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之儒道互补的例子及其教育学意蕴有几个关键词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儒道互补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国哲学之儒道互补及其教育学意蕴有几个关键词_百度知道
中国哲学之儒道互补及其教育学意蕴有几个关键词
提问者采纳
难道是论哗範糕既蕹焕革唯宫沥文题目?实词有以下几个:中国哲学,儒道互补,教育学,意蕴不超过五个,都作为关键词,也行的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儒道互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传统、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影响深巨
解析试题分析:正是一道压缩欲断的题目,首先要对语段进行切分,然后概括内容,再提取关键词语,语段首先对国学进行解释,然后是分类,再是发端最后是影响,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相应的特点提取的关键词语是传统、种类繁杂、历史悠久、影响深巨。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3分) 6月19日,“托举哥”周冲正式与广州港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广州港集团黄埔分公司的一名机械维修工。周冲托举救女童的事迹经报道后,10多家大型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请在保留主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下面一则手机短信压缩到18字以内。(4分)我正坐在火车硬座上,这里人很多,环境嘈杂,很多人在大声说话,通话非常不方便。我9点到达目的地。等我到了目的地,我会给你打一个电话,你也可以给我打一个电话,我们双方可以联系。&&&&&&&&&&&&&&&&&&&&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4 分)梁启超作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工作、生活、健康,更对他们的品性、为人、立身、处世给予细致入微的指导。在他看来,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而且是学做一个现代人。他讲到求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老实不客气地告诉年轻人:“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109 页)怎样才能实现他所说的做成一个人?他说:“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遍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同上,105 页)他在这里所说人类普遍道德的标准,其实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普世价值。我们看到,梁启超教育子女,就以这三件为究竟。有人不相信中国文化传统中包含有普世价值,怕是少有梁启超的慧眼和慧心。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这段话的中心。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简要概括交管部门保障特种车辆优先通行的措施,不超过50字。(4分)3月14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应急处理工作“绿色通道”,保障执行紧急任务的救护车、消防车、工程救险车等特种车辆的特别通行权利。通知要求,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对应急联动单位和救急的群众通过电话、短信、微博等形式提出的求助,要第一时间接警,主动采取提供就近交通状况、信号灯调控、分流等措施积极协助。另外,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要通过电子监控、路面巡查、监检等措施加强路面管理,以保障特种车辆的顺利通行,尤其对违法占用应急车道以及不按规定为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让行等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要严格予以查处,该罚款的罚款,该记分的记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根据下列材料,拟写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3个字。(6分)针对此前有专家、网友叹称广东文化界领军人物人才流失严重,纷纷转移至北京上海等地,指出广州文化氛围不如京沪的说法,昨日,率众做客广东民声热线的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表示,“应当承认这是事实。”他表示,今后广东将采取更多吸引人才的政策,创建更大舞台、营造宽松氛围,将适合广东的高端人才“重新吸引过来”。昨日节目中,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场馆数量少、极少向公众免费开放等问题,成了投诉“重灾区”。来自广州越秀区的刘先生称,在该区看到的文化室都在打麻将。对此,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坦言,自己也是越秀区居民,的确有的地方因管理不善有打麻将的现象。而方健宏则随后回应称,全省确有如梅州、韶关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缺少图书馆、免费阅览室等,今年省里将拿出一亿元来投资基层文化建设,计划今年建成20个市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800个城乡社区文化室。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请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扩展成一段话。(6分)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修辞运用不少于两种;③字数在50-80字之间。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6分,每点2分)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第二,&&&&&&&&。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第三,&&&&&&&&&&。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 PK 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语言表达
下面的文字是对朝天门的介绍,请用四个词语概括介绍的角度。(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5分)朝天门位于重庆城东北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襟带两江,江面广阔,百舸争流;壁垒三面,地势中高,两侧渐次向下倾斜,人形石阶沿山而上,气势极为雄伟。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门上原书四个大字“古渝雄关”。朝天门,为历代官员接皇帝圣旨的地方,因古代称皇帝为天子,故此而得名。朝天门是两江枢纽,也是重庆最大的水码头,自古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也可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所以直到今天,这一代仍然是城内最繁华的商业批发零售区。(1)&&&&&&&&&&&;(2)&&&&&&&&&&&;(3)&&&&&&&&&&&;(4)&&&&&&&&&&&。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文人创作的影响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文人创作的影响
文/&陈玉凤
摘要: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对文人的心理结构产生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文人们的这种心理结构也对其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道家;儒道互补;文人心理;文学创作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了这“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①冯先生说的,其实就是“儒道互补”对中国古代哲学基本形态之形成的规范作用。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中两座既对立又统一的高峰,其思想核心、人生观及气质风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儒家的“重仁尚礼”与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有为”与道家的“无为”、儒家的“刚健中正”与道家的“阴柔脱俗”都使两家思想呈现出对立的局面;同时,这种对立又不是绝对的,“天人合一”正是两家思想相互联系之关键,而“有为”产生于“无为”也将两家思想有机融合,最终在有形之刚健中蕴涵无形之阴柔的外在与内在的表现中使得两家思想得以统一。可以说,“儒道互补”这一现象与整个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相始终。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文人品格、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等各个方面产生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即拟从“儒道互补”入手,探讨其对文人心理结构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
一、文人的心理结构
&&&&儒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两大支柱,对于在孔孟与老庄思想的熏陶下成长的文人们来说,出仕与退隐,兼济与独善,乐观进取与消极退避这两种人生态度始终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选择。一般说来,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道家则主张超旷出世,以逍遥自适为理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本身就有求仕进、行退隐,立功名、安贫贱这样一些互补观念。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物也不是完全没有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并以文明倒退而不是进步为理想解决方法,从而有别于孔孟而已。在日后的历史和社会选择中,儒家入世的一面与道家出世的一面各自得到强化,形成了民族文化与心理上这种“儒道互补”的基础格局。
在这种格局中,超旷出世,知足保和,委运任化等等都成为道家为文人在天下无道,仕途多舛的现实人生中提供的心理准备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果从积极方面去看,道家的委运顺化,知足保和等等,其实是使文人的生命更有韧性,增强了他们对变故的接受与适应能力。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士大夫知识分子在顺境中多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以天下为己任;在困境中则多以道家为调适,不为个人的荣辱得失过分介怀,超然通达。“儒道互补”使文人的生命更富有弹性,“以积极入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②去塑造自己“内圣”与“外王”相结合的理想人生。
在这种“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中,陶渊明所受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陶渊明是士大夫阶层出身,深受孔孟之道,老庄思想等熏陶,思想繁杂。儒家先师孔子能“贫而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篇第一》),重视的是道德修养:“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篇第七》)。而道家思想中,老子强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十九章》)。
庄子要求“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山木第二十》),主张简单朴素的生活,追求内心的逍遥而忽视外在的过度物质享受。陶氏身上既体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又折射出道家静心寡欲,逍遥出世的追求。在陈寅恪看来,陶潜是“外儒而内道”,因为儒道两家本就统一于中国传统文化,“故外服儒风之士可以内宗佛理,或潜修道行,其间并无冲突”。③“陶潜完全能够像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那样,把不同的思想因素吸收整合为一种健康而折中的观点。在这种不拘门派的折中主义中,中国人的心胸能够始终向不同的思想敞开。”④
无独有偶,宋代的苏轼也是典型地受到“儒道互补”的影响。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正因为如此,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其文化性格更是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总之,陶渊明和苏轼在困难面前做到了宠辱不惊、超然通达。当然,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李白、白居易、王维等古代文人,他们也深深浸染在这种思想文化中。虽说“儒道互补”,但实际上在士大夫知识分子阶层中,文人首先是士人,主要是“以道补儒”。因此,文人的心理结构,我们可以大体总结为“外儒内道”。
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人们在创作时是在某种心理结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这种心理结构势必会影响到文学创作。这里,笔者拟对王维在“儒道互补”的心理结构下的文学创作作一些分析。
儒家的纲常伦理,是维护封建秩序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历代的皇帝,无不尊儒。唐代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如此。因此,唐代士人的出路,主要靠进士、明经两途。明经专习儒经,进士也必须习儒经,所以凡有意于“选官”的士人,无不倾心儒门,而一般士大夫的思想,也大抵都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王维开元九年举进士,走的是一条由进士科入仕的道路,他所受到的儒学的影响,总的说来也是比较深的。这点在其作品《献始兴公》中就体现的很明显: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否?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献《上张令公》诗求九龄汲引。二十三年,张九龄擢王维为右拾遗,王维又献上述这首给九龄。诗中首先自我表白,说自己是有气节的,不愿为获取富贵而干谒王侯;苟不得其人,自己宁可栖隐山林,布褐白头!其次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作了自剖。接着说,张九龄用人公正无私,不问是同党还是仇人,唯贤是举。又说他视官爵为公有之物,不随意假人,选拔官吏,能为苍生着想。这些话,实际上点出了作者之所以干谒九龄的原因。最后表示,任用自己,如出于“公议”,将使自己感动奋发;如有所偏私,则不是自己所希望的。我们知道,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社会、人生取积极的态度。王维早期,虽在仕进的道路上屡遭挫折,滋生了隐遁思想,但由张九龄执政后,他献诗求九龄汲引,和得到九龄的擢拔后,他精神振奋,热切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种情况来看,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对他早期的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
名教纲常思想,是汉以后儒家全部学说的中心。对于这一套东西,王维一向是努力尊奉,不敢须臾违背的。如他恪守君臣大义,多有歌颂天子、表达衷心的作品:
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草木岂能酬雨露,荣枯安敢问乾坤?(《重酬苑郎中》)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既蒙宥罪旋复拜官伏感圣恩窃书鄙意兼奉简新除使君等诸公》)
欲笑周文歌宴镐,遥轻汉武乐横汾。岂如玉殿生三秀,讵有铜池出五云。陌上尧樽倾北斗,楼前舜乐动南薰。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大同殿生玉芝龙池上有庆云百官共睹圣恩便赐宴乐敢书即事》)
王维曾被迫为安禄山给事中,对于此事,他内心甚觉愧疚,《谢除太子中允表》说:“臣闻食君之禄,死君之难。当逆胡干纪,上皇出宫,臣不得从行,退不能自杀,情虽可察,罪不容诛。……”在这种愧疚的心情中,潜藏着忠君的自我要求。
与此同时,唐代道教也很兴盛。主要表现是:道教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道士的数量大增,道观遍布全国各地等。李唐天子之所以扶植道教,一方面,是为了“自高门第”,神化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受到道教的炼丹、合药之术的迷惑,希图长生。同时,还想利用道教的宗教说教来麻痹民众,维护封建统治。儒、道之间本来矛盾较少,这个时期又出现了进一步融合的趋势。王维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思想上自然也不可能不受到道教的一定影响。特别是后期求仕无门,不甘隐居又不得不隐时,这种思想就成为王维排遣苦闷的精神食粮。其中,庄子倡导的“无己”、“坐忘”对王维产生了不少影响。诗人说: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山中示弟》)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三)
“吾丧我”,指进入自忘的精神境界。“自遗身”,也即自忘之意。这与庄子所说的“无己”、“坐忘”,实际上也没什么不同。庄子认为物我两忘,就可以达到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境界,获得精神的自由。然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引导人们忘掉现实中的那些矛盾、痛苦、不合理与不自由,从幻想中寻找安慰和求得精神自由罢了。王维少有“俊才”,驰誉,21岁时举进士,进入仕途。但很快就不断遭受挫折:任大乐丞时,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谪贬济州;张九龄失势,曾得到他荐擢的王维被贬到荆州;安史之乱时,王维在长安被俘,被迫任伪职。一次次的打击,都在王维的心灵中留下了累累创伤。因此,他只得逃向林泉,希望用大自然的赐与来疗治精神的病创。就其本心来说,显然是志在“四海”,渴求在“明时”用世,腾达有为。辋川别业虽然景物幽美,并不是安顿生命的理想境界。
总之,由于有了老庄道家对文人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渗入和补充,中国文人往往把“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乐其志”(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作为自己理想的人生模式,既入世又不失己,既不失治平之志与实干精神,又不失超旷适足之襟怀。在投身社会的同时,保留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与泛舟江海、萧适简远的心灵理想,在现实生活中营造自己审美化的人生境界。而“儒道互补”的影响及于文学创作时,则表现为功利与审美,述志抒怀与山水闲适,以理节情与自然真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等这些既对立又互补的形态与风格。这些文学要素相反又相成,共同丰富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的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第7页。
[2] 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79页。
[3]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96页。
[4] 张隆溪.道与逻各斯[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75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正文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堂教学研修案例—— “儒道互补”之《论语十则》
研修单位 茶陵县第二中学语文组
研修指导 茶陵县教研室 刘正常
研修主持 陈迪平
课堂教学 淳佳艳
课堂点评 陈迪平
研修成员 陈迪平淳佳艳雷件华刘正常易喻红黄晓峰
刘精女李玉喜陈旭玲周芙蓉陈金祥陈 斌
罗 瑞陈雄文陈碧玲向珍芳李伟来
研修时间 2015年5月—2015年6月
1.教学设计……………(淳佳艳) 1—5
2.教学实录与点评……(淳佳艳 陈迪平) 6—18
3.教学反思……………(淳佳艳) 19—20
4.研讨选录……………(雷件华) 21—22
5.案例总结……………(陈迪平) 23—25
一、 设计理念
1.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经典文化的吸收与评判。不同的读者,对于经典文化的感悟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
2.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立足学生的感受,用现代的眼光审视经典文化,发掘经典文化的现代价值,做到古为今用。
3.学中做,做中学。把经典文化的吸收与当今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梳理《论语十则》的内容,理解各则语录所蕴含的道理。
2.联系现实生活,对孔子的观点作出评判。
3.结合必修教材(一)中“名著导读”之“《论语》导读”,了解《论语》的核心思想——仁。
4.通过讨论,明确对待文化经典应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三、教材分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再传弟子整理编纂的,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没有篇名,在编纂过程中只是以其编纂者的名称或以其谈话内容或以第一则的首句作为章节回目。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儒道互补”章之《论语十则》一文,原本没有标题,教材编写者为方便教学,自拟标题。这十则语录分别是从《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雍也”“颜渊”“述而”“季氏”等章节中选出的。阐述了孔子的为学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和“仁”的思想。《学而篇》中“君子食无求饱”条目,阐述了君子安贫乐道、勤学慎言之理;《为政篇》“吾十五有志于学”和“由,诲汝知之乎?”两条目,阐述了学习应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冶长篇》“颜渊季路侍”条目阐述
了人各有志、人应立志的道理;《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智者乐水”两条目,阐述了学习要有保持浓厚的兴趣以及人应该具备“仁”和“智”两种基本品行;《述而》中“饭蔬食”“君子坦荡荡”两条目,阐述了君子应该戒私欲、不取不义之财,要心胸坦荡;《颜渊篇》“颜渊问仁”条目,阐述了“仁”的思想;《季氏篇》“君子有三戒”条目阐述了人应该律己,要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十则语录,语言文字层面的理解不算太难,教材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学生手中也有参考书,只要教师对个别词语、句子稍作点拨,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是不难的。教学的重点是对语录蕴涵的道理的探求。学文化经典重点在于吸收文化,在于阐释经典著作的“微言大义”。这十则语录的“微言大义”有三个层次,《学而》《为政》《雍也》等五则,属于基本层次,难度较低,学生容易把握其理;《公冶长》《述而》等属于中等层次,学生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才能理解其义;《颜渊》《季氏》属于难度较大的层次,需要教师反复讲解,需要引用古今事例应证,以加深理解。
四、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来说,《论语》并不陌生,但又知之不多。曾在初中学段的七年级学习过《论语十则》,了解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知道了《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那时候是把《论语十则》作为文言文教读,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归纳其中的道理。在高一必修教材(一)“名著导读”之《论语导读》中,学生对孔子和《论语》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学习并积累了孔子的思想政治名言、教育箴言、为人处世格言;对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有了初步认识。但是对于孔子的“仁”和“礼”缺乏深入探讨与评判。同时,那时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师没有帮助学生系统归类。高二阶段,把《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化来研读,旨在探究微言大义,弘扬儒家的人文精神,对孔子的“仁”和“礼”深入探究,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五、课时计划
第一课时:疏通《学而》《为政》《雍也》等四则语录,理解孔子的思想,联系实际作简要评析。
第二课时:疏通《公冶长》《述而》等四则语录,理解孔子的思想,联系实际作简要评析。
第三课时:疏通《颜渊》《季氏》等两则语录,探究孔子的“仁”和“礼”,并联系实际作简要评析。
第三课时:读《论语》,说“仁”
一、导入新课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你可以去逛逛,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也可,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可见儒家思想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这绝不是南怀瑾一人的臆想,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如此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圣人的教诲,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朗读感知
1.自由朗读选文,说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论语》中一百多次提到“仁”,到底什么是“仁”?选文里面是怎么说的?
“克己复礼”
师补充:《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近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仁”即“爱人”“泛爱众”,“孝悌”为“仁”之根本。
3.如何做到仁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仁是内在,礼是外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推己及人”。后来孟子总结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是推及父母、家人,然后是乡里,然后是祖国,然后是天下。
子张问仁于孔子。“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
4.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了“仁”呢?
举例:李世民,杜甫,屈原,范仲淹……
三、合作交流
1.结合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论语》,说说你最有感触或最喜欢的语句,谈谈理解和感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心得。
2.学生展示。(小结:为人处世、治学、立志、为政方面)
3.学以致用
(1)女司机被打事件,你怎么看?
5月3日晚,一段“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出现在网络,并迅速传播。据称,事件发生于当日下午2点13左右。四川新闻网随即跟进报道:“成都市锦江区娇子立交一十字路口处,一男性司机开逼停一女性司机,并在下车后将女司机从驾驶室内暴力拉下车,开始了长达几十秒的拳打脚踢。成都商报则在5日的报道中给出一名警察的说法:“市公安局民警李威佟分析了女司机被打原因,并称此次暴力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她先是突然切换三条车道,别了男司机,男司机路怒症爆发,追上女司机反别一下后迅速向前行驶,女司机又加速追赶上来,再别男司机,并摇下车窗大吼,最终招致被暴打。’”
必须承认的是,该事件之所以会发生,被打女司机事实上也是有错在先,随意变道等交通陋习,不仅违反交通法规,而且潜在交通危害极大。当然,强调女司机也存在“随意变道”过错,并不意味着说,男司机打人行为就是“情有可原”的,更不意味着,女司机挨打就是咎由自取。毕竟,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任性的“以恶制恶”的滥施私刑行为,都是非法的,必须受到法律制裁。“人而不仁,如礼何?”待人要宽容,具有仁爱之心,要谨言慎行。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含意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
答:不一样,“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但还是不谄媚,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骄奢淫逸。这是针对贫富本身的态度而言。“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一步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后者境界更高。
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应该是“富而好礼”。富裕了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应该是更加高尚的境界了。
四、个性化解读
1.师:作为经典的《论语》确实是一大宝库,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最近我对《论语》中的一句产生了异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不觉得,你说到了月底,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有朋友打电话说明天来玩,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
2.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和学习经典呢?
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结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的必然产物。” ( 《孔子评传》 )
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包容之心,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论语》。
五、课堂总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经典要用一生去品悟!正如太史公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推荐阅读:课外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灵魂》、刘墉的《非礼勿视》,并做好读书笔记。
教学实录与点评
(一)课堂导入
师: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展示幻灯片: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你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也可,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可见儒家思想是我们的精神粮食。这绝不是南怀瑾一人的臆想,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如此宣言:(展示幻灯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圣人的教诲,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朗读感知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选文,并说说《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
生:核心是“仁”。(老师板书“仁”)
师:是的,《论语》中一百多次提到“仁”,什么是仁呢?选文里是怎么说的?
生:克己复礼。(老师板书“克己复礼”)
师:什么意思?
生:克制自己。
生:不超出礼乐约束的范围。
师:综合一下就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到礼乐约束的范围之内。
师:《说文解字》中对“仁”是这样解释的:(展示幻灯片:“仁,亲也,从人二”)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一种关系。《论语》中还有很多诠释。(展示幻灯片:“仁者,其言也讱”“刚、毅、木、讷近仁”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
生:(轻声读)仁者,其言也……
师:也什么?
生:讱(r&n)
师:“讱”是慎言,小心说话的意思。刚强、坚毅、质朴、慎言就接近仁了。孔子的仁即“爱人”“泛爱众”,而“孝悌”为“仁”之根本。
(点评:这是第一个教学环节——释仁,这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文本,明确“仁”的内涵。孔子的“仁”既是个人道德修养之道,即“克己复礼”;又是人与人相处之道,即“仁者爱人”;还是社会政治之道,即“天下归仁”。这一点,我将在下文“课堂指瑕”部分做详细分析。执教者对“仁”的内涵虽然有所解释,但是,没有归结为整体,给学生的知识处在零散状态,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师:那么要如何做到仁呢?书上怎么说的?
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师:仁是基础,礼是外在,两者紧密结合。结合你们以前学过的,说说如何才算是做到了“仁”呢?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师:真不错。自己有什么想法或愿望,也要考虑别人,这也就是“推己及人”。(板书“推己及人”)后来孟子总结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是推及父母、家人,然后是乡里,然后是祖国,然后是天下。
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对于仁的诠释也不尽相同。有一次,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回答:“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即恭敬、宽厚、诚信、聪敏、慈惠。你能做到吗?
生:还不能。
师:历史上有哪些人做到了“仁”呢?
生:李世民。
生:杜甫。
师:杜甫关心民间疾苦非常有名的句子是?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生:还有屈原。
生: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是啊!我们也要争做有仁爱之心的人。
(点评: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说仁。目标是“弄清怎样做到‘仁’,‘仁’的境界离我们有多远”。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1)如何做到仁?(2)如何才算做到了仁?(3)你做到了吗?(4)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仁?学生对问题(1)(2)(4)回答得很好,紧扣了文本,又联系从前学过的古诗文。但是对于问题(3),回答得不好。都说自己不能做到“仁”。“仁”就离我们这么遥远吗?不是。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是很普遍的修养之道。如果“仁”的境界遥不可及,我们今天干吗要学呢?学之有何用呢?这是教师的教学失误,教师对“礼”和“仁者爱人”理解太狭隘,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孔子说的“仁”,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做到,例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尊卑秩序,就做到了“仁”,关心他人,孝敬长辈,就做到了“仁”。)
(三)合作交流
师:结合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论语》,找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句,小组交流,谈谈理解和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后展示)
生:我喜欢“过也,人皆见也;更也,人皆仰也”。这句话教给了我,应该做一个君子。君子修炼的是内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一日三省中发现错误,并直面去改正。
师:课外的积累,真不错。还有吗?
生:我对这一则感触颇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教导我如何成才,学习要一步一步提高,要勤奋不倦,在学习中不断积累,从而达到 “从心所欲”的境界。
生:我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句教会我们做人应光明磊落。
师:是啊!如果整天想着怎样算计别人,那成天只会哀伤,提心吊胆。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你们能小结一下,《论语》给我们哪些启示?
生:为人处世。
生:学习方面。
生:立志。
师:还有为政。我们都知道,儒家主张积极出仕,为政当然必不可少了。下面我来看大家是否真的受到了启发。
(展示幻灯片:5月3日晚,一段“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出现在网络,并迅速传播。据称,事件发生于当日下午2点13左右。四川新闻网随即跟进报道:“成都市锦江区娇子立交一十字路口处,一男性司机开车逼停一女性司机,并在下车后将女司机从驾驶室内暴力拉下车,开始了长达几十秒的拳打脚踢。成都商报则在5日的报道中给出一名警察的说法:“市公安局民警李威佟分析了女司机被打原因,并称此次暴力事件完全可以避免。‘她先是突然切换三条车道,别了男司机,男司机路怒症爆发,追上女司机反别一下后迅速向前行驶,女司机又加速追赶上来,再别男司机,并摇下车窗大吼,最终招致被暴打。’”)
师:你如何看待女司机被打事件?
生:这个女子是自找的,是她有错在先。
生:女子是有错,但男司机的做法有点过激,太冲动了。
生:女司机太不应该了,没交通安全意识,而男司机以暴制暴的方式也是不可取的。
生:我认为两个人都有错。女司机三次别车,或许事出有因,但男司机的暴打行为却有失风度。从儒家的思想来看,男司机没有宽容之心,不够理智;而女司机多次别车,则是没有换位思考。其实双方各退一步,便海阔天空。
(学生鼓掌)
师:是啊!如果他们当中的某一方能做到克己复礼,推己及人,那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师: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和“贫而乐,富而好礼”含意一样吗?你认为哪句更有现实意义?)动笔写下来。
(学生思考,讨论,做题。)
师:谁来展示一下答案?
生:我认为“贫而乐”有种不思进取,有点消极。
生:我不同意。当你无法改变现状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抱怨生活。我倒是认为这里有种“安贫乐道”的超然。这应该是《论语》中的一种思想。比如我们选文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都能看出来。
师:有自己的想法,还能从文中找出证据,不错。
生:关于这两者,我不认为哪个更现实,只是觉得两者的境界不同。 “贫而不谄”是“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的正义;“贫而乐”则是人生的一个高境界,在现在的小康社会,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后,还有闲情去写文章自娱。
师:这个“富而好礼”是什么意思?应该不仅仅是写文章吧!
生:富有了还注重修养,学会做人。
师:一个人虽然穷困,但还是不谄媚,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骄奢淫逸。“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一步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后者境界更高。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应该是“富而好礼”。富裕了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应该是更加高尚的境界了。
(点评:这是第三个教学环节——评“仁”。目标是“评价孔子的仁”。让学生明白在现实生活如何践行“仁”。教师所举“女司机被打”之例,就说明了“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的道理。“礼”就是道德规范、礼仪制度、政治制度以及各种生活规则。案例中的两个当事人都违背交通规则,都缺乏宽容之心,都没做到“君子坦荡荡”,而是践行“小人常戚戚”。所以打架斗殴。第二则材料更有深度,现实性更强。孔子一生始终提防“饱暖思淫欲”。他始终在物质生活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坚持不渝地追求精神生活。大力提倡“贫而乐,富而好礼”。在当今法制尚未健全、人们的思想发展相对滞后于物质发展的时代,提倡“贫而乐,富而好礼”尤为重要。但是,学生的分析尚不到位,教师的点拨也是支支吾吾,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经典文化钻研不透,不能信手拈来。)
(四)个性化解读
师:作为经典的《论语》确实是一大宝库,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最
近我对《论语》中的一句产生了异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
前不觉得,你说到了月底,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有朋友打电话说明
天来玩,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
生:(笑)是挺悲惨的。
(点评:这是第四个教学环节——用仁。用仁的标准指导我们的生活。教师所举的事例很现实,目的是说明如何对待“仁”。可惜,教师把道理说反了。这是这堂课最大的败笔。“有朋自远方来”正是怀远的结果,“怀远”就是“仁者爱人”的体现。没钱招待朋友而犯愁,这不能成为怀疑孔子的“仁”的理由,更不能据此说“仁”的局限性。)
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和学习经典呢?
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示幻灯片: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结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
师:其实刚才大家说去其糟粕,不能说是糟粕,只能说是不适合当前的实际,不适应潮流。所以我们要怀着一颗包容之心,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论语》,及其他一切的经典。
(五)课堂总结
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经典要用一生去品悟!正如太史公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论语》,老师推荐几本书。(展示幻灯片:推荐阅读:于丹《论语心得》、南怀瑾《论语别裁》、周国平《人的高贵在灵魂》、刘墉《非礼勿视》),注意要做好读书笔记。
(点评:这是第五个教学环节——结论。目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经典文化,教师说:“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论语》和其他文化经典”。对待文化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很不错的结论。其实,我们对待文化经典,还要持批判的态度,在批判中继承,援古策今,古为今用。)
课堂综评:
淳佳艳老师的这堂课,从课堂艺术和对经典的解读角度看,不是一堂完美的课;从案例研修的角度看,是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堂课既展示了一位青年女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硕士生的教学风采;又暴露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经验之不足,以及对文化经典要义把握不透彻等缺陷。
这堂课的突出优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课堂“四性”较强,效果显著。“四性”指“有序性、生成性、对话性、思辨性”。
(1)“有序性”是指教学流程的有序性、渐进性。这堂课围绕对“仁”的探究,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释仁——说仁——评仁——用仁——结论”。这五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建构课堂的主框架。每一个环节又是由几个小问题组成。我们且看第一个环节——释仁,教师依次提出了三个问题:(1)《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论语》中一百多次提到“仁“,到底什么是仁?选文中怎么说?(3)(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等。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讨,最终明确“仁”的内涵:“仁” 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不断修养德行,克制自己的言行欲望,自觉遵循“礼”的规范;“仁”也是一种处世之道,调节人际关系,做到“爱人”“泛爱众”。
又如第二个教学环节——说仁。这个环节的目标是“弄清怎样做到仁,仁的境界离我们有多远。教师提出了四个问题:(1)如何做到仁?(2)如何才算做到了仁?(3)你做到了吗?(4)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仁?沿着这四个问题,步步深入,纲举目张。
再如第三个教学环节——评仁。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论语》中的语录,然后举出“女司机被打”之例让学生讨论,最后师生评析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由文字层面到意蕴层面,学生的认识逐渐提高。
总之,无论是从课堂整体看,还是从课堂的局部看,这堂课思路清晰,有序推进,体现了教师高超的预设性。
(2)生成性。生成性与预设性是辩证统一的。这堂课除严谨的预设性外,生成性也是它的亮点之一。它的生成性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生成性。例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师生共同认识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后,学生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拓展了话题,教师趁势追问:“非常好,还有吗?”学生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言论在教材中没有,源自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师归纳并板书“推己及人”。而且引用孟子的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进而归纳“对他人、对自然、对祖国、对天下的关爱”。这样就便于学生举例了,因此,当教师提出历史上哪些人做到了“仁”之后,学生很快举出“李世民、杜甫、屈原、范仲淹”等等。最后老师说“我们也要做有仁爱之心的人”。再如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小组交流,谈谈自己最有感触的一则《论语》语录。学生谈了很多,而且突破了教材局限,教师顺势归纳:《论语》给我们为人处世、虚心求学、积极从政等多方面的启发。等等,这些细节是预设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取得的效果“路转溪头忽见”的惊喜。
(3)对话性。新课程强调“对话”。改“讲解”为“对话”,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推翻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对话的途径有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对话”与“问答”有别。“问答”是教师主动地问,学生被动地答,赶鸭子上架;对话过程中师生都是主动的有感而发。这堂课,“对话”贯穿始终,高潮起伏,思想碰撞出火花,闪烁智慧的光芒。值得一提的是对“女司机被打”事件和对孔子的“贫而乐,富而好礼”的观点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引经据典,既拓展知识的宽度,又提升思想的高度,教师适时点拨,把学生的思想向更新的境界摆渡。我在听课,我感觉到自己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淳老师驾驶的一叶小舟上,所有听课教师无不有被摆渡的感觉,都体会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妙境。
(4)思辨性。这堂课不可忽视的优点是思辨性。思辨包括思考与辩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我敢说,没有浓郁的思辨性就不是高效课堂。语文味派创始人程少堂就十分重视思辨性,通过语感、语体、语用等环节,发展学生的思辨性。我们对经典文化的研读更需要思辨。经典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经过文化大师的弘扬,总打上时代的烙印,个人的局限。我们只有通过思辨,才能古为今用,学以致用。淳老师的这堂课,通过设计主干问题,投石激浪,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教师的点拨归纳,学生总感到离答案只差一步之遥了。学生的思想随教师牵引步步走高,此乃“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次,课堂“三美”并举,即语言美、行为美、情趣美。
(1) 语言美。教师的教学用语准确精要,富有启发性。我们且看教师的提问和追问,用语简洁明了。如“什么意思?”“也什么?”“还有吗?”“课外的积累,真不错。还有吗?”“谁来展示答案?”等等。单独看这些语句,可能不知所云。但在课堂语境中,我们不得不佩服淳老师教学语言之精要。能一言以蔽之的决不用两句,言不达意的绝不说出口,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话语决不用于教学中。我们看她的课堂结语,她的结语更是一语中的。例如“综合一下就是,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回到礼乐约束的范围之内。”“仁是基础,礼是外在,两者紧密结合”“ 是啊!如果整天想着怎样算计别人,那成天只会哀伤,提心吊胆。”“是啊!我们也要争做有仁爱之心的人”等等,这些话斩钉切铁,掷地有声。既阐明了观点又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另外她的教学过渡语颇有特色,亲切自然。唐朝诗人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可见贾岛对语言的推敲之功。淳老师的教学语言如此炉火纯青,充分展示了身为湖南师大现代汉语硕士的语言功底。
(2)行为美。淳老师的教学行为让全场师生叹服。且不说她表情之从容,且不说她身段手势语之得体;单说她对学生的评判与鼓励,单说她在黑板上板书的字体,足以让人艳羡她的教学风采。她板书的字体,匀称柔和,飘逸俊秀,体现了青年女性的气质美。她对学生的评判,客观公允,鼓励有度。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淳老师使用了“非常好”“真不错”;在第三个环节中使用了“课外的积累,真不错。”在第四环节中使用了“有自己的想法,还能从文中找出证据,不错”。当学生说得流畅而动人时,淳老师带头鼓掌。等等,这些行为从容有度,恰如其分。
(3)情趣美。淳老师这堂课充盈情感与理趣之美。表现在语言的煽情激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阐释。例如课堂导入语:“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你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也可,但是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如此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段话用形象的比喻和确凿的事例说明儒学之重要,表明儒学对当今和未来世界的影响之巨大。以此激励学生认真研读《论语》,受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功效。再如她的课堂小结语“ ‘贫而乐,富而好礼’追求礼乐之道,境界更高。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但如果能够‘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应该是更加高尚的境界了”。“我们要怀着一颗包容之心,用历史的眼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论语》,及其他一切的经典”。“经典要用一生去品悟!正如太史公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些语段与其说是课堂小结,不如说是在演讲,洋溢着丰富的情感和理趣。李白《听蜀师濬弹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我们听淳老师的课都陶醉其中。“不闻铃声起,心醉仁爱中”。
课堂指瑕:
淳老师的这堂课并不完美,存在瑕疵。
(1) 教师对《论语》研读不透,对孔子的“仁”的思想把握不全面。孔子在《论语》中104次提到“仁”,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仁”的提法不同。但是,归纳起来,孔子的“仁”就是三个含义:个人修养之道、处世之道、政治之道。这 “三道”是递进的。个人修养之道是基础,处世之道是提升,政治之道是最高目标。每个人都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制自己,自觉遵循“礼”,同时,拥有关爱之心,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社会,那么,天下就太平,整个社会就形成“礼”的自觉。
就个人修养而言,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是“礼”?“礼”是道德规范、礼仪制度、伦理政治制度等的总称。“礼”是实现“仁”的保障。首先“礼”是道德规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其次,“礼”是礼仪规范。再次,“礼”是伦理政治制度。也就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何做到“仁”?首先要严于律己。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次要高度自觉,即“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再次是重在践行,从小事做起。“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从为人处世,调和人际关系来看,什么是仁?仁就是关爱、调和、和谐。即“仁者爱人”。如何做到这种仁?就要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从社会伦理政治而言,什么是仁?就是“天下归仁”。如何实现?首先人人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即“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其次为政者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再次是讲究为治民之术。“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我们用图表描述如下:
执教者对“仁”的内涵概括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忽视了“天下归仁”。执教者把“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解释为“一旦你克制自己,遵守礼,天下人就把你归属仁的范围了。”这种解释不恰当。我们看杨润根《发现论语》的解释:“一旦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肩负起恢复真理、正义与道德的神圣使命,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会重新恢复到人与人之间的固有的仁爱状态”。朱熹说:“归,犹与也”。“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据此我认为,“天下归仁”言整个社会都恢复到“仁”,这正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天下归仁” 就是一种政治之道。所以如果执教者在第一环节中把“仁”按下图归纳出来,那就既完备精要;又避免了知识的零散性。
(2)执教者对《论语》的条目涉猎不多,对关于“仁”的语录,积累不丰富,因此教学中有点捉襟见肘。试想,单凭“颜渊问仁”一则就能讲清孔子的“仁”么?不能。如果教师课前印发一些关于“仁”的语录供学生阅读,那么,在第三环节——评仁,学生小组交流时就不会说一些与“仁”无关的语录了。
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补充,通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这本选修教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经典和此前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同时巩固和拓展文言文的知识。总的目标是让学生对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这一堂课,我主要分三个大的步骤来进行:
朗读感知——了解“仁”;合作交流——运用“仁”;个性解读——评经典。旨在展现引导学生领悟学习经典的方法和步骤:因文悟义、旁征博引、联系实际、潜心涵泳。这是我本堂课的一根暗线。
《论语》作为经典作品,本身有一定难度。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论语》的部分句子,但仍不易把握到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儒家思想,难以形成深刻而真切的体会。所以寻找衔接点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论语》文本很重要,我认为,这堂课最大的亮点是找到了“联系实际,说写结合”这一衔接点,把握孔子思想,古为今用,从而得到文化的濡染和思想的升华。
文化经典到底教些什么?教到哪个程度?怎么教?这是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这一堂课,我花了不少时间准备,整个教学流程可以反映我对文化经典选修教材的思考和理解,这是一次尝试。本堂课我个人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有几点:
1.突出重点。《论语》内涵丰富,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抓住《论语》的核心“仁”进行集中教学。课前我汇总了较多《论语》中表现仁的句子,争取让学生较深入、较全面地了解《论语》。
2.联系了实际。结合当前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话敢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自主能动性。另外,运用经典来处理时事,还能提高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真正做到“育人”。把握孔子思想,古为今用,从而得到文化的濡染和思想的升华。
3.个性化解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价值导向,对待经典的态度,不能盲目崇拜,亦不能望而生畏。经典并非神秘或神圣,我们应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来面对,引导学生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及一切传统文化。感受艺术魅力与陶冶个人性情相结合,进而达到提高道德修养,传承经典文化的目标。
4.做到了说写结合。对“女司机被打”事件采取说的形式;评价《论语》中的一段话结合了写,避免了教学方式的单一,同时也是旨在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
当然,本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在讲《论语》的核心时,有直接灌输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积累不够,文言底子薄弱,导致他们在例句的选择,以及“因文悟义”方面显得有点吃力,也可能是我急于让学生形成这一概念,所以这部分老师讲授较多,缺乏灵活性。
2.虽然自己在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但由于自身积蓄不够,对“仁”的解说不够深,没有给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所以今后,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像女司机被暴打这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男司机的做法可以从宽容的角度来看;女司机的行为可以从“推己及人”的角度来谈。从道德方面看都与“仁”相关。那这样是否会给学生设置一个误区?即凡事都可以用经典来解决。
在整堂课的具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仍存在一些困惑:
1.对于像《论语》这样的经典,内容丰富,该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真正把握和领悟其精髓,“文”和“言”的学习如何做到有机结合?
2.博大精深的经典,通过几节课来初步了解,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刘精女:文化解读应突出个性化,这一点本堂课做得非常好。其次,应挖掘出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执教者也把握到位。
陈金祥:整个课堂有点头重脚轻。先概括了论语的基本思想“仁”,后面没有根据本校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另外,对于所举女司机被打这个事例,没有很好地围绕“仁”的主要思想来分析她为何被打。
陈旭玲:课堂跳跃性较大,另外,对于教材主要内容吃得不透。
李伟来:课堂构思很精巧,对课堂的推进很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具体来说,先说何为仁,然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最后,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以及怎样学习《论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过,课堂容量较大,学生有点跟不上。
周芙蓉:课堂容量大,问题设置灵活、恰当,并且能联系现实,古为今用。不过,对女司机被打和学生的反馈点评不够到位。
黄晓峰:与我们平时的常规教法不同,大胆创新。能基本落实个性化解读,并能引导学生探究其现实意义。我个人认为,还应对原文多一点点拨,让学生多些知识储备。
陈迪平: 整堂课的设计比较庞杂,对“仁”的两个主要方面即“克己复礼”和“仁者爱人”的分析还没有到位。我觉得对于讲授《论语》比较好的参考材料,应是必修一的“名著导读”中的内容。淳老师的课对我们以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雷件华:本堂课真正做到了把经典文化的吸收与当今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古为今用。让学生很好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
陈雄文: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双边活动较活跃。不过,课文诵读不够,学生理解文本比较肤浅,另外,教学实录材料存在瑕疵。
易喻红:本堂课很好地处理了文本与生活,研读与解题的关系。课堂教学案例研修可以说是一个新生课题,为我们以后的评课提供了较好的模式。
总的来说,执教者能根据单元专题“儒道互补”的特点,抓住《〈论语〉十则》的重点难点,以切实有效的方法组织教学,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把握了其精神实质,且在准确理解文本原意的基础上,有机联系实际,思考当前有关的现象或问题,课堂教学效果较显著,帮助学生较好地把握了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研修背景
我们这次案例研修活动是基于湖南省“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而开展的。在评选优质课的活动中我们发现青年教师淳佳艳老师的课很有特色,所以,我们就选定她执教一堂公开课,供全校语文老师作为研讨素材。选定内容是《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论语十则》一文。因为文化经典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我们大部分教师,讲授文化经典时与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没有差异,越教越困惑,所以,我们选定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教学内容。旨在探讨文化经典教学方法。
二、研修过程
(1)四月下旬开始定上课人员和教学内容;
(2)五月上旬,确定教学方案初稿。由高二语文备课组集体研讨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再由淳佳艳老师撰写教学方案初稿。
(3)五月中旬,在班级试教,修订教学方案。把教学环节定为“释仁——说仁——评仁——用仁——结论”,形成正稿。
(4)五月下旬,正式展示公开课。
(5)六月中旬,集体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和研修总结。
首先,从淳老师的课,我们认识到文化经典教学必须处理四大关系:
(1)正确处理“小学”与“大学”的关系。韩愈《师说》中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道解惑者也”。这里就说了“小学”与“大学”,“塾师”与“经师”有别。“小学”主要是说文解字,“大学”主要是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我们高中文言文教学属于“小学”,文化经典研读则属“大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与文化经典研读,在教学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我们在讲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对于语言文字的疏通解释不是主要任务,探究文本的微言大义才是主要任务。淳老师在课堂上就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关系,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探究微言大义。
(2)正确处理“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传统教育学中提倡“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储备一桶水”。新课程中强调,“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源头活水”。淳老师的课堂为什么会出现瑕疵?原因在于自己的储备不足。淳老师是湖南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硕士毕业生,学历、学位不可谓不高。可是在课堂上依然捉襟见肘。所以我认为无论哪一位教师,课前准备不得不充分,厚积薄发。
(3)正确处理文本解读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新课程强调个性化解读。但是,对于文化经典的解读,如果只重视“个性化”,就会失去文化底线,如果只强调“共性”,就会失去文化的多元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例如结婚之事,拜堂、闹洞房,这是全民族的共性。至于如何闹洞房,拜堂前做些什么?这就有地域特性了。我们讲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首先就要注重学生的感悟,学生感悟的就是他的真知,如果只停留在学生感悟的层面,就失去文化的真谛。学生的认识毕竟肤浅与片面。如果把经典文化的研读之囿于“个性化”层面,那无疑是盲人摸象。淳老师以学生的发现为主,以教师的斧正为辅,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扶正升华。这就是我们研读文化经典应取的态度与方法。
(4)正确处理“文本”与“生活”,“研读”与“解题”的关系。大语文创始人张孝纯先生强调:“要架设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文化是生活的积淀与提升,文字、文章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经典的研读必须立足文本,借助生活。用文本关照生活,用生活应证文本。淳老师在这方面处理恰当,学生阅读的是文本,参照的是生活,畅谈的是体验。教师教读的是文本,引用的材料是生活,让学生活学活用。“研读”文本是吸收经典文化的首要途径。“解题”只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应试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一方面让学生吸收传统文化,塑造人文品格,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应试能力。因此,在研读文本的同时,适当解题训练,不失为较好的方法。淳老师的做法就范式之一。
其次,通过这次研修,我们认识到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应该立足教学现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1) 对“仁”的思想体系有了较深刻的了解。(详见课堂实录与点评)
(2) 把孔子和孔子的思想还原到现实。从前我们很多人把孔子神圣化,把他至于神坛。总觉得他的思想高不可攀。通过集体研修,尤其是通过陈迪平老师的解读《论语》之“仁”,我们觉得孔子其实就是人间烟火养育出来的表率。他说的“仁”首先是人们应该遵循且必须做到的修身之道、处世之道,然后才是政治之道。这堂课上学生都说自己不能做到“仁”。当时我们课听课教师也默认学生的观点。后来听陈迪平老师评点,我们开始反思。“仁”就离我们这么遥远吗?不是。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是很普遍的修养之道。如果“仁”的境界遥不可及,我们今天干吗要学呢?学之有何用呢?这是教师的教学失误,我们以前都犯过这种过失。原因是教师对“礼”和“仁者爱人”理解太狭隘。其实,孔子说的“仁”,每一个人通过努力都能做到,例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尊卑秩序,就做到了仁,关心他人,孝敬长辈,就做到了仁。
版权所有:茶陵教育信息网& 技术支持:徐州市华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道互补 论语十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