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边塞文化化

雄伟的偏头关护城楼
一、中国长城界的盛事
7月25日上午,甘霖初霁,祥云缭绕,雄关换新彩,古城披盛装,偏关县正举办着一次名垂千古的盛事,这就是由中国长城学会、忻州市长城学会和中共偏关县委、偏关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纪念邓小平、习仲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发表三十周年”偏头关护城楼恢复竣工暨长城碑林落成庆典。
这次落成庆典是中国长城学会在今年举办的“纪念邓小平、习仲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发表30 周年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郝守泉,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吴国强,副秘书长吴帆、杨俊建、黄柯、王建平,中国长城网执行总编夏伟业等专程赶来参加庆典活动。山西省长城保护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利,副秘书长陈虎、武建军,忻州市长城学会会长郑万邦,副会长杨峻峰、王凤岗、苏拴斌、刘忠信等参加了庆典仪式。中国长城学会等几家主办方专门为此活动发行了邮政纪念封,首发仪式也在同时举行。
除了各级长城学会的领导和专家外,11 个省市自治区29 所名牌大学44 位徒步走长城的大学生也按行程赶到,北京和省城的一些书画家慕名赶来,省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也赶来采访报道,大家都想见证中国长城界的这件盛事。当大家参观了护城楼的外部建筑和内部的文化展示之后都在惊叹,这是长城上的一座文化堡垒。
游客参观历史文化展示厅
二、仿古华构护城楼
护城楼原是一座军事建筑,原名虎头墩,始建于明朝宣德九年,三关总兵李谦建,当时为土筑。万历二十三年,兵备道赵彦大修边政,虎头墩包砌砖石,造成典型的明代长城工事九窑十八洞的形制,上有较低矮的望楼。在明代,偏头关是全国九镇长城山西镇的所在地,相当于当今全国大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偏头关所辖有1000里长城,50多座城堡,1000个烽火台,这座虎头墩,就是诸多烽火台中的总传烽。一旦有军情,驻扎在偏关城里的三关总兵一发号令,兵士在这座护城楼上点燃狼烟,分布在长城沿线的烽火台次第点燃,马上就将军情传到省城。可惜这么一座重要的军事情报中心、古建文物,在上世纪中期,被县里组织老百姓拆毁,城砖用于修水库、盖房子等,护城楼成为残砖蒿草隐没的黄土堆。
2010 年,时任偏关县长现任偏关县委书记的王源策划恢复护城楼,是秋奠基。2013 年秋,土木结构的楼台竣工。里面的文化展示工程同时策划施工,2014 年7 月竣工。
护城楼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下部分是砖砌城台,上部分是仿古木结构造型的建筑。城台高10 米,耸立在广场北部,台体见方28 米,雄伟挺拔。四个立面各设三孔瞭望窗。南墙正中开拱劵门,宽2 米,高2.57 米,门额书金色“曦月”二字,为古护城楼原文。门洞以上有砖雕屋檐,仿木构五踩斗拱。高台矮门,宽墙窄门,凸显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严气势。
雄伟的城台内部分为三层,下层为暗暗的小口大腹藏兵洞和军需仓库,现辟为偏关县博物馆。第二层较矮,辟为历史文化展示厅。第三层为一处高敞空间,为作战指挥中心,三孔瞭望窗便设于此层,现在辟为再现偏关明代历史的展示厅。
城台之上女墙环绕,仿木结构的护城楼坐落在台基中央。主楼正方体,通高30.3 米,采用极富美感的明三暗二结构,学名全称是“二层三重檐四滴水十字歇山顶明代风格仿古城楼”。伫立城台广场,但见三重碧色琉璃飞檐,如三条斑斓彩带,各连着四个檐角,十二个檐角高高翘起,如锦翚群翔。朱柱环立,额枋华美,斗拱叠翠,隔扇流丹。收顶十字歇山,华脊交错,四龙对望;十字屋脊中心,五米高的玲珑脊刹,在团花锦簇之上直指长空,似乎有着攒尖顶的艺术效果。整体风格华丽大方,雄伟壮观。从古建结构看,红色大柱四周环列,飞檐高挑,椽飞舒展,每一根柱顶都有一朵斗拱,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力学结构。楼阁四角柱头之上,更是多种样式的斗拱组合,拱脚收放有序,充分展示出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一层四向开隔扇门,每一处门头上有一块较大的晕板,枋心以古建特技堆金技法,塑造立体山水景观,此法以真金研粉堆塑,金光灿烂,华丽高贵。
主楼二层在四个方向设有向前延伸的观景平台,有抱厦厅的形制,为东方建筑特有。站在东向平台眺望,关城全貌纤毫毕现。在南北飞檐下,悬挂着蓝底金字牌匾,南曰“烽传三晋”,北曰“雄峙六边”,分别为山西著名书法家樊昱和张启明书丹。
护城楼成为偏关县继明代天启元年(1621)建的文笔塔之后又一地标性文化建筑。
三、文化深厚的长城碑林
长城碑林环立于护城楼四周,是由中国长城学会、忻州市长城学会、中共偏关县委、偏关县人民政府共同树立,是专门为“纪念邓小平、习仲勋‘爱我中华修我长城’题词30周年”而建设的。共立石碑84通,其中两通大碑,立于城台南侧,总高3.8米,碑身高两米,盘龙碑首,覆莲底座。一通计划雕刻《偏头关赋》,一通刻着《恢复偏头关护城楼碑记》。围护城楼墩台立着82块石碑,碑身高1.8米,所刻内容有名人的题咏,如邓小平、习仲勋的题词,有黄华、许嘉璐等中国长城学会会长的题词,还有罗哲文、侯仁之、董耀会等长城专家的墨迹,更多的是全国各地书法名家书写的歌咏偏头关长城的诗赋。中国当代书法大家沈鹏、姚奠中、陈巨锁、周慧珺的书法尽刻其上,中国当代的一些实力派书家、忻州的顶尖书法家的作品也在其中。原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学会会长、原人民日报社长邵华泽中将题写了“偏关长城碑林”。
这座碑林的特点还有:书家不仅书写了古人的诗文,而且许多当代诗人专门为偏头关碑林创作了精美的诗赋,丰富了偏头关的文化内涵。《恢复偏头关护城楼碑记》、《偏头关长城碑林跋》,都是文采飞扬的辞赋佳作。一些中国当代诗词名家,如杨逸明、古求能、郭新民、滕伟明、胡喜成、钟振振、黄君等,都为碑林创作了诗词。
碑林由定襄青石村石工高慧勇等雕镌,刻工精细,属三晋石刻的上乘之作。综观碑林,是集文学、书法、篆刻、雕镌艺术于一体的文化走廊,如此站在弘扬长城文化、保护长城的高度而建的长城碑林,在全国整个长城沿线是凤毛麟角的。
偏头关长城碑林 杨峻峰 摄
四、雕塑诉说古关沧桑
护城楼内陈列着十八组现代雕塑。
一层的博物馆内有四组,一是以表现明代边塞战争场面的微缩人物群雕,二是表现明代红门口互马市繁荣场面的蒙汉人物群雕,这两组情景雕塑,人物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三是根据偏关县出土的汉代铜车马残片复原的铜车马雕塑;四是表现黄河边上的长城跃过河谷的水门建筑形式的雕塑。
三楼雕塑的主题是反映明代偏头关的盛况,立了七位与偏头关有关的历史人物,分别是:曾经来偏头关驻跸29 天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偏头关山西镇的第一位总兵李谦;第一位大规模修筑偏关县城的都指挥张贤。还有曾经在偏头关修筑长城的将领,如偏头关总兵李瑾、偏头关兵使张凤羾、三关总兵王玺、三边总督曾铣。
护城楼四层是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层,是以“偏头关与宋代历史”为主题的展览,塑了三组雕塑:一是五代十国时期生活在偏头关境内的少数民族领袖、佘太君的父亲佘王;二是五代十国时期在偏关一带活动的火山王、杨继业的父亲杨信;三是宋朝在偏头关征战的杨家将代表杨继业、佘太君、穆桂英、杨宗保。
上到五层,这是护城楼的至高点,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雕像。胡耀邦同志在1985年6月曾经到偏关县视察,为偏关县留下“喜看偏关人民绘新图”的题词,这幅题词多少年来一直鼓舞着偏关人民。为了纪念胡耀邦同志对偏关县的关怀,塑立了这尊仿铜现代雕塑。所有雕塑,都是北京点石雕塑公司制作,工艺精美,手法现代大气,堪称艺术佳品。
五、现代沙盘看历史
在护城楼三楼大厅正中,陈列有一座庞大的偏头关地形地貌沙盘,长7.5米,宽5.5米,如此规模在忻州全境也是一座较大的沙盘。沙盘上雕有偏关县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有边关古堡、长城分布,有文物分布和旅游景点,还有乡镇村落、森林植被,还有公路铁路的分布走向、偏关县六大旅游区的示意。通过现代声光电的形式和明灭的灯光示意,可以直观地了解偏头关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在整座古朴典雅的仿古建筑中,有一座如此现代意识的陈设,给庄重的长城博物馆吹进一股轻松的风,增添着游客的游兴。
六、壁画绘出边关魂
护城楼内,镶嵌悬挂着许多大型壁画,这又是护城楼的一大亮点。
在一层博物馆正中,镶嵌着四米长的“忻州长城全图”,将忻州市境内历朝历代的长城尽现其中,此图由忻州市长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峻峰策划,神池籍画家韩业作画,当代章草大家陈巨锁先生题名,内蒙古书法家邢补生先生题跋。
在护城楼三楼,在七座栩栩如生的雕塑背后,分别画有与所雕塑的历史人物有关的壁画,如“李谦御敌图”、“李瑾平虏图”、“王玺筹边图”、“关山筑堡图”、“张贤展城图”、“曾铣抚关图”等,是由忻州市著名人物画家张联友、张文、付喜乐、邢安寿创作,画上还配有小诗。综观作品效果,集雕塑、绘画、书法、诗词、篆刻诸艺于一体,不仅反映了偏头关的历史,而且也给古关留下了精美的艺术品。
大厅北侧,有一个偏头关主题书画走廊,其中悬挂一幅长10 米、高1.8 米的巨幅国画,题目是《偏头关胜境全图》,将偏关境内的山川地貌、黄河峡谷、旅游景点、城堡村落都艺术地表现出来。原平籍画家李海屿绘制,忻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杨峻峰配诗,原平籍书法家亢怀柱书丹,同样是集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巨作。
在二楼上三楼的两侧楼梯口,挂有六幅画框,里面装着偏关县的一些艺术元素,四幅是早期的寺庙壁画照片,如护宁寺、贯坪洞的壁画,都是忻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峻峰早在2001 年拍摄的,照片上的壁画和现在保存的壁画相比,真是十分完好,凡实地看过壁画的人再看这些画框,皆感到惊叹。还有两幅画框装着水泉堡古戏台的砖雕图案,其砖雕之精美令人咋舌。
七、精彩厚重的历史文化展厅
护城楼二层是偏头关历史文化展示大厅,是以图版的形式反映偏头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共装有七块大图版,图版高1.8 米,总长度53.3 米,共96 平方米。按偏关县的历史发展历程,分了几大版块:
——前言、偏头关地纪沿革、古籍中的偏头关地图,表明了偏关县古老的历史文化,同时可看出偏关县在古代的战略位置是多么的重要。
——新旧石器时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人类生存的版块“文明星火”,还有偏关境内的新石器遗址汇总介绍。
——汉朝以前这里生存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美稷,美稷民族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国家美稷国,图版以“美稷遗韵”的版块进行表现,同时有偏头关古老的特色姓氏汇总。
——有再现偏关县馆藏文物的“博物撷珍”版块。
——有表现华夏名关、全国长城古堡第一县的版块“辉煌雄关”,内容有关城今古、有史可考的偏关城修筑记事、中华长城第一堡——老营堡、长城雄姿、古堡沧桑、偏头关所辖堡寨隘口、明正德皇帝驻跸偏关、黄河入晋第一湾老牛湾等。
——表现凝固的音乐——偏关古代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的版块“远声近影”。
——偏关县的重要历史人物版块“古塞风流”,其中有万世德、孙吴、许师贤、王芋等偏头四进士,有古关六功臣,有杨家将在偏头关、佘王,有抗日英雄李林、梁雷、詹永祥,还有卢承业、张旺等乡贤志士,还汇总了镇守偏头关将领名录、偏关县文武科目名录等。
综观这座展示厅,它深刻地、系统地、详尽地挖掘了偏头关的历史文化,文字精美,图片精致,人们都反映,这里不仅是偏关县传统教育的殿堂,也是偏关县的一部历史文化典籍,是弘扬边塞文化的精美载体。
八、奇珍尽现博物馆
参观护城楼,许多人最感兴趣的还是一楼的博物馆。
偏关县古老的历史,奠定着文物大县的地位。偏关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皆为晋西北之最。可移动文物弥足珍贵,除保存在省市博物馆的外,本县保存有三级以上文物63件,级外品数百件,见证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为了展示这些文物,偏关县将护城楼一层占地500平方米的大厅辟为博物馆。馆内设计典雅、装饰现代大气。一进博物馆大门,对面是一座长城形状的形象墙,上面镶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指示:“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在形象墙右侧,镶有“偏关县博物馆”的馆名,是由已故山西省文物局长、著名书法家张一先生书写。
博物馆共有28 个展柜,其中17 个墙壁大展柜,4 个柱间展柜,两个长壁柜,5 个独立展柜,还有两个立体情景模式展示,两个大型实物展台,一个虚拟现实场景。
展柜内多是展出具有偏关县古老文化的实物,有出土的动物化石。从这些大型动物化石看出,在中生代的偏关,因为有黄河、关河等河流,水草丰茂,生存着各种大型动物。还展出了新旧石器遗址出土的石器,旧石器的代表有石核、石斧,新石器时代的有仰韶文化代表的石磨棒,有代表农耕文明的石镰,还有许多石斧、石刀。
展品中最有特色的是偏关县出土的陶罐、陶豆、陶壶等陶器。独立展柜中的茧壶,是农耕文明养蚕的证明。许多陶器上有各种彩色图案,这在全国许多地方的陶器中是罕见的,特别是有具有蛇图腾纹饰和龙凤纹的陶盒。几个陪葬的陶炉上,雕有木结构建筑大门的造型,装饰有斗拱的模型,这种陶制斗拱,在我国的诸多陶制品中还是少见。
偏关县是古战场,兵器展出必不可少。冷兵器有刀、戈、宝剑、箭簇等,火器有瓷雷,大小炮筒等。各种青铜器也是这座博物馆的一大特色,有汉代的铜镜、铜洗、青铜流禾,北朝的铜盘,还有铜鼎、铜带钩、铜钱币刀等,都是精美的文物。还有明清两代的精美青铜佛像,其造型和铸造工艺都是佛像中的上乘之作。
在长壁柜中,还展出一些珍贵的拓片,如明万历六年秋修筑老营城时的门额的拓片。还有胡耀邦、邹家华、胡富国等重要人物来偏关视察时的题词真迹。
参观过此博物馆的人都说,这在山西县市级博物馆中堪称一流。
九、为继承传统文化而努力
在护城楼竣工的时刻,在雄伟高大的护城楼上,悬挂了几副楹联:
挖掘边塞文化遗韵
铸造雄关古镇辉煌
巍哉古关汉遗美稷宋建佘唐元设偏头明镇山西数千年历史尽载此地
壮兮岑堞东挽雁宁西控黄河北望大漠南传忻并八百里祥云齐聚斯楼
边塞雅风劲吹葺危楼修长城树碑林古关展新姿铸筑三晋盛举
富民阔衢广拓彰文化上旅游植杏树小县办大事谱写偏头华章
从这几副文采飞扬的楹联看出,偏关县在点点滴滴打造着这座边塞文化堡垒。
综观偏头关护城楼的文化创意,我们权把该二楼的文化展示厅中的结束语当作本文的结束语:
在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完成了这个展览。我们既为偏头关浑厚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感到激动,同时又为肩上的责任而感到沉重,感到动力。如何弘扬偏头关的传统文化,挖掘偏头关的历史遗珍,让雄伟的偏关走向世界,将古老的偏关传给子孙,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偏头关的历史文化,是偏关最响亮的一个品牌,也是偏关发展的软实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完成这个课题。我们想着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让古老的偏头关边塞文化与现在偏关县的历史发展进程相协调,让历史文化在偏关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正能量,起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我们正在努力。
护城楼——虎头墩,三关长城的总传烽,当年传递着边关战争的烽火,如今传递着边塞文化的烽火。偏关县尚在努力,在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完善细节装饰,正向着全国富有影响的“偏头关长城博物馆”的方向行进。它将和雁门关、宁武关、平型关进行有机整合,打造成为中国大地上最富边塞文化内涵的长城旅游大景区。
关键词: 忻州新闻网
编辑: 杨海光&&&&&&责任编辑: 杨海光
主管:中共忻州市委宣传部&&&&主办:忻州市互联网新闻宣传中心&&&&联系电话: 3309576&&&&QQ:
地址:忻州市长征街21号市委大院&&&&邮编:034000&&&&邮箱:&&&&&&&&技术支持:黄河新闻网
本网由忻州新闻网版权所有&&&&晋新网备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宁夏独具地域特色的边塞文化资源综述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宁夏独具地域特色的边塞文化资源综述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6:46:5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宁夏独具地域特色的边塞文化资源综述
官方公共微信大家都在看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将为您讲述别具地域特色的边塞文化,边塞多为苦寒之地,罕见人烟,但戍边官兵们却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甚至还要以苦为乐,他们在大漠戈壁无私奉献,而他们忠诚戍边的崇高精神也令人尊敬,本期节目将为您讲述这些戍边士兵们令人难忘的故事。
(《军旅文化·大视野》
边塞文化访谈录)
视频集介绍
国家/地区:
视频简介: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甘肃法制报
甘肃农民报
甘肃经济报
区域访古:酒泉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边塞文化
  酒泉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边塞文化
  酒泉,自古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等的混居之地,造就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从斗争走向融合的历史,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军事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为特色的边塞文化。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地域广袤辽阔,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广阔的大漠、戈壁,雪山、绿洲。酒泉又是古代重要的边疆要塞,也是西北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必争的战略要地。区域内的高山、河流、戈壁、大漠、古道、气候、物象,坚挺的胡杨林、骆驼刺,生命力旺盛的沙枣花、野罂粟等,构成了西部特有的自然景观。这里环境严酷、发展相对滞后,人的生存意志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同时,这里古老、神奇、壮丽、有待开发的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充满前景。无论是山川水土的自然地理环境,还是语言、风俗、政治、经济、文化的人文地理环境,都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表情达意的心灵归宿,使得这里的文化必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蕴含着浓郁的边塞情结。
  酒泉特有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阳关、古道,成为边塞文学经久不衰的&占据中心&的意象,它最终形成了酒泉边塞文学雄浑劲健的风格。还如低矮的红柳、坚韧的骆驼客、忙碌的牧羊人、执著的西行客,或是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都显示着生之艰难,又昭示着生之顽强。大漠驼铃、戈壁风沙、长河落日、绿洲驻牧以及胡杨树、骆驼刺、沙枣花、番红花、刺梅花、野罂粟花等不仅成为作家深情咏叹的对象,也成为顽强生存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的象征。树直参天,地广人稀,其水土气候造就了人们果断的个性、干脆的语言和相对理性的态度。
  酒泉是古代重要的边疆要塞,也是西北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必争的战略要地。区域内的高山、河流、戈壁、大漠、古道、气候、物象等自然景观,在边塞文学中多被用做烘托战争气氛。从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到两汉诗歌,其质朴醇厚与浪漫热情,鲜明地体现出酒泉的自然特色。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文化交流受到影响,因而文风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唐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造就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出现的大量边塞诗,最能体现酒泉地域特色。唐代边战频繁的地区,主要在三边&&西北、朔方、东北,其中主要以西北为主。一部《全唐诗》中,边塞诗约2000首,而其中1500首与大西北有关。如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以西北历史边塞的自然风光为对象。战争遗留的古战场、城池、边墙、烽火台等历史军事景观,都是边塞文学创作的空间源泉,作者通过对这些历史战争景观的瞻仰、凭吊等,激发灵感,创作出优秀作品,丰富了地理的文化内涵。如境内纵横交错的长城,不但是历史时期保卫农耕文明的屏障,还是一条&战争诗歌之墙&。酒泉历史长期的战争环境,陶冶了地域人群粗犷豪迈、朴素厚重的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战争诗作文化风格,与南方在相对和平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绮丽的诗词风格有着显明的地域差异。更引人注目的是,唐代边塞诗中反复歌唱的又多是这样一些地方:阳关、玉门、敦煌、酒泉、祁连&&它们犹如一串耀眼的明珠,连接起了自陇山到玉门、阳关东西长达1700公里的山川,出现了岑参、高适、王昌龄、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张籍等一大批描写酒泉边塞的杰出诗人。这里的从军、出塞生活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创作题材,边塞的壮丽风光,边疆的地理交通、民族交往,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在他们的诗中均有充分的反映。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等绝唱,显然是以厚实的边塞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西北边塞的独特环境,造就了其诗歌气势磅礴、雄奇高亢、词彩飞扬、充满爱国激情的地域特色。还有一部分诗人,虽无从军与边塞生活的经历,却对西北边塞心驰神往,以乐府旧题写出新意,把盛唐气象融会到边塞诗作中去。这些诗作,令人鼓舞、振奋,千载之下,仍虎虎有生气,成为中华民族爱国的强音、民族精神的集中体验。酒泉边塞题材诗歌真正兴盛起始于唐代,第一次出现了边塞诗人群,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风格,之后历经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这种地域风格均粗犷豪放、雄浑强悍、朴质无华、直率厚重,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了独特的酒泉地域文风。这种文风是长期战争环境熏陶的结果,是军事与文学的互动。其共同特点是激扬高亢、自然流畅,浸透着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感。
  酒泉边塞文化是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先生如是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页)陈先生所说虽着眼于汉、魏以来五百年间之河西文化,但对河西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文化精神确是一语中的。酒泉边塞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文化精神没有断裂,仍以其浓厚的乡土气息活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无论是象征纯洁、润泽、不折不挠的酒泉美玉,还是充满生命激情的敦煌飞天,不管是憨厚、质朴的酒泉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或抗争,还是充满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都昭示了历史的繁荣和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新时期以来,吮吸着传统文化乳汁长大的酒泉作家不但继承、发扬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也以理性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抛其糟粕,加之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吸收、借鉴,使其在以倾注了浓浓情意的文学之笔尽情展现酒泉土地的奇美、酒泉人心的善美时,能从多思维多视角观照酒泉文化,使丰富的酒泉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以文学这种媒介传播出去,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了解,为华夏文明的传承添上重要一笔。 □刘生平唐代酒泉边塞文化兴盛的原因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唐代酒泉边塞文化兴盛的原因
||暂无简介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边塞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