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 以交邻国 解释

&&&&&&&&&&&&&&&&
/ 四书集注 
王曰:“吾惛〔1〕,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 心〔2〕。苟无恒心,放辟〔3〕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4〕民也。焉〔5〕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6〕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 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7〕。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 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 哉〔8〕?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 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 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0〕”〔1〕惛,与昏同。〔2〕恒,胡登反,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 常有之善心也。士尝学问,知义理,故虽无常产而有常心。民则不能然矣。〔3〕辟,与僻同。〔4〕罔,犹罗网,欺其不见而取之也。〔5〕焉,於虔反。〔6〕畜,许六反。下同。〔7〕轻, 犹易也。此言民有常产而有常心也。〔8〕此所谓无常产而无常心者也。赡,足也。治,平声。凡治字,为理物之义者,平声;为已理之义者,去声。后皆放此。〔9〕盍,何不也。使民有 常产者,又发政施仁之本也。说见下文。〔10〕此言制民之产之法也。赵氏曰:“八口之家, 次上农夫也。此王政之本,常生之道,故孟子为齐、梁之君各陈之也。”杨氏曰:“为天下者, 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然虽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者,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以制民之产告 之。”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子反复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 已深,终不能悟,是可叹也!音见前章。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庄暴〔1〕见孟子,曰:“暴见于〔2〕王,王语〔3〕暴以好〔4〕 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 幾〔5〕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6〕, 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 齐其庶幾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7〕。”曰:“可得闻与〔8〕?”曰:“独 乐乐,与人乐乐,孰乐〔9〕?”曰:“不若与人。”曰:“与少乐乐,与众 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10〕。”“臣请为王言乐〔11〕。今王鼓 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12〕,举疾首蹙頞〔13〕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14〕何使我至于此极〔15〕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 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6〕之美,举疾首 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 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17〕。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 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无疾病与〔18〕? 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 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 同乐也〔19〕。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20〕”〔1〕庄暴,齐臣也。〔2〕“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
〔3〕语,去声。下同。〔4〕 好,去声。篇内并同。〔5〕庶幾,近辞也。言近于治。〔6〕变色者,惭其好之不正也。〔7〕 今乐,世俗之乐。古乐,先王之乐。〔8〕“闻与”之与,平声。〔9〕“乐乐”,下字音洛。 “孰乐”,亦音洛。〔10〕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不若与众,亦人之常情也。
〔11〕此以下, 皆孟子之言也。为,去声。〔12〕钟、鼓、管、籥、皆乐器也。〔13〕举,皆也。疾首,头痛 也。蹙,子六反,聚也。頞,音遏,额也。人忧戚则蹙其额。〔14〕夫,音扶〔15〕极,穷也。〔16〕羽旄,旌属。〔17〕“同乐”之乐,音洛。不与民同乐,谓独乐其身而不恤其民,使之 穷困也。〔18〕“病与”之与,平声。〔19〕“同乐”之乐,音洛。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 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20〕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之矣。所谓“齐其庶 幾”者如此。范氏曰:“战国之时,民穷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 故因齐王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 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若必欲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 放郑声。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救时之急务:所以不同。”杨氏曰:“乐以和 为主。使人闻钟鼓管弦之音,而疾首蹙頞,则虽奏以《咸》、《英》、《韶》、《濩》,无补 于治也。故孟子告齐王以此,姑正其本而已。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孟子对曰:“于传〔2〕 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 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3〕者往焉, 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4〕, 然后敢入。臣闻郊关〔5〕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 是方四十里为阱〔6〕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囿,音又。囿者,蕃育鸟鲁之所。古者四时之田,皆于农隙以讲武事,然不欲驰骛于稼 穑场圃之中,故度闲旷之地以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后也与?〔2〕传,直恋反,谓古书。〔3〕刍,音初,草也。荛,音饶,薪也。〔4〕礼:入国而问禁。〔5〕 国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6〕阱,才性反,坎地以陷兽者。言陷民于死也。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 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1〕。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2〕。乐天者保天 下〔3〕,畏天者保其国〔4〕。《诗》〔5〕云:‘畏天之威,于时〔6〕保 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7〕”对曰:“王请无 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8〕。《诗》〔9〕云:‘王赫〔10〕斯怒,爰〔11〕整其旅〔12〕。 以遏徂莒〔13〕,以笃〔14〕周祜〔15〕,以对于天下〔16〕。’此文王之 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17〕。《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 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18〕’一人衡行〔19〕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 而安天下之民〔20〕。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21〕”〔1〕仁人之心宽洪恻怛,而无较计大小强弱之私,故小国虽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 能已。智者明义理,识时势,故大国虽见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礼,尤不敢废。汤事见后篇。 文王事见《诗·大雅》。大王事,见后章,所谓狄人,即獯鬻也。獯,音熏。鬻,音育。句, 音钩。句践,越王名。事见《国语》、《史记》。〔2〕乐,音洛。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 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理,故曰乐天。不敢违理,故曰畏天。〔3〕包含遍覆, 无不周遍,保天下之气象也。〔4〕制节谨度,不敢纵逸,保一国之规模也。〔5〕《诗》,《周 颂·我将》之篇。〔6〕时,是也。〔7〕言以好勇,故不能事大而恤小也。〔8〕“夫抚”之 夫,音扶。疾视,怒目而视也。恶,平声。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 〔9〕《诗·大 雅·皇矣篇》。〔10〕赫,赫然怒貌。〔11〕爱,於也。〔12〕旅,众也。〔13〕遏,《诗》 作按,止也。徂,往也。莒,《诗》作旅。徂旅,谓密入侵阮徂共之众也。
〔14〕笃,厚也。〔15〕祜,福也。〔16〕对,答也。以答天下仰望之心也。〔17〕此文王之大勇也。〔18〕《书》,《周书·泰誓》之篇也。然所引与今《书》文小异,今且依此解之。“宠之四方”,宠异之于 四方也。有罪者,我得而诛之。无罪者,我得而安之。我既在此,则天下何敢有过越其心志而 作乱者乎?〔19〕衡,与横同。衡行,谓作乱也。〔20〕孟子释《书》意如此,而言武王亦大 勇也。〔21〕王若能如文、武之为,则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乱而拯己于水火之中,惟恐王 之不好勇耳。此章言: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则能除暴救民, 以安天下。张敬夫曰:“小勇者,血气之怒也。大勇者,理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 之怒不可无。知此,则可以见性情之正,而识天理、人欲之分矣。”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2〕乎?”孟子对曰: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3〕。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 同乐者,亦非也〔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6〕, 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7〕,遵〔8〕海而南,放〔9〕于琅邪〔10〕,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11〕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適诸侯 曰巡狩〔12〕,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13〕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14〕耕而补不足,秋省敛〔15〕而助不给〔16〕。 夏谚〔17〕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18〕,吾何以助?’一 游一豫,为诸侯度。〔19〕今〔20〕也不然:师〔21〕行而粮〔22〕食,饥 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23〕,民乃作慝〔24〕。方命〔25〕虐民,饮食若流〔26〕,流连荒亡〔27〕,为诸侯〔28〕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 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29〕。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30〕。惟君所行也。〔31〕’景公说〔32〕, 大戒〔33〕于国,出舍〔34〕于郊。于是始兴发〔35〕补不足,召大师〔36〕, 曰:‘为〔37〕我作君臣〔38〕相说之乐〔39〕。’盖《徵招》、《角招》〔40〕是也。其诗〔41〕曰:‘畜君何尤?〔42〕’畜君者,好君也。〔43〕”〔1〕雪宫,离宫名。〔2〕乐,音洛。下同。〔3〕言人君能与民同乐,则人皆有此乐。不然, 则下之不得此乐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当与民同乐,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当与贤 者共之而已也。〔4〕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理也。 〔5〕乐民之乐,而民乐其乐,则乐 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6〕晏子,齐臣,名婴。
〔7〕朝,音 潮。转附、朝儛皆山名也。 〔8〕 遵,循也。
〔9〕放,上声,至也。 〔10〕琅邪,齐东 南境上邑名。
〔11〕观,游也。
〔12〕狩,舒救反。〔13〕 述,陈也。
〔14〕省,悉 井反,视也。〔15〕敛,收获也。〔16〕给,亦足也。〔17〕夏谚,夏时之俗语也。〔18〕 豫, 乐也。
〔19〕巡所守,巡行诸侯所守之土也。述所职,陈其所受之职也。皆无有无事而空行 者。而又春秋循行郊野,察民之所不足而补助之。故夏谚以为王者一游一豫,皆有恩惠以及民, 而诸侯皆取法焉,不敢无事慢游以病其民也。〔20〕 今,谓晏子时也。
〔21〕师,众也。 二千五百人为师。《春秋传》曰:“君行师从。”〔22〕粮,谓糗睊之属。〔23〕睊,古县反。 睊睊,侧目貌。胥,相也。谗,谤也。〔24〕 慝,怨恶也。言民不胜其劳而起谤怨也。〔25〕 方,逆也。命,王命也。
〔26〕若流,如水之流,无穷极也。
〔27〕 流连荒亡,解见下 文。
〔28〕诸侯,谓附庸之国、县邑之长。
〔29〕此释上文之义也。从流下,谓放舟随水 而下。从流上,谓挽舟逆水而上。从兽,田猎也。荒,废也。乐酒,以饮酒为乐也。厌,平声。 亡,犹失也,言废时失事也。〔30〕 行,去声。 〔31〕言先王之法,今时之弊,二者惟在君 所行耳。 〔32〕说,音悦。〔33〕戒,告命也。〔34〕出舍,自责以省民也。
〔35〕兴 发,发仓廪也。〔36〕太师,乐官也。
〔37〕为,去声。〔38〕君臣,己与晏子也。〔39〕 乐,如字。
〔40〕徵,陟里反。招,与韶同,舜乐也。乐有五声,三曰角为民,四曰徵为事。〔41〕其诗,《徵招》、《角招》之诗也。
〔42〕畜,敕六反。尤,过也。言晏子能畜止其 君之欲,宜为君之所尤,然其心则何过哉?
〔43〕孟子释之,以为臣能畜止其君之欲,乃是 爱其君者也。 尹氏曰:“君之与民,贵贱虽不同,然其心未始有异也。孟子之言可谓 深切矣,齐王不能推而用之, 惜哉!”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1〕”孟子对曰:“夫〔2〕 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3〕”王曰:“王政可得 闻与〔4〕?”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5〕也,耕者九一〔6〕,仕者世禄〔7〕,关市讥而不征〔8〕,泽梁无禁〔9〕,罪人不孥〔10〕。老而无妻曰 鳏〔11〕,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 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12〕。《诗》〔13〕云:‘哿〔14〕矣富人,哀此茕〔15〕独!’”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 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16〕”对曰:“昔者 公刘〔17〕好货,《诗》〔18〕云:‘乃积〔19〕乃仓,乃裹餱〔20〕粮, 于橐于囊〔21〕,思戢用光〔22〕。弓矢斯张,干戈戚扬〔22〕,爰方启行〔24〕。’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 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25〕?”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26〕” 对曰:“昔者大王〔27〕好色,爱厥妃。《诗》〔28〕云:‘古公亶父〔29〕,来朝走马〔30〕。率〔31〕西水浒〔32〕,至于岐下〔33〕。爰及姜女〔34〕, 聿来胥宇〔35〕。’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36〕。王如好色,与 百姓同之,于王何有?”〔1〕赵氏曰:“明堂,太山明堂,周天子东巡守、朝诸侯之处。汉时遗址尚在。人欲毁之者, 盖以天子不夏巡守,诸侯又不当居之也。王问:‘当毁之乎?且止乎?’”〔2〕夫,音扶。〔3〕明堂,王者所居,以出政令之所也。能行王政,则亦可以王矣,何必毁哉?〔4〕与,平 声。〔5〕岐,周之旧国也。
〔6〕九一者,井田之制也。方一里为一井,其田九百亩,中画 井字,界为九区。一区之中为田百亩。中百亩为公田,外八百亩为私田。八家各受私田百亩, 而同养公田,是九分而税其一也。
〔7〕世禄者:先王之世,仕者之子孙皆教之,教之而成 材则官之;如不足用,亦使之不失其禄。盖其先世尝有功德于民,故报之如此,忠厚之至也。〔8〕关,谓道路之关。市,谓都邑之市。讥、察也。征,税也。关市之吏,察异服异言之人, 而不征商贾之税也。
〔9〕泽,谓潴水。梁,谓鱼梁。与民同利,不设禁也。
〔10〕孥, 音奴,妻子也。恶恶止其身,不及妻子也。
〔11〕鳏,姑顽反。〔12〕先王养民主政,导其 妻子,使之养其老而恤其幼。不幸而有鳏寡孤独之人,无父母妻子之养,则尤宜怜恤,故必以 为先也。
〔13〕《诗》,《小雅·正月》之篇。〔14〕哿,工可反,可也。
〔15〕茕,音 琼,困悴貌。〔16〕王自以为好货,故取民无制,而不能行此王政。
〔17〕公刘,后稷之曾 孙也。〔18〕《诗》,《大雅·公刘》之篇。
〔19〕积,露积也。〔20〕餱,音侯,乾粮也。〔21〕橐,音拓。无底曰橐,有底曰襄,皆所以盛餱粮也。〔22〕戢:《诗》作辑,音集;安 集也。言思安集其人民,以光大其国家也。〔23〕戚,斧也。扬,钺也。 〔24〕爰,於也。 启行,言往迁于豳也。〔25〕何有,言不难也。孟子言公刘之民富足如是,是公刘好货,而能 推已之心以及民也。今王好货亦能如此,则其于王天下也何难之有?
〔26〕王又言此者,好 色,则心志蛊惑,用度奢侈,而不能行王政也。〔27〕大,音泰。大王,公刘九世孙。〔28〕《诗》,《大雅·绵》之篇也。〔29〕古公,大王之本号,後乃追尊为大王也。亶父,大王名 也。〔30〕来朝走马,避狄人之难也。〔31〕率,循也。〔32〕浒,水涯也。
〔33〕岐下, 岐山之下也。〔34〕姜女,大王之妃也。〔35〕胥,相也。宇,居也。〔36〕旷,空也。无怨 旷者,是大王好色,而能推己之心以及民也。杨氏曰:“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充其善心而 格其非心,不止就事论事。若使为人臣者论事每如此,岂不能尧、舜其君乎?”愚谓此篇自首 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 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 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髮,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 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幾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其法似疏而实密,其事似易 而实难。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已复礼之端矣。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1〕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2〕 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3〕之。”曰:“士师〔4〕 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5〕之。”曰:“四境之内不治〔6〕, 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7〕〔1〕托,寄也。〔2〕比,必二反,及也。〔3〕弃,绝也。〔4〕士师,狱宫也。其属有乡士、 遂士之官,士师皆当治之。〔5〕已,罢去也。〔6〕治,去声。〔7〕孟子将问此,而先设上 二事以发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其惮于自责、耻于下问如此,不足与有为可知矣。赵氏曰: “言君臣上下各勤其任,无堕其职,乃安其身。”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 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1〕”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2〕”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3〕?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 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 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4〕。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5〕。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6〕”〔1〕世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臣,君所亲信之臣,与君同休戚者也。此言 乔木、世臣,皆故国所宜有,然所以为故国者,则在此而不在彼也。昨日所进用之人,今日有 亡去而不知者,则无亲臣矣,况世臣乎?〔2〕舍,上声。王意以为此亡去者皆不才之人,我 初不知而误用之,故今不以其去为意耳,因问:何以先识其不才而舍之邪?〔3〕如不得已, 言谨之至也。盖尊尊亲亲,礼之常也。然或尊者亲者未必贤,则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是使卑 者逾尊,疏者逾戚,非礼之常,故不可不谨也。与,平声。
〔4〕去,上声。左右,近臣, 其言固未可信。诸大夫之言,宜可信矣,然犹恐其蔽于私也。至于国人,则其论公矣;然犹必 察之者,盖人有同俗而为众所悦者,亦有特立而为俗所憎者,故必自察之而亲见其贤否之实, 然后从而用,舍之,则于贤者知之深、任之重,而不才者不得以幸进矣。所谓“进贤如不得已” 者如此。〔5〕此言非独以此进退人才,至于用刑,亦以此道。盖所谓天命天讨,皆非人君之 所得私也。
〔6〕传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1〕,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2〕 有之。”曰:“臣弑其君〔3〕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4〕。贼义者 谓之残〔5〕。残贼之人,谓之一夫〔6〕。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7〕”〔1〕放,置也。《书》云:“成汤放桀于南巢。”〔2〕传,直恋反。
〔3〕桀、纣,天子。 汤、武,诸侯。〔4〕贼,害也。害仁者,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5〕残,伤也。 害义者,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6〕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7〕《书》 曰“独夫纣”。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也。 王勉曰:“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 篡弑之罪也。”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1〕,则必使工师〔2〕求大木。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3〕其任也。匠人〔4〕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 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5〕,则何 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 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6〕”〔1〕巨室,大宫也。〔2〕工师,匠人之长。〔3〕胜,平声。〔4〕匠人,众工人也。〔5〕 夫,音扶。姑,且也。舍,上声。女,音汝,下同。言贤人所学者大,而王欲小之也。〔6〕 璞,玉之在石中者。镒,音溢,二十两也。玉人,玉工也。不敢自治而付之能者,爱之甚也。 治国家则徇私欲而不任贤,是爱国家不如爱玉也。范氏曰:“古之贤者,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 学。而世之庸君,亦常患贤者不能从其所好。是以君臣相遇,自古以为难。孔、孟终身而不遇, 盖以此耳。”齐人伐燕,胜之〔1〕。宣王〔2〕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3〕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 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4〕。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5〕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 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6〕”〔1〕按《史记》:燕王哈让国于其相子之,而国大乱。齐因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 遂大胜燕。〔2〕以伐燕为宣王事,与《史记》诸书不同,已见《序说》。〔3〕乘,去声。下 同。〔4〕商纣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至武王十三年,乃伐纣而有天下。张 子曰:“此事间不容髮。一日之间,天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命绝,则为独夫。然命之绝否, 何以知之?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哉?”〔5〕箪,音丹,竹器。 食,音嗣,饭也。〔6〕运,转也。言齐若更为暴虐,则民将转而望救于他人矣。赵氏曰:“征 伐之道,当顺民心。民心悦,则天意得矣。”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1〕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 征,北狄怨。曰:“奚为後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 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 后来其苏!〔2〕’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 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3〕。王速出令,反〔4〕其旄倪〔5〕,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後去之,则犹〔6〕可及止〔7〕也。”〔1〕千里畏人,指齐王也。〔2〕两引《书》,皆《商书·仲虺之诰》文也,与今《书》文亦 小异。一征,初征也。天下信之,信其志在救民,不为暴也。奚为後我,言汤何为不先来征我 之国也。霓,五稽反,虹也。云合则雨,虹见则止。变,动也。徯,胡礼反,待也。后,君也。 苏,复生也。他国之民,皆以汤为我君而待其来,使己得苏息也。此言汤之所以七十里而为政 于天下也。〔3〕拯,救也。累,力追反。系累,絷缚也。重器,宝器也。畏,忌也。倍地, 并燕而增一倍之地也。齐之取燕,若能如汤之征葛,则燕人悦之,而齐可为政于天下矣。今乃 不行仁政而肆为残虐,则无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诸侯之心,是以不免于以千里而畏人也。〔4〕 反,还也。〔5〕旄,与耄同,老人也。倪,五稽反,小儿也。谓所虏略之老小也。〔6〕犹, 尚也。〔7〕及止,及其未发而止之也。范氏曰:“孟子事齐、梁之君,论道德则必称尧、舜 论证伐则必,称汤、武。盖治民不法尧、舜,则是为暴;行师不法汤、武,则是为乱。岂可谓 吾君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邹与鲁閧〔1〕。穆公〔2〕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3〕,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4〕。如之何则可 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5〕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7〕,有司莫以告,是上〔8〕慢 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9〕民今 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10〕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11〕”〔1〕閧胡弄反,门声也。〔2〕穆公,邹君也。 〔3〕胜,平声。不可胜诛,言人众不可尽诛 也。〔4〕长,上声,下同。长上,谓有司也。民怨其上,故疾视其死而不救也。〔5〕转,饥 饿辗转而死也。〔6〕幾,上声。 〔7〕充,满也。
〔8〕上,谓君及有司也。 〔9〕夫, 音扶。 〔10〕尤,过也。
〔11〕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 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
范氏曰:“《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仓廪 府库,所以为民也,丰年则敛之,凶年则散之,恤其饥寒,救其疾苦。是以民亲爱其上,有危难则赴救之,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头目也。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滕文公问曰:“滕〔1〕,小国也,间〔2〕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3〕,则有一〔4〕焉:凿斯池也, 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5〕”〔1〕滕,国名。 〔2〕间,去声。 〔3〕无已,见前篇。〔4〕一,谓一说也。 〔5〕效, 犹致也。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 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1〕。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 者大王居邠〔2〕,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3〕。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4〕业垂统〔5〕,为可继也。若夫〔6〕成功,则天也。君如彼〔7〕何哉?强〔8〕为善而已矣。〔9〕”〔1〕薛,国名,近滕。齐取其地而城之,故文公以其逼己而恐也。〔2〕邠,与豳同,地名。〔3〕言大王非以岐下为善、择取而居之也。详见下篇。 〔4〕创,造。〔5〕统,绪也。 〔6〕 夫,音扶。 〔7〕彼,齐也。 〔8〕强,上声。
〔9〕言能为善,则如大王虽失其地,而 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 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君之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 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侥幸于其所难必。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1〕,不得免焉。事之 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2〕其耆老而告之曰:‘狄 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3〕。二三 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4〕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 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5〕。或曰:‘世守也,非身之 所能为也,效死勿去。〔6〕’君请择于斯二者。〔7〕”〔1〕皮,谓虎豹麋鹿之皮也。币,帛也。〔2〕属,音烛,会集也。〔3〕土地本生物以养人, 今争地而杀人,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4〕邑,作邑也。〔5〕归市,人众而争先也。〔6〕 又言:或谓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己所能专,但当致死守之,不可舍去。此国君死社 稷之常法。《传》所谓“国灭,君死之,正也”,正谓此也。〔7〕能如大王则避之,不能则 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杨氏曰: “孟子之于文公,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大王之事告之,非得已也。 然无大王之德而去,则民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不若效死之为愈。故又请择于斯二者。” 又曰:“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然理之可为者,不过如此。舍此,则必为仪、 秦之为矣。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于智谋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圣贤之道也。”鲁平公将出,劈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1〕 已驾〔2〕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 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3〕。君无见焉!”公曰:“诺。〔4〕”乐正子〔5〕入见〔6〕,曰:“君 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 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 五鼎与?〔7〕”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8〕告于君,君为〔9〕来见也。嬖人 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 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10〕”〔1〕乘,去声。乘舆,君车也。〔2〕驾,驾马也。〔3〕 孟子前丧父,后丧母。逾,过也。 言其厚母薄父也。〔4〕 诺,应辞也。〔5〕乐正子,孟子弟子也,仕于鲁。〔6〕“入见”之 见,音现。〔7〕三鼎,士祭礼。五鼎,大夫祭礼。与,平声。〔8〕克,乐正子名。〔9〕为, 去声。〔10〕沮,慈吕反。尼,女乙反。沮、尼,皆止之之意也。焉,於虔反。言人之行,必 有人使之者;其止,心有人尼之者。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则固有天命,而非此人所能使,亦 非此人所能尼也。然则我之不遇,岂臧仓之所能为哉?此章言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 天命上所为,非人力之可及。公孙丑章句上凡九章。公孙丑〔1〕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2〕”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3〕。或问乎曾西〔4〕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5〕然曰:“吾先子〔6〕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7〕”然不悦,曰:‘尔何曾〔8〕比予 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9〕如彼其卑也, 尔何曾比予于是!’〔10〕”曰〔1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12〕我愿〔13〕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14〕。管 仲、晏子,犹不足为与〔15〕?”曰:“以齐王〔16〕,由反手〔17〕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18〕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 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19〕。今言王若易〔20〕 然,则文王 不足法与〔21〕?”曰:“文王何可当〔22〕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 六七作〔23〕。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24〕诸侯、有天下, 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25〕,其故家〔26〕遗俗,流风善政,犹 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27〕,皆贤人也,相与 辅相〔28〕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 文王犹方〔29〕百里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虽有镃基〔30〕,不如待时〔31〕。’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 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 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32〕。且王者 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33〕。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34〕。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35〕’当今之时,万乘〔36〕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37〕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38〕”〔1〕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2〕当路,居要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 霸诸侯。复,扶又反。许,犹期也。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3〕齐人但知其国有 二子而已,不复知有圣贤之事。〔4〕曾西,曾子之孙。〔5〕蹵,子六反,不安貌。〔6〕先 子,曾子也。〔7〕艴,音拂,又音勃。怒色也。〔8〕曾,并音增。曾之言则也。
〔9〕烈, 犹光也。 〔10〕孟子引曾西与或人问答如此。桓公独任管仲四十馀年,是专且久也。管仲 不知王道而行霸術,故言功烈之卑也。杨氏曰:“孔子言子路之才,曰:‘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也。’使其见于施为,如是而已,其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固有所不逮也。然则曾西推 尊子路如此,而羞比管仲者,何哉?譬之御者,子路则範我驰驱而不获者也;管仲之功,诡遇 而获禽耳。曾西,仲尼之徒也,故不道管仲上事。”
〔11〕曰,孟子言也。
〔12〕“子为” 之为,去声。
〔13〕愿,望也。〔14〕显,显名也。〔15〕 与,平声。
〔16〕王,去声。〔17〕由,犹,通。反手,言易也。 〔18〕滋,益也。
〔19〕文王九十七而崩,言“百年”, 举成数也。文王三分天下才有其二,武王克商乃有天下。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然后教化大 行。 〔20〕易,去声。下同。
〔21〕与,平声。
〔22〕当,犹敌也。
〔23〕商自成汤 至于武丁,中间太甲、太戊、祖乙、盘庚,皆贤圣之君。作,起也。 〔24〕朝,音潮。 〔25〕 自武丁至纣凡九世。
〔26〕故家,旧臣之家也。〔27〕鬲,音隔,又音历。〔28〕“辅相” 之相,去声。
〔29〕“犹方”之犹,与由通。〔30〕镃,音兹。镃基,田器也。
〔31〕时, 谓耕种之时。〔32〕此言其势之易也。三代盛时,王畿不过千里,今齐已有之,异于文王之百里。又鸡犬之声相闻,自国都以至于四境,言民居稠密也。辟,与闢同。
〔33〕此言其时之 易也。自文、武至此,七百馀年,异于商之贤圣继作。民苦虐政之甚,异于纣之犹有善政。 〔34〕 易为饮、食,言饥渴之甚,不待甘美也。
〔35〕孟子引孔子之言如此。置,驿也。邮,音尤, 驿也。所以传命边。
〔36〕乘,去声。 〔37〕倒悬,喻困苦也。 〔38〕所施之事半于古 人,而功倍于古人,由时势易而德行速也。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 动心否乎?〔1〕”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2〕”曰:“若是,则 夫子过孟贲远矣。〔3〕”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4〕”曰:“不 动心有道乎?”曰:“有〔5〕。北宫黝〔6〕之养勇也,不肤挠〔7〕,不目 逃〔8〕。思以一毫挫〔9〕于人,若挞之于市朝〔10〕。不受于褐宽博〔11〕, 亦不受于万乘〔12〕之君。视刺〔13〕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14〕。 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 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15〕’孟 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16〕。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 守约也〔17〕。昔者曾子谓子襄〔18〕曰:‘子好〔19〕勇乎?吾尝闻大勇 于夫子〔20〕矣:自反而不缩〔21〕,虽褐宽博,吾不惴〔22〕焉;自反而 缩,虽千万人,吾往矣。〔23〕’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24〕”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 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 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 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25〕”“既曰‘志,至焉;气, 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26〕”曰:“志壹则动气, 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27〕”〔1〕此承上章,又设问孟子:若得位而行道,则虽由此而成霸王之业,亦不足怪。任大责重 如此,亦有所恐惧疑惑而动其心乎?相,去声。〔2〕四十强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 十而不惑,亦不动心之谓。〔3〕贲,音奔。孟贲,勇士。孟贲血气之勇,丑盖借之以赞孟子 “不动心”之难。〔4〕 告子,名不害。孟子言告子未为知道,乃能先我不动心,则此亦未足 为难也。〔5〕程子曰:“心有主,则能不动矣。”〔6〕 北宫,姓。黝:名,伊纠反。黝盖 刺客之流,以必胜为主,而不动心者也。〔7〕挠,奴效反。肤挠,肌肤被刺而挠屈也。〔8〕目逃,目被刺而转睛逃避也。〔9〕挫,犹辱也。〔10〕朝,音潮。〔11〕褐,毛布。宽 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不受者,不受其挫也。〔12〕乘,去声。〔13〕刺,杀也。〔14〕 严,畏惮也。言无可畏惮之诸侯也。〔15〕孟,姓。施,发语声。舍:名也;去声,下同。会, 合战也。舍自言其战虽不胜,亦无所惧。若量敌虑胜而后进战,则是无勇而畏三军矣。舍盖力 战之士,以无惧为主,而不动心者也。〔16〕黝,务敌人。舍,专守己。子夏笃信圣人,曾子 反求诸己。故二子之与曾子、子夏,虽非等伦,然论其气象,则各有所似,
〔17〕夫,音扶。 贤,犹胜也。约,要也。言论二子之勇,则未知谁胜;论其所守,则舍比于黝为得其要也。〔18〕 子襄,曾子弟子也。〔19〕好,去声。〔20〕夫子,孔子也。
〔21〕缩,直也。《檀弓》曰: “古者冠缩缝,今也衡 缝。”又曰:“棺束缩二衡三。”〔22〕惴,之瑞反,恐惧之也。 〔23〕 往,往而敌之也。此言曾子之勇也。〔24〕言孟施舍虽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气,又不如 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尤得其要也。孟子之不动心,其原盖出于此,下文详之。
〔25〕此一 节,公孙丑之问,孟子诵告子之言,又断以己意而告之也。告子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 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此所以固 守其心而不动之速也。孟子既诵其言而断之曰:“彼谓不得于心而勿求诸气者,急于本而缓其末,犹之可也;谓不得于言而不求诸心,则既失于外,而遂遗其内,其不可也必矣。”然凡曰 “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来尽之辞耳。若论其极,则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然气亦人 之所以充满于身,而为志之卒徒者也。故志固为至极,而气即次之。人固当敬守其志,然亦不 可不致养其气。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此则孟子之心所以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之大略 也。“闻与”之与,平声。“夫志”之夫,音扶。
〔26〕公孙丑见孟子言志至而气次,故问: 如此则专持其志可矣,又言“无暴其气”,何也?
〔27〕壹,专一也。夫,音扶。蹶,颠踬 也。趋,走也。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 颠踬趋走,则气专在是而反动其心焉。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无暴其气也。程子曰:“志动气 者什九,气动志者什一。”“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敢问何 谓浩然之气?〔2〕”曰:“难言也〔3〕。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 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4〕。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5〕。是 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6〕。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 尝知义,以其外之也〔7〕。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8〕。无 若宋人然。宋人有闵〔9〕其苗之不长而揠〔10〕之者,芒芒〔11〕然归,谓 其人〔12〕曰:‘今日病〔13〕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 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 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4〕”“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 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15〕”〔1〕公孙丑复问孟子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长而能然;而孟子又详告之以其 故也。恶,平声。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 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 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告子之学,与此正相反,其不动心,殆亦 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
〔2〕孟子先言“知言”,而且先问气者,承上文方论志气而 言也。 〔3〕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故程子曰:“观 此一言,则孟子之实有是气可知矣。”
〔4〕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 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言之, 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
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 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谢氏曰:“浩然之气,须于心 得其正时识取。”又曰:“浩然,是无亏欠时。”
〔5〕配者,合而有助之意。义者,人心 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馁,奴罪反,饥乏而气不充体也。言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 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所疑惮。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其 体有所不充,则亦不免于疑惧,而不足以有为矣。〔6〕 集义,犹言集善,盖欲事事皆合于义 也。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上袭。言气虽可以配乎道义,而其养之之始,乃由事皆合义,自 反常直,是以无所愧怍,而此气自然发生于中。非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 也。
〔7〕慊,口簟、口劫二反,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合于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 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然则义岂在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 则必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义之意。详见《告子》上 篇。
〔8〕长,上声。“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近世或并下文“心” 字读之者,亦通。必有事焉,有所事也,如“有事于颛臾”之“有事”。正,预期也,《春秋 传》曰“战不正胜”是也。如作“正心”,义亦同。此与《大学》之所谓“正心”者,语意自不同也。此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其或未充,则但当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 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9〕闵,忧也。 〔10〕揠,乌八反,拔也。
〔11〕芒 芒,无知之貌。〔12〕其人,家人也。
〔13〕病,疲倦也。 〔14〕舍,上声。舍之而不 耘者,忘其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而妄有作为者也。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 害之。无是二者,则气得其养而无所害矣。如告子不能集义,而欲强制其心,则必不能免于正 助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而又反害之矣。〔15〕此公孙丑复问而孟子答之也。 诐,彼寄反,偏陂也。淫,放荡也。邪,邪辟也。遁,逃避也。四者相因,言之病也。蔽,遮 隔也。陷,沉溺也。离,叛去也。穷,困屈也。四者亦相因,则心之失也。人之有言,皆出于 心。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然后其言平正通达而无病。苟为了然,则必有是四者之病矣。即其 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于政事之决然而不可易者如此,非心通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 理,其孰能之?复,扶又反。彼告子者,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为义外之说,则自不免 于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无所疑哉?程子曰:“心通平道,然后能辨是非,如特权衡 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又曰:“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犹未免杂于堂下众人之中,则不能辨决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1〕”曰:“恶〔2〕!是 何言也!昔者〔3〕 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4〕圣矣乎?’孔子曰:‘圣 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 也〔5〕。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6〕,孔子不居。——是何言也!〔7〕”“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8〕”曰:“姑舍是。〔9〕”曰:“伯夷、 伊尹〔10〕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11〕则 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 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12〕。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13〕”曰:“然则有 同与〔14〕?”曰:“有〔15〕。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 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16〕”曰:“敢 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汗,不至阿其所 好〔17〕。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18〕。’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19〕’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2O〕 之于走兽,凤凰〔21〕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22〕,河海之于行潦〔23〕, 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拨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 孔子也。〔24〕’”〔1〕说辞,言语也。行,去声。德行,得于心而见于行事者也。三子善言德行者,身有之, 故言之亲切而有味也。此一节,林氏以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公孙丑言数子各有所长,而孔 子兼之,然犹自谓不能于辞命,今孟子乃自谓“我能知言,又善养气”,则是兼言语、德行而 有之,然则岂不既圣矣乎?此“夫子”,指孟子也。程子曰:“孔子自谓不能于辞命者,欲使 学者务本而已。”〔2〕恶,平声,惊叹辞也。〔3〕“昔者”以下,孟子不敢当丑之言,而引 孔子、子贡问答之辞以告之也。〔4〕此“夫子”,指孔子也。〔5〕学不厌者,智之所以自明。 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物。〔6〕“夫圣”之夫,音扶。〔7〕 再言“是何言也”,以深拒之。〔8〕一体,犹一肢也。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安,处也。此一节,林氏亦以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公孙丑复问孟子,“既不敢比孔子,则于此数子欲何所处也?”〔9〕 舍,上声,孟子言且置是者,不欲以数子所至者自处也。
〔10〕伯夷,孤竹君之长子。兄弟 逊国,避纣隐居,闻文王之德而归之。及武王伐纣,去而饿死。伊尹,有莘之处士,汤聘而用 之。使之就桀,桀不能用,复归于汤。如是者五,乃相汤而伐桀也。〔11〕治,去声。〔12〕 三圣入事,详见此篇之末及《万章》下篇。〔13〕班,齐等之貌。公孙丑问,而孟子答之以不 同也。
〔14〕 与,平声。〔15〕有,言有同也。〔16〕朝,音潮。以百里而王天下,德之 盛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心之正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其根本节目 之大者,惟在于此。于此不同,则亦不足以为圣人矣。
〔17〕汗,音蛙,下也。好,去声。 三子智足以知夫子之道,假使汗下,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誉之,明其言之可信也。
〔18〕程子 曰:“语圣则不异,事功则有异。‘夫子贤于尧、舜’,语事功也。盖尧舜治天下,夫子又推 其道以垂教万世,尧、舜之道,非得孔子,则后世亦何所据哉?”〔19〕言大凡见人之礼,则 可以知其政;闻人之乐,则可以知其德。是以我从百世之后,差等百世之王,无有能遁其情者, 而见其皆莫若夫子之盛也。 〔20〕麒麟,毛虫之长。 〔21〕凤凰,羽虫之长。
〔22〕垤, 大结反,蚁封也。〔23〕潦,音老。行潦,道上无源之水也。
〔24〕出,高出也。拔,特起 也。萃,聚也。言自古圣人固皆异于众人,然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程子曰:“《孟子》此 章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孟子曰:“以力〔1〕假人者霸〔2〕,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 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3〕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 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 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4〕〔1〕力,谓土地甲兵之力。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
〔2〕霸,若齐桓、晋 文是也。〔3〕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適而非仁也。〔4〕赡,足也。《诗》,《大雅·文王有声》之篇。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
邹氏 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从古 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若此章之深切而著明者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1〕。如 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閒暇,及是时明其政刑, 虽大国必畏之矣〔2〕。《诗》〔3〕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 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4〕’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 其国家,谁敢侮之!〔5〕’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6〕,是自求祸 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7〕。《诗》〔8〕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9〕’《太甲》〔10〕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11〕’此之谓也。”〔1〕恶,去声。下同。好荣恶辱,人之常情。然徒恶之而不去其得之之道,不能免也。〔2〕 此因其恶辱之情,而进之以强仁之事也。贵德,犹尚德也。士,则指其人而言之。贤,有德者。 使之在位,则足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使之在职,则足以修政而立事。閒音閒 国家閒 暇,可以有为之时也。详味“及”字,则惟日不足之意可见矣。〔3〕《诗》,《豳风·鸱鸮》 之篇,周公之所作也。〔4〕迨,及也。彻,直列反,取也。土,音杜。桑土,桑根之皮也。 绸,音稠。缪,武彪反。绸缪,缠绵补葺也。牖户。巢之通气出入处也。予,鸟自谓也。言我 之备患详密如此,今此在下之人,或敢有侮予者乎?周么以鸟之为巢如此,比君之为国,亦当 思患而预防之。〔5〕孔子读而赞之,以为知道也。〔6〕般,音盘。乐,音洛。敖,音傲。言 其纵欲偷安,亦惟日不足也。〔7〕结上文之意。〔8〕《诗》,《大雅·文王》之篇。〔9〕 永,长也。言,犹念也。配,合也。命,天命也。此言福之自己求者。〔10〕《太甲》,《商书》篇名。〔11〕孽,鱼列反,祸也。违,避也。活:生也;《书》作逭,逭犹缓也。此言祸 之自己求者。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1〕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2〕 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3〕,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 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4〕。耕者助而不税〔5〕,则 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 愿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 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 天吏〔8〕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俊杰,才德之异于众者。〔2〕朝,音潮。〔3〕廛,市宅也。张子曰:“或赋其市地之 廛,而不征其货。或治之以市官之法,而不赋其廛。盖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少则不必廛也。”〔4〕解见前篇。〔5〕但使出力以助耕公田,而不税其私田也。
〔6〕《周礼》:“宅不毛 者有里布。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郑氏谓:“宅不种桑麻者,罚之使出一里二十五家之 布。民无常业者,罚之使出一夫百亩之税、一家力役之征也。”今战国时,一切取之市宅之民, 已赋其廛,又令出此夫、里之布,非先王之法也。〔7〕氓,音盲,民也。〔8〕吕氏曰:“奉 行天命,谓之天吏。废兴存亡,惟天所命,不敢不从,若汤、武是也。”此章言能行王政,则 寇戎为父子;不行王政,则赤子为仇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所以谓‘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者,今人乍〔3〕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4〕,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5〕。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7〕。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8〕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9〕,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 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0〕”〔1〕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旨有不忍人之心也。〔2〕言众人虽有不忍人之心,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故不能察识而推之政事之间。惟圣人 全体此心,随感而应,故其所行无非不忍人之政也。〔3〕乍,犹忽也。〔4〕怵,音黜。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即所谓 不忍人之心也。〔5〕内:结;读为纳。要:求;平声。恶,去声,下同。声,名也。言乍见 之时便有此心,随见而发,非由此三者而然也。程子曰:“满腔于是恻隐之心。”谢氏曰,“人 须是识其真心。方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其心怵惕,乃真心也。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 然也。内交、要誉、恶其声而然,即人欲之私矣。”〔6〕羞,耻知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 善也;去声,下同。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 而以为非也。人之所以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论恻隐而悉数之。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 人,所以明其必有也。〔7〕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心, 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 〔8〕 四体,四肢,人之所必有者也。
〔9〕自谓不能者,物欲蔽之耳。 〔10〕扩,音廓,推广之 意。充,满也。四端在我,随处发见。知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又新,将有 不能自己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近而不能矣。
程子曰:“人皆有是心,惟君子为能扩而充之。不能然者,皆自弃也。然其亢 与不充,亦在我而已矣。”又曰:“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愚按: 四端之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故土 于四行无不在,于四时则寄王焉。其理亦犹是也。此章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 各有条理如此。学者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1〕?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 匠亦然〔2〕。故術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3〕’夫〔4〕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5〕。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6〕,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7〕弓人而耻为弓, 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8〕。仁者如射。射者正已而後发,发 而不中〔9〕,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10〕”〔1〕函,音含,甲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函人之仁也。〔2〕巫者为 人祈祝,利人之生。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3〕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人择所以 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智乎?此孔子之言也。焉,於虔反。〔4〕夫,音扶。〔5〕仁、义、礼、 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 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 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不智 之甚乎?〔6〕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之所在。〔7〕由,与犹通。〔8〕此亦 因人愧耻之心而引之,使志于仁也。不言智、礼、义者,仁该全体,能为仁则三者在其中矣。〔9〕中,去声。〔10〕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1〕。禹闻善言则拜〔2〕。大舜有大 焉〔3〕:善与人同〔4〕,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5〕;自耕稼、陶、 渔〔6〕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 莫大乎与人为善。〔7〕”〔1〕喜其得闻而改之,其勇于自修如此。周子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 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程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亦可谓百世之师矣。”〔2〕《书》曰:“禹拜昌言。”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己以受天下之善 也。〔3〕言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子路者。〔4〕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5〕舍,上声。乐,音洛。己未善,则无所系吝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 己。此“善与人同”之目也。〔6〕舜之侧微,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7〕与,犹 许也、助也。取彼之善而为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劝 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此章言圣贤乐善之诚,初无彼此之间,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已, 在已者有以及于人。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1〕,不与恶 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加以朝衣朝冠坐于涂〔2〕炭。推恶恶〔3〕 之心,思与乡人〔4〕立,其冠不正,望望〔5〕然去之,若将浼〔6〕焉。是 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7〕。柳下 惠〔8〕,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9〕,必以其道。遗佚〔10〕而 不怨,阨〔11〕穷而不悯〔12〕,故曰:‘尔为尔〔13〕,我为我。虽袒裼 裸裎〔14〕于我侧,尔焉能〔15〕浼我哉!’故由由〔16〕然与之偕〔17〕 而不自失〔18〕焉,援而止之而止〔19〕。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20〕”〔1〕朝,音潮。〔2〕涂,泥也。〔3〕恶恶,上去声,下如字。〔4〕乡人,乡里之常人也。〔5〕望望,去而不顾之貌。〔6〕浼,莫罪反,污也。〔7〕屑,赵氏曰:“洁也。”《说文》 曰:“动作切切也。”不屑就,言不以就之为洁,而切切于是也。已,语助辞。〔8〕柳下惠, 鲁大夫展禽,居柳下而谥惠也。〔9〕不隐贤,不枉道也。〔10〕佚,音逸。遗佚,放弃也。〔11〕阨,困也。〔12〕悯,忧也。〔13〕“尔为尔”至“焉能浼我哉”,惠之言也。
〔14〕 袒,音但。褐,音锡。袒褐,露臂也。裸,鲁果反。裎,音程。裸裎,露身也。〔15〕“焉能” 之焉,於虔反。
〔16〕由由,自得之貌。
〔17〕偕,并处也。
〔18〕不自失,不失其正 也。〔19〕“援而止之而止”者,言欲去而可留也。〔20〕隘,狭窄也。不恭,简慢也。夷、 惠之行,固皆造乎至极之地。然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故不可由也。      公孙丑章句下  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 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三里之城,七里之郭〔4〕,环〔5〕而攻之而不胜。夫〔6〕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7〕;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8〕非不 坚利也,米粟〔9〕非不多也,委〔10〕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11〕。 故曰:域〔12〕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 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3〕”〔1〕天时,谓时日、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2〕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3〕人和, 得民心之和也。〔4〕 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郭,外城。〔5〕环,围也。〔6〕夫,音扶。〔7〕言四面攻围,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
〔8〕革,甲也。〔9〕粟,毂也。〔10〕 委,弃也。〔11〕言不得民心,民不为守也。〔12〕域,界限也。〔13〕言不战则已,战则必 胜。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 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1〕”明日, 出吊于东郭氏〔2〕。公孙丑曰:“昔者〔3〕辞以病,今日吊,或者〔4〕不 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 子〔5〕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6〕,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 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7〕”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8〕宿焉。景子〔9〕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 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 “恶〔10〕!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 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 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11〕”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 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 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12〕”曰:“岂谓是与〔13〕?曾子曰:‘晋、楚 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14〕 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15〕。天下有达尊三:爵一, 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 其二哉〔16〕?故将大有为之君〔17〕,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 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18〕。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 之〔19〕,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 下地醜〔20〕德齐,莫能相尚〔21〕,无他,好〔22〕臣其所教〔23〕,而 不好臣其所受教〔24〕。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 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25〕者乎?”〔1〕章内“朝”并音潮,惟“朝将”之“朝”如字。王,齐王也。造,七到反,下同。孟子 本将朝王,王不知而托疾以召孟子,故孟子亦以疾辞也。〔2〕东郭氏,齐大夫家也。辞疾而 出吊,与孔子不见孺悲、取瑟而歌同意。〔3〕昔者,昨日也。〔4〕或者,疑词。〔5〕孟仲 子,赵氏以为孟子之从昆弟,学于孟子者也。〔6〕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7〕 要,平声。仲子权辞以对,又使人要孟子,令勿归而造朝,以实己言。〔8〕景丑氏,齐大夫家也。〔9〕景子,景丑也。〔10〕恶,平声,下同。叹辞也。〔11〕景丑所言,敬之小者也。 孟子所言,敬之大者也。〔12〕夫,音扶,下同。《礼》曰:“父命呼,唯而不诺。”又曰: “君命召,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言孟子本欲朝王而闻命中止,似与此礼之意不同也。
〔13〕与,平声。〔14〕慊,口簟反,恨也,少也。或作嗛,字书以为 口衔物也。然则谦亦但为心有所衔主义,其为“快”、为“足”、为“恨”、为“少”,则因 其事而所衔有不同耳。
〔15〕孟子言:“我之意,非如景子之所言者。” 因引曾子立言,而云:“夫此岂是不义?而曾子肯以为言,是或别有一种道理也。” 〔16〕 达,通也。长,上声。盖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曾子之说,盖以德言之也。今齐王但有爵 耳,安得以此慢于齿、德乎?
〔17〕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18〕乐,音 洛。程子曰:“古主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也,为是故耳。”
〔19〕 先从受学,师之也。后以为臣,任之也。
〔20〕醜,类也。〔21〕尚,过也。〔22〕好,去 声。〔23〕所教,谓听从于己,可役使者也。〔24〕所受教,谓己之所从学者也。〔25〕“不 为管仲”,孟子自谓也。范氏曰:“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 人。”此章见宾师不以趋走承顺为恭,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贵为重,而以贵德 尊士为贤:则上下交而德业成矣。陈臻〔1〕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2〕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 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 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3〕。当在宋 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4〕,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 予有戒心〔5〕。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6〕。’予何为不受?若于齐, 则未有处也〔7〕。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8〕有君子而可以货取〔9〕 乎?”〔1〕陈臻,孟子弟子,〔2〕兼金,好金也,其价兼倍于常者。一百,百镒也。〔3〕皆遍于 义也。〔4〕赆,徐刃反,送行者之礼也。〔5〕时人有欲害孟子者,孟子设兵以戒备之。〔6〕 “为兵”之为,去声。薛君以金馈孟子为兵备,辞曰:“闻子之有戏心也。”〔7〕无远行、 戒心之事,是未有所处也。〔8〕焉,於虔反。〔9〕取,犹致也。尹氏曰:“言君子之辞受取 予,唯当于理而已。”孟子之平陆〔1〕,谓其大夫〔2〕曰:“子之持戟〔3〕之士〔4〕,一日而 三失伍〔5〕,则去之〔6〕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7〕 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赢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幾〔8〕千人 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9〕”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10〕 之牧之〔11〕者,则必为之求牧〔12〕与刍〔13〕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 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14〕”曰:“此则距心之罪也。”他日, 见〔15〕于王,曰:“王之为都〔16〕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17〕 距心。为王诵之。〔18〕”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1〕平陆,齐下邑也。
〔2〕大夫,邑宰也。
〔3〕戟,有枝兵也。
〔4〕士,战士也。〔5〕伍,行列也。
〔6〕去,上声。去之,杀之也。
〔7〕子之失伍,言其失职,犹士之 失伍也。〔8〕幾,上声。 〔9〕距心,大夫名。对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专为也。〔10〕为,去声。〔11〕牧之,养之也。 〔12〕牧,牧地也。〔13〕刍,草也。
〔14〕“死 与”之与,平声。孟子言:“若不得自专,何不致其事而去?”〔15〕见,音现。〔16〕为都, 治邑也。邑有先君之庙曰都。〔17〕孔.大夫姓也。〔18〕“为王”之为,去声。为王诵其语, 欲以风晓王也。陈氏曰:“孟子一言,而齐之君臣举知其罪,固足以兴邦矣,然而齐卒不得为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邻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