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月的宝宝今常婴儿拉肚子症状是什么症状

宝宝9个月经常拉肚子!今天便便里面有肉红色粘膜样的东西还有红血丝要怎么治疗?_百度宝宝知道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收录16421种疾病
扫一扫官方微信关注更多健康资讯
您所在的位置:
怎样判断脱水和酸中毒?  小儿腹泻很容易造成脱水和酸中毒,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危及生命,那么怎样早期发现脱水和酸中毒呢?  一般根据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表现即可判断是否脱水,并可估计脱水程度。  若患儿精神稍差,略有烦躁不安,皮肤稍干燥,弹性尚可,眼窝和前囟凹陷,哭时有泪,口唇粘膜略干,尿量稍减少,此时为轻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  若患儿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粘膜干燥,四肢稍凉,尿量明显减少,此时为中度脱水,失水量为体重的5%~10%。  若患儿呈重病容,精神极度萎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皮肤发灰或有花纹、干燥、弹性极差,眼窝和前囟深陷,眼闭不合,两眼凝视,哭时无泪,口唇粘膜极干燥,且可出现休克症状,如心音低钝,脉细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尿极少或无尿,此为重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的10%以上。  脱水患儿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会感到强烈口渴,小婴儿虽不会说话,但可以用嘴四处寻找奶头来表示,当嘴唇触到大人手指或其他物品时,便会吸吮起来,如果得到奶瓶,就会拼命吮吸。  酸中毒一般是在脱水基础上发生的,这时可见患儿精神极度萎靡,昏睡或昏迷,口唇呈樱桃红色,呼吸深长,严重的会发生抽搐等症状。对腹泻的患儿,应警惕发生脱水和酸中毒,如有上述情况出现,应引起注意,及时送医院治疗,否则延误几个小时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常用的混合溶液有哪些?  婴幼儿腹泻时常用的混合溶液有下列几种:  (1)1∶1液:是5%葡萄糖溶液1份与0.9%氯化钠1份的混合溶液,其渗透压约为血浆的一半,即1/2张,适合于对单纯性呕吐和继续丢失液量的液体补充。简便配制方法可用5%葡萄糖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20ml即可。  (2)3∶2∶1液:即3份10%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钠溶液及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其简单配制方法为: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15ml及11.2%乳酸钠溶液15ml(5%碳酸氢钠溶液24m),其张力为1/2张。  (3)3∶4∶2液(有的单位将混合液的顺序变动为4∶3∶2溶液):是3份10%葡萄糖溶液、4份0.9%氯化钠溶液及2份1.87%(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总份数为9,其中电解质(有渗透压作用的)占6份,所以是6/9张,简化为2/3张(约相当于血浆渗透压的2/3,即2/3张)。主要用于补充以丢失的液体量(即累积损失量)。  配制方法:先用总份数9除以丢失的液体总量,求出1份是多少毫升,然后用1份的毫升数分别乘以3、4和2,所得乘积即为各种溶液的毫升数。  例如:一个9kg的小儿,估计已丢失的体液量是体重的10%,则总丢失量为900ml,900ml除以9份,则1份为100ml,那么3份是10%GS,即100ml×3=300ml,依此类推,400ml为生理盐水,200ml为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  简便配制方法:用5%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钠溶液20ml及11.2%乳酸钠溶液20ml(或5%碳酸氢钠33ml)。  (4)6∶7∶5液(一般称5∶6∶7液):是6份5%~10%葡萄糖溶液、7份0.9%氯化钠溶液及5份1/6克分子乳酸钠溶液的混合液,总份数是18,其中含电解质的占12份,所以是12/18,简化为2/3张,它与4∶3∶2液有相同的张力,所不同的是5∶6∶7液中乳酸钠含量较4∶3∶2液为高,故纠正酸中毒时,以5∶6∶7液为佳,配制方法与4∶3∶2液相似(不含简便配制法)。  (5)6∶3∶1液:是6份5%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钠溶液及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为1/3张液。  简便配制方法:用5%葡萄糖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10ml与11.2%乳酸钠溶液9ml(或5%碳酸氢钠溶液16ml)。  (6)生理维持液:即4份10%葡萄糖溶液,1份0.9%氯化钠溶液,再加10%氯化钾溶液15ml的混合溶液,张力为1/3张。  (7)3∶1或4∶1溶液:是3份或4份10%葡萄糖溶液与1份0.9%氯化钠溶液的混合溶液,总份数是4或5,即为1/4张或1/5张(约相当于血浆渗透压的1/4或1/5)。多作为婴儿时期维持生理需要的维持液。因新生儿肾功能尚不健全,对氯化钠的负荷量较小,故用1/5张溶液为佳。用于新生儿的4∶1溶液亦可称基本液。  4∶1液的简便配制方法:5%葡萄糖溶液500ml加入10%氯化钠溶液10ml。  (8)2∶1等张含钠液:即2份0.9%氯化钠溶液与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溶液的混合溶液。  2∶1等张含钠液简单配制方法:5%葡萄糖溶液500ml加10%氯化钠溶液30ml及11.2%乳酸钠溶液30ml(或5%碳酸氢钠溶液47ml)。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为什么需用混合溶液?  为纠正脱水、酸中毒,临床常将不同液体按比例配成混合液应用。为什么不能用单一的生理盐水或5%、10%GS液去纠正脱水、酸中毒呢?这是因为严重的婴幼儿腹泻,除丢失碳酸氢钠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外,还存在着营养失调性(即所谓“饥饿性”)酮中毒及大量电解质和水分的丢失。所以就需要有既能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克服酮中毒,又能补充水分及热卡的混合液。单独用生理盐水或5%~10%葡萄糖溶液是达不到上述病理生理要求的。单用生理盐水输液,当氯化钠已经补足而脱水尚未补够时,如继续用生理盐水就会造成盐性利尿,严重者可产生盐中毒。单纯用5%~10%GS输液时,则会造成细胞外低渗状态,于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造成利尿,严重者可出现水中毒,引起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越补液尿越多,道理就在于此。但成人由于肝肾功能健全,脱水病人除可应用混合液外,还可用生理盐水和5%或10%GS溶液交替静点的方法,即输入一瓶500ml的生理盐水,再输一瓶500ml的GS液,纠正酸中毒时把碱性溶液加入GS液瓶内滴注。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静脉补液量如何计算?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有明显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及新生儿。  (1)补液总量: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例如中度脱水患儿入院体重为9kg,其累积损失量计算如下:  按病前体重为100%,患儿脱水时体重减轻平均为病前体重的8%,故现有体重9kg代表病前体重的92%(因100%-8%=92%)。  设病前体重为X公斤,则:  X∶9=100%∶92% 即X∶9=1∶0.92  X=(9×1)/0.92=9.77  故累积损失量=病前体重-入院体重  =9.77-9   =0.77 (即770ml)  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1200ml/m,中度脱水为2000mL/m2,极重度脱水为3000ml/m2。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急性期一般可按基础代谢需要量计算,即5%~10%葡萄糖50~60ml/kg?d,钠钾各1~2mmol/kg?d(生理盐水10ml含钠15mmol,10%氯化钾溶液10ml含钾13mmol),或按1500mL/m2体表面积给予糖60~75g/m2体表面积,钠、钾各50~70mmol/m2体表面积。生理需要量也可以用3∶1溶液补充。高渗脱水时,垂体后叶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远段的吸水作用,因而有人认为高渗脱水时,生理需要量宜酌减1/4。  上述三部分之和即为第一天输液总量。为便于临床应用,一般将上述三项概括为以下数值,可适用于大多数病例。轻度脱水约90~120ml/kg,中度脱水约120~150ml/kg,重度脱水约150~180ml/kg。个别病例必要时再作较详细的计算。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其脱水性质如何区分?  脱水性质指现存体液渗透压的特征。在脱水时,水和电解质均有丢失,但不同病因引起的脱水,其水和电解质(主要是钠)的丢失比例可不同,因而导致体液渗透压有不同的改变。根据脱水时渗透压的不同,临床将脱水分为等渗性(混合性)脱水、低渗性(缺钠性)脱水和高渗性(缺水性)脱水,其中以等渗性脱水最为常见,其次为低渗性脱水,最为少见。钠是构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所以常用血清钠来判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1)等渗性脱水:水与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清钠在130~150mmol/L之间(300~345mg%)。各种病因所致的脱水,其失水和失钠的比例可不同,若其比例相差不大时,通过肾脏调节,可使体液维持在等渗状态,故等渗性脱水较多见。这类脱水主要丢失细胞外液,临床上表现为一般性的脱水症状:如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干燥、弹力减低,前囟及眼窝凹陷,粘膜干燥,心音低钝,唾液和眼泪减少,重者可导致循环障碍与休克。  (2)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相对多于水的丢水,血钠低于130mmol/L(300mg%)。这类脱水由于腹泻较重,病程较长,粪质钠常丢失极多;又因腹泻期间饮水偏多,输液时单纯用葡萄糖溶液,而给钠溶液较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过低,一部分水进入细胞内,血容量明显减少。低渗性脱水多见于吐泻日久不止的营养不良患儿,在失水量相同的情况下,脱水症状较其他两种脱水严重。因口渴不明显,而循环血量却明显减少,故更易发生休克。因脑神经细胞水肿,可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昏迷或惊厥。  (3)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相对比电解质丢失多,血钠超过150mmol/L(345mg%)。这类脱水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较高,细胞内液一部分水转移到细胞外,主要表现为细胞内脱水。如腹泻初起,有发热,喝水少,病后进食未减者,容易引起高渗性脱水。滥用含钠溶液治疗,如口服或注射含钠溶液较多(如单纯用生理盐水补液),也可造成高渗性脱水。在失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其脱水体征比其他两种脱水为轻,循环障碍的症状也最轻,但严重脱水时亦可发生休克。由于高渗和细胞内脱水,可使粘膜和皮肤干燥,出现烦渴、高热、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严重高渗可使神经细胞脱水、脑实质皱缩、脑脊液压力降低、脑血管扩张甚至破裂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亦可发生脑血栓。    婴幼儿腹泻脱水需静脉补液时,溶液种类如何选择?  补液时,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比例主要根据脱水性质而定。  (1)等渗性脱水:此型脱水临床最多见,主要为细胞外脱水,但脱水严重的病例细胞内液亦同时损失。用1∶1液(1份5%葡萄糖溶液,1份0.9%氯化钠溶液)或3∶2∶1液(3份10%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钠溶液,1份1.87%乳酸钠溶液或1.4%碳酸氢钠溶液),即1/2张液体补给(张力指含晶体的电解质溶液,如含钠液的张力)。  (2)低渗性脱水:用3∶4∶2液(3份10%葡萄糖溶液,4份0.9%氯化钠溶液,2份1.87%乳酸钠溶液或1.4%碳酸氢钠溶液)或6∶7∶5液(一般称5∶6∶7液,6份5%~10%葡萄液,7份0.9%氯化钠溶液,5份1.87%乳酸钠溶液),即2/3张液体补给。  (3)高渗性脱水:为数较少,用6∶2∶1液(6份5%葡萄糖溶液,2份0.9%氯化钠溶液,1份1.87%乳酸钠溶液或1.4%碳酸氢钠溶液),即1/3张液体补给。高渗性脱水时皮肤弹性及周围循环尚好,脱水容易估计过低,治疗中由于迅速纠正升高的血清钠到正常水平时可引起惊厥,故恢复血清钠不宜过快,应在72小时内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  若根据临床表现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脱水伴有循环衰竭时,应以生理盐水或血浆10~20ml/kg静脉推注,迅速扩充血容量。由于正常血浆中钠、氯比例为3∶2,故输入的电解质最好用2∶1等张含钠液(即2份生理盐水,1份1.4%碳酸氢钠溶液或1.87%乳酸钠溶液的混合液)。    婴幼儿腹泻脱水需静脉补液时,补液步骤如何进行?  (1)第一天补液步骤如下:  ①扩容阶段:对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适用于任何脱水性质的患儿。  ②补充累积损失为主的阶段: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选用不同溶液(扣除扩容液)继续静脉滴注。对中度脱水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不需要扩容,可直接从本阶段开始补液。本阶段(8~12小时)滴速宜快,一般为每小时8~10ml/kg。  ③维持补液阶段:脱水已基本纠正,只需补充生理需要量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应当将输液速度稍放慢,将余量于12~16小时滴完,一般约每小时5ml/kg。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  输液速度主要决定于脱水程度和大便量,一般按每毫升16滴计算,小滴按每毫升20~22滴计算。  应用上述方法补液,水量稍显不足,尤其是输液量少者,但患儿多能饮水,故可以弥补,不必全部静滴。呕吐频繁,不能饮水者,可给予适量的5%或10%葡萄糖溶液,加入上述滴液中滴注,尤其是在维持补液阶段,以免发生高钠血症。  每一个病例病情不同,进水量多少不等,尤其是大便量难以准确估算和预测,这是影响输液量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因素。所以在液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治疗后的反应,随时调整液体的成分、量和滴速。  (2)第二天以后的补液:经第一天补液后,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故输液主要是补充生理的需要量和异常的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继续补钾,供给热量。如吐泻好转,可停止静脉输液,口授饮食;若腹泻仍频或口服液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可按100ml/kg?d计算,补液成分可用3∶2∶1液,于12~24小时内以平均速度输入。    婴幼儿腹泻脱水静脉补液时,如何纠正酸中毒?  腹泻常发生酸中毒,而且其程度常与脱水程度成正比。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因为在静脉输入的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液体,而且经过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随即自行纠正。而重度脱水多伴有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溶液代替2∶1等张含钠液进行扩容,兼有扩容和加快纠正酸中毒的作用。  一般要求提高二氧化碳结合力到40容积%,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用量:  (40-X)×0.3×体重(公斤)=需补11.2%乳酸钠溶液毫升数;  (40-X)×0.5×体重(公斤)=需补5%碳酸氢钠溶液毫升数。  如未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溶液5ml/kg或11.2%乳酸钠每次溶液3ml/kg计算(此用量可提高10容积%)。必要时可于2~4小时后重复应用。  另外,对没有使用过碱性液体的酸中毒或休克患儿,其所需钠量的20%~25%亦可用碳酸氢钠补充(5%碳酸钠溶液10ml含钠6毫当量)。治疗酸中毒或休克的液体量及电解质均应包括在第一天计算总量中。休克缺氧时,体内乳酸钠积聚,此时不宜用乳酸钠,应使用碳酸氢钠溶液,但应注意,若患儿呼吸功能障碍,二氧化碳呼出困难时,输入高渗、大量的碳酸氢钠是不适宜的。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如何纠正电解质紊乱?  (1)钾的补充:腹泻患儿均有缺钾,体内的绝大部分钾(>98%)是在细胞内液中,钾缺乏也主要是在细胞内液中。但纠正缺钾所输入的钾需经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液,而且转运速度较慢;此外,在脱水开始纠正前,钾总量虽然减少,但由于血液浓缩、酸中毒、钾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以及尿少而致钾排出量减少等原因,血钾大多不低,因此补钾不宜过早过快,尤其在肾功能未恢复时,以避免发生高钾血症。另一方面,在输入不含钾溶液的过程中,由于血钾被稀释、酸中毒被纠正和输入的葡萄糖合成糖原,使钾向细胞内转移,利尿后排钾增多,以及腹泻继续失钾等导致血钾不断降低,若不及时补钾,则易发生低钾血症,尤其是营养不良患儿。因此,早期适当供给一定量的钾,有利于预防低钾血症。  一般情况下,在治疗前6小时排过尿,或输液后有尿,即可开始补钾。一般患儿按3~4mmol/kg?d(约相当于氯化钾200~300mg/kg?d)补钾,有缺钾症状者可增至4~6mmol/kg/d(约相当于氯化钾300~450mg/kg?d)。轻度脱水可分次口服,每4~6小时1次,中、重度脱水给予静滴,或同时口服一部分。氯化钾静滴的浓度一般为0.2%(约27mmol/L),不宜超过0.3%(约40mmol/L)。一般补钾4~6天,严重缺钾病例可适当延长。  此外,若入院时缺钾症状已很明显(或血钾降低),或合并营养不良、长期腹泻或重度脱水,患儿输液后血钾容易低落,故在扩容改善肾功能(有尿)后即开始补钾。  (2)钙和镁的补充:一般患儿无需常规服用钙剂。而营养不良、佝偻病同时伴有腹泻的患儿,酸中毒纠正后容易出现低血钙症状,应早期给钙,可口服氯化钙;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抽搐,可给10%葡萄糖酸钙5~10ml静脉缓注,必要时重复使用。  长期腹泻在两周以上,可出现低血镁症状。临床上低血钙和低血镁均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二者有时不易区别,故若经一般镇静剂及钙剂治疗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时,应考虑低血镁症存在。可用25%硫酸镁0.2~0.4ml/kg,用注射用水稀释1倍后肌注,每日用2~3次,可收到良好效果,症状缓解后停用。如果仍然无效,应注意是否有中毒性脑病、脑水肿以及其他神经中枢的病变。    婴幼儿腹泻脱水时,如何进行口服补液?  近20年来,学者们通过对腹泻发病原理与人体胃肠生理的研究,发现肠毒素性腹泻时,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功能丝毫无损;侵袭性腹泻时,肠粘膜吸收功能亦未完全丧失。这样,就有可能通过口服途径补液以纠正脱水。葡萄糖在肠腔内可促进钠的吸收,二者以同一载体运转,但此作用取决于葡萄糖的浓度,当浓度为2%~3%时,此作用最强,如高达10%,不仅无促进吸收的作用,反可导致高渗性腹泻。由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ORS)的配方特点和腹泻时机体胃肠道病理改变特点,决定了在某些情况下ORS能很好地代替静脉补液。  临床中常用的ORS为塑料袋装,每包装含氯化钠0.35g,碳酸氢钠0.25g,氯化钾0.15g,葡萄糖2g,临用前以温开水100ml溶解之。ORS也可自行配制,方法如下:每1000ml水,加入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或柠檬酸钠2.9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这种ORS液为2/3张,电解质浓度(mmol/L)为Na+90、HCO3-30、K+20、Cl-80,突出了低糖、高钾、含碱三大特点。  口服补液适用于腹泻时脱水的预防,以及轻度和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的患儿。若有明显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及新生儿则不宜口服补液。此外,口服补液对于分泌型及非分泌型腹泻均适用。  补液步骤(量和速度)除无扩容阶段外,与静脉补液法基本相同。可用ORS少量频服,在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补足,在此阶段,轻度脱水约需50~80ml/kg,中度脱水约需80~100ml/kg。脱水纠正后的维持补液阶段,将余量ORS溶液加等量水稀释使用,或改用口服维持液。口服液量和补液速度可根据大便量和脱水恢复情况适当增减。  在补充累积损失阶段,可暂禁食,一般在4~6小时后开始进食。如呕吐停止,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如在口服补液过程中呕吐频繁或腹泻,脱水加重者,应改为静脉补液)。ORS溶液为2/3张含钠液,水分稍不足,因此,在ORS治疗中,必须强调要随意喝白开水,因为病人的自我感觉是对脱水性质最好的判定指标,当体内呈低渗状态时,病人不想喝白开水,从而提高机体渗透压;反之,患者常要求喝大量白开水,以降低渗透压,通过自我感觉,对渗透压进行自身调节,尤其是在继续补液阶段,尤应注意水分的适当补充,以免发生高钠血症。  病毒性肠炎水样便的钠含量极少超过45~50mmol/L,而ORS溶液含钠达90mmol/L,所以,在口服补液过程中应适当增加水量。  ORS溶液含氯化钾0.15%,一般需适量额外补充。有明显酸中毒者,需另用碳酸氢钠纠正。  此外,家庭可自配米汤ORS。将米粉20~30g煮熟,加水至1000ml,再加入氯化钠3.5g,柠檬酸钠2.9g,氯化钾1.5g,即可服用。米汤ORS比葡萄糖ORS效果更好,且可供给更多热卡。  喝多少米汤ORS量合适,主要根据患儿小便量决定,当患儿小便量恢复正常或比平时稍多一点,说明ORS量已达到要求了,即可停用;如果小便量还很少,必须继续快速服用米汤ORS。    腹泻对婴幼儿有什么危害,预后如何?  婴幼儿体质柔弱,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因此腹泻对婴幼儿的危害很大。  腹泻除影响婴幼儿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损害某些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如长期慢性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患儿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不仅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1)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及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2)感染:常见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疖肿、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静脉炎等。各种感染可能成为腹泻的病因,但也有在腹泻之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迁延性腹泻或原有营养不良病儿,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泻可能出现黄疸,常见于营养不良及重症败血症病儿,预后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4)其他: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钾、中毒性肠麻痹、肠出血、肠套叠等,偶可见肠穿孔和腹膜炎。  婴幼儿腹泻的预后与病儿的体质、病因、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有关。  (1)体质因素:体质衰弱(重症营养不良和佝偻病)的病儿,由于机体代谢调节功能较差,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使腹泻迁延不愈,预后较差。新生儿、早产儿病情易于迅速恶化,预后也较差。  (2)病因: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其他耐药预后较差,继发二重感染者如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预后也差。  (3)治疗时机:轻型腹泻若未及时治疗,导致病情严重,迁延日久,预后较差。  (4)治疗不当:未进行调整和适当限制饮食,减少胃肠道负担;未及时控制肠道内外感染以及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加强护理,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影响预后。此外,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可加重消化功能紊乱,如不及时停药,迁延不愈者预后差。    婴幼儿腹泻如何护理?  (1)胃肠道隔离:由各种病原(包括细菌及病毒等)引起的肠炎,传染性很强,应做好胃肠道隔离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对各种肠炎隔离工作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新入院患儿,应先行床边隔离,直到大便培养两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②工作人员接触患儿前要洗手,护理时要穿上塑料围裙或橡皮围裙,每做完一个患儿的护理工作后,医护人员要用1∶5000升汞溶液或1%煤酚皂溶液擦洗围裙,并用肥皂流水洗手。  ③患儿粪便、尿布要浸泡在1%煤酚皂溶液中消毒1小时。  ④注意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患儿用具、布料须煮沸消毒或日光曝晒。  (2)测量体重:患儿入院后,要准确测量体重,以便依据体重估计脱水程度、决定用药剂量。在入院24小时后,应再测体重1次,以后每隔2~3日定期测量1次,直到出院为止。  (3)一般护理: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宜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并外扑滑石粉,以预防上行性泌尿道感染、尿布疹及臀部感染。勤翻身,特别是对营养不良患儿、输液时间较长者或昏迷患儿,应预防继发肺炎,避免褥疮发生。呕吐频繁患儿应侧卧,防止呕吐误吸引起窒息,同时要常擦洗,避免颈部糜烂。按时喂水或口服补液用的含盐溶液,以缩短静脉补液的时间及避免脱水。喂食要耐心,应准确记录摄入量。  (4)细心观察病情,认真做好病情记录:每天均应记录粪便的次数、颜色、性状、气味及其混杂物质等。记录补液后第一次排便的时间及量,以便依据情况补充液量。如有呕吐者,还应记录呕吐的次数、量及性质等。并应详细观察全身症状,注意脱水、酸中毒的恢复情况及有无腹胀、精神萎靡和心音低钝等缺钾症状的出现。按时测量体温。  (5)静脉输液护理:保证药液用量准确;注意各种注射液的配伍禁忌;经常检查注射部位有无药液外漏、肿胀、静脉炎及包扎过紧等,保持注射部位干燥清洁,以免污染;掌握输液的速度,一般按每毫升16滴计算,并每隔15~30分钟观察一次输入速度是否合适,对伴有营养不良或肺炎的患儿速度宜慢;在输液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有无皮肤潮红、皮疹、寒战、恶心、呼吸困难、青紫或体温突然升高等药物及输液反应。    婴幼儿腹泻如何进行饮食疗法?  轻型患儿宜适当减少乳食,停止喂哺不易消化的和脂肪类食物,并缩短喂奶时间和延长间隔时间。腹泻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影响不大。吐泻严重者应暂时禁食,但除频繁呕吐者外,一般不必禁水。禁食可使肠道溶质负荷减低,大便排泻量减少。在急性腹泻过程中,由于小肠绒毛的病变和消化酶活力的降低,使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都会发生障碍,患儿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食,不仅进入体内的营养数量不会增加,相反会进一步加重有病变的消化道的负担,使病变加重,同时,还会由于肠道内渗透压的进一步改变,使机体内水分损失增多。就是说,吃进去的食物,非但没能起到营养身体的作用,反倒加重病情,增加营养物质的丧失和消耗。所以,婴幼儿在急性腹泻期内短期禁食,可使胃肠道得到适当休息,对疾病恢复有利。  禁食时间不宜过久,一般不超过6~8小时,吐泻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①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母乳,暂停辅食。哺乳时间由每次5~7分钟,逐渐增加到10分钟以上。②人工喂养者可先喂5%~10%的米汤30~60ml,每4小时1次;次日用鲜牛奶或奶粉,1岁以内婴儿可用开水或5%~10%的米汤稀释1倍的牛奶,1岁以上可用2/3牛奶加1/3开水或米汤稀释,奶中加3%~5%白糖,如有条件可用脱脂奶或酸牛奶。对较大婴儿可兼顾过去饮食习惯,给其他易消化食品,如米糊、稀粥、面食等。③热量计算:开始供应给热量,按每日每千克体重30~40热卡计算,以后根据腹泻轻重,每日每千克体重增加10~30热卡,有特殊情况可多加或少加、暂停或减少,必要时可再停食8~12小时。在热量增加到每千克体重70热卡以上时,可将奶汁稍加浓。随病情好转,应逐渐恢复到足够的饮食。限食过程一般不超过1周,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主要是乳糖酶),故对疑似病例应暂停乳类喂养,改喂豆制代乳品,或用发酵奶,可减轻腹泻,缩短病程。可加用葡萄糖,但少数严重病例的小肠病变广泛,葡萄糖与钠的偶联转运普遍受累,宜慎用。如加葡萄糖后腹泻转重,即应停用。    婴幼儿腹泻时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  病毒性肠炎无特效疗法,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不需应用抗生素。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急性肠炎多为自限性疾病,仅用支持疗法即可痊愈;有人认为,应用抗生素对病程无明显影响,且易产生耐药菌株,延长带菌状态,但对新生儿、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的衰弱儿和重症者仍宜使用抗生素。侵袭性细菌性肠炎一般均需用抗生素治疗。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可选择应用,有条件者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之。  (1)大肠杆菌肠炎:多用粘菌素(多粘菌素E、抗敌素)、庆大霉素、吡哌酸、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等。  (2)胎儿空肠弯曲菌肠炎:可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中药黄连、黄柏。  (3)耶耳森菌小肠结肠炎:可用庆大霉素、氯霉素、粘菌素、复方新诺明。  (4)鼠伤寒沙门氏菌小肠结肠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吡哌酸、呋喃唑酮、羟苄四唑头孢菌素、复方新诺明、氯霉素。  (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原发者少见,由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者,应停用原来的抗生素,可用万古霉素、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新青霉素,如苯甲异恶唑青霉素、邻氯青霉素或双氯青霉素。  (6)伪膜性小肠结肠炎:可用万古霉素、灭滴灵(甲硝唑)、杆菌肽、消胆胺(可结合细菌毒素)。  (7)真菌性肠炎:可用制霉菌素、克霉唑。  (8)寄生虫性肠炎:如梨形鞭毛虫引起者可用灭滴灵、呋喃唑酮。    如何有效预防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很容易预防的疾病,根据腹泻发生的原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2)提倡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最初数月内应以母乳喂养。因母乳最适合婴儿的营养需要和消化能力。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故除患结核、心、肾及其他慢性疾病外,均应提倡母乳喂养。应注意正确的喂养方法,做到定时哺乳,避免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  (3)按时添加辅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不论母乳或人工喂养儿均应按时添加辅食,以满足营养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时,品种不宜过多,变换不宜过频,要在婴儿逐渐适应新的食品后,才渐次增加其他食品。具体而言,添加辅食时,要注意婴儿的消化能力,每次只能增加一种,从少至多,逐渐增加。一般在出生后半个月开始添加维生素C及D,2~3个月加菜汤、奶糕或米糊,4~6个月添加蛋黄、肉末及碎菜等。  (4)注意饮食质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配,不宜过多或过早地给米糊或粥食等食品,以免发生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初出生至3个月内婴儿母乳不足,可吃牛奶或豆浆补充,无论用牛乳或代乳品均需要适当稀释,以利于消化和吸收;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5)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6)避免不良刺激: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7)夏季卫生及护理:婴幼儿的衣着,应随气温的升降而增减,避免过热,夜晚睡觉要避免腹部受凉。夏季应多喂水,避免饮食过量或食用脂肪多的食物。经常进行温水浴。  (8)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9)避免交叉感染:感染性腹泻易引起流行,对新生儿,托幼机构及医院应注意消毒隔离。发现腹泻患儿和带菌者要隔离治疗,粪便应做消毒处理。  (10)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营养不良婴幼儿为何易患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消化道功能紊乱与营养不良有密切关系。营养不良患儿由于胃肠道形态和功能改变,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发生障碍,容易引起腹泻;而腹泻患儿由于肠蠕动亢进和食物消化功能受影响,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影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两者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终致腹泻迁延不愈。  急性感染性腹泻多为一过性的,当感染已经控制而腹泻仍迁延不愈时,胃肠道功能紊乱转变为主要原因。关于严重营养不良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胃肠道形态和功能改变:患严重营养不良时,全身脏器都会发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在消化道可见胃粘膜萎缩、胃液酸度降低,这种改变可使胃杀菌及屏障作用明显降低,有利于胃液和十二指肠液中的细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十二指肠、空肠粘膜变薄,刷状缘变浅,上皮细胞由柱状变为立方形,营养不良伴有腹泻者,这种改变不易恢复。胰腺分泌的酶活力低于正常,如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淀粉酶均有减少。此外可引起严重的肝脂肪浸润及肝脏肿大。  (2)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营养不良容易合并小肠吸收不良症。因胃肠道粘膜萎缩,可导致各种双糖酶减少和引起双糖酶缺乏症而引起腹泻。  (3)小肠内细菌异常繁殖对胆酸的影响:严重营养不良的患儿,十二指肠中有厌氧菌和酵母菌的过度繁殖。腹泻时,小肠上段所有细菌都显著增多,并由于大量细菌对胆酸的脱结合作用而使游离胆酸的浓度大为增高。高浓度游离胆酸有损害小肠细胞的作用,以致营养不良和腹泻患儿易于发生肠道细胞形态与功能的紊乱。  (4)机体免疫和防御功能降低:严重营养不良削弱了机体免疫和防御功能,在胃肠道可见胃、小肠粘膜萎缩、胃酸过低等,使消化道的屏障功能降低,而容易引起腹泻;分泌型IgA降低,局部免疫功能减弱,使胃肠道容易发生感染,是造成慢性腹泻的另一原因。  总之,营养不良患儿由于消化道粘膜萎缩、消化酶活力降低、小肠细菌过度繁殖、游离胆酸比例增高以及机体防御功能降低等因素可以导致腹泻反复发作。所以,营养不良的婴幼儿易患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此外,某些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如特发性性结肠炎和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胰腺囊性纤维性变及粥样泻等均可发生慢性腹泻;近年来发现特异性消化吸收缺陷,如先天性双糖酶缺乏,不能水解饮食中的糖,促使糖聚积于肠内并形成有机酸,导致高渗性腹泻,表现为慢性腹泻;急性感染性腹泻多为一过性,但如宿主不能产生正常免疫反应,反复接触感染病原,或因严重肠道感染损伤了肠粘膜,则急性腹泻可转变为慢性腹泻。    如何治疗婴幼儿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凡腹泻持续14天以上的患儿,应强调住院治疗。住院后积极进行液体疗法,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迁延性和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病情较为复杂,要注意寻找引起病情迁延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调整饮食,增加营养。对本型腹泻患儿禁食是有害的,因为这类患儿常有营养障碍。除了严重吐泻者外,不可任意禁食,即便禁食,时间也不宜过长。由于患儿消化功能低下,调整饮食不宜过快,母乳喂养儿暂停辅食,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对人工喂养6个月以下的婴儿,羊奶、牛奶均应加等量米汤或水稀释,间断给予酸奶或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证足够的热量;对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用已习惯的平常饮食,选用稠粥、面条,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泥、肉末或鱼末等,但须由少到多,以保证婴幼儿足够的营养和适应性,并可口服胃蛋白酶或胰酶等以帮助消化。对明显消瘦,口服营养物质又不能耐受者,可辅以部分静脉营养(包括氨基酸溶液和脂肪乳剂等),补充各种维生素,以保证营养需要。随着腹泻减轻,消化功能好转,逐渐过渡到一般饮食。  (2)有双糖酶缺乏时,暂停蔗糖、乳糖、麦芽糖等的喂养,可采用每100ml豆浆加5~10g葡萄糖或采用发酵过的酸奶,一日交替多次喂养。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者,要考虑患儿对蛋白过敏,并改用其他饮食。  (3)胆酸性腹泻可加用消胆胺。  (4)只有对粪便中分离出特异性病原菌的患儿才考虑抗生素的应用,并且要尽量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切忌滥用,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5)中医辨证施治,辅以推拿、捏脊或针灸疗法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    中医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如何认识?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如水样,或伴不消化食物,或夹有粘液为主证,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虽四时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南方冬季亦可发生,且往往引起流行。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却较成人更为迫切,故易为饮食所伤;加之小儿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故以脾胃病症较为多见。《育婴家秘》所说的小儿“脾常不足”,即是古代医家对小儿所以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  引起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有下列4种:  (1)感受外邪:中医学认为,感受外邪及气候变化与泄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暑,秋伤湿”,明确指出了感受外邪以及温度、湿度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小儿脏腑娇嫩,藩篱不密,易为外邪所侵,且因脾胃薄弱,不耐受邪,若脾受邪困,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而下,则为泄泻。外感风寒暑湿均可致病,盖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泄”之说。故泄泻虽有多种不同因素,但未有不源于湿者。  夏秋季节,暑气当令,气候炎热,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小儿更易感触而发病。暑热之邪,伤人最速,易耗津气,故每致热迫大肠,骤成暴泻;湿胜而濡泻,故夏秋季节之泄泻,多见者为湿热泻。  (2)内伤饮食:乳食不节是小儿泄泻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医宗金鉴?儿科积门》谓“小儿养生食与乳,樽节失宜食积成,停乳伤食宜分析,因证调治保安宁”。  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皆可致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失司,胃弱则不能腐熟水谷,因而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阳不升,易致合污而下,成为脾虚泄泻。  (4)脾:脾以阳为运,肾寄命门真火。若小儿禀赋不足,或久病、久泻,均可伤损脾肾之阳。命门火衰,水不暖土,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大肠,而致澄澈清冷、洞泄不禁。盖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如肾中阳气不足,则阴寒独盛,故令洞泄不止。  此外,脾虚久泻尚可引起肝气犯脾,出现烦躁易怒、哭而便泄等肝气横逆、脾失健运的证候;如久泻不止,脾土受伤,肝木无制,往往可因脾虚肝旺而出现慢惊风证;脾虚肺弱,肺易受邪则可出现面色苍白、咳嗽及便溏等证候。  暴泻伤阴,久泻伤阳,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热”的病理特点,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导致气液亏损,常呈现“伤阳”、“伤阴”或“阴阳俱伤”的变证。    中医对小儿腹泻如何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1)伤食泄:症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神曲10g,麦芽5g,谷芽5g,山楂10g,茯苓10g,黄连3g,半夏5g,陈皮3g。如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  还可服用小儿七珍丹。若伴口渴者,可用大黄粉,以助通便。  (2)风寒泻:泄泻清稀,中多泡沫,无明显臭味,腹痛肠鸣,或兼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有力。  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3g,紫苏5g,半夏5g,茯苓10g,炒白术10g,陈皮3g,泽泻10g。若腹痛较甚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兼有食滞者,加山楂以消食导滞;小便短少者,加泽泻、猪苓以渗湿利尿。  (3)湿热泻:症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宜清热利湿,主要采用清利药品以解表清里利湿,常用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5g,黄芩5g,甘草3g,茯苓10g,泽泻10g,厚朴5g,车前草10g,神曲10g。若小便涩赤而短者,加六一散(滑石、甘草)以清热利湿;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止痛;呕吐频者加半夏、生姜汁或玉枢丹以降逆辟秽;湿邪偏重,口不甚渴者,加苍术以燥湿;高热、烦渴引饮者,加石膏、寒水石以清热除烦。  (4)脾虚泻: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常反复发作。  治宜健脾止泻,主要采用健脾益气止泻药品,以健脾理气化湿,常用加味参苓白术散:党参10g,炒白术5g,茯苓10g,怀山药10g,炒薏苡仁10g,炒白扁豆10g,陈皮3g,砂仁5g,乌梅10g,炙甘草10g。若时见腹痛,加木香以理气止痛;久泻不止,而无夹杂积滞者,加煨诃子肉、赤石脂以固肠止泻;大便稀或水谷不化者,加干姜以温中散寒。  (5)脾肾阳虚:症见久泻不止,食入即泻,粪质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FDE0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象细弱。  治宜温补脾肾,常用健脾益气汤合四神丸:补骨脂10g,煨肉豆蔻5g,五味子5g,人参3g,炒白术10g,茯苓10g,吴茱萸5g。脱肛者,加黄芪、炙升麻以升提中气;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肉、赤石脂、禹余粮等以收敛固涩。  上述腹泻,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常可发生伤阴或伤阳变证。    小儿泄泻时望诊、切腹有何意义?  望、闻、问、切统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但由于小儿有其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与成人有别,且乳婴儿不会言语,年龄较大的小儿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闹,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切腹,并在这些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使临床辨证的手段更为多样。  钱育寿老中医的望诊、切腹经验是:大便溏泻夹有泡沫,色青或色淡绿,肠鸣辘辘,阵发哭闹者,多为邪蕴肠道,拟用祛风药;泄泻日久,大便绿色,水分多者,多为伤及脾阳;大便带粘液多者,多为湿邪较甚,实证多见,若虚证见此肛门口不红者多为寒热夹杂;大便呈蛋花样,色黄或淡黄,肛门口淡红者多属脾虚夹滞;大便时肛门疼痛,肛门口红裂者,多属热证;局部与整体症状不尽符合者,多属虚实夹杂之证;平素大便干稀不调,饮食稍有不慎即大便稀溏或伴腹痛隐隐者,均属脾虚之证;腹部膨隆,泻后胀减,按之硬且痛,叩之沉实者,属食滞;腹部虽胀而按之软,泻后胀不减,叩之如鼓者,属气滞;腹部凹陷,腹壁松弛,皮肤干枯,口渴唇燥,尿少,舌红少津者,为津液大伤;精神萎顿,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凹如舟,泻下质稀如水而不臭,舌淡苔白者,则为泄泻伤阳。  金绍文老中医认为:辨证宜首重望诊,既察神态、症状、舌苔等整体情况,尤重肛门颜色、皱褶和大便性状等局部变化,以此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他的望诊经验如下:  热泻:伴有发热,面色红赤,舌红苔黄或白而腻,若苔薄者则湿热较轻,厚则湿热较重。肛门见肿胀色红,皱褶变粗,如色红紫,皱褶粗而肿硬者,为湿热较重之象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常见多发性消化道疾病. 治疗本病宜分辩寒热,审查虚实,消导固涩,调理脾胃,析...
你好,这种情况考虑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可以服用思密达,整场生胶囊治疗看看。
你好,尽量不要进食牛奶,肉类食物,一般能够自愈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外科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各种心血管
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胸腔镜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透表豁痰。用于急性惊...详情
[功能主治]用于气血不足。心悸。失眠。食少乏...详情
[功能主治]清血败毒。消肿止痛。用于脏腑毒热。...详情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南门仓5号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保定点
北京市海淀区西八里庄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玖玖叁玖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特别声明: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肚子脱水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