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的相关性分析需要多少个数据

广西钦州湾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7期
广西钦州湾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广西钦州湾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程度。[方法]采集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类型红树林群落0~50 cm湿地土壤剖面样品,测定土壤的有机碳密度、p H、容重、粒度组成、总氮、总磷等指标,并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红树林群落0~50 cm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依次为混交林桐花光滩,光滩、桐花、混交林群落样地的有机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9.44、9.45、28.60 t/hm2;土壤有机碳密度与粒度组成、p H、总磷呈极显著相关,其中与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p H和总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总氮呈不显著正相关。[结论]在钦州湾红树林湿地中,0~50 cm土壤剖面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混交林大于桐花树和光滩,差异极显著。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粒度组成、p H、总磷呈极显著相关,与容重、总氮呈相关性不显著。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S714【正文快照】:
湿地土壤和泥炭是全球陆地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1]。红树林湿地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重要湿地类型,其固碳速率在所有湿地类型中最高,并且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湿地[2]。红树林生态系统在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丽花;刘合满;赵世伟;;[J];草业科学;2011年08期
袁彦婷;丁振华;张玲;龙江平;卢豪良;刘洋;潘家永;;[J];地球与环境;2012年03期
宫占元;刘春梅;王艳杰;;[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晓燕;袁玲;;[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1期
崔荣宗;杨果;李彦;魏建林;姜国志;;[J];山东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赵春芝;张守仕;王超;刘连航;陈利平;刘荣宁;;[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王连祥;闫传胜;袁方耀;张学锋;;[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姚玉敏;王秀峰;于喜艳;杨凤娟;史庆华;;[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郭文文;诸葛玉平;李建勇;宗晓庆;娄燕宏;;[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王东红;史庆华;王秀峰;魏珉;胡瑾瑜;郭长美;;[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刘腾飞;张丽霞;韩晓阳;;[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刘腾飞;张丽霞;张民;韩晓阳;彭正云;江崇焕;;[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余文娟;田雪梅;夏文通;温飞燕;魏珉;;[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锦梅;[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贺春燕;[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沙晨燕;[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波浪;[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侯钰荣;[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王俊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吉艳芝;[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郑光辉;[D];南京大学;2011年
赖力;[D];南京大学;2010年
张春红;[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军;王高峰;安沙舟;贠静;李海;张荣华;;[J];草业科学;2009年03期
徐冰;赵淑银;郭克贞;佟长福;;[J];草业科学;2009年07期
于健龙;石红霄;李剑;赵常玉;;[J];草业科学;2010年09期
周华坤,赵新全,周立,刘伟,李英年,唐艳鸿;[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颜淑云;周志宇;秦彧;邹丽娜;;[J];草业学报;2010年02期
白军红,邓伟,朱颜明,翟金良,张玉霞;[J];地理科学;2002年02期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刘纪远,王绍强,陈镜明,刘明亮,庄大方;[J];地理学报;2004年04期
王琳,欧阳华,周才平,张锋,白军红,彭奎;[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张雪艳;胡云锋;庄大方;齐永清;;[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黎夏;刘凯;王树功;;[J];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王波兰;;[J];深圳特区科技;2006年07期
何斌源;范航清;王瑁;赖廷和;王文卿;;[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郑德璋,郑松发,廖宝文,李云;[J];林业科学研究;1995年03期
张乔民,隋淑珍;[J];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01期
邓小飞;黄金玲;赵天宇;;[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曾宪光;;[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彭逸生;周炎武;陈桂珠;;[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黎遗业;;[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8年01期
李伟;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异;;[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李秀娟;黄艳;周永章;;[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林鹏;;[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王树功;黎夏;刘凯;陈桂珠;;[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李静;严方;程胜高;;[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江锦祥;郑成兴;林和山;李荣冠;黄雅琴;;[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李玫;廖宝文;;[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卢昌义;崔胜辉;;[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叶勇;;[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丁振华;刘金铃;李柳强;林慧娜;吴浩;虎贞贞;;[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慧颖;[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李舒瑜;[N];深圳特区报;2007年
林科;[N];人民政协报;2007年
古春婷 陈惠贤;[N];珠海特区报;2009年
叶良方 黄海源;[N];汕尾日报;2009年
刘垠;[N];科技日报;2012年
高抒;[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王兵;[N];农民日报;2001年
黄志军;[N];法治快报;2007年
单憬岗;[N];海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景春;[D];厦门大学;2006年
洪有为;[D];厦门大学;2009年
张军;[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毛丽君;[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常瑜;[D];集美大学;2014年
林子腾;[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林慧娜;[D];厦门大学;2008年
刘金铃;[D];厦门大学;2008年
王鹏;[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王凯松;[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
李柳强;[D];厦门大学;2008年
林娜;[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研究
【摘要】:以浙江凤阳山不同林分为对象,通过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野外调查和试验测定,对比研究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优于天然次生林,土层越深变化越小。不同林分0~60cm土层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关系为35年杉木林(11.11g·kg-1)>35年针阔混交林(10.10g·kg-1)>30年柳杉林(9.75g·kg-1)>40年常绿阔叶林(9.57g·kg-1)>40年杉木林(9.24g·kg-1)>30年针阔混交林(8.95g·kg-1),有机碳密度大小关系为40年杉木林(1.18kg·m-2)>35年杉木林(1.17kg·m-2)>40年常绿阔叶林(1.15kg·m-2)>30年柳杉林(1.06kg·m-2)>30年针阔混交林(1.05kg·m-2)>35年针阔混交林(1.03kg·m-2);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表现为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含量最高,可达2.3251g·kg-1,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最低,为0.2480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介于两者之间。
(2)土壤总有机碳季节差异不明显,活性有机碳季节差异明显,土层越深变化越小。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春夏高秋冬低,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为冬春高夏秋低。不同林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夏季最低,可至0.2223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最高可达1.1777g·kg-1。
(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土壤各有机碳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土壤理化性质与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相关性极高,各形态有机碳间的相关系数也在0.903以上,拟合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精度可达90%。
(4)不同林分土壤均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微团聚体(<0.25mm)含量较少,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差异明显;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在0~20cm土层最高值出现在中间粒径,为16.34g·kg-1,20~40cm土层最高值出现在0.5mm粒径,为10.09g·kg-1;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天然次生林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0.5mm粒径,人工林化学稳定态有机碳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0.5mm粒径。0.5mm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不足17%,>5mm土壤团聚体对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贡献率的高于32%。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S714.2【目录】:
致谢3-4摘要4-5Abstract5-9第一章 前言9-14 1.1 研究背景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1.2.1 土壤有机碳研究概况10-11
1.2.2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概况11-12
1.2.3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研究概况12-14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4-19 2.1 研究区概况14-15
2.1.1 地理位置14
2.1.2 气候特征14
2.1.3 土壤类型14
2.1.4 主要植被类型14-15 2.2 研究方法15-17
2.2.1 样地设置15-17
2.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17
2.2.3 土壤有机碳测定方法17
2.2.4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测定方法17
2.2.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测定方法17
2.2.6 土壤化学稳定态有机碳测定方法17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17-18 2.4 技术路线18-19第三章 不同林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19-25 3.1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变化19 3.2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19-20 3.3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20-21 3.4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变化21-22 3.5 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的季节变化22-23 3.6 小结23-25第四章 不同林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25-34 4.1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变化25-26 4.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26-27 4.3 土壤化学稳定态有机碳的变化27-28 4.4 土壤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28-29 4.5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29-31 4.6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31-33 4.7 小结33-34第五章 不同林分对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34-41 5.1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的变化34-35 5.2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变化35-36 5.3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36-38 5.4 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化学稳定态有机碳的变化38-39 5.5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贡献率39-40 5.6 小结40-41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1-43 6.1 研究结论41-42 6.2 研究展望42-43参考文献43-4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崔国贤;关松;;[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徐秋芳,姜培坤,沈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郑红;;[J];中国林副特产;2011年06期
李东;黄耀;吴琴;明珠;靳代樱;;[J];草业学报;2010年02期
丁越岿;杨劼;宋炳煜;呼格吉勒图;张琳;;[J];草业学报;2012年02期
常瑞英;刘国华;傅伯杰;;[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周莉,李保国,周广胜;[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贾景丽;楼崇;叶立新;李美琴;鲁小珍;;[J];华东森林经理;2008年02期
朱连奇;朱小立;李秀霞;;[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武荣;肖霜霜;刘炜;卢向荣;刘建华;;[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肖霜霜;陈武荣;许燕萍;陈晖;孙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许燕萍;陈晖;卢向荣;刘炜;;[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7期
杨茹玮;徐琪;史学正;黄耀;;[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3期
王青贺;董培博;吉凡;王开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11期
关松;窦森;;[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朱晓芳;关雪晴;付晶莹;;[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李守中;徐文程;许鹏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1期
崔国贤;关松;;[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杨晓波;李慧;;[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丁志强;盛静卫;;[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姜发艳;孙辉;林波;刘庆;;[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高志勤;;[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刘庆;赵春章;林波;程新颖;尹华军;陈劲松;周非飞;姜发艳;潘新丽;尹春英;;[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朱教君;闫巧玲;范阿南;;[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清奎;汪思龙;于小军;;[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海龙;王树森;周梅;魏江生;赵鹏武;苏日娜;宋彩玲;;[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凯;[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黄文庆;[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吴文荣,方世经,周恩嘉;[J];安徽农业科学;1985年03期
张焱华;吴敏;何鹏;佘贵连;吴炳孙;韦家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周传艳;陈训;杨泊;彭熙;吴克华;唐金刚;;[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李月梅;;[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张水清;黄绍敏;郭斗斗;杨尊玉;;[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石玲;戴万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王国兵;阮宏华;唐燕飞;何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冯石萍;莫晓勇;刘朝;肖文光;;[J];桉树科技;1996年02期
陈少雄;;[J];桉树科技;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于永强;黄耀;张稳;;[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吴建国;艾丽;苌伟;;[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杨继松;刘景双;孙丽娜;;[J];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敏;;[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周莉;周广胜;;[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汪青;张平究;;[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步宣;[N];中国矿业报;2010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N];农资导报;2006年
李云;[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信旺;[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徐华君;[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王百群;[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王淑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孙艳丽;[D];河南大学;2011年
李典友;[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仇开莉;[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刘云慧;[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霍莉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许泉;[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洁;[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岳曼;[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徐欢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游浩辰;[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赵志敏;[D];新疆大学;2008年
陈锦盈;[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谢光洪;[D];新疆大学;2010年
史学军;[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冯金侠;[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周莉;[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专题2_土壤有机碳(10.22)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专题2_土壤有机碳(10.22)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262.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的位置: &
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