。所以,当你听到《晚安曲》这样的歌词时,当你听到“值得怀念的请你珍藏,应该忘记的莫再留恋”时,还有那句“愿你走进甜甜梦乡,祝你有个宁静的夜晚”,并不华丽的文字却在一瞬间猛烈拉动心弦。平凡而温暖、却又在年少轻狂中不屑一顾的一切,当年采菊东篱的悠然、亲人叮咛的殷切、乃至不得不晨起夜睡的时限,不知什么时候,都走远了。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心理危机的导火索并不少于今天。处理危机,抚慰众生,除了个人无不耳熟能详的神话,便是通过巫师们的法术仪式,在公共生活当中实现的。然而,今天我们的公共生活已经少之又少,仪式也被当成限制或负担,被弃若敝屣。有一天我们终于又觉得,那些一度像监狱高墙一般可恶的限制,如今却像田园牧歌中的篱笆一样诗意盎然。
那些被深埋的光辉终不会湮灭。据说艺术家正是远古巫师们的隐性传人,那么那几句平实的歌词其实是临睡前的祷言,虽然很少有人会把临睡前的一套动作当回事,虽然很少有人意识到,临睡前固定刻板的一番思想,对于来日来年的意义。萧敬腾曾在演唱会上唱这首《晚安曲》,全场雷动、蓝光包围之中,他瘦削的身影幻化成一个从远古穿越而来的萨满法师。歌声贴合着心境,作品共鸣着境遇,艺术家抚慰着人心。
在每个拖着不睡的深夜,你是否只是缺了点什么?——是任务完成后的安心与甘心?是有人道一声晚安的温暖?还是一种失落的仪式感?也许都有。
据说,台湾的店里用《晚安曲》通知顾客打烊,是相当普遍的。他们真幸福。
(已刊于《东方壹周》,有删节)
相关文章:
3,902 次阅读
拖延症专题咨询师,个人管理与自我提升讲师。“战拖会”创始人,拖延症一词定义者。微博: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熬夜但是睡眠充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