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 白芍白芍能不能替换二陈汤中的乌梅

祛湿运脾的经典方剂平胃散--平胃散--二陈汤--平陈汤--加味平胃散--五苓散--柴平汤
发布时间:&&&来源:&&&87人关注
前几天,我出差刚回来,一位好朋友找我,说自己腹泻一个多月了,西药用了无效,黄连素吃了也一点效果也没有,每天一定是泻几次,也不是特别痛苦,每次泻完了甚至有点舒服的感觉,可是,很麻烦的是不敢走远路,怕突然找不到厕所,泻之前会肚子痛,然后必须赶快跑去厕所。他当时是稍微吃多点就泻,稍有冷风也泻,泻的时候,可以看到食物没有完全消化。最后导致基本不敢吃很多东西了。现在人已经变得瘦了。
从他的描述来看,有点像寒热错杂导致的腹泻。但是我观其肚子较大,面色白,觉得他应该是脾虚,就问了他一个问题:平时,会不会听到肚子里有水流动的声音。
他果然回答:肚子里面经常有声音,有的时候是气的声音,有的时候是水的声音。
然后我看他的舌头,非常明显的脾虚湿盛的舌像,就是: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面满是水液。
这种人,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舌质并不是红色的,而是淡白的。
我当时判断,这位朋友是因为脾虚,导致脾土无力控制水湿,水湿则更加加重了脾虚,这样脾无力运化水饮,因此导致了腹泻。
于是,我告诉他,可以去买一个中成药,叫平胃丸,试着服用两天。
结果,第二天他告诉我,只吃了一天,腹泻居然就停止了!后来再服用了几天后,我让他改服参苓白术丸,加强补脾的效果,这个持续了一个多月的腹泻居然就这样好了。其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深深感觉,如果对症,中医那些经典的方子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经历,其实每位中医都有,甚至有很多中医非常擅长使用这个平胃散。这个方子我会在后面介绍给大家的。
现代人湿气特别重,这是我在研究舌像的时候发现的,在读博士的时候,我的电脑里面有很多舌图,有三千多张,我每天就是习惯地看这些舌图,有一天,我蓦地发现其中有几乎一半的舌像水湿都很重,这让我很疑惑,当时我以为是因为这些舌图都是在医院里面拍摄的,后来,毕业了,我在观察普通人的时候,发现水湿的比例也是这么多的。
从古代医案来看,水湿的比例并没有这么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我想,可能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第一:现代人冷饮喝得比较多。现在无论冬天夏天,大家都喝冷饮,现在这么冷的天了,到超市里面一看,很多饮料还是放在冰柜里呢。很多人觉得买饮料没买凉的吃亏了,同样是一块钱一个饮料,他在冰箱里放过的饮料含着电钱呢。我一定不拿那个常温的,一定给我拿那个凉的,这样把冰凉的水都灌进肚里了。
古代没有这事,古代要想喝凉的,挖地窖挖好深的,然后储冰,基本是皇上才有这个条件。那么,我们把这么冰凉的饮料喝下去会伤什么?伤脾阳,一下把阳气给伤了,阳气是控制水湿的,结果水湿控制不住,湿气越来越重,男性喝冰啤酒,干杯,咕咚咕咚下去了。
现在我看好多人冬天都要喝冰啤酒,一定要冰的,下去了一下把脾阳伤了,脾阳伤了,伸舌头一看,舌头水湿特别重,舌体边有齿痕,舌苔满布,舌体胖大,舌苔上面唾液特别明显,这都是水湿重的舌像,很多经常喝凉啤酒的人,都会有慢性腹泻的毛病,一吃凉的就腹泻,其实这就是脾肾阳虚了。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要学习什么?要学习生活智慧,像喝冷饮这种习惯,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不要这么做,养成习惯,这样他长大了绝对不会吃亏的,因为有智慧了。
第二,现代人空调吹得多,中医最重要的原则是天人相应,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季节不同有变化,本来夏天应该是热了,皮肤开泄了,肺主皮毛,毛孔开张,汗就出来,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中医说,夏天这个季节阳气在外,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开空调了,一下汗出不来,喝的水都没有地方出了,会伤到肺,把肺的阳气给伤了,肺主水,结果它又没办法运化水了,水湿很多。
现在,一到夏天,好多人到办公室都要把空调调得再冷点,实际上最后很多朋友都会伤到。我建议,夏天千万别使劲开着空调冷风,当时觉着舒服,但回头会伤到肺的阳气。
第三,要锻炼身体。要晒太阳,要出汗。现代人运动的机会太少了,长期坐在办公室里面,空调吹着,下班在车里,然后回家休息,很少有户外活动的机会。我们现在很多人怕出汗,其实出汗正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尤其是孩子,现在的孩子作业多,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很少有挥汗如雨的机会,其实这样不利于水湿的排出,我们要让孩子多参加户外运动,这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很多人喝水特别多,不知道每天要喝多少桶水。我曾经看到过一位老人最近心脏出了问题,她的孩子是我的好朋友,请我到家里去看看,我去一看,这位老人一天给自己弄了九大杯水喝,上午三大杯、下午三大杯,晚上三大杯,就一天生灌下去这么多水,而且是在运动量很少的冬天,把我吓坏了。这是不对的。
其实喝水要分季节的,今天热天和昨天冷天喝的水是不一样的,天热的时候汗出的多,我们就要多喝水,这没问题,但是今天冷了,冬天的时候本来没有那么多水蒸发了,你没出那么汗,喝那么多水干吗?水从哪儿出去?你的肺脾肾有那么强的运化功能吗?年轻人身体好,元阳足可以多喝点水,老人运化能力相对弱了,还喝那么多水干嘛?
我们知道,心在体内属五行中的火,什么克火?水克火,水是用来灭火的,当你水湿重时会蒙蔽心阳,因此这么大量饮水,会导致心脏的问题的。
人是大自然的万物之一,会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一到夏天,汗出的多,往上蒸发的多,到冬天你就慢慢收敛了,叫闭藏了。冬天不运动了,不出去走,在家里待着没有什么事,又不出汗,然后喝九大杯水,水湿重了,直接蒙蔽心阳。和天一样,雾气重了会把太阳遮住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宣传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人而异,千万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保健作用。
所以,去除湿气的根本方式,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果这些生活习惯不改,那么水湿虽然可以通过药物去除,但是马上就会复来,我们不能总是靠药物维持体内的平衡,所以,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
可是,如果确实身体被水湿困住了,那也需要药物来调理,中医里面有很多祛湿的方子,比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就出了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很多祛湿的方子,在水湿停留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时候,可以用到这些方子。
后世,在宋代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里面,也有很多精彩的方子,因为这些方子是当时皇家组织编写的,因此很多方子都非常的精到,其中平胃散就是一个祛湿良方。
平胃散主要是用来去除脾胃的湿气的。它的组成和服用方法古人讲的是: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这个方子现在已经有了中成药,叫平胃丸,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导致的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因为这个方子的苍术药性燥烈,因此没有水湿之气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不能服用这个方子。
现在有的中成药里面没有配上姜枣,大家看说明书,如果没有,则在服药的时候,需要自己用几片生姜,几颗大枣,熬水冲服这个药物。古人配方都是有讲究的,因为此方为攻邪之方,所以配合姜枣保护脾胃之气。这个思路我们不能给丢掉了。
  在这个方子里面,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甘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这个方子的主要作用部位,主要在脾胃,如果是水湿引起了脾胃的功能异常,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腹泻、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味而来的。甚至说著名的也是出自局方的不换金正气散,就是这个平胃散加上藿香、半夏而来的。
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方子是治病攻邪的方剂,并不是保健的,所以不能没事儿拿来服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用的时候,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方子效果非常快,如果一两天见效,则才能继续使用,如果不见效,说明一定方向不对,就要重新思考。
而且水湿去除之后,还需要用参苓白术丸等补脾的药物来滋补一下,因为平胃散祛湿的力量很大,但是滋补的力量不足。
因此此方辛燥,所以孕妇忌服。
这里,我给大家讲的是一个祛湿的思路,讲的是自己的一点心得。大家如果觉得自己的情况比较相似,可以找附近的医生帮助分析一下,看看自己能否使用。但是最终的水湿的去除,一定是需要依靠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保证的,这是大家必须牢记的。
另,网络上没有办法诊病,如果仅仅根据口头叙述分析病情,会出现很多错误。所以大家有问题,请咨询本地的中医,这样可以做到四诊合参,可以不耽误病情,希望大家了解。
平胃散平胃散
定义:同名方约有21首,现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方。组成: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五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三斤二两,甘草(炒)三十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平胃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加姜枣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主治湿滞脾胃。
  组成方歌:平胃陈苍甘草厚煎,去姜枣,食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苍术五斤(9克) 厚朴(姜制)(6克) 陈皮(去白) (9克)各三斤二两 甘草(炙)(3克)三十两
  方歌: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组成和用法:
苍术去粗皮,米泔浸,2400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1560克 甘草炒900克 共为细末,每次6克,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水空腹热服。  按时服用。
药效说明功效  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适应症  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禁忌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方义  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说明  平胃散所治脾胃不和,是由痰湿留滞,困遏脾胃,或感受山岚瘴气,或水土不服所致。脾胃被困,则升运和降失常,诸症遂起。方中苍术苦辛温燥,最善燥湿健脾,故重用为君。厚朴苦温芳香,行气散满,助苍术除湿运脾,是为臣。陈皮理气化滞,合厚朴以复脾胃之升降;炙草、姜、枣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都是佐使。诸药相配,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用治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均有一定疗效。唯方中诸药多苦辛温燥,易耗阴血,故孕妇不宜。
  本方功专燥湿和胃,为治疗脾胃不和的基本方剂。许多调理脾胃的方剂,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而来。
如本方加麦芽、炒神曲,名“加味平胃散”,治宿食不化,暖腐吞酸,不思饮食。
若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芒硝以通下导滞。
本方加人参、茯苓,名“参苓平胃散”,治脾虚食滞,大便不实者;
加黄连(姜汁炒)、木香,名“香连平胃散”,治食积化热,腹痛泄泻者。
《局方》还有“不换金正气散”,也是由本方加藿香、半夏而成,治感冒四时不正之气,头痛发热,呕吐泄泻者。
本方合二陈汤(见祛痰之剂)名“平陈汤”,治脾胃不和,湿痰停阻,胸膈痞闷,不思饮食者。
本方合五苓散(见祛湿之剂)煎服,名“胃苓汤”,治饮食停积,脾胃不和,浮肿泄泻者。
本方与小柴胡汤(见和解之剂)合方,名“柴平汤”(《景岳全书》),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健脾,治湿疟脉濡,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者。
  “平陈散”(《症因脉治》),是本方加入祛痰化湿的二陈汤(夏、陈、苓、草)而成。适用于脾胃运化不食,湿痰内阻,胸膈痞闷,或有呕吐泄泻,症情较平胃散症为重。
  “胃苓汤”(《丹溪心法》),是本方加入渗湿利尿的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而成。适用于停饮夹食,脾胃不和,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或有浮肿等症。
  “柴平汤”(《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引《宦邸便方》),是本方合小柴胡汤而成。适用于疟疾,脾胃湿盛而脘膈闷胀。
  “不换金正气散”,又名“藿香平胃散”(《局方》),是本方加入芳香化浊、燥湿祛痰的藿香(9克)、半夏(6克)而成。适用于感受不正之气,脾胃食滞,腹痛呕吐,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本方加麦芽(12克)、神曲(9克)叫做“加味平胃散”(《医方集解》),功能治疗脾胃湿滞,宿食不消,吞酸嗳腐,不思饮食,如积滞较甚,大便不通者,可加大黄(6克)、芒硝(9克)。方歌“硝黄麦曲均堪着”,即指此而言。
基本信息来源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异名  受拜平胃散(《杂类名方》)、节金饮子(《普济方》卷一九七)、神效平胃散(《保命歌括》)。
组成  苍术120克(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 厚朴90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60克(洗令净,焙干) 甘草30克(炙黄)
用法  上药四味,捣罗为散。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2片,大枣2枚,同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  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困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常多泄泻,肢体沉重、怠惰嗜卧,舌苔白腻而厚,脉缓。伤食,嗳气有腐食气。
方论  方中重用苍术燥湿运脾为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为臣;陈皮行气化滞为佐;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主要有健胃助消化,抗溃疡,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1.健胃助消化;本方中生姜、陈皮、苍术、厚朴含芳香性挥发油和姜辣素,且后三味药辛、苦,口服对胃肠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运动,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从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肠内积气,而达健胃助消化之效。
  2.抗溃疡:方中甘草、陈皮、厚朴对多种实验性溃疡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
  3.抗炎。方中生姜、陈皮、甘草对不同的炎症模型均有较明显抑制作用。
  4.抗病原微生物:平胃散中除大枣外,其余5味药均有不同程度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扩展阅读: 1 《方剂学》煎,去姜枣,食前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 药物:苍术五斤(9克) 厚朴(姜制)(6克) 陈皮(去白) (9克)各三斤二两 甘草(炙)(3克)三十两3 方歌: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4 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5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6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7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8 组成和用法:苍术去粗皮,米泔浸,2400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炒香陈皮去白,各1560克 甘草炒900克 共为细末,每次6克,入生姜二片、干枣二枚,水空腹热服。
百科名片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 甘草炙,一钱半(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  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病症分析  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加减化裁,可用于多种痰证。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
  4. 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方歌  (《局方》)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半夏(姜制)二钱,陈皮(去白)、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加姜煎。〕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为珍。(陈皮利气,甘草和中,苓、夏除湿,气顺湿除,痰饮自散。) 
  ? 用法来源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山药(炒) 车前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加减】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 茯苓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木通 山桅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用法】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陈汤   元朝之前古人用来送客的礼仪茶迎客 汤送客元后之人画虎不成反类犬 于是有了端茶送客的规矩
  二陈汤 药方一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 茯苓(去皮) 白术(去芦) 苍术(米泔制) 砂仁山药(炒) 车前木通 厚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加减】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 药方二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陈皮 半夏(姜汁炒) 茯苓枳壳(麸炒) 牛膝(去芦) 猪苓木通 山桅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 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 药方三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 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 甘草(炙)45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用法】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1.对比研究二陈汤新工艺制剂、标准煎剂和丸剂止咳、平喘、祛痰作用 采用小鼠氨水引咳、豚鼠磷酸组胺诱喘、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方法进行3种剂型药理作用对比实验。结果二陈汤新工艺制剂、标准煎剂和丸剂均可明显延长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潜伏期、延长豚鼠磷酸组胺吸入翻倒发生时间、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泄量,3种制剂等剂量组比较,功效上二陈汤新工艺制剂优于标准煎剂与丸剂。结论二陈汤新工艺制剂、标准煎剂和丸剂均有明显止咳、平喘、祛痰作用,功效上二陈汤新工艺制剂较佳。
  2.二陈汤理气化痰抗衰老的作用机理 采用D-半乳糖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40天,中药组注射D-半乳糖同时以6.32g/(kg*d-1)浓缩二陈汤煎液灌胃40天,并以空白组作对照,观察二陈汤对小鼠脑、胸腺、脾、肝、肾指数、自由基代谢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小鼠大脑额前页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D-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脑、胸腺、脾、肝和肾的重量指数明显下降,SOD活性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明显提高(P<0.01),神经元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空泡样变,内质网肿胀、空泡样变,核膜模糊或核周间隙扩大,核蛋白破坏,脱基质,核仁边移甚至断裂,脂褐素大小形态不规则等衰老改变,二陈汤能够提高实验动物脑、胸腺指数(P<0.05),提高血清SOD(P<0.05)活性,降低MDA含量(P<0.01),使神经元细胞变性程度减轻。结论:二陈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并为"痰浊衰老相关性学说"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3.二陈汤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肝细胞色素酶CYP2E1活性的影响,探讨二陈汤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的作用 制备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动物模型,用二陈汤治疗。实验结束后,检测肝细胞微粒体蛋白含量以及CYP2E1活性。结果:脂肪肝大鼠存在明显的肝细胞微粒体蛋白降低以及CYP2E1活性增强。与模型组相比,二陈汤对脂肪肝大鼠肝细胞微粒体蛋白具有明显升高作用(P0.05);而对CYP2E1活性则具有明显降低作用(P0.01)。结论:二陈汤不仅能够改善高脂血症状态,也能降低CYP2E1活性,防治因此而导致的过氧化损伤过程,从多方面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摈榔75克,厚朴15克,酒军7.5克,青皮15克,苍术15克,半夏15克,云苓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0克,焦楂15克。
用法  日服1剂,早晚各服1次,疗程1个月。
功效  主治脾虚湿盛型肥胖病。
加味平胃散
基本资料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组成:南苍术(炒) 厚朴(姜炒) 大腹皮(制) 甘草(生) 陈皮 莱菔子(焙) 山楂 麦芽(炒) 神曲(炒)   用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功用:化积消滞。   主治:小儿饮食过度,积滞内停,脘腹膨胀,大便不通。   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四。   方剂主治: 用法用量:水煎服。或兼服加味香连散。[1]?编辑本段药物组成  苍术1钱半,厚朴(姜炒)1钱,陈皮8分,甘草(炙)8分,扁豆(炒,研)2钱,白芍1钱半,半夏1钱半,大腹皮(去黑皮及粗,洗净)1钱,砂仁1钱(炒,研),生姜1钱3分,大枣3枚(去核)。编辑本段加减  如泄,加肉豆蔻8分,白术1钱半,或再加煨木香3分;如腹痛拒按者,去生姜,加葛根1钱半;如嗌干,加元参、桔梗。编辑本段方剂主治  伤寒,太阴脾经病,腹满而吐,食不下,嗌干,手足自温,或自利,腹痛,不渴,脉沉而细小儿痢疾,兼泄泻腹痛,唇红作渴者。
定义:同名方约有17首,现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方。
组成: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百科名片五苓散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药物,是一种常用中成药。由猪苓、茯苓、泽泻、肉桂、白术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
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症。
五苓散(利湿之剂)
  总结:利湿泻热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书中曰:“ 太阳病篇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组成  猪苓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20g]、 白术十八铢[12g] 、茯苓十八铢[12g]、 桂枝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源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
  2.经曰:
  「淡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咸味涌泄为阴。」泽泻甘咸入肾膀胱,同利水道为臣。
  「益土所以制水。」故以白术苦温,健脾去湿为佐。
  「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肉桂辛热为使。
  热因热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气,使湿热之邪,皆从小水而出也。
(1)本方去桂,名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并治小便不利。
  (2)本方加苍术,名苍桂五苓散,治寒湿。
  (3)本方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便秘烦渴。
  (4)本方加羌活,名元戎五苓散,治中焦积热。
  (5)本方加石膏、滑石、寒水石,以清六腑之热,名桂苓甘露饮。
  (6)本方去桂、泽泻,名猪苓散,治呕吐病在膈上,思饮水者。
  (7)本方单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烦渴,引饮过多,腹胀便赤。
  (8)本方单用泽泻、白术,名泽泻汤,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
  (9)本方单用茯苓、白术等分,名茯苓白术汤,治脾虚不能制水,湿盛泄泻。再加郁李仁,入姜汁服,名白茯苓汤,治水肿。
  (10)本方加川楝子,治水疝。
  (11)本方加人参,名春泽汤。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12)本方去桂,加苍术、甘草、芍药、栀子、黄芩、羌活,名二术四苓汤,   通治表里湿邪,兼清暑热。
  (13)本方倍桂,加黄耆如术之数,治伤暑大汗不止。
  (14)本方加甘草、滑石、栀子,入食盐、灯草煎,名节庵导赤散,治热畜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湿发黄,加茵陈;水结胸,加木通。
  (15)本方合益元散,治诸湿淋沥。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汤,治小便数而欠。
  (16)本方合平胃散,名胃苓汤,一名对金饮子,治中暑伤湿,停饮夹食, 腹痛泄泻,及口渴便秘。
  (17)本方合黄连香薷饮,名薷苓汤,治伤暑泄泻。
  (18)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治发热泄泻口渴,疟疾热多寒少,口燥心烦。   以上三方,并加姜、枣煎。
  (19)深师用本方治发白及秃落。术、桂、二苓泽泻,更名茯苓术散。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伤寒论》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
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
  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1.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
  2.若水肿兼有表证者,可与越婢汤合用;水湿壅盛者,可与五皮散合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热。
  3.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4.痰湿体质者服用轻身作用佳。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附方一〗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
  用法:上二味和,先食饮方寸匕(6g),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多热少,小便不利等证。
  〖附方二〗 四苓散(《明医指掌》)
  组成:白术 茯苓猪苓 泽泻[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渗湿利水。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附方三〗 胃苓汤(《丹溪心法》)
  组成:五苓散 平胃散[各3g]
  用法:上合和,姜枣汤,空心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
[以上三方鉴别]
  以上三方均为五苓散加减而成。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专淡渗利水,主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诸证。胃苓汤系平胃散与五苓散合用,具有行气利水,祛湿和胃之功,主要用于水湿内盛的泄泻、水肿,小便不利等。茵陈五苓散即五苓散加入倍量之茵陈,具有利湿清热退黄作用,适用于黄疸病,属于湿多热少,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物组成。它是利水渗湿剂,有温阳化气之功。传统用于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等证。经当代临床又扩大了新的用途。
急性黄疸型肝炎  发热,纳少,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疼痛,尿短色黄,皮肤及巩膜黄染,舌苔黄厚腻,舌边尖红,脉细滑。肝功能试验异常,B超检查多为蜜集微波。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茵陈30~50克,黄芩、佛手、焦三仙各10克,板蓝根、丹参各15克。
消渴  自觉烦渴,虽大量饮水,而渴难消解,饮后即尿,小便微急,小便清白如水,汗出溱溱,心悸,心下痞,头昏且肢软无力,失眠多梦,饮食尚佳,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而粗糙,脉濡数。三大常规血糖,尿糖、甲状腺功能测定、头颅摄片均无异常。用五苓散(汤)加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枚、水煎服。如果渴甚加沙参、海蛤粉;心烦懊恼加牡丹皮、栀子;腹胀加厚朴。
痰饮  寒热咳喘,痰多稀白,胸胁胀满,面目下肢浮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脉弦滑,重按无力。用五苓散(汤)加半夏6克,陈皮、甘草各5克,大枣5枚,水煎服。咳喘大减,咯痰不爽者,加杏仁10克。
慢性充血性心衰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弦滑。用五苓散(汤)去桂枝,加葶苈子6克,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车前子各6克,水煎服。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可用五苓散(汤)加鸡血藤、郁金、红花、赤芍、丹参、附子、生姜、木通、车前草。
冠心病  体型肥胖,胸闷气短烦躁,体重超过正常值,舌苔白腻,脉滑。胆固醇、β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升高,心电图示冠心病征象。猪苓、茯苓、泽泻各30克,白术60克,桂枝18克,研为散剂,每次服3~6克,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下。戒除烟酒,少吃厚味,并配合锻炼身体。
菌群失调所致慢性腹泻  腹泻发复发作,时泻时止,每天次数不等,黄绿色或蛋花汤状水样便。水谷混下,小便少而黄,不思食,面色萎黄,倦怠神疲,舌质淡,苔薄黄。大便检查,白细胞少许,涂片革兰氏阳性球菌明显增多,革兰氏阴性杆菌减少,长期服抗生素无效。用五苓散(汤)去猪苓加薏苡仁、陈皮、甘草水煎服。
尿潴留  膀胱区胀痛,触痛明显,表情痛苦,小腹胀满,小便涓滴不出,舌红,苔薄润,脉沉紧。用五苓散(汤)加乌药、酒制大黄、地龙各10克,水煎服。重用泽泻、猪苓、茯苓各20克。
水肿  浮肿,小便不利,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濡缓。尿常规有肾炎改变。用五苓散(汤)加苍术10克、厚朴5克、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
眩晕  头晕眼花,视物旋转,有天旋地转之感,头重如裹,耳鸣如蝉,呕吐涎沫,时而大吐,苔白腻,脉弦。用五苓散(汤)加半夏、赭石各15克,陈皮、甘草各10克,水煎服,病愈后,断以补中益气汤调理。
顽固性头痛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阳虚水饮内停之症,热盛者不宜使用。
前列腺炎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服至症状消失时止。
小儿遗尿症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手脚多汗症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冲服。同时用五苓散水外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一般用药3-5天内治愈。
荨麻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佳。
湿疹  口服五苓散,每次9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5天为1个疗程。
医家论述成无己
  五苓之中,茯苓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泄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泄。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胜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味辛热,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伤寒明理论》)
方有执  以证有里而人燥渴,故用四苓以滋之,以表在而脉浮数,故凭一桂以和之,谓五苓散能两解表里者,此也。……五苓散者,润津液而滋燥渴,导水饮而荡结热,所以又得为消痞满之治也。(《伤寒论条辨》)
吴昆  伤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水道为热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不能运化津液,故令渴;水无当于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虽有或润或燥之殊,然其为淡则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性辛热,辛热则能化气。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桂有化气之功,故并称曰五苓。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渴不治可以自除。虽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内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强以五苓散利之,强利之则重亡津液,益亏其阴,故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师又曰:太阳随经之邪,直达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阳之邪不传他经,自入其府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阳邪由溺面泄耳!互考见霍乱门。
许宏  发汗后,烦渴饮水,脉洪大者,属白虎汤;发汗后,烦渴饮水,内热实,脉沉实者,属承气汤;今此发汗后,烦渴欲饮水,脉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属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后一解表药也,此以方中云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为君,猪苓为臣,二者之甘淡,以渗泄水饮内蓄,而解烦渴也。以泽泻为使,咸味泄肾气,不令生消渴也;桂枝为使,外能散不尽之表,内能解有余之结,温肾而利小便也。白术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湿也。故此五味之剂,皆能逐水而祛湿。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肾邪,号令之主也。(《金镜内台方议》)
汪昂  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脉浮为表证仍在,便秘热渴为腑证已急,用此两解表里);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涡属腑言,邪热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功擅荡热滋燥,导饮生津,故亦为消痞良方。程郊倩曰:邪在上焦而治在下焦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在上焦者,自能宣化矣。心邪不从心泻而从小肠泻,又一法也。昂按:此乃正治,非又—法也,乃脏实而泻其腑也);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此皆伤湿之见证也。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滥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暑先入心故烦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烦渴。肺病则金不能生水,膀胱热则阳不能化阴,故便秘而渴;阴阳不和,则霍乱吐泻;湿胜则身痛身重。大抵下不通利,则阴阳不能升降,而变证多矣)。
  猪苓、茯苓、白术(炒)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半,桂半两(按:杂病当用桂,伤寒证中表未解者仍当用桂枝,兼取解表)。为末。每服三钱。服后多饮热水,汗出而愈。伤暑者,加朱砂、灯心煎。
  此足太阳药也。太阳之热,传入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经曰:谈味渗泄为阳,二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
程郊倩  标邪传入膀胱,是为犯本。其人必渴,必小便不利,宜可消水矣。(此伤寒五苓论。)乃一症以水入则拒而吐,一症以水入则消,何居?膀胱为津液之腑,热入而蓄邪水,致小便不利也。是则水气挟热而上升,必至格水,此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也。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若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此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一取开结利水,一取化气回津,尽太阳犯本之治矣。)然症必以脉浮数,烦渴,为脉表症里,知非阳明之里,而仍为太阳之里,故以五苓主之也。(《古今名医方论》)
沈金鳌  业师孙庆曾先生尝渭余曰:肿胀门惟水病难治。其人必真火衰微,不能化生脾土,故水无所摄,泛滥于肌肉间。法惟助脾扶火,足以概之,而助脾扶火之剂,最妙是五苓散。肉桂以益火,火暖则水流;白术以补土,土实则水自障:茯苓、猪苓、泽泻以引水,则水自渗泄而可不为患。每见先生治人水病,无不用五苓散加减,无不应手而愈如响应者。(《杂病源流犀烛》)赵羽皇  人身之水有二:一为真水,一为客水。真水者,即天乙之所生;客水者,即食饮之所溢。故真水惟欲其升,客水惟欲其降。若真水不升,则水火不交而为消渴;客水不降,则水土相混而为肿满。(此杂症五苓论。)五苓散一方,为行膀胱之水而设,亦为逐内外水饮之首剂也。(五苓与真武汤对看,五苓行客水之有余,真武护客水之不足,皆所以行水也。不可不知!)盖水液虽注于下焦,而三焦俱有所统,故肺金之治节有权,脾土之转输不怠,肾关之开合得宜,则溲溺方能按时而出。若肺气不行,则高源化绝,中州不运,则阴水泛流,坎脏无阳,则层冰内结,水终不能自行。不明其本,而但理其标,可乎?方用白术以培土,土旺而阴水有制也;茯苓以益金,金清而通调水道也;桂味辛热,且达下焦,味辛则能化气,性热专主流通,州都温暖,寒水自行;再以泽泻、猪苓之谈渗者佐之,禹功可奏矣。先哲有曰;水之得以安流者,土为之堤防也,得以长流者,火为之蒸动也;无水则火不附,无火则水不行。旨哉言乎!(《古今名医方论》)
罗东逸  伤寒之用五苓,允为太阳寒邪犯本,热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泻热,然用桂枝者,所以宣邪而仍治太阳也。杂症之用五苓者,特以膀胱之虚,寒水为壅,兹必肉桂之厚以君之,而虚寒之气始得运行宣泄。二症之用稍异,不可不辨。加茵陈为茵陈五苓散,治酒积黄瘅。盖土虚则受湿,湿热乘脾,黄色乃见。茵陈专理湿热,发黄者所必用也;佐以五苓,旺中州,利膀胱;桂为向导,直达热所,无不克矣。(《古今名医方论》)
吴谦  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渴,水入刚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利也。若热盛则水为热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水入吐者,是水盛于热也;水入消者,是热盛于水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克也。(《医宗金鉴》)
喻昌  五苓利水者也,其能止渴而救津者,何也?盖胃中之邪热,既随小水而渗下,则利其小水,而邪热自消矣。邪热消则津回而渴止,大便则自行矣。正《内经》通因通用之法也。(《尚论篇》)
柯琴  水者肾所司也,泽泻味咸入肾,而培水之本。猪苓黑色入肾,以利水之用。白术味甘归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气顺矣。然表里之邪,谅不因水利而顿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达皮毛,溱溱汗出,表里寒热两除也。(《伤寒附翼》)
程应旄  五苓散能通调水道,培助土气,其中复有桂枝以宣通卫阳。停水散,表里和则火热自化,而津液得全,烦与渴不必治而自治矣。然多服暧水令汗出者,上下分消其水湿也。是则五苓散与桂枝麻黄二汤虽同为太阳经之药,一则解发汗而治表,一则利小便渗热而治里,标与本所主各有别矣。(《伤寒论后条辨》)
陈尧道  五苓散本表里两解之药,今之知用桂枝者鲜矣,殊不知欲兼治表,必用桂枝,专用利水,则宜肉桂,以肉桂辛热能引诸药直达热邪蓄结之处,故茯苓、猪苓味淡,所以渗水涤饮也;泽泻味咸,所以泻肾邪止渴也,白术味甘,所以燥脾逐湿也。兼以桂有化气之功,如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浊阴既出下窍,则清阳自出上窍,又热随溺而泄,则发热口渴之证,不治自愈。(《伤寒辨证》)
钱潢  其立方之意,用桂以助肾蒸腾之气,更用诸轻淡以沛肺家下降之功,使天地阴阳之气交通,气化流行,而上下之气液皆通矣。(《伤寒溯源集》)张锡驹  散者,取四散之意也。茯苓、泽泻、猪苓、淡味而渗泄者也。白术助脾气以转输,桂枝从肌达表,外窍通而内窍利矣。(《伤寒论直解》)
王晋三  苓,臣药也。二苓相辅,则五者之中,可为君药矣,故曰五苓。猪苓、泽泻相须,藉泽泻之咸以润下;茯苓、白术相须,藉白术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则湿热散,而小便利,既东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难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热因热用,内通阳道,使太阳里水引而竭之,当知是汤专治留着之水,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若水肿与足太阳无涉者,又非对证之方。(《绛雪园古方选注》)
黄元御  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泄湿也,多服暖水,蒸泄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伤寒悬解》)徐忠可  瘦人则腹中原少湿也;然而脐下有悸,悸者微动也,此唯伤寒发汗后,欲作奔豚者,有脐下悸,或心气伤者,劳倦则发热脐跳;今内无积湿,外无表陷,又非心气素伤,而忽脐下悸,论理上焦有水,不宜证见于脐,乃上仍吐涎沫,甚且颠眩,明是有水在中间,故能上为涎沫、为颠眩,下为脐下悸。盖心为水逼,肾乘心之虚而作相凌之势,故曰此水也,因以桂、苓伐肾邪,猪苓、泽泻、白术泻水而健胃,此痰饮之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猪、泽。彼重温药和胃,此则急于去水耳。且云饮暖水汗出愈,内外分消其水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在泾  瘦人不应有水,而脐下悸则水动于下矣;吐涎沫则水逆于中矣,甚而颠眩,则水且犯于上矣。形体虽瘦而病实为水,乃病机之变也。颠眩即头眩。苓、术、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非挟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金匮要略心典》)
吴谦  悸者,筑筑然跳动之病。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颠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医宗金鉴》)
唐容川  仲景此方,治胸满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而用桂枝入心以化胸前之水结,余皆脾胃中州之药,使中上之水得通于下,则小便利,散于上则口渴除,达于外则身热解。今遇小便不利,便用五苓散,虽去桂入膀胱化气,然桂实心肝之药,火交于水,乃借治法,不似附子台乌,本系膀胱正药也,且阴水可用而阳水绝不可用。(《血证论》)
章楠  此方在伤寒门,为兼治太阳经腑之病,应用桂枝。故论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可知当用桂枝以行表,故又言汗出愈,不然二苓、泽泻下泄之力胜,焉能使其行表出汗乎?若无表证,宜用肉桂,则其化气行水之功更胜也。盖是方无论用桂、用枝,皆为宣化三焦之法,即非太阳之主方,何也?以三焦司一身表里升降之气,内自脾胃,外达肌肤,必由三焦转输,故三焦气和,则内外通利,二便自调。然其升降之机,又在脾之健运。故此方用术健脾,以桂通阳,阳气运化,水道流行,乃以二苓、泽泻导入膀胱而泄。所以经言:三焦者,水道出焉,属膀胱,而膀胱为三焦之下游也。又曰:气化则能出焉。谓三焦之气宣化,而膀胱之水方能出也。仲景又用此方治霍乱。霍乱,脾胃病也,因三焦气阻不得升降,而致吐利交作,则其非太阳主方,理可见矣。若治霍乱,当用肉桂为宜。(《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王士雄  仲圣于霍乱分列热多、寒多之治。皆为伤寒转为霍乱而设,故二“多”字,最宜玩味。所云热多者,谓表热多于里寒也;寒多者,里寒多于表热也,岂可以热多二字,遂谓此方可治热霍乱哉?沈果之云;其用桂者,宣阳气,通津液于周身,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用泻、术、二苓,以通三焦之闭塞,非开膀胱之溺窍也。如果热入而渴,复用桂、术以温液耗津,又加苓、泽以渗之,是热之又热,耗之又耗,速之毙矣。余谓观此则多饮暖水汗出愈之义益明,故霍乱无阳气郁遏身热之表证,无三焦闭塞气化不宣之里证,而欲饮水者,切勿误解热多为热证,而妄援圣训,浪投此药也。(《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费伯雄  湿为地之气,其中人也缓,其入人也深,其为病也不可以疾而已。坐卧卑湿,汗渍雨霖,此湿之自外来者也;多食浓腻,过嗜茶酒,此湿之自内生者也。治湿必先理脾,脾土健运,始能渗湿,此定法也。又须分利,使浊阴从下而出,亦定法也。五苓散,仲景本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表里有病者而设。方中宜用桂枝,不可用肉桂。后人遂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咳、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症、身痛身重等症。总之治寒湿则宜用肉桂,不宜用桂枝。若重阴生阳,积湿化热,便当加清利之药,并桂枝亦不可用矣。至加减之附方,各有宜称,亦当细细参之。(《医方论》)
徐忠可  太阳之经与腑气本相通,故有经之余邪袭入腑为烦温,而经热未除者,亦有腑邪盛,而牵定经络致表未全解者,五苓有桂枝解表,暖水以助汗也,苓泽以荡热,白术以健中,而内外之邪顿清,所以五苓为两解表里首剂,若无表竞去桂矣,故又有四苓之用也。(《伤寒原方发明》)
唐笠山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阳药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门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后胃中之精气上腾,再用白术健脾以输于肺,而后用二苓泽泻运水道之升已而降,其先升后降之法,与内经之旨滴滴归源,复与太阳何涉。(《吴医汇讲》)
沈目南  盖多服暖水,犹服桂枝汤啜稀热粥之法,但啜粥以助胃中营卫之气,而暖水乃助膀胱水府之津,俾膀胱气盛则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伤寒六经辩证治法》)
左季云  茯苓味甘平,猪苓味甘平,甘虽甘也,终归甘淡。内经曰:淡味渗泻为阳,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渗湿。水饮内蓄,须当渗泄之,必以甘淡为主。是以茯苓为君,猪苓为臣;白术味甘温,脾恶湿,水饮内蓄,则脾气不治,益脾渗湿,必以甘为助,故以白术为佐;泽泻味咸寒,内经曰:咸味下泻为阴,泄饮导溺,必以咸为助,故以泽泻为使;桂枝辛热,肾恶燥,水蓄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散湿润燥可以桂枝为使。((伤寒论类方汇参》)
李中梓  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二苓泽泻为主。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水蓄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伤寒括要》)
吕震名  诸家皆以导湿滋干,释五苓之取义,但以桂枝之辛温,苓泽之渗泄,即白术亦主燥脾,与生津润燥之义全不相涉,而渴证宜之何也?盖此证由经入府,水蓄于下,不能输津于上,故治渴必先治水,且散服而多饮暖水,自有输精散布之功。(《伤寒寻源》)
张秉成  治伤寒太阳证,表不解,邪入于腑,热结膀胱,小便不通,以及诸湿肿满,盛于下焦,或趋于下,则为泄泻,或逆于上,则为呕、咳等证。然太阳有经有腑,经者,即为表证,可汗之而愈;若传入于腑,腑者,膀胱也,膀胱为水腑,热则水结不行,少腹满,小便不利,由是内外之湿,悉皆趋附,下行极而上者有之,故用二苓、泽泻直入膀胱,泻其热结之水邪。表既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不尽之表。湿盛则土衰,故用白术崇土以胜其湿,使脾土有健运之功,表里两解,正气不伤耳。如湿邪在里,外无表证者,则用肉桂,假其大辛大热以入下焦,化其阴湿,开之导之,随苓、泽渗利,自无留滞也。(《成方便读》)
柴平汤药方《重订通俗伤寒论》:柴平汤  【处方】川柴胡3克 姜半夏4.5克 川朴6克 清炙草1.5克 炒黄芩3克 赤苓9克 制苍术3克 广橘皮4.5克 鲜生姜3克
  【功能主治】 和解燥湿。主湿疟。寒热往采,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便览》卷二:柴平汤  【处方】 人参、柴胡、黄芩、半夏、甘草、苍术、陈皮、厚朴、川芎、草果各等分。
  【功能主治】 疟疾热多寒少,及疟寒热交作,胸膈痞满,饮食不进,头目昏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便览》卷二
  【来源】《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
  【组成】银柴胡6克 黄芩4.5克 人参(去芦) 半夏(汤泡七次)各3克 甘草1.5克 陈皮3.6克 苍术(泔浸)4.5克 厚朴(姜制)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320毫升,来发先服。
  【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①《增补内经拾遗》引《宦邸便方》:方用小柴胡汤以散风寒,平胃散以消饮食,故曰柴平。
  ②《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
了解该症状的其他饮食宜忌:
今日坐诊大夫
张晓阳副主任医师
擅长:外感热病、慢性肾脏疾病、糖尿病、妇科疾病、变应性鼻炎、过敏性...
水湿不运&是怎么引起的?
水湿不运&如何治疗?
水湿不运&吃什么好?
水湿不运&病人的经验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陈汤组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