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眼外直肌后退快捷键7mm+內直肌缩短6mm

您的位置: &
& 眼睛右边跳动
眼睛右边跳动
1右眼睛一直跳是什么原因
问:病情描述:右眼睛跳断断续续已有一年了,偶而左眼也跳没有,面部肌肉抽动的情况。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没治疗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想问下是怎么回事
尹建勋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眼睛眼皮跳的学名是“眼睑震颤”,主要是因为眼睑内一条很薄的肌肉-轮匝肌反复收缩,起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休息,睡眠不足,或者是因为贫血,烟酒过度,另外一种是因为眼病引起,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结膜炎,角膜炎等.指导意见:
眼皮跳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大部分人可以在短期自行消失.所以,当眼皮刚刚跳动时,不要马上去治疗,而是要多注意休息,放松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注意观察一下,眼皮跳是逐渐减少还是增加,有没有向下扩大的趋势和从眼周围向口角的线状牵拉感.另外,照照镜子,瞧一瞧,摸一摸有没有明显的萎缩处(凹陷处).如果一周后眼皮仍然跳,就应该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注意保持用眼卫生,适当休息,防止用眼疲劳.
李可雷医师: 病情分析:你好,你是疲劳引起眼肌痉挛导致眼皮跳动的。指导意见:根据你的叙述,建议你口服VC片和654-2片来治疗,用珍珠明目液滴眼治疗,多休息,很快会缓解的,
杨志薇护师: 病情分析:你好 如果是偶发的眼皮跳,可以通过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和适当的按摩来缓解症状。指导意见:但眼皮跳如果频繁的话,就应当到神经内科检查确诊,以对症使用神经镇静剂或者手术方法治疗。同时,也应当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大脑局部刺激性病灶。
2眼珠左右跳动是什么情况?
问:我母亲3年前做过开颅手术,复发1年,胶质性脑肿瘤,失明快1年,最近两天,眼珠会左右跳动,请问是什么情况?有没有没有治疗的办法或怎么用药?
爱心医生: 眼球震颤(nystagmus),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眼震可依病因,临床特征和有关的神经眼科情况分为二大类:①知觉缺陷型眼震(sensorydefectnystagmus)如注视性眼震;②运动缺陷型眼震(motordefectnystamgus)如注视麻痹性眼震. 1.跳动型: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眼球缓慢地转向加一方向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突然以急跳式运动返回.所以此型震颤有慢性和愉相的表现,慢性为生理相,快相是慢相的矫正运动,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与病因有关. 2.摆动型:眼球的摆动犹如钟摆,没有快相和慢相.其速度和幅度两则相等.多见于双眼黑蒙和弱视患者. 一,一般检查 直接观察患者注视正前方或令患者追随检查者手指向某方向移动时的眼震情况.有些需单眼遮盖进行检查.为此,检查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是隐性或潜伏性还是显性眼球震颤. 2.眼震是联合性—两侧眼球的运动彼此一致,还是分离性. 3.眼震的类型,方向,程度,频率,幅度等. 4.有无休止眼位. 二,特殊检查 眼震电流图等器械检查. 1.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2.增进视力:眼源性眼球震颤,重点是提高视力,防止导致视力随意的原发病变.亦可配制适当三棱镜以消除代偿头位,提高视力. 3.手术治疗:先天性冲动型者(即眼位性):可以进行手术,其目的根据“中间带”眼位矫正其代偿头位,转变眼位,减轻眼球震颤,提高视力.由于慢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强,快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弱.为此,可以将慢相侧两眼外肌后退,以减弱其张力,使与快相侧一组的眼外肌平衡.将“中间带”眼位从偏心注视位转到正前方注视位. 如左方为中间带静止眼位性眼球震颤,可将左眼外直肌及右眼内直肌徙后6mm,左眼内直肌缩短6mm,右眼外直肌缩短7mm(一般外直肌比内直肌多徙后2毫米),使静止眼位移向前方.
爱心医生: 你好,你所说的情况应该属于眼球震颤,左右摆动属于水平型眼球震颤.做过脑膜胶质瘤开颅手术,手术后失明,是否存在脑干的损伤?如果存在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
3右眼睛的下眼角跳动是为什么
问:病情描述:右眼的外眼角一下一下地跳,无疼痛和其他症状,有10天左右了,是眼神经痉挛吗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眼药水无效想得到怎样的帮助:如果是眼神经痉挛该用什么药
爱心医生: 病情分析:眼睑痉挛。是麦基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注射肉毒素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至于效果不好,要分析原因,比如药物是否在有效期,进口或是国产,药物稀释比例,注射部位和注射量等。不可以因为自己效果不好就认为这种方法效果不好。我过去用这种方法治疗麦基综合征,许多病人疗效可以持续1年。指导意见:眼睑痉挛。是麦基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注射肉毒素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至于效果不好,要分析原因,比如药物是否在有效期,进口或是国产,药物稀释比例,注射部位和注射量等。不可以因为自己效果不好就认为这种方法效果不好。我过去用这种方法治疗麦基综合征,许多病人疗效可以持续1年。谢谢。
爱心医生: 病情分析:这情况是神经性的情况引起的指导意见:一是可以进行针灸的治疗,二是注意不要熬夜注意休息防止出现疲劳的情况
爱心医生: 病情分析:这不是神经的问题,主要考虑是眼肌瞬动,一般由于受风等引起。指导意见:我建议你考虑针灸治疗,药物对这种情况的治疗效果不是很明显。
4右眼下眼皮一直跳个不停
问:今天早上起床,我的右边眼睛的眼皮就老是不停地跳动,我开始以为是小事情没理会。可是都一个上午了还是眼皮跳。我担心眼睛得了什么疾病了,很想知道为什么。想得到怎样的帮助:我的右眼眼皮一直不停跳,是怎么回事啊?
爱心医生: 建议增有效地加睡眠休息,不吃辛辣食物,多饮水加速代谢,可以预防性服用谷维素和安神补脑丸调理治疗。
爱心医生: 你好,眼皮称之为眼睑。眼睑有两种肌肉,一种叫做眼轮匝肌,形状似车轮,环绕着眼睛,当它收缩时眼睑就闭合;另一种肌肉叫提上睑肌,当它收缩时眼睛就睁开。这两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眼睛就能睁开和闭合。如果支配这两种肌肉的神经受到某种因素的刺激,两种肌肉同时兴奋,就会出现反复收缩,甚至痉挛或颤动,眼皮就会不由自主地跳动。出现眼皮跳时,多数人自己感觉明显,旁人却看不出来,只有个别人能被旁人看到眼皮跳。
爱心医生: 你好,你的情况考虑休息不够引起的眼皮跳动的,目前建议多休息,绝大多数单纯眼皮跳的人来说,多见的原因是用眼过度或劳累、精神过度紧张等。
5右眼睛跳是怎么回事?
问:全部症状:精神。睡眠。发病时间及原因:-治疗情况:无想要得到的帮助: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任立存医师: 从医学上讲,眼皮跳的学名是“眼睑震颤”,主要是因为眼睑内一条很薄的肌肉-轮匝肌反复收缩,起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休息、睡眠不足,或者是因为贫血、烟酒过度,另外一种是因为眼病引起,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结膜炎、角膜炎等。医治方法一方面要注意休息,如果严重的话需要就医。
6右眼眼袋部位,经常跳动
问:全部症状:右眼眼袋部份,经常跳动,跳的时候自己有感觉发病时间及原因:一年多治疗情况:去医院看过一次,说是面痉挛,吃了一些药,不见好想要得到的帮助:解决办法,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治疗,能治好吗?
倪凡护师: 病情分析:这个原因非常多的.只有检查才能判断的啊.意见建议:1用眼过度,身体不适.当用眼过度,身体不适,眼部肌肉会不由自主地抽动,就会引起“眼跳”.这种抽动往往是由于局部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纤维紧张性增高引起的.这种原因引起的“眼跳”常常是偶发性的,一天一次或两三次,每次几下,持续一秒到两秒钟.一般不需要用药,适当休息之后,症状就会减轻或消失.(2)眼部炎症.有时,除眼跳之外,可伴有眼睛磨,眼睛红等症状.这是由于眼部炎症,如结膜炎,砂眼等引起的.用利福平滴眼液,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后,症状就会消失.(3)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纤维受到炎症刺激或压迫.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这时,每次眼跳会持续几秒钟,病情有阶段性加重趋势,反复发作,或紧张时容易诱发.需要到医院检查.
爱心医生: 面肌痉挛是比较难治愈的一种病,从解剖学上讲是由于血管压迫神经造成的,目前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手术治疗,二是中医治疗.有些可以治愈,但总体来讲较难治.
余孝礼医师: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面痉挛,是指一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不规则的肌肉抽搐,无神经系统损害的其他阳性体征.病因不清楚.   发病以中年女性为多,起病常为下眼睑的轮匝肌阵发性轻微抽搐,以后逐渐向一一侧面部扩展,以口角肌肉抽搐最明显.抽搐程度不一,在紧张,情绪激动或疲劳时抽搐加重,安静或睡眠时消失.少数严重者,面肌抽搐可累及整个一侧面肌.抽搐多限于一侧,双侧者甚罕见.   本病是慢性进行性发展,一般不自发缓解,部分患者在晚期出现患侧面肌瘫痪和萎缩,抽搐也停止.病程初期,面肌抽搐仅限于眼轮匝肌时,应与功能性眼睑肌痉挛鉴别,后者不向下面部扩展,且常为双侧性.当面肌抽搐伴有其他颅神经损害,或肢体功能障碍,或件有肢体不自主动作时,应考虑颅内病变,需去医院诊治.   面肌痉挛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可选用苯妥英钠,利眠宁,安定,鲁米那等.并配合理疗.轻症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可略有减轻.重症者,药物治疗无效时,可采用面神经封闭式手术治疗.  半面痉挛又称面肌阵挛,为半侧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抽搐,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多见.其痉挛常自一侧眼部或口角开始,随之扩展到同侧半面肌肉,但额肌较少受累.呈间歇性不自主节律性抽搐,自控不能.每次抽搐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间隔时间长短不定.人体疲劳,情绪激动,谈笑瞬目等可诱发或使之加重.虽然抽搐时面部无疼痛,但频繁发作可影响视力,言语或咀嚼功能,患者亦难以忍受.   关于本病发生的原因迄今不明.大多学者和临床医师认为系面神经在内耳门附近受小脑后下动脉分支压迫所致;当血管过度迂曲,伸长拉紧或硬化时始显症状.推测受压处面神经髓鞘萎缩,传入感觉纤维与传出运动纤维发生“短路”,激活运动纤维引起面肌痉挛.另外一种说法是:从面神经发出的运动抑制纤维,也分布于肌肉中,当某种因素使抑制纤维兴奋消失时,面肌就痉挛  面痉挛后遗症一般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因治疗方法不当而延误病情或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未痊愈的情况.面痉挛后遗症能够治疗,但恢复较慢,治疗周期较长.所谓面痉挛后遗症是指患者经多种办法治疗,时间超过7个月以上,仍未明显恢复或一部分功能恢复了,但可能会终身留下表情肌痉挛,萎缩等症状.对这种情况,也能治疗,多数病人可以改善症状, 100%恢复比较困难,而且疗程较长.
7我的右眼为什么一直跳
问:我的右眼为什么一直跳
谷静护师: 病情分析:您好,眼皮跳动可能是休息不好有关系。指导意见:这和祸福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注意休息,不要熬夜,看看会不会有改善。
徐奇頫主治医师: 病情分析:其实你说的右眼跳也就是眼皮跳。眼皮跳其实就是“眼睑震颤”,主要是因为眼睑内一条很薄的肌肉-轮匝肌反复收缩,起因有两种,一种是因为休息、睡眠不足,或者是因为贫血、烟酒过度,另外一种是因为眼病引起,比如近视、远视、散光、结膜炎、角膜炎等等指导意见:眼皮跳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遇到的,大部分人可以在短期自行消失。所以,当眼皮刚刚跳动时,不要马上去治疗,而是要多注意休息,放松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加强局部热敷,一般就会好转和消失,医生询问:如果我的回答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在你的首页进入“在线咨询”可以与医生面对面的交谈,对不懂的地方可以当面提出来
爱心医生: 病情分析:我的右眼为什么一直跳
指导意见:眼睛跳绝大多数因眼肌疲劳、精神紧张等导致的眼皮跳动,只要通过放松压力、适当休息就能得到恢复。如果因屈光不正出现眼皮跳动,通常进行视力矫正就可以得到缓解。如果有眼部疾病,通过眼科医生治疗也能治好。如果眼皮跳动加重,导致眼睑痉挛或面肌痉挛,则需要神经外科医生进行治疗。直肌联结术治疗水平直肌麻痹-医学教育网-青年人
临床医学专科
医学影像及其他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直肌联结术治疗水平直肌麻痹
来源:青年人()&更新时间: 20:10:34 &【字体: 】
摘 要:目的 观察直肌联结术治疗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从1993年7月~1996年12月采用直肌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肌或外直肌后退矫正12例14眼近完全或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效果。随访时间2个月到5年,平均2年。结果 一次手术后正位9例11眼,1例过矫6°,1例欠矫7°,1例经三次手术仍欠矫10°伴轻度上斜视,即合并出现了垂直性偏斜。全部病例外观满意,外转(外直肌麻痹者)与内转(内直肌麻痹者)功能部分恢复,固视野恢复12°~30°,平均20°,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结论 直肌联结术治疗水平直肌麻痹效果理想,文中对水平直肌麻痹的手术方法、眼前节缺血、手术效果等进行了讨论。关键词:斜视,麻痹性 外科手术,眼外肌 眼前节缺血
Jensen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rectus palsy.
Yan Jian-hua Wu Zhong-yao Mai Guang-huan.(Zhongshan Ophthalmic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060)
ABSTRACT:Purpose To observe the effiect of Jensen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rectus palsy. Methods The effect of Jensen procedure combined with a medial or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 was assessed retrospectively for the treatment of lateral or medial rectus palsy on 14 eyes of 12 patients from July 1, 1993 to Dec 31, 1996, with an average of 2 years follow-up (ranging from 2 months to 5 years). Results 11 eyes of 9 patients after the operation. Complications included overcorrection of 6° in one patient and undercorrection of 7°, 10° in two respectively, one of whom had two reoperations and slight vertical deviation. An average postoperative abduction or adduction of 20° (ranging from 12° to 30°) was obtained. None had anterior segment ischemia. Conclusions Jensen procedure is an usefu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rectus palsy. The anterior segment ischemia, surgical methods and effect of horizontal rectus muscles palsy were discussed.▲
  直肌联结术即Jensen术,是Jensen于1964年首先描述,多用来治疗临床上常见的第六颅神经麻痹-外直肌麻痹。手术方法是将上直肌颞侧半束与外直肌上半束联结,下直肌颞侧半束与外直肌下半束联结,同时行内直肌后退术[1~5]。当外直肌麻痹病人其外转扫视速度低于正常的40%时,Cline与Scott认为应选择这一术式。他们报告26例29眼采用Jensen术治疗外直肌麻痹的长期随访结果,所有病人扫视运动速度均有增加,平均双眼水平单视野达41°。也有作者持不同看法。Reinecke报告2例,术后外转功能很差。Rosenbaum等报告用垂直直肌移位术矫正外直肌麻痹比用Jensen术要好[1]。国内对Jensen术的报告较少[6,7]。我科自1993年7月到1996年12月对水平直肌麻痹患者施行Jensen术12例,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病例选择:为近完全或完全性内直肌或外直肌麻痹,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转动不过中线或仅到达中线。经病因检查及病因治疗,原发病已不再影响眼球运动功能,同时采用保守治疗至少1年,麻痹肌作用未恢复,斜视度稳定。患眼上下直肌功能正常。  计12例14眼。其中男5例6眼,女7例8眼。右眼5例,左眼5例,双眼2例。就诊年龄12~56岁,平均30岁。发病原因包括外伤4例,病毒性脑炎1例,M?bius综合征1例,脑干肿瘤术后1例,固定性内斜视1例,原因不明4例。其中M?bius征1例只做病情明显一眼。  术前使用视野弧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同视机法确定斜视度与双眼视觉功能。作固视野检查了解固视野大小,并常规作被动牵拉试验(Forced duction test)了解拮抗肌是否存在挛缩等限制性因素。详细记录视力、屈光状况、眼球运动、眼前节与眼底情况。术后仍用同样方法检查眼位、眼球运动、固视野等。随访时间2月到5年,平均2年。手术方法:作颞侧角膜缘球结膜切口,上、下端作放射状切开,暴露外直肌整个止端与上下直肌的颞侧止端,以斜视钩由止端中央向后将3条直肌均分为两半,直到赤道后,长约15mm,用1-0白丝线将外直肌上半与上直肌颞侧半、外直肌下半与下直肌颞侧半在近赤道处结扎在一起,注意结扎牢靠但又不要太紧,以免影响眼前节的供血。缝合球结膜。内直肌后退量依术前斜视度及被动转动试验而定,一般后退4~5.5mm,个别病例作超量内直肌后退达7mm。如为内直肌麻痹,则作鼻侧角膜缘结膜切口,暴露内直肌与上下直肌的鼻侧半,将内直肌上半与上直肌鼻侧半、内直肌下半与下直肌鼻侧半联结,作外直肌后退。全部病例均在局麻下手术,于术终观察眼位并用活结技术作一期调整。术中作肌肉联结前,注意分离出睫状前血管,并尽量加以保留。
  12例14眼一次手术后正位9例11眼;1例过矫6°;1例欠矫7°;1例经3次手术仍欠矫10°伴轻度上斜视,即合并出现了垂直性偏斜。全部病例麻痹肌转动功能均有部分恢复。固视野检查恢复转动功能为12°~30°,平均20°,详见表1。未发现眼前节缺血并发症。
表1 Jensen术治疗水平直肌麻痹手术效果
诊 断(病因)
手   术
完全性内直肌麻痹(原因不明)
①左外直肌后退7mm+Jensen术 ②右外直肌后退10.5mm,内直肌缩短5mm③右上直肌后退7mm,右外直肌边缘切开
Foville综合征(脑炎后)
右LR-4左MR-3
右LR-3左MR-2
右内直肌后退5mm+Jensen术
近完全内直肌麻痹(原因不明)
左外直肌后退10mm+Jensen术
完全性内直肌麻痹(原因不明)
右外直肌后退12mm+Jensen术
M?bius综合征(先天性)
右LR-4左LR-3
右LR-2左LR-3
右内直肌后退7mm+Jensen术
固定性内斜视(高度近视)
左ET>45°R/L10°
左内直肌断腱+左外直肌上半与上直肌颞侧半联结术+缝线牵引固定左眼于XT20°位
外直肌完全麻痹(颅脑外伤)
右内直肌后退5mm+Jensen术
完全性外直肌麻痹(脑干肿瘤术后)
左内直肌后退4mm+Jensen术
完全性外直肌麻痹(颅脑外伤)
双眼ET45°
双侧内直肌后退6.5mm+双侧Jensen术
完全性外直肌麻痹(颅脑外伤)
右内直肌后退6mm+Jensen术
完全性外直肌麻痹(原因不明)
左内直肌后退6mm+Jensen术
完全性外直肌麻痹(颅脑外伤)
双眼ET39°
双内直肌后退6mm+双侧Jensen术
  * 伴左侧肢体麻痹、右面神经麻痹、右外直肌麻痹与左内直肌麻痹(侧向偏斜)★  注:表中MR、LR分别表示内直肌、外直肌,-4~-1表示肌功能不足的程度
  对完全性或近完全性水平直肌麻痹,单纯作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效果欠佳。即使能矫正原在位斜视,也难以恢复麻痹肌的运动功能。1907年Hummelsheim首先提出将上下直肌的颞侧半束移位到外直肌的止点处的手术方法以矫正外直肌麻痹,恢复部分外转功能,以后又有很多方法上的改良,但基本原理不变,即在第六颅神经麻痹时,将上下直肌的部分功能转移到外直肌;在内直肌麻痹时也是同样[1,2]。但Hummelsheim术式要切断肌内,可能会影响眼前节的供血。1964年Jensen首次提出直肌联结术,由于手术不切断肌肉,对眼前节供血的影响较少,为此许多医生愿意采用。  实际上,直肌联结术肌肉内的血流仍会有所减少,但较直肌移位术影响小。尽管如此,眼前节缺血是眼科医生在施行任何肌肉移位术或联结术后特别关注的问题。Hayreh和Scott应用虹膜荧光血管造影显示出斜视手术后虹膜血液循环的变化。他们发现鼻侧虹膜主要由内睫状后长动脉供血,内直肌内的睫状前动脉只起次要作用。而颞侧虹膜则主要由上下直肌内的睫状前血管供血,外睫状后长动脉与外直肌的睫状前动脉起次要作用。虹膜大动脉环对睫状前动脉供血受影响后所起侧支循环作用很少,故垂直直肌对维持颞侧虹膜的供血有重要作用[1]。Jensen手术后文献上已有3例眼前节缺血的报告。1976年von Noorden报告1例,1983年Frey报告1例,最近Cline又报告1例[1]。但Girard报告6例Hummelsheim手术,却有4例发生了眼前节缺血。Saunders等报告2例分别在行直肌移位术后9年和20年发生了眼前节缺血[1]。国内张方华等[6]和王滨生等[7]分别报告13例和6例直肌联结术,随访过程中未发现眼前节缺血。本文报告12例亦无一例眼前节缺血。到目前为止,尚无小儿Jensen手术后眼前节缺血的报道。Jensen术中注意以下两点有助于防止眼前节缺血:(1)结扎的缝线不宜过紧。(2)按von Noorden所说,分离垂直直肌时,要分离出肌肉内的睫状前血管,并尽量予以保留。对老年病人手术宜分次进行,先作患眼内直肌后退,4~6月后再作Jensen术[2~4,6]。  本文12例术后,麻痹肌作用方向眼球运动功能都有部分恢复。von Noorden报告这一术式矫正外直肌麻痹效果理想,可使显著的内斜位变为正位,并恢复了5°~10°的外转功能[2]。Selezinka等报告16例,在Jensen并内直肌后退术后,平均可矫正40△的内斜视,并有18°外转功能的恢复[3]。Helveston提出可矫正近30△的内斜视,并能恢复20°的外转功能[4]。张方华报告的13例中,12例术后麻痹肌方向的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转动范围超过中线5°~25°[6]。王滨生等治疗6例Duane综合征,术后患眼水平运动范围增加了25°~40°[7]。既往我们曾对这类病人作单纯水平肌后退-缩短术,术后也能使部分病人达到眼正位。但有以下缺点:(1)眼球运动功能不能改善。(2)眼位容易发生回退。对超过30°斜视的病人无法达到正位。本组病例用Jensen术加患眼内直肌后退,甚至可矫正45°的斜视,并且麻痹肌作用方向眼球运动明显有改善,术后固视野平均增加20°。眼位回退较少,但仍平均有5°~10°回退。von Noorden指出术后过矫往往只是暂时的,以后逐渐消失[2]。因此,我们建议在作Jensen术时,术终调整眼位以轻度过矫为宜。
作者单位:颜建华(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510060)     吴中耀(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510060)     麦光焕(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510060)
参考文献:
[1]Cline RA, Scott WE. Long-term follow-up of Jensen procedures. J Padiatr Ophthalmot Strabismus, .[2]von Noorden GK. Binocular vision and ocular motility: theory and management of strabismus. 3th St Louis: Mosby, 0.[3]Selezinka W, et al. Rectus muscle union in sixth nerve paralysis, Jensen rectus muscle union. Arch Ophthalmol, .[4]Helveston EM. Atlas of strabismus surgery. 3th ed, CV Mosby, 9.[5]李凤鸣主编.眼科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937.[6]张方华,臧企,陈庆奎.直肌联结术治疗麻痹性斜视.中华眼科杂志,2.[7]王滨生,王颖倩.直肌联结术治疗Duane氏眼球后退综合征.中华眼科杂志,5.
&&&&责任编辑:刘小蜗&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 热线:029- 传真:029-
投诉意见,或24小时QQ热线:. Copyright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的临床研究.pdf3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4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硕士学位论文
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的临床研究
姓名:马鸿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眼科学
指导教师:张林娜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
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舀妈盟兹一
坦墨:』:弓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
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名L牡当醇姆师签名:
日期:塑坌』:,三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先天性眼球震颤治疗的临床研究
研究生:马鸿娟
师:张林娜 教授
业:眼科学
目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出生后数天就不同程度存在,对儿童视力及视功
能危害较严重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眼球震颤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说到眼球震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眼球震颤是一种常见的五官疾病,在我们日常中随时都可以遇到的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nystagmus),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眼震可依病因、临床特征和有关的神经眼科情况分为二大类:①知觉缺陷型眼震(sensory
defect nystagmus)如注视性眼震;②运动缺陷型眼震(motor defect nystamgus)如注视麻痹性眼震。  1、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2、增进视力:眼源性眼球震颤,重点是提高视力,防止导致视力随意的原发病变。亦可配制适当三棱镜以消除代偿头位,提高视力。  3、手术治疗:先天性冲动型者(即眼位性):可以进行手术,其目的根据“中间带”眼位矫正其代偿头位,转变眼位,减轻眼球震颤,提高视力。由于慢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强,快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弱。为此,可以将慢相侧两眼外肌后退,以减弱其张力,使与快相侧一组的眼外肌平衡。将“中间带”眼位从偏心注视位转到正前方注视位。  如左方为中间带静止眼位性眼球震颤,可将左眼外直肌及右眼内直肌徙后6mm,左眼内直肌缩短6mm,右眼外直肌缩短7mm(一般外直肌比内直肌多徙后2毫米),使静止眼位移向前方。  上面就是为您介绍彻底治愈治疗的方法,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妨使用下这些方法,但是发现自己患有疾病还是要第一时间的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希望这些对您可以有所帮助让您早日远离病魔。
【眼球震颤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此信息发帖者承担所有法律责任,发现不良信息请点击,开通VIP会员发布信息请!
眼球震颤如何治疗好得比较快 说到眼球震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眼球震颤是一种常见的五官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以遇到的眼球震颤。  眼球震颤(nystagmus),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磁性套索工具怎么后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