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ojoopark的资料

这个认知能力的小测试被淹没在长篇大论的文献里了。我把它挪到前头来了。既然大家对智商这个问题反响热烈,不妨一测。&br&&br&声明一点,这个不是智商的测试,具体是测什么的后面有解释。另外,“智商”这个术语在心理学里有明确的定义,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测试,计算分数的方法也有严格的统计学理论支持。不用我们来下定义。心理学和经济学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近,大家都有些亲身经历,所以讨论起来都有话说。但归根结底,心理学和经济学都是科学,是有严谨的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并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着玩的。我只是觉得,与其在知乎争论智商是什么,不如花两分钟维基百科一下。所谓思而不学则殆,孔夫子可不是瞎说的。&br&&br&&br&---------------欢迎来做测试的分割线------------&br&&br&&br&一点题外话,根据我粗鄙的见识,研究“智商”确实是有点敏感,真正摆明了提IQ的文章,我倒是很少见到。比较相关的,用的比较多的是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有时候直接用数学能力(SAT数学部分)。有一个测试我用过,叫 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Frederick, 2005), 有三个问题,挺好玩的,大家可以做做看,看第一反应是什么。这个测试在美国很多一流名校的学生中做过,印象里MIT的成绩最好,第一反应也不过平均只答对两个而已。&br&&br&&p&(1) A bat and a ball cost $1.10 in total. The bat costs $1.00 more than the ball. How much does the ball cost?&/p&&p&一个球拍一个球总共是$1.1, 球拍比球贵$1, 问一个球多少钱?&/p&&p&(2) If it takes 5 machines 5 minutes to make 5 widgets, how long would it take 100 machines to make 100 widgets?&/p&&p&如果5台机器5分种能生产5个零件,问100台机器生产100个零件要多少分钟?&/p&&p&(3) In a lake, there is a patch of lily pads. Every day, the patch doubles in size. If it takes 48 days for the patch to cover the entire lake, how long would it take for the patch to cover half of the lake?&/p&湖里长着莲叶,每天,莲叶覆盖的面积都会加倍(是前一天的两倍)。如果莲叶长满整个湖面要用48天,问莲叶覆盖半个湖面要多少天?&br&&br&&br&这个测试的基础就是卡尔曼著名的system 1 and system 2理论。概括地说,就是直觉反应和逻辑分析这两个思维的系统。这个问题下面,有人详细描述了卡尔曼的成就。他的那本thinking fast and slow特别有趣,颇值得一读。&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尔曼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何评价他在经济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 剑桥桥头的回答&/a&&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尔曼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何评价他在经济学方面的学术成就? - 松松的回答&/a&&br&&br&答案是$0.05;5分钟; 47天。&br&&br&----------------文献的分割线-------------------&br&&br&很多人要文献,不好意思实在没有时间一一发,直接列出来好了。当初写答案的时候只是随手写着玩,现在既然有人看,那就不能这样了事,学术虽然做得不好,但起码的节操还是要有的。&br&&br&关于小组和个人的研究非常非常多,结论也不一样。当然也有人发现,比如,小组的决定是由关心他人利益 (other-regarding 怎么翻) 的组员引导的 (Cason and Mui, 1997). 据我有限的一点了解看,发现小组比个人更理性的文献还是颇有一些的。当然这个跟实验的设计等等都有关系,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是相关的文献,只是相关而已,不是说这些都是发现小组比个人更理性的文献。&br&&br&比较早期的一篇,心理学的。&br&Shaw, M. E. (1932).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s and small groups in the rational solution of complex problems. &i&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i&, 491-504.&br&&br&另一篇心理学的,综述,虽然年代久远,但是相当全面,当然也很长。&br&Hill, G. W. (1982).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Are N+ 1 heads better than one?. &i&Psychological Bulletin&/i&, &i&91&/i&(3), 517.&br&&br&接下来是一批研究个人和小组的决策的,经济学的居多,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有的确实用了理性的字眼,有的就比较模糊。因为“游戏”不一样,所以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大体上讲,相关的“游戏”一般能粗略分成两类,一类叫做“judgmental/decision task”, 一类叫做“intellective task” (Davis, Laughlin and Komorita, 1976; McGrath, 1984). 当然分类和叫法也都不一样,这两篇文章也不完全一致,但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分类已经可以抓住最主要的区别了。即,第一类“游戏”不一定有正确答案,可以想成是个人喜好不同。第二类一定有正确答案,而且正确答案能够解释的清楚。&br&&br&第二类里有一个特殊的小类用得很多, 叫“eureka task”. 这个名字来源于阿基米德那个著名的故事,国王让他鉴别皇冠是不是真金的,但皇冠形状不规则,不好测体积,也就不好算密度。某一天阿基米德在公共澡堂泡澡的时候,突然来了灵感,把皇冠浸在水里,测量溢出的水的体积就可以了啊。他特激动的从浴缸里光着就出来了,一边往家跑,一边高喊“eureka! eureka!”, 希腊语里,eureka是“我知道了”的意思。这种“游戏”特指那些乍一看很难,但是只要脑子转过那个弯,就一下豁然开朗的游戏。这种“游戏”特别适合用在研究小组决策上,因为有正确答案,而且很难,但正确答案非常好解释,因此,只要有一个组员转过了那个弯,他就很容易说服别人,整个小组就能找出正确的答案。这时交流才最有意义,最有效。下面的文献里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游戏”。&br&&br&我自己的实验用的不是这一类,当正确答案不太好解释的时候,交流可能就没什么太大意义了。我收集了上千条组员间的对话,其中真正清晰准确的解释了正确做法的,只有两个人。一个非常强势的教会了其他组员正确的算法,而另一个只说了一句话,然而并没有人理他,就不了了之了。&br&&br&Bornstein, G., Kugler, T., & Ziegelmeyer, A. (2004).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in the centipede game: Are groups more “rational” players?. &i&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i&, &i&40&/i&(5), 599-605.&br&&br&Charness, G., Karni, E., & Levin, D. (2007).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Bayesian updating and violations of first-order stochastic dominance. &i&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i&, &i&35&/i&(2), 129-148.&br&&br&Bornstein, G., & Yaniv, I. (1998). Individual and group behavior in the ultimatum game: Are groups more “rational” players?. &i&Experimental Economics&/i&, &i&1&/i&(1), 101-108.&br&&br&Kocher, M. G., & Sutter, M. (2005). The Decision Maker Matters: Individual Versus Group Behaviour in Experimental Beauty‐Contest Games*. &i&The Economic Journal&/i&, &i&115&/i&(500), 200-223.&br&&br&Cooper, D. J., & Kagel, J. H. (2005). Are two heads better than one? Team versus individual play in signaling games. &i&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 477-509.&br&&br&Charness, G., & Sutter, M. (2012). Groups make better self-interested decisions. &i&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i&, 157-176.&br&&br&最后一篇是综述性质的,写的特别清楚,很好读, 只想随便了解一下的话,看这篇就够了。&br&&br&&u&Reference&/u&&br&Cason, T. N., & Mui, V. L. (1997). A LABORATORY STUDY OF GROUP POLARISATION IN THE TEAM DICTATOR GAME*. &i&The Economic Journal&/i&,&i&107&/i&(444), .&br&&br&Davis, J. H., Laughlin, P. R., & Komorita, S. S. (197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mall groups: Cooperative and mixed-motive interaction. &i&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i&, &i&27&/i&(1), 501-541.&br&&br&McGrath, J. E. (1984). &i&Groups: Interaction and performance&/i& (Vol. 14).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br&&br&Frederick, S. (2005). Cognitive reflec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i&, 25-42.&br&&br&————————————原答案的分割线————————————————&br&&br&这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回答里有人建议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br&先看有没有。这个现象还真是存在的,起码在某些情境下是存在的。我是做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学里应该也有类似的研究但我不熟悉,就谈谈经济学领域里的。曾经有人做过实验,把人群按智商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抱歉用下等这种词,没有歧视的意思,就是一种叫法)。上等和中等放在一起解决问题时,两组人有交流互动,而且中等的组通过交流能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趣的是,把上等和下等放在一起时,几乎完全没有交流,而且下等的组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就像有些回答里所说的,高智商的人并不愿意与智商差距太大的人交流。&br&行为经济学里有个术语叫做“利他(altruism)”,我觉得可能属于一种人情味吧,按照题主的定义。这样的人会考虑其他人的利益,甚至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利益来帮助别人。而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rational)”人,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智商高的人是不是更“理性”而少“利他”呢?相信有相关的研究只是我不了解。仅就我了解的文献来看,确实有实验证明多人的小组比个人更“理性”。至于小组是不是一定比单个人智商高,见仁见智。不过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个人觉得算个牵强的佐证吧。&br&至于为什么,大家都给了各种解释了,很多都挺有道理。在学术领域想要证明xx现象是因为xx原因,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人的心理。就说一点我自己做过实验里的有趣的现象吧。我给来参加实验的人一个很难的问题,把他们分成小组,讨论之后让他们各自给出自己的答案。从他们的对话里可以看出来,很多答对问题的人,基本上不怎么参与讨论。有的人只是简单的说“选A”,懒得多解释。也有人分析解释了,还给出了正确的建议,只不过其他人完全听不懂,甚至还嘲笑他胡说八道根本看不懂问题,所以渐渐的这些聪明人也懒得参与讨论了,自己答对拉倒,其他人答错扣钱关我甚事?&br&总的来说,大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讲起话来是鸡同鸭讲。就算有心讲讲人情味,也要能听得懂才行啊。像在上面的实验里,人家都不领情,干嘛贴人家冷屁股?刻薄地说,我是不会同连基本交流都成问题的人,讲什么兄弟义气,两肋插刀的。万一人家反而觉得我是在害他呢?&br&&br&------------------------------------------------------&br&&br&我最近看了一个韩国的综艺,叫《天才:游戏的法则》,有点类似日剧《欺诈游戏》的真人版。一共有四季,几十个玩家,智商情商都不错,他们的表现应该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br&&br&没错,大部分智商高的人,确实没什么人情味,至少在这种生存环境很残酷的游戏里, 没有什么人情味。联盟是为了生存,背叛也是为了生存,没有长久的朋友,也没有长久的敌人。&br&&br&这不是高智商的人不屑怎么怎么样的问题,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不认同“盲目”的人情味。算计自己的利益,是他们的本能,因为聪明,所以能一眼看透,什么样的行为有利,什么样的行为无益。&br&&br&倒不是说他们不能宽容,讲义气,两肋插刀,而是他们需要逻辑通顺的理由,证明这些有价值,值得做。不仅是这些高尚的东西,背信弃义,赶尽杀绝,幕后交易,也是一样,没有利益,就没有理由这么做。从这一点看,他们的行为本身很像国家层面的决策,想象一下春秋战国时代。&br&&br&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很多人的忠厚义气善良忍让勇敢热血,也许根本就是建立在自己也不清楚后果的基础上的。好心办坏事这种,聪明人就不会做。&br&&br&所以与其说高智商的人没有人情味,不如说他们不愿盲目的陷入毫无意义的情感与行为中。&br&&br&当然,人与人是不同的,聪明人也不见得个个如此。但是惺惺相惜绝对是以智商为前提的。所以这个节目里,每一季的冠亚军们,最后成了至交好友。我还是满喜欢这个节目的,就是看的时候要保持智商和阅读字幕的能力同时在线。我看评论里有很多觉得自己智商还不错的人,不妨试试,谁能不暂停不后退看完一整集,再来说自己智商够用,多少还有点说服力。
这个认知能力的小测试被淹没在长篇大论的文献里了。我把它挪到前头来了。既然大家对智商这个问题反响热烈,不妨一测。声明一点,这个不是智商的测试,具体是测什么的后面有解释。另外,“智商”这个术语在心理学里有明确的定义,有一套比较完备的测试,计算…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Soo Joo Park
Ph: Carter Bowman |
mother agency: (Seoul)
Nationality: South Korea
recent updates
Soo Joo Park in the news:
<: Of the Minute
<: Daily Feed
Soo Joo Park on:当前位置:&>&
韩国新人酷劲十足潮流拍&欧美 soojoo park
soojoosoojoo相关图片:Models: Bonnie Chen (Next) & Soo Joo SOOJOO PARK / KOO / August 21, 2012 Soo Joo
再为你推荐一篇文章:
共有条评论
热门栏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oojoo的过去不光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