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世界雷达距离被敌舰雷达发现时为什么不能通过辐射信号得出敌舰位置?如果是被

战舰也能隐身吗?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13条回答)详解中国军舰锁定日舰原因:我军或先受到干扰|中国军舰|雷达|日舰_新浪军事
详解中国军舰锁定日舰原因:我军或先受到干扰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张亦弛 本报记者 刘 扬】近日,日本媒体热炒所谓中国护卫舰使用火控雷达锁定日本战舰和直升机的事件,制造出中国导弹已经瞄准日本舰艇和飞机准备开火的紧张气氛。但实际上,所谓“锁定”是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工作模式,即便中国舰艇真的锁定对方也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发射程序。在国际军事实践中,利用火控雷达锁定对方,来应对对方挑衅的事例也并不鲜见。
  海上侦察有四大利器
  一般而言,海军舰艇在海上进行侦察主要依靠雷达系统、光电系统、无线电侦察系统、声呐四大系统。舰载雷达通常分为两类雷达,一类是搜索雷达,主要用于对空中和海上目标进行搜索。这类雷达探测距离相对较远,探测的目标数较多,但是精度相对较低,数据更新率也更低。比如以每分钟12转旋转的搜索雷达,对目标的数据更新率只有每6秒一次,有的搜索雷达甚至只能探测方位角和距离,无法探测目标的高度。这类雷达无法用作武器制导和瞄准的用途。另一类主要是对舰载导弹进行制导,对舰载火炮进行瞄准的火控雷达,包括制导雷达、炮瞄雷达以及照射雷达等。一般而言,火控雷达主要进行高精度的连续跟踪,并通过火控系统进行射击诸元解算。这类雷达的分辨率、探测精度和数据更新率都比搜索雷达更高,也就是看得更清楚、更连贯。当然,也有集两种功能于一身的雷达。例如美国“宙斯盾”系统的AN/APY-1相控阵雷达,该雷达既可以用于对大范围空域目标进行快速搜索,对目标进行低数据率的跟踪,也能提高跟踪目标的数据更新率,进行射击诸元解算,用于“标准-2”防空导弹的初中段制导。
  对应于雷达,先进战机和战舰上都安装有雷达告警装置以及电子侦察、支援设备。这类设备可以分析对方雷达的工作状态(例如处于搜索阶段还是跟踪阶段)、雷达的大致方位、雷达的类型甚至型号,并根据对方雷达的工作状态进行适当提示和报警。这就是日本战舰可以感受到被火控雷达锁定的原因。
  中国海军专家刘江平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除了搜索雷达和火控雷达,舰艇在海上进行侦察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热成像仪、红外警戒系统、微光夜视仪、全频谱侦察照相机、大倍率的望远镜等光电设备。这些设备在能见度不好的夜间、雷达受到对方强烈干扰的情况下,可发挥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总体而言是和雷达互相补充使用的。舰艇搭载的舰载直升机也是海上侦察的一种重要手段。直升机起飞之后,飞行员可以借助更好的视野以及机载雷达等设备进行侦察,因为直升机也必须依靠机载雷达等设备,所以可将其算作雷达系统的一种强化。声呐也是水面舰艇进行侦察的重要手段,一般侦察对方潜艇会综合使用主、被动声呐,如果侦察对方水面舰艇,主要使用被动声呐,以了解螺旋桨转速等推进器的噪声特性,判断对方的舰艇类型。
  锁定是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工作模式
  在整个事件中,频频出现锁定二字,似乎中国的舰载导弹已经箭在弦上,准备发射了。但实际上,锁定是火控雷达的最基本工作模式,如果火控雷达开机而未能“锁定”对方才是大问题。雷达对目标的基本工作状态分为搜索和跟踪两种(也可以边搜索边跟踪)。通常而言,火控雷达在搜索状态探测到目标信号后,需要几秒钟的操作,消除测距、测速等方面的误差,然后进入跟踪状态。在进入跟踪状态之前,大多数火控雷达基本上只能大致判断目标的方位角,这种信息基本是没有用的。所谓“锁定”,实际上就是对目标进行了稳定而连续的跟踪。因此,只要火控雷达开机,那基本上就要跟踪目标,进入所谓的锁定状态。
  而进入稳定跟踪状态只是进行攻击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实施攻击,还必须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准备工作,例如导弹解除保险,接电预热等等,此外,还需要目标处于攻击区内。而且,实施攻击都是人工控制,即便是再先进的导弹也是如此。雷达锁定目标,并不意味着导弹一触即发。
  中国军舰为什么会开火控雷达
  和平时期舰艇航行在公海上,通常只打开搜索雷达、导航雷达等有限电子设备,火控雷达是不开启的。只有遇到紧急情况,才会开启火控雷达。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军事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称,开启火控雷达锁定目标的可能原因有三个。第一,搜索雷达无法对目标进行有效探测和跟踪,或许是搜索雷达出现故障或受到干扰、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搜索雷达无法有效探测目标。第二,中国舰艇正在进行正常的实战化训练,舰艇都按照实战标准“携带弹药,武器装备24小时开机,人员24小时处于战斗值班状态。”在这样的实战化训练中,一旦日本舰机进入相关海域,此时火控雷达已开启,不可能对日本舰艇“视而不见”。第三种可能便是日本舰艇的挑衅行为促使中国舰艇打开火控雷达进行警告。
  据报道,2012年11月底中国海军的远海训练中,日本的舰机每次都是在中国海军舰艇刚开始出海就进行跟踪、监视,而且是24小时不间断抵近侦察,还多次出现穿插我编队,干扰我编队补给的现象。上述任何一种行为都可以被视为严重的挑衅。专家认为,在公海巡逻、侦察与拦截反拦截的军事实践中,警告性的开启火控雷达并不少见。日本此次大肆渲染是在有意进行媒体战。
&&|&&&&|&&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武器装备】LSC的技术特点都有哪些?濒海街霸—美军LCS濒海战斗舰浅析(上)
本文转载自微信平台:高层内参
作者:美利坚06
熟悉本人军普类文字风格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本人作品,与时下多数军事博览思路不同…关于美LCS(濒海战斗舰)文章相当多,大多是罗列专业名词&数据,看得人头脑发胀;不同阵营的军迷们为局部数据细节差异而相互争执,终至相互谩骂。
而本人思路则是按照:战略目的-战役/战术需求-技术路线-发展历程-实战应用-未来展望…之逻辑,尽可能理清脉络,使读者尽可能较完整、较客观认知某类武器装备。
因为科技在不断进步,一种武器装备从其论证设计开始,到服役期结束,往往要历经30-50年,譬如F16战机:1972开始研发、1978 服役,不断改进至今…已45年;1972最先进微芯片是8008,而未来,F16服役寿命一定比i7 市场寿命还长久。
1972,F16研发时,最先进微芯片是8008…
武器装备绝不是科技堆砌,而是满足战略目的-战役/战术需求的产物…战略目的就像大树的根系、其战役/战术需求就像树干、其科技应用如枝繁叶茂,而某些局部数据就像树上的叶子和果实,几乎年年都在更替;了解整体再看局部,更易理解其全寿命周的技术变动/改进/升级之规律与目的。
本人的军普类作品,希望有助于大家整理脉络,故此尽量将专业名词&枯燥数据做形象化解说;理清整体脉络后,随后再看其时代技术更新,便更易于理解、了然于胸。
拔剑四顾心茫然—美海军对轻型舰艇的需求
美国海军为什么要搞LCS(濒海战斗舰)?LCS是何种类的舰只?这还要从20多年前1990’年代说起。
从二战开始,美国海军就是全球最强大海军,其航母、核潜艇、巡洋舰…等主力舰只独步天下;但任何海军都不可能只有主力舰,而是需要许多辅助性、价格相对较低、可牺牲的轻型舰艇,去完成大量次要任务;在冷战时期,美海军这类轻型舰艇就是KNOX class、Perry class前后两级(低成本)护卫舰。
冷战时期,美海军轻型舰艇是KNOX class、Perry class
而Perry class之后,美国海军需要何种轻型作战舰只?应采取何种技术路径?在1990’年代中后期,美国海军依然是一头雾水。
当时正值冷战之后几年、911尚未发生,美国势力如日中天;苏联海军垮掉以后,美海军一时失去了对手,外来舰艇该怎样发展?US.NAVY从理论体系到指挥-实战层,都有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惆怅感:没有了敌手,战略战术需求就不明确,就很难在军事理论发生迷茫的基础上,准确推导出未来战斗模式,与适应这一模式的武器装备。
SC21武库舰-美国海军1990'年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客观说,1990’年代美国海军的&From the Sea&& Forward,From the Sea && Surface Combatant of the 21st Century &等诸多构想和规划,有些对手不清、闭门造车之感。
Cebrowski 将军构思的“街霸”式战斗舰
时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院长Arthur Karl Cebrowski海军中将(Vice Admiral,),也提出了自己“闭门造车”的设想:Street fighter(街霸)轻型快速战斗舰概念。
其理论基础是:
美海军预算和兵力过于倾向于大型主力舰只,造成舰队结构失衡;而Burke Class驱逐舰尽管性能先进、战力强大,但吃水深达9米(到声呐导流罩底部)很多浅水区无法进入;且价格高昂、体量巨大,一出动就被国会、白宫、媒体、公众、敌人、盟友…盯得死死死,行动易受牵制。
所以美海军需要大批造价低(设想为Burke Class 10%左右)、吨位小、战力强劲、吃水不超过3米的快速战斗舰艇,建造数量应达到美海军作战舰艇总数25%;能在全球应用灵活应用。
世界大多数近陆濒海在第三世界,而第三世界多数力量是“流氓无赖”,不会按西方海军传统作战:既无宣战照会,也无终战条约…而是像“街霸”一样突然袭击、群殴、打了就跑;因此,美海军也应该用Street fighter战斗模式:快进、快出、群殴、一击必杀…(客观说,在构思之初,LCS并非针对大陆,而是面对恐怖主义、海盗等非传统威胁;其所谓“流氓无赖力量”也并非全指第三世界国家,而是越来越多的恐怖势力、极端武装、海盗土匪、半民半匪的暴徒…等力量实体)
为实现以上战略战术需求,具体技术指标期望:排水量500-600吨,吃水不超过3米,最大持续航速50-60节,拥有4000浬跨洋航程…
Cebrowski海军中将是舰载机飞行员出身,对速度的痴迷使其相信“天下功夫、无坚不摧、唯快不破”;所以,LCS从概念论证阶段,就牢牢打上“快”的烙印。
海武街霸—LCS的发展
有了初始概念后,美国海军开始了型号论证和工程验证:
瑞典的Visby Class很有特色:隐身性极佳,造价适合、技术成熟;但航速不符合要求…
各类高速超豪华游艇:船型适合、高速型好;但结构轻,若改成军标结构,重量就会大大增加,航速便会降低…
Visby Class的隐身性、超高速游艇的机动性;LCS皆欲兼而有之…
经过技术与工程论证后,发现要实现Cebrowski海军中将的设想, 500-600吨排水量、甚至再增加200吨排水量都远远无法实现;超高功率的动力系统和先进武备系统,将使舰体大大增加,预算也将大大增加;所以不可能是一种廉价轻型舰艇,而是一种中等价格的中型高速舰艇;既然价格和吨位都涨上去,那就要求其具备多功能,能取代护卫舰、反水雷舰、反潜舰…等多型现役舰艇。
除Perry class,LCS还要取代MCM-1“复仇者”级反水雷舰,MHC-51“鹗”级猎雷舰。
这就是Littoral Combat Ship,缩写为LCS,濒海战斗舰的概念雏形。
正当美国海军不紧不慢论证时,,19名恐怖分子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LCS的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19名恐怖分子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US.NAVY加快了LCS发展步伐,提出“2003最糟一天”之战争想定:在同一时间内,4起相对独立的地区性危机相继爆发;兵棋推演表明:面对这种规模不大但威胁美国利益的“灌木丛火灾”,美军虽战力强大但兵力不够、准备不足,难以应对。
为对付这种四处燃烧但并不致命的“灌木丛火灾”,美海军设想的对策是:增加独立打击编队的数量,在由超级航母组成的航母编队之外,将由两栖攻击舰(LHA-1.Tarawa class、LHD-1.Wasp-class)为核心组建12个远征打击群;由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混合编组,成立9个水面行动群;4艘SSBN-726 . Ohio Class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成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66名Navy SEALS特种兵的水下特种突击舰。
SSGN-726改装成水下特种舰,对美军濒海战力不足一定程度有所补充
实现这一编组过程中,很快暴露了美国海军水面舰只不足的问题;时任美国国防部长D.H.Rumsfeld马上就批准了(当时尚未论证得非常清晰的)LCS项目:最初计划至少购买60艘,其单价被限定在Burke Class导弹驱逐舰的25%以内。(后证明,这一幻想的破灭,问题根源是型号论证和工程验证不够充分、不够扎实、不够明晰)
美防长D.H.Rumsfeld批准了LCS项目
LCS计划替代36艘FFG-7. Perry class护卫舰、14艘MCM-1反水雷舰、12艘MHC-51猎雷舰,以及为数众多的巡逻舰艇;这一要求,决定了LCS的基础战术需求:多用途;将护卫舰、扫/猎雷舰、反潜舰、巡逻舰…诸多功能集于一体,造成LCS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
而911之后,美军费虽大大增加,但绝大部分都被“反恐战”无底洞吞噬;DDG-1000从计划之初32艘被削减到3艘就是悲剧之一……15年反恐战烧掉了16000亿美元(超过300艘DDG-1000总造价),一群近乎文盲的恐怖分子用AK、RPG、IED…之类近乎原始的武器,几乎消耗掉美军10年现代化发展,堪称现代战争史奇葩。
一群恐怖分子,迫使最强帝国的军备陷入窘境,堪称历史奇迹
“反恐战”主要由陆军、陆战队、空军进行,而海军只能敲敲边鼓;所以海军经费被挤占几乎是定局;为抢在国会削减海军经费之前造成LCS已高速投产的既成事实,美国海军推动其直接进入工程建造阶段:
2002.07公布LCS任务需求说明书,进行招标。
,美国海军宣布:Lockheed Martin、General Dynamics、Raytheon Company三家公司通过初选,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LCS Flight 0工程设计。
2004.05揭晓,Lockheed Martin和General Dynamics各自建造原型舰。
:由Lockheed Martin 承建的LCS-1“自由”号,在威斯康星州密执安湖畔的Marinette Marine Corporation(MMC)开始建造。
:由General Dynamics承建的LCS-2“独立”号,在阿拉巴马州莫比尔市Austal USA切割结构板材。
项目进度快得令人瞠目结舌…
LCS项目设计/建造阶段的工程进度快得令人瞠目结舌…
这一匆忙过程,对LCS日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相同战术目的建造性能相近、兼容度不足的两种不同舰艇,不但使海军军费投资分散、失去规模效应、造成价格高企难以降低,而且使后勤维护产生不必要的复杂。(技术上负面影响在后面章节“尴尬的半成品—LCS的现状”做详细展开)
相较之下,美国空军的发展却胸有成竹、气定神闲:F35不紧不慢、终成正果;LRS-B远程轰炸机项目按部就班、没走弯路,1年多以前已进入工程发展阶段。(从1970年代F-15、F-16开始,美空军就形成了项目的论证-计划-运行-管理…良好规范和节奏)
海上匿踪变形金刚—LCS的技术特点
LCS不同于目前其他国家的传统护卫舰,其是新概念的中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要技术特点在以下几方面:
高航速高机动性:
Cebrowski提出Street fighter的核心性能是小型高速,LCS论证初期认为多任务性能无法在500-600吨小型舰艇上实现,而当吨位扩大到2000吨以上时,实现高速性能代价太高,所以并未坚持必须保持高速性。
但到2003,美海军参谋部特突然强调3000吨级别的LCS必须保持40-50节高速,且在任务需求说明书并未明确为何要如此高速。
Lockheed Martin和General Dynamics以坚实的科技积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最终实现了工程技术上的奇迹:把3000吨级的LCS打造成航速46-47节的海上超级跑车,比大部分国家的高速导弹艇跑得还快。(俄 “毒蜘蛛Ⅲ”航速36节;芬兰“哈米纳”航速38节;022级在“铁血”被吹嘘成≈50节,而江南厂介绍为近40节,根据其MTU16V396TE74L柴油机、KaMeWa 71 SII喷水推进装置单台3600KW输出功率来判断,要想达到后一指标比较困难)
LCS比大部分高速导弹艇跑得还快
然而针对LCS的高航速,一直存在争议:使3000吨级中型水面战斗舰艇达到这么高航速代价极大,成为其价格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实战中价值何在?毕竟现代海战与空战一体,都是导弹化的,航速快10节,在飞机和导弹看来可以忽略不计。
而为实现高速性,美国海军付出了巨大努力:
从90年代开始,通过“海影、海刃、海上战士”等技术验证船型,尝试了滑行体、半滑行体、穿浪双体、穿浪三体、小水线面双体、水翼船、气垫船、表面效应船…等8种新兴船型。
从90年代至今,美国进行了大量新兴船型的研发测试
美国海军最终选择了Lockheed Martin深V形半滑行体船型,以及General Dynamics的大尺寸主体穿浪三体船型;而Raytheon Company潜力很大的表面效应船方案黯然出局(因需更长研发周期)。
以下是两公司LCS的动力性能比较图:
LCS的动力性能比较图
通过对比可以得知,LCS-2“独立级”的动力性能更出色些:不但动力总成效率更高,且由于线性设计更好,产生的船行波阻力更低,燃油效率更高,且横向稳定性明显优于LCS-2“自由级”。
两种船型的机动性都非常出色,转型性、加速性、减速性…等重要机动性指标,比轻小的导弹快艇还要优秀:0-45节加速只要2分钟,30节航速紧急停车距离2倍舰体长,最大航速回转半径仅265米,7节航速回转半径仅0.5倍舰体长度。
LCS小倍径回旋性能好到令人嗔目
LCS的Z字机动(蛇形机动)
022级的转向半径很大,与LCS在动力性和机动性上差距较大
如此出色的机动性,在得到预警情况下,可规避目前所有制导鱼雷。(击中机动性如此优秀的目标,鱼雷航速要达到70节,机动性要增加100%;而目前制导鱼雷只能达到50节航速)
制导鱼雷速度不够快-机动性不够强;超空泡鱼雷速度够快-但无法制导…均很难威胁LCS
濒临陆地的沿岸海域,战斗环境较之开放大洋复杂恶劣得多:不但会面临敌方海空军等传统正规威胁,而且还将面临敌方岸-舰导弹、高速小艇、水雷…等多形式、多维度、多方位、全时段的多重威胁;且海岸、港湾、河流海口、岛屿…地形复杂,海底深浅不一且水声环境嘈杂恶劣;存在大量商船、民船等干扰目标;敌方偷袭兵力有可能借助陆岬、峡湾、岛屿、民船…等掩护,偷偷接近,突然出现在近距离内发起突袭。
所以,除高速机动之外,隐身性是LCS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尽可能缩短被敌发现的距离,尽可能占有突然性的战术优势。
从外形上看,LCS采用了降低雷达RCS的修形:舰体大平面采取了内倾设计;红外隐身方面,烟囱采用了全内埋设计,只有正上方红方辐射强烈,而大大降低了其它方向红外辐射信号。
LCS采用了降低雷达RCS的舰体大平面大内倾角设计
但客观说:LCS隐身设计仍未做到最佳:不但火炮外露,且表面细节处理较为草率,各种导弹发射装置、桅杆、雷达和通讯天线、传感器,以及锚链、门窗、护栏、把手、螺栓…等大量零碎的表面细节,都是微弱的雷达波反射体;这些微弱的雷达反射/折射能量累计在一起也相当可观。
LCS隐身设计仍未做到最佳:火炮外露,且表面细节处理较为草率
桅杆、雷达和通讯天线、传感器,锚链、门窗、护栏、把手、螺栓…表面大量零碎
LCS的雷达隐身性,相较Burke Class降低了1个数量级,但却比科技先进-设计精良的DDG-1000高出1个数量级。(DDG-1000的RCS比Burke Class低2个数量级)
DDG-1000雷达隐身科技的表面处理近乎“洁癖”
DDG-1000设计团队做到当今科技所能的极致:所有传感器都被收纳在降低辐射信号的整体外形内,连炮管都被藏了起来;外部细节设计考究,极少有凸起的零碎;其金字塔式舰岛不但外形先进,且由能吸收雷达波能量的多层非金属复合材料精密加工而成…堪称当代造舰科技巅峰。
DDG-1000舰岛由吸收雷达波能量的多层非金属复合材料精密加工而成
而LCS的舰岛细节可见,还是传统金属骨架+金属面材焊接结构,一定时间后由于应力变形,面板开始出现凹凸起伏,这对雷达隐形会造成不利影响。
LCS面板金属在应力影响下出现凹凸起伏,对雷达隐形有不利影响
材料和工艺上的差距,说明LCS在保证性能够用的同时,尽量节省建造费用的初衷(毕竟DDG-1000建造成本为31.5万USD/吨,而LCS船体造价仅为16万USD/吨);而细节上欠考究,一方面同样出于控制成本考虑,另一方面则由于(前文所言)设计时间压缩得太短、过于仓促(毕竟只有7个月设计时间,而细化和修改只有1年时间)
LCS的隐身数据是美国海军高度保密的机密,现在网上所谓“公开数据”都是各类媒体、专家的估计,不但未经证实而且很可能偏差很大。
况且,雷达探测距离,不但与雷达类型、性能、工作模式,被探测目标的外形设计、材质、反探测手段、电子干扰手段…等因素有关,而且与天气情况、海况也有关系,并非军迷以为的是一个简单固定数据。
举例说:Visby Class轻型护卫舰,于海况良好时不采取电子对抗手段的军用雷达发现距离为12浬(22km),恶劣海况下无电子对抗则会减至7浬(13km);海况良好时采取电子对抗时雷达发现距离为6浬(11km),恶劣海况下采用电子对抗时雷达发现距离只有4.3浬(8km)。
LCS的雷达隐身性能弱于瑞典的Visby Class
根据一些遭遇过LCS的商船船员Twitter透露:在海况良好时,商船雷达于5浬(9km)距离上发现了以39节高速逼近的LCS;如果换成先进的军用雷达,此距离可扩展到15浬左右(27-28km)…雷达隐身性能弱于瑞典的Visby Class。
多任务性:
2002.07公布的LCS任务需求说明书,其任务包括:
濒海反水面作战(Anti-surface warfare),特别是针对敌方小型船舶;
濒海水雷对抗作战(Mine Counter Measures);
濒海反潜作战(Anti-Submarine Warfare);
情报搜集/监视/侦察(Intelligence,Surveillance and Reconnaissance,ISR);
本土防卫/海上拦截(Homeland Defense/Maritime Intercept);
特种作战支持(Special Operation Forces support);
支持人员/物资输送(Logistic support for movement of personnel and supplies)
如此复杂多任务性能,不能简单搞科技堆砌,那会使系统复杂度增加、可靠性降低、成本急剧上升;US.NAVY的解决方案是“功能模块化组合”:舰体由核心系统和模块化任务包两部分组成;任务模块包括舰炮、无人水下航行器、声呐、反水雷、特种作战和其他设备等。根据不同任务,更换不同任务模块,以实现不同功能之间的切换。
换装导弹和舰炮的水面战模块就是护卫舰;可用于近岸海域争夺制海权之战斗。
换装反水雷模块就是扫/猎雷舰;可用于反A2/AD作战中的反水雷、确保航行自由与安全的行动。
换装反潜任务模块就是猎潜舰;可用于近岸复杂浅水海域反潜作战。
换装情报搜集/监视/侦察任务模块就是情报搜集舰;用于情报搜集/侦查等信息类、间谍类行动。
换装特种作战支持模块就是突击登陆舰;可用于两栖突击、远程奔袭、、渗透作战、…等特种作战模式。
腾空任务载荷舱,还可演变成高速运输舰;用于登陆、运输、武装护航、救灾等远程高速运输任务。(这一点对地形复杂、海况恶劣、治安混乱、灾害频发的东南亚海区,意义尤为重大)
下表,是LCS舰体平台基本性能:
LCS舰体平台基本性能
在枯燥的技术数据之外,我们做些形象化解读:
LCS-1“自由”级:
其飞行甲板较其他同吨位常规水面舰艇大50%,其机库更大,在极限状态下可塞得下2架MH-60R/S+3架RQ-8A,航空作业能力非常强;但直升机起降平台水线高度仅6米,高海况时飞行甲板上浪较为严重,恶劣海情下航空作业能力弱于“独立”级。
LCS-1“自由”级直升机平台干舷较低,恶劣海情下航空作业能力弱于“独立”级
但其任务载荷舱相对较小,任务舱甲板水线高度较低,优点是通过右舷门或尾门布放和回收小艇、无人潜水器、拖曳声纳等较快捷,缺点是高海况时任务载荷舱浸水严重(所以采用湿舱/干舱/储藏舱分隔式三段式结构),其任务载荷舱为支持反潜战和水雷战模块而优化,但空间较小,多任务扩充能力相对有限,不如“独立”级。
LCS-1“自由”级的任务载荷舱相对较小
LCS-1“自由”级的小艇、无人潜水器、拖曳声纳等收放较快捷
LCS-2“独立”级:
“独立”级飞行甲板更大得像艘迷你两栖攻击舰:1030㎡飞行甲板可供2架MH-60R/S直升机同时起降,并能承载最大起飞重量33334kg的CH-53E重型军直;且飞行甲板水线高度11米,在波涛汹涌的恶劣环境中仍能保持相对干燥、有效运作。(但其机库只有“自由”级约74%,面积较小)
LCS-2“独立”级的飞行甲板大得像艘迷你两栖攻击舰
LCS-2“独立”级直升机平台干舷较高,恶劣海情下航空作业能力强于“自由”级
“独立”级的任务载荷舱面积达1412㎡,为“自由”级2.37倍,能携带至少2套完整的任务模块(“自由”只能携带1套);其任务舱甲板水线高度较高,抗浸水性强;因此其任务舱不需分隔,而是设计成宽达24.4m大通舱,备有自走式龙门吊;因此其多任务灵活性高得多:不仅能携带反潜战,水雷战等任务模块;还能装运陆战队的Stryker轮式装甲车族,甲板强度能承载战斗全重34500kg的陆战队远征战斗车,右舷门向下开启就是车辆跳板,装甲车辆装载/卸载效率高。
LCS-2“独立”级任务载荷舱的面积与库容都非常大
更独特的是,“独立”级任务舱前部与右侧机库相通,设有可运载6.1m标准集装箱尺寸货物之大型升降机,将任务甲板与飞行甲板连为一体;故此其能依靠直升机吊装,在航行过程中更换任务模块,在海上实现舰种/功能变更。(譬如:出港时是巡逻舰,通过重型军直将任务模块集装箱吊运上舰,边航行边改装,最终变成反水雷舰或猎潜舰;而“自由”级无此能力)
但“独立”级的任务舱甲板离水面较高,无法设置滑道,而是在尾门处安装了双杆吊架 (Twin-Boom Expendable Crane, TBEC),部署硬式充气艇的速度不及“自由”级快。
LCS-2“独立”级部署硬式充气艇的速度不及“自由”级快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独立”级比“自由”级的多任务能力更强。
形象的说,LCS不是传统护卫舰,而是一种海上匿踪变形金刚(而且特点是跑得快,很像“大黄蜂”)是一种新概念的中型水面战斗舰艇。
能匿踪、能变形、跑得快…很像大黄蜂
按下方二维码 免费订阅!
“2017首届全国兵棋推演大赛”参赛通知
如何加入学会
注册学会会员:
个人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个人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在线进行支付宝缴纳会费。
单位会员:
关注学会微信: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c2_china),回复“单位会员”获取入会申请表,按要求填写申请表即可,如有问题,可在公众号内进行留言。通过学会审核后方可缴纳会费。
学会近期活动
1. CICC企业会员交流会
会议时间:(具体时间详见后续通知)
长按下方学会二维码,关注学会微信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舰世界雷达距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