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民族资产扶贫政策扶贫基金,国家有这样的政策吗

加强国有贫困牧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其形成资产的后续管理--《中国农业会计》2015年10期
加强国有贫困牧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其形成资产的后续管理
【摘要】:正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团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促进消除农村贫困现象的专项资金。近年来,中央为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了对新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812.8;F323.8【正文快照】: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是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国有贫困农场、国有贫困林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贫困闭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帮助提高农牧民收人水平,促进消除农村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幼娜;[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2年05期
徐鲲;冉光和;;[J];改革;2009年12期
洪绍华;;[J];湖北植保;2010年01期
汪玉奇;[J];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12期
李果荣;[J];计划工作动态;1987年10期
吴处银;[J];老区建设;1993年10期
;[J];新农业;1994年11期
;[J];安徽农业;1997年12期
;[J];中国贫困地区;1997年04期
唐涌钞;[J];老区建设;199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超;耿显家;;[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汪三贵;朱希刚;;[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彭华昌;石德新;;[A];历史的必然选择——毕节试验区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8年
郭凯;张钮清;;[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吉得存;;[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C];2004年
杨刚杰;王德文;;[A];中国扶贫论文精粹[C];2001年
罗亮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于法稳;秦京舜;;[A];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调查报告[C];2001年
朱卫东;魏凤玲;;[A];河南省植物病害研究进展——河南省植物病理学与现代农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朱啸波;[N];中国财经报;2006年
记者  王春华;[N];中国改革报;2006年
厉征;[N];中国税务报;2006年
李林;[N];中国税务报;2007年
朱丽琴 记者
李铁兵;[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朱丽琴;[N];河北日报;2007年
通讯员  杨建军 谷小兵 记者  沙兆华;[N];湖南日报;2006年
本报记者;[N];河南科技报;2006年
宋向华;[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智力;[N];吉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翟彬;[D];兰州大学;2011年
吴国起;[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许源源;[D];中山大学;2006年
曹文道;[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柴博;[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张斌;[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王春华;[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金晓霞;[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王君;[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张冬梅;[D];宁夏大学;2014年
朱莉;[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罗庆;[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蔡安媛;[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张依涛;[D];武汉轻工大学;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2016两会三农问题
2016年两会三农热点
2016两会三农问题解读
简述: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2004年,在宏观调控中注重加强农业,实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保护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2004年政策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基础,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推进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健全服务体系为保障,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家部委支农惠农项目实施文件汇编2013版
  三农政策前言编辑 号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十八大会议报告中特别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对于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对农业农村政策的表述从之前的&支农&到&支农惠农&到&强农惠农&再到如今的&强农惠农富农&,可以看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提升到了发展战略的第一位置。在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更加科学、具体的指导方针。
  但目前中国农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制约着农业的健康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创新农业、农业产业化&&这些都关乎着我国农业安全。在高速增速之后我们现在是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重新梳理思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自然生态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创新激励驱动、全球产业战略定位等角度对中国的农业进行再优化再调整,真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
  为了便于为农业工作者第一时间提供相对全面、透彻的国家政策、法规、指导文件咨询服务,让国家的政策导向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保驾护航,我们特组织了产业研究部的骨干人员在有关领导、专家的支持和关怀下,整理汇编《国家部委支农惠农项目实施文件汇编(2012版)》(以下简称《汇编》)一书。
  《汇编》根据部委的发文性质梳理为《政策法规篇》、《资金申请篇》、《项目申报篇》、《产业研究篇》和具有实操指导性质的《典型案例篇》五大板块。在涉农工作过程中,此书的成型,可以快速、便捷查阅到有关国家部委支农文件,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实为农业工作者的得力工具书之一。
  鉴于成书时间仓促且受限于现有的信息采集通道,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求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同时提出宝贵意见,以期让本《汇编》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的&三农&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尽绵薄之力!
  以下为图书实景图:
  书籍实景图 (3张)
  定购咨询: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1]
  新世纪以来第十二个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重大。[2]
  中文名三农 外文名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定 & &义农村、农业、农民 解 & &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对 & &策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 &目录1 主要背景
  2 三农症结
  ? 户籍制度
  ? 农民问题
  ? 问题根源
  3 衍生影响
  4 金融问题
  5 农村改革
  6 美丽乡村
  7 财政投入
  8 会议解读
  9 指导文件
  10 最新巨变
  三农主要背景编辑 城镇和乡村的收入差距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6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587元,二者比例为3.28:1(2005年为3.22: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充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
  相关文件 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开始减少,引发更多的农民进城&找工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农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农村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4,他们的总体生活情况是中国总体生活情况的最主要体现。农村的发展将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最大的挑战,从而使三农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中显著的问题。
  三农三农症结编辑 &三农&易相发展关系图(图1)如右: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
  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本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D供D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
  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三农户籍制度
  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
  新农村建设 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旧村改造问题。在当今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下,多少不规范的所谓&改造之举&是多么的令人心寒。其中集体土地被非法买卖是一大问题。而这背后又是各方势力的利益之争。农村以土地广阔,发展宽阔而著称。如果土地不保,何以谈发展?即使是发展了,农民也是同样没发展,相反而是在旧村改造中被抹杀掉,农民也就没有翻身的机会。在处理农村土地的时候,多少的不规范行动在众怒睽睽之下被鄙视,而没有人站出来为他们说话。当今社会的飞
  农业 速发展,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小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改造,我们是不是还能这样空喊口号而为之呢?政府应当派专人组成考察团队,落实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才行。还有就是要强化法律意识,对农村土地征用办法进行公布,防止不法利益集团钻空子。旧村改造也要做出明确规定,对于侵占宅基地的要做出具体补偿办法,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
  当然[3] &还有很多方面,它遍及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养老医疗问题和幼儿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等等的不规范需要我们去重视,去改正。
  三农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参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
  统筹发展 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农业自身的体系化发展,还必须考虑三大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党和政府的大事。
  解决&三农&问题关系国民经济全局,要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解决&三农&问题的许多措施都与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但是近几年来的金融体制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相对不足。农业产业本身的体制问题也影响金融资本向其流动,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营,加上基础设施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
  目前我国的农业体制主要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方式只能容纳少量
  新农村建设 的小额农贷资金。
  一是这种经营方式农户的资产较少,不能承担较大的信贷风险;
  二是这种经营方式限制高效农业和农业深加工的发展,农民不需要较多的贷款。
  因此,目前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三种情况:
  一是还有不少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的问题较多,加上当地的金融风险较大的影响,目前还出现支付的困难,没有钱支农;
  二是部分农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农,资金闲置;
  三是有的农信社实际上办成了商业银行,在城市里与商业银行争存款,争贷款,不愿支农。
  三农问题根源
  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一个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朱F基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了极至。为什么一个有着5000年农业文明史,有4000多年处于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中国,在21世纪的农村处于&苦&、&穷&、&险&的境地?究其原因有以下五点:
  产业的天然弱质性
  种养业,依赖于当地水、土、日照、气温等天然资源的配置。人类到目前为止,对天然资源的配置,只能适应,不可能整体改变,只有局部或某一方面改善的可能,如自流灌溉和大棚。具有改善大自然气候的森林和植被,中国实际整体上是破坏,环境在恶化。这是农业的天然弱质性。
  生产资料弱质性
  种、养业量的增长,依赖于可耕种土地和草原的面积扩张,从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农地面积的国际比较看:年,美国为118.2公顷,加拿大为173.8公顷,澳大利亚为1074.4公顷,英国为28.2公顷,荷兰为6.4公顷,低收入国家平均也有1.7公顷,而我国仅有1公顷。我国总体上是一个农业资源缺乏的国家,在农业人口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在有限的可耕地上不可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加之,中国有史以来历次&均贫富&的革命,首先是均田地,必然是小农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体。即使进入工业化时期,农业机械化投入大、成本高,没有需要,也没有可能成为农业生产主要手段。因此,我国农业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也是弱质的产业。
  劳动主体弱质性
  首先,有限的土地资源承载的人口数失去控制,新中国50年增加8.5亿人口,主要是农村人口的增加,增加的人口抵消了生产力提升创造的价值,人均可分配的消费品相对减少,用15%的GDP养育70%的人口,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其次,工业化过程,乡村商品流通政府垄断,阻止了农村市场的形成,农产品商品率和农村消费品市场化程度低,没孕育出市场经济人才与机制,农民不具备闯市场的天资。再次,城市需要的劳动力通过各种途径的筛选,吸纳的都是农村中的精英人才,降低了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最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普遍文化素质低。据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称: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3/4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是10.2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力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比重情况为: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为20:9:1,受高中教育人口比为4:3:1,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为0.91:1.01:1,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为0.37:0.55:1。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的人超过95%。日本同期同行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7年,1997年~1999年间,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03%。一线农业技术人员的身份都是乡镇&政府官员&或国有企业雇员,与农民没有利益关系。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农业科学技术,最初非九牛之力不可,由于方法问题,有的地区甚至抗拒科学技术的推广,更谈不上新的思想、观念了。由于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中国任何一个产业的劳动者素质都没有从事农业的产业大军的文化科学水平低。
  农业组织弱质性
  几千年以来,社会管理者都没有对农民进行任何形式的实质性组织,新中国,&人民公社化&才真正实行农民组织化管理。80年代的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又一次&均田地&行为,二轮承包30年不变,是固化小农经济的行为,单纯从组织管理方面看,是一种社会退步(起码是一种制度复归),阻止了现代农业的内生。任何社会制度都不可能面对千家万户、利益各异的松散群体进行有效管理。
  社会政策造成农村社会整体的弱质性
  第一是40年的资源输出。自统购统销,农业生产资料垄断经营,一直到开始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止,国家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40年整体上是农村支援城市,农业向工业输血。第二是30年的人口膨胀。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农村生育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至今农村人口出生率仍然高于城市,出现高素质、高收入人群少生育,低素质、低收入人群多生育的逆向调节政策。第三是10年的横征暴敛。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中释放的热情到84年达到最高峰,国家便出台了&农业特产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高度组织条件下的管理机构不减人反增人。94年税制改革,提高两个比例,财政收入向上集中度提高,县乡两级财政入不敷出,加之普九义务教育投资、基层官员政绩需要的形象工程以及吃喝风、行贿风等等。20世纪末的10年,在农村基本上是横征暴敛的10年。第四是农业产业链中断。产前产后服务,前40年国家垄断专营,原因是产前和产后有钱可赚,唯独生产环节不赚钱。国家虽然出了钱,但不是给农业生产者,给了经营者,国家受到中间商盘剥,最典型的是粮食系统和供销社生资系统、棉花系统以及农业系统的种子公司。由于产业链中断,导致农业作为一个产业是不完善的,一下子抛向市场,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五是农村其它产业被现代工业取代。农村社会历史上的其它产业,如手工业,各种作坊等,被现代工业取代,农村自救力,内生产业力尽丧。第六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小病拖,大病等,促长了农村封建迷信盛行,养儿防老、家族意识等传统观念大行其道。第七是政府和城市居民深层意识歧视农民,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举措收效甚微。在社会二元结构中,呈现出城市居民始终在政府的保护下生存,而农民没有享受到一丁点(除保护价一项外)社会福利。打工是盲流,春运加价,克扣农民工工资,大城市设计许多限制外来工的壁垒等。农民在城镇成了低智商、犯罪的代名词。
  三农衍生影响编辑 第一、政策问题
  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
  第二、医疗问题
  缺钱是农民的主要问题,但由于近代偏向于发展西方昂贵的西医而疏忽了农民几千年来都依赖的廉价的传统中医的发展,致医药昂贵,使农民因病致贫。
  三农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在网上键入&三农问题&搜索,有简体中文网站和网页17000项,三农问题研究已十分深入。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地域广,东西跨越5个时区,南北气候迥异,各地资源禀赋差别大,东、中、西部经济条件悬殊,不可能有一套适合全国各地农村的最优方案,靠一个&一号文件&解决农村所有问题。这里,笔者提供两条基本思路,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思路;二是农村地区的一揽子改革思路。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思路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党的16大确定的方针政策,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是社会人口空间布局变化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调规律。任何人为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设计都是对规律的违背。农民进城打工就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表现,谁能阻挡民工潮?民工潮的背后是经济规律(比较效益)在起作用,与台商到大陆投资原理一样。因此,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经济行为,是市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政府在人口布局调整过程中,政府要做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清理一切有关人口、人才流动的壁垒,给外资、内资企业,国营、民营企业,农民和城市居民同等国民待遇。首先,取消户籍管制为户籍登记制,变&要不要给你城市户口&为&我愿不愿&登记为城市户口,把权力交给人民自决。同时,把户口与身份证(变更登记身份证以旧换新)、保险、纳税、银行帐号捆绑在一起。其次,取消正式工与临时工称谓,一律称雇员(公务员本质也是雇员),实行岗位工资制。其次,社会组织分成四大类,军事单位、行政单位(含党、政、人大、政协、司法)、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政府只管军事和行政单位的收与支,全额纳入国家预算管理,定员定编;事业和企业单位全权交由市场调节,事业单位财政补贴法制化。最后,对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小企业、个体户,外国人、中国人,城里人、农村人,北京人、外省人,大城市人、小城市人,一律实行国民待遇,除法律规定特殊优惠外,所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和工资待遇,执行一个标准,不厚此薄彼。
  第二件事是规划、引导、诱导、指导,法律规范。首先,就是规划。中国目前的共识是限制特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这是错误的,我国人口最高峰是2050年,16亿,2013年是劳动力最高峰为10亿,后者比前者提前37年到来,就业高峰在&小康&之前,人口城市化的步伐必须加快。按最低标准一半人居住在城市,城市居民就是8亿,60%就是9.6亿,70%就是11.2亿,2020年小康目标,取中间值(8&11亿)9.5亿人口计算,一半居住在特大城市有4.75亿,按美、日、德1995年特大城市居民占总人口之比例(39%、37%、41%)取最低值37%计算有5.92亿,取二者平均值是5.33亿。这样2020年中国特大城市人口不得少于5亿,也就是说1000万人口特大城市必须有50个以上,现在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人口都增加到1000万,还不够。然而,我国号称1000万的特大城市没有一个城区人口达到800万,都包括郊区农村人口。而特大城市看起来单位成本高,但承载人口多,其实是最节俭的人口居住途径。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特大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二者齐头并进,才能容纳巨大的人口规模。
  中国干任何与人口有关的事情,必然是世界第一,就必须拿出世界第一的胆识、第一的谋略、第一的举措。但我们不能盲目发展特大城市,如长江以北(除东北外),成昆线以西就不宜发展特大城市,因为水资源不足,现在可以&南水北调&,将来可能只有海水淡化一条路了。因此,50个特大城市只有长江中下游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东北四块地方可供规划了。 其次是引导、诱导、指导问题。所谓引导就是政府告知每一位农民,进城者必须有一技之长,即大力兴办职业教育;所谓诱导,即城市接收单位应有一定的进入门槛(与目前的限制门槛有本质区别),基本条件不得太高。所谓指导,即告知每一位进城民工,由一个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不是一天的事,有观念与综合素质问题,政府应加强市民教育。目前民工进城打工的负面影响是政府没有做好引导、诱导、指导这三项工作造成的,待国民取下&有色眼镜&看农民工、政府做好&三导&工作,农民变市民不是一件难事。 最后就是政府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过程中,必须作好法制建设,用法律的形式,而非&红头文件&形式来规范。这次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徙,包括上述规划、&三导&工作,以及取消壁垒和普遍国民待遇等,都应通过人大立法形式予以规范。
  农村地区一揽子改革的思路
  就是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体制实行一系列革命性的改革,基本思路是:
  1、在长、珠三角洲、京津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进行撤消省、自治区建制,设立经济大区试点,经济区属中央派出机构。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到市和州,市不再辖县,只管城区和近郊区。国家设立中央、市(州)、县三级财政。其理由有:其一,省级行政区划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的主体是城市,目前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二元社会结构,干脆把二元分而治之,突出城市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中央直辖市州一级(州是指地域大且没有中心城市的地区,以及为实行民族自治而专设的一级行政建制)。从而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便于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和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城市工业现代化的早日建成。目前省级行政区划,从经济发展实体来看,既有城市、农村,地域又大了,从经济发展区划来看,它又小了。其二,省级机构运行50多年,机构太庞大,改革起来难度大,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把省级机构的权力一分为二:规划、协调与司法权、农村管理权给大行政区;城市经济运行与管理权交给市。有利于新型市场经济制度设计,节约经费用于发展城市建设。其三,省级作为地方政府,除外交外,与国家职能基本相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也不利于中央与地方事权、财权的明确。其四,农村管理的实体应为县一级,农村管理形成中央、大区、县三级管理,以县为主;城市形成中央、市两级管理,以市为主。市县两类地方政府,一个管城市,一个管农村,职责明确,经济发展主体清晰,有利于小康目标的实现。其五,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地区已形成三个城市群(长江中下游平原具备建特大城市的品质,农业发达),省建制已成掣肘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现实,通过试点,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2、撤销县级市建制,恢复县建制,精简县级(含城市郊区)财政供养人员(含垂直系统),撤销乡镇建制,取消农业税。其理由有:其一,彻底斩断向农民乱收费的根源,庞大的乡镇级机构,在土地承包到户的条件下,没有存在的意义。其二,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中国都是&皇权不下县&,乡镇级设立政府机构,势必增大管理成本。其三,宪法明确规定村民自治,自治单位何需政府事无巨细全权管理?其四,乡镇机构是由区公所演变成人民公社,再由人民公社演变而来的,设立区公所即是上层建筑恢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需要。其五,农业税已经征收5000年,农业产业已成为弱质产业,美欧都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我们对农业不补反征,特产税只能按实际外销金额据实征收,取消农业税,以利于养育农业,发展、引导非粮产业。其六,县级市经济规模小,城市规模小,与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非是一个大一点的县城,市建制未必能促进经济发展,倒不如把县城经济作为一个城乡结合点,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体来经营运作。
  3、选派大批青年(含优秀大学毕业生)干部,长驻村、镇帮助农村奔小康,长期与农民&三同&,不达小康不归队。其理由有:其一,整体小康目标,农村是难点和重点,没有党和政府的引导、诱导和指导,很难突破。其二,农村、农业、农民处于弱质状态,没有党的强有力领导,现状难以改变。其三,农村产业调整是一次深刻的革命,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正确的理论指导,势必造成浪费和土地抛荒。其四,农民素质的弱质性与朴素的爱党、爱国情结,呼唤着党和政府的代表与他们朝夕相处,共同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干部有必要深入人民生产、生活的最底层,在实践中摔打,培养出新一代的既懂现代科学知识,又深知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的社会中坚。其五,乡镇机构的撤销,农村党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有必要培养锻炼出一批农村新生领导力量。其六,三农问题的解决办法必然在实践产生,全国不可能是一个模式,任何模式必须适应客观需要。
  三农金融问题编辑 金融体制对农业的支持、对县域经济的支持相对来讲严重不足,那么,从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三农&的问题?
  (一)要尽快恢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业务,同时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既想发展农村经济、启动农村市场,又不想付出代价,这是不现实的,
  农业 只不过我们如果对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点,减少人为的失误和腐败,我们的损失就会少一点,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对支持&三农&的政策性投入,国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在国家的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及时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贴息资金和呆账损失的弥补,以及时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风险,不要让风险积聚过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带动下,积极引导商业金融加大支农力度。一些农业高科技、规模化、产业化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产能力以后,商业金融要及时给予配套资金。对于长期只存不贷或达不到存贷比例的商业金融营业网点,要强行退出市场,遏制从农村大量抽走资金的做法。
  (三)扶持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提高支农能力。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责。那些认为农村信用社不是国营的金融机构,就不能享受同样待遇的思想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不了解,其结果是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越来越大,不但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导致农村金融体系崩溃,甚至出现全国性的金融灾难。
  (四)邮政储蓄组织的资金,大部分应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由于邮政储蓄的存款大部分来自县以下,主要是农村,这部分资金应通过政策性金融用于支持县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提高其支农能力。这样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内需,进而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适当改变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这样才能吸纳
  三农问题 较多的资金,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生产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不能解决农民的小康问题。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以下弊端:一是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二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没有资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机构研究出新的技术,推广也困难;三是难于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现在农民的生产往往是生产出产品找不到市场,虽然有公司加农户这样的模式,但毕竟多了一个环节。当市场出现变化时,要么是公司不讲信用,要么是农户不讲信用;四是不利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难于有稳定的质量和数量的原料来源,一家一户的农户来生产,要么是质量难于保证,要么是数量难于保证。上述的四个问题,都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遇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经济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农村也没有很好的投资环境吸纳较多的资金。硬性地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也只是没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终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因此,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经营的农业企业家手中,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大生产。农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费,又可以干其他的副业,可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低生产率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三农农村改革编辑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经指出,&农村改革近30年来,我们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建立
  三农宣传 起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第二步,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我们开辟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从2006年开始。进入到农村综合改革的新阶段。&三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失时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是历史关节点上巩固改革发展成果、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首要任务。
  三农美丽乡村编辑 由杭报集团三报一网组成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统筹城乡&联合采访团,来到了桐庐。作为&进乡镇、进村庄、进农户、进企业、进田间&的系列采访活动,我们通过一天的时间,走访了桐庐境内的四个美丽乡村&&永安、芦茨、狄浦、环溪。可以说,统筹城乡,村村各有特色。
  美丽乡村 桐庐县的第一站是永安村。永安村是桐庐县&5+4&重点中心村之一&&富丽永安,也是瑶琳镇域内主要的中心村,说永安&富丽&,原因有二。其一,该村是桐庐县有名的&华侨村&。全村有侨眷200余人在外。&永安村有不少村民在欧洲经营餐饮店,是远近闻名的事。&
  其二,永安发展了生态农庄型新农村模式。永安村以桑蚕产业为特色,村里的领导说,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家里养蚕,生活环境较乱。如今,村里规划将建造专门的养蚕场,实现生活、生产分离。
  未来的永安村将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的优美,积极开发休闲、养生、观光、度假等农家旅游经济,建设永安&生态庄园&。
  走访的第二站是芦茨村。比起永安,芦茨是另外一番景象。芦茨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为了打造出别具韵味的风情小镇,芦茨村的民居统一改造成白墙黑瓦,村里的地面全都铺成了青石板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丰富的土特产,以野生的石蛙、石笋、石斑鱼、土鸡为&三石一鸡&美味特色,成为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的重要原因。村里有一条溪,据村委主任介绍,一到夏天,这里便成了天然的浴场。游客都会慕名而来,在这里住上三五天。村里的民宿也很便宜,80元左右就能住上一天,还包三餐。
  在未来,芦茨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规划结合农房改造,在芦茨湾地带的大母山、严陵坞,凭借地域的自然、人文优势,形成一个独具原乡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一个集合艺术创作、诗画文化、创意品牌、展览展示、时尚发布、娱乐消费、旅游休闲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平台。
  如果说芦茨给人的印象是诗情画意,那么荻浦则充满了文化底蕴。荻浦是一座古村,位于桐庐的东大门。荻浦建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村内尚存明清古建筑堂屋约20余幢(最早的咸和堂,建于1489年),其中申屠宗祠(家正堂)和古戏厅(保庆堂),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荻浦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突出&乡风文明身心美&,重点挖掘古孝义、古戏曲、古树林、古造纸等特色古文化,全力培育&古风荻浦&,可谓&古风民俗第一村&。
  荻浦的古造纸业,在清代时最为旺盛,工艺成熟、规模很大,一度是百姓经济的主要来源。建国前后,荻浦村尚存草屋头六处,料场七处,纸槽达120只之多,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造纸生产、销售。现存古纸槽的遗迹,正是荻浦村古造纸文化曾经繁荣的见证。
  为了纪念这个曾经给荻浦村带来繁荣富裕的手工业,该村专门挖掘整理了手工造纸业的工艺程序,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对这个遗址保护维修。接下来该村还计划结合整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在古造纸坊遗址开设一个手工造纸技术游客体验点,让游客在了解古村文化的同时,对古造纸技术流程有更深刻直观的印象。
  身处在荻浦,古代遗迹密集,随意走上三两步,就可能看到一处古建筑、一片古树林。而环溪村给人的印象则是适宜居住的小康村。
  环溪村是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族居地,这是一座清洁欢悦的小乡村。在村里,有一支由9人组成的保洁队伍,实行&户集、组收、村运、镇处理&的管理模式,严格按&五个一&(即一辆板车、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只袖标、一件红马甲)标准规范化保洁。这支小分队,每天的上午、下午都会对全村打扫一遍,下班前再巡查一次,确保条条道路有人扫、处处垃圾有人清。为建设新农村,村里把硬化道路、应家溪治理、建景观公园、建农贸市场、公厕、污水处理池等村庄硬件设施建设作为今年的主打项目。
  据了解,环溪至临村深澳、青源、屏源的主要干道及村内支路都已硬化,面积38000平方米,全村道路硬化率96%;在村口建造了景观公园,融明清古建筑、爱莲堂、百年古桥、千年银杏等历史文化古迹及自然风景名胜于一体。同时,还对菜市场进行迁建,新建1200平方米的高标准农贸市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设施建设。[4]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基础最稳固的产业在农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关键最应关注的对象在农民。因此,提升农业的竞争力、改善农村面貌的整体状况,以及提高农民的富足水平,对于实现我国在&十三五&时期的整体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在一些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如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已处于领先地位、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等。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多挑战也亟需解决,如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完善、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不够、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等。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我国在&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我国整体发展的思想指引,也是我国&三农&领域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发展的指导理念。用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三农&工作,将会更加科学和高效促进&三农&未来的发展。
  01创新发展:助推&三农&更富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我国农业以往的发展,更多是依靠要素投入、透支资源环境的方式来进行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在速度变化的背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要把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要实现和推进未来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关键要靠创新,根本要靠创新驱动。
  具体而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探索和创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这些实施举措和创新方式,将对我国&三农&领域在&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的长远、科学、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02协调发展:使城乡发展同步、和谐推进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增强国家硬实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而不断加强发展整体性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在&三农&领域的改革与推进,使得其经济增长速度和整体水平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领域、相对于城市环境和资源获取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因此,通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等方式,以促进社会有机体中的不同领域协调有序发展非常必要。
  03绿色发展:还后代一片青山绿水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农业发展方式、农村环境整治、农民生态意识,是实现我国绿色发展的根本基础和关键。农业必须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既要充分发掘传承传统农业的生态理念和实践智慧,更要积极利用现代生物和信息技术、新材料和先进装备;既要充分依靠自然力,尽可能利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可再生资源与生物能源,又要采取适当人为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品、合理构建水土光热资源耦合体系。广大农民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于&三农&领域绿色发展的举措,如划定农业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目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将会对我国关于绿色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04开放发展:拓宽农业合作新天地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我国农业发展至今,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两岸乃至国外涉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与外国涉农专家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具备很多发展农业的优势,同时也有许多不足。比如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起点最低,但是成长空间最大,中央支持政策最多,并且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所在。台湾的农业是农林渔牧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但由于其市场容量有限,有很多成熟的资源、技术、品牌、资金资源需要寻求出口。而当前,中国内地农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正是台湾农业的优势项目,因此,两岸农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双方加强互动和交流将会得到一个双赢的结果。
  放眼世界农业发展进程,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农业大发展的希望所在,目前,在美欧国家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因此,我国的农业及其相关行业和专家学者,应该走出去,用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去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涉农科学技术、操作经验和管理模式,借助国家政策及行业力量支持,探索和建立生物科技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
  05共享发展:让理念变成现实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样才能增进人民团结,才能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才能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三农&问题是否解决好,农村和农民是否真正实现了社会发展硕果的共享目标,是我国能否实现共享发展目标的关键。众所周知,全面小康的短板在&三农&,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因此,扶贫问题仍然将是&十三五&时期农村工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给出了如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等,旨在解决贫困人口脱贫并与全国大众一同分享发展成果的各项扶贫措施。
  我国将在&十三五&期间,为精准扶贫创建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平台、社会扶贫对接平台等五大平台,完善贫困县的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和脱贫成效评估机制,为精准扶贫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贫困人口富起来了,各种社会资源和发展成果都惠及每个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才能由理念变成现实。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我国整体发展的理论纲领,亦是&三农&未来发展的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亦是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能否早日、顺利实现的一套科学理论指导。五大发展理念为&三农&在&十三五&时期乃至更加长远的未来提供了科学明晰的发展指导理念,只要去科学践行,其未来定会更加光明与美好。
  四、工作措施
  (一)增强贫困县财政保障能力。中央和省级财政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明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提升贫困县财政保障能力。清理整合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推进部门内部资金的统筹整合使用。对具有地域管理信息优势的项目,主要采取因素法分配相关转移支付资金,便于贫困县统筹安排使用。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提前下达转移支付预计数比例,按因素法分配且金额相对固定的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预计数比例要达到90%,其他专项转移支付提前下达的预计数原则上不能低于上年度执行数的70%,便于地方统筹编制预算。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30日内正式下达,专项转移支付在90日内正式下达。省级政府接到中央转移支付后,应在30日内正式下达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加快转移支付预算下达进度。
  (二)加大对贫困县倾斜支持力度。按照政府扶贫投入力度要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要求,中央和省、市级财政要在切实增加扶贫投入基础上,进一步向贫困县倾斜,将脱贫攻坚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因素。原则上用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资金增幅不低于该项资金的平均增幅,确保完成&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任务。有关部门和地方不得限定资金在贫困县的具体用途,干扰统筹整合使用资金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发挥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资金主体作用。贫困县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编制好本地脱贫攻坚规划,做好与全国脱贫攻坚规划、各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以规划引领投入,凝聚扶贫合力。要结合各部门政策目标和工作任务,依据本地脱贫攻坚规划,充分发挥贴近脱贫攻坚一线、管理信息充分的优势,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好重点扶贫项目和建设任务,统筹安排好相关涉农资金,交由县级相关部门具体落实。资金统筹整合使用要与脱贫任务挂钩,按照脱贫效益最大化原则配置资源,将脱贫成效作为衡量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工作成果的主要标准。要加强脱贫攻坚项目储备,加快相关涉农资金安排进度,项目成熟一个资金到位一个,年度计划的建设任务应在接到上级转移支付后一年内完成,确保不出现资金滞留问题。
  (四)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机制。贫困县要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机制创新,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筹资模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脱贫攻坚。在选择扶贫项目时,要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积极推广群众民主议事决策机制,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参与积极性高、意愿强烈的扶贫项目,有条件的可吸收贫困村、贫困户代表参与项目评选和建设管理。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
  (五)构建资金统筹整合使用制度体系。中央和省、市级有关部门要及时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取消限制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的相关规定。贫困县要制定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具体办法,明确部门分工、操作程序、资金用途、监管措施。对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贫困县要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即统筹整合使用的财政涉农资金用途)内,提出包括主要目标和具体建设任务在内的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相关资金按上述办法调整用途,各部门应予以认可。贫困县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确定后,要及时报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中央相关部门通报,各部门要将其作为加强指导、监督问责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草子
版权所有:大海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大业扶贫基金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