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三百立方米的球体水箱需用多厚的不锈钢板或碳钢板?拜不吝赐教的意思^o^

做一个5吨水长方形水箱用多厚的铁板,体积宽2米,长3米,用2mm钢板能行吗
晓陌の逆袭2651
容积5立方米就行了,长宽高自己定,厚度的话8个厚肯定没问题,6个的没试过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四百米跑的三角分割训练法--《山东体育科技》1986年02期
四百米跑的三角分割训练法
【摘要】:正 最近美国《教练员与运动员》杂志刊载了世界著名田径教练威尔伯L·罗斯的一篇关于四百米训练新方法的文章。文章突破了400米跑的传统训练方法—矩形分割法,提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最近美国《教练员与运动员》杂志刊载了世界著名田径教练威尔伯L·罗斯的一篇关于四百米训练新方法的文章。文章突破了40。米跑的传统训练方法一矩形分割法,提出了新的训练法理论一三角分割法。即把原来的四等份划分法(100x4)改成三份划分法(x6o,160,50),如图所示。.文章用(+,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云东;;[J];新课程(教研版);2009年09期
黄祯耀;;[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陈钊辉;朱性民;;[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年06期
陈泷;曹晓晓;马达;;[J];内江科技;2010年02期
岳宝铎;[J];田径;2001年07期
施纯志,潘碧芳;[J];游泳;2000年02期
李卫平;;[J];山东体育科技;1986年02期
张五平,杨勇,马昌贵;[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钱南阳;;[J];中国学校体育;2010年12期
凌明德;[J];辽宁体育科技;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骞;杨世勇;张守忠;龙望春;李明;;[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安星原;周利民;;[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任满迎;刘颖;刘鹏;;[A];第十三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尹忠泽;;[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衣雪洁;庞晓峰;;[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李双成;徐永生;;[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李秋萍;;[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袁庆成;孙仲英;赵广复;邹继豪;;[A];一九八四年运动技术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1984年
张贵敏;张绍礼;张萍;佟永典;刘平;杨丹;;[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闫红光;佟永典;;[A];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晛 记者
王丽敏;[N];抚顺日报;2007年
罗华山;[N];贵州日报;2006年
张剑鸣;[N];经济日报;2007年
刘华?许林贵;[N];人民日报;2008年
乔志峰;[N];工人日报;2008年
赵致真;[N];科技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殷燕召;[N];光明日报;2005年
本报记者 殷燕召;[N];光明日报;2005年
彭玉来;[N];廊坊日报;2006年
新华社记者  刘卫宏 高鹏 肖春飞 钟文;[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荣敦国;[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王武年;[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李强;[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熊焰;[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李佑发;[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方子龙;[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高颀;[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程志山;[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曲淑华;[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于少勇;[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堃;[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徐世军;[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马铁寨;[D];河南大学;2007年
苏晓云;[D];山西大学;2007年
王永荣;[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朱红燕;[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王进;[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李沛;[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谷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陈秀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石头上的精彩世界——记“三百砚斋”斋主周小林的传奇人生--《中国酒》2015年07期
石头上的精彩世界——记“三百砚斋”斋主周小林的传奇人生
【摘要】:本主人公是驰名中外的屯溪老街"三百砚斋"斋主周小林。他出世十个月被母亲卖了。卖身契上写着"高山抛石,永不回头"八个字,被他15岁那年偶然看到。这位倔强的少年并不甘心接受命运的摆布,他暗下决心,努力拼搏,有朝一日让落石回头,重登高山之巅。周小林当过演员和导演;组织拍摄了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风光艺术片《黄山》;他47岁那年选择下海经商做歙砚生意,在屯溪老街开起了"三百砚斋"。周小林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素养融入歙砚的制作之中,先后创制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兰亭砚》《梅竹双清砚》等精品,并收藏保存下《对眉子》等传世名砚。周小林潜心开拓的"精品之路"如今成了一条康庄大道,"三百砚斋"已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所瞩目。
【关键词】:
【分类号】:K825.4【正文快照】:
2001年5月,一对年轻夫妇走在上海虹口区多伦路的文化街上,两眼不断地扫视着两旁的书画古玩市场。突然两人的眼睛一亮,面露惊喜之色,原来他们从安徽黄山到上海,整整找了七天,此时终于找到了他们所要的东西—方老坑眉纹砚石。砚石8寸长、5公分厚,名为“对眉子”。这可不是一般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甘艾丹;[J];文化交流;2004年01期
舒欣;石鸣;;[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9期
舒欣;;[J];西部广播电视;2011年09期
彭祖贻;[J];公安月刊;1998年03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谭川江;[N];中国花卉报;2014年
本报记者 张策;[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吴丹;[N];成都日报;2009年
谭川江;[N];中国花卉报;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折射人生百态的散文写作王剑冰2003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纷扬的花絮将春天的美丽携来的时候,温煦的风也将“非典”疫情传遍了大江南北。其不惟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带来了许多启示,中国进行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大扫除。不仅是环境的,更有观念的、意识的。随着神州五号飞船搭载着中国人千年的梦想升入太空,所有的阴霾似乎被一扫而光。
与人们的平常生活和日常心态有着密切联系的散文,比其他任何文体都更多地反映着这种社会生活的现实和人们内心世界的现实。因而,我们从2003年的散文作品中,依然看到了人生百态的折射,以及蕴涵在其中的作者们的百味情思。
疫情过后万木荣
2003年散文写作的轨迹,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是相行相应的。受“非典”的影响,文学界减少了活动,散文界也没有了什么大的动作,但一些小地域的笔会和研讨,还适当进行了一些,辽宁、云南、河南、新疆、河北、海南、湖北、北京等地都开展了有关散文方面的活动。“非典”到来的时候,作家正常的写作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干扰,但更多的作家走入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余秋雨写出了《何妨闭门读书》(载《散文选刊》2003年8期),提示人们在半封闭的状态下,抓时读书,积累知识。石英有《千年疫疠反思曲》(载《散文选刊》2003年8期),借非典病毒的话题,古今纵横,左右警醒。毕淑敏更是直接上阵,以自己设例,向疫情发出一个公民的慷慨宣言(《假如我得了非典》载《北京晨报》2003年5月4日)。
这些作家不仅应对突发事件是冷静的,在散文写作上也是清醒的。从文学角度来说,这应该是散文的收获。但有一些作散文的人就不那么清醒了。高度的热情,并不是都能换取艺术的成果,更多的写作者仅是利用了这次机会。正是由于这类版面的特意拓展,一些作者盲目地释发着他们的激情与愿望,他们借“非典”之题所发的感慨,多是又回到了老旧的行文方式上。这样的东西自然算不得文学的收获。
疫情过后,万木争荣。在迎来文学巨匠巴金百岁生日之际,我们又读到了他的新作《怀念振铎》(载《文汇报》2003年11月21日)。这篇文章巴金先是写出两千多字,后感体力不支,自1998年开始口述,李小林记录,1999年巴金病情危重,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从此无法言语,《怀念振铎》成了未竟之作。其是将“自己的生命能量全部投注进去的一篇文章”(陈思和语)。就是这六段文字,也足以感受到巴金对于朋友的深厚情感,对人生的良多认知。几年前,巴金曾有一篇《怀念曹禺》,二者异曲同工。既是怀念,又是痛悼,真实的话语中,带有着批判的意味,这是百岁老人崇高人格的体现。我们记住了他在文中的告诫:倘使人人都保持独立思考,不唯唯诺诺,说真话,信真理,那一切丑恶、虚假的东西一定会减少很多。
“大散文”的新收获
一直被看好的“大散文”,在2003年显得有些弱势。很多擅长这方面写作的高手且在往年都有力作的季羡林、余秋雨、贾平凹、冯骥才、史铁生、卞毓方、李存葆、周涛、雷达、詹克明等,2003年都无什么大的动静。这不能完全归为“非典”带来的创作心理的影响,他们有的在进行着其他的工作,或做着更大的文章。当然,我们还是看到了其他作家的重要收获。这些收获无不是从人文、历史、世事等角度挖掘,向人们展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的作品很多,这里只能举要略述。
风流与流浪伴随了一个女子一生,风流是她的诗词,她的文采;流浪是她的身世,她的时代。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载《十月》2003年3期),将李清照重新点画,让一个远去的文弱女子再放异彩。梁衡还有一篇写石头的长文,同样文采飞扬,厚重耐读(《人与石头的厮磨》载《中国作家》2003年12期);荣誉同地位紧密相连着,多少年来,人们追寻着荣誉的桂冠,以求得这荣誉所带来的显赫光环。林非的《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载《海燕?都市美文》2003年1期),却举出了一个另类例子,让我们看到另一种辉光,这种辉光不仅仅是萨特一人所映照的。曾经风云一时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民族精神何在,社会与经济秩序何如,朱增泉的《彼得堡,沧桑三百年》(载《美文》2003年4期),由表及里地做了解说,文章纵横执缰,洒脱自然,有史家之风;金字塔已成为一个多元的谜,被人们所探寻、所向往。杨牧之的《在金字塔下》(载《北京文学》2003年9期),引领我们看到了人的渺小与历史的无情,4000年后在巨石上灿烂的终还是创造历史的劳动的文明。还有一种文明在刘烨园的《大地重现》(载《海燕?都市美文》2003年11期)中重现,他让读者重新找到对经典著作的通感,它们虽然陈旧了,但生欲的灵魂,人性的气息,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常常比活人还要活人。文虽不长,明喻暗示,颇多内涵;如果没有成吉思汗的那声鞭响,南宋王朝这辆破车会将中国引向何方?高建群的《成吉思汗的上帝之鞭》(载《绿洲》2003年3期),深沉而透彻地解说了这个问题,一个鞭声的响起,引出了一个民族的希望,正是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在一个个历史的十字路口,将文明的薪火传递;唐朝盛世,是中国也是世界的自豪,多少年间,追寻唐朝的辉煌,如追梦一般,李国文以一篇《唐朝的天空》(载《人民文学》2003年8期),又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梦中的图景,不仅如此,它还昭示了一种民族的冀望;一首古曲,凄婉也壮烈,缠绵亦豪放,程步涛于2003年8期《解放军文艺》上重新弹起《阳关三叠》,“这些年来,在物质生活给了人们巨大实惠的同时”,少有能品味这样的精神大餐了;李元洛自《唐诗之旅》、《宋词之旅》之后,又连续写出了《绝句之旅》系列散文,他幸福而沉迷地在古文学中徜徉,品味这些文人的甜酸苦辣、悲欢离合。《秋草独寻人去后》(载《中华散文》2003年2期)也是这样一篇映照贾谊肝胆的文字;好的散文在于思绪的张扬、想像的新奇及文辞重组的干练。卞毓方在《天马行地》(载《十月》2003年5期)中,将书房写作、将美利坚见闻、将世间友情大鼓细锣,组合成一部人生交响曲。依旧展现出卞氏个性独特的风采;当今时代的作家写作已经有了很大的空间自由,但是不少的作家仍然感受到心理的沉重,韩石山的《在斯德哥尔摩西郊墓地的凭吊》(载《山西文学》2003年4期),艺术地解说了中国作家的创作质量和生存质量,读之令人心警神叹,深长思之;冰心和梁实秋都是文学泰斗,更是忘年之友,风云际会,世事沧桑,而友情不灭。周明的《隔海相望的友情》(载《文汇报》2003年1月27日),细致入微地勾绘了两位友人的情怀,捧读不免让人唏嘘不已;中国的今天,是用无数的仁人志士以柔软的肉体奠基的。余杰为柔石百年诞辰而作的《哪里有柔软的石头》(载《四川文学》2003年1期),深情地述说了这块“柔软的石头”的果敢与不屈,在其沙哑的音阶中,我们听到了石头与石头碰撞出的火花;完美的东西总是遥远的,似乎让人永远捉摸不着,正是因为遥远才格外乐于追逐,铁凝在《遥远的完美》(载《散文百家》2003年3期)一文中慢声细语的讲说,将我们带入了绘画与文学的差异与相通之中;编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有时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阎纲的《编书让我伤心》(载《福建文学》2003年2期)就让我们看到了这种痛苦,这种隐含着泪水、伤痕、憾恨的痛苦,不只感染着一代人。他的另一篇《编辑家巴金》(载《随笔》2003年3期)则写出了一代文学大师在编辑工作中对文学新人的扶持及中国文坛的贡献,这篇发掘出的文字也是对巴金百年诞辰的一份献礼。追逐一种视野,也是追逐一种胸怀,张承志《视野的盛宴》(载《收获》2003年1期)将身体置于贺兰山阙,让连绵无尽的群山与开阔的大平川形成对应,人生的感慨也同时拉开,文字旷达,胸界辽远;花木兰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何向阳的《木兰辞》(载《钟山》2003年4期),重新打理史库典籍,对木兰作深一步的探究。字里行间透出一位女学人的严谨与细致;杏坛这座第一所知识分子的学校,又一次出现在李木生的文章中(《杏坛》载《十月》2003年6期),他大栽大种这棵阴郁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巨冠,让人们同一种思想、一种教育观对话。遥遥仰视这座杏坛,会觉得一种气象冉冉而升;一个人的脚力是有限的,而心力却可以延伸至无限。熊育群从一个高度让眼力和思想穿越了古代与现代、理性与科学的欧洲文化空间。思绪如阳光、如云团,通透而缠绵,展现一种意境的美(《背对夕光而飞》载《花城》2003年4期)。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江堤喜欢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从今天的角度打探曾经有过的昨天。他的《诗说湖湘》(载《长沙晚报》2003年4~5月),试着在生活中演绎文化,并从中提炼精神的含量。江堤在散文界多年耕耘,2003年应该说是他的果树丰年,但他却不幸英年早逝,成为文坛憾事。这之前还有我们曾经提到的苇岸、谢子安等,在此再一次向他们表示怀念与崇敬之情。
时代的合弦
我们喜欢与时代同步的散文,因为这种散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能从中读到所需的信息,能感受到生命的质感和力量,在这种力量中,有合弦的音声,有不屈的奏鸣,也有痛苦的奋争。多彩的世界提供了多彩的愿望,也提供了多向度的思索。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科技成果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带来一些问题。南帆在《准星上的生活》(载《海燕?都市美文》2003年7期)指出,科学研究一直是一个令人景仰的领域,许多科学家致力于高尚而光明的事业,诸如恶性肿瘤、艾滋病、冠心病、非典病毒等,但也有约50万的科学家从事着杀人武器的研究。科学已经把战争引向了智能化。作家写此的目的十分明了,在科技时代,人类应当放下屠刀,铸剑为犁,安居乐业。南帆的另一篇《移动的倾诉》(载《人民文学》2003年1期),写出了信息时代手机带给人的诸多方便、尴尬甚至危险。也描画出手机变迁的过程中,在这个小玩艺上的众生相;死亡是精神活动的最终场所,它把虚无带给了人生,从而引发了深沉的恐惧与焦虑。而正是这种焦虑和恐惧,使生命主体悟解到生命的可贵、生存的意义。这是王充闾《三过门间老病死》(载《特区文学》2003年1期)讲说的道理,要我们珍视生命,善待生命,更要把握生命。可可西里是王宗仁文学创作的库藏,在这个库藏里他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冷艳而动人的故事。《在可可西里关于白房子的话题》(载《中华散文》2003年1期)中的女人依然是这样让人动情;韩静霆的《吃河豚者言》(载《人民文学》2003年2期),将赴江苏吃食河豚这种毒鱼的过程写得妙趣横生,惊心动魄,这是众多的写饮食文化的不可多得的美文;珍珠作为美丽的饰物,一直被人们所喜爱、所珍视。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珍珠的诞生过程竟是那么的不美丽。王本道的《血泪凝成的美丽》(载《芳草》2003年7期)以层层剥茧的手法讲说了一个痛苦与折磨中诞生的美丽的故事,给人以诸多想像与提示,也与时代观念形成了照应;宽广、辽阔、荒凉、自然构成了苍远的新疆,奎屯则更要加上一个寒冷。红柯的《奎屯这个地方》(载《收获》2003年4期),以“思”与“诗”交融的语言,让读者看到寒冷如何告诉我们火热,荒凉如何告诉我们绿色,成吉思汗的铁蹄和农垦大军的木犁,交织成一部历史与现实的浑厚篇章;于坚的《游泳池记》(载《天涯》2003年1期),将对人的形象思考置入了泳池,泳池不大,却让于坚当做了人生的舞池,他泳于其中又细观其内。脱掉了衣服的肉体,由复杂变得单纯。文章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对池中人、池外人的琢磨与思索;鸟无噪而悠闲于山林,鹰无扰而翔飞于天空,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山民,会因平实、纯朴的生活状态让外人言惊道奇。郑彦英的《熊耳考水》(载《十月》2003年1期)引我们踏上了探奇之路。一个真实的藏于豫西山区的裸浴场景凸现眼前,小说家的描写将文章渲染得更为生动。墙本身就具有哲学意味,梁晓声的《沉默的墙》(载《中华散文》2003年10期),既写出了家墙的小环境,又写出了世墙的大道理,多方借助,集束成威。京胡这种竹子制作的乐器,在刘嘉陵的手上把玩,上上下下,由里到外,细致的述说中,生活的味道,苍茫的音声扑面而来,其不仅写出了京胡的变迁,也写出世事与人生(《京胡》,载《十月》2003年6期);从土地上叛逃的王朝阳,因为祖母的丧葬又一次体悟了乡俗与乡情,作者在《丧乱》(载《人民文学》2003年6期)中细致描写的祖母的丧礼,是一个村子长期寂寞后的欢聚,是一场集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原汁般的生活意味挤压得我们心痛;高州是一个隐在茂名后面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越来越淡远吗?高洪波的一曲《走高州》(载《人间》2003年7期)自由、舒缓、辽阔地唱出了古高州的历史与现在,原本的高州,竟是那般高耸在历史的一方,其人其物又曾是那般光彩而传奇。《走高州》是高州的文学代言人;钻石的完美并不代表生活的完美,韩小蕙的《钻石并不恒久》(载《海燕?都市美文》2003年6期)真实地讲说了发生在王府井大街的欺诈行为,身心疲累地呼唤诚信与良知,作家直面社会丑恶现象的态度,让人敬佩;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明朗的世界里,就得用清朗的态度保护自己的心灵。郭翠华的《环保我们的心灵》(载《北极光》2003年3期),就当前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善与恶的理析,这是近年散文关注社会的一种新的走向;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周晓枫以一篇《幼儿园》(载《散文》2003年4期),将读者拉回了天真烂漫、无欺无诈的时光,那是一面镜子,照耀了成人诸多影像。杜丽的《走路去法国》(载《人民文学》2003年1期),把业余时间学法语的人物和故事,叙述得个性而新鲜;每个人都拥有父母亲,每个人都会失去父母,作家们将最深情的文字和着泪水抛洒的,莫过于对父母亲的爱戴和怀念。雷抒雁的《生死之间》(载《青年博览》2003年6期)、玄武的《母亲》(载《散文》2003年6期)、范文静的《父亲的胸怀》(载《当代青年》2003年6期)、张景祥的《叫一声妈多好》(载《伊犁河》2003年1期),都让我们感到了那种深埋于胸腔的大爱与大恸;还有一些精短散文,如冯骥才的《日历》、王跃文的《电脑的幽默及其他》、韩少功的《岁月》、刘心武的《眼角眉梢》、牧惠的《送别祖光》、陈忠实的《黄帝陵,不可言说》、舒婷的《临别赠言》、周涛的《鸽子感恩》、莫言的《草木虫鱼》、卢瑞霞的《旧事》、阿拉旦?淖尔的《母性的草原》等等。这些作品或发思古之幽情、或抒生活之感悟、或从书中摘取一段感思,用纯美的文字表现出来,让人得到诸种阅读的快感。
理性的思索
2003年思辨性散文或者说意绪性散文,收获也是不菲的。这类散文作家多有良好的学养知识,同时又长期进行人生及文学的思考。他们的文章总是将风骨隐在字里行间,让人在阅读中觉出刚味和硬度来。
当对一种物品有一种仰望的感觉的时候,这种物品就变得神圣起来,周国平将我们带到了圣埃克苏佩里的《要塞》,这是用语言之石垒建的殿堂,他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创造与奉献的意义,其哲理闪现的光辉,映亮了我们饥渴的目光(《走进一座圣殿》载《海燕?都市美文》2003年10期)。生命本体告诉我们,身体才是我们最美的也是最后的田园,大解的《我们的身体》(载《散文百家》2003年2期),以哲学的角度,讲说身体的形式和意义,给人一个全新的意念。夜空的无限,使人的想像无法抵达,那种令人绝望的神秘感,在筱敏的《天穹的漏孔》(载《作品》2003年5期)中以冷静的文字显现出来。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思索得越久,就越是对它充满赞叹和敬畏:那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这是康德的话语。如果说筱敏的《天穹的漏孔》是为我们提供了理性的思索,那么,余光中的《不流之星》(载《收获》2003年1期),却是展现了一幅感知的画面。文章写得灵动而鲜活,过目而影现;人类活动中道具的大量出现,使有些真正的主题被深深罩着,让人看不到主旨的含意,朱以撒的《道具》(载《散文百家》2003年5期),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中的深刻意义,为道具而活着是疲累的,但丢掉道具又是何其的不容易。作为一种语词笔记出现的黄集伟的《知不道?不知道?纸布刀》(载《人民文学》2003年8期),更具有了先锋性,其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种种进行释说,信息广泛,内容繁多,视觉与感觉交叉变幻,引人多向思索,其不仅题材求新,行文上也见异,这种探索值得称道。生活带给人无尽的思考,当这种思考变成哲理,就构成了另一种文学的意义。李汉荣的《父亲和他用过的农具》(载《散文》2003年1期),就是这样的既富含生活意味又有经典思想的美文,其将所有农具农活都重新进行理性的审美,让文章彰示出个性的光亮来。近些年人们扩大了审美的视野,而用散文进行表述似乎也更精到、更自如。刘索拉的《看破建筑与石头共存》(载《红豆》2003年3期),以隽永的文字表明了画与雕即是生命的光闪和延续。这类精短美文还有张晓风的《月,阙也》(载《台港文学选刊》2003年7期),将月亮、自然、世事作一统观,全面、客观的思索萦于妙笔之中;夏立君的《怀沙》(载《散文》2003年5期),以灵动的文字,不仅细腻而哲理地写出了沙的流动与存在,更是写出了生命与时空的变幻;再如《别让咖啡凉着》(王开林)、《纵身入水》(刘墉)、《沉默的品质》(高勇)、《丢失》(纳兰小令)、《沿途札记》(石舒清)、《有花堪摘》(紫桐)、《雪的面目》(林清玄)、《牵挂是一种美丽》(郭文斌)、《对面的茑萝》(谭延桐)、《脱颖而出的瞬间》(盛敏)、《黄昏》(杨文丰)、《葬礼快乐》(蔡玉明)等,这些作品总是在较短的篇幅里体现出较重的含金量,使读者有一种沉甸甸的收获。
在阅读中还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近几年已经显现端倪的,2003年要更加亮眼一点。这就是从诗歌界进入散文的作家比其他行当来的要多,要显眼。他们在诗的炼意上、神韵上研究、操练得很久,转入横排的文字便显得得心应手,且文字运用较好。一些新锐作家多出自这样的一些人,这些人的作品会让人感到新鲜、透亮,富有深涵的哲理。从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地看到了某种诗性色彩,也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一些纯美的散文诗,只是登载这些作品的刊物没有明示罢了,因而这些作品都归为了精短美文。
此外,在这帮人中又分裂出了另一个枝杈,他们比之走得更远,文字应用、题材涉猎更为广泛,并且勇于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因而他们的作品往往让人有多方位的疑惑,仿如走惯了的小街道口突然被改造了,一时不知所然。如黄集伟的作品、黑陶的作品、高伟的作品等。这样,也就有了观望、思索、识别、认定的过程。在当今,语言文学的改造重组最盛又最好的,莫过于散文写作了,它给了人们无比广大的运用空间,因而凡想在此领域着手实验者,都应给他一种可能。诚然,这样的写作者的出现,也使散文界变得骚动起来,这种骚动还会长久地存在下去。这是件好事情,在骚动中散文便有了新的思路,新的开拓,新的发展。否则,一种文体就会像小街一样,要么成为仿制的古董,要么慢慢地老掉。
(本章执笔 王剑冰 散文评论家《散文选刊》主编)
原载:《2003年中国文情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阅读数[3871]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赐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