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用10n的水平推力匀速运动时,推力等于压力吗

当前位置:
>>>一重物受50N的水平推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推力增到100..
一重物受50N的水平推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推力增到100N时物体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是______(不计空气阻力),物体所受的合力是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当受50N的水平推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水平方向合外力为零,故摩擦力f=F=50N;当物体的推力增到100N时,重物会做加速直线运动,重物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大小只与压力大小和摩擦系数有关,所以物体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不变,仍为为50N;因推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相反,所以合力F=100N-50N=50N;故答案为:50N,50N.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一重物受50N的水平推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推力增到100..”主要考查你对&&力的合成与应用,二力平衡的定义及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力的合成与应用二力平衡的定义及条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定义: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称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 说明:合力是为了表示几个力的作用效果而引入的,它并不是存存于物体受到的几个力之外的力,而是为了简化物体受到的各个力的一种方法,因此力的合成称为等效替代法。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和,方向与这两个力方向相同。记作:F=F1+F2。如图所示,既有人在车前拉,又有人在车后推,车同时受到拉力F1和推力F2的作用,并且这两个力方向相同则拉力和推力的合力大小F=F1+F2.&2.同一直线上相反方向的二力的合力,大小等于二力大小之差的绝对值,方向和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记作:F=|F1一F2|。不同直线上的两个力合成: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做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以此得证: (1)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大小的变化范围F1+F2≥F≥|F1-F2|  (3)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结论)定义: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等值:两个力大小相等反向:两个力方向相反共线: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说明:①二力平衡时要求四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②判断二力是否平衡既可用二力平衡条件来判断,也可根据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来确定受到的力是否平衡隐含“二力平衡”的变形题:&&& 考查二力平衡与平衡状态的试题很多,形式变化多样,有一些条件很直接,而有时具有隐蔽性,但始终遵循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对应关系,准确把握这一关系,适应多变题型。题型多以填空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例:如图所示,各用4N的水平力沿相反的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弹簧测力计自重不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4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N,弹簧测力计受的合力为0N解析:本题考查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大小来测量力的大小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是弹簧一端固定(与挂环相连的一端),叫做固定端;另一端与挂钩相连,叫做自由端。测量时,使固定端不动,拉力拉挂钩使弹簧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越大,也就是说,弹簧测力计指针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大小,是一端的力的大小,而不是两端的受力之和所以在本题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N。而把弹簧测力计作为研究对象,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合力是零。答案:D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对力是否是平衡力,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判断,只要两个力“同体、等大、反向、共线”,那么,这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另一种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判断,如果物体在某一方向上受到一对力而运动状态保持不变,那么这一对力就是平衡力,反之,就不是平衡力。例1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七,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书的引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解析:互为平衡力的两个力应满足:受力物体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A 项中的两个力的受力物体不同,是一对相互作用力;B 项重力和支持力四个条件都符合,是平衡力;C项中的两个力不满足受力物体相同和方向相反的条件,不是平衡力;D项中的两个力的受力物体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刚好相反,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答案:B二力平衡的意义:&&& 二力平衡是力的分析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情况,若一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我们了解了其中一个力,对另一个力也就了如指掌。如图所示,一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将受到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我们知道了物体的重力,根据等大、反向、共线的关系,也就知道了支持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 二力平衡的作用效果:&&& 二力平衡的效果不仅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还使物体发生了形变(只不过有时效果不明显,但形变还是有的,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受重力和地面支持力的作用,发生了微小形变)。因此,两个力并不是完全抵消而没有产生任何力的作用效果。补充:(1)物体在两平衡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若再加一对或多对平衡力,物体将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2)平衡力可以通过受力图形象地描绘出来。二力平衡的应用: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时,就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2)放在桌面上的花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桌面对他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二力平衡。(3)悬挂着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吊线对它竖直向上的拉力,二力平衡。(4)在水平道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水平方向受到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二力平衡。(5)在竖直方向,汽车受到向下的重力和路面对它向上的支持力,二力平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摩擦力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和物体问的正压力有关。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B: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C:可能与接触的面积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器材: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棉布原理:二力平衡的条件步骤:1、把木块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1; 2、在木块上放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2;3、在木板上固定好毛巾,放上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F3;结论:结论一: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结论二: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如何解决摩擦力实验探究中测力计示数不稳定的问题:&&& 在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实际操作过程中,木块的运动状态不稳定,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不稳定,很难读数。当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例: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术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是____。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是因为____。解析:甲图中,只有当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小,当木块的运动状态不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不稳定,很难读数。乙图中,无论长木板怎样向左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弹簧测力计向右的拉力和向左的摩擦力,二力平衡,始终静止不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答案:(1)很难保持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2)无论长木板怎样运动,木块都处于静止状态,便于读数
发现相似题
与“一重物受50N的水平推力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推力增到100..”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1840039965240016339005637135407494在水平面物体a受水平推力F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为f.若接触面粗糙程度与物体对水平面压力...在水平面物体a受水平推力F而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滑动摩擦力为f.若接触面粗糙程度与物体对水平面压力一定,那么当F增大时,物体做加速运动,若用小于F的水平推力推动物体,则物体将会怎样?
黎约践踏3040
因为推力为F时,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F=f若推力小于F,即F推<f则物体会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变为零后,物体静止不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做减速运动直到静止
扫描下载二维码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
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位置.在此过程中,A对桌面的压力将______,A对桌面的压强将______,A受的摩擦力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读图可知,在从图甲向图乙的运动过程中,物体A的重力不变,因此,对桌面的压力始终不变;受力的面积由小变大,所以压强在逐渐减小;在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压力大小不变,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也不变.故答案为:不变,变小,不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主要考查你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摩擦力的种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摩擦力的种类
影响因素: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说明:①啄木鸟的嘴能啄破树皮,骆驼的脚会往沙地中陷入一些,都是压力作用效果的表现。 ②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在雪地里,行走的人陷到雪地里,而穿滑雪板的人没有陷入雪地中,这表明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 有关例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比较实验的甲、乙两图可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有关;比较乙、丙两图可得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 有关。解析: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所以通过观察,三次实验中泡沫塑料的形变,即可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 ①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关系时,使受力面积的大小保持不变,如图甲、乙,可以发现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②在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保持压力的大小不变,如乙、丙图,可以发现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答案:压力的大小& 受力面积的大小摩擦分类:摩擦力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摩擦分类:(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此时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大小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2)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对在它表面上滚动的物体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3)静摩擦: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没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它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当静摩擦力增大到最大静摩擦时,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38112591574265714165118111654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从甲图位置匀速运动到乙图位置.此过程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______水平推力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A对桌面的压力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体A对桌面的压强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A在移动过程中,一部分的机械能转化为______能.
iudollco2641
(1)摩擦力与水平推力F平衡,所以二者相等.故答案为:等于.(2)物体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而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而重力不变,故压力不变.故答案为:不变.(3)压强P=,压力不变,但受力面积在增大,所以压强P变小.故答案为:变小.(4)A物体在移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答案为:内.
为您推荐:
用二力平衡分析第一问,由作用反作用力关系解答第二问,用压强公式P=解答第三问,用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解答第四问.
本题考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考点点评:
本题涉及二力平衡、作用反作用力、压强、能量转化,覆盖知识面广,基础性强.
扫描下载二维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受到的重力和汽车对路面的压力相互平衡B.人推木块匀速直线运动,人对木块的推力与木块对地面的摩擦力彼此平衡C.游泳时,人向后划水的同时,水给手一个向前的力作用,推人前进D.人推桌子,桌子没有动,是因为推力小于地面给桌子的摩擦力
A、重力为汽车受力,压力为地面受力,二力没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故二力不能平衡,故A错误;B、人对木块的推力是木块受力,而木块对地面的摩擦力是地面受力,故二力不能平衡,故B错误;C、人对水产生力的同时,水也会对人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从而推人前进,故C正确;D、桌子没动即桌子处于平衡状态,水平向上桌子受推力及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故二力应为平衡力,即大小相等,故D错误.故选C.
为您推荐:
通过对各选项中的物体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条件及作用力与反作力的特点进行判定.
本题考点:
平衡力的辨别;力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考点点评:
二力平衡需满足以下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四者缺一不可.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强用10n的水平推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