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望海潮教案的形式写一首关于宁国的诗

改写望海潮
改写望海潮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望海潮
《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了解作者。
3、品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宋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难点】
1、品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用《望海潮》对金主完颜亮的影响来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记载,宋朝时期,金国君主完颜亮读了当时一位词人的词后,羡慕钱塘的繁华, 遂起了“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导致北宋灭亡、引起金兵南下的根本原因并不在此。但是,这个传说却可以证明这位词人写的这首词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板书)
二、词的相关知识(用填空的方式,唤起学生对词的相关知识的记忆,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词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 ”),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曲子 ”)或(“曲子词 ”)
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3.(标题)是词 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 )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 ( 字数)、( 句数 )、(平仄 ),首词可以没有( 标题 ),但绝不可没有(词牌
4.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 )、(中调 )、( 长调 ),其字数分别为(58字以内)、( 59―90字)、 ( 90字以上)。
5.按作家风格流派,宋词可分为( 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代表作家(词人)分别是 ( 苏轼 ) (辛弃疾)等;
( 柳永 )(李清照)( 姜夔 )等。
三、走进作者
1.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福建崇安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北宋第一个专业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悒郁不得志,终身潦倒,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
2. 通词柳永的词《鹤冲天》,了解柳永仕途不顺的悲惨境遇(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
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
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四、写作背景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柳永一直不得志,便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提拔。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
五、整体感知 (根据《望海潮》是宋词的特点,采取诵读法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自主感受课文)
1.自由诵读课文,注意文章节奏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感情基调
3.点学生读,学生评价
4.教师指导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在“繁华”处读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
5.请学生听朗读录音,扫清字词障碍,把握诵读技巧。
堑 (qiàn)
竞豪奢 (shē)
羌管 (qiāng)
6.齐读课文,检验指导效果
六、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思考:词的上片、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
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明确:下片
下片主要写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2 .《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
、从地理位置上看
【东南重镇】 都安太、从历史传统上看
市定平【自古繁华】 生、、活祥富、从自然景观上看 图和庶【西湖、钱塘江】 景的、、从市井面貌上看
、从百姓生活上看
【安居乐业
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点明了词人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好景”,表层意思是指杭州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最末两句虽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2.朗读改写的《望海潮》,你认为改写的字眼好还是不好,请说出理由。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树/排/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有/罗绮,竞/豪奢。
/清嘉,有/三秋/桂子,许多/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明确:不好。 云――突出树木的高、密的特点。
绕――表现堤岸蜿蜒曲折,延伸远方,同时也突出了树
盈――充满,到处都是。表现市民殷富。
重、叠――湖外有湖,山外有山,山重水复,连绵不断,表现西湖的山清水秀。
十里――写出湖中广植荷花,绵绵数十里的景象。(空间广)
八、课外拓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懂得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辛弃疾__词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开创的。(2分)
明确:豪放、苏轼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4分)
明确: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作者的欢乐情绪。
(3)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
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2分)
明确:“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很生动形
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的依依不舍的意味。(2分)
九、看图回味意境,再一次走进《望海潮》,走进杭州,去体验那湖光山色,去游览那充满魅力的人间天堂。(真实画面与词对照,让学生再一次领会《望海潮》如画的意境)
十、背诵课文(让学生听《望海潮》的歌曲,轻松而快乐地背诵课文,寓教于乐)篇二:望海潮教学案例
《望海潮》教学案例
荥阳三中高中部 赵明军
在教授《望海潮》这首词的前一天晚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几首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何时复相逢?(白居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我告诉同学们要把这几首诗抄在笔记本上并能背下来。
第二天上课,我首先用一个故事引入正题。据史料记载,北宋有一个词人,非常有才华,他写的词流传极广,据说他的一句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被金主完颜亮听到后,便有了攻打宋朝的想法。这个写词的人就叫柳永,他的这句词就出自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望海潮》。
接着,我按照以下几个环节组织课堂,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展示(多媒体)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通过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词义:形胜
除了“娃”字的意思我引用白居易的诗句“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来解释,其它词语主要依靠学生自学,老师检查落实。这样安排,体现了“三讲三不讲”的要求。
第一次诵读――齐读(读准字音)
(三)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第二次诵读――教师范读。设计范读是为了对学生诵读起引领作用。范读后与学生交流感情基调和诵读技巧的问题,同时引出对柳永其人及写作本词的背景的了解。
2、第三次诵读――小组互读。我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5人。互读时,全体起立,人人参与,人人展示,并推荐一位诵读高手参加竞读。
3、第四次诵读――大组竞读。从中间分开,北半部四个小组合称北大组,南半部四个小组合称南大组。两个大组组长分别从对方的四个推荐者中挑选一位开始竞读,最后由老师仲裁。北大组的王俊娴与南大组的董烁能很好地把握朗读的感情和抑扬顿挫。
(四)理解全词
1、出示导读问题:全词有总体概括,有具体描写,具体描写又从多个角度来写,请以“有啥有啥”为格式来,如“有山有水”。
2、基本操作步骤: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大组竞答。
3、老师板书框架结构,学生将“有啥有啥”结构填到空白处。大组竞答时要求北大组用红粉笔,南大组用蓝粉笔。
4、学生填写的较乱,需要整理。为了节省时间,我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预设的答案供学生参考,但不以预设否定生成。
5、第五次诵读――齐读。
(五)写景技巧鉴赏
1、老师点拨设问: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说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叫点染。“点”就是抽象评点,“染”就是具体描述,铺陈渲染。请你结合本首词的情况,说说作者是怎样使用点染手法的。
2、用问答法结合上面的板书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并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写下
“点”和“染”两个大字。
(六)名句欣赏与改写练习
1、第六次诵读――美读。
2、引用名句名篇,鉴赏“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引用的诗句有: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S盐骱任髯樱迸ㄗ芟嘁恕保拙右椎摹敖弦洌钜涫呛贾荨I剿略轮醒肮鹱樱ねふ砩峡闯蓖贰:稳崭赜巍保钔蚶锏摹氨暇刮骱轮校绻獠挥胨氖蓖犹炝段耷畋蹋橙蘸苫ū鹧臁薄U飧龌方谥饕谖业闹鞯枷陆屑汀
3、练习:感受“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几句所塑造的意境,发挥想象,适当引用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改写文字。
4、练笔结束,两大组竞争展示。
学生改写摘录:“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似乎没有哪句话比这句更强烈地表达出对西湖的赞美和热爱。西湖的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秀美清秀,置身其中,格外的心旷神怡。又有三秋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望着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丝丝娇媚的盛情也油然而来,更是让人感到飘飘欲仙了。(樊伟丹)
教学过程到此结束。
教后反思:
这首词选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是一首以干谒为目的的描写杭州景象的柳永早期作品。首次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我个人认为有几个理由,一是此词最能代表柳永的艺术成就,二是想全面展示柳词的特点。
对于古典诗词,《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近几年高考对古代诗歌考查的要求是:第一,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价其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初中阶段,学生虽对词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对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也略知一二,但对于柳永,对于词的鉴赏尤其是情与景的关系、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几乎
是空白。因此,在强调诵读的基础上,加强老师对鉴赏方法的指导,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
新课程很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我设计教学法的指导思想是:1、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课堂中设计多次诵读就是出于这种考虑。将诵读作为教学重点,一是要将主体地位定位在学生身上,二是要把诵读这个传统教学的经验发扬光大,三是因为诵读是感受、理解、鉴赏的基础。2、交往原则,通过师生互动,加强课堂交流。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就是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3、开放原则,通过联系生活,拓展迁移,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空间。我感觉,最后设计的改写练习让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让学生完成了从入书到出书的过渡。
另外,学生的好奇心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先导,好胜心是学习兴趣的动力,爱美心是学习兴趣的源泉,而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用完颜亮南侵的故事引入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大组竞答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词中写景句子的分析和名句的鉴赏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美心,总之,这些环节的设计,为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关键作用。
要上好一堂课,离不开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包括老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望海潮一课的成功,取决于我精心的设计和认真的准备。课前搜集资料,构思教案,指导学生预习,提前背诵相关诗词等都为顺利推进教学进程打下了基础。
篇三:《望海潮》教学设计
语文必修四
单元教学指要→了解词的常识。→结合单元教学指要,教师补充讲解:(多媒体板书)
一、内容综述
当诗歌的盛世成为过去的时候,作为“诗余”的词走向了前台。走进词的天空,你会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少了大唐的气势,多了两宋的情怀;少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傲气,多了“润物细无声”的含蓄。但不管怎么样,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沐浴在文学的天空中,你都可以吸收到精神的养分。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咏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咏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今天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领略其独特的风采。
二、词的起源
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是我过上下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真实写照)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基本上都可以用来吟唱)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三、关于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延伸:有时候只有词牌, 没有标题;有时候词牌和标题都有,这时词牌在前,标题在后。
四、词的分类
1.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2.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3.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4.柳咏词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去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教师延伸讲解:结合注释②,补充: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多媒体板书)
多媒体板书课题:《望海潮》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多媒体板书)
学生结合注释①,教师补充加以讲解: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 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俗语有句古话叫“生在花丛中,死在草笼中,指的就是柳永其人,他的坟墓是在一个荒郊野外的一个乱草丛中)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教师延伸讲解:柳永整日与这些歌妓、舞妓打交道,导致他在词人中的地位及其地下,被当时的文人所以诟病,说她没有骨气,更不具有男人的阳刚之气。其一身可以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
三、背景(多媒体板书)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教师举例讲解:元朝来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的一部游记《马可波罗行记》中,把中国描述得是到处都是黄金,大大开阔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所以在词中他极力赞美杭州的美好,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以讨孙何的欢心。
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多媒体播放视频录音,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指导学生齐读,体会词的音韵美――――提问: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本词押的是什么韵?
明确:本词押“a”韵。
① 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 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 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五、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提问: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2分)(多媒体板书)
明确:(1)形胜→→→见注释③:地理形势优越。
(2)繁华。→→→小结: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2.提问: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钱塘)的繁华与美丽的?(6分)(学生讨论完成此题)(多媒体板书)
明确:(1)居民区繁华;
(2)钱塘湖雄伟壮丽;
(3)人民富有;
(4)总括湖山之美
(5)民众悠闲的生活;
(6)钱塘长官休闲生活;
(7)歌颂地方官政绩。
(8)教师延伸归纳讲解:用一个词来概括杭州的特征,那便是“人间天堂”。
3.提问:这首词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即主题概括)(多媒体板书)
明确:描写钱塘的繁华,展现国泰民安风貌,借以歌颂地方长官政绩显著,借以寻找自身晋升的途径。
4.思考:探讨最后一句,寄托了词人怎样的祝愿?(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多媒体板书)
提示:请结合我们上面对于背景的分析,就很容易得出答案来。
明确:“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升官(见注释21对“凤池”的解释:代指朝廷),照应投赠之作。(深化主题)
5.提问: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多媒体板书)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其婉约派的词风体现得不够明显)。
六、拓展延伸――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千古佳句?(多媒体板书)→检验学生课外知识积累量
明确:(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3)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七、小结全词(多媒体板书)
1. 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2.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八、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观看《望海潮》MTV吟唱本词
九、作业设计
1. 背诵默写全词。
2.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篇四:望海潮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此词的创作年代也可据此定为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之前。这也是《乐章集》中所能考订的作年最早的一首词。 北宋初期,历经五代战乱,城市人口都不多,而杭州能有十万人家,堪与北宋都城汴京媲美,所以柳永能铺陈其繁华。
《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
第二教学板块DD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⑴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⑵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齐。
⑶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⑷重湖叠t清嘉:t,yǎn,山峰。清嘉,秀丽。
⑸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⑹异日图将好景: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第三教学板块DD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第四教学板块DD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背诵《望海潮》,讨论: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提示: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请学生回忆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
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望海潮》一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参考答案: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南的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便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对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奉承
读《望海潮》应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下面就是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的铺叙。在“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词作最后直接称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升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合作探究赏析(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感受意境)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根据不同语句侧重某一方面分析鉴赏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从概括词意、分析意象、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钱塘繁华的不得了。
(二)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 “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t”,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t”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 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种植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读了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工整的一联描写的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归到柳永身。虽是传说柳永差点犯了个美丽的错误,就是把杭州美景写到了极至。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
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篇五:《望海潮》说课稿
《望海潮》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望海潮》,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新课标提出:“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
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望海潮》一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此单元共选取四位名家的词作,重在
品味赏析宋词的情思与意境。从整个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来看,此单元在必修教材的“阅读鉴赏”板块教学中,特别是在“品味与赏析”这一教学内容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望海潮》一词是柳永青年时期的成名之作,重在表现杭州的富庶与繁华,其写景壮丽,声调激越,
一反柳词惯常风格,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学生虽然在必修一第一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在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学习中了解了诗歌鉴
赏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望海潮》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知识目标:
掌握宋词的相关常识、诵读技巧,了解作者。
2、能力目标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根据我校的生本教育理念,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我采取了
“指导诵读、整体感知――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拓展延伸、迁移”的三步教学法。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启发点拨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1、“自主、合作、探究”法
3、启发点拨法
4、直观教学法
三、说学法
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⑴诵读全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理清思路的能力
⑵品味诗句,培养思维能力
⑶迁移应用,培养写作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让学生课前对柳永及其诗词有所了解,知人论世。
复习回顾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二)新课导入
以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为主。
(三)学生诵读。
读通、读准全词,初悟词的音韵美。
(四)学生范读,整体感知。
在读的基础上能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五)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领略词这种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词本身营造的优美意境。
(六)教师点播:
教师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了解这首词所采用的艺术手法,进一步领会这首
词所营造的优美意境。
(七)教学小结
用板书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具体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词的起源、词牌和标题,词的分类(豪放和婉约派),引出柳永,“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一)
(1)、导入:
柳永的词多描写城市风光,提问学生谈对现在杭州的印象,“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顺势发问大家想了
解1000多年前杭州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回到宋代,到那里看一看。
(2)、学生诵读
读通、读准全词,初悟词的音韵美。利用手头资料,初步理解此首词大致的意思。
(3)、抽读的好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合作交流思考。
让学生在学生范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提出问题:
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
他怎样的感情?
突破重难点:
文本解读任何时候都是基本的,抓原句、抓关键信息、抓关键词句解读是解读的不二法门。
(4)、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鼓励学生想象词中画面,领会词中的意境,合作交流分析自己喜欢的语句。
上片重点赏析“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下片重点赏析“重湖叠t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从推敲词语、描述意境、修辞、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读透全词并有重点的进行鉴赏,每个同学可以重
点选取一句鉴赏,之后形成集体智慧取长补短。最后强化“铺叙”的写景特点。
艺术特色: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5)、再次诵读,拓展延伸,让学生根据词描述杭州的情况。
让学生在理解词的基础上领会柳永笔下杭州的美,提高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过程要充分调
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诵读,默写本词
2.试着将这首词中你感受最深的改写为散文诗。
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 惊叹 赞美 艳羡
(三)课后小结: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
丽景象,音律协调,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教学过程基本能完成,感觉有些地方再放开一些会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望海潮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