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外孙祝贺高考成功的贺词诗,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
导读: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赏析】,然后阅读诗歌几遍后,仔细阅读诗歌,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
自己的思乡情怀:?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此二句谓自己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这首小令无论是写景或抒情,都极为自然,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作者还成功地运用寻常之景,眼前之物,铺排渲染,深切动人地把主题由浅入深、由隐至现地表露出来,显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达情感方面的才能。
【作者简介】
张炎(1248―约1320) 字叔夏,号玉田,晚号乐笑翁。先世风翔(今属陕西),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初大将张俊后裔。1290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曾北游元都谋宫,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其早年生活优裕,日以文酒自误,词作多欢愉明畅。宋亡后,家道中落,多追怀往昔之作,格调悲凉凄婉。其词意度超远,语言清丽,善以清空之笔,状沦落之悲,堪为姜夔后劲。曾从事词论研究,对词的音律,技巧、风格,皆有论述。著有《山中白云词》及《词源》。
六、2013湖北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8分)(1)(3分)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5分)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七、2013江苏卷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第9页,共20页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
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从空间上说,群山环抱,一片寂静,好似万物都不存在的远古;从时间上说,无所思虑,无所用
心,一天就好像是一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一切仿佛都已凝固,没有名利的诱惑,没有人事的搅扰,没有烦恼的萦绕,这是作者对周围环境的渲染,更是对他自己精神状态的描写。以下就具体写其顺适:春天不是就要过去了吗?没关系,春去春来他本就认为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不是打破了山间的静寂吗?也无妨,在他听来,与树头清风,草中虫鸣也没什么两样,总是天籁,不妨高眠。三、四句空间转换,视角由山间转入房里,承上?眠?字写。?躲进小楼成一统?,世味进不来,当然也就闻不到,这是饱尝世味之人的辛酸之言,也是他在这特定的时空中所体悟到的价值观。另外,盛夏时分醉卧当然已用得着竹席,但这得到清凉的,哪里只是身体呢?正是由于进入了这种顺适之态,所以即使是作诗这样的超功利之事,他也是无可无不可:?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梦中得句似得而实失,拈笔忘筌(用《庄子》?得鱼忘筌?之典)似失而实得,他就是这样领会了人生哲学上的辩证法。这首诗是作者谪居惠州所作,另有作于同时的《栖禅暮归书所见二首》,可以参看:?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春着湖烟腻,晴摇野水光。草青仍过雨,山紫更斜阳。?其中所透露出的禅意,与此诗正是相通的。
本诗的?诗眼?是?醉?。全诗以?醉?为中心,因为诗人终日喝酒麻木自己,才有了下文?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的感叹.
唐庚此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韵味悠长,令人咏叹再三,不忍释卷。诗中描写了诗人在初夏之时的日常起居生活,意境幽美。炎炎夏日,昼长难度。谪居深山之中,面对寂寂青山,少不了独酌花间,残红点点,也足以让人陶醉;好鸟声声,婉转动人,仿佛催眠曲曲,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不觉之间睡意顿生,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诗人在这鸟语花香中很快进入了梦乡。在睡梦中,诗人的思绪并未停止,诗兴亦信马由缰,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遗憾的是诗人醒来之后,提起笔想把那些梦中频得的佳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鳞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此种境况,即所谓?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可是对于诗后有关?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笔者认为不甚妥贴,似可商榷。对?拈笔又忘筌?的注释,编撰者主要采用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中对该句的注释。钱钟书是当代学界泰斗,著作等身,令人钦佩,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都是学界公认的极有价值之学术著作,其新颖独到之见解,发垄耳振聩,令人耳目一新,笔者也因此获益良多。然智者千虑,有时亦难免一失,在《宋诗选注》中,钱先生注?拈笔又忘筌?句曰:?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筌借作诠。?细研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笔者认为钱先生对该句的注释似是而非,值得商榷。?忘筌?一词源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言。?《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字的注释是:指用竹或草编的捕鱼之工具。?得鱼而忘筌?即捕到了鱼而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比喻的是达到了目的却忘记了所凭借的手段。?忘筌?即为?忘言?之意。?拈笔又忘筌?也就是说提起笔来又忘记怎样写了。
第10页,共20页
历代诗人用此典者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羡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和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藏诗》:?观指非知月,忘签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郭沫若《新旧与文白之争》也说:?我们读书求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以上例举要而言之也说明,?忘筌?即为?忘言?之意。
由此观之,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中的?忘筌?,亦如上述诗人一样是用《庄子。外物篇》?得鱼而忘筌?这个典故。?忘筌?,即是?忘言?,而所忘之言,即是上句?梦中频得?之
?句?,若依钱先生的解释,?筌?借作?诠?,当?说?讲,表面上看,似亦可通,但细加推敲,所谓?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说了?,其实是?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样写了?,而写什么呢?显然是上句?梦中频得?之?句?也。
年代: 宋 (),字子西,丹棱(今四川眉州西)人。绍圣进士。宋徽宗时,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至惠州。遇赦后,为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他的诗风豪放,时人称为?小东坡?。著有《眉山唐先生文集》。
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苏轼说:?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俞此者?;唐庚的话恰好相反:?诗最难事也!吾……作诗甚苦,悲吟累日,然后成篇……明日取读,瑕疵百出,辄复悲吟累日,返复改正……复数日取出读之,病复出,凡如此数四?。唐庚还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钱钟书&宋诗选注&
八、2013辽宁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答: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1分)
审清题干是第二联写得如何的“精妙”。然后阅读诗歌几遍后,会发现第二联先写诗人看到的,再写诗人听到的,其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答: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审清题干是结合全诗来分析的,仔细阅读诗歌,就不难发现: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第11页,共20页
“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竹轩面对柴门,轻风吹过,柴门自然被吹开,小径开辟初成,径边掩映,刚刚栽种的修竹。
竹梢影姿婆娑,经由茶盏,细细被引入轩内,竹叶声响O@,追逐香缕,轻轻地飘进幽室。
溽暑夜晚倦怠,卧在榻上,望星星竹间穿过,寒冬白昼清闲,兴起吟诗,看落雪压弯竹枝。
现在预想其时,临冬景致,应该更美好宜人,为了竹添雅致,莫要移走,墙边那一株梅树。
这首七律题为《竹轩诗兴》,写竹轩景物,自然清丽。从所写的景致中,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志趣。作者虽然出身于勋业很高的富贵之家,但心志清隽,爱好闲雅,摆脱了富贵子弟庸俗的习气。修竹本以它的高洁和潇洒,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激赏。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物为主。
开头两句:?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写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环境是非常优雅的。第三四两句:?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妙在结合轩中的清事来写,显得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都好像通过茗碗细细地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在静观当中,确实是体会得非常细致。第五六两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仍然是写竹轩清趣,但和前两句意境显然不同。前两句写的是平时,这两句却写的是暑天的夜晚和冬天下雪的白昼。前两句以写竹为主,以轩中的品茗、焚香为辅。这两句以轩内倦卧看星,和冬天对雪闲吟为主,而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应地写竹,达到水乳交融、情景俱妙的程度。从诗句中作者告诉人们: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清景。这样倦卧也好,闲吟也好,竹轩都可以供以诗情、诗兴,而此情此景,都非在其他的处所所能领略到的。作者为诗,不求工而自工,从这几句诗中,也就可以使人心领而神会了。
结尾两句:?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作者因此时尚在夏季,所以第六句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是预想如此。作者设想到了冬季,这儿的清景,一定格外宜人。冬天是梅花的季节,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纵使不是雪天,也便梅竹同[,使竹轩更有幽致。若是下雪的话,那么雪地咽梅花,静听竹林里敲金嬗竦纳簦司称癫桓忧寰K宰髡咴谑卸V鲎约核担?莫移墙下一株梅,?梅花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到那时节,是?日暮倚修竹?,还是欣赏月下的梅花,那就听自己的便了。此诗清而不瘦,隽而不寒。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作者尝从杨万里学诗,得起自然清丽。就此诗来说,风格也和姜夔相近,姜夔诗风俊雅,受到杨万里的激赏。杨万里报姜夔诗云:?新拜南湖为上将,近差白石作先锋。?南湖就是指作者,白石是指姜夔。作者有《南湖集》,为诗得力于诚斋(杨万里)、放翁(陆游)诸人,是南宋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方回对他评价很高。
张C(?)原字时可,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号约斋。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生显赫,张C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张C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腚校钟ピ紫嗍访衷叮滦梗诩味ㄋ哪晔卤怀笾荼喙埽溆谑悄旰蟆
九、2013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第12页,共20页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工作范文、专业文献、人文社科、外语学习以及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与作品赏析等内容。本文共6页
相关内容搜索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1.(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和江面的空阔,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之情。(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空回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出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答案】(1)香山居士 (2)B (3)“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tu&),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萼。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案】(1)①梅花与雪花&
&②大自然(2)手法:对比(反衬)&
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
8.(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借代,反问(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9.(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尊敬。(2)手法:对比。简析:上阙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阙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诗人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11.(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10分)
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2)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3)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答案】(1)(2分)D(2)(3分)苏轼 辛弃疾
豪放派(3)(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 “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
12.(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o)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答:秦词的理趣:
元词的情趣: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2分)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16.(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喜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蔡家亲典出《晋书》,羊祜是蔡邕的外孙,蔡邕之孙蔡袭与羊祜是姑表兄弟。羊祜因伐吴有功,将得到爵禄和封邑。他上表晋主,表示不要,请求转赐给不如自己家境的表兄弟蔡袭。因为他们姑表关系特别好,所以延续了好几代。后以此为姑表亲戚的代称。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4分)
【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17.(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1分)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①,
& 夜深江月弄清辉②,水上人歌月下归。
& 一阙③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①失江路,意谓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②清辉,皎洁的月光。③一阕,一首乐曲。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答案】(1)(6分)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是对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与情的关系,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8.(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
鹧鸪天& 代人赋①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2)(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祝愿高考成功的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