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公司的26个写自己优点的作文?

作文素材考前盘点
>>复习指导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作文素材考前盘点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作文素材考前盘点 导读
很多的同学在写作中最为苦恼的问题是找不到能证明观点的材料,于是就广泛的阅读,试图能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在考场上,因为紧张,写作的文题触发功底太疲软,出现平时的积累与考场写作脱节的问题著名的特级教师蔡澄清老师非常注重写作触发功夫的训练触发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因为广泛有大海捞针的迷茫如果能把自己的选择圈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问题就能较好的解决著名的特级教师钟离忧老师所带的班级作文平均分超过51分,其秘诀就是把触发的范围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就是说,在作文素材的积累过程中要把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对1含义丰富角度多样的作文素材要精读,精读过的作文素材就能较好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下面是高三老师们精心挑选出来的素材,希望同学们能精读,用心思考,把他们作为作文素材备考最为重要的首选材料及时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目,先把触发的材料定位为下面的材料,根据题目和中心观点的需要灵活的运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下面的素材能从多方面去解读,能从多角度去运用,对作文素材头疼的同学是一副好的良药妙方,你不妨试试!
凯歌工作室
日星期六 国学大师系列精选1― 提供 凯歌工作室 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 最高学位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 布衣情怀 季老住院期间,每天下午,是他雷打不动的读书读报时间有时秘书李玉洁老师怕他累着,故意丢下了这张忘记了那张,老爷子心里明镜似的,也不动声色,一份读完了,再点另一份 医生来换药了季老的腿上打了两个洞,把塑料小管子生生地杵进去,才能打药,有时还得在肉上动刀子剪子看得李玉洁老师心“嗵嗵”跳,连护工都跟着直冒汗,可是每回老爷子都谈笑风生等医生们走了,李玉洁老师颤声问:“先生您真不疼 ”老爷子回答:“不疼是假的,但又何必给大夫增加思想负担哪?” 不仅如此,老爷子还老对医护人员说:“别再给我用好药了,差不多就行了” 在季先生心中,从来都是为别人着想,只是不关心自己护工也是家庭成员,不但照付工资,和颜悦色,还额外管吃管喝管水果 ○ 人格魅力 李玉洁老师对季先生简直敬如天人:“虽然照顾老先生从体力上确实累,因为我也是快80岁的人了可是从灵魂深处体验到特别的幸福,觉得生活在他身边是一种享受”有人问享受什么李玉洁老师回答:“首先是人格魅力老先生在做人上,从来是克制自己,照顾他人,以德报怨,虚怀若谷而且坚持平民立场,对人没有等级观念,大官来了也是这样,平民来了也是这样,越是被人看不起的人还越平等相待,就说医院里的勤杂工吧,差不多都跟季爷爷聊过家常” 季羡林先生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平民知识分子精神,古称布衣精神,亦即圣贤精神这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是从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竹林七贤……无数布衣知识分子薪火传承下来的高贵文脉这个文脉讲究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君子之爱人也,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这是我们中国的国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立国之本 ○ 心系家国 季先生的一生,用他的话说:“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越老工作干得越多” 极为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又绝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学者相反,他相当入世,胸中承
载着天下万物,时时守望着民族、国家、世界,还有大自然他还一直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始终秉持独家观点,绝不人云亦云 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必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 宽人严己 有一件事在三O一医院引起轰动但见医生护士们窃窃私语,很激愤的样子当他们来到季先生面前,却都换上一脸春风,装着什么事也没发生原来,外省有一位学者在某报撰文,指责季羡林先生“自封大师”,云云 一天,季先生突然把李玉洁老师叫到身边,脸上还是那佛像一般平静,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他还说:“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见李玉洁老师不服气,季先生就叫她端正态度,并说:“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即使胡说八道,对人也有好处就怕一边倒的意见,人就晕了”他特别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赞扬起来从不吝啬什么叫“大师”?作为“大师”,至少他必须是真心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还应执守大唐名相魏征的一句名言“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季先生都做到了 ○ 三辞桂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一辞“国学大师”――“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二辞“学界泰斗”――“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三辞“国宝”――“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 存真求实 季老在其为自选集所做的序言《做真实的自己》一文就这样说道:“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我主张,一个人一生是什么样子,年轻时怎样,中年怎样,老年又怎样,都应该如实地表达出来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杂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现象,是颇能找出一些来的比如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在写作的当时,我是真诚的;后来感到一点失望,我也是真诚的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删改,统统保留下来不管现在看起来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谬,我都不加掩饰,目的仍然是存真”(日《京华时报》) ○ 良人已逝,良知犹存 季羡林先生走了,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显示出了可贵的毅力与真诚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 经典语录 1、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2、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3、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4、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5、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文人墨客系列2 C提供凯歌工作室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 他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复旦教授、巴金研究专家陈思和几年前说: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但惟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般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情绪近似宗教信仰,可是在所谓“后现代型”的社会里,却变得那么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了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却被视为一种杞人之忧 在11月25日巴金百年诞辰前夕,著名文学评论家、巴金研究者陈丹晨也对记者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爱看巴老的作品了,但这个复杂而信仰缺失的社会多需要巴金式的爱和人性啊!“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的大师级作家都不在了,巴金是硕果仅存他是我们跟上个世纪的革命、文学、爱情联系的一个纽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朱金顺在电话中说 中国青年的启蒙老师 巴金伴随中国走了100年了人们仔细回视,发现他跟我们的少年、青年时代联系得这么紧密,或者说跟少年中国联系得这么紧密 刚刚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巴金全传》的陈丹晨是当年上海的老地下党员,他以亲身经历告诉记者说:“巴金对中国青年的意义,我们现在还没有正确估评实际是他影响了整整三四代中国青年,使他们懂得了爱和自由,进而反叛封建社会和家庭我们党是在这个基础上引领他们走向革命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巴老是中国革命青年的启蒙老师“我对著名作家李健吾先生说过的话印象特别深:那时候为什么许多青年男女抱着巴老的作品,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因为他倾诉的苦闷正是年轻人的苦闷,他真诚而急于倾诉的风格正符合年轻人的态度他们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宣泄和鼓舞,他们在巴老的作品中最早懂得了爱人和自由,从此走上了与旧社会决裂的反抗道路 “党的文艺工作领导者、著名评论家陈荒煤曾说,他在鲁艺当教员时发现,许多青年投奔延安并不是看了马列主义书籍,而是读了巴金的作品他们在他的作品中懂得了要反叛和自由那时哪里能反抗?就是延安”
这些出于人道和爱情的反叛,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注定要与人们内心的阶级斗争说发生冲突因而巴老的命运有了不同陈丹晨记得,当时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对广大青年说:“你们现在不要老读巴金的作品了,要读解放区的新文艺作品” 但广大青年对于巴金作品的热衷程度比起解放前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1958年,姚文元等人对巴老发起“拔白旗”运动,指责巴老的作品是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说“觉慧出走以后肯定是无政府主义,不可能是革命者” 围攻了半年多后(为什么叫围攻呢,当时北师大、武大、北大的学生社团和《中国青年》、《读书》、《文学知识》等刊物群起而攻之),有意思的是,《文学知识》登出了批判中的来稿统计,全部肯定巴老作品的有74篇,又批判又肯定的有35篇,全部否定的仅有4篇以后又来了1000多篇来稿,还是这种比例这说明一直到了1958年,虽然经过了反右之祸,巴老在中国青年心目中还是受欢迎的,青年们还是不避风险地为他说话 一直到了“文革”前夕的1963年,巴金的作品还是文艺类中出借率最高之一―――当时陈丹晨到上海图书馆作了一次调查,巴金作品出借率仅排在《青春之歌》、《红岩》和《红旗谱》等三部当代小说之后…… 巴金有两个梦想 “可惜现在的青年不再看巴金的书了!”许多老一代对当代中国青年远离巴金的作品深感惋惜,“一个时代逝去了!”但巴金晚年留给了中华民族另一座令人仰目的高峰,那就是他在中国思想史或者文艺史上说也说不尽的《随想录》
这是他引起争论最多的作品有些人认为这部作品老谈“文革”,没有多少艺术性,没有上升到哲理高度还有人认为这是右的代表……巴金知道这是种种来自上面和下面的非议陈丹晨回忆,巴金也曾伤感地说,是不是我已经老了,有老年人的唠唠叨叨?但是掩盖了伤疤并不等于伤疤就不存在了,病症也不能好 他怎么能忘了“文革”带给他的?他一辈子劝人爱和非暴力,但他的爱妻却在人性恶的大爆发中惨死“‘文革’的教训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大了我们社会现在许多负面的东西:腐败、理想破灭、缺少操守,包括最后的阵地―――学术界的沦丧,都跟‘文革’的恶果有关但没人去清算巴老为此紧抓住这个不放,顶住了压力写出《随想录》许多文章只能被删改或是先拿到香港的《大公报》上发表,但收入《随想录》时,巴老坚决要求恢复原样” 对“文革”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以及民族信仰丧失,巴金内心很痛苦,说“文革”以后怎么还是这个样子他觉得他一个人的反思真是很艰难:“我现在走的还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 巴金晚年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讲真话”在《随想录》中至少有4篇以“小骗子”为名,反反复复说这件事 作家李辉在巴金百年诞辰前写道:“他在晚年一再强调的‘说真话’,对于他,是道德人格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准则当我们稍稍回顾一下反胡风、反右、‘文革’时的历史,就不难看出,道德往往是决定知识分子乃至所有人作出各种表现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巴金以他的体验,以他的整个人格,向人们昭示着:注重道德的冶炼,真诚地做人,少一些良心自责,与创作出优秀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此,他认为,作家以及每一个人,首先得做一个真诚的人” 巴金的“讲真话”表现了一种深刻的自责精神他对陈丹晨说:我们当时听了话,批判胡风,后来说批错了,但没人出来负责,反而让我们内心经受煎熬不忏悔,这是我们民族的弱点这一点我们确实应该像德国人学习他们不认为法西斯是希特勒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德国民族的耻辱,而我们却把一场民族的悲剧推到几个人(林彪、四人帮)身上 巴老最感人的人格魅力就表现在他强调言行一致他早已在内心有一个决定,像托尔斯泰晚年那样用实际行动进行忏悔他反反复复苛刻地解剖、鞭挞自己“为了保全自我而被动去写检讨,去讲假话,去批判人,包括所熟悉的友人”的行为他是中国第一位表现出忏悔精神的伟大人物 《随想录》最后一篇文章是《怀念胡风》写这篇文章时巴金已经得了帕金森病,每一个字都是用左手推扶着右胳膊,颤颤巍巍画出来的每天写100多个字,七八千字的文章写了1年时间 他现在不能说,不能写,赖鼻饲维持生命他特别痛苦,思维清晰而不能与人交流,求死又不能他多次向身边人表示“我是在为你们活着”但他活着,多少人就会感到温暖正像20世纪90年代编辑了《巴金全集》和《巴金译文全集》的著名编辑家王仰晨说的,“即使他已丧失了生活的基本能力,但只要他仍和我们在同一个星球上呼吸,我们就会感到踏实,感到精神上有了支柱”
巴金有两个梦想他多次给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写信,终于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世界上最现代化、最宏丽的文学纪念馆的建成他的另一个梦想还没实现,那就是建立“文革”博物馆(沙林) 文人墨客系列3、嵇康提供韩莉老师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人物事略 博才嵇康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
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竹林七贤
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嵇康饮酒
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
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
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嵇康与孙登
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 名家点评 (晋)颜延之:中散不偶世,本白餐霞人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立俗迕流议,寻山洽隐沦,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五君咏》) (唐)白居易: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是非不由己,祸患安可防使我千载后,涕泗满衣裳(《杂感》) (宋)李清照:两汉本绍继,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咏史》) 素材运用 适用话题:自我认识和别人的期待
心灵的选择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自虐 坚持自我
正义的选择等
成功创业者系列精选
俞敏洪提供曾超武老师
【人物简介】 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在江苏省江阴市接受中小学教育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期间患病(肺结核)休学一年,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日,新东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开创了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俞敏洪身价暴涨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报告显示,新东方2007财年第一季(日到8月31日)净营收为4.293亿元,同比增长31.4;净利润为1.651亿元,同比增长100.8目前,新东方占有全国60以上的出国英语培训市场 【人物事略】 连续三年 终于迈进北大之门   俞敏洪是在农村长大的新东方上市后,他接受采访时说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7岁时在稻田里插秧,还有其他一些农活我学到的经验是必须持之以恒如果要想达到一个目标,必须长时间地艰苦努力”   与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故事一样传奇的是他三次高考才考进北京1977年底,高考恢复,这也给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俞敏洪带来了转变个人命运的机遇但1978年第一次,他英语仅考了33分   第一次高考失败后,俞敏洪迎来了人生的第二份工作,在一所中学教英文他回忆道:“那一年我16岁,英语勉强能背完26个字母,哪里能教学生,但农村的初一,似乎怎么教都行,学生还很喜欢我从那时开始,我决定第二次参加高考”经过8个月的复习后,俞敏洪参加了1979年的高考,但再次落榜,因为英语只考了55分1980年,他第三次参加,英语考了95分,成功进入了北京   在北大的5年,俞敏洪一直认为是过着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一方面是因为普通话不好,二是英语水平一塌糊涂上学期间,他还因为得了肺结核,不得不留级到下一届   日后被称作中国“留学教父”的俞敏洪在评价刚上大学时的英语水平时说:“实际上我的英语水平很差,在农村既不会听也不会说,只会背语法和单词我们班分班的时候,50个同学分成三个班,因为我的英语考试分数不错,就被分到了A班,但一个月后,我就被调到了C班C班叫做‘语音语调及听力障碍班’”他的英语水平是怎么提高的呢?俞敏洪后来回忆说:“我上一年级时,下决心要学好英文,所以开始背《新概念英语》第三册,刚开始时感到无比痛苦,两三天才能背一课,还经常背了就忘但后来我渐渐对背诵着了迷,乐此不疲,平均每天能坚持背10个小时以上,越背越有成就感,整整几个月没去上课、没和同学聚餐最后把60篇课文背得纯熟,心情也特别舒畅” 正是因为这样的苦练,让俞敏洪背下了惊人的8万个单词,也让他顺利地留在了北京任英语老师 北大情结:北大踹了我一脚 在5年里,没有一个女孩子透露出爱上自己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 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激情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我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他说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俞敏洪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邂逅是在日晚上9点,那时他的身份是北大一名英语教师这第一份忠贞的爱情在历经波折后一直延续至今天采访当中,他说他刚刚收到老婆的短信,并一五一十地念出来:“老公,我好想你啊”说这句话的神情竟然比他之前那句“去年已经有80万学生”还要振奋 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我是惟一他们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个学校的人”俞敏洪坦然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真是这样,你可以去问他们所以我用事实告诉那些在国外的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现在他自诩他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俞敏洪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在北京新东方校长周成刚调侃地说,“苦苦奋斗了20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着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两个人的东方学校英语培训部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抓住了出国热的机会,凭着北大训练的头脑和一张嘴,再加上失败的出国梦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头扎进了民办英语培训领域“我找到了一家叫做‘东方学校’的民办学校,为他们创办了外语培训部,以承包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做了起来我当时憋着一股气,一心想要做出点成绩来洗刷自己在北大遭受的耻辱,又想尽快存够钱出国读书,所以特别发奋”俞敏洪回忆说 最开始,俞敏洪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张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学校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时只有两个人,他是头,老婆打下手,当出纳会计,上午他骑车出去,拎着糨糊桶,电线杆上贴广告,下午守株待兔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名,俞敏洪当时不得不在托福、GRE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 有媒体记录了俞敏洪最初创业的那段经历:数九寒天,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都结成了冰,有时他实在冷得受不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他的这段创业经历成了新东方一直传诵的故事 “贴广告很辛苦,我还常做免费讲座啊,免费讲课啊,没有地方,没有钱等等,非常艰难但这一切并不长,半年左右就过去了因为后来学生经过我不断做免费上课,真正体会到了上课的意义,后来他们就开始交费、报名,这个时期就过去了”俞敏洪说 从1991年到1993年创办新东方学校之间,俞敏洪还在其他培训机构打了两年工,“我要是从北大出来直接干新东方肯定干不成,因为一点办培训机构的经验都没有”俞敏洪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我既不要求加工资,也不去跟校长吵,我告诉校长,我来帮你做别的事情我就是想看学生怎么管理,后勤行政怎么弄,包括给学生复印资料我都干,他们都觉得我很好最后我开始了解整个培训机构的运作方式,然后我分析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什么地方,我干过大概四五家培训机构”从这些培训机构里,俞敏洪找到了新东方成功的一些方法,如免费试听,学生选择老师等:“我知道他们的处理方式有问题,比如他们做培训的时候,学生交了费坚决不退,老师上课再差,学生闹事也不换后来我做新东方,把那些弊病都屏蔽掉了,新东方就起来了” 新东方正式成立于日,这个日子,俞敏洪就像自己女儿生日一样记得清楚而“新东方”这个名字,也直接来自于他1991年创办的东方学校外语培训部“当时决定创办一所自己的学校,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刚好有个朋友办了个公司叫‘新北高’,于是我灵机一动,就在东方前面加了个‘新’字,‘新东方学校’从此诞生”他后来回忆拿到办学许可证的那一天,用词很富有感情:“拿到办学许可证的那一天是11月16日,我骑着自行车到海淀教育局领许可证北京正好刮着大风,漫天黄沙飞舞,给我带来了一种壮士出征、慷慨悲壮的感觉” 从小平房到办公楼,从培训班到上市公司 1993年到1995年,被俞敏洪称为“个体户”奋斗阶段,“刚开始我一个人当老师,后来周围有几位老师加入,再后来我让老婆把工作辞了,负责报名工作” “新东方的第一批团队成员实际上是一批下岗工人,十来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她们帮新东方管理教室、打扫卫生、印刷资料、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帮助服务学生等第二批重要团队是新东方最初的十几个老师,包括钱坤强、夏红卫、杨继、宋昊、钱永强等人物” “那真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大家走进教室拼命上课,走出教室大碗喝酒,到一期班结束后大家就一起分享胜利果实,根据每人的贡献论功行赏当时发工资还没有银行卡,需要到银行领出大把的现金发放,而且都是十元钱的面值,所以老师们常常用一个大书包把钱开心地背回去……” 到1994年,俞敏洪已挣够了学费,可以出国留学了:“1994年,我收到了国外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但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继续办新东方”因为这时他已发现,新东方的学生,1994年比1993年增加了好几百倍,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到1995年底,新东方学生已有1.5万人了教学方面在蓬勃发展,而我深感一个人实在力量太有限,太苦、太累、太孤单、太悲伤我面临选择,要么把新东方关掉,要么把新东方干大,最后我们选择把新东方干大我跑了一趟美国” 在美国和加拿大,俞敏洪说服王强、徐小平等人回国,这次出国,他又使用了一点“小手段”:“到了1995年底,我让他们一起回来干,我给他们典型的刺激是什么?当时中国没有信用卡,我在国内换了整整1万美元的现金,全是100元的大钞,吃饭的时候,我就只能掏现金请他们吃饭,这个给了他们很大的刺激……他们觉得俞敏洪都能做这样的事,那他们回去至少能做得跟我一样好”一批名师成就了新东方在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的地位:徐小平的出国留学咨询,王强的“美式思维口语教学法”,包凡一、何庆权从加拿大带回超凡的英语写作…… 在经历过股权改造、ETS风波、“非典”等事件的考验后,16年来,新东方已由一个英语培训学校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结构的上市公司,办公地点也从小平房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办公楼并在多个城市设有学校和培训中心,而俞敏洪也由一个只会英语教学的老师成为了一位极富传奇的老总 时代影响:留学热中的创业传奇 成为青年的励志样本 俞敏洪和他创办的“新东方”的影响,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来自自习室里学生们使用的一本本新东方教材,以及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上课的学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俞敏洪所著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已成为了北大等高校跨专业学生持有率最高的读物之一“我们班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如果要出国留学,没有接受过新东方的培训,心里无论如何也不踏实”2000年前往美国伊利诺伊留学的郑女士说,她身边出国留学的同学几乎都在新东方学习过自1993年到2008年底,新东方已在全国39个城市设立了41所学校、400多个学习中心和6家子公司,累计培训学员700万人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一种说法,在北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至少一半是从新东方出去的 而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俞敏洪本人所提倡的励志教育俞敏洪说,学生来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语言能力提升,但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把两种元素融入到了教学中: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教育可以说正是这两种元素造就了新东方的魅力,使新东方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励志教育,十几年来已成为新东方的一种传统,很多学生在百无聊赖和四顾迷茫中走进新东方,在听完老师的讲课后,常常眼前一道亮光闪过,发现生命可以过得远比自己想象的精彩,也发现只要坚持奋斗,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说 在连续三年后走进北京,在北大因为得肺结核病休学一年,毕业后联系出国三年未成,后来千转百回创立了新东方,俞敏洪的经历成为最好的励志教育素材而且在实际授课中,他和同事们也留下了很多让学生感动的故事,这些都成为了新东方励志教育的一部分 被最多人记忆的是烛光中授课的故事俞敏洪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没有任何预告就停电变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上课刚几分钟教室就一片漆黑,学生辛辛苦苦挤公共汽车来到教室,再让学生回去于心不忍于是就给每个学生发一根蜡烛,停电后一起点燃,几百根蜡烛在阶梯教室里闪烁着光芒,老师在烛光下声嘶力竭地讲课 正是通过这种言传身教,“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个被称作新东方精神的口号激励了很多学生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今天再评估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时代影响,已不仅是一个成功教育学生的老师的典型事迹,更是一个被称为传奇的商业故事俞敏洪的创业经历给人带来的影响也已远远超越了课堂“我就是从俞敏洪的经历中找到了应该走的路”毕业于北大的王越直接“复制”了俞敏洪的经验,在家乡济南创办了外语培训学校,现已颇具影响力 【人物语录】 1、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另一种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比如学化学的人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这也是成功 2、当你是地平线上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甚至从你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 3、你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不能说自己是全校最好的、全北京最好的、全国最好的、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你不必自傲;同样,你可以说自己是班级最差的,但你能证明自己是全校最差的吗?能证明自己是全国最差的吗?所以不必自卑 4、谁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新东方相信,个人奋斗制胜、攫取成功的精神财产将永远贫富不均在浩瀚的生命之岸,你应该自豪地告诉世界,你追求过,你奋斗过,你为辉煌的人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6、光有奋斗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现状,分析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你给自己定了目标,你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7、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生活之美也就向你展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8、树的精神――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9、水的精神――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 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政客风采系列 精选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提供杨燕丽老师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给他的处罚功与罪在瞬间便交织在一个人身上,将其扭曲再造,像原子裂变一样,产生出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作为最大的私有者,总是以天上为私道光在禁烟问题上本来就犹豫,大臣中也分两派我推想,是林则徐那篇著名的奏折,指出若再任鸦片泛滥,几十年后中原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无可以充饷之银”,狠狠地击中了他的私心他感到家天下难保,所以就鞭打快牛,顺手给了林一个禁烟钦差林眼见国危民弱,就赴重任,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他太天真,不知道自己“回不回”,鸦片“绝不绝”,不是他说了算,还得听皇上的果然他上任只有一年半,1940年9月,就被革职贬到镇海第二年7月又被再“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就在林赴疆就罪的途中,黄河泛滥,在军机大臣王鼎的保荐下,林则徐被派赴黄河戴罪治水半年后治水完毕,所有的人都论功行赏,惟独他得到的却是“仍往伊犁”的谕旨林则徐就是在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下西出玉门关的
但是,自从林则徐开始西行就罪,随着离朝廷渐行渐远,朝中那股阴冷之气也就渐趋淡弱,而民间和中下层官吏对他的热情却渐渐高涨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是当年林则徐没有想到,就是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也为之惊喜 林则徐在广东和镇海被革职时,当地群众就表达出了强烈的愤懑他们不管皇帝老子怎样说,怎样做,纷纷到林则徐的住处慰问,人数之众,阻塞了街巷他们为林则徐送靴、送伞,送香炉、明镜,还送来了52面颂牌,痛痛快快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的抗议林则徐治河之后又一次遭贬,中原立即发起援救高潮,开封知府邹鸣鹤公开宣示:“有人能救林则徐者酬万金”林则徐自中原出发后,一路西行,接受着为英雄壮行的洗礼不论是各级官吏还是普通百姓都争着迎送,都想尽力为他做一点事,以减轻他心理和身体上的痛苦山高皇帝远,民心任表达日,林离开西安,“自将军、院、司、道、府以及州、县、营员送于郊外者三十余人”抵兰州时,督抚亲率文职官员出城相迎,武官更是迎出十里之外过甘肃古浪县时,县知事到离县31里外的驿站恭迎林则徐西行的沿途茶食住行都被安排得无微不至进入新疆哈密,办事大臣率文武官员到行馆拜见林,又送坐骑一匹到乌鲁木齐,地方官员不但热情接待,还专门为他雇了大车5辆、太平车一辆、轿车两辆日,经过4个月零3天的长途跋涉,林则徐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伊犁将军布彦立即亲到寓所拜访送菜、送茶,并委派他掌管粮饷这哪里是监管朝延流放的罪臣啊,简直是欢迎凯旋的英雄林则徐是被皇帝远远甩出去的一块破砖头,但这块破砖头还未落地就被中下层官吏和民众轻轻接住,并以身相护,安放在他们中间
现在等待林则徐的是两个考验:
一是恶劣环境的折磨从现存的资料看,我们知道林则徐虽有民众呵护,还是吃了不少苦头由于年老体弱,路途颠簸,林一过西安就脾痛,鼻流血不止当他从乌鲁木齐出发取道果子沟进伊犁时,大雪漫天而落,脚下是厚厚的坚冰,无法骑马坐车,只好徒步,趟南而行陪他进疆的两个儿子,于两旁搀扶老爹,心痛得泪流满面,遂跪于地上对天祷告;若父能早日得赦召还,孩儿愿赤脚趟过此沟林则徐到伊犁后,“体气衰颓,常患感冒”,“作字不能过二百,看书不能及三十行”历史上许多朝臣就是这样死在被发配之地,这本来也是皇帝的目的之一林则徐感到一个无形的黑影向他压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深觉时光可惜,暮景可伤!”“频搔白发渐衰病,犹剩丹心耐折磨”,他是以心力来抵抗身病啊
二是脱离战场的寂寞林是一步一回头离开中原的当他走到酒泉时,听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痛心疾首,深感国事艰难他在致友人书中说:“自念一身休咎死生,皆可置之度外,惟中原顿遭蹂躏,如火燎原……侧身回望,寝馈皆不能安”他赋诗感叹:“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本来封建社会一切有为的知识分子,都希望能被朝廷重用,能为国家民族做一点事这是有为臣子的最大愿望,是人们人生价值观的核心现在剥夺了这个愿望就是剥夺了他们的生命,虎落平川,马放南山,让他在痛苦和寂寞中毁灭
玉门关外风物凄凉,人情不再,实在是天设地造的折磨罪臣身心的好场所你走一天是黄沙,再走一天还是黄沙;你走一天是冰雪,再走一天还是冰雪不见人,不见村,不见市这种空虚与寂寞,与把你关在牢中目徒四壁,没有根本区别马克思说,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把你推到大漠戈壁里,一下子割断你的所有关系,你还是人吗?呜呼,人将不人!特别是对一个博学而有思想的人、一个曾经有作为的人、一个有大志于未来的人
“腊雪频添鬓影播,春暂借病颜酡三年飘泊居无定,百岁光阴去已多” “新韶明日逐人来,迁客何时结伴回?空有灯光照虚耗,竟无神诀卖疾呆”(《除夕书怀》)
他一个人这样过除夕 “雪月天山皎夜光,边声惯听唱伊凉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中秋感怀》)他一个人这样过中秋 “嫡居权作探花使忍轻抛、韶光九十,番风甘四寒玉未消冰岭雪,毳幕偏闻花气算修了边城春禊,怨绿愁红成底事,任花开花谢皆天意休问讯,春归未”(《金缕曲&8226;春暮看花》)
他在季节变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
当权者实在聪明,他就是要让你在这个环境里无事可做,消磨掉理想意志不管你怎样地怒吼、狂笑、悲歌,那空旷的戈壁瞬间就将这一切吸收得干干净净,这比有回音的囚室还可怕任你是怎样的人杰,在这里也要成为常人,庸人,失魂落魄林则徐是一个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良臣,是可以作为历史标点的人物禁烟的烈火仍在胸中燃烧,南海的涛声还在耳边回响,万里之外朝野上下还在与英国人做无奈的抗争,而他只能面对这大漠的寂寞兔未死而狗先烹,鸟未尽而弓先藏“何日穹庐能解脱,宝刀盼上短辕车”他是一个被捆绑悬于壁上的壮士,心急如焚,而无可用力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处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延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他写信说,“获咎之由,实与寻常迥异”,“此事定须终止,不可渎呈”他明确表示,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没有一点私欲,不必向任何人低头,为了自己抱定的主义,他能容得下一切不公平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林带头规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捎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北疆虽僻远,但雨量较多,农业尚可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这无疑又是对林则徐的一场更大更苦的折磨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域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拨”、“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延,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也算是“钦差”吧,但这与当年南下禁烟也完全不同这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工作,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份外”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辅等皆霸为已有当地汉、维群众无寸土可耕,就是驻军修营房拉一车土也要交几十文钱,百姓埋一个死人也要交银数两土王大肆截留国家税收,数十年间如此横行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此咽喉要地,实边防最重之区,无田无粮,几成化外”,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对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必须互相和睦,轸域无分”为防有变,他还将此布告刻成碑,“立于城关大道之旁,俾众目共瞻,永昭遵守”布告一出,各族人民奔走相告,不但有了生计,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要知道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恰这时清延赦令亦下,林则徐在万众感激和依依不舍的祝愿声中向关内走去 一百多年后,我又来细细寻觅林公的踪迹当年的惠远城早已毁于沙俄的入侵,在惠远城里我提出一定要谒拜一下当年先生住的城南东二巷故居陪同说,原城已无存,现在这个城是清1882年,比原城后撤了7公里重建的这没有关系,我追寻的是那颗闪耀在中国近代史上空的民族魂,至于其载体为何无关本质我小心地迈进那条小巷,小院短墙,瓜棚豆蔓旧时林公堂前燕,依然展翅迎远客我不甘心,又驱车南行去寻找那个旧城穿过一个村镇,沿着参天的白杨,再过一条河渠,一片茂密的玉米地旁留有一堵土墙,这就是古惠远城夕阳下沉重的黄土划开浩浩绿海,如一条大堤直伸到天际我感到林公的魂灵充盈天地,贯穿古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林则徐的修行名言:1.父母不孝,奉神无益2.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二)存心不善,风水无益4.行止不端,读书无益5.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6.做事乖张,聪明无益7.时运不济,妄求无益8.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9.不惜元气,医药无益10.淫恶肆欲, 阴骘无益 ■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曾在总督府衙题写了这样一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告诫人们:只有拥有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善于听取各处意见,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才能达到“壁立千仞”的境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素材点拨:林则徐一生正直为国,虽不在其位,亦在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皆由其一颗赤子之心,心牵国家社稷,情系百姓,一心为民虽历经磨难,饱受折磨,仕途坎坷,但亦不改其心其志其行为我们在黑暗中带来一束亮光,指引着我们修身立志,加强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的提升!斯人虽已逝,但民族之魂不灭,精神必将永存 适用的话题:责任、立志、爱国、修身、管闲事、面对磨难、人生境界(杨燕丽整理) 艺术家风采系列精选吴冠中提供王守东老师 1、人物概述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耐人寻味……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 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2、人物素描 一位出生在江苏宜兴的瘦骨嶙峋的老者,对中国油画和国画皆有筚路蓝缕之功,他自言崇拜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文化先驱、启蒙思想家鲁迅,而他本人一生的作为与言说亦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学贯中西,赤子怀抱,画笔常吟故园情;特立独行,大家风范,文心追慕民族魂 在画家吴冠中谢世二周之际,让我们以人物版的一篇长文来对他表示祭奠任何赞誉之词面对经历过社会生活的深重苦难和付出过艺术创造之苦功的人来说,都会显得黯然失色那就只让一代艺术大师的思想和足迹来自我印证或许我们应该留意,吴冠中成就了什么?是什么成就了吴冠中?他一生的追求启示何在? 我们的社会需要各个领域的俊杰与英才,可人们却较为吝惜一个“英雄”的称谓,更鲜有文化、艺术界的人物被冠以“英雄”的名号或许因为艺术的创作常常是艺术家自己关在斗室里完成,就像直到90岁高龄还笔墨伺候的吴老先生那样,人们对他们的“英勇行为”难窥究竟 让我们来为一直在为他的祖国、故乡、亲人与同胞画像的人也画一幅素描吧,如果我的文字能具有一种生动、鲜活的表现力或者,我们该拿出城市中的一小块空间,用那剖面可以自然呈现水墨山水画的大理石立一尊雕像,永久地纪念和追忆那曾经用一支画笔荣耀过他的国家和民族,同时也令世界惊艳的人 怎一个“苦”字了得 1919年是中国苦雨腥风的年份 吴冠中是在贫寒农家降生的一个苦孩子,笔名“荼”,即苦菜之意 他住在宜兴闸口北渠村几间矮小的祖屋里,小时候常在离家不远的一片野草地――坟场上玩耍母亲生了六个孩子,体弱多病,繁重家务全由做小学教员的父亲打理家中仅有的十几亩田地养活一大家人,父母拿出平时积攒的血汗钱供子女上学小冠中懂得其中滋味,甚为发奋,每次考试都争取班里或学校的头名 人家曾对他父亲夸赞:“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18岁,刚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读书一年,就遭逢日本侵略军攻占卢沟桥的“七七事变” 国难当头,他随师生颠沛流离,只能在临时搭建的木头房里上课,到过湘西的沅陵,又辗转贵州的贵阳,再到云南的昆明,直至落脚四川的山城重庆 “因交通是大问题,学校没有办法做到集体行动,只能给学生发放路费,由学生自己想办法从昆明一路连绵到重庆,我细心观察荒村、废墟、贫穷连着贫穷的大地,真是一条苦难的长城我苦难的祖国,还抚育着我们这一代苦难的子孙” 苦难家庭的孩子常怀苦心,苦难国度的学子善于苦读 在杭州艺专的7年时间,受到留法的校长林风眠、教授吴大羽、蔡威廉、方干民、李超士、雷圭元、刘开渠等影响,吴冠中得益于注重个性解放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同时在素描基础训练、法文课语言训练两方面大有长进而绘画系的课程包括油画和国画,二者兼学,为他日后对油彩、墨彩的融合探索奠定了基础像老师们那样去法国留学――勤工俭学,成为不少学生的梦想吴冠中把攻读法语作为实现梦想的准备对于学油画的学生来说,“拼命也要学好法语”,正像一个学歌剧的学生,一定要学会意大利语一样 在重庆大学担任建筑系美术课的助教时,他用业余时间去中央旁听法语课,并到“文化中心”沙坪坝的旧书店里淘换法文旧书,包括小说原文和中译本,边查字典边阅读,半小时翻一页也要“啃”机遇,就是这样“等”来的 1946年,全国遴选公派留学生考试举行 27岁,好不容易考上去法国留学的政府公费留学生,却要面临和新婚妻子朱碧琴的4年别离那时万里之遥,拮据的小两口付不起探亲的路费,而通信又是一种令人焦灼的漫长期待 在国立巴黎高级美术学校,吴冠中师从四五十年代名震巴黎的重要画家、苏费尔皮教授,受益匪浅“他观察对象强调感受,像饿虎扑食,并将艺术分为两路:小路艺术娱人,大路艺术撼人”教授还把美和漂亮区分开来:美,是触及内在和灵魂的艺术感觉;而漂亮则更多的是作用于感官的体验“如果他说学生的作品‘漂亮呵’,便是贬义词,是让你警惕” 留学的日子,生活上较为优裕,“公费留学属于中法文化交流项目,在法费用由法国外交部按月支付城的宿舍一人一间,约30平方米,包括小小卫生间、一床、一桌、一椅、一书架每层楼设公共淋浴室及煤气灶,可煮咖啡烤牛排每晨有老年妇女服务员来打扫……”但内心的痛苦和压抑只有苦难中国的学生们自己知道―― 几十名中国留学生搭乘美国邮轮“海眼”号前往欧洲大陆,船上服务生拒绝收取住在廉价的四等舱里的中国人的小费; 巴黎卢浮宫的一位管理员曾在维纳斯雕像前挖苦地问:“在你们国家没有这些珍宝吧?”吴冠中立刻回答:“维纳斯可是希腊的,是被强盗掠走的你没有到过中国,你去吉美博物馆看看被强盗抢来的中国珍宝吧” 最受刺痛的经历发生在暑假去伦敦参观,红色的双层巴士上,一位绅士打扮的乘客,拒不接受从中国人手中交给售票员的硬币――作为找零这“一件小事,却像一把尖刀刺入心脏,永远拔不出来” 如果说吴冠中“童年认知的苦是穷”,那么他青年认知的苦是歧视,贫穷落后的国家和民族被人歧视 “我曾千方百计为学法语而怀抱喜悦,而今付出的是羞耻的实践但咬紧牙关,课余每晚仍去夜校补习口语”――为的是学到知识报效祖国 怎一个“情”字了得 人的情感向背,不光凸显其心灵气质,也常常能够决定其人生走向对于艺术家来说,情感的重要性甚至超过理性思维,并早已超越人伦的范畴,而直接反映其艺术天分的高低,也影响其艺术作品的优劣文章不是无情物,情之伪者不可染翰操觚,丹青亦然天下绝妙艺术皆出自至情至性之人 吴冠中91岁人生的千万件画幅、百万字文章、五洲四海的画展与画藏捐赠……怎一个“情”字了得 巴黎艺术深造深得导师苏费尔皮教授的赏识,一心想为其签署延长公费的申请表这是多少留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美事,但是,经过再三考虑,最终吴冠中还是婉谢了教授的美意他执意要回到故乡,回到祖国,回到那片饱经磨难的土地与同胞们在一起 1950年的暑期,吴冠中从巴黎返回,奔向他向往的新中国行前,他曾给母校――杭州艺专的吴大羽老师寄函一封,倾诉其思念故土的衷肠,赤子情浓,跃然纸上: “我试验着更深度的沉默,但是国内紊乱接着紊乱,使我日益关怀着你们的行止和安危今天,我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我不愿以我的生命来选一朵花的职业诚如我师所说:茶酒咖啡尝腻了,便继之以臭水毒药何况茶酒咖啡尚非祖国人民当前之渴求如果绘画再只是仅求一点视觉的清快,装点了一角室壁的空虚,它应该更千倍地被人轻视!因为园里的一株绿树,盆里的一朵鲜花,也能给以同样的效果,它有什么伟大崇高的地方?何必糟蹋如许人力物力?我绝不是说要用绘画来作文学的注脚、一个事件的图解,但它应该能够真真切切,一针一滴血,一鞭一道痕地深印当时当地人们的心底,令本来想掉眼泪而掉不下的人们掉下了眼泪我总觉得只有鲁迅先生一人是在文字里做到了这功能颜色和声音传递感情,是否不及文字简快易喻?” 在谈到回国从事艺术创作的抱负时,他说:“我不愿自己的工作与共同生活的人们漠不相关祖国的苦难憔悴的人面都伸到我的桌前!我的父母、师友、邻居、成千上万的同胞都在睁着眼睛看我!苦日子已过了半世,再苦的生活也不会在乎了总得要以我的生命来铸造出一些什么!无论被驱在祖国的哪一个角落,我将爱惜那卑微的一份,步步真诚地做,不会再憧憬于巴黎的画坛了暑假后即使情况更糟,我仍愿意回来火坑大家一起跳我似乎尝到了当年鲁迅抛弃医学的学习,决心回国从事文艺工作的勇气……” 情系祖国,还是情“戏”祖国,实在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难道没有所谓的画家、艺术家在张口闭口爱国爱民族如何如何,可生平作为却难以服众如果不是十年“文革”被抄走的这封信函又物归原主的话,我们恐怕就再难看到60年前,一位身居海外、而立之年的青年对祖国的这番深情表白 对于自己的祖国,吴冠中是肝胆相照的赤子;对于绘画艺术,吴冠中则是倾心奉献的恋人 2005年,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吴冠中艺术回顾展》的自序,以“一个情字了得”为题,追忆了他痴情艺术的经过: “年轻的我,抛弃浙江的工程学习,宁愿降班,转入了杭州艺专从家庭的贫穷着眼,从我学习成绩的优异着眼,从谋生就业的严峻着眼,所有的亲友都竭力反对我这荒诞之举我当然也顾虑自己的前程,但不幸而着魔,是神,是妖,她从此控制了我的生命,直至耄耋之年的今天……恋情无边,发现真实与创造美,永远是诱惑科学家和艺术家忘我的动力别人称颂他们的使命感,这使命感其实是感情的喷发或爆炸……” 作为艺术家兼艺术教育家(常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建筑学院教授)的吴冠中,告诫他的弟子,名家不等于杰出者,名画未必是杰出之作伪造了大量的废物欺世,后人统统以垃圾处理对名家名画应作如是观:要害问题是情之真伪与情之素质,而对技法的精致与怪异不必动心“情之素质”,是吴先生创造的词汇,那是指所有以艺术创造为生或以艺术鉴赏为业及以艺术爱好为乐者所必备的一种素质,需要悉心涵养他说:“艺术的失落同步于情感的失落,我不相信感情的终于消亡情之传递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情字了得” 吴先生除了大量奇崛画作外,还留下很多珍贵文字,洋洋洒洒有170万字之多,如《我负丹青》(自传)、《我读石涛画语录》、《画外文思》、《艺海沉浮》、《吴冠中文集》(5卷)、《吴冠中文丛》(7卷)等等这源自他青少年时代的文学情结,渴望追随鲁迅,用文章做文化启蒙,影响世道人心“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有多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其油画《野草》(中国美术馆收藏)表达了他仰慕先贤的心绪,“我从鲁迅的小说中,感受到故乡美” 说到故乡――烟雨江南的美,必得看吴冠中的画作《鲁迅故乡》(油画1978年)、《江南人家》(油画1980年)、《静巷》(油画1981年)、《双燕》(墨彩1981年)、《水乡周庄》(墨彩1986年)、《忆江南》(油画1996年;墨彩1996年)、《江南居》(墨彩2000年)、《白墙与白墙》(油画2002年)……从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这20多年间画家魂牵梦萦的故土,通过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油画与墨彩的交替与叠加,在画面中呈现出一个个基于印象的新奇世界――艺术的境界,如同高飞的风筝系着母亲大地翱翔……“风筝不断线”是他的一个艺术观点,作品是风筝,线是灵感的母体――大众情意 他说:“这情,万万断不得” 晚年的吴冠中,一直蜗居于北京方庄小区的最普通的单元楼里,书房仅5平方米,然而,他的画作拍卖总额却高达十七八亿元,仅一幅《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1974年)便拍出5000多万元的天价其拍卖所得或捐赠清华作为“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奖励基金”,或捐赠给其它助学基金会或灾区……明月无私照,艺术不私藏“我满意的作品约有两百幅,舍不得卖这些作品都是我的好姑娘,总不能一辈子守着我,总有一天要让她们嫁到好人家好人家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他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等作品400多件老画家占有着世间最小的居住空间,却把最有价值的艺术和艺术精神传递给无限的时空,并珍藏于千万人的心灵…… 怎一个“负”字了得 关于吴冠中,流传得最广的一句话,在艺术圈内便是“笔墨等于零”,而在艺术圈外的社会上该是“我负丹青” 这两天,跑了好几家书店,都告之“卖完了”或“昨天还有两本,刚卖完”书店坐在电脑前负责查询的服务员看我急得一头汗,便解释说:“我知道《我负丹青》这本书,前几年就很热销,就是辜负的‘负’,对吧?不会查错的” 文学家谁会说“我负文字”,那不是砸自己的饭碗吗?画家谁愿说“我负丹青”,这画还怎么卖呀?可吴冠中先生说了,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细细品味画家的一生,“负”字可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辜负”,另一个是“背负”前者,体现出画家视艺术为神圣,境界之高远穷其一生也难以抵达;后者,则表示画家愿为艺术献身,甘愿做创造之苦工,如同背负重物前行,无怨无悔 吴冠中先生正是这样做的 他的一生致力于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打通”,并以兼容并蓄的大家风度努力探索、尝试,立足本土,留洋取经,古慕石涛,西崇梵高,始终以艺术创新为天职,不畏世人的讥讽、侧目,在技法和形式上了无禁忌,在内涵和意境上殚精竭虑,其作品具有超前意味,可做跨国界的交流而无碍,足为后世楷模应该说,他用油彩和墨彩为世界谱写了中西合璧的不朽乐章从此,油画家的作品中有了结合得更加自然的气韵生动的中国诗意,而国画中也有了欧洲现代派、印象派的光影《大漠》为证,《交河故城》为证,《高粱与棉花》为证……他创造出一种属于绘画的“世界语”我相信,未来的岁月将会证明这“世界语”的魅力 事实上,这魅力已显 高傲的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吴冠中的《小鸟天堂》(墨彩1989年),并于1992年3月专为这位中国画家破例,首次打破200多年来只展出古代珍贵文物而不展览在世画家作品的规矩,举办了轰动雾都的《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画展英国王室成员和各界名流参加开幕典礼,《国际先锋论坛报》艺术主编、欧洲权威美术评论家梅利可恩赞誉展主:“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的大道这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凝视着吴冠中一幅从未在欧洲展出过的画作,人们必须承认:这位中国大师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发现”《伦敦经济时报》评论员认为:“尽管吴冠中扎根于中国古老文化之中,其个人魅力属东方,然而,其艺术实践及作品却非常现代……” 欧洲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向中国画家献殷勤,那是他们真正认识到吴冠中绘画艺术的世界级水平和永恒价值 英国人为其办画展,法国人也不甘落后,1993年,巴黎市立塞纽齐博物馆举办了《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巴黎市政府授予其金色勋章2002年,吴冠中被授予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头衔,他是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亚洲首位 吴冠中说:“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是前人的脚印,今天走向哪里,需要探索创新”他在“油画民族化”、“国画现代化”的艺术主张和实践中走在时代的前列而除了多年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硕果累累,他还有许多艺术批评的著述发聋振聩,引发争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98年发表的千字文章《笔墨等于零》 “笔墨等于零”绝不是否定国画画法,而是痛斥那些一味以笔墨为绳墨的匠人习气和泥古不化的遗老作风那样的话,将会让本来就已经式微的国画艺术走上绝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墨绘在纸或绢上,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逐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吴先生的这一观点,脱胎于清代画家――“苦瓜和尚”石涛的画论《画语录》 石涛,很早――早在国立杭州艺专时就是吴先生的心仪 “中国现代艺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西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的构成规律而石涛明悟了艺术诞生于‘感受’”吴先生对石涛诸如“古之须眉,不能长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知有古而不知有我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言论颇有相见恨晚之叹其“笔墨等于零”的断喝,也是代石涛在现代发表锐见有人说,“零”之说有雷霆万钧之力,可以重振国画的旗鼓 当然,吴先生的艺术观点还有“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呼吁,以及对美术协会和机构的微词等,皆以赤诚之心吐谔谔之言,其情可感,其志可嘉,也是有所“背负”者的有所担当 冬天可读吴冠中的文字,读之血热;夏天正可看吴冠中的画作,观之凉爽;而春秋可睹吴冠中的为人,如春风拂面,秋月临窗,温暖而澄明 吴冠中先生不仅无负丹青,亦无负苍生 3.轶事典故 吴冠中撕画 世称吴冠中先生为“艺术混血儿”,他由初小而高中而师范而工业学校而杭州艺专之跳跃性极大、互不搭界的独特经历,促其率而滋生出离经叛道气质,当中国传统笔墨养育他时,西洋绘画技巧又使他找到了艺术恣意扩展的天空
吴先生数十年朝耕夕耘艺术之壤,汲取丰富养料,执著地求异觅新,其画作将中国画的韵味、意境与西方现代形式美圆满地结合起来,为海内外所瞩目 20世纪80年代初期,吴先生画作曾以百万港元被人购藏然而令人惊异的是,吴冠中恰恰是在作品走红时开始了撕画对他这样的大艺术家而言,撕画就意味着撕钱,那是小数目的钱吗?吴先生不是犯傻吗?对于亲友的屡屡劝阻,他始终置若罔闻,依旧潇洒地一幅一幅撕下去,毫不吝惜一次,他这样回答记者“最近忙什么”的问询:“人老了趁现在活着,赶紧将那些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撕掉” 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不久,笔者便亲身领略了吴冠中的认真劲儿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张仃、刘迅、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运甫、王明明、李松为评委评奖的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情流露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后来,我们和公众一起领略了这位艺术家的认真劲儿对簿公堂恐怕是吴冠中抗争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最终,吴冠中胜诉 为何眼里揉不进沙子?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说 专注于该专注的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 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出入与拖鞋 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处之妙;出,则能运用得透脱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与喝酒 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以笔者的粗浅理解,虚谷的灵魂在略显生拙的画作中显现了;而张大千、任伯年们却因技术的纯熟而泯灭了自我太多的东西 变则通,通则久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一种徒劳画家像是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评论家拿着绳子要把他捆个结实,却发现难以措手:他总在不断地变、动!因为结论往往产生于终点,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终点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如果勉强要下一个结论,只能说,变,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线 吴冠中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他的艺术观点被断章取义为“笔墨等于零”时,有的人期待吴冠中挑起全盘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吴冠中强调起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必要的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也产生了怀疑,他说,今天他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 这种变是真诚的,不是投机,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最终他得出结论: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吴先生曾经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至于是否把不跟外国人走,实行民族化,建立中国自己的面貌等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标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才会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么工具,也不会有意搞中西结合,艺术就是不择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真可谓大象无形,大艺无疆! 去年,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自评新作道:“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观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谓异代同心、一脉相通! 吴冠中:有话直说 唯愿作品能抵得上牛肉 我长期写生水田有一次从水田中观望四周田埂线的组织,很入画我脱掉鞋站在水田中构思,感到站着所见不如坐下所见更稠密,但水田里无法坐下,情急中便蹲着画,一味追求感受,顾不上久蹲之累一条水牛在我近旁来回耙田,我突然感到它的耕耘与我的工作同工同职它一生只是耕耘,待老了,人吃它的肉,将其皮制革,它奉献了全部所有我老了肉不能吃,是废物,唯愿一生的作品能抵得上牛肉是肉是垃圾,正待专家们、大众们鉴评 一次拍卖会后,一个记者打电话给我说,你的一幅画卖到几千万了我说,这个就像“心电图”,不准确我的作品到底是好是坏,要让历史来考验,拍卖的价格高低,跟我本人毫无关系 让我的艺术在祖国生长 当年,我考取公费留学的名额,去了法国巴黎,这个机会非常不容易当时我觉得旧中国黑暗腐败,对艺术不重视,心想,到法国我就能“飞黄腾达”了,我就再也不回国了可是,有一次,我看到凡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种到故乡的泥土里去,你才能生根、发芽不要再在巴黎道貌岸然地浪费年轻的生命啦!”这句话,说到我的心里了,后来,经过很多次思想斗争,我选择了回国我希望回国后,能让真正的艺术在国内生长 有段时间,我觉得西方博物馆是保存我作品的主要地方但是,这些年西方的艺术发展得不快,还基本保持原地踏步大英博物馆、巴黎赛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等,都给我办过个人作品展,我也留了一些画给他们,但现在恐怕还存放在仓库里每个国家都重视自己本国画家的作品,美国重视美国的,法国重视法国的,日本每个县(相当于我们的省)的博物馆都收藏本县画家的作品……世界各地都是这样要他们把你的画做大展、长期展出,不大可能西方的博物馆不可能保护我的画,只有排斥那么,把画放在他们的仓库里,还有什么价值?所以,我改变了想法,我要把最好的作品放在中国的博物馆里 艺术创新贵在交流 只局限在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 海外留学很重要当你留学后,就有比较,才知道我们传统的局限我绝对不是反对传统,我们的传统也有好东西,但是,我觉得很多东西是糟粕所以,任何文化都一定要交流 我们那个年代,留学很不容易,很多人不懂外语,西方绘画虽能看一点儿,但没有语言交流,就不能有更深的领会绘画有很多道理,如果只是看看,就只能学个表皮,有的甚至起反作用,最后出来的作品,就像是把茶倒进咖啡里,不伦不类真正把东西方的东西都学懂了,懂得其中的精华,是很难很难的林风眠就将西方的现代感和中国的传统结合得很好你只有看完西方的大师原作之后,才能和我们的民族艺术有个比较,只有比较和交流后,才能真正成才 当代中国美术:处处是误区 当代中国美术的现状比较混乱,误区很多,可以说是“处处是误区”,我们是生活在夹缝里面,我们要做艺术,但这种艺术又不该是西方的艺术,可是,在中国的艺术里,又有很多不是艺术而是垃圾我们过去走俄罗斯写实主义的道路,画家画画就停留在“画得像”的层面上,这样的画,是写真,不是艺术 搞艺术要有感情,艺术是诞生于感情的比如,我对你有感情,我就用各种办法,用眼神、用语言、用耳朵跟你交流我画一个东西,不是画这个东西本身,而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把我的想法、我的感受告诉你,你一看就有新的感受凡高画的向日葵,不是画向日葵的肖像,而是把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向日葵组合在一起,那是一种感情,不是向日葵本身所以,艺术就是一种感受 除了中国,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画院我们却有那么多画院,养那么多人,出来的作品很多都不行,因为,这类机构的设置,完全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美协、画院每年都搞采风,一大帮人集体下去,打着旗帜,跟老乡照相,这样做,老乡都不敢讲话了真正的采风,是要偷偷下去的,要生活在民间,体验风土人情,了解民生疾苦,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
艺术应该在苦难中成长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在苦难中成长的诗人没有职业,诗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写出很震撼人的诗,社会才关注他美术也是这样,画家要吃得苦,才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这样的作品经过历史考验,才能流传下来 一个青年人学画的冲动,如果就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这才能让他学侯宝林的孩子就是偷着学相声,都成功了,这是典型例子眼下艺术学院的盲目扩招,只会误人子弟 我的孩子没有一个学画画的,学画作为爱好,可以,作为专业,就尽量别干,艺术家不是“从小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现在好多孩子很小就去少年宫,很小就练钢琴,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永远成不了艺术家只有对艺术有深厚情感,历经磨难,才能对艺术有真正感受艺术讲求的就是“不一样” 艺术在民间 当年我在巴黎学习的时候,觉得画画特别高贵,特别神圣有一次,我来到蒙马特高地那个举世闻名的卖画广场,一看,全都是卖画的人那一刻我很心痛回到学院,每当看到同学背着画夹画箱出门,就总感觉他们都要到广场上卖画去那滋味让我很难受我再没去过那个广常自此,我的观念改变了,我觉得,艺术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高贵,艺术应该是人民的,大众的 前几年,我去过798,也悄悄去过宋庄在宋庄,我看了几个画家,当然每个画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人在努力钻研,有的人在投机,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讲,他们至少是民间的,比学院里的更接近人民,更接近泥土我也是学院出身的,但我觉得我还在民间这支队伍里面,所以,后来我决定在798做展,而且我也想看看,普通百姓是不是可以接受我的作品
人物语录   1、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
2、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3、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 4、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抵得过二百、三百个齐白石齐白石可以没有,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但是鲁迅不一样,我是单从社会功能上说的,他们的影响不一样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5、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 6、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 素材使用话题: 爱国、专注、选择、名利、责任、创新、交流、变通、苦难、耻辱、勤奋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请以“只做命运的朋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上述的材料中适用于这个话题的有?请做转述练习,写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300字左右 语段:`
浏览此文章的网友还同时浏览了:&
文章录入:yuwen&&&&责任编辑:old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备课中心导航
相 关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优点作文600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