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10mg/l亚甲基蓝染色需要减去结晶水吗

您必须先登录才能发布信息!
联系人:e-dyer&&
手机: 020-
传真: 020-
地址: 广东省广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城科学大道111号信息大厦602室电增强石墨烯对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辽宁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电增强石墨烯对溶液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摘要】:石墨烯(Gr)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它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理化特性和优异的电学性质。这些特殊的性质,为石墨烯应用于电化学以及电吸附领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物质基础。根据以往的研究内容发现,以石墨烯为原材料制备工作电极,用于有机废水的电吸附处理技术还尚不多见。特别是以低浓度染料废水作为处理目标物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展开。在本研究中,构建了新型电吸附整体装置,制备石墨烯/钛基底工作电极,以亚甲基蓝(MB)有机染料为典型目标物,深入地进行了其电吸附研究。通过实验,比较出最优化条件,分析电吸附性能。为碳纳米材料电吸附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设备研发数据。根据以上目的,本研究开展了如下具体工作。
(1)应用改进Hummers法制备石墨氧化物,后采用肼还原法制备出2~3层石墨烯片层。后以金属钛片(Ti)作为电极基底材料,利用稳定沉积方法制备Gr/Ti电极,这时的钛片上沉积了致密均匀的石墨烯。同时,本研究选择使用循环伏安曲线(CV)、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电极进行了表征分析。
(2)Gr/Ti电极制备完成后,本研究设计出与之配合使用新型电吸附装置,以达到在线监测的目的。在目标物溶液的动态模式下,分别考察极化电位、电解质浓度、pH、吸附质初始浓度和温度等外部条件对MB的电吸附效果影响,从而达到优化实验条件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极化电位为-600mV,溶液初始浓度为10mg L-1,电解质浓度为0.1M,温度为293K,pH为7.5的条件下,其吸附容量为开路电位吸附时的3.06倍,吸附平衡时间为3h。实验测得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60.68mg·g-1。而在相同条件下,开路电位时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9.83mg·g-1。综合实验结果得出,石墨烯是优良的电极材料,极化电位明显增强了石墨烯的吸附性能。
(3)根据实验数据,本研究描绘出MB的吸附等温线,同步进行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优极化条件下,MB的吸附等温线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为单层吸附。在吸附动力学方面,MB电吸附较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速率方程。同时,其电吸附过程是吸热的,并且在吸附固-液界面发生的是分子从有序到无序的变化趋势。其电吸附过程是自发和迅速的物理吸附过程,没有发生任何氧化还原反应,所以吸附质浓度迅速降低是极化电位提供的强大吸附动力所产生的。同时,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石墨烯电极展现了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使其电吸附逐步成为一种高效率,低能耗的优秀处理工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X703【目录】:
摘要4-6ABSTRACT6-12引言12-17 0.1 概述12 0.2 有机染料废水的生产现状和特点12-14 0.3 有机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14-16 0.4 研究和应用方向16-17第1章 石墨烯吸附/电吸附污染物研究进展17-28 1.1 石墨烯概论17 1.2 石墨烯的结构17-21
1.2.1 石墨烯的制备18-19
1.2.2 石墨烯的理化性质19
1.2.3 石墨烯在电化学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19-21 1.3 电吸附技术研究进展21-25
1.3.1 电吸附原理21-22
1.3.2 电吸附的电极材料22-25 1.4 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25-28
1.4.1 选题依据25
1.4.2 选题目的和意义25-26
1.4.3 研究内容26-28第2章 石墨烯和石墨烯电极的制备与表征28-36 2.1 材料与方法28-29 2.2 石墨烯电极的制备和表征29-33
2.2.1 石墨烯的制备29-31
2.2.2 石墨烯的表征31
2.2.3 Gr/Ti 电极的制备31-32
2.2.4 Gr/Ti 电极的表征32-33 2.3 结果与讨论33-36
2.3.1 石墨烯的表征分析33-34
2.3.2 Gr/Ti 电极的特征分析34-36第3章 电增强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因素研究36-46 3.1 材料与方法36-37 3.2 电增强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实验37-39 3.3 结果与讨论39-45
3.3.1 亚甲基蓝的结构特征39
3.3.2 亚甲基蓝的电化学稳定性39-40
3.3.3 电位对吸附的影响40-42
3.3.4 电解质浓度对吸附的影响42-43
3.3.5 染料废水 pH 值对吸附的影响43-44
3.3.6 温度和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44-45 3.4 小结45-46第4章 电增强石墨烯吸附亚甲基蓝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46-57 4.1 吸附动力学理论46-47
4.1.1 电吸附动力学方程46-47 4.2 吸附热力学理论47-48
4.2.1 电吸附等温线方程47-48 4.3 电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焓和熵48 4.4 结果与讨论48-55
4.4.1 吸附动力学研究48-52
4.4.2 吸附热力学研究52-53
4.4.3 吉布斯自由能、焓和熵的研究53-55
4.4.4 Gr/Ti 电极的重复利用性55 4.5 小结55-57第5章 结论与展望57-59 5.1 结论57-58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58-59致谢59-60参考文献60-64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64-65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奕娜;陈楠瑜;陈旭明;;[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年04期
陈榕;胡熙恩;;[J];化学进展;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潘玥皓;孟庆函;李培金;曹兵;;[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许春玲;张小勇;;[J];广州化工;2011年12期
龙四红;熊瑛;;[J];贵州化工;2012年04期
张瑛洁;程伟;王春霞;;[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邓慧;李培金;孟庆函;曹兵;;[J];化工进展;2011年02期
陈榕;郑翔龙;胡熙恩;;[J];化工新型材料;2011年11期
杨硕;梁文艳;黎亮;张嘉;陈莉;;[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李兴亮;宋强;刘碧君;刘春霞;王航;耿俊霞;陈震;刘宁;李首建;;[J];化学进展;2011年07期
徐前明;李庆;朱雷;江贻满;;[J];机电信息;2009年21期
邓爱妮;危晶;张宁;郭桢;郭智勇;王邃;;[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硕;梁文艳;柳晟;刘建雄;黎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严和;[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罗凡;[D];浙江大学;2009年
李海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李晓娜;[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张建国;[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腾;[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周保华;[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李捷文;[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邓慧;[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郭士元;[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张鹏;[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宫海龙;[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李雷;[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丛凤英;[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丛诗淇;[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平良,林胜孝,张玲,游崇凯,陈京辉,林耀斌;[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S1期
孙晓慰,朱国富;[J];工业水处理;2002年08期
程慧;李兵;占春瑞;;[J];食品科学;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宗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李永玺;陈彧;庄小东;张斌;朱金辉;李佩佩;牛丽娟;;[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常艳丽;陈胜;曹傲能;;[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王耀玲;罗雨;陈立宝;李秋红;王太宏;;[J];材料导报;2010年S1期
任文才;高力波;马来鹏;成会明;;[J];新型炭材料;2011年01期
王延相;刘玉兰;王丽民;季敏霞;王成国;;[J];功能材料;2011年03期
刘霞;;[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9期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袁文辉;李保庆;李莉;;[J];物理化学学报;2011年09期
;[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福刚;李维实;;[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帅志刚;龙孟秋;唐令;王冬;;[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王琳;赵立峰;孙淮;;[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刘吉洋;郭少军;翟月明;李丹;汪尔康;;[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刘云圻;魏大程;狄重安;武斌;郭云龙;于贵;;[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张佳利;沈广霞;郭守武;;[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付磊;刘楠;戴博雅;刘迅;张朝华;刘忠范;;[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中日青年化学家论坛摘要集[C];2010年
张智军;张立明;黄洁;夏景光;;[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刘洪涛;郑健;刘云圻;于贵;朱道本;;[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陈永胜;黄毅;马延风;王燕;许艳菲;张小岩;梁嘉杰;吕歆;;[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霞;[N];科技日报;2010年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芃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N];电脑报;2010年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N];证券时报;2010年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N];计算机世界;2010年
谢荣 通讯员
张光杰;[N];泰州日报;2010年
纪爱玲;[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周科竞;[N];北京商报;2011年
王小龙;[N];科技日报;2011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金华;[D];吉林大学;2010年
廖清;[D];浙江大学;2011年
谢月娥;[D];湘潭大学;2011年
袁建辉;[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徐华;[D];兰州大学;2012年
徐宇曦;[D];清华大学;2011年
康朝阳;[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李占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吕伟;[D];天津大学;2012年
江林海;[D];吉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同鑫;[D];西北大学;2011年
吕翔;[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杜欣;[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谢声意;[D];吉林大学;2011年
邹燕;[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郭晓晓;[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韩超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周静;[D];南京大学;2011年
王宽;[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廖旭;[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主题:【已应助】刚刚学做木质活性碳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国标9中最终的结论不是很明白什么意思
浏览 |回复11
liuguoyang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uguo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发表于: 14:56:37
刚刚学做木质活性碳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9中最终的结论不是很明白什么意思,国标里说“ 用滴定管加入适量的亚甲基蓝试验液, 待试样全部湿润”我如何知道怎样才叫做适量,又怎么能确定它加了多少ml呢?且既然是润湿,那震荡之后过滤又怎么会确保有足够溶液放到比色皿中测量吸光度呢?最不明白是“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6 6 5& n m下测定吸光度, 与硫酸铜标准滤色液〔 称取4 .& 0 0 0& g 结晶硫酸铜( C U I S 0 4 ? 5 H } 0 )溶于1& 0 0 0& m 1 , 水中〕 的吸光度相对照, 所耗用的亚甲基蓝试验液的毫升数即为试样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不同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可定不一样,那却和相同浓度硫酸铜做对照请问这里是怎样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测出是滤液的吸光值,却怎么又有亚甲基蓝的耗用毫升数,实在不明白比如说测出滤液亚甲基蓝的习惯值为多少后怎么计算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又和硫酸铜有什么关系呢?
13:11:32 Last edit by shih20j07
lilongfei14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longfei14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这个适量指的是大于可以完全润湿你得样品的量!
17:07:58 Last edit by lilongfei14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zlhuang0132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1644756 jietielvname_zlhuang%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前段时间有板友提到类似问题,想用光度法直接测定,对此,我安排学生做了一些相关实验,得到了一些结论。针对你的问题,作个介绍吧:& & 1、活性炭、煤质颗粒活性炭对亚甲蓝的吸收都很强烈,标准中用稀硫酸铜溶液的吸光度值来比对,其实是把它作为亚甲蓝吸附“刚饱和”时,与残留在水相的亚甲蓝“平衡”浓度相当的吸光度值,告诉你活性炭刚吸附饱和。& & 我为什么加了多个引号,因为我们做了几种煤质、试剂活性炭的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吸附剂(粒度恒定),当改变亚甲蓝浓度、改变时间、改变加入量的过量程度,饱和吸附量均有显著差别,可见饱和量并不恒定,当然,有一些规律(恕不细述)。上面提到的强烈吸附表现在:吸附量与“平衡”浓度之比在1000倍以上,即释放到溶液中的相对浓度是很小的,而且速度不是很快。测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你只有按GB的浓度要求,按指定的用量和时间做,才会有基本满意的精密度。结论:测定时的硫酸铜A值,只是作为“滴定”到终点的“指示剂”,计算仍然是按滴定加入量来计算的(当然也要扣除空白),而即使省略溶液中的吸附平衡浓度(指解吸附的游离浓度,不是指加入过量的浓度)带来的误差会在0.1%以下(按吸附量:溶液量之比估算),完全可以忽略。但若你用较浓或较稀的亚甲蓝浓度来试验,则吸附量会有较大的偏差。影响因素较多,较显著。& & 2、为什么指示吸附终点要用硫酸铜而不用具有相当A值的亚甲蓝溶液(浓度相当低),我想可能是考虑亚甲蓝稀溶液的稳定性吧。亚甲蓝溶液遇氧化剂、还原剂都会发生结构和颜色变化,从而影响A的稳定性和吸光度值,硫酸铜溶液则否。& & 顺便介绍一个蓝瓶子实验:配一个亚甲蓝水溶液,加入一些硫化钠,一会儿就无色了,振摇几下,又变蓝,放置又褪色,可以重复几个小时(浓度配大些,尤其是硫化钠量要大大过量)。很多很多年前,我曾用这个蓝瓶子去忽悠不懂化学的人。& & 3、因碳的吸附量大小会随溶液中过量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也别想用过量吸附-光度测定-溶液扣除的方法来实现另类测定。还是循规蹈矩吧。
21:49:29 Last edit by zlhuang0132
liuguoyang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uguo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zlhuang0132(zlhuang0132) 发表:前段时间有板友提到类似问题,想用光度法直接测定,对此,我安排学生做了一些相关实验,得到了一些结论。针对你的问题,作个介绍吧:& & 1、活性炭、煤质颗粒活性炭对亚甲蓝的吸收都很强烈,标准中用稀硫酸铜溶液的吸光度值来比对,其实是把它作为亚甲蓝吸附“刚饱和”时,与残留在水相的亚甲蓝“平衡”浓度相当的吸光度值,告诉你活性炭刚吸附饱和。& & 我为什么加了多个引号,因为我们做了几种煤质、试剂活性炭的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吸附剂(粒度恒定),当改变亚甲蓝浓度、改变时间、改变加入量的过量程度,饱和吸附量均有显著差别,可见饱和量并不恒定,当然,有一些规律(恕不细述)。上面提到的强烈吸附表现在:吸附量与“平衡”浓度之比在1000倍以上,即释放到溶液中的相对浓度是很小的,而且速度不是很快。测定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你只有按GB的浓度要求,按指定的用量和时间做,才会有基本满意的精密度。结论:测定时的硫酸铜A值,只是作为“滴定”到终点的“指示剂”,计算仍然是按滴定加入量来计算的(当然也要扣除空白),而即使省略溶液中的吸附平衡浓度(指解吸附的游离浓度,不是指加入过量的浓度)带来的误差会在0.1%以下(按吸附量:溶液量之比估算),完全可以忽略。但若你用较浓或较稀的亚甲蓝浓度来试验,则吸附量会有较大的偏差。影响因素较多,较显著。& & 2、为什么指示吸附终点要用硫酸铜而不用具有相当A值的亚甲蓝溶液(浓度相当低),我想可能是考虑亚甲蓝稀溶液的稳定性吧。亚甲蓝溶液遇氧化剂、还原剂都会发生结构和颜色变化,从而影响A的稳定性和吸光度值,硫酸铜溶液则否。& & 顺便介绍一个蓝瓶子实验:配一个亚甲蓝水溶液,加入一些硫化钠,一会儿就无色了,振摇几下,又变蓝,放置又褪色,可以重复几个小时(浓度配大些,尤其是硫化钠量要大大过量)。很多很多年前,我曾用这个蓝瓶子去忽悠不懂化学的人。& & 3、因碳的吸附量大小会随溶液中过量浓度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也别想用过量吸附-光度测定-溶液扣除的方法来实现另类测定。还是循规蹈矩吧。你好,那请问具体操作的时候因为我是测量不同品种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也就是说的1.滴定亚甲基蓝的量只要大于等于浸湿样品量就行了吗?2然后震荡过滤后的滤液测吸光度和硫酸铜吸光度对照?这个对照的意思是滤液的吸光度值必须和硫酸铜溶液一样才合格吗?数值大了就是滴定不够?小了就是还不够量?3然后滴定消耗多少毫升亚甲基蓝这个值就是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吗?
liuguoyang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uguo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lilongfei14(lilongfei14) 发表:这个适量指的是大于可以完全润湿你得样品的量!你好,那意思是,大于可以完全润湿样品量后在震荡过滤之后的滤液测吸光度与硫酸铜吸光度相对照?如果测出来值与硫酸铜吸光度值不一样是否说明滴定过量或者不够?那这个点岂不是很难找?这个实验意思是否在于说滤液吸光度必须和硫酸铜一样那是这个活性炭才吸附达到相对平衡?然后滴定消耗得亚甲基蓝毫升量即是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zlhuang0132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1644756 jietielvname_zlhuang%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liuguoyang(liuguoyang) 发表:原文由 zlhuang0132(zlhuang0132) 发表:你好,那请问具体操作的时候因为我是测量不同品种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也就是说的1.滴定亚甲基蓝的量只要大于等于浸湿样品量就行了吗?2然后震荡过滤后的滤液测吸光度和硫酸铜吸光度对照?这个对照的意思是滤液的吸光度值必须和硫酸铜溶液一样才合格吗?数值大了就是滴定不够?小了就是还不够量?3然后滴定消耗多少毫升亚甲基蓝这个值就是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吗?1、你加入的量肯定要将样品浸湿完全,不然就谈不上吸附完全,但是否过量,这就看滤液的A值是否比硫酸铜的大(标准中是用波动范围的,在范围内即可)。碳-液分离的问题,其实GB中是没说清楚的,仅仅湿润的碳,溶液很少,如何分离(尤其是吸附量小,加入的亚甲蓝体积小的情况更是难办)?建议:用离心机分离取清液测定,不足时又将清液和碳返回原来的瓶中,继续滴加和振摇,用滤纸过滤是会有损失的。2.、与铜液对照A时,两液A允差是△A ≤ ±0.020。这是合格的标准。如果低于硫酸铜的A的0.020,你还得再滴加亚甲蓝(近终点前)。如果过量多了,测定就失败了,本来考虑,可以通过测定溶液中亚甲蓝浓度,在总量中扣除而校正之,但发现,过量多时,吸附量也随之增大,吸附量不恒定,即使扣除过量部分,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失败了就只好重来了。3、要做不含活性炭的空白试验,在总量中减去滴定量后才是活性炭的吸附量。& & & & 这是我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标准之一(太宽泛!太难控制!本人技拙啊)
liuguoyang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uguo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zlhuang0132(zlhuang0132) 发表:原文由 liuguoyang(liuguoyang) 发表:原文由 zlhuang0132(zlhuang0132) 发表:你好,那请问具体操作的时候因为我是测量不同品种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也就是说的1.滴定亚甲基蓝的量只要大于等于浸湿样品量就行了吗?2然后震荡过滤后的滤液测吸光度和硫酸铜吸光度对照?这个对照的意思是滤液的吸光度值必须和硫酸铜溶液一样才合格吗?数值大了就是滴定不够?小了就是还不够量?3然后滴定消耗多少毫升亚甲基蓝这个值就是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值吗?1、你加入的量肯定要将样品浸湿完全,不然就谈不上吸附完全,但是否过量,这就看滤液的A值是否比硫酸铜的大(标准中是用波动范围的,在范围内即可)。碳-液分离的问题,其实GB中是没说清楚的,仅仅湿润的碳,溶液很少,如何分离(尤其是吸附量小,加入的亚甲蓝体积小的情况更是难办)?建议:用离心机分离取清液测定,不足时又将清液和碳返回原来的瓶中,继续滴加和振摇,用滤纸过滤是会有损失的。2.、与铜液对照A时,两液A允差是△A ≤ ±0.020。这是合格的标准。如果低于硫酸铜的A的0.020,你还得再滴加亚甲蓝(近终点前)。如果过量多了,测定就失败了,本来考虑,可以通过测定溶液中亚甲蓝浓度,在总量中扣除而校正之,但发现,过量多时,吸附量也随之增大,吸附量不恒定,即使扣除过量部分,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失败了就只好重来了。3、要做不含活性炭的空白试验,在总量中减去滴定量后才是活性炭的吸附量。& & & & 这是我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标准之一(太宽泛!太难控制!本人技拙啊)你好,请问1.空白怎么做?GB里没有要求做空白啊?<font color="#、要做不含活性炭的空白试验,在总量中减去滴定量后才是活性炭的吸附量。2.您这句话里说的总量是指什么的总量?3.这个国标的意思不是说当吸光度和硫酸铜溶液相同时,滴定消耗的亚甲基蓝的毫升数就为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值吗?怎么还得需要总量减啊?不明白总量减滴定的亚甲基蓝毫升才是吸附量这个是什么意思啊?谢谢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zlhuang0132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1644756 jietielvname_zlhuang%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空白值是指不含活性炭时,吸光度值与铜相当时,滤液总体积中含有的亚甲蓝的量,对于吸附强烈的活性炭来说,这个值一般不到吸附量的千分之一,可以忽略,故标准中没提到扣除。如果是一般的煤质,吸附量又不大时,这个值是应该扣除的,因为它没有被吸附在碳中。& & &
测定方法:将浓度已知的亚甲蓝标准溶液不断地定量稀释至吸光度值与硫酸铜的A相当,根据稀释倍数来计算该稀溶液的亚甲蓝浓度(可以用标准曲线法,该含量前后的浓度线性比较好的),实际测量时,滴至加入量合适时,量出总的滤液体积,再计算出内含的总亚甲蓝的量。通常情况下不必扣除。
liuguoyang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liuguoyang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10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 zlhuang0132(zlhuang0132) 发表:空白值是指不含活性炭时,吸光度值与铜相当时,滤液总体积中含有的亚甲蓝的量,对于吸附强烈的活性炭来说,这个值一般不到吸附量的千分之一,可以忽略,故标准中没提到扣除。如果是一般的煤质,吸附量又不大时,这个值是应该扣除的,因为它没有被吸附在碳中。& & &
测定方法:将浓度已知的亚甲蓝标准溶液不断地定量稀释至吸光度值与硫酸铜的A相当,根据稀释倍数来计算该稀溶液的亚甲蓝浓度(可以用标准曲线法,该含量前后的浓度线性比较好的),实际测量时,滴至加入量合适时,量出总的滤液体积,再计算出内含的总亚甲蓝的量。通常情况下不必扣除。你好达人,请问,为什么实在技拙配了几次亚甲基蓝的最初的A值都和取硫酸铜 2 .& 4 0& g , 加水溶解后移入1 0 0& m L容量瓶,在665波长下的吸光底相差0.1呢,请问我是该往里加亚甲基蓝吗?如何确定加多少呢?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m3028035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3028035 jietielvname_m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原文由liuguoyang(liuguoyang)发表:原文由 zlhuang0132(zlhuang0132) 发表:空白值是指不含活性炭时,吸光度值与铜相当时,滤液总体积中含有的亚甲蓝的量,对于吸附强烈的活性炭来说,这个值一般不到吸附量的千分之一,可以忽略,故标准中没提到扣除。如果是一般的煤质,吸附量又不大时,这个值是应该扣除的,因为它没有被吸附在碳中。& & &
测定方法:将浓度已知的亚甲蓝标准溶液不断地定量稀释至吸光度值与硫酸铜的A相当,根据稀释倍数来计算该稀溶液的亚甲蓝浓度(可以用标准曲线法,该含量前后的浓度线性比较好的),实际测量时,滴至加入量合适时,量出总的滤液体积,再计算出内含的总亚甲蓝的量。通常情况下不必扣除。你好达人,请问,为什么实在技拙配了几次亚甲基蓝的最初的A值都和取硫酸铜 2 .& 4 0& g , 加水溶解后移入1 0 0& m L容量瓶,在665波长下的吸光底相差0.1呢,请问我是该往里加亚甲基蓝吗?如何确定加多少呢?请问下达人,硫酸铜作为测定亚甲基蓝吸光度的参比溶液,怎样来标定所配制的亚甲基溶液呢?
<p class="orgred oe jinghua_
<p class="orgred oe tiezi_
<p class="orgred oe huitie_
ID:m3028035
行业:石油行业―校长油行业―校长油行..
积分:<span class="gray0 userintegral_升级还需100积分
声望:<span class="gray0 userrenown_升级还需100声望
注册时间:
最后登录时间:<span class="gray0 userlastl_00-00-00
结帖率:<div class="loading jietielv_3028035 jietielvname_m0%
关注: |粉丝:
新手级:&新兵
麻烦请问下达人,参比溶液硫酸铜什么时候是4g,什么时候称量是2.4g,恳求赐教!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