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经济学可以定义为中 怎样定义财富的?

经济学中 “收入”与“财富”俩个概念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经济学中 “收入”与“财富”俩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没记得在哪见过财富的定义,在讲收入理论的时候,那个生命周期理论貌似提到了财富这个概念。从经济上讲区别的话:收入是流量,财富是存量;憨场封渡莩盗凤醛脯互另外,再举个例子,你种了个萝卜,卖了才能叫收入,不卖也能叫财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收憨场封渡莩盗凤醛脯互入你你卖出了商品或服务所得到的现金流,而财富是预期可以带来现金流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物质的总和,包括你聪明的脑袋……
收入是财富的一部分。财富的外延比收入大
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经济学中 怎样定义财富的?_百度知道
在经济学中 怎样定义财富的?
在经济学中 怎样定义财富的?出自那本书?
提问者采纳
曼昆经济学原理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看不见的手   你每天买铅笔或面包时,并不知道铅笔是谁做的,麦子是谁种的,是白人还是黑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人。价格制度使人们能够在他们生活的某个方面和平地合作,无须中央指导、无须人们相互对话或相互喜好,就能完成这个任务,每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则各行其是。  自由的市场上,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自愿交易中,人们各自谋求自身利益,却能使每一个人都得益。经济秩序可以作为许多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人的行动的非有意识的结果而产生,这个我们今天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道理在四百多年前还是一个惊人的思想,而它的提出者正是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Adam·Smith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始人,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据说在他四岁时,有次在前往外祖父家的途中,被路过的一群吉普賽人拐走,但他的舅舅在后面不停的追赶,大约追出去三十多里,吉普赛人看到有人追赶就把斯密丢下逃走,不然的话,恐怕这个世界上虽然会多一个算命先生,但经济学的发展至少会慢几十年。  1776年,斯密发表他一生最伟大的著作《国富论》,这本书是举世公认的划时代的不朽名著,他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他在书的扉页上这样写道:  “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  女王陛下,请你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就做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你就去敲钟。你只要看街上没有什么偷盗行为,你就回家,只要你不管经济,经济就能发展。”  亚当·斯密认为,人类经济活动主要的动机,就是谋求个人的利益,谋求私利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他用了这么一句话简明扼要的解释了这只看不见的手:  “屠夫、酿酒商、面包师给我们提供食品,他不是出于仁慈,而是为了从我们得到回报。”  “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斯密的这句话已经成了经济家们在谈到这类问题时不得不引用的名言。的确,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每个人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人们的这种的努力常常强大得足以战胜政府的浪费,足以挽救行政上的大错误,就像人间虽有疾病,也有庸医,但人身上总似有一种莫明其妙的力量,可以突破一切难关,恢复原来的健康。  而且在《国富论》中,斯密对于垄断与竞争、公平与效率、商业社会道德的缺失都有深刻的观察和细致的描述,甚至具有了马克思和凡勃伦式的辛辣。他说:  “同业中人甚至为了娱乐或消遣也很少聚集在一起,但他们谈话的结果,往往不是阴谋对付公众便是筹划抬高价格。”  “不论在哪一种商业或制造业上,商人的利益在若干方面往往和公众利益不同,有时甚或相反。……一般地说,他们的利益,在于欺骗公众,甚至在于压迫公众。事实上,公众亦常为他们所欺骗所压迫。”  价格制度运行得这样好,这样有效,以至我们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感觉不到它。直到它的运行受到阻滞,我们才认识到它的良好作用,但即使到那时,我们也很少认识到麻烦的根源。  价格在组织经济活动方面起三个作用: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这三个作用是密切关联的。  通过价格传递情报,当今由于有组织良好的市场和专业化的消息传送设施,而大为方便了。看一看《华尔街日报》上每天的行情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且不说许多更专业化的商业出版物。这些价格几乎是当即反映全世界发生的事情。在遥远的一个主要产铜国家发生了革命,或是由于其他原因,铜的生产中断,铜的现价会立刻陡涨。要了解熟悉行情的人估计铜的供应会受多久的影响,你只需要查一下同一版上的期货行情就行了。  即使是《华尔街日报》的读者,大多也只关心少数几种价格。他们可以不管其他的价格。《华尔街日报》提供这种情报,并不是出于利他主义,也不是因为它认识到这个经济的运行是何等重要。促使它提供情报的,就是那个它促进其运行的价格制度。它发现,公布这些价格——即另一套价格传递给它的情报——能增加报纸发行量从而赚更多的钱。  价格不仅把情报从最终的购买者那里传给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和拥有各种资源的人,它们还以其他方式传递情报。假定有一处森林失火或是工人罢工,使木材供应减少而木材的价格上涨,这就告诉铅笔制造商应该少用木料。如果还生产原先那么多铅笔而又不能加价售出,那就要吃亏。铅笔的产量缩减,会使零售商提高价格,而加价会使使用者把铅笔用得更短或者改用自动铅笔。使用者用不着知道铅笔为什么涨价,而只需知道铅笔涨价就行了。<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expansion_embed.js"></script><script src="http://googleads.g.doubleclick.net/pagead/test_domain.js"></script><script src="/pagead/render_ads.js"></script><script></script>
载入中......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鲸鱼油的故事  在电被用来照亮我们的房屋和街道之前,美国照明的主要来源是鲸鱼油。在那时,还没有这种油的良好替代物。所以,整个世界的照明供给,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几乎完全地依赖捕鲸行业。  紧接着到来的美国内战,使得鲸鱼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地增加,并且供给且急剧下降。鲸鱼油的高价使得人们开始保存鲸鱼油,因为它如此昂贵,容不得浪费。然而由此产生的另一件事很少为人们所记住:当价格上涨时,企业家开发替代品的动力也上升了。在欧洲,从煤里蒸馏出来的煤气突然成为一种经济上可行的替代物,由此引起鲸鱼油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并且,鉴于宾夕法尼亚州已经发现石油,鲸鱼油的昂贵价格将引发追逐利润的商人们去开发某种颇具效力的提炼原油的工艺。  因此,该发生的一定会发生。1867年,煤油成为鲸鱼油的一种廉价替代品。而到了1896年,抹香鲸鱼油的价格跌入几十年来的最低谷,仅售40美分一加仑。但几乎没有什么人将它用于照明,甚至在此价位上,鲸鱼油灯也销声匿迹了,石油时代来到我们面前。  鲸鱼油灯的故事似乎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价格、需求、供给之间的例子,只不过在这里多了一个替代品,而且我们对影响产品的价格因素似乎也越来越多。  说到了价格,我就在这里插入一段我在MBA课程中学到的定价理论,相信对大家认识经济学有一定启发:  定价策略,这是MBA课程——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定价不仅仅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通常,MBA的教授们认为,产品的价格应该由以下5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决定:  1、 供求状况  2、 公司的生产和管理成本  3、 竞争和替代品价格  4、 对方讨价还价的能力  5、 对潜在客户的产品价值  详细解释这些概念将需要后面很多经济学的知识,但对供求状况、竞争和替代品价格这些字眼你应该不陌生了。但毕竟经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庞大的系统,包含数十亿的商品、组织、企业家和消费者,经济学家们总是从一个或多个视角阐述他们所认识的经济,虽然这些认识只是经济学发展的一小步,但也是人类认知提高的一大步。  再说一种具体的定价策略,两部定价法(two-part tariff),其他还有很多营销策略,这里就不能详细展开了,但通过两部定价法,我相信大家能够学会自己分析了。  两部定价法,也叫做两次收费法,是指消费者为了购买某种商品,必须先买“门票”,取得购买该商品的资格,然后才能“进门”付款购买该商品。其中的“门票”价格称为进入费或入场费(entry fee),商品价格称为使用费或享用费(usage fee)。比如要消费公园内设的娱乐项目,必须先买门票,取得进门权,然后才能入公园交费并消费娱乐项目。  采用两部定价法,可以把进入费定得较高,使用费定得较低;也可把进入费定得较低,使用费定得较高。两次收费法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问题是,厂商如何决定进入费和使用费?是应该把进入费定得较高,还是应该把使用费定得较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搞清楚进入费和使用费的涵义,然后研究定价涉及的基本原理。  两部定价法虽然没有采取价格歧视,但目的仍然是要榨取消费者剩余。他把厂商的利润分解成为两部分:  1) 从产品销售得到的利润,与这部分利润相对应的产品价格就是使用费;  2) 从搜刮消费者剩余得到的利润,与这部分利润相联系的价格成为进入费。  厂商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也即厂商要规定一个最优的收费标准,使他的两部分利润之和达到最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决定这个最优的收费标准。  再考虑市场上只有两个不同消费者的情况。由于不实行价格歧视,厂商只能规定统一的进入费和使用费。假如厂商依然象单个消费者那样把使用费规定为边际成本,把进入费规定为需求较大的消费者的剩余,那么厂商就只能去赚具有较大需求的消费者的钱了。需求较小的消费者因进入费太高而不愿取得商品购买资格,从而被拒之门外。由于只把商品卖给一个消费者,厂商就不可能获得最大利润。  最好的做法是把使用费规定在高于边际成本的某个水平之上,然后把进入费规定为此使用费水平上的需求较小者的消费者剩余,这样便可把商品卖给所有消费者,从而促进厂商最大利润目标的实现。  通常情况是厂商面对各种各样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而且没有一种简单公式能够用于这种情况下的两部定价。可以说,多种商品情况的两部定价过程是一个尝试和不断修正的过程,降低进入费意味着进入者人数增多和销售利润增大。但是,当进入费太低以至于进入者人数过多时,就会导致进入费部分的利润下降。<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分工的故事  斯密在《国富论》的开篇就用一个制针工场地例子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分工:  “别针的制造分为约18项不同的工序。一个人拔丝;另一个人弄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磨针尖;第五个人打磨其顶部以便装上别针头;做别针头需要两或三项不同的作业;装别针头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涂白这些别针是另一项工作;甚至用纸把别针包起来也是一个行当。……我见过一个只雇了10个人的小厂,因此,一些人要干两三种不同的工作。但是虽然他们很穷,只有很简陋的必不可少的机器设备,可是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他们每天却能制造出约12磅别针。每磅有4000多枚中号别针。因此,这10个人每天能够制作出48000多枚别针,也就是说每人每天制作出48000枚别针的十分之一,即4800枚别针。但如果他们是分开来独立地工作,而且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人曾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那么他们每个人一天肯定做不出ZO枚,甚至一枚也做不出来。”  分工理论对于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最大,它不但从静态上说明分工提高社会的生产能力,而且从动态上解释经济起飞。直至今天,分工的故事仍在我们身边,在浙江省苍南县不足45平方公里的金乡镇标牌产业集群中,小小徽章生产的设计、熔铝、写字、刻膜、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以及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全都有独立的企业(加工专业户)来完成,而且每道工序产生的半成品都通过市场来交易,共由800多家企业参与的各道工序集合起来才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产“流水线”。  而在年产50亿双袜子产值近百亿元的诸暨大唐袜业集群中,在5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袜子生产企业2000多家,平均每家织机仅8台,根本谈不上一个完整的企业,但全镇将做袜子分成10个环节:1000多家原料生产企业、400多余家原料经销商、300多家缝头卷边厂、5家印染厂、100多家定型厂、300多家包装厂、200多家机械配件供应商、600多家袜子营销商和100多家联托运服务企业,并且建有占地400亩、共有商铺1600多间的大唐轻纺袜业城。  用现代经济学的语言解释:当交易费用很大时,市场被分割成规模有限的条块,由空间距离所决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质和就地供应市场的要求决定了厂商的数量有限,而有限的市场也抑止了专业化分工和产品细分,市场外部性难以体现,整个经济空间为众多分布于不同区域的厂商和分散的规模有限的市场所覆盖。当交易费用逐渐下降,分立的小规模市场趋于融合,厂商和劳动力在更大规模的市场区域形成集聚。市场的扩大和厂商的集聚,导致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等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出现。专业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下降进一步推动市场的扩张,市场外部性逐渐提升。进一步扩张的市场支持更多的厂商以更低的成本规模生产和开发细分产品,产业链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市场外部性的显著提升,使得区域对更多的厂商形成吸引,从而形成“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厂商集聚-市场扩张”的循环累积效应,最终导致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形成。  在分工的组织中,专门从事某一生产的人,只管钻研自己有关的生产技术,而不必去过问别的知识。由于人的精力有限,他可以不问其他而专门创造并积累自己的生产知识。当社会内每一个人都如此做的时候。整个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可以成亿倍地扩大。  比较一下孔子时代社会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和今天人们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就明白此说非虚。诸子百家传诸后世的哲理证明那时的人不比今人更笨,但生产水平却不可比拟,从根本上说,这全是分工造成的。  然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也造成了另一不利条件,即买方不知道产品的真实成本。我们大多数人都消费电视机,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它是如何生产的,知道它的成本的人就更少了。而在古代,种粮的人虽然未必去牧羊,但至少他曾见过牧羊是怎么回事,即使没见过起码他能想象某件东西是如何生产的。所以现代人有一句谚语:走遍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这种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投机行为的机会。而且分工越是发达,此种机会越多。只有卖方之间的竞争才能纠正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危害。  分工发达的结果是交易次数增加,而交易是有成本的,所以分工不会无穷细分,它停止在分工的边际收益等于交易边际成本的那个分工程度上。当新的经济制度出现,并能降低交易费用时,分工将进一步细化,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过去的发展经济学认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原因,现在看来,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杨小凯指出制度变化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制度改变的方向是节约交易成本。这一结论符合近一两百年来各国经济能够发展或长期停滞的历史经验。杨小凯还指出,积累的资金既可用于购置设备改进生产技术,也可用于支付交易费用,试探新的制度安排,当社会进入到一种制度,其中分工利益的增量大于交易费用的增量时,分工有正反馈作用,于是发生经济起飞。这种解释显然超越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的范围,它强调了现存的制度不是外在且事先给定的,而是节约交易费用扩大分工利益的发展过程中制度深化达到的某一阶段。  分工和规模经济会发生冲突,因为分工越细会导致规模缩小。要兼得二者之利,最主要的方法是扩大市场,这就是现代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理论,把比较利益建立在自然资源秉赋和要素价格的差别上。分工理论则论证了国际贸易由于扩大了产品市场,可使分工进一步细分,从而使生产率和产品种类同时增加。这种利益对于大国如美国和中国尚且不可忽视,逞论对于规模较小的大多数国家。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作同一件工作的机会成本的大小,生产并售出自己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动,购买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或劳动,各方都可以获益。  现代社会中,贸易的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方成产并出售自己比较有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购买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或劳务,各方都可以获益,这就是贸易的双赢原则。  李嘉图刚刚开始进入经济学界的时候,英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限制谷物贸易的《谷物法》。李嘉图鼓吹自由贸易,但《谷物法》最终还是通过了。这促使李嘉图更深入地思考贸易问题,从理论上驳斥贸易限制的荒唐。  他的国际贸易学说可以被称为“比较成本说”。他模仿同亚当·斯密斯关于个人劳动分工的理论来分析两个国家间贸易的好处。假定制一单位布,英国需要50个劳动日,葡萄牙需要25个劳动日;制一单位酒,英国需要200个劳动日,葡萄牙只需要25个。可以看出,葡国制酒、制布所需的成本都比英国绝对低,即都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中表现出的优势更大,葡萄牙的制酒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制布成本相对高,处于比较劣势。而英国制布成本相对低,处于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放弃生产比较劣势的布,专门生产比较优势的酒。如此分工,两国合起来不仅可以生产出更多的酒和布,英国还可以用布换到较多的酒,而葡萄牙用酒可以换到更多的布。两国同时获得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好处。  这种理论为自由贸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李嘉图认为,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的利益,只有在政府不干涉对外贸易,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下,才能最有效地实现。“在一个具有充分商业自由的体制下,每个国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置于对自己最有利的用途”。因此,他是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  “即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比其他任何人或者任何国家都高或者都低,每个人或者国家也仍然会在某些方面或者产品上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或者产品上位于相对劣势。”-----《经济学》萨缪尔森。  正如曼昆所说,虽然比较优势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经验表明对许多人来说,他仍然难以接受。  关于比较优势,下面的例子我想很说明问题:美国有两种生产汽车的方式:一是在底特律生产,二是在艾奥瓦种地。每个人都知道如何生产汽车,为了“种”出汽车,美国则首先要种生产汽车的原料——小麦,美国把小麦运到船上,再将货船驶往太平洋,停泊在日本的码头上,回来的时候,船上载满了本田汽车。对美国而言,种出本田汽车和生产出本田汽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用的是农业工人而不是产业工人。<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关于中国制造的一点思考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非常充分,资金却非常匮乏,最终的结果是:劳动力的报酬地,而资本的利润率高,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这也是中国的比较优势。  同样也是这一点,贸易保护主义者总是声称:中国的工资水平比我们这里低得多,他们能够以非常低廉的成本生产玩具、服装、皮鞋等等,我们应该保护我们本地的生产商,对中国的产品征税,或者发布禁令。美国的确是这样做的,借助“反倾销法”阻碍进口中国产品,用以维护美国公司的利益。他们这么做的理由是保护本国的产业。  根据这类法律,倾销就是以低廉的价格销售产品,但这似乎并不是真实情况。这样做的真实受益者是美国的生产商,而决非普通消费者。那么是否应该担心:允许外国大量廉价产品涌入,美国就会完蛋了,答案是:当然不会,美国可以将生产玩具、服装的企业转移到他们更有优势的行业,也就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例如瑞士的手表。  贸易壁垒,无论是农民的补贴,纺织品配额,电视机高关税,受损的都是双方。因为禁止进口=禁止出口,实际上,在贸易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定理,就是以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Lerner)命名的勒纳定理:对进口商品征税,就完全等同于对出口商品征税。<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市场一词对我们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天天要同市场打交道。买菜要去蔬菜市场,买衣服要进百货商场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市场呢? 或许有人会说,市场就是商品买卖的地方。不错,买卖商品的地方确实是市场,如买肉的地方是肉市场,买粮食的地方是粮食市场。但是,进一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商品的买卖活动不见得要在某个固定或特定地方或场所进行,它可以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地方。比方说,同样的布匹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百货商店进行销售。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与通讯设备,使得交易活动能够更便利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如通过电话、电视、广播、报纸、英特网等来做广告宣传或交易联系等。由此可见,交易活动的场所并不是市场的特征。  但是,任何市场都离不开买者、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易活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市场都无法形成。三者并存才能使交易活动得以进行,从而才能形成市场。因此,买卖双方及其交易才是构成市场的基本要素。经济学最关心的是交易活动如何影响和决定商品的价格。按照这个意义,可对“市场”作出这样的定义:市场是影响商品价格的所有买者和卖者,这些买卖双方频繁的交换活动,使相同商品的价格趋于一致。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个市场是一个区域,在那里买者和卖者彼此相互交往非常紧密,市场的价格在全区域内趋于一致。”  马歇尔(1920年)创立的局部均衡理论,把单一商品的市场看成是总体经济的一个很小部分。相对于总体经济来讲,单一商品市场的小规模特点给我们分析市场均衡问题带来了两个方便之处。首先,我们可以认为消费者在单一商品上的支出仅占他(她)全部支出的一个很小比例,一元钱的收入中仅拿出很少一点来购买这种商品,因此收入效应很小,可以忽略。也就是说,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对单一商品的需求量影响甚微,近乎没有影响,因而可以视作无影响。其次,所研究的商品市场的小规模也使得该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他商品几乎没有什么替代效应,因而可以认为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受所考虑的这种商品价格的影响。  鉴于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们在分析市场均衡问题时,就可以认为所考虑的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都由该商品的价格决定,仅仅是该商品的价格的函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所有其他商品放在一起看成是统一的一种组合商品,而且这个组合商品的价格不变。正因为如此,这个组合商品可看作是价值标准,也即可看作是“货币”。这样一来,经济中就只有两种商品,一种是要研究的商品,另一种是货币。两种商品的经济,其价格的决定问题研究起来就方便多了。  本节的讨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假定市场上有大量的消费者和大量的生产者,任何个别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不能对商品的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依据价格行事。完全竞争的这种特点,说明任何个别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以及任何个别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量,都只是商品的市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一个微不足道的部分,因而消费者不必担心个人需要的数量市场满足不了,生产者不必担心个人供应的数量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然而,所有消费者的需求和所有生产者的供给却影响和决定着商品的价格。本节就来从整个经济的局部来分析价格的决定机制以及局部均衡的变动。<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致命的均衡  为了分析问题的简单,我们假设现在每个鸡蛋的价格是1块钱(这看起来有点贵)采购者希望每周买1000个鸡蛋,而生产者每周只能生产900个鸡蛋,如此以来:  1) 消费者互相竞价,直到把每个鸡蛋的价格推到1.25元一个,而在这样的价格下,消费者只想购买900个鸡蛋。  2) 在新的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想多生产一些鸡蛋以增加收入,他们每天生产了950个鸡蛋,但这时消费者一个鸡蛋也不买,直到价格降到1.10元,采购者买走了930个鸡蛋。  3) 价格降到1.10元时,生产者只打算生产910个鸡蛋,采购者又开始新的竞价。  4) 如此往复。  这虽然是一种看起来不怎么高明的分析方法,但这却是我们理解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最好的方法,它将指引我们找到均衡的归宿。结合前面对供需关系和生产的分析,消费者偏好形成的需求曲线,生产者偏好形成的是供给曲线,如果供大于求,价格将下降;如果供小于求,价格将上升;价格倾向朝着供求相等的方向发展,是这就是均衡——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时刻。  的确,在一般性竞争行业,很多公司的确如泡沫一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产品价格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其结果是很多企业纷纷建立,生产的产品迅速增加;但当产品价格走低时,如果有的公司的利润为负值,这时劣势公司被淘汰出局,从而价格又重新上涨。  不仅如此,在价格提高的时候,更多的有才智的人会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替代产品。<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垄断和竞争   据说,美国的企业最惧怕竞争。这未必是一句玩笑话,它说的可能是事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当市场上企业数目极少时,这些企业的经理们是很不愿意让新企业加入他们行列的,他们想方设法地设置障碍以防新竞争者进入行业。行业内厂商数目的增加,将使行业内原来那些厂商的垄断力下降。有些时候,存在着某种自然障碍阻止其他厂商进入一个行业,比如技术专利、政府特许的权利、版权等都是自然障碍的例子。另外,规模经济的存在,也使得行业内的小企业难以站稳脚跟,使得行业外的企业难以进入行业。规模经济甚至会造就自然垄断,让唯一的一个厂商高度有效地大规模生产供应几乎整个市场所需的产品需求量。  正是价格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20世纪初美国有100多家汽车制造厂,正是在激烈的价格大战中,其他厂家纷纷破产,只剩下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  垄断者使市场存货经常不足⋯⋯他们就能以大大超过自然价格的市价出卖他们的商品,而他们的报酬,无论是工资或利润,都大大超过其自然率  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只有一个售卖者。该企业供应该产品的全部数量,这个企业就是行业,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也不存在竞争威胁。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保罗和彼得的故事   保罗和彼得在同一条河上经营航运。他们各自拥有一个航运公司,整日在河上运送货物和旅客。  保罗想,如果河上只有我一家航运公司,生意该更红火了。保罗共有20条大船,彼得只有10条,保罗比彼得的资本雄厚得多。而且,彼得还欠下银行的大笔债务。于是,保罗降低了票价,打起了价格战。  彼得没有办法,只得跟着降价。  保罗再次降价,彼得再次跟上。  如此反复交锋,乘客大占便宜,两位大老板都受到重大损失。  保罗亏损巨大,彼得更是欠债累累、行将破产。  最后彼得不得不将所有的船都出售给保罗。  保罗获胜了,成了河上唯一的航运公司。  保罗逐步提高了票价,很快成为当地首富。来往的乘客一面抱怨着票价太贵,一面却只得坐他的船,让自己的血汗钱填满了保罗的口袋。  垄断竞争时,不但产品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而且厂商为了形成产品差别,在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广告促销等方面有着额外支出,使产品成本上升,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中存在的产品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非价格竞争中,厂商必须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也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这一点上,完全竞争市场就相形见绌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虽然低廉,但同类产品都是清一色,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而且,厂商在创新上也缺少动力。  垄断竞争时,不但产品价格高于最低平均成本、产量低于最低平均成本所对应的产量,而且厂商为了形成产品差别,在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广告促销等方面有着额外支出,使产品成本上升,造成资源的浪费。  但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中存在的产品差别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要,有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非价格竞争中,厂商必须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服务方式,也有利于增进消费者的福利。在这一点上,完全竞争市场就相形见绌了。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产品价格虽然低廉,但同类产品都是清一色,无法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而且,厂商在创新上也缺少动力。  卡特尔:指一个行业里的几个寡头公开勾结,就产品的价格、产量、销售地、利润分配等公开而正式地签定协议,大家都遵守该协议。  世界石油的大部分生产国家形成了一个卡特尔,称为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1960年最初成立时,欧佩克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到1973年,又有其他八个国家加入: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这些国家控制了世界石油储藏量的四分之三。正如任何一个卡特尔一样,欧佩克力图通过协调减少产量来提高其产品的价格。欧佩克努力确定每个成员国的生产水平。  欧佩克想维持石油的高价格。但是,卡特尔的每个成员都受到增加生产以得到更大总利润份额的诱惑。欧佩克成员常常就减少产量达成协议,然后又私下违背协议。  在1973年到1985年,欧佩克最成功地维持了合作和高价格。原油价格从1972年的每桶2.64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1.17美元,然后在1981年又上升到35.10美元。但在80年代初,各成员国开始扩大生产水平,欧佩克在维持合作方面变得无效率了。到了1986年,原油价格回落到每桶12.52美元。  现在,欧佩克成员继续每两年开一次会,但卡特尔在达成或实施协议上不再成功了,欧佩克成员主要是相互独立地做出生产决策,世界石油市场是相当有竞争性的。  寡头垄断的经济效率是比较低下的,仅仅高于完全垄断。而且,过度制造产品差别和广告的非价格竞争,也造成资源浪费。  但是,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寡头垄断市场却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寡头垄断市场有利于研究与开发。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中,很少有对研究与开发的刺激。而且,完全竞争厂商与垄断竞争厂商一样,通常力量较小,无力承担研究工作。  为了竞争,寡头厂商总是要积极从事研究与开发,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性能。况且它们多为大企业,能够承担起研究与开发所需要的高昂费用。在汽车、计算机等寡头市场上,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产品的日新月异。  经济学家提出一种“俘获论”,认为政府监管者有可能被垄断者“俘虏”,为垄断者服务,美国的卡车运输,民航等行业在取消监管后利润率反而下降,这说明当有监管时,监管者与垄断者相互勾结共同侵害消费者利益,八十年代的彩电等都是这样的例子,像自来水、电力这类行业往往由一家经营,集中率高达100%,别的公司根本无法进入,无论其产品有无差别都属于垄断市场。  现实中的许多市场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像化妆品这类产品的市场,产品差别特别重要。产品差别引起了垄断,但由于是同类产品的差别,相互之间又有替代性,所以垄断并不排除竞争,这就是垄断竞争市场。  另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寡头,在钢铁、石化、电子、汽车这些市场上,由于行业特征决定了只有大量生产才能有经济效益,所以大企业的集中率相当高。这就形成了寡头市场——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每个寡头都有一定垄断程度,这些寡头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的产品可以无差别(如钢铁、石油),也可以有差别(如汽车、彩电),但这种竞争方式有影响,但并不改变寡头市场的性质。  有些市场却常常介于两者之间,例如,邮政业允许私人开办快递公司之后,在邮政行业就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垄断者,有些这样的快递公司的竞争,邮政市场就是一个“一家企业占支配地位的市场”,它类似于垄断,但不同于垄断。  该行业产品的销售范围内,有些产品仅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销售,尽管规模不大也可以是垄断,例如,某地区只有一家电视台,尽管这样的电视台很多,并且规模也不大,但它只为当地服务,就成了垄断者。有些产品在全世界销售,尽管一国只有一家这样的企业,它也不是垄断者波音和空客就是这样,这时一个寡头市场。  这里我们回想前面说到的春秋航空特价机票的故事,您就不难明白,中国民航业目前还处于寡头市场,并不是国外那样的自由竞争市场,因此所有的促销手段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垄断  在经济学家眼中,如果一个企业是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其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者。形成垄断的基本原因就是进入障碍,即其他企业无法进入该行业,使这个企业保持唯一卖者的地位。资源控制和规模优势所引起的垄断成为自然垄断,政府立法所引起的垄断称为立法垄断,垄断者控制了该行业的市场,可以通过控制产量老确定价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垄断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一是它能以其雄厚的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二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更强的竞争力。  其实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任何寡头之间的勾结都难以成功,前几年北京几大商场相勾结起来太高空调的价格,最后还是以一家接一家的违约而失败,什么企业联合定价、行业自律价,在供大于求的市场中,必将败下阵来。  人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平等的东西。——柏克  如果说在人类社会中,爱情是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那么在经济学中,这个话题就是效率与公平。A·奥肯说过,平等和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我们最大的社会经济选择,它使我们在社会政策的众多方面遇到了麻烦。我们无法既得到市场效率的蛋糕又公平地分享它。判断一种经济制度优劣的标准首先不是平等而是效率,不是它的蛋糕分得平均不平均而是它的蛋糕有多大。平等化是人类的理想,但实现平等化的过程却引起效率损失,我们面临平等与效率的重大选择,两者之间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最早深入分析这个问题的人是帕累托,他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意大利伟大的经济、社会学家,21岁获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这位敬业的工程师最高担任过意大利钢铁公司的总经理,40岁以后在洛桑大学开始专职经济研究工作,这位既独立又好斗的绅士一生都在捍卫他的思想,不仅充满旺盛的精力而且富有成果,退休回到位于日内瓦湖畔的乡村的家,人们称他“塞利尼的孤独思想家”。  帕累托最早观察到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后来被约瑟夫·朱兰等人概括为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在现实社会中充满了形形色色这样的现象:大段文字里单词出现的频率、都市城镇的人口、沙粒的大小,甚至林火烧过的面积。比如,把全世界每个人拥有的财富从大到小排起来,一边是一个纤细但高耸入云的头,另一边是漫长的一望无际,低矮的让人绝望的尾。这样的分布在经济学里被灌名为“帕累托分布”,虽然不为大众所知,但是有一个简单的版本一直在商业世界里传诵,就是所谓的“80/20法则”。  帕累托最优(ParetoOptimality):在描述经济社会的理想时,经济学家都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但是,现实中如何行事才是实践这一原则呢?帕累托用数学方法对此作了逻辑严密的描述,并为经济学界普遍认同。于是,人们将符合这一描述的经济现象称为帕累托最优。  现在,帕累托最优已成了经济学的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它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事实上帕累托最优并不是容易实现的,比如下面的水桶问题:<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水桶最优问题:  这是华罗庚数学竞赛上的一道试题:几个人拎着水桶在一个水龙头前面排队打水,水桶有大有小。他们怎样排队,才能使得总的排队时间最短?这是一个寻求“最优化”的题目,目标是节省总的排队时间,达到最优。  该试题实际上还有两个大家都会想到一块去的“隐含”假设条件。一是水龙头的供水速度不变,是一个常数;二是每个排队接水的人都在自己的桶接满了水才走。这样一来,用大水桶接水的人,接水时间就长,用小水桶接水的人,接水时间就短。  排队打水的最优化排队方案就是:到水龙头打水的人,按照他们水桶的大小,从小到大排队。这样安排,花在排队上面的总的时间最短。  但是,这个标准答案的“最优化”方案其实实现不了。说得好听一些,题目体现集体主义的精神,说得稍许不那么好听,题目反映了计划经济的思维。  这是因为,该最优化方案要求水桶大的人和他后面水桶小的人对换位置,水桶大的人已经排在前面了,他怎么肯往后去呢?尽管你跟他说他往后去可以使全体总的排队时间缩短并且他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这样换位,他自己排队的时间就延长了。如果排队的都是平等的居民,在讲究平等的情况下,他自然不肯换到后面去。  让大桶者换到后面去,虽然许多人改善了,但是大桶者本人却受损了。所以这不是帕累托改善。只要大家都是关切自身利益的经济人,凡不是帕累托改善,就无法实现,因为哪怕总体改善,还是有人受损,受损的人不愿意。  其实原因业很简单,经济关系是人们自主的关系,经济行为是自愿的行为,而经济学家并不能强迫什么人做什么事。因此,在经济学家看来,到了已经不能够再做帕累托改善的时候,他们的贡献也就到头了,所以他们把不能再做帕累托改善的状况叫做帕累托最优的状况。  提大水桶的人不愿意到后面去,但却有提小水桶的人总是违反规则到前面去。————————  骗子司机  一个人在不被别人看到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行为呢?善良,丑恶还是两者兼有?柏拉图的《理想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戒指的故事:一个叫盖吉氏的牧羊人在一个洞穴里发现了一个戴戒指的尸体,当他把这个戒指戴在自己手上的时候,发现能让自己隐形,没有人能够看到他做的任何事情,于是他开始引诱女王,谋杀国王。因此当人们不被察觉的时候,他们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呢?骗子司机的行为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在北京开车上下班的读者大多会有这样的回忆,在通过三环主路到辅路的出口时,一条车道是通往出口的,旁边的车道是三环直行的车道,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要想顺利通过出口只要要排十分钟的队。但这时,会有将近20%的司机刚开始假装要继续在三环主路直行,然后在最后关头突然粗鲁的(并且是非法的)直接插到通向出口的车道,结果呢?老老实实排队的那些司机至少要多等30秒钟,而罪魁祸首就是那些骗子司机。每个人都知道骗子司机的做法能够缩短自己通过出口的时间,但其他司机并不是旁观者,渐渐的更多的司机加入了骗子的行列,这时候所有司机通过出口的时间将大大延长。  原因是什么呢?  有时候,你不需要为你的行为后果担负长时间的责任,想象一下,如果在上面的路口有警察在维持秩序的时候,会怎么样呢?每个司机心里都清楚,骗子司机被抓住的概率非常小,可对那些老实的司机来说,这是对心灵最好的安慰。  在道德标准和经济学的交叉点上,讨论这些问题是不是很有意思,经济学家们当然不止于此,他们提出了他们的观点。————————  合成谬误  假想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如果别人抢行,你不抢行,那么你将永远无法通过路口,但是如果人人都抢行,那么将造成交通阻塞,结果还是谁也无法通过路口。  再比如,在剧院看戏,如果你第一个从座位上站起来,那么你将比别人看的更清楚,但如果每个人都站起来,那么他们将和坐下时看到的清晰程度一样,但却要花费更大的体力。  经济学家们称这样的情况为“合成谬误”,萨缪尔森在他风靡一时的《经济学》教材中指出:“对于部分来说是对的事情,对于整体来说也是对的,这一错误的概念就是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这几个例子都说明了一个相同的道理:单个主体采取某种行为会得到回报,但是其他主体都采取这种行为时,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就如同那位“骗子司机”的故事,个人的理性决策往往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决策。  萨缪尔森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合成谬误”问题:个人在经济萧条时试图多储蓄一些,可能会减少社会的总储蓄;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他的境况变好;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货币,那么没有一个人的境况会变好;即使其他国家拒绝降低它们的关税,减少进口物品的关税也可以使美国得益;如果所有的农民都获得了丰收,那么,农民的总收入可能将会下降。  在现实社会中,就像偷盗、诈骗、抢劫这样的不道德行为,似乎对于某些个体是有效率,他们能获得超额的利益,但对于社会却是道德的倒退,因此为了全社会的利益,必须有人出来制止这样的“效率”,维持社会的公平。<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show_ads.js"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script src="/pagead/expansion_embed.js"></script><script src="http://googleads.g.doubleclick.net/pagead/test_domain.js"></script><script src="/pagead/render_ads.js"></script><script></script>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可定义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