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谈谈对四个全面的认识2500字

全面认识“四个全面”
认识“四个全面”,关键要在认识“全面”上下功夫。要全面认识“四个全面”提出的时代背景。从世界的视角、历史的方位、发展的方向、问题的导向上认识“四个全面”。要全面认识“四个全面”构成的丰富内涵。“四个全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特征。要全面认识每一个“全面”内在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每一个“全面”都有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制度体系、工作举措和工作方法。要全面认识“四个全面”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四个全面”中的各个部分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
“四个全面”是重大的理论命题,也是重大的实践命题。贯彻“四个全面”,要做好“四个坚持”:
坚持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四个全面”是对强化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新定位,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总的目标任务与工作要求。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关键就是加强党委的核心领导,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检查等工作。
坚持在“四个全面”的视域下审视各项工作,把各项工作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去把握、去布局,养成在“四个全面”布局中思考工作的习惯。善于从全局的眼光看问题、谋全局、谋大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问题与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顶层设计与落细落小落实相结合。一方面,注意宏观谋划,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实情,把握好总体规划与实施路线。另一方面,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谋在深处、干在实处,只有落细落小,方能落实。切实增强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提高可操作性,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为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责任编辑:习近平首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日09:24&&&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2月3日电 (朱书缘) 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仪式上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热议。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许耀桐分析认为,这是习近平首次在正式讲话场合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
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开班仪式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他谈到,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在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首次在正式场合宣示治国理政全新布局
在公开报道中,习近平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是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考察期间。他当时强调,“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此前“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此次集中阐述“四个全面”更具深意。许耀桐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初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把中央领导和“封疆大吏”召集起来,学习培训达成共识已成惯例。在这样一个非常正式带有部署整体工作性质的场合,习近平第一次集中地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正式的宣示,宣告‘四个全面’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许耀桐认为,“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趋于成熟。
“全面从严治党”是点睛之笔
许耀桐分析,“四个全面”宣示了“四个全面”已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整个国家要实现的近期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一个根本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根本保障;习近平去年底考察江苏的时候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是点睛之笔、神来之笔。如果没有这一笔,其他都不能实现,有了这一笔其他就都鲜活起来。
许耀桐说,“四个全面”是习近平任总书记两年多来,经过酝酿、深思熟虑形成的。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思路,非常鲜明地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比笼统地谈“治国理政”更为具象、接地气。
“全面”二字体现继往开来,利于鼓舞士气
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已为历届中央所重视强调。为何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要特别强调在都冠以“全面”二字,并强调“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许耀桐认为,之所以在这些施政方略前面加上“全面”,一方面是一种延续性,是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没有另起炉灶,否定过去;另一方面,“全面”并非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全面”就是要覆盖面更广,不可能留有死角、达不到的地方,而且加强了力度深度广度。这两个字非常提气,给人勇气和信心,鼓舞士气。许耀桐说:“这里两个字加得非常必要,表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朱书缘、谢磊)
相关专题? ? ?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理解习近平“四个全面”的关键:治大国若烹小鲜
近期,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施政目标:“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一思想被概括为“四个全面”。此外,习主席也在其他场合多次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解。这两种说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习主席在两次重要的场合都引用了老子的治理大国思想。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采访时,习近平说治理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态度”。2014年4月4日,习近平访问德国时,德国总理默克尔问道:“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最急迫、最关心的是什么?”习主席答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
&要理解习近平的四个施政目标,关键在“全面”二字上。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都已经提了多年了,而且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天强调的是“全面”一词上,而
“治大国若烹小鲜”则是对这个关键词的形象而准确的诠释。
&老子这个治理大国思想影响极大,比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用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在中国历史上,古往今来的帝王将相和文人学士都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烹鱼不能频繁地搅腾,否则就会碎掉烂掉,不便食用。由此推及,治理国家不能烦扰民众,否则无以成功业。
其实,从古到今人们都错会了老子的真正意思,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其中的“大”和“小”这两个关键词。老子这里谈的是“治理大国”之道,用的是“烹制小鱼”的比喻。试想一下,难道“烹调大鱼”就可以随便翻腾了吗?“治理小国”就可时常扰民吗?一样不可以!老子肯定不赞成“频扰民”,然而他这里所谈的不是这个问题。
凡做过鱼的人都知道,大鱼比小鱼更怕折腾。比如你煎一条三斤重的黄河大鲤鱼,跟做一条只有小拇指大小的湘江楞子鱼比一下,楞子鱼体小肉紧,翻搅几次倒没多大关系,仍然完好无缺,然而大鲤鱼搅腾两下就可能烂掉了,碎成一锅鱼粥。如果老子就是想说明“治理大国不能折腾”这一道理,那么他的话应该是“治大国若烹大鲜”,因为这样比喻更加贴切。显然,在这里老子是另有所喻。
正确的答案就在“大”和“小”这两个关键词。在日常生活中,你想吃黄河大鲤鱼,到菜市场买一条大的就够全家吃了,人少的家庭,斤把子就行;人口多的家庭,就买一条三五斤重的。然而想吃湘江楞子鱼,没有人只买一条的,因为最大的只有食指那么大,普通的就是小拇指大小,一条只够一个人填牙缝,所以,通常人们一买就是好几斤,一斤就是几十条。
像湘江楞子鱼才能叫“小鲜”,烹制的时候,谁也不会一条一条去做,都是很多条一起来做。烹大鱼一般是一条一条做,小鱼则是众多条一起做。这才是“烹小鲜”和“烹大鲜”的最根本的区别,也是老子比喻的精髓所在。
烹大鱼,相对比较简单,厨师只用关照好一条大鱼就行了。然而烹小鱼,厨师就必须照顾到众多的小鱼,让每条鱼受热均匀,不至于贴近锅底的烧糊了,而上面的还是生的;作料汤汁要覆盖所有的小鱼,不至于有些鱼齁咸,而有的还没一点儿咸味。
可以说“治小国如烹大鲜”,国家就一个城市那么大,照顾好了皇城根下的子民,全国大多数人也就满意了。然而治理大国就像烹制小鱼一样,幅员辽阔,庶民众多,要照顾到每一个子民,这样难度就大很多,当政者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更大的努力,让那些偏远地区的百姓也能得到跟皇城根下的一样的待遇。
老子的思想蕴含着平等公平的思想,反对在一个国家内部搞地域特权甚至地方歧视。明白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含义,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习主席所阐述的“中国梦”。
习主席的“四个全面”是对老子治大国理念的最好注解。同时,理解老子的治理大国的理念有助于每一个人对新一代领导人执政理念的理解,特别是可以明确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期许。
附录:“国无弃人”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精髓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种治国理念,所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国无弃人”,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照顾。也就是说,当政者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人,让其自生自灭。
即使有良好古汉语修养者,单独看一句古文,不仅费解,还常常会弄错。然而如果用系统的方法看,就会大大提高人们理解的正确性。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审视有关论著中的其他论述,很多古文就会变得晓畅易懂。《道德经》中相关的论述有多处,那么就可以相互参证,弄懂“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正意思。
我们认为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是在说大国经不起折腾,而是强调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边远地区的人民容易被忽略,沦为被抛弃者。老子是在提醒统治者,治理大国如同烹调一锅的小鱼,要从火候、味道上照顾到每一个小鱼,也就是说,应照顾到远近地区的各个阶层的子民。
古代通讯就是口耳相传,交通只有车马行舟,不仅缓慢,而且容易漏掉这里忘记那里。所以,在上古时代,一个大国的国君即使热衷“折腾”,也远非一件易事,然而则非常容易照顾不到一个地方,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成为“弃民”。不要说2500多年前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是100多年前的清王朝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比如,十九世纪新疆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据说跟汶川地震差不多,死伤严重,可是一个多月后消息才传到京城,当时的清王朝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抗震救灾工作,灾区的人民成了标标准准的“弃民”。
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老子提出了理想的国君应该如同“圣人”,善于保护人民,救民众于水火,使得天下“无弃人”。同时,圣人能够保护人民的财产,使得天下“无弃物”。
今天的人们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一个国家最常发生的灾难是人民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来抵御各种天灾人祸。所以一个国君如果能够做到使天下“无弃民”,那就是执政的巨大成功。老子认为,这样的国君最为难能可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很显然,国家越大,做到这一点的难度就越大。所以老子特别提醒治理大国者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要做到“无弃民”,要照顾到各个地域的人,各个阶层的人,各个行业的人,各个年龄段的人,各种家庭状况的人。《礼记·礼运》生动地刻画了“无弃人”和“无弃物”的大同社会图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其实,老子用“烹小鲜”喻治大国的道理,他的政治愿景就是这么一个“大同社会”。老子的比喻有丰富的内容:一个锅里的每条小鱼得到同样的火候(道德关怀),浸濡同样的汤汁(物质保障),结果同样美味可口(社会和谐),避免有生有熟、有咸有淡的现象(人人平等),这样才能算上美味佳肴(国家昌盛)。同样,国家中的每个人得到同样的照顾,人人都富足幸福,一个国家才能说是繁荣昌盛。
中国各界领导都特别注意“治大国无弃民”这个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习李执政伊始,首先着眼于弱势群体和边远地区的人民。他们先后考察了甘肃、内蒙、太行山区的老百姓,到那里的普通人家了解民情,关心民生。这就是在身体力行“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56各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发展极其不平衡,社会关系极其复杂。因此,要实现“国无弃民”,是摆在任何中国领导人面前的最为艰巨的任务。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坤明:深刻理解“四个全面”的重要意义
字体:[][][]
  核心要点:
  ■ 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背景下,放在历史的长时段、全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自觉用这一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认识、指导推动工作。
  ■ 中国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标志性胜利,折射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芒,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 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必须增强政治定力,把握正确方向,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高度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党强,事业才会强,国家才会强,民族才会强。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肩负光荣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大背景下,放在历史的长时段、全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它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内在联系和实践要求,自觉用这一战略布局统一思想认识、指导推动工作。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探索新实践的重要成果。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我们党在全国执政60多年来,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奋斗、不懈探索所积累的治国理政丰富经验,是我们党今天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历史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人民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发展战略、发展动力、法制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不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扩展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创造性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这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和实践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赢得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迫切需要我们党从战略层面提出治国理政的大思路、大韬略。首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很多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法治国家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发展起来后”与“欠发展”的各种问题交织叠加,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挑战不断凸显。“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党中央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部署。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生活更有保障,权益得到更好维护,政府更加高效清廉,社会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回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再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新法宝。
  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摆在当代共产党人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对如何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进行了创造性回答,对如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使我们的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发展布局更加科学,战略举措更加有效,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它也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方略,为解决当今世界性难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对于推动世界治理思想的变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居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发展史上、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千年求索、百年奋斗的历史性成就。回顾几千年的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朴素的追求和愿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从救亡图存到推翻三座大山,从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一直在为过上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中国人不仅将全面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将过上比较殷实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般的伟大跨越。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两个相互联系、交互交融的阶段。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向着实现中国梦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从世界范围看,把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带进全面小康社会,使世界1/5的人口解决温饱并过上中等偏上的生活,堪称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胜利。中国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标志性胜利,折射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光芒,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意义。现在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攻坚克难的任务艰巨繁重。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姊妹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和社会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稳定系统,交织、交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
  全面深化改革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关键部位,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回首过去30多年,每一次重大改革的成功都给党和国家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攻克顽瘴痼疾、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使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系统”不断升级,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强调“改革”,就是要始终高举改革的旗帜不动摇,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强调“深化”,就意味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敢于啃硬骨头、闯难关;强调“全面”,就表明改革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单兵突进,而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系统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使各方面改革协调推进、形成合力。必须时刻牢记,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更张。必须增强政治定力,把握正确方向,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全面依法治国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刻启示我们: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由之路的深刻认识。法治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只有靠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持续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才能坚持好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基石。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党与法的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高度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是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全面从严治党是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党强,事业才会强,国家才会强,民族才会强。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肩负光荣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担在了肩上。9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就,没有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我们依然在“赶考”的路上。能不能继续交出人民满意的答卷,关键在我们党的自身建设,也就是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能不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要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是经受考验、化解危险的必然要求。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长期、复杂和严峻的,“四种危险”也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只有从严治党,大力反腐倡廉、切实转变作风,才能使我们党顶得住各种风险考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所谓“全面”,就是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纪律、反腐倡廉建设各个方面,是全方位、全领域的。保持先进性,就是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人民的前列,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始终作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保持纯洁性,就是要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决同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定不移祛除影响党的肌体健康的病症和毒瘤,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保证我们党永不褪色、永不变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我们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把握,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光辉,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定鲜明的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首位、居于引领,就是把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放在首位,用这个目标引领所有的奋斗。全面深化改革,强调的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全面从严治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
  深邃厚重的历史责任意识。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以推动历史进步为己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强烈担当意识,不负人民的重托,承担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担起的历史责任,是我们付出全部艰苦奋斗的目标所系、重心所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全面覆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大环境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正是从这些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大课题出发,我们党既秉持观照现实、直面矛盾的求实精神,又胸怀“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抱负,把“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开拓前进的重大战略思考、战略谋划。
  实事求是、系统辩证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联系发展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认识论、方法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战略布局从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出发,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科学统筹起来,是从实际出发、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这一战略布局,是我们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单打一,而是平衡着力、协调推进,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统筹把握、综合施策,激发联动反应,形成整体效果。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大无畏精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根本要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和展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是秉持革命者大无畏精神的充分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深刻审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机遇挑战,深入探究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科学规律,勇于突破旧有思想观念的桎梏,勇于冲破利益束缚的藩篱,不僵化、不停滞,敢拼善闯、攻坚克难,内政外交国防各领域呈现生动景象。正因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契合于时代、深深扎根于实践,才能够无畏于任何挑战,赢得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黄坤明: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
责任编辑:张智萍
用户昵称: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个全面的认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