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听到公鸡叫舞蹈肠濡动诂诂响是什么原因

失诂是什么意思
失诂是什么意思
09-05-09 &匿名提问
没找到,学习学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荀子校诂丛稿 -
李中生的《荀子校诂丛稿》(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是作者1991年至1998年《荀子》校释论文的汇集,共收论文11篇,约22万字。其《读〈荀子〉札记》一篇有校释箚记250条,发明甚多。其论杨倞《注》、王先谦《集解》、王念孙《杂志》、梁启雄《简释》的诸篇,在荀学研究史上,意义尤深。李氏认为:清以来的注家有两个较为普遍的缺陷。一是重训诂而轻义理。二是只注意由字词到句,然后到全篇之义、全书之旨的一面,忽视了由全书、全篇之义旨及用词特点到某句、某字词的另一面。对王念孙《杂志》、王先谦《集解》得失的检讨,就是从这一观念展开的。这一认识,在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上算不得新鲜,但在《荀子》校释方法的讨论上,却属少见,有纠偏之功。对清人,特别是后来的梁启雄《简释》轻易校改《荀子》,李氏既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又分析了其误校、误改的方法论原因:在利用本篇前后文字进行论证时,忽略了还需从整部书的义理和用词造句来融会贯通;在利用他书或类书的引用来比勘时,忽略了他书或类书的引文也会有省改的情况;在利用古注来改动原文时,忽略了古注与原文所存在的一些特殊对应关系;在利用古人行文的常规句法进行校对时,忽略了古人行文的文句异例。这些分析,是实事求是的;而其具体的校释工作,也大多是成功的。他与骆瑞鹤,可以说是大陆50多年来《荀子》训诂考释工作的双子星座。
荀子校诂丛稿 -
李中生基本情况男,1954年9月出生,湖南祁阳人。中文系副主任。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攻读中山大学中文系训诂专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9月至今,任教中山大学中文系。学术专长为训诂学。开设课程本科:古代汉语(必修)、古代典籍导读(必修)、古典文献基础(选修)、《荀子》选读(选修)硕士:训诂学、先秦两汉专书选读、传统语文学主要著作《荀子校诂丛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语言避讳习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中国语言避讳习俗》(韩文版,更名为《言语禁忌与中国文化》),1999年主要论文《年字的分化——说年、秀、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段玉裁与金石铭刻之学》,《学术研究》,1988年第3期《“贽”“币”辨》,《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小议楷书中的变笔表意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楷书中的改形字》,《中山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荀子〉校释商补》,《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诗〉“既醉以酒”辩正》,《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荀子简释〉注释中校改意见的疏失》,《文献》,1994年第4期《据注误校〈荀子〉例释》,《古籍研究》,1997年第3期《略论〈荀子〉的词义“说”“辨”及其对后世训诂学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荀子〉文句异例误校举例》,《中山人文论丛》第一辑,台湾高雄复文出版社1997年《〈仪礼〉简本札记》,《文史》,第45辑《〈荀子〉杨倞注评议》,《古籍研究》,1998年第4期《从〈荀子〉的两处比喻看修辞与训诂》,《修辞学习》,1998年第6期《从王先谦〈荀子集解〉看清代训诂学的得失》,《中山人文学术论丛》第2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7:46:5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字诂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字诂》,解释字义的书。明末清初学者撰。字扶孟,别号白山,安徽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62),卒年不详。 在明为诸生,入清未仕。 精于六书之学。《字诂》凡一卷,共 107条,取经史群书语词,考辨其音义,订正讹误,与《匡谬正俗》相类。为学极有根柢,能从声音上考察字义,不为文字形体所囿,在明代学者中极为突出。如谓“”与“包羲”古音相同,从“分”之字都有乱义,“怎”为“”,“咱”为“自家”合音等等,都精确不易,对清代的汉学家不无影响。还著有《》一书,较《字诂》尤为渊博精深。见《》。
字诂四库提要
《字诂》·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撰。生字扶孟,歙县人。前明诸生。是编取魏张揖《字诂》以名其书,於六书多所发明。每字皆有新义,而根据,与穿凿者有殊。间有数字未安者,如谓“靃”《说文》“呼郭切,飞声也”,而诸书用“”处又音髓。今书地名、人姓之类多用霍,独《樊哙传》之“霍人”《正义》注“先累”、“苏果”、“山寡”三反。先累反即髓音也。《韵会》诸家《纸》、《药》二韵兼收靃,而霍则止一音。盖霍从佳,其音当为髓。靃本飞鸟声,借为地名,因又借为人姓,后省便作霍。既为借义所夺,其本音本训遂失。而於字之当用霍音髓者反作靃,此霍之所以转为“呼郭切”,而靃之所以转为“先累反”也。据其所说,则霍但有“先累反”之本音,靃但有“呼郭反”之本音矣。今考音切之古,莫过《玉篇》、《广韵》。《玉篇》“靃”字下注云:“息委切,露也。呼郭切,飞声。”《广韵》於《四纸》“靃”字下注云:“靃麻草。”於《十九铎》“靃”字下注云:“地名。《说文》:飞声也。”则是“靃”本有髓之一读,并不因省借为霍始音髓也。又《玉篇》“霍”字下注云:“呼郭切,挥霍。”《广韵》“霍”字下注云:“虚郭切,挥霍。《尔雅》:霍山为南岳。又姓。”则是“霍”之一字,在《玉篇》、《广韵》原止有“呼郭反”一音,并无髓音。
惟《史记正义》注有“息累反”,而要不得为止有“息累反”一音也。况《白虎通》曰:“南方霍山者,霍之为言护也。”“护”乃“呼郭反”之转音,非“先累反”之转音。然则班固读霍已为呼郭反矣,岂汉音犹不足据乎?生又谓“打”字始於六朝。今考后汉王延寿《梦赋》曰:“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又《易林曰》:“口饥打手。”则打字不始於六朝明矣。此类殊为失考。其他若谓“大鼏七个”之鼏当从冂谐声,与从冖者不同。似蛇之鱓既借“徒何切”之“鱓”,又借“切”之“鳣”,而皆转为“常演切”,《汉书注》误以“切”之“鳣”为释。又谓《周礼·玉人注》“瓒读为{} 之”,《说文》“饡,以羹浇饭”,《释文》“膏”作“膏饡”,故《篇海》“”即“饡”字。《内则释文》:“酏读为{},之然反。本又作{},并之然反。”此盖明酏当并读为{},非谓“”即“{衍食}”字。若以“”切“”,何以处《玉人注》之“{} ”乎?又谓干、乾,引《后汉书·独行传》云“明堂之奠干饭寒水”,又在晋帖所云“淡闷干呕”之前。此类则最为精核。其他条似此者不可枚举。盖生致力汉学,而於六书训诂尤为专长,故不同明人之也。
企业信用信息“诗无达诂”具体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诗无达诂”具体是什么意思?
提问者采纳
‘拆散结构主义’;不承认后者则会导致审美鉴赏中的绝对相对主义,智者见智。例如宋人刘辰翁在《须溪集》卷六《题刘玉田题杜诗》中所说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诗无达诂”,而触景动怀。“各随所得”,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如《韩诗外传》,别有激发”(《永乐大典》卷九○七《诗》),因此,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西汉人解《诗》,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而各以其情遇。吾所寓意,对同一首诗,“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所以说叫做“《诗》无达诂”。所以! 诗无达诂,鉴赏者可以仁者见仁,即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傍通其情,惟人所寓,各以其情而自得。 当然、‘读者与作者眼界溶化’,所引之诗,就是讲的艺术鉴赏中的因人而异。 在艺术鉴赏中、情感状态的不同,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承认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不承认 前者是不符合审美鉴赏实际的,皆非《诗》人之旨”(曾异《纺授堂文集》卷五《复曾叔祈书》),触类以 感,余取所求焉。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这在当时典籍的记载中多不胜数,“别有激发”:“观诗各随所得,甚至于“兴发于此,是常见的事实,借古语以说“我”之情,独断章见志;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仁者见仁,这在艺术鉴赏中,却不 能因此否认审美鉴赏的共性或客观标准的存在,□为己设,“□蒲癸曰,是必须的,斯所贵于有诗。”其子刘将孙所作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序》说的“古人赋《诗》。……人情之游也无涯。 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其中大学有科目叫《训诂学》也即这个字意也同,充类以尽:“初学词求有寄托。“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无寄托则指事类情,及《复堂词录序》所说;他人异解。固有本语本意若不及此;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所谓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实质上是完全相通的,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或与此语本无交涉,读《诗》者亦无定解”(□文□《抱经堂文集》卷三《校本〈韩诗外传〉序》)。即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作者本人亦无权定夺”。春秋战国时代。此外。”……这些论述都在于说明艺术的鉴赏中存在着审美差异性,亦如椎轮之与大车焉”(《也是集》)。这也就是法国诗人瓦勒利所说的“诗中章句并无正解真旨,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 &quot,赋《诗经》断章取义成风:“侧出其言,其义因人而异。“其于当世西方显学所谓‘接受美学’,并行不悖”(转引自钱钟书《也是集》第 121页)。这一点在中国古文论中也有很丰富的论述。”以至常州词派论词所说的,同样是不符合艺术鉴赏的历史实际的:同一部作品:……赋《诗》断章。既各取所需而属“断章”,所谓“《诗》无定形,知者见知”(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差异性,……既成格调求无寄托,亦用此法,象王夫之在《□ 斋诗话》卷一所说的“作者用一致之思,所 谓“左氏引《诗》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吾诗中之意
参考资料:
忍对东逝水 - 经理 五级ldxcsp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早听到公鸡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