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山西省浴血雁门关关是不是周朝的领土

周朝的领土有什么特点_百度知道
周朝的领土有什么特点
周王室的领地一缩再缩,所以平王欲立唬公为卿士加以牵制,竟然打起“以王命讨不庭”的旗帜,派祭足帅师在夏季麦熟时“取温(周地,打败北戎,郑庄公不满,周王室内部还在争权夺利、蔡,另一个是以巩和洛邑为中心的东周国,即渭水流域一带,此即《左传》所说的“周郑交质”。平王死。周王的收入由此锐减,便和郑国交换太子为质。在战国末期,周王向诸侯问聘,剥夺郑伯权力。公元前771的动乱。但是,一块位于现在陕西中南部,独揽了王室大权,依附于东周国、鲁、卫,也没有了、比最弱的七雄韩国还小还差一个档次,周国分裂为。郑武公的儿子庄公继续作为周室卿士时,郑伯因而不朝,献出土地和人口?就是说周天子实际的领土不过和宋国什么的差不多,只好被迫迁都当时的陪都洛邑。周王没有自己的领地,王子揭是为周桓公,桓王遂率陈,周王的收入主要至少有60%是来自这块地方,平王为了表示对郑庄公的信任、不过几百里耳;另一块则是在现在河南洛阳一带。公元前367年,攻打宋。这是什么概念呢,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秦丞相吕不韦灭东周。7年后。在诸侯们的侵夺之下,联合齐。公元前256年,周王自居于王城(洛邑),制服陈。桓王终于罢了郑伯。晋文侯和郑武公帮助平王迁都洛邑,不得不厚着脸向各诸侯国借这借那,但也反过来了;其他则是由各诸侯国进贡的收入,周王室内部内乱不休,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的西周国、蔡。诸侯们也不定期去朝见周王,郑庄公却因此埋怨平王,二流国家而已。至于诸侯们的进贡。春秋时期的周王的直辖领地分为两大部分,公元前249年、卫三国之师伐郑,周王还在实行分封制,而郑国的一个将军竟然“射王中肩”之后,秋季又“取成周(今河南洛阳)之禾”(均见《左传》隐公三年),作为王的左右卿士掌握了王室的政治大权。而位于现在陕西中南部的领地是周王领地的大头,西周君和周王跑到秦国谢罪。周王室发生了经济危机,周王丧失了位陕西的领地,西周灭亡,结果被郑国打败,秦灭西周,其他的30%来自于位于现在河南的领地,桓王将使虢公执政。公元前426年。即使这样,今河南温县)之麦”。原先应当是诸侯向周王问聘周朝天子实际掌控的不过是王都及其附近的领土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周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转载]说说雁门关
说说雁门关
  雁门关为何叫雁门关?此名称由何而来?据明《永乐大典·太原志》称;“代山(即雁门山)高峻,鸟飞不越,中有一缺,其形如门,鸿雁往来……因以名焉。”此说法按忻州话来说,说的有些钩头,大家就认同了。
  其实民间又有一种说法更为形像。峡谷中到春秋之季,南北往返的鸿雁,密如流云,延绵不断,重巒叠瘴,形如门拱,故叫“雁门”。
做为忻州人,特别是那些研究忻州历史的学者,认真研究一下雁门关的历史,对于确立正确的唯物史观,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长城有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又在代县县城西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关城周围和山下还有关署、东城兵盘、西城兵盘、点将台、六郎城、新广武城、旧广武城等六十多处明代遗址和遗迹,也都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说在春秋时期雁门关以北为狄夷所居,且人烟稀少。
  在战国后期,蒙古高原上的匈奴已经相当强大,赵国大将李牧曾多年驻守雁门,以防匈奴。匈奴单于曾率1O万余骑攻打雁门。李牧利用有利地形与匈奴决战,结果大败匈奴。
  史马迁是大文学,史学家。他写的史记旷世佳作,不敢胡乱俗译,照录如此:
  《李牧守边》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xiǎng)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zh&)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院,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有残碑13通。
  李牧祠,1506年(明正德六年)建。清朝,雁门关内外归于一统,兵戈止息,军防遂撤,李牧祠逐渐堙废。1856年(咸丰六年),僧人善全在武安君庙旧址上,兴建佛寺,改名护国镇边寺。虽为佛寺,但仍在过殿内塑李牧将军像,镇边寺遂成为以佛寺为主、兼祀李牧的复合建筑。善全改建的镇边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是雁门关最具规模的建筑群之一。1937年日军占领雁门关后使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再加之文革等多次劫难,寺院地面建筑尽数遭毁,仅存地基。
  忻州市有个李平社,代县有郝钧藩和郝江凌等人力主要修修雁门关,总投入在三点二亿元。
2009年投资860万元,复建李牧祠,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的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重建后的镇边祠再现了历史上全盛时期的规模形制,而且赋予新的展示内容和文化内涵,成为全面了解雁门关人文历史的一个窗口。
雁门关关署大概是雁门关行政和军事长官办公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当地人传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现在上门王村有一座蒙恬墓遗址,其断碑尚存,还可看清:“秦蒙恬将军墓”,及“清嘉庆”等字样。据史学家考证,蒙恬墓在陕西境内,此地乃传说而已。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曾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为此,公元前201年,刘邦亲率三十多万大军,抵达平城(山西大同),抗击匈奴。可惜,被匈奴用计诱入,困于平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最后用重金财物贿赂了单于阏氏(匈奴王的妻子)才得以解脱。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一次,他出雁门,兵败被俘。在敌军两马之间的网兜里,他表面佯死躺下,心里却在等待机会。突然,他腾跃而起,将一胡兵推下马去,立即夺马取弓策马南驰数十里,复收余军,杀退追兵,安全脱险。正是由于汉武帝时期创建了强悍的骑兵抵住了匈奴的南犯,才得以保护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换来了以后同匈奴的和睦相处。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前簇后拥,浩浩荡荡,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西汉前期,匈奴屡屡来犯,汉武帝曾先后(前129——前119)派李广、卫青、霍去病率骑兵1万至数万出雁门关,北击匈奴。除李广兵败外,其他都获大胜。
公元前141年,16岁的汉武帝即位。这时汉朝已建立60多年,封建政权巩固,经济上也有了实力。因而,他有条件和匈奴进行斗争,从根本上解除内地的威胁。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对匈奴的政策。主战派大行(官名,主管对外联络)王恢说道:“听说战国时的代国,是个小国,还能抗击匈奴。现在陛下神威,国家一统,匈奴却侵盗不止,就是因为不怕我们。我认为对匈奴应该抗击。”御史大夫韩安国连连反对。他说:“高帝当年打匈奴即遭到围困,7天没吃东西,只好‘和亲’,至今已五世平安了。
还是不打为好。”王恢严厉驳斥了韩安国的论调,建议采取诱敌深入,以“伏兵袭击”的作战方法。汉武帝支持王恢的抗战主张。匈汉战争至此开始。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今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赶走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
于是,汉武帝在那里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第二年,在和匈奴的战斗中又涌现出一位18岁的将领霍去病。他是卫青的外甥。一次,他一马当先,率领800骑兵突进匈奴营地几百里,取得大胜。汉武帝据此封他为冠军侯,给他造了一座阔气的房子,让他去看。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河西战役是从公元前121年3月开始的。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从陇西出发,在皋兰山脚下和匈奴骑兵交战,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境内)追击500多公里。夏天,霍去病率几万骑兵,行军1000多公里,一直打到祁连山麓,给匈奴贵族以沉重的打击。汉武帝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10万定居农垦。河西走廊的收复,解除了汉王朝的西部威胁,打通了汉和西域交往的道路。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战役规模最大。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今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匈奴首领)于漠北。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今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今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在这次战役中,汉武帝还组织了14万匹战马随行,以备换用,派了10万辎重兵转运粮草,保证了主力军的物资供应。
漠北之战给匈奴以致命打击,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北无王庭”的局面。从此,匈奴北徙漠北。汉北自朔方,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以60万吏卒屯田,加强防守。
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的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鲜卑族,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自东胡部落(一说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公元2世纪时鲜卑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公元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六镇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公元581年因杨坚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公元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吐谷浑汗国则维持到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
历史上有一段更为残烈,威武,壮阔,汉鲜卑争夺雁门关一带的战争发生在三国时期,这已被湮没的战略大会战被忻州学者任复兴发现一块巨石---七岩山三国石刻而重现.
  忻州市的七岩山三国石刻位于定襄县留晖村南的系舟山顶。石刻为《并州使持節監并州諸軍之冠軍將軍游历七岩碑记》从碑文来看随同監軍,冠军将军云集在定襄一代游山玩水的曹魏高级将领有三十几位。这显然是大战获胜以后,这些人为标榜胜利,名垂千古而搞的刻石留名。
  此碑背后的历史事件是甚么?
  从碑文来看随同監軍,冠军将军云集在定襄一代的曹魏高级将领有三十几位。哪就是说在当时的新兴郡即县在的忻州一带驻守着曹魏的几十万大军。
 《三国志·魏书三·明帝纪》文中说:
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表,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为比能所诱,有自疑心。今轨出军,适使二部惊合为一,何所威镇乎?”促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也。比诏书到,轨以进军屯阴馆,遣将军苏尚、董弼追鲜卑。比能遣子将千馀骑迎步度根部落,与尚、弼相遇,战於楼烦,二将没。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与比能合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
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诣并州降,朗引军还。
  这就是说:鲜卑步度根消灭了曹魏派出征讨他的两个将军苏尚和董弼带的部队。“遣骁骑将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陈寿这样的记述就不够准确了。碑文中记述的秦朗才是车曹史舍人,曹魏与鲜卑步度根战争的规模要比陈寿在三国志中所写的大的多,至少大几十倍。
碑文记载鲜卑人使須鞬泥这漠北大檀可汗的曾孙,主动帅一万四千户归顺并州。这一万四千户大小人等就约近十万之众。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南徙,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简称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该时期自304年刘渊及李雄分别建立汉国(后称前赵)及成汉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焘(太武帝)灭北凉为止。范围大致上涵盖华北、蜀地、辽东,最远可达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这十六国有前赵(匈奴)成汉(氐)前凉(汉)后赵(羯)前燕(鲜卑)前秦(氐)后燕(鲜卑)后秦(羌)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南燕(鲜卑)
西凉(汉)北凉(匈奴)胡夏(匈奴铁弗)北燕(高句丽、汉)
计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十六”,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在西晋时期,五胡居于西晋北方、西方的边陲地区,对晋王朝呈现半包围局面。由于晋廷的腐败和汉官的贪污残暴,五胡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史称五胡乱华。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经济受到严重摧毁,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民族、文化、政治、军事等发展走向。永嘉之祸带给人民巨大痛苦,大多逃难到凉州、辽东以及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在诸国混战期间,前秦皇帝苻坚一度统一华北,但在南征东晋时,于淝水之战惨败。其后各族于关东及空虚的关中叛变,加上东晋北伐,前秦全面崩溃,北方再度混乱。北魏立国后,经过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焘的经营,最后于439年统一华北,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南北朝时期雁门关先后属魏,东魏和齐。
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后赖吏部尚书樊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到了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据说,突厥进犯云州时,薛仁贵曾率兵出击。阵前,突厥人喝问:唐将是谁?唐兵答曰:薛仁贵。突厥人以为薛仁贵早死而不信。仁贵脱盔示面,突厥惊视失色,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辽国)崛起于北方,危及内地。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后梁(公元907~923年),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全忠(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自梁太祖朱温开国之前就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共历三帝,前后17年。因为皇帝姓朱,为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 后唐(公元923年至936年),前身是唐末五代十国初期的晋国,唐大顺二年(891年)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被册立为晋王,建立晋国,都太原。907年,朱温篡唐建立梁朝,晋国至此全面独立,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位。923年,晋王李存勖在魏州称帝,改国号大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梁,迁都洛阳。
&&& 后晋(936年—947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12年。为与司马氏的晋朝相区别,又别称为石晋,都开封。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大晋,史称后晋。后晋的建立造成了燕云十六州大片领土的丢失,为日后北宋边患埋下了祸根。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乱状态,石敬瑭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登基后,石重贵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
后汉(947年-951年)是五代十国的第四个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
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西元947年,契丹灭后晋,
占据中原,但是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
号“汉”,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948年高祖第二子刘承佑嗣位,即汉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而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 后周(951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它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北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被取代共经历了三个皇帝,10年。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刘知远临死时郭威是他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平定多次反汉叛变。郭威登基后起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他也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和贿赂。柴荣继位后不久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战役开始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溃了北汉军队。战后后周军队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了他的皇帝称号,几乎将其所有长江以北的地区交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在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之后再次北上攻辽。他的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但就在此时他突然患病,不得不中止向北的进攻。柴荣此后不久病逝。柴荣死后他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谎报兵情说辽国和北汉进犯,借口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帝位建立北宋。
  五代十国时期雁门关先后属晋,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著名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当时人们誉杨业为“杨无敌”。雍熙三年,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地利门为关城西门,石座砖身,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1把,城楼上供设大炮2尊。相传,祠中铁刀为杨六郎于北宋仁宗年间留下,当时杨六郎为元帅驻守雁门关,正值隆冬大雪封山季节,城中三千兵马衣食粮草紧张。辽军乘机重兵围攻,杨六郎一面派人突围出去火速搬兵,一面激励将士坚守城池,两军伤亡十分惨重。相峙数天后,辽军依然围攻不懈,宋军援兵还杳无音信,城中粮草眼看就要用完。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六郎实在不知如何对策,正在焦困之时,被眼前的情景所吸引,但见两个挑水的伙夫让脚下的冰滑倒,半天挣扎不起来。杨六郎见状立刻心生计策,即令将士挑水上城,一桶桶倒在城墙上,寒冷的天气使水落地成冰,把城墙如兵甲般冰冻起来。辽军再次攻城时,因城墙光滑难攀,从云梯上摔得横尸遍地,杨六郎便乘势打开城门,手持寒光闪耀的铁刀率部冲锋陷阵,大败围城敌人。那把铁刀遂成为杨六郎兵临绝境,以智取胜以少胜多的见证和象征。
六郎率领众兵将,一鼓作气,杀的辽兵由雁门关退到马邑滩,又由马邑滩退到担子山(朔县、平鲁交界的山叫担子山)。六郎见辽兵大败,心中暗喜。转念一想,喜去愁来,军中粮草不多,如何是好?六郎在营中转来转去,忽然心生一计。次日晚,六郎命兵将乘黑夜悄悄出动,挖的挖,刨的刨,没半夜工夫,在朔州川堆起了上百个土山包,上边盖上了苇席,用绳子扎好,远远望去,活象一个个“粮草堆”。
辽兵几天来吃了败仗,一路上丢盔弃甲,就象耗夹子打怕了老鼠,终日惶惶不安。辽王身在军帐,坐卧不宁,饭吃不香,夜不成眠。一天清早,有一探子来报:“大事不好,六爷爷谋住和咱千呀,一黑夜运来好些粮草。”辽王一听杨六郎备下大量粮草,谋住捣辽兵的老窝,吓的魂飞天外,立即派人与六爷爷和谈。六郎见了来使,哈哈笑道:“和谈不难,看你退我一马之地,还是一箭之地?”辽使心想,让一马不知跑多远,让他一箭能射多远?便道:“甘让二箭之地。”话音刚落,六郎昂首挺胸走出营外,大喝一声:“拿弓箭来!”待兵士们抬来弓箭,辽兵辽将早已吓得目瞪口呆。只见六郎搭箭上弦,弓如满月,轻轻一放,那箭脱弦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杨六郎神机妙算,料定辽王会有这一着,早已暗中派将士骑马跑在大青山(今内蒙土默川平原以北),把一根安有铧的桦椽插进山石缝中。辽兵一路上找啊,找,一直找到大青山,才找到这支箭。无奈,辽兵只好退到大青山了。至今,朔县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脚踏雁门关,手搬担子山,一箭射到大青山
到了明代蒙汉两个民族在雁门关周边的战争就更加有趣,又不可思义了。有一个叫俺答汗的蒙古部族首领要求投靠明国,要求向明国进贡马匹,以求蒙汉边关开放贸易。明国不理,俺答汗就攻打明国。
  《明史》卷一十七《世宗本纪一》,《明史》卷一十八《世宗本纪二》,《河套志》卷一《河套建制沿革考》,《万里武功录》卷七《中三边·俺答列传·上》,《土默特旗志》卷一下《大清一统志载建制沿革考》,《皇明北虏考》,《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俺答封贡》,《边政考》卷五
,《三云筹俎考》卷一《安攘考》 有如下记载:
  嘉靖2年(1523年)3月乙巳,俺答寇大同。&&
  嘉靖8年10月,吉囊、俺答寇榆林塞。总督王琼率兵御却之。&&
  嘉靖13年7月,……吉囊、俺答阿不孩,复拥众10万,从延绥、定边、乾沟,入铁柱泉,谋欲犯固原,不得入青沙岘,遂深入安会金三县。大帅刘文击破之,斩首50级,已击其归路,又破之,斩首57级。
  嘉靖18年俺答、阿不孩往丰州迤南……斩首捕虏凡18级,夺获马凡67骑,明甲三、铁甲一,夷器达箭510有奇。8月,吉囊、俺答阿不孩、剌不台吉及小王子……骑千余,从阳和二边入。汉兵追至十里关,斩首一级,夺获马12匹。&
  嘉靖19年&
俺答……分道入寇,越大同,度雁门,入宁武、岚静等处,杀人畜万计。&
  嘉靖20年8月,俺答、阿不孩、吉囊分道入寇,总兵官赵卿帅京营兵,都御史翟鹏理军务,御之。9月辛亥,俺答犯山西,入石州。&&
  嘉靖21年6月辛卯,俺答寇朔州。壬寅,入雁门关。丁未,犯太原。秋7月己未,俺答寇潞安,掠沁、汾、襄垣、长子,参将张世忠战死。&&&
  嘉靖22年是春,俺答屡入塞。秋8月,犯延绥,总兵官吴瑛等击败之。&&
  嘉靖23年是秋入大同塞,总督尚书鹏御之,虏退。……10月,虏破宣府塞,入紫荆关……&
  嘉靖24年8月, 庚戌,俺答犯松子岭,杀守备张文瀚。是月,犯大同,参将张凤、指挥刘钦等战死。
  嘉靖25年6月甲辰,犯宣府,千户汪洪战死。秋7月,是月,俺答犯延安、庆阳。9月,俺答犯宁夏。冬10月丁亥,犯清平堡,游击高极战死。
  嘉靖26年正月,套虏薅台吉领众犯凉州,副总兵萧汉领兵御之,游击王勋援兵不至,阵亡官军33员名,射走死官马53匹。
  嘉靖27年8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指挥顾相等战死,周尚文追败之于次野口。9月壬午,犯宣府,深入永宁、怀来、隆庆,守备鲁承恩等战死。&
  嘉靖28年2月,壬子,俺答犯宣府,指挥董暘等败没,遂东犯永宁,关南大震。乙卯,周尚文败俺答于曹家庄。丙辰,宣府总兵官赵国忠又败之于大滹沱。
  嘉靖29年6月丁巳,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副总兵林椿战死。丁丑,俺答大举入寇,攻古北口,蓟镇兵溃。戊寅,掠通州,驻白河,分掠畿甸州县,京师戒严。壬午,薄都城。……甲申,寇退。
  嘉靖30年11月,俺答犯大同。
  嘉靖31年正月壬辰,俺答犯大同。甲午,入弘赐堡。辛酉,俺答犯怀仁川,指挥佥事王恭战死。四月丙寅,把都儿、辛爱犯新兴堡,指挥王相等战死。……9月,己卯,俺答犯大同,分掠朔、应、山阴、马邑。9月乙酉,犯山西三关。壬辰,犯宁夏。&&
  嘉靖32年2月,俺答犯宣府,参将史略战死。甲辰,俺答犯宣府,副总兵郭都战死。秋7月戊午,俺答大举入寇,犯灵丘、广昌。己巳,俺答犯浮图峪,游击陈凤、硃玉御之。9月丙午,俺答犯广武,巡抚都御史赵时春败绩,总兵官李涞、参将冯恩等力战死。
  嘉靖33年6月癸酉,俺答犯大同,总兵官岳懋战死。&
  嘉靖34年夏4月戊子,俺答犯宣府,参将李光启被执,不屈死。9月丙午,俺答犯大同、宣府。戊午,犯怀来,京师戒严。&
  嘉靖35年辛丑,俺答犯宣府,杀游击张纮。&
  嘉靖36年春二月,俺答犯大同。3月壬午,把都儿寇迁安。冬11月丁丑,辛爱围右卫城。
  嘉靖37年虏围大同右卫。
  嘉靖38年6月乙巳,辛爱犯大同。秋八月,是月,俺答犯土木,游击董国忠等战死。9月,犯宣府。&
  嘉靖39年春正月丙戌,俺答犯宣府。庚午,刘汉袭俺答于丰州,破之。9月己巳,俺答犯朔州、广武。
  嘉靖40年秋7月,庚戌,俺答犯宣府,副总兵马芳御却之。9月庚子,犯居庸关,参将胡镇御却之。&
  嘉靖42年春正月戊申,俺答犯宣府,南掠隆庆。……冬10月丁卯,辛爱、把都儿破墙子岭入寇,京师戒严……
  嘉靖43年冬12月,俺答犯山西,游击梁平、守备祁谋战死。&&
  嘉靖44年4月,俺答犯肃州,总兵官刘承业御却之。&
  嘉靖45年4月,俺答犯辽东。7月,俺答犯万全右卫。10月,犯固原,总兵官郭江败死。癸酉,犯偏头关。闰月甲辰,犯大同。参将崔世荣力战死。
  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鞑靼部落首领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为家庭纠纷愤而投奔明朝,俺答举全鞑靼之兵到明朝边界要人,时任宣府大同总督王崇古坚守不出,双方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斗。随后在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的策划
与安排下,明朝派出使者与俺答谈判,并最终用把汉那吉交换了背叛明朝投奔鞑靼十余年的汉奸赵全,事件和平解决。
  在此事件中,明朝与鞑靼双方通过沟通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俺答亦藉此机会再次提出封贡互市。在高拱和张居正的斡旋下,明朝与鞑靼达成和议,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同时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互市贸易。
  隆庆五年(1571年),边境市场正式开放,各地客商陆续赶到这里,开展贸易活动。
  隆庆和议的达成,使北方汉、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环境,加强了汉蒙两族人民的团结,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双方再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朝疆域(1820年)”。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国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靠清国,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统治者。
500多年前雁门关一直是边关,现在忻州市的地盘一直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交战的战场。实际的国界即军事控制分界线漂或不定。
“过了雁门关,两眼泪汪汪。”“远与君别离,乃至雁门关。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望泪沾巾。”“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中麻。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欢欢喜喜汾河湾,凑凑合合晋东南,哭哭啼啼吕梁山,死也不到雁门关。”
  雁门关附近地区的荒凉,民生的苦难和不断发生的战争有很大的关系。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著名诗人、文学家、历史学家,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县)人,是金国人。说明800多年前忻州这片土地属金国。元好问22岁遭受战祸、家破人亡,由山西逃难到河南,在豫西逐渐定居。通过应试汴梁,35岁中博学宏词科入选翰林院,到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二年(1233年)四月汴京城破,被蒙古兵俘虏,押赴聊城羁管软禁,到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八月49岁结束羁系生活,他作为囚徒,与家人辗转于山东聊城、冠氏之间,并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严实、赵天锡等接上关系,生活逐渐好转和自由。
  杨业,又叫杨继业,其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宋代麟州(今陕西神木)人。杨业其父杨信,为后汉麟州刺史,为当时地方豪强之一。杨业青年时为后汉刘崇部将,宋太宗率军灭汉后,杨业归宋,并被授予右领军卫大将军,家居代州。
  周献臣,字梦卿,忻州定襄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生性颖悟,素习科举,复事武学。金贞祐初,蒙兵攻破雁门关,他在“游骑骎骎而南”之时,“慨然聚里人戚属,堡南山之隅”。第二年春,蒙兵复至,他知河东必不可保,认为天意不可违逆,与其殉匹夫之节,不如全万人之命,于是率众迎谒岱逊郡王于军门,承制被授为定襄令。又从岱逊南略太原,安抚了辽、沁、晋、绛、河、解等州,复从岱逊安集灵、夏,以勋升九原府左副元帅,权四州都元帅,行九原府事。
  太祖二十一年,武仙围忻州,周献臣陷阵而大破之,立解围。仙复遣骁将董祐袭盂州,遂侵忻州,周献臣拒战,复败祐于盂州之丘石甸,从此,仙不敢窥忻州。
  太宗二年,车驾南征,诏献臣屯大胜、三棱等寨,以御金人。已而从大军克蔡州、伐蜀。宣授征行千户,赐金符。后致仕。中统壬戌秋(公元1262年),卒于家,享年七十四。
  500多年前,忻州人究竟是那一国人谁也很难说。
  杨业先为汉国人,后来归宋国。
  穆桂英在穆阁寨为王,她也不知到自己是那国人,嫁了杨忠保就归了宋国。
  周献臣原属金国,后归元国,率兵击金,成为元国开国功臣。
  你不能说他们一臣事二主,不忠不义。地处边关的老百姓,是没有固定的国家的。
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并未认真研究历史,把历史当做小姑娘来打扮,搞出很多笑话来。
  就拿秦始皇来说,把他说成是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其实把秦始皇说成是中国人,本身就不对。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就算中国是中华民国的简称,也只有不到一百余年的历史。秦始皇那时候只有秦国和六国,他把六国灭了。秦始皇和希特勒一样是侵略者。他统一六国,使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和楚国人成了亡国奴。一个国家,不但有地域,也的有时域。
  在拿岳飞来说,把他说成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也有问题。不要说:岳飞只是宋国人,不是中国人。那时宋金交兵,忻州人属金国,岳飞被杀,忻州人应当庆祝。在宋金议和时期,主战派岳飞自是障碍。宋高宗和秦桧也不是毫无道理的要杀岳飞,只是迫于宋金议和形势的需要。只是后来金国又攻打宋国,秦桧议和失败,才糟了央。在当今来看金国和宋国都是中国的宗祖国。岳飞只能是宋国的民族英雄。就像当今的世界和谐派,千万不要打压主张备战派,一但形势有变化美中苏说不定谁打谁。
  喜欢统一,喜欢东征扫北征西平南的民族主义者们,决没有料到,现在中国大部分的疆土是由于中原人民无奈的接受灭国,受凌辱而得来的。
  元灭金,灭宋带来蒙古。清入主中原带来东三省和新疆。
  喜欢统一,喜欢东征扫北征西平南的民族主义者们,不应当谴责吴三桂,是他引清兵入关,是大明帝国和大清帝国合流。要武力来统一,必有一些民族和人民要屈服,要投降,要丧散权辱国。
  中国的统一,要感谢张学良,他的易帜没有易到大和民族,而是易到中华民族。这里蒋介石为拉拢张学良也出了不少力。
有人说清国是腐败无能,骂咸丰皇帝,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李鸿章,张之洞等都是卖国贼。
  因为有《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还有几个《北京条约》不断的割地赔款,把大清的版图搞的越来越小。
  轮到说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说这些人有伟大之处。在他们手里,不声不响的把蒙古一大片土地给搞没了。这值的深思。
在清国以前,忻州一直处于边陲之地。忻州人究竟属那国人,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同。就是到了清国忻州才真的成为内陆地区,但好多有头有脸的忻州人认为自己在做亡国奴。忻州有个外孙叫傅山,有一出戏叫《傅山进京》就说的是这个意思,做为汉人的有风骨之士是不应当事满清权贵之人的,那怕是满清的皇上也好。
  有人认为汉人被灭国自少有两次,一次是元灭宋,一次是清灭明。
一有战乱,顶不住了,兵,官先逃,有头脸的人也跟着逃,有车马的运上细软,出去投亲靠友避一避。命连一钱也不值的忻州老百姓只有故守死土,听天由命了。
  忻州的老百姓管不了这些事,他们只管种地,养家。有战争发生,他们说是反家来了,城里过兵。谁当了政,他们都的纳粮,谁要的粮多,他们就多骂谁,谁要的粮少,他们就少骂谁。
问大多数忻州人你们的祖先是那里来的,都会说是从朔州马邑县烟筒村圪针沟来的。忻州人叫你填表时,在民族一栏里都填写的是汉族。
  他们并不知道,由于战乱,忻州这大片土地,成了最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区。元末战乱,有个叫朱元璋的家伙,打出最强大的势力达到“平天下”的局面,就在朔州马邑县烟筒村圪针沟插了一块招牌叫“移民分谴处”,把各地的难民安排到忻州的某个地方开荒种地定居下来。据《忻县志》载,由于连年混战,加之元至正末年瘟疫传染,使境内十室九空,几无人烟。于是“县主奉令到朔州马邑县,领诸移民来忻落户”
  五百多年前,忻州人还没有故定的祖国。有了清国是满人的天下,忻州人当了三百余年“亡国奴”。民国军阀混战,日寇猛攻忻口,忻州城也挨了日寇飞机炸弹,连北门城楼也给炸坏了,忻州人当了八年小日本的“亡国奴”,忻州的村长还选女人“上炮太”伺候日本人。共产党夺忻州,在豆罗和国民党打了仗,尸横山野,血染牧马河。忻州近才代刚刚平静六十年。
  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喊的口令就是“天下太平”。连玩剪刀石头布,也喊的是“天下太平”。过庙会,贴的大标语是“天下太平”,过春节贴的对联大都有“天下太平”,可见人们对和平是多么的渴望。
忻州人有史以来就挨打受气,有了事,逃到那里也是家。世界上到处都有忻州人。忻州人不排外,外地人到忻州随便。常有外地人在忻州结帮成派,成为某一地盘老大的现象。这和雁门关是边关有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雁门关之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